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耶穌的真實王朝>>部分節錄

以下引用<<耶穌的真實王朝>>

P341

困難處在於,保羅對《新約》所有書篇的影響無所不在。我甚至要說,《新約》本身基本上就是使徒保羅留給後世的文學遺產。《新約》的二十七部福音書篇之中,十三部是以保羅為作者的。〈使徒行傳〉幾乎整個是在聲明「第十三位」使徒的關鍵作用。〈馬可福音〉於公元七○年前後寫成,是保羅死後之作,也是傳遞的保羅訊息的原始之作,作者把保羅的思想反投射回到耶穌的生平事蹟裡。〈馬太〉與〈路加〉都是以〈馬可〉為主要依據,也傳述了〈馬可〉的核心思想。〈約翰福音〉根本已是神學作品,也在反映保羅所理解的耶穌的精要。保羅所見的耶穌是神聖的、先於一切被造物的上帝之子,化為人身後,為贖世人之罪而釘死十字架,復活後回到上帝右邊的天上榮耀之中,這個觀念也成為正統基督教的訊息。閱讀《新約》的人會認為這就是基督教一向所傳的唯一訊息,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福音,但事實不是這樣。

P342

後來的基督教徒質疑〈雅各書〉的正偽,是基於兩大原因。第一原因與雅各說到或沒說到耶穌的部分有關。他只提到耶穌的名字兩次,都是順帶提起的,如果把耶穌的名字移除,並不影響全篇的內容與雅各要闡述的意思(1:1;2:1)。此外,通篇沒有提及保羅所說的耶穌是有神性的上帝之子、耶穌為贖世人之罪釘死十字架、耶穌榮耀復活。少了這些訓義的文獻,還能算是「基督教」的嗎?第二個原因是,雅各直接反駁保羅所稱的不必履行律法就可以「因信得救」,同時又強調律法之重要與永恆性:

    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麼?……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各書〉2:14,17)
    唯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此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1:25)
    因為凡遵守律法的,只在一條路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2:10)

雅各這篇書信是致「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1:1)。指的就是耶穌應許十二使徒治理的以色列離散的「十二支派」,可見這是有早期巴勒斯坦猶太文化脈絡的。例如,雅各把當地基督教徒的集會或會眾稱為「會堂」,顯示他心目中的耶穌運動根本是猶太教的一個部分(2:2)。

P344

Q資料可以讓我們聽見耶穌的原始教訓,是沒有添加福音書的神學架構之前的原音。如果就重建基督教起源的觀點看,Q資料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沒有保羅的神學思想,尤其沒有保羅的基督學或基督觀。

P346

而耶穌傳給他的又是從施洗者約翰學來聽來的。

P347

如今讀《聖經》的人,如果知道《新約》包括的耶穌的弟弟的著述不只一部而是兩位弟弟各一部,也許會感到意外。新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是竭誠擁護使徒保羅的,

P348

雅各和猶大都篤信耶穌與施洗者約翰所宣示的末後審判的觀念。雅各曾說「主來的日子近了」,「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雅各書〉5:8-9)猶大曾經引用亞當七世孫以諾的預言(〈以諾書〉現存的僅有古衣索比亞文的,以及死海古卷中的阿拉姆語殘卷),說:「主帶著他的千萬聖者降臨,要在眾人身上行審判,證實那一切不虔敬的人所妄行一切不虔敬的事。」(〈猶大書〉15)這裡所說的「主……降臨」,是指「獨一的上帝」而言,不是指耶穌再臨(25)。
這些早期基督教期待的是古希伯來先知說的主上帝──耶和華──降臨,不是彌賽亞的「再臨」。注意看以下各段的語言:

耶和華我的上帝必降臨,有一切聖者同來。(〈撒迦利亞書〉14:5)
主耶和華必像大能者臨到,他的膀臂必為他掌櫃;他的賞賜他那裡,他的報應在他面前。(〈以賽亞書〉40:10)
看哪,耶和華必在火中降臨他的車輦像旋風,以烈怒施行報應,以火焰施行則罰。(〈以賽亞書〉66:15)

