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轉載]你讀的,到底是什麽聖經?

樓主似乎是在抹黑基督徒,基督徒不一定搞的是反政府動亂。基督徒是在提倡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四大普世價值吧?共產黨不但主張無神論,而且實行一黨專政,不允許民主自由,是違世舉世公認的普世價值的。

愛仇敵也沒有什麼不對。愛仇敵是要放下個人與仇敵的私人恩怨,與人民公敵不可相提並論。共產黨的確是人民公敵,提倡無神論及共產主義,否定一切宗教。難怪共產黨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公敵。
有問題的內容多數是在舊約,新約的內容問題比較少。基督徒的確是感受到耶穌基督的感召。
所以,我話新約全書好睇D
基督徒必須對極權專制說不!
9/06/2016 上午9:27
Rev. Jonathan Liu

2016年8月3日上午,中共法院判處中國民主和宗教人士胡石根長老有期徒刑七年半,加上原來他已經服刑的16年,胡長老的一生有20多年的時間在牢獄中度過。胡石根是北京基督教家庭教會的長老,他是一位信仰虔誠,神學造詣高超的長者,而中共卻控告他“以非法宗教活動為平台,散布顛覆國家政權思想……策划顛覆國家政權的策略、方法和手段……實施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犯罪活動,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於此衕時,在“709大審判”中被審判與待審判的不少維權律師和民主人士都是基督徒,作為衕是基督徒的海外弟兄姊妹,自然非常關心他們目前的處境。

當然,在國內與國外也有不少基督徒認為,胡長老和其他一些基督徒是熱衷參與政治活動才遭受打擊的,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以胡長老為代表的這些基督徒,能在中共的極權統治下遠離政治、安分守己,自然也就平安無事了。其實這些所謂基督徒的說法,恰恰暴露他們對基督信仰的渾然無知和對中國現實的漠不關心。

按“百度百科”對“極權主義”特徵的描述中指出,極權主義“最重要的是兩點:存在某個意識形態,它規范生活的方方面面,勾勒出達到終極目標的手段,還要有一個唯一的群眾性政黨,以此動員人民的熱情和支持。這個政黨一般是由一位獨裁者領導,該黨的領導層全面控制政府體系,包括警察、軍隊、通訊、經濟及教育等部門。不衕聲音受到系統的壓制,而人民則生活在秘密警察的恐怖控制中。曆史上的獨裁者為實現對被統治者的控制,不惜運用一切手段,比如秘密警察和軍隊。然而只有借助於現代技朮,政府才得以有可能全面控制社會。”并且“百度百科”還指出,“一般來說,極權主義包括以下四點:國家永遠第一(但通常只是政府作為凝聚向心力的口號,其實是以“黨的意志”為第一考量)。寡頭專制統治(除了執政黨或軍政府之外,不允許其他政黨執政,但也有成立傀儡政黨作為合理化自身政權的)。施政方針與經濟方向以政府的意志為優先考量。安全考量重於自由,於是人民相對於民主國家為不自由。”

之所以引用“百度百科”的內容,其意義是非常明顯的,因為這是連中共所控制的媒體也無法改變“極權主義”這一詞條的定義。

對於這樣極權專制的政權,任何一個基督徒都必須極力反對。

一、對基督徒看來,任何人和政黨都不可能掌握終極真理,惟獨三一的上帝才是真理的源頭和歸依。控制國民的思想,強迫國民完全順服“黨的意志”,聲稱自己擁有“宇宙真理”,這本身是對上帝的背叛。故此基督徒只能順服上帝,而不可能順服執政黨的意志(徒4:19)。於是,極權專制政府對基督教會和基督徒領袖要么收買扶植,要么封殺打壓。政府也極力培植屬於他們自己的“合法”的“官方教會”,至於那些反對的,甚至不願意與之合作的教會都被判為是“非法”的,并且是應當取締的。

二、基督教的信仰宣稱,“世人都犯了罪”(羅3:23),故此任何罪人掌控絕對的權力都是非常可怕和危險的。在民主自由社會中,權力必須受到監督和壓制。而極權專制的政權,卻給罪人或政黨絕對的權威,這樣也必導致絕對的腐敗。一個毫無監督,沒有制衡的政黨,為了維護他們的權力和利益,只會給國民帶來深重的苦難,曆史和無數的現實早已證明了這一點。

三、按照聖經的教導,人是按照著上帝的形像被造的(創1:26)。人與人之間是完全平等的,人類雖然有男女老少、貧窮富貴、聰明愚笨、強壯軟弱之別,但卻毫無上下貴賤之分,任何以強凌弱、強暴待人的行為都為上帝的律法所禁止。上帝設立政府的目的恰恰就是在尊重人人被造而平等的原則下,維護國民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羅13:4)。而極權專制政權卻任意剝奪國民的生命,壓制國民的自由,給國民帶來苦難,這樣的政權完全是非法的,基督徒皆當反對之。正如美國獨立所言,“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創造了平等的個人,并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壞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權利改變或廢除它,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賴以奠基的原則,得以組織權力的方式,都要最大可能地增進民眾的安全和幸福。”

