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轉載] 全球化對於佛教的影響(留意「基督教化」一段)

全球化對於佛教的影響

淨心長老

世界華僧會會長、宗教徒協會理事長、宗教與和平協進會理事長

前言:

隨著科技的進步,交通工具的便捷,縮短了空間的距離,把廣大的地球,縮小成為地球村;更因為資訊科技的發達,網際網路的普及,打破了國境的疆域,成為全球化的大趨勢。

在這種全球化的大時代裏,全球的人類,不管願不願意,都會被捲入全球化的巨浪之中。我們既然無法置身於全球化大環境之外,就得思考全球化為人類帶來甚麼?對於人類的未來,產生甚麼影響?對於宗教的影響又是如何?尤其是身為佛教徒的我們,更應該思考:全球化對於佛教的得失為何?處在這種重要的時空裏,馬來西亞佛教青年會,召開「國際佛教論壇」,討論佛教全球化的問題,可以說是高瞻遠矚,深具意義之舉。

全球化是甚麼?

全球化這個名詞,對於現代知識份子來說,是一個不陌生的名詞,可是全球化是甚麼呢?既然要討論全球化的問題,就得瞭解全球化的定義。

羅賓•科恩(R.Cohen)與保羅•甘乃迪(P.Kennedy),在2000年出版的《全球社會學》一書中,歸納了:一、時空概念的變化;二、文化互動的增長;三、世界所有居民都增加了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四、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的增強;五、跨國行為體的發展和跨國組織網路的發展;六、全方位的一體化等六種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的開始與地點

克利福•甘保爾(Clive Gamdle)認為全球化是始於人類在全球的分佈;從某種角度來看,可以說是因為人類行為的空間範圍不斷擴大而形成全球化,可是早期人類分佈到世界各地,是走到適於生存之處,就定居下來,而且在交通不便的情形之下,要互通訊息都很不容易,更談不上經濟、文化等的交流。所以,將人類分佈於全球,作為全球化的第一個標誌,是值得商榷的。

有人從市場角度看全球化,認為十一世紀時,市場和契約關係開始出現併發展,是全球化的開始,這是把全球化簡化為市場的擴張,但卻忽略了全球化是超越經濟領域的,所以全球化應該是近代才出現的現象。

如果把全球化看作是近代以來的現象,可以說全球化是從西歐開始出現的,因為當時的各國文明中,只有西歐具有向更大的地理空間擴張的條件。其中十八世紀發生於英國的工業革命,以機械生產,取代人工生產,這種機械化的工業,並逐漸遍及於全世界,使社會結構與人類的生活,起了很大變化,促進工商業的急速發達,也促使科技的迅速進步,這應該是促成全球化的主要遠因。

但不可否認的,全球化也是人類長期發展與累積的過程。因為人類的每一種文明,都不斷的向外擴張,而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追求提升其價值。在原始時代,人類與其他動物所過的生活,幾乎沒有甚麼差別。但其他動物的生活型態,從原始到現在,都沒有甚麼改變,而人類卻是不斷的提升文化,不斷的改善生活環境,從原始走向現代化高科技的時代。這是因為人是萬物的靈長,是人類知識累積的成果。因此人類知識的累積、普及,從而促進科技不斷發展進步,是推動全球化過程的根本動力。因為人類知識的累積普及,促進科技的發達,時時進步,日日革新,縮短了空間距離,除了直接造成生產成本的下降,也使人類活動的範圍擴大,互相交往更方便。也因為交通的便捷,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而縮短了所需時間,不但把空間縮小,也把時間縮短了,這就是紀登士(Anthony Giddens)所說的「時空壓縮」。

全球化的面向與現象

全球化的範圍,廣及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意識形態等諸多領域,因此,可以分為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乃至宗教全球化等等。而呈現出來的,有提供資訊的全球化,生態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生產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現象。

其中讓我們感受最明顯的是資訊的全球化。因為現在縱使是一些落後的國家,也都有電視的設備。傳播媒體,透過衛星轉播,能夠隨時把消息傳遍全世界,如這次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就是一例。而網際網路資訊的傳達,更是無遠弗屆,只要架設網站,就能夠漫遊全世界,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資訊,也能夠把自己的資訊傳播到全世界。同時只要有電子信箱(E-MAIL),就能夠很快的和世界各地通信。資訊的全球化,突破了國境的領域,一個國家的政府,已經沒有辦法利用公權力,封鎖所發生的新聞消息,也因此迫使那些封閉的國家,不得不採取開放的政策。資訊的全球化,不僅是促進科技更迅速的發展,豐富了人類的知識,帶動經濟的繁榮,更重要的是政治環境的改善與政治品質的提升。

在全球化的環境中,有影響經濟的世界銀行、勞工團體等跨國組織;有溫室效應氣候變化,毒品氾濫、愛滋病的不斷擴散、種族衝突、貨幣危機等跨國問題。有宗教信仰、知識份子、生活風格、政治取向、各種意識形態等跨國社群。

