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轉載] 離教者的悲歌-回應《離開教會的一些前因》

本網註:「信仰。不再河蟹」的blog在2015年2月23日所刊登的文章「離教者的悲歌-回應《離開教會的一些前因》」,內容主要評論《時代論壇》2015年2月份兩篇發表離教研究的相關文章,值得細讀。事實上,有關調查報告〈離開信仰和離開教會的一些前因〉早於兩篇文章刊登時的約半年前(2014年8月)就以頭版專題形式在同一媒體《時代論壇》上作出重點介紹(見〈大專──離開信仰的開端?〉),本網對於其在半年後再次「發表」有關研究內容表示不解。

(有關文章同步刊在本網主網站的「各方報導」欄)


離教者的悲歌-回應《離開教會的一些前因》


「離教者的故事,往往千絲萬縷,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他們的故事,是為教會奏起的悲歌。」

最近,時代論壇刊登了一個研究離教者離教原因的問卷調查報告。這報告分上下兩篇,前篇為《離開信仰的一些先兆》,後篇為《離開教會的一些前因》。研究人員是幾名從事社會心理學的大學教授,他們以問卷調查了數千名香港基督徒,並對其中932人持續跟進了一年。詳情不贅,讀者可自行參閱連結。

對於這個調查的數據結果,我沒有甚麼評論,畢竟他們也沒有詳細刊登出來。至於討論和建議(Discussion & suggestion)方面,上篇《離開信仰的一些先兆》還算四平八穩,道出現今教會面臨的實況,例如大學要承受更大的信仰衝擊、日常生活過份忙碌、信徒挑戰傳統價值等等。然而,到了下篇《離開教會的一些前因》,看完真的令我目瞪口呆。他們竟是一味歸咎離教者離教是因渴望權力、不合群、相信命運操控,以及沒有事奉崗位。給予的建議是一律由上而下的教化,認為信徒離教的主因是缺乏正確的教導,而教會應加大力度「教育」信徒。這完全是在抹黑離教者,何其悲哀也。

面對這麼偏頗和不公不實的結論,我實在忍不住要回擊。當然,我明白並非所有離教者的離去都是大義凜然,不過同理,並非所有離教者的離去都是其自身的問題。以下我會集中在下篇《離開教會的一些前因》,逐點作出回應。我會先簡述作者的要點,然後指出其問題和提供另類的看法。

1. 渴望權力

作者指出,越渴望權力的信徒,越容易停止聚會。這些信徒「希望脫穎而出、帶領別人、影響社群」。因此,教會應多多教導信徒不要依賴和追逐名利,應當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奴僕的形象」來順服權威。在引經據典之下,他們似乎在暗示離教者離教是因缺乏正確的價值觀,他們貪愛權力,以致被世俗擄去。

其實,我也可以就這個數據結果提供另一種解釋。如果說離教者是渴望權力,也可說他們是不滿現今教會施行的權力。為何不滿?按上述對渴望權力的解釋-「希望脫穎而出、帶領別人、影響社群」,是因為離教者對信仰有抱負,認為現今教會回應不了時代的需要(除了維穩);教會權力帶領不了信徒實踐真信仰。那麼還順服這個權力幹麼?何不考慮出走,以免虛耗光陰?我認為,這個數據根本反映出越來越多信徒不信任教會權力的真相,認為教會的所言所行不再值得跟隨。這並非貪愛權力,而是對教會失望,正如面對官商勾結的政府,難道你說解決辦法是教導市民去學習順服權威(事實上政府正在這樣做)?另一方面,數據也反映出許多留在教會的信徒都是樂於服從、接受權威的人。這除了意味著順服,也可以意味著盲從;留在教會的,都是被教會薰陶成為跟從者、成為乖乖羊。問題是,他到底是跟從神,還是跟從人?「以基督的心為心」,是成為人的奴僕還是神的奴僕?隨便引段經文就可正言嗎?

2. 不合群

第二方面,作者指出性格上不合群是離教者離教的原因。他們的自律性低-不依規矩,生活混亂,和許多群體都合不來;他們的開放性高-敢於挑戰權威,又好奇於新的事物和知識,因此難以停留;他們較內向-不喜歡熱鬧,又少朋友,容易被忽略。總括而言,作者在意味著離教者有著不合群的性格,因此教會應盡量調校所舉辦的活動遷就他們,以致他們願意接受教會的栽培。

我的疑問是,為何教會容不下以上性格的信徒?是活動形式的問題,還是信仰內涵的問題?例如開放性高的信徒離開,是否意味著教會本身的文化並不開放(不受批評、不受意見、不受改變)?內向的信徒留不下,是否教會已失去了靜思默想的內涵?反觀之,如果留下來的信徒都是規規矩矩、安於現狀和喜愛熱鬧的,到底教會是否有中產化,甚至宗教俱樂部的發展趨勢?另外,觀看這些性格項目,作者似乎是根據心理學Big Five Model裡的五大性格特質來測試。那麼其餘兩類特質又如何(特別是親和性Agreeableness)?如果和離教沒有關係,那又是甚麼原因?單單以三種性格特質和離教之間的關係來評定信徒不願意接受信仰的栽培,然後建議教會調校活動形式。抱歉,這種分析實在太離地,只是流於表面,並不了解箇中問題。