四、謊言和暴力是極權統治的手段。毛澤東曾說,“槍稈子,筆稈子,奪取政權靠這兩稈子,鞏固政權也靠這兩稈子。”而聖經卻指出,公平和公義是上帝寶座的根基,慈愛和誠實行在上帝前面(詩89:14),上帝的治理與極權的統治完全是水火不相容的。在曆史上,任何極權國家都無所不用其極地迫害那些揭露他們謊言的公義維權人士,在納粹德國時期如此,在共產蘇聯時期如此,在現今的中國也是如此!教會是社會的良心,作為基督徒,必須站起來,勇於維護社會公義,抗議極權專制政權,為那些受欺壓的人辯冤屈。基督徒“他既然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或姊妹,怎么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約壹4:20,現代中文譯本)

殉道者之聲的創辦人,曾在羅馬尼亞共產政權下坐牢十四年之久的魏恩波牧師就指出,“我認為傳福音而不反對共產主義是說不通的。”對那些已經接受耶穌基督的人來說,任何為極權專制政權歌功頌德的行為都是卑鄙可恥的。因為他們忽視信仰的要求、無視社會的公義、漠視同胞的苦難,所求的無非是想在專制政權下苟延殘喘而已,其實他們本身也不過是待宰的“羔羊”,當極權專制政府需要的時候,可以扶植他們,但是,當政府開始疑慮的時候,他們也只能承受被打擊和取締的厄運,毫無反抗的能力。如五十年前“文革”時期被取締的中國官方的愛國教會,又如兩年前“三改一拆”運動中被拆1500余個教堂十字架的浙江省三自愛國教會。

最后,再次向胡石根長老,及那些為了中華民族子孫后代不再受奴役,而向強權專制說不的人權和民主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主佑中華。

(本文是2016年9月4日在美國灣區Union city圖書館舉行的《709大審判與推牆理論研討會》上發言。)

基督教與民主—基於教會史的反思
https://www.theology.cuhk.edu.hk ... ter/issue44/article
基督教在西方民主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作者:顧肅 來源:廈門大學學報 2009年第四期

摘要:西方民主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其中宗教,特別是基督教始終起著獨特的複雜的作用。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基督教教義,整體上不是革命的,但這並不排斥其關於平等和法治的一些教義曾經起到的積極作用。它在經過民主革命者改造和利用以後,有利於鼓舞人們推翻封建專制的暴政,捍衛人民的自由權利。在現代推進民主事業的過程中,基督教的不同派別,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所起的作用並不相同。西方國家在宗教和政治文化上的差別,與其民主進程也有相當的關聯。

關鍵詞:基督教;西方民主;政治發展

西方民主政治是完全在自身文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的,也就是說,它主要不是通過摹仿、拷貝其他社會的現成製度而形成和發展的。過去,我國學界對於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內在機理,主要是從社會經濟發展、階級和政治勢力的形成等方面加以探討,而對於作為觀念形態的宗教因素卻有所忽視。事實上,在此歷史發展進程中,宗教特別是基督教始終起著獨特的複雜的作用,這正是本文要討論的主題。

一、基督教教義與民主法治理念

基督教自從被羅馬帝國確定為國教以來,就從民間受壓迫者和窮苦人民的宗教變成了官方的意識形態。其教義的相當一部分被用來為統治秩序服務,比如要人們逆來順受,學會忍耐,服從命運。這些內容基本上是保守的、排斥民主革命的,因而成為西歐政治神學的主要內容。然而,基督教教義還存在另外一些方面,這是它原先作為下層人民的宗教時就包含的某些積極的內容,因而也被近代的自由民主主義者利用來論證民主革命的理論。這些教義包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觀、作為普世道義基礎的自然法、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博愛觀念,等等。當然,基督教教義整體上並不是革命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教義在經過民主革命者改造和利用以後,有利於鼓舞人們推翻封建專制的暴政,捍衛人民的自由權利。在推進民主事業的過程中,基督教的不同派別所起的作用並不相同,歐洲各國在宗教文化和政治文化上的差別與其民主進程也有相當的關聯。

1.基督教與自由平等觀念

基督教與某些平等觀念存在淵源關係,這裡指的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聖經》和基督教對平等的理解僅僅基於人人在上帝面前屬靈的平等。摩西告訴以色列人,神在屬靈上“不以貌取人”(申命記10:17)。使徒保羅告訴羅馬人,“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3:23)。也就是說,所有人都平等地作為墮落的、有罪的受造物,而且當有罪的個體信靠於上帝的兒子時,他們就獲得了靈性上的平等。正如加拉太的基督徒得到的應許:“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拉太書3 :28)