基督教化

在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佛教(乃至於儒、道、回、東正)所面對的一大挑戰就是基督教及其文化的傳播。要瞭解此挑戰的衝擊,首先必須認識基督教在亞洲的傳教歷史、現況及其傳教的本質。

在唐朝時代,基督教已傳進中國,但因與中華文化格格不入,一直無法深入民間,無法紮根華人社會。公元16世紀,葡萄牙及西班牙殖民勢力向東擴展,傳教士緊跟而來,以武力及暴力手段在果亞、斯裏蘭卡、菲律賓等地取得一些成果。在斯裏蘭卡,如今幾乎每個人都有個葡萄牙名。菲律賓,這個以馬來民族為主的國家如今變成一個85%天主教徒的國家。後期的殖民勢力如:英、法等國,也同樣允許傳教士向殖民地或有意殖民之地的人民傳教。以中國為例,康熙晚年,全國已建有天主教堂300座,受洗教徒近300000人。

基督教進入這些地區所帶來的一大結果,就是與當地的貿易及政治雜交,引發社會動亂。舉例來說,康熙晚年羅馬教廷不尊重中國人祭孔拜祖的習俗,與滿清政府結惡,埋下了日後鴉片戰爭及列強入侵中國的禍根。洪秀全也以天國啟示錄(聖經)反清。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基督教繼續在亞洲擴展。在越南,天主教的吳庭炎總統與其當任越南天主教會主教的胞兄聯手迫害佛教徒,企圖改變當地人的信仰。雖然最終不得逞,但卻犧牲了無數法師的生命。在台灣,人們應當還記得宋美齡時代,佛教及其他華人傳統宗教所受的怨氣。

在韓國,美國通過基督教團援助戰後民不聊生的百姓。基督教團趁機擴展。今天在南韓4480萬人口中,基督教徒占了49%,佛教徒占47%,儒教及其他信仰者占4%(這是官方的數據。根據一些學者的報告,南韓的宗教信仰分佈是30%佛教徒,13%基督教徒,10%儒教徒,其餘為無宗教信仰者。)如今基督教徒在南韓的反佛教運動可說是日益倡狂,目無法紀。這些反佛運動包括煽動人民憎恨佛教、燒毀寺廟、摧毀佛像。教皇約翰保羅更在1984年衛塞節當天訪問漢城,挑釁當地佛教徒(詳見M.Tedesco的報告)。

近幾十年來,基督教更隨著全球化的浪潮,淹向佛教的大好江山。數以上萬的基督教非政府組織及教會,在西方政府的支持下,向這些地方展開前所未有的大攻勢。這些組織展開類似軍事策略的行動。他們的工作領域大致上可分為三大類:1)直接的傳教包括培訓傳教士,設立教會,設立電臺,影響或控制媒體等來達至傳教的目的。2)以行善及發展之名如濟貧、行醫、教育等暗中傳教。3)以捍衛人權之名壓制當地政府來達到傳教的目的。這些組織明明是教會組織卻掛羊頭賣狗肉,以捍衛人權之名打擊當地政府,向當地人民施壓,支持地下基督教組織,來擴展基督教的勢力。

以下圖表列出一些基督教組織:


 

名稱

活動

1

World Vision(世界明宣會)

在一百多個國家活動,接觸7,5000,000人。

2

Viva Network

在43個國家活動,接觸160,000兒童。員工16,000人。

3

Tearfund

在70個國家展開547個活動。

4

SIL UK

在50個國家展開消滅文盲活動。

5

Salvation Army

在100多個國家活動。

6

Release International

在40個國家捍衛人權。

7

Oasis Trust

在16各國家活動。

8

Mercy Corps Europe

在30各國家接觸5,000,000人。1979年至今,在74各國家花上7,640,000美元。

9

Jubilee Action & Jubilee Campaign

前者是保護兒童組織,後者是人權組織。

10

International Justice Mission UK0

法律援助受迫害的人。

11

Food for the Hungry International

在25個國家活動。

12

CORD

在十多個國家活動。

13

CMS

在26個國家活動,常年經費5,750,000英鎊

14

Centre for Legal Aid , Assistance and Settlement

捍衛在巴基斯坦受迫害的人。

15

Christian Solidarity Worldwide

人權組織。捍衛世界各地受迫害的基督徒。


這些組織財雄勢大,組織嚴密又得到一些西方政府的支持,所以能以排山倒海之勢橫掃世界各地。在印度的兩萬五千個非政府組織,每年獲得十億美元的援助。這些組織約60%是基督教組織。印度東北共有23個主要的恐怖主義組織,全部獲得基督教非政府組織的援助。根據BBC的報導,基督傳教會準備在每一個村落建一座教堂。在美國,布什總統已宣佈新政策:將把對第三世界的援助基金通過教會分發。國際正義團契(International Justice Mission)因此獲得75萬美元,向泰國的原族民展開「拯救靈魂」活動。在緬甸,基督教組織成立了Metta Trust For Children Education ,在緬泰邊境,展開傳教活動。利用Metta,慈悲這個佛教字眼無非是要混擾視聽。在斯裏蘭卡,淡米爾之虎獲得西方列強及基督教非政府組織的支持,而正在主持雙邊會談的哪威,正讓其傳教士不斷的湧入這個島國。在俄羅斯,美國傳教士每年花費一億美元,企圖把東正基督教徒改為他們心目中的基督教徒。

