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如何在网上自学将棋

回復 4# 抽刀斷水

最後的「戰術」看不懂棋譜步法。
(轉貼) 將棋棋士踏進職業的最大門檻:三段循環圈戰

棋友羽生FANS問到,什麽叫做“三段循環圈制度”,因爲之前寫過有關將棋職業入段制度的介紹文章,但是可能對它的曆史沿革介紹不清楚,我認爲有必要對此再說明一下。

我在《小談職業將棋界的“門檻”之一:日本將棋的入段制度》一文中介紹了將棋的職業入段制度,進入獎勵會的方法很多,有普通入會測試、初段應試制度等等,但是如果想要從獎勵會晉升到職業界,最後一關都只能是三段聯賽,因爲其采取的是循環圈制度,所以稱之爲循環圈賽。

三段循環圈制度在1987年建立,日本將棋聯盟規定,符合條件的人可以根據自身狀況選擇在關東和關西兩個總部入會,獎勵會6級到二段的會員的比賽是分開來的,具體地說,就是關東一批人自己比,關西一批人自己比,互相之間不比賽。但是如果會員升入三段,無論他是關東還是關西的會員,都必須被編入三段循環圈,每期循環圈戰的前兩名升爲四段,通算兩期第三名的三段棋士可以選擇是否升段(通過此方式升爲四段的不能直接參加順位戰C級2組的比賽,只能先被編入freeclass)。以顯示對關東關西的一視同仁。

在三段循環圈制度建立之前的1956年至1973年間,每半年關東關西的三段會員(人數會經常調整)分別舉行循環賽,最後由東西循環圈的兩大勝者進行決賽,勝者晉升四段。如果上一期的東西決戰敗者成爲了循環圈賽第1名,那麽東西決戰不會再進行,兩者一起升段。這個三段循環圈1956到1961年被稱呼爲“預備級”,1962到1973年被稱呼爲“獎勵會A組”。

此後,從1974年至在1987年新的三段循環圈制度建立前,三段循環圈賽暫停進行,三段棋士要想升爲四段也采取類似二段的制度升段。1987年5月13日,森內俊之升爲四段,成爲該制度下誕生的最後一位職業棋士。

2000年,渡邊明以13勝5敗循環圈賽第一名的身份升爲四段,成爲史上第四位“中學生棋士”。
(轉貼) 將棋的啓示 張玮
2008年12月28日08:00 

  看完中國象棋的超霸杯決賽,腦海裏第一個聯想到的,居然是日本的將棋。

  象棋是中國的“國粹”,將棋則被稱爲日本的“瑰寶”。相傳,將棋是唐宋年間由中國傳入日本的象棋而演變的,而如今,兩者在自己國家的地位卻不可同日而語。在日本,將棋的地位絕不亞于、甚至要超過圍棋。2002年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當年日本收入最高的圍棋選手是王立誠,7000萬日元,而將棋選手羽生善治的收入是1億日元。

  將棋爲何會在日本發展的曆史上一路傳承,並且越來越紅?首先還是規則的進化。日本的將棋規則幾經修改,最終定型,並發展出了很重要一條:吃掉的對方棋子,可以作爲“俘虜”,供本方使用。這條規則頓時讓將棋生出無窮變化和懸念,逼迫選手每招都必須搏殺,大大降低了將棋的和棋率,提高觀衆的興趣。第二是賽制。將棋在日本每年有完善的段位賽,升/降級賽,各種杯賽甚至是專門的女子賽事,當然,這和其普及程度也有關。三是宣傳包裝。在日本,將棋有風靡一時的漫畫《81DIVER》,有PSP上的遊戲《AI將棋》,不僅借助流行元素推廣將棋,也將更多青少年吸引進來。

  之所以會想起日本將棋,是因爲在這屆超霸杯賽上,出現了全新的鼓勵進攻的賽制,前所未有的30萬元獎金,這些令人歡欣鼓舞的舉措,其實都是讓中國象棋在經過千百年傳承後,重新煥發生機的“強心劑”。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象棋的改革之路任重道遠,前途漫漫。在民族文化遺産如何繼承和發揚光大這一點上,中國象棋不妨也可以倒過頭來,借鑒一下日本將棋的發展經驗。

【來源:解放網-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和訊網站)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