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擺脫思想控制及思考陷阱

(本文為小弟舊作,原名《思考問題初探》及《mode of thinking》,現重新修正及刊出)

前言

以前的人類與外界的接觸面不大,需要考慮的也不多。踏入廿一世紀,在人口密集的都市,社會越來越複雜,現代人所需要思考的問題,較以前的人多很多。在資訊過分流通的社會,互聯網、書刊雜誌、影音媒體等資訊充斥於世,當中包含了假資料(hoax)、資訊性/教育性廣告、沒有實質內容的空言、不切合自己需要的資訊等,我們實在有必要培養獨立的思考能力,以有效分辨以上浪費我們時間及金錢的無用資訊。

學習的天性

自古以來,人類由父母教育下一代,把累積下來的經驗,灌輸給自己的小孩。原本這可把自己在世界上所得到的益處,以及所獲得的經驗教育下一代,使自己的優越性得以延續。例如蜜糖是好味的食物,但直接向蜂巢內抓,會被蜜蜂螫傷等。

慢慢人類群居起來,族群中互相交換知識。後來其中有些人所擁有的知識比一般人多,這些人教育下一代應比父母本身更好,於是這些人便成為「老師」,教育眾人的子女。但是,因為老師的優越地位,一些平庸的人會假扮自己也擁有很多的知識;又或者自以為自己擁有很多知識,其實有很多是失實的,這些視之為「假老師」,因為沒有擁有正確的知識,眾人的子女便會接收錯誤知識。

本來,孩童時代學習是最有效率的,這種機制源於儘快學習父母的經驗,令孩童延續父母的知識。在吸收知識的同時,因為未有一套鑑別真假知識的系統(由於這系統本身也需要吸收),有時會吸收了錯誤或不全面的知識,而自以為是絕對正確的。植根於孩童時代的錯誤思想,在成長後便極難糾正,這可被稱為「學壞」。

人成長後,依然會吸收知識,不過速度會慢些,同時亦會比較自己的經驗和已吸收的知識,看看有否衝突。因此一些思想單純的人,會較容易受外界改變,因為他們已吸收的知識比較少,所以他們的立場較易被動搖。如果所面對的是一些主動性的知識,例如廣告、煽動、政治、邪教等,便很容易會受到擺佈。

思想灌輸

針對一些思想較成熟的人,有些主動性的知識會利用先進的技巧,以達到灌輸其產品的目的:

重複信息:不斷向受者重複要表達的思想,這過程俗稱「洗腦」,受者被大量單一的思想轟炸,最後自己亦會忘記或淡化本身對抗的思想,轉而歸向這一主動性知識。時間分享酒店旅遊講座、向老人推銷的「高科技健康產品」、以及某些宗教的傳播,也多利用這方法。

乘虛而入:趁受者的思想最易動搖的時候,如疲勞(疲勞轟炸)、失落(質疑現有價值觀),加之於想灌輸的思想,這時受者的思考力薄弱,較容易被灌輸。在警察查案時、某些宗教或政治的傳播,多會利用這方法。

權威認同:一些產品會申述有些知名人士、專業人士如學術界的人物也會選用,這會使一般人覺得,既然這些比一般人思想成熟的人也選用,理應沒有大問題,亦對該產品的信心增加。很多化粧品或洗髮水產品,會以醫學界推薦,又或者用年輕貌美的明星作招徠。

大量理據:有些產品會用大量理據去支持,一般人都會覺得既然有這麼多的理據支持,應該產品是有說服力的,而不會深究這些理據是否可靠、真實及無漏洞。

資訊暗示:有些廣告會利用隱藏的方式來暗示,令受者在不知不覺間接收,從而趨向接受產品。例如有些電視片段會在其中的1/24秒的菲林一格中,定期顯示產品圖像;又例如在電影片段中,產品融入電影故事內,在角色使用產品時,產品的品牌會清楚展示出來。結果顯示這些都會令產品銷量增加。

難以明白:利用艱澀的理論及模式,令人花很多時間去明白了解產品。明白後,便會對產品產生認同感,因為人的本性會對自己辛苦了解明白的理論不容易放棄。另外亦會令受者怕麻煩,放棄去了解其他同類產品。一些傳銷的會員制度,或者娛樂場所複雜的收費方法,都是利用此原理。

強行排他:阻截其他相異思想對受者的影響,令受者無法全盤比較所接受的思想,只能面對單一的、經揀選過濾後的思想。久而久之,受者思考的範圍便變得狹窄了。除阻截外,還會有抹黑其他相異思想,令受者自願收窄資訊接收渠道。這排他做法一般是被一些擁有強大勢力,或者能控制受者的行動的團體所採用,例如極權政府、邪教等。

催眠:當受者有意深入了解產品,推銷者會利用催眠的手法去植入受者的思想中,令受者認同該產品,同時排斥其他對抗思想或同類產品。邪教、傳銷等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產品都含有此特徵。