當然,早期基督教的平等觀僅限於教會成員在信神和團契上的互動。在男性與女性的關係、相互扶持、團契和敬拜上,教徒們互相是平等的,甚至奴隸也能平等地參加教會儀式,如受洗、聖餐和其他活動。然而,平等也僅限於此,並沒有被推廣到宗教事務之外,成為普遍的人際準則。英國內戰時期(1642-1645)的國會內的清教徒,特別是獨立教派信徒則擴大了此平等觀,他們相信“既為基督徒,所有基督徒都是自由平等的,因此有權在一個基督教國家事務上發表言論”。這就把基督教內部的平等擴大到了政治事務。但是,當1660年英國恢復君主政體以後,清教徒關於政治上平等的原則被大大削弱,直到1689年才由英國革命的理論家洛克再度復興。北美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的清教徒繼續發展這種平等觀。 19世紀法國人托克維爾訪問美國時,曾感嘆那里人們的平等比其他地方都顯著。他寫道:“目前在基督教國家存在的平等條件,比起以往任何時代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來得多。”當然,在存在奴隸制的條件下,美國式的平等仍然限於其自然公民。 1787年憲法的製訂者在憲法第九條中規定:“在美國不授予貴族頭銜”;總統必須是在美國“本土出生的自然公民”。這都是希望避免歐洲式貴族體制帶來的不平等。顯然,基督教的平等意識,特別是清教徒所堅持的平等觀,在憲法這兩部分的形成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目前西方社會通行的自由和權利學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基督教影響的結果,其經典闡述者(如聖安布羅斯、斯蒂芬·蘭頓、約翰·洛克、孟德斯鳩、托馬斯·杰斐遜和詹姆士。麥迪遜等)都從人類自由乃出於上帝所賜的基督教觀念中吸取營養,從基督教基本教義推導出自由和權利觀念。

在法治的基本觀念上,基督教的一些傳統也作出了貢獻。比如,個人凌駕於法律之上是專制獨裁體制的特徵,而《聖經》則要求“無人凌駕於法律之上”。摩西命令以色列人,沒有至少兩個以上的證人作證,就不能處決任何一個被指控的重罪犯:“人無論犯什麼罪,作什麼惡,不可憑一個人的口作見證,總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才可定案”(申命記19:15)。這意味著原告即便是一個高級官員,也不能專橫地監禁或處決被告;他必須服從法律,不得任意妄為,高踞於法律之上。

至少需要有兩個見證人,這也是《新約聖經》在處理教會事務上的一個要求。如今英美等許多法治國家的刑事和民事司法系統,都採用了猶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在法庭上須有證人作證的要求。在英美的法學中,見證人是法律上所說的“法律正當程序”的一部分。而且,在今天幾乎一切致力於實現法治而不是專橫的人治的國家,這一作法已經成了通則。

誠然,基督教並不是現代法治的直接締造者,但在其發展歷程中,由於從道義和信仰上限制皇帝和國王,使之不能為所欲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皇帝和國王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的宗教靈性上的信仰壓力。在基督教的歷史上,主教安布羅斯的事蹟發人深省。公元390年,一些民眾在貼撒羅尼迦發動暴亂,基督徒皇帝狄奧多西大帝反應過激,屠殺了7000人,其中大多數是無辜者。米蘭主教安布羅斯要求皇帝對其殘殺行為做出懺悔。皇帝拒絕,於是,這位主教便把皇帝驅逐出教會。經過一個月的煎熬,皇帝最後匍匐在安布羅斯的教堂前懺悔,於是信徒們喜極而泣。這位主教的行為固然有教會與國家之間權力鬥爭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實踐了任何人包括皇帝和國王也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法治原則。這位主教在給皇帝的信中明確表示,他只關心皇帝的精-神利益,亦即道義和信仰上的正當性。就像大衛王有意讓烏利亞死在戰爭中一樣,皇帝也把自己置於上帝的律法之上並且犯下了謀殺罪。因此,安布羅斯主教以神的名義要求皇帝做出真誠的懺悔。這裡用的是神法高於人法的至上原則,與今天的法治所依據的人間法律的至上性原則有所不同,但卻成了許多年前約束君主行為、使之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的一個經典案例。

2.英國大憲章

英國的大憲章是人類法治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1215年,當貴族們迫使國王約翰簽署大憲章時,他們獲得了此前不曾擁有的一系列權力。大憲章規定:(1)對於那些在貴族權力之下的自由民,公正不再被出賣或剝奪;(2)無代表,不納稅;(3)未經審判不得監禁人;(4)未予公正的補償,不能從主人手里奪走財產。這些歷史性的偉大成就,結束了國王高於法律的時代。大憲章迎來了英國的自由和公正,此後,它還引導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者們建立起自由和公正的製度。