這種大規模,有政治意味及近乎軍事策列的傳教活動,豈止是傳福音那麼簡單。上述一些國家的人民已做出反抗。在印度,一些省份如:淡米爾乃魯,奧裏薩已立法阻止不道德的傳教行為。斯裏蘭卡的政府也在草擬相關的法令。為何這些國家的人民會做出如此激烈的反應呢?

之所以反應激烈是有其理由的。1)基督教改變他人的宗教信仰的手法是不道德的。這些手段包括利誘,如要求人們向神明祈求並把所祈求的東西寫在字條上交給傳教士,傳教士就依照對方的祈求把東西交給對方。在上課或求醫時要求來者一同祈禱,最終接受洗禮。另一種不道德手法是在傳教時詆毀其他宗教,把非基督教徒說成是拜魔鬼者,又唆新進教徒把佛像當眾毀壞。有者製造了佛像餅乾派給兒童教他們吃掉「魔鬼」。2)這些基督教活動在當地引發社會動亂(歷史已有明鑒)。由於基督教傳教士的手法偏激,不尊重他教,引起當地人反感,造成社會動亂。一旦發生動亂,跨國基督教組織即以捍衛人權之名,向當地人施壓。在基督教傳教士來之前,這些社會即使貧窮落後,也並無動亂。

這不是簡單的傳福音。這是有組織,有政治意味的宗教霸權主義。目的是要以一個宗教取代世界所有的宗教。這些組織利用宗教自由的方便傳教,但其目的就是要消滅宗教自由,以一教治世界。基督教並不掩飾它的霸權目的。教皇約翰保羅II就曾書面表示:「神要全人類成為神的子民,組成基督的組織,教會不應被視為社會組織及福利代理人。」原來所謂行善是另有目的的

由於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惡化貧富不均的現象。富有的中心國家原本就應對邊緣國家的貧窮負起一份責任。他們在道義上應協助深受其害的邊緣族群。但基督教會,非政府組織及西方國家在提供援助時,卻要改變對方的信仰和文化,是無情無理的。

教會也以一種看來比較溫和的方式來達到宗教擴張的目的,名為宗教對話。教皇約翰保羅的文獻裏指出「建立團結、鑠造、為修好工作、宗教與文化對話、消除歧視及爭取信任,是教會主要的工作。」「對話並不只是為了人類的和平共存,他是教會的使命。」「宗教對話,並不僅是增長彼此的認識,這是教會傳教的一部分。」「亞洲的教會必須提供適當的對話模型-在對話中傳教,再傳教中對話。」這些談話,顯示了所謂宗教對話,也不過是建立宗教霸權的策列之一。

當一個宗教要全人類成為他的教徒,並不擇手段的改變他人信仰時,另一個宗教不會坐視不理。於是形成競爭。全球化的世界裏,這種競爭,已從原本的暗中過招,演變到公開對峙。這種競爭,最終將威脅到人類的和平。當人們企圖改變他人宗教信仰時,他們並無法肯定新入教者會上天堂,他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改教的過程將為當事人及他的族群帶來無限的折磨和痛苦。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原本溫和的印度教及佛教,因受到挑釁而反應激烈,如立法禁止不道德的改教活動。這種回應是否明智呢?佛教界是否有其他更有效的辦法?佛教界本身是否應自我檢討?依我的淺見,佛教界應整理出一套合乎佛法的計畫,在保教護法的同時,避開惡性競爭,為人類提供一條和平之路。

前印度總統拉塔克裏施南說,「當今宗教領導者的任務不是去改變他人的信仰,而是去協助人們按本身的信仰過生活。」這是宗教和平共存的原則。

結語

全球化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衝擊。文化與宗教一統正威脅多元共存的文化傳統。亨廷頓的文化衝突論,似乎越來越有憑據,不得不令人對人類的前途感到擔心。佛教界必須認清這些挑戰,衡量本身的力量,善用一些有利的因素,做出適當及明智的回應。任何的回應,都須以佛法為依據。佛教的回應,就是要化解一場災難。以佛教2500年的和平文化,理應能對此作出一些貢獻


amitofo3 TV


http://www.amitofo3.net/books/b088.html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