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Savage早期研究 (1976年)指出那些出走信徒,或「不活躍」(inactive)會眾並非全部放棄信仰。他/她們不少仍是「歸信者」(believers),但不作堂會的「歸屬者」(belongers)。這方面反映於2014年出版《耶穌比宗教大:我熱愛耶穌,為什麼卻討厭宗教?》,這世代部份信徒表示「我愛耶穌卻恨教會」 (I love Jesus but hate church)。
另一位學者 David Roozen (1980年) 看信徒出走不是永久性,青少年階段出走現象較為嚴重,而稍後當他/她們成家立室,兒女出生後,有近五成會重返教會。 Roozen認為信徒出走是普遍現象,而教會內部不和並非主因,教會亦不應視他/她們為永不回頭的一群。
Ed Stetzer探討美國高中生流失現象時,2014年撰文指出,有七成青少年會短暫反叛出走堂會一段年日,離開的主因是教會生活於這個人生階段並非首要。有些則不這樣樂觀,認為新世代信徒離家後極可能一去不返。
David Kinnaman於《論盡基督徒》(UnChristian,中文版2010年) 剖析教會文化六項因素導致18歲至30歲青年信徒離家出走 : 教會過度保護、信仰經驗膚淺、對科學欠缺理性、對同性戀過度論斷、信仰過度排斥性、對疑惑者極不友善。這些不同因素交織,使有理想的青年信徒感到難以在堂會內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