雅各與猶大會稱自己的兄長耶穌為「主」,但不是用稱「主上帝」的那個詞,而是把耶穌這位為上帝的國的目標而奉獻生命的人是受崇敬的「夫子」。希臘字是kurios,乃是一種類似「閣下」「大人」的尊稱。保羅走的第一步關鍵棋是,把「主」耶穌與古希伯來《聖經》之中只限於指以色列的「主」上帝等同起來,於是使耶穌就等於耶和華。先知以賽亞曾經傳述上帝說的話:

    地極的人都當仰望我就必得救。因為我是上帝,再沒有別的神。我指著自己起誓……萬膝必向我跪拜,萬口必向我誓忠。(〈以賽亞書〉45:22-23)

保羅引用了這兩節,但是改為指「主」耶穌就是基督:「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腓立比書〉2:10-11)

這是極大的改動,但後來成為正統基督教徒習以為常的事,漸漸就把拿撒勒人耶穌這個人等同以色列的主上帝。

耶穌是「肉身的上帝」,所以他的母親瑪利亞變成是「上帝聖母」。

由於基督教徒自稱乃是一神教徒,遵守「示瑪」──即猶太教最重要的誡命:「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結論也就可想而知。如果耶穌的確是「上帝」,而上帝是一位,不是兩位,那麼耶穌其實就是以色列的主上帝成為肉身。直言不諱地說,是上帝變成了人。
      
保羅經常說「耶穌基督」「主耶穌基督」,就好像「基督」是個專有名詞而不是頭銜。「基督」是希臘文,意指「彌賽亞」或「受膏的大衛世系的王」。保羅很清楚耶穌是有大衛世系稱王資格的,但是他把耶穌的「凡人」背景的這個部分淡化了。

他寫給羅馬教會的信中說,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但「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上帝的兒子(〈羅馬書〉1:2-4)。在保羅看來,凡是「按肉體」的事物都是「地上」的,所以都是不重要的。因此,耶穌有資格成為大衛世系彌賽亞的事實被忽視,以便肯定他是有神性的「上帝之子」與天上的基督。假如耶穌的大衛王族身分在保羅眼裡是這麼不重要,雅各的這種身分就更不值一提了。
        
這是當時的猶太人難以接受的,而雅各、猶大,以及自始追隨耶穌的其他人根本從未有過這種想法。對他們而言,耶穌是可敬的「夫子」,是受膏的彌賽亞或基督。耶穌身為虔誠的猶太教徒,曾說過「示瑪」是「第一要緊的誡命」(〈馬可〉12:29)。聽見有人稱他「良善的夫子」,就回答說:「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在沒有良善的。」(〈馬可〉10:18)耶穌被呼為以色列的王,其實也就是因為有稱王的資格,在還沒有正式登上大衛寶座之前就被處死了。所有的古希伯來先知都說,大衛世系的彌賽亞要在耶路撒冷治理以色列,不是從天上治理;他要把離散到各邦的以色列十二支派聚集到聖地;他也要為全世界帶來和平公義的時代。所謂「天上的國」並不是指「在天上」的國,這是施洗者約翰和耶穌在祈禱文裡都說得很明白的了:「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保羅卻說:「地上的耶路撒冷」已經不相干了,新的屬靈的「在上的耶路撒冷」才是耶穌治理的據點(加拉太書4:26)。對於保羅而言,以色列民、耶路撒冷、大衛世系的彌賽亞都從原來實有的意思變成了象徵意義,從地上轉入天上。雅各與猶大的書信,以及Q資料,卻見證了原始版的基督教信仰,回歸到耶穌本人,以及他與施洗者約翰確鑿的歷史連結。

P352

《遺訓》所講的聖餐只是吃酒與餅的感恩餐,在席上說耶穌是神聖的「大衛的葡萄樹」,以禱告「和散那歸於大衛的上帝」做結束。這是在強調耶穌是大物後裔身分。後面幾章講的是檢驗先知與指派勝任的領導者。最後一章包含有關「未世」、最終誆哄人的假先知到來、義人從死裡復活的提醒。結尾的話與猶大書的相似,卻是取自撒迦利亞和但以理的,「主將要來,帶著他的全體聖者」,以及「世人便將看見主乘天雲而來」。這裡說的「主」都是指耶和華,以色列的的上帝。

