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華斯又在〈為什麼同志在道德上要比基督徒優越〉(Why Gays (as a Group) Are Morally Superior to Christians (as a Group))一文中指出,歧視同志源自當代基督徒生活中的道德紊亂。「譴責同志掩蓋了我們生活中的事實。所以在道德上對同志說『不』就變成了我們真的相信些什麼的必要象徵。」「我們生活中的事實」就是官商勾結之下的巧取豪奪,自然環境的極速惡化,以及貧窮現象的不斷擴大。
諷刺的是,美國右翼教會多年來維護「家庭價值」,力拒同志歪風的侵入,可是美國的離婚率卻總是居高不下。他們覺得這實在是末日將臨,還得再加把勁才行,因此羅賓遜(Pat Robertson)牧師等人才會把話說得愈來愈狠,用「接受同性戀是基督信仰衰亡的最後一步」之類的警示威脅大家。可是,正如美國評論家卡拉漢(David Callahan)所說的:「離婚是市場個人主義與消費文化的完美表現。為什麼要和一個不能總是運作良好的產品黏在一起?如果有更新、更好,也更年輕的版本,又何必守住10年前的老款式呢?」(見《The Moral Center》)。換句話說,假如「傳統道德」真的正在衰亡,禍首並不是什麼「性錯誤」,而是那套孕育右翼宗教文化的意識形態;以及貪婪,那種促成了金融風暴的貪婪。難道你不知道嗎?那群用百萬美元裝修自己辦公室的華爾街精英並不乏自命堅信的「重生」基督徒。
早在1995年,一些「右派」基督徒已討論市場資本主義的禍害,繼而出版了一組文章,包括鄧樹雄的〈新古典經濟學與香港政府的經濟政策〉,江丕盛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機活動的神學反省〉。這關注維持至今,從未鬆懈。九一一之後,在基督徒的反思聚會中,我數次聽到如今被打成右派的人士狠批美國市場資本主義全球化,認為此乃九一一的禍根。3年前香港一位「右派」基督徒便在美國的知名學刊發表Destructive Creation: Covenantal Crisis of Capitalist Society,指出資本主義的深層危機;最近便有一系列公開講座剖析市場資本主義的弊端。在「右派」基督徒中有梁先生同樣識見和熱忱的人,大有人在。
基督對於淫亂立場鮮明嚴厲
梁先生引述卡拉漢(David Callahan)說:「離婚是市場個人主義與消費文化的完美表現。為什麼要和一個不能總是運作良好的產品黏在一起﹖如果有更新、更好,也更年輕的版本,又何必守住10年前的老款式呢﹖」不錯,市場將一切商品化,婚姻也不能例外,合則用,不合則棄。市場為迎合消費者,不斷推出新產品。婚姻是老款式,注定被淘汰。卡拉漢,一如不少文化評論家,表面上狠批資本主義,骨子裏卻要用市場資本主義掏空傳統家庭價值。他們以兩手動作,一方面強調有情關係,一方面卻以經濟法則來解釋人類行為。所謂仁愛、良善、恩慈只不過是社會的潤滑劑,用以提高經濟運作效率。父子親情,夫妻之愛,也可以用交易去理解。經濟學家Gary Becker及法學家Richard Posner就是先打擊傳統婚姻,再鞏固同性婚姻的合理性。Posner在其Sex and Reason一書中嘗試把婚姻解說為一種經濟安排,其性質與召妓無根本性的分別;婚姻只是一種比較長期和固定的交易。如此,妻子就形同長期僱用的妓女。他們用「合同」(Contract)的概念看婚姻關係,一下便推論出同性婚姻只不過是一種「合同關係」,與其他合同無異。繞了一個圈,掏空了傳統家庭價值,原來市場資本主義是同性婚姻合理化的有力支持。
為了展示離婚與道德無關,卡拉漢提出了離婚的經濟決定論:貧窮和知識水平低落是離婚的主因,縱有保守的家庭信念也無補於事;而經濟好、知識高的中產,離婚率就偏低。婚姻是否長久,經濟和教育是決定因素(參閱The Moral Center p.38-42)。為了打擊傳統價值,他不惜用偏狹的社會研究,用選擇性的樣本(只兩個城市),以偏概全地建構他的經濟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