大憲章是開明貴族和平民們通過鬥爭而爭取的成果,但它也與基督教密不可分。大憲章的導言寫道:“約翰,靠上帝的恩典……”並且指出大憲章的形成乃出自“對上帝的敬畏,也為了我們的靈魂以及我們所有祖先和後代之靈魂的救恩,為了上帝的榮耀,神聖教會之提升以及我們領土的重整,在我們尊敬的老爺們的勸導下”。教皇並不支持大憲章。但這並沒有抹去大憲章的基督教影響之烙印。基督教的價值觀影響了大憲章的製定,而且,大憲章既是一份政治文件,也是一種信條,其中表明了作為基督徒的憲章制訂者們相信什麼是國王及其臣民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

基督教在近代早期經歷了宗教改革,而宗教改革對於西歐的自由思想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所謂自然法。從更長的歷史時期來看,基督教對於自然法觀念的發展也作出過相當的貢獻。自然法的觀念歷史悠久,其來源可追溯到基督誕生前幾百年的希臘羅馬的哲學家,這些哲學家的共同點是把自然法理解為人類通過理性能夠感知自然秩序中道義上的對與錯,他們把自然法看作一切人間法的永恆的、不變的基礎。基督教出現在歷史舞台以後,為希臘羅馬的自然法觀念增添了一項重要的因素。基督教認為自然法不是一個自存體,而是上帝創造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藉著它,上帝使所有理性的人意識到什麼是對和錯。聖保羅相當中肯地表達了這一觀點,他說:“沒有律法(十誡)的外邦人,若順著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們雖然沒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相互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羅馬書:2:14-15)這段引文說的是使徒保羅認為,包含神的十誡的自然律,雖然不以可聽、可見的方式交流,但它告訴了自然的人甚麼是對,什麼是錯。這裡強調的是自然法的普遍有效性和普遍適用性,可謂放之四海而皆準。追隨保羅的諸多著名的神學家都堅持了保羅對自然律的理解,特別是路德認為,十誡就是表達更為清晰的自然律。

中世紀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和近代英國大哲學家洛克都曾對於自然法學說進行過經典的論述,而自然法是西方近代民主革命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武器。到了17世紀,自然法的概念應用到了政府有關人民的自然權利的公共事務上。洛克即係統地論述了自然法的學說,並且堅持政府的存在僅僅是支持自然律,而政府的暴政則是對自然人權的違背。自然權利不是由國王或政府所賜予的,而天生就是人民所有。因此,統治者的合法性建立在被統治同意的基礎之上。洛克通常被當作是自然神論者,但他從來不掩飾自己是一名基督徒,並且常常引用《聖經》來支持自己的論點。自然法理論成了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最有力的理論武器,而其觀念基礎之一也來自基督教。

3.美國獨立宣言和憲法

美國革命的政治家們利用自然法的概念來為美洲殖民地的自然權利作辯護,而《獨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馬斯·杰斐遜也極力傾向於洛克的自然權利學說。 《獨立宣言》反映了基督教的某些影響,得益於基督教對自然法的理解,比如其中所用的措辭“自然法則和自然神明”。 “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其'造物主'那裡獲贈了某些不可讓渡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才在人們中間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力乃得自被統治者的同意。如果任何一種形式的政府變成損害這些目的的政府,人民就有權利來改變或廢除之,以建立新的政府。”這裡強調的人人生而平等,從造物主那裡獲得了“不可讓渡的權利”,以及“不言自明”,都是基督教的用語。杰斐遜是一名自然神論者,但也受到基督教價值觀的巨大影響。他在起草《獨立宣言》40年後談到耶穌的教導時說,“我從未見過一種更為美麗、更為珍貴的道德”。在他自己編輯的所謂《杰斐遜聖經》裡,也包含了他從四福音書裡選輯的耶穌的教導,不過是把基督的神蹟排除在外。這樣他就把耶穌的道德教誨當作座右銘。他這樣做是為了表明“我是一名真正的基督徒”。 《宣言》雖然是一個世俗的革命宣言,但像洛克一樣,它所訴求的公理卻是從基督教的原理出發的。一些民主革命的理論家和思想家像傑克遜那樣從基督教的道德和道義前提推導出革命的結論,而捨去了其基督神蹟的內容。這是自然神論者的一大特點。

與此類似,美國憲法的基本精神也有其基督教的根源。法國基督徒和歷史學家孟德斯鳩是美國憲法的教父,憲法的主要起草人詹姆士·麥迪遜深受其思想的影響。關於美國政府三大機構分立而治的理論即出自孟德斯鳩的系統論述,儘管政府分權的思想在洛克的《政府論》裡已經有了重要的闡述。而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思想也受到他所欣賞的基督教的影響。他認為基督教的精神構想對於一個民族的自由至關重要,那些受基督教影響的政府在促進公民自由方面有其進步性。他說,“基督教對於純粹的專制權力是陌生的。溫柔是福音書中每每推崇的品質,這與暴虐的王子盛怒之下懲罰他僕人的冷酷行為是不相調和的。”並且說,“政府中的某種政治法則和戰爭中的某種民族法則,都得益於基督教;這些益處是人類的天性永遠不足以認知的。”正是在對基督教的這些信念的基礎上,孟德斯鳩強調,“假如司法權不獨立於立法權和行政權,就無自由可言”。