思考模式的流弊

一般人會傾向簡化所面對的思考性問題,心裡只會期望有簡單的「是」或「否」的答案,而事實上,有些問題的答案並非單純的「是」或「否」,而是須考慮思考角度的問題。例如殺人是否不對,表面上答案是「是」,而實際上考慮的層面應包括自衛殺人、戰爭、死刑、安樂死、自殺等範疇。過於簡單的答案無疑是清楚易明,但卻流於思考不周全。

有些人傾向尋求比他更思考深入的理論作借鏡,但在立場上卻早已認定其理論是正確的。到最後如果理論站不住腳,亦不會認為理論有錯,可能只認為自己並不清楚明瞭,或是應用上有問題。這種過分主觀的態度,會造成獨斷獨行,導致與現實脫節的情況。在哲學的範疇上,不同理論對事物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沒有誰能決定甚麼是對、甚麼是錯,理想上各理論都應同等地存在。

人亦傾向逃避與他相反的理論,即使那相反的理論在宏觀上有道理,心裡總想在其中找錯處。說穿了,這只是因為與自己的理念相反,令自己覺得不舒服。有時,相反的理論更應值得珍惜,所謂「忠言逆耳」,只聽從認同自己的理論,而忽略和自己相反的理論,只會造成偏聽,對其他人和自己是沒有好處,並失去了進步的機會。尤其是當權者,會引致更多人民受到傷害。

另外,羊群心理在現今社會依然存在。只要圍繞在身邊的人,或接收到的大部分人都同一意向,自己便不作詳細考慮而跟隨。羊群心理本是保護人類的機制,令人類在族群中不置離群,免受傷害。但在現今社會,有心人便會利用「假羊群」以擺佈目標。

在深度而難以理解的思考問題上,有些人會覺得「明白等於認同」,例如在宗教問題中,在某些複雜的核心教義上,如果你說「明白」,會被其他信徒認為你是「認同」其宗教。有時,自己也不其然覺得「既然明白了,便是認同了」的思考毛病。我明白罪犯的心理,是否代表認同其犯罪是對的?

如何改善

針對以上的問題,和面對日益嚴重帶有目的之思想灌輸,一般人如何自處?

增加知識: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我們應盡量吸收知識,這可避免一些當權者在排除其他思想的愚民政策。更重要的是,吸收一些能幫助分辨是非的思想工具,如基本邏輯,同時學習方法如何認清所接收的資訊,了解全部內容的主旨、部分用詞的定義等,能學習語理分析系統會更好,這將有助分辨所接收的是否假資料和沒有實質內容的空言。

客觀立場:不要認為自己所認同的便絕對是對的,即使自己的人生閱歷如何豐富,自己的看法亦有可能偏差。世界的人和事物也在變動,過去的經驗亦應經常檢討。在自信與客觀取得平衡,避免偏聽與人云亦云,在考慮多個正反雙方的理論後才下結論,並隨時準備結論可被推翻。

開放耳目:接收多元化的資訊,尤其是相反的意見,注意接收不等於認同,避免自我封閉、固執等態度。但如果資訊過分重覆、內容空泛,或者只著眼於感性的表達(同時對方又不是熟悉的人),適當時候便應考慮避開。

陰謀考慮:如果覺得所接收的思想過於熱情、主動及感性,便值得考慮一下,推銷那思想的人是否有目的?他的目的是甚麼?在考慮對方目的的時候,儘量不要考慮對方所提出的「我是為你好」等論調,必須冷靜、客觀地分析,必要時可要求對方停止向自己游說,同時問問自己:好東西會主動找上門嗎?

不要逞強:面對一些涉嫌「洗腦」的場合時,例如宗教聚會、傳銷會議、政黨活動等,不要自以為思考靈敏,能言善辯,便故意挑戰。雖知道「善泳者溺」的道理,對方人馬亦經常處理這種場面,早已準備一些「標準答案」來應付你的挑戰。你的反應沒有可能比早已啄磨完備的FAQ更快。所以這時態度應謙虛些,同時儘快找機會脫身,之後你便可接收對這洗腦思想的相反意見,以作比較。如沒有機會離開,亦應留自己足夠冷靜的時間,讓自己冷靜一下。

做好自己:警惕自己不要過分影響其他人的思想和意願。在傳銷騙局中最恐怖的是,當自己感到受騙,屯積貨物之際,受騙者瞬間會變成行騙人,利用行騙下一個受害者來減少自己的損失,彷彿僵屍咬人,人亦變成僵屍。在宗教和政見上亦一樣,儘量包容和自己不同的意見。表達自己的意見沒有問題,但不要向對方「洗腦」而企圖改造對方的思想變成自己相似的,這樣便不會傷害彼此感情,和平共處。

後記

在複雜的社會中,最容易傷害自己的人可能就是你所親近的人。但是,是否就對世界上的一切都不信任,一切皆去懷疑?如果這樣,世界便會變得冷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便會越來越遠。至少,朋友間亦應互相尊重與信任,令這個恐怖年代仍有愛在世上。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