《遺訓》的整體內容和語調,非常接近〈雅各書〉中的信心與虔敬,以及Q資料裡的耶穌教誨。就兩種類型的基督教教誨──保羅與耶穌王朝──而言,《遺訓》最值得注目的是,其中完全沒有與保羅「福音」一致的地方,沒講耶穌的神性、沒講藉耶穌的身體與血贖罪、沒講耶穌從死裡復活。《遺訓》中的耶穌只是帶來生命知識與信心的人,完全沒有特別凸顯訊息以外的耶穌這個人物。《遺訓》中所說的犧牲與赦罪,是憑善行與奉獻的生活(4‧6)。

《十二使徒遺訓》是基督教一個信仰形態的長存不渝的見證,這是可以直接回溯至耶穌的信仰形態,也是雅各、猶大與十二使徒其他成員所延續的。

P379

而保羅的「福音」,也就是反對「憑血肉的以色列」而專注於信則得救,以及「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的上帝的國,成為越來越多人能接受的思想。
我們確知,原始基督教的信徒一直到公元四世紀中仍存在,主要分布在巴勒斯坦東部地區。但是由於他們太分散,又沒有權勢和影響力,對於《新約》成書發揮了什麼作用,甚至完全影響不了。而《新約》則成為早期基督教的官方說法了。原始基督教信徒後來被稱為「伊便尼派」(Ebionites),希伯來語意思是「貧苦之人」。優西比烏曉得有這一群人,但是認為他們罪狀包括,把耶穌當作「普通的凡人」,是「瑪利亞與其夫」自然生下的孩子。此外,他們強調遵守猶太教律法,認為憑「事工」與信心都可以得救──一如〈雅各書〉所言。伊便尼派不接受保羅書信的論述,認為保羅判離了基督教的原始信仰。他們只使用一部希伯來文版的〈馬太福音〉──這個本子如今只留下殘卷。優西比烏是與公元三二五年皈依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同一陣線的,把以上伊便尼派的這些觀點全都列為異端思想。諷刺的是,伊便尼派的觀點是以耶穌自己的教誨與耶穌諸弟的傳承為的基礎的。

第四世紀的第一部文獻──通稱為《托羅馬的革利免名著作》──對於伊便尼派福音的評價正面得多。《彼得宣講集》(Kerygmata Petrou)在這一方面的訊息尤其值得注意。據說這是彼得寫給耶穌之弟雅各的信,信中彼德抱怨自己的書信被那些受保羅影響的人添加竄改而有訛誤,變成無用之物了。他敦促雅各不要把他的教導傳給外邦人,只傳給耶穌選派的「七十人公會」即可。由於保羅把自己基於異象而來的見證放在使徒們當初得自耶穌親自教誨更優先的地位,所以受到嚴厲的審查。學者們多認為這些文獻未必真的是第一世紀的,但文獻本身確實反映了後來盛傳的保羅、彼得、雅各在世時曾經發生的爭端,也為後世保存了《新約》──尤其是〈路加〉──有意輕輕帶過的衝突的一些記憶。

P384

耶穌的歷史、他的王朝家族歷史、基督教誕生歷史會被隱過不提、部分原因在於早期基督教運動中有人刻意要隱瞞,部分原因則在文件與記錄曾經亡失。按照已經成為主流優勢的基督教史版本,將施洗者約翰本來重要的角色降格為耶穌的前導者。耶穌有一位名叫雅各的弟弟,這位雅各在耶穌死後接下繼任領導者的棒子,這些事實被消音,有的文獻甚至予以否認。而耶穌是「肉身的上帝」,被變成根本不是凡胎的人物,只在人類之中暫時出現,死了,復活,變回天上的榮耀之中。耶穌傳布的訊息被變質成為耶穌即是訊息──宣告基督來是贖世人的罪而死。到了第三世紀中葉,新的宗教信仰誕生,是神學觀念塑造,與所有形態的猶太教信仰都完全不同。