關於政府不同權力機構之間牽制與平衡的思想,固然不是基督教的教義所直接表述的內容,但是,孟德斯鳩通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認為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和所培育的觀念可以為三權分立的思想提供重要的思想和政治文化的依據。而麥迪遜在大量借鑒孟德斯鳩思想的基礎上所闡述的美國憲法構想,同樣顯示出這種基督教的根源。而且,麥迪遜自己的論述中也表現出基督教的直接影響。在為分權作辯護時,他回應了基督教有關人墮落天性的教義,宣稱:“事實是所有擁有權力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不足以依賴”。在《聯邦黨人文集》第51篇中,他寫道:“假如人是天使,政府的存在就沒有必要。”這些論述都清楚地反映出人類天生有罪的基督教教義。正因為人性的弱點和罪惡天性,所以擁有權力的人都不足以完全依賴,因而需要設置政府三大機構間的製衡,每一個機構對其他機構起監督作用,從而保持政府的誠實和正直。這些思想可謂遠見卓識。世間許多專制政府腐敗深重,甚至一些通過革命方式而建立起來的政府,由於缺少基本的權力監督和平衡,也迅速地腐敗下去。權力之間的製衡至關重要,從世俗的經驗研究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而美國憲法的締造者們則部分地從其基督教的思想前提中得出了這一基本原則,並且將其用於美國憲政體制的製度設計。在此後二百餘年裡,美國的政治體制不無缺陷和問題,但這種權力製衡的思想、實踐和製度運作,包括由獨立的法院對國會和行政部門進行合憲性審查,一直在豐富和發展之中。

二、現代基督教文化與民主政治發展

在基督教確立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大部分歐洲國家都信奉天主教,只是在近代宗教改革以後,新教才逐步在一些國家佔了主導地位,但仍然不是歐洲國家的主流。歐洲大陸的主要國家仍然以信奉天主教為主,當然在俄羅斯和一些東歐國家則是以東正教為主。就近代的民主發展而言,歐洲信奉東正教的國家建立民主制度的時間都比較遲,有的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甚至更晚。而信奉天主教的歐洲大陸國家,其民主政治的發展也比較遲緩,倒是信奉新教的國家(如英國和瑞士,以及作為新教文化延伸形式的北美)則較早地建立了民主體制。這是一種簡單的關聯關係,而實際情況則相當複雜。德國人路德最早舉起了宗教改革的義旗,路德宗在德國雖然沒有占主導地位,但也是新教中有勢力的教派,而德國的民主制度卻姍姍來遲,直到二戰結束以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西部)才在外部勢力的強制之下,建立了比較正常的民主憲政國家。

因此,學者們研究了天主教與新教在影響民主政治發展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天主教內部的不同派別對於民主政治的態度及其影響。在19世紀,天主教會對於自由民主的製度一般持敵視態度。這一點並不令人驚奇,因為天主教會本身長期植根於封建君主制的舊秩序,而這個封建體制相當地照顧到天主教會的利益。教會並不歡迎任何變革,這在意大利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民族主義者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這就意味著剝奪高踞於諸教皇國之上的教皇的權力。而且,基督教的教義中雖然有可供民主派利用的內容,但其基本教義仍然不利於民主革命。比如關於人性之原罪的教義,有利於保守的右派的意識形態,而不利於激進改革派的意識形態。此外,天主教會本身的形像是建立在這樣的普遍假設上的,即真理是由得到神意靈感的精英所維護的。

19世紀的多位教皇都沒有表態支持參與式民主。教皇格列高里十六世在1832年的通諭中,堅決反對選舉的議會、表達自由、良心自由以及教會與國家的分離。他援引教皇制的神聖來源,以此為自己編結統治意大利大部分地區的理由。此後,梵蒂岡主教會宣布教皇之絕對可靠性,這被新教徒們看作是對天主教會之外的基督徒合法性的直接挑戰。改革派人士認為天主教的觀點實際上是否認自由民主思想和政治的精神實質。從19世紀40年代的西歐革命可以看出,天主教通常是反對自由派人士有關擴大普選權、建立像國家公立學校體系和強大的國家認同等等進步要求的。但是,天主教會並沒有借助於完全無視大眾的思想潮流而維護其體制上的完整性。教皇利奧十三世1891年的通諭標誌著一種態度上的變化。雖然該聲明仍然譴責社會主義,但卻接受了國家在人間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觀點。當西歐諸國穩定下來,並且日益民主化時,由少數精英圍繞相互競爭的利益來運作政治的舊制度也被大眾政黨的競爭所代替,一些選舉人也被動員了起來。

