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轉載] 當代農村基督教信仰調查

筆者近期利用學校假期前往蘇北某村莊進行了為期4天的調查訪問,偶遇式地訪談了23個基督徒。通過對他們的訪談和觀察,以及與那些教徒親友的交談,我瞭解到了這些人「靠主」(當地教徒對自己皈依上帝的一種叫法)的心路歷程,親眼看到了他們對基督的虔誠,和他們自認為得道後的那份寧靜和安詳,對基督教對農民生活及當地農村社會的影響有了初步的瞭解。

      一、概況

      我所去的這一村莊因多數人從事與建材有關的生意,所以據村民講他們莊在鄉里可算是經濟比較好的村莊之一。該莊有700多人口,信教的有百餘,如果以家庭為計算單位,則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信教。教徒中80%以上是婦女,特別是中老年婦女。而本人偶遇採訪到的23人也全是清一色的婦女。

      二、入教動機——靠主求平安

      用當地人的話來說,如果自己或家人生病,生產或經營活動不順利都叫「不平安」。在23個被訪者中,因自己生病而靠主的有11人,占48%強;自己沒生病但丈夫、孩了或其它親人生病,想通過自己靠主求得親人平安的有7人,占27%。兩者加起來,可以看到謀求上帝保佑閤家健康而入教的有18人,占75%。另有3人家裡無人生病,因丈夫做點小生意,為求順利而皈依基督。其餘2人,1人為好奇;另1人因為家裡「事多」。總之,「靠主得平安」不僅是教徒的普遍信仰,而且也是教會吸引信眾的最誘人的宣傳語。在調查中,她們都認真 (有些還很高興)地告訴我說靠主後自己或親人病好了,平安了。但她們也都不否認生病了要吃藥的道理,這也是她們強調自己與法輪功邪教的區別所在。只是他們認為吃藥是輔助,靠主是病癒的根本原因。

      三、教徒家人的態度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徒家人的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般人對宗教的理解。筆者採訪的對象全是已婚女性,沒有發現丈夫或其他家人反對的現象。在當地那種男權還明顯高於女權的氛圍下,如果家人反對,很難想像女人還能堅持下去。教徒及家人普遍相信:一人靠主,全家得福。所以,如果妻子信教,一般男人都會支持妻子的。支持的方式不外有兩種:有的僅僅是態度上支持,行為上未有具體舉措;有的則通過分擔一些家務等實際行動來表示支持。

      四、信教對農民信徒生活的影響

      一是自述心裡踏實,有安全感。如上所述,人們入教的動機主要是為了求平安,因此,大多數人認為信教後自己及家人身體有好轉,或做生意順利,這都分人就最為虔誠。有的人認為,信教後心裡踏實了,有安全感,出門也不怕了,也不再為一些雞毛蒜皮、爭風吃醋這類事生悶氣了,精神有所寄托,身體也好了,心胸變得開闊了。我看到他們性情都比較平和,精神也比較樂觀,不知這種精神面貌的養成是否與信教有一定關係。二是宗教生活成為農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一般來講,教徒每天早中晚飯前要禱告1次。如果家裡發生了什麼喜事或不好的事,禱告次數還會增加。另外,他們每週還有至少3次定期的集會和交流。三是學會了自省。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說,但那基本上是屬於少數士大夫的修身養性之道,對大多數農民來說,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每日為生計奔忙,恐怕很難再行此修養之功。但信教的農民由於宗教儀式和教義要求教徒反省自己的行為,並在覺得做錯事後進行懺悔,這些信教的農民從而也養成了反省的習慣,學會了自我反省。四是宗教組織和活動成為農民自發的自助互助的載體。共同的信仰和定期的聚會及禮拜活動,使原本鬆散的農民成為自覺地密切互動的有組織、有共同的歸屬感的成員。他們在一起不僅交流各種社會信息,而且還彼此分享情感,分擔憂愁,並在必要的時候有一定的經濟上的互濟互助。這不僅密切了彼此的關係,也使教會組織成為令教徒有歸屬感的群體。

      五、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教徒群體的出現對農村社會的影響

      和教會組織成為村民移風易俗和道德建設的場所和組織。任何合法的宗教都有道德勸化功能,基督教也不例外。農村的教堂在宣講教義時,還結合本地風俗習慣,針對百姓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問題,編成通俗易懂的詩句,作為小靈歌來唱。這些小靈歌大多勸人和睦相愛、不要貪財耍滑,教人信主得福。其中也有一些提到要愛國、愛教,走正道。語句通俗易懂道理淺顯明白。如原來一些妯娌不和,婆媳吵架的事經常發生,而現在卻脾氣變好了,對一些原先不能忍受的事能看開了,與他人的關係也和睦了。

      要看到,由於信仰的不同,村民被分成不同的群體。這些群體是:信教的、不信教的;在信教者中還分成不同的派系。在目前,這些不同的群體之間還沒有明顯而激烈的衝突,但觀念與情緒上的矛盾已經存在。相比之下,後者之間的矛盾要大些。因為前者 (指不信教者與信教者之間的矛盾)主要在於有時不信教者對信教者的宗教信仰、禮儀不理解、不尊重,而在背後說三道四,因而引起教徒不滿。以後隨著各派力量的消長變化,後者的關係可能會變得複雜,矛盾可能會加劇,這是應當引起注意的。同時還要看到,自從20世紀80年代基督教在農村迅速發展後,由於宗教感情而使一些傳教者的影響力大增,有些時候超過村鄉一級幹部對村民的號召力。儘管他們在教堂宣教中也注意維護政府的權威,號召大家遵章守紀、完納各種稅費。但是,如果基層幹部不關心群眾疾苦,不貼近群眾生活,違背民意,勢必帶來嚴重後果。

      總之,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教徒最初的入教動機帶有很強的功利色彩,信教彷彿參加人生平安保險,求得一種心理安慰。但事實上一旦入教,由於心理的踏實和教徒間彼此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種種互相支持和歸屬感,使得人們真正感受到了入教後的一些實實在在的好處,所以儘管有些教徒一旦病好了,對主的信心就降低 (當地人稱信仰虔誠叫「信心高」),對宗教活動的興趣也減弱,但大多數人仍然一旦入教就堅持下去。至於信教群體的出現對農村社會的影響,則應該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考慮:如何利用宗教組織的積極一面,更好地增進民眾的福祉和社會的穩定與進步,而避免它可能的不利因素。

〔 作者:杜景診    轉貼自:《中國宗教》更新時間:2007-7-16 〕

http://www.ncdcw.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257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