P387

耶穌有一位凡人父親和一位凡人母親。瑪利亞很可能是在家人安排之下與年紀比較大的約瑟訂親,卻在未過門的時候懷了另一名男子的孩子。婚後的瑪利亞又再生下四男二女,孩子們的父親是約瑟與革羅罷。彌賽亞運動──後來成為基督教──的發起人是施洗者約翰,不是耶穌。耶穌對自己的親戚約翰敬重得無以復加,約翰是他心目中的先知與導師,也是上帝的國的開創者。耶穌受約翰的洗,加入約翰發起的運動,與約翰合力推動發展。約翰與耶穌符合當時的「兩位彌賽亞」來臨的期望,一位是亞倫祭司家族後裔,一位是大衛王室的後裔。兩人合力傳布一則簡單的訊息:人必須悔改以迎接即將到來的上帝的國。接受訊息的人在水中受洗,表示參與這個運動與相信訊息。這是相信末世天啟的一個運動,期待上帝如先知預言而介入歷史,成就上帝的國。上帝的國要帶來全人類共享公義和平的新紀元,以色列要復國,以耶路撒冷為新的世界首都,從這個中心向世界各邦傳布上帝的智慧與猶太律法的普世道德。

約翰與耶穌宣告貧苦者與受迫害者要想有公理並警告不可摒棄不公義行為的人必將受到審判。他們教導要以上帝為天上的父,上帝愛他們所以創造了一切生命,要赦免人的罪,這些觀念都在他們教導的禱告中表達。約翰與耶穌都沒有想要另創一種宗教信仰的意思,兩人都遵行猶太教的律法而生活。他們同時呼召猶太人接受摩西律法與希伯來先知的啟示。

約翰與耶穌的傳道施洗行動,導致當時加利利的統治者希律王逮捕約翰。耶穌在約翰被捕後繼續原來的行動。他選了十二門徒──其中包括他的四位弟弟,應許他們在離散的以色列人重回故土以後分別治理十二支派。他展開了在全加利利進行的行動,後來更進行到羅馬統治的巴勒斯坦的大部地區。他成為眾所周知的療病者與趕鬼者,也是宣揚上帝的國與律法道德的傳道人,他的行為遭到希律王黨、法利賽人、撒都該人的某些領袖忌恨反對,與羅馬人共同掌控耶路撒冷權威的人尤其視他為眼中釘。

希律王突然將約翰處死之後,耶穌認為自己註定要前往耶路撒冷,進入聖殿,正面向宗教與政治的當權者表達自己要求改革的訊息。他很可能曉得這樣正面相抗會招致自己被捕,甚至因而被處死。我們雖然無法確知耶穌此時心中的想法與動機,但是我們相信,《聖經》上的話既已成為他的指導,他應該會期望上帝在最後一刻救他脫離敵人之手,帶來上帝的國。耶穌與當時的其他人是不一樣的,別人帶領武裝群眾反抗羅馬軍事統治,他卻深信,只要按相信的做,上帝就會成全。

P390

上帝的國降臨既受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不是上帝的旨意行在天上。耶穌期待的不是地上的國,而是國在地上。這個國涵蓋國家、民族、政治與勢力──政府與權威結構。這與古希伯來先知預言的上帝的國是一致的──地上人人認識上帝如同海中充滿了水。

P394

較有規模的大學院校之中的基督教起源學術研究,將耶穌是猶太教徒列為已知的事實,有關《新約》與早期基督教的課程,都認為耶穌與耶穌倡導都宗教運動是羅馬統治巴勒斯坦時代多樣猶太教發展歷史的一個固有部分。假如基督教徒能夠把雅各放回繼承耶穌領導運動的原有地位,並且能夠明白雅各版本的信仰比保羅更有資格稱為基督教的正統,那麼,基督教徒與猶太教徒的互諒之路就可以更加寬廣。
這也是他們需要被"再教育"的地方~
雖然並不容易
自由主義者的原則...有而且只有一個...就是把人當人...殷海光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