天主教會這一時期在公眾中樹立的形象亦即其主題是所謂合作主義,這是在自由主義的右派與階級團結的左派之外的第三種立場。天主教會所宣揚的是這樣一種有秩序的社會之理想,其中的人們通過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行會而團結在一起。天主教會主張的不是自由競爭經濟下的個人的無政府狀態,而是存在一種有規約的結構,它由工人、經理人和雇主所組成的社團所構成,他們通過談判而得出尊重所有各方利益的合理而公正的結果。但是,對這種合作主義的理解卻相當靈活,不同的利益群體給出相當不同的解釋。而在實踐中,它有利於那些已有權威權勢的人,這些人把這種合作主義看作是管理下層民眾的新的渠道。

與天主教會的這種立場相適應,一些天主教國家出現了大量的社團,而神職人員則在前台活動。當政治屬於少數統治的精英時,天主教會的利益通常是由其貴族來代表的。而在大眾動員的時代,神職人員則在社會運動和選舉政治中變得相當活躍。教士們在法國、比利時和德國領導了一些政黨。當然,天主教會本身並不完全贊成其神職人員如此介入政治,其危險性在於,天主教政黨和社會組織把那些表現出不和諧的獨立傾向的強大的領導人驅逐出去。當然,正如約翰,懷特(JohnWhyte)所指出的,天主教的政治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變得不那麼突出,主要是因為19世紀80年代激起瞭如此多衝突的那些議題以某種方式得到了解決。意大利堅定地實現了國家統一,已經沒有必要再爭取那些教皇統治的小國回到教會的懷抱。國家對於天主教會的援助不再引起強烈的情緒,在法國,這樣的援助已經撤消,而在意大利和比利時,援助仍然存在,都不再是問題。關於建立公立學校的問題也大多得到了解決。但是,導致天主教政黨邊緣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右派的一個新的提倡者的出現。天主教教義作為防止共產主義的一個壁壘的角色被法西斯主義所顛覆。法西斯主義分裂了天主教陣營。法西斯主義對強大國家的崇拜與天主教的教義相違背,並且了冒犯了不少天主教人士,而且,法西斯的社會組織企圖取代天主教的組織。另一方面,法西斯主義的合作主義又是對天主教教義的回應,而法西斯主義所訴求的許多情感性的東西(民族主義、團結、對秩序的渴求、尋找替罪羊)對於其他人士像對天主教徒一樣有其吸引力。

人們往往認為,天主教的環境為權威主義提供了較豐富的土壤,而新教則比較傾向於民主體制。在20世紀的政治發展中,這一點從直覺上經常能夠成立,當然,具體情況則更加複雜。歐洲的獨裁政權和拉丁美洲的不少軍事獨裁國家,可以為此論斷提供一定的支持。歐洲不少國家在一戰結束和二戰爆發之前,屈服於某種形式的權威主義政府。

在納粹德國,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對希特勒納粹政權的態度相當複雜。德國在納粹上台之前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的代議民主制度的實踐,天主教徒已經組織起自己的政黨和組織,納粹黨上台前即與這些團體競爭。天主教徒最初要比路德宗新教徒更不情願支持納粹。但這更多地是出於對現有的右翼天主教組織的忠誠,而不是意識形態上的不認同。在不少新教占主導地位的州,天主教徒最初反對希特勒,然而,在天主教徒主導的巴伐利亞,天主教政黨卻宣布與納粹合作。某些天主教媒體支持納粹重振德國的努力,天主教會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而支持希特勒採取的國際行動,包括佔領奧地利,而許多普通天主教徒和下級教士則勇敢地反對納粹主義,因而遭到了納粹的鎮壓。

納粹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日子裡出現並肆虐。它通過侵略戰爭和政治影響,把不少歐洲國家從自由民主體制拖回到權威主義體制,開了民主的倒車。導致這一歷史大倒退的原因很多,而宗教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總結。法西斯主義運動的一個深刻的根源是經濟和社會危機,經濟蕭條導致的大批失業人口和社會混亂促使人們渴望秩序和強大的政權,德國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可謂是應運而生。當然,美國在20世紀末至30年代也發生了經濟大蕭條,卻並沒有導致法西斯主義政黨和政權,而是出現憲政民主框架內的羅斯福新政,這與歐洲大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當中政治文化傳統和思想意識形態根源上的差異不容忽視。天主教的某些思想傳統和教會的態度確實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儘管這種作用不是導致法西斯主義產生的決定性原因。當時歐洲的一些國家以極右的政權取代左派政權,這甚至發生在德國和意大利的強大軍事力量佔領這些國家之前,這表明了代表舊秩序的一些機制所起的重要作用,這些機制之一便是天主教會。而且,在大部分情況下,天主教會的領導人利用社會不穩定,不僅推銷其宗教靈感所觸發的有關良好社會的合作主義立場,而且也用來促進其世俗的利益。例如,葡萄牙的教會領導人強烈反對“第一共和國”(於1926年被推翻),因為該共和國公開宣布的世俗憲法降低了教會的作用。此外,天主教會缺少對民主的熱情,它在精神氣質上是反自由主義、傾向威權主義的。教會雖然不情願地接受了在自由民主的體制下運作的必要性,但卻仍然反對人們有權自由選擇這一根本原則。因此,天主教組織的保守性與基督教教義中某些有利於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內容不是一回事,這再度顯示出基督教在政治和意識信仰上的複雜性。