3. 相信命運操控

第三方面,是關於核心信念的部分-信命運操控和篤信宗教。雖有兩方面,但作者主要將討論集中在前者身上。他們指出離教者理解命運是傾向有一些力量在冥冥中操控,而人有機會得知命運甚至扭轉命運。持有這觀念的信徒,比起不信命運的信徒留在教會的機率少一倍之多。作者唯一的建議是,因為信徒對於命運的理解很不同,因此教會應教導信徒如何從聖經的角度看待命運,但沒有解釋為何會導致離教。

相信命運和想要扭轉命運,卻不願留在教會,這意味著甚麼?離開教會是天命所歸?還是為了扭轉命運?老實說,我不太明白這裡的意思。但如果說信徒理解的命運,意思是上帝的旨意-相信上帝主宰其人生際遇(天命),那麼似乎結論是,重視上帝旨意的信徒較容易離開教會,不重視上帝旨意的信徒才容易留下。What?因相信上帝旨意才離開教會?那麼留下的都不信上帝旨意嗎?等等,是我詮釋錯了嗎?我實在不明白。或許,離教者是眼見教會沉於安逸,所走之路似乎非上帝命定,他們才想尋求另一種出路,以致走上其所信的命定之路,意圖扭轉命運。是這樣嗎?

4. 沒有事奉崗位

最後,作者指出離教者沒有融入教會,其沒有融入的主因是沒有事奉崗位。作者建議教會應增加信徒的事奉量,特別是沒有任務的信徒,應給予多一些事奉來讓他融入教會。此外,教會應舉辦多一些呼召或獻身的聚會,以挑戰信徒更多奉獻給教會委身事奉。總括來說,是用事奉將信徒挽留(囚禁?)在教會。

從作者給予的建議可見,他們的信仰是聖俗二分的。他們假設人留在教會,心就自然歸向上帝。豈不知很多信徒曾因太多事奉卻迷失了信仰?現在竟然還說要增加事奉?我相信不少信徒也曾擔任教會的重要崗位,但後來發現這些崗位根本實踐不了信仰,最後抽身退出。然而,他們或許在教會外仍然努力事奉上帝,仍然追求信仰。難道這些不算「事奉」嗎?將離教問題歸咎於信徒不夠事奉,是看不清現實的真相。

一點總結:由上而下的思維

說到這裡,作一點總結。基本上,整篇文章充滿著由上而下的思維,作者認為離教者離教的原因在於欠缺教會的引導或教化,彷彿只要他們的心被「擺正」,他們就不會離教。所有的論調皆是:「教會要教導他們、教會要安排事奉、教會要挑戰他們……他們應該要這樣、他們應該要那樣……」其實,每項數據結果都可以提供另一種完全相反的解釋,正如你可以說半杯水是半空或半滿一樣,但作者則選擇了歸咎於離教者而非深入分析教會自身的問題。或許,這是一個好例子,證明有數據並不必然有客觀的結論。固有的前設,只是借用數據來增加所謂的公信力而已。然而,他們有否真正聆聽離教者的心聲?

離教者的悲歌

如果稍為遊覽離教者之家或認識一些離教者,會發現不少離教者的故事並非單單融入教會不足或被世俗吸引。他們的故事往往千絲萬縷,三言兩語難以說清。教會有否了解他們的真正想法?離開的原因又是甚麼?不少離教者正正因為曾對教會有期望,最後卻失望;對真理認真尋求,卻發現教會埋沒真理。他們曾經是教會的熱心份子,但目睹教會太多的黑暗面,甚至親歷被傷害;曾努力卻改變不了,曾熱衷事奉卻支撐不了。他們的故事有誰能了解?離開是因為他們軟弱嗎?是因為他們失落嗎?責任全歸給他們嗎?

我不是為離教者在尋找藉口,而是,要改變的不僅是信徒,教會也同樣要改變,甚至要改革。當教會的那一套再不能回應世界,她的教導自然是蒼白無力,又豈能吸引新一代去跟隨?教會的思維必須轉為由下而上,認真聆聽這一代的聲音,或許他們正告訴教會信仰應該是怎樣而不是教會告訴他們。其實,離教者的故事,可悲的不是他們,他們決心離教,可能是為了踏上真正的路。離開教會並不必然離開信仰,他們仍在繼續尋找。只是,他們的故事映照著現今教會的可悲,為教會奏起了諷刺性的悲歌。

「教會,妳聽得見嗎?」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