在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天主教體制充當了大多是消極但卻是重要的角色。法西斯主義者帶有一些明顯反基督教的特質,比如領袖崇拜、虛擬的民族主義、國家崇拜並且以暴力對待替罪羊。但是,他們也試圖利用基督教的規範力量來充當道義權威,以此來說服大量虔誠的基督徒,包括一些高級教職人員支持其事業,甚至實際地參與他們的壓迫行動、暴力、種族滅絕和戰爭。當然,基督教價值觀並不直接支持納粹的意識形態,天主教與權威主義的聯繫更多地是結構性的結果,也就是其機制形成的力量。路德教會在德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和波羅的海三國也曾經表現出傾向於威權主義,從初步的自由民主體制倒退。二戰結束以後,在俄羅斯和東歐出現了一個社會主義陣營,這些國家的主要宗教基礎是東正教,這樣的體制也是與個人主義相對立的。因此,從天主教到東正教,再到路德教會(其程度在三者中較弱),對於權威主義有相當的機制上的支持。它們堅持教會組織機制的至上性,很可能把國家看作是作為一個社群的“人民”的政治體現者,而不是個人偏好的表達者。相反,新教傳統中的改革陣營則比較傾向於分成派別相互競爭和製約,並且鼓勵個人主義,降低對權威的服從。因此,在這些個人主義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比較強的國家,一般不會讓法西斯主義和權威主義佔上風。這也可以解釋同樣面臨著經濟大蕭條和危機,何以在德國和意大利產生了法西斯主義,而在美國則是憲政民主體制下的新政,雖然國家干預經濟的力度加大了,但並沒有產生極權主義或威權主義的政府,憲政民主的體制未受到損害。前面說過,改革後的基督教即新教已經把信仰個人主義化,鼓勵教徒自身通過理解《聖經》來確立和表達自己的信仰,沒有必要那麼強烈地依賴教會組織。因此,新教中改革勢力佔上風的國家和地區,其個人主義的傾向也強烈,其信仰更趨於理性,不容易形成對於某個領袖人物、團體、政黨的極度崇拜和依賴,而這些依賴正是法西斯主義和權威主義產生的宗教文化土壤。從一戰後歐洲政治的發展,可以得出這樣的初步結論:作為基督教重要分支的天主教、東正教和路德教會,在精神氣質和價值取向上要比改革派的新教為極權主義的合作主義立場提供比較恰當的結構基礎。

就基本精神氣質而言,天主教和東正教對於異己的信仰更難以寬容,這也是其與威權主義聯繫比較密切的一個原因。這些宗教以為自己是惟一的真信仰,因而沒有給異己的信仰提供什麼空間。天主教會堅持只有自己才能聽到上帝的聲音,它與政治保守勢力保持密切的聯繫,這就意味著反對該宗教既得勢力的人們要被逐出教門,而成為完全反宗教的分子。這樣一來,在此類宗教佔上風的國度,就容易製造出極端的左派政治力量,因為主流的宗教不會寬容他們,從而製造出極端對立的分子。反之,在比較寬容的宗教(比如改革派的新教)中,政治反對派不容易採取極端對立的立場,因而其輪流執政的政黨在政治立場上的差別並不大,也不會尖銳對立,嚴重地撕裂社群。因此我們看到,在西歐保持了最保守的天主教傳統的國家——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也產生了最大眾化的左派政黨;而改革派的新教文化則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教派,從而吸收了社會中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如果處理得不好,是可能促成政治上反對勢力坐大的。這些教派有:貴格教、浸禮教、衛理公會教、救世軍,等等。那些本來有可能被吸引到反對現有製度的激進的革命立場的人,可以用比較溫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即通過這些被容忍的奇異教派的活動來表達。因此,英國、美國和荷蘭就沒有像天主教國家那樣產生兩極化的對立政黨和政治。

由此可見,雖然同屬基督教,天主教和東正教的體制曾經產生了不同於改革派新教體制下的政治模式,主要原因是其組織上的嚴謹控制,思想信仰上的保守,維護既得利益,不能寬容異己的信仰,因而在兩次大戰中間曾經與極右的威權主義政治制度發生某些聯繫,其在二戰以後的民主政治發展進程也相對緩慢,並且經常製造激進的政治左派,因而面臨兩極政治和社會分裂的局面。相反,改革派的新教文化則強調個人主義和理性的信仰,不過度依賴於國家和權威,容許不同的信仰和言論自由,因而所建立的民主政治體制比較穩定,也較少尖銳的政治對立。當然,其人權問題、種族問題也曾經形成激烈的局部對抗,但總體上的政治發展則較少極端對立的政黨比拼。近二十年來,隨著冷戰的結束和新政治格局的形成,基督教這兩大派別之間的差異在逐步縮小,即使是天主教和東正教主導的國家和文化,也在逐步走向正常的民主體制,政黨和政治的尖銳對立和對抗也在減弱。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基督教在西方民主政治發展中的作用是相當複雜的。一方面,基督教的某些教義成為民主革命者的意識形態武器之一,以此來為推翻封建專制暴政的革命製造輿論,某些教義在捍衛公民權利特別是少數族群的權利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基督教內部的派別之間的差異也相當大,天主教和東正教比較保守,往往成為建立自由民主體制的障礙,而改革派新教則比較開明,時常為民主的體制鳴鑼開道。

進入21世紀以後,世界政治體制的主流是自由民主制度,儘管仍然有一些國家和地區未採納民主制度,但世界政治的大趨勢是日益走向自由民主,專制和獨裁制度日漸式微,走向衰落。尤其是在冷戰結束以後,世界又有一大批國家改採民主制度。儘管一些新的民主體制還不夠成熟,還需要時間和政治實踐的磨練,但是民主制度在擴大和發展,這卻是一個人所共知的基本事實。這些國家的歷史和社會基礎不同,當然不大可能在一個主導的基督教文化基礎上發展出民主制度。但是,它們需要在藉鑑外來的、主要是西方民主政治經驗的同時,開發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比如有人從東亞儒家“民貴君輕”等民本思想為今天的民主變革作論證,以彌補純粹拷貝外來政治制度所引起的水土不服的問題。這正是我們研究民主政治發展的思想文化根源的意義所在。

謝謝師兄指點,我會慢慢想的。
基督徒與爭取民主自由 20111204
黃之鋒 Joshua 寫於 2012年1月14日 22:22 ·

聽到今天的言論,難得考完試,借機會寫寫我對基督徒爭取民主自由的看法,其實早有不少文章談及類近話題,數量也算是多不勝數,無論如何也親身寫一寫個人看法,總好過每次也copy別人的文章。 (Tag人數有限,請見諒)

由嬰兒還在母親的肚內起,我就參加了教會聚會,全因爸媽也是熱心於基督教信仰,兩歲的生日禮物就是一本幼兒聖經,爸爸在客廳存放與釋經宗教屬靈異象使命宣教復興的書籍多達數千本以上,我絕對是在基督教家庭長大。

父親十分投入教會事奉,他十分著緊香港和中國的福音遍傳和宗教復興運動,故此經常向我提及香港和中國的社會概況,更教曉我一個基督徒應有的使命。

從六、七歲起,爸爸就帶我探訪基層家庭、板間房和社區的商鋪,他告訴我要關心社會上被遺棄的一群,他們一生也未聞福音,生活十分孤獨和困苦,作為基督徒的,不可以坐視不理,只是顧及自己生活圈子內的人。

還記得爸爸經常在家播放記錄片 《十字架耶穌在中國》,他總看得眼泛淚光,片中講述中國家庭教會在文革至今數十年來的變遷。當中家庭教會信眾雖急劇性地以億計的增長,卻經常被共產黨打壓批鬥,他們越被打壓,意志就越發堅定,繼續對抗中共霸權。

—  踏上社運路 — 個人經歷與理念分享

當然人家常說在教會家庭長大的兒童很易將基督教變了「第二手信仰」,我也曾有類似經歷,幸好在初中找到自已信仰的意義和核心價值,也知道自已為何要返教會和為何而活之類,在教會參與不同事奉,教會是我另一個家。

後來中三起參加遊行集會,在教會知道有持著不同意見和立場的弟兄姊妹在議論我參與遊行的行為,當然有支持也有不滿意的,這也十分合理,一個圈子裡總有人的意見和觀點與你有不同之處,我也處之泰然。

只因我知道我自已將星期六由兩點至六點的崇拜小組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考試照返崇拜小組,有遊行集會不參加,甚至暑假搞學民思潮遊行抗議國民教育獨立成科,週六要與各政黨領袖議員共同相討遊行對策,我也全部推了,只因我覺得我每個週六也應毫無保留交給上帝。

誰叫我參與社會運動的觸發點是信仰,沒有信仰,我絕不會走上街頭,沒有信仰,我絕不會參與社會運動,沒有信仰,我根本不會意識到我們應該尋回那個人根本的價值,肯定每個人也是平等,也是上帝所愛,也應該受平等待遇。

曾有人問我在社會運動與信仰之間,你會選擇那一方?當然在時間管理上,週六我會全然交給教會聚會小組組長訓練活動會議之類,週日則留給社會運動。但在整體而 言,其實根本上談不上選擇那一方,作為基督徒,人家問及你認為傳福音關心身邊的人還是禱告重要,你會如何回答?在我而言,我可以說,我參加每一次的社會行 動,從不違反聖經真理。

今天在二百多人聚會聽到如此言論,我當然感覺不愉快,那不少目光轉向你的時候,感覺真的很難受,我十分討厭那種感覺。今次我相信講者絕對不是存心責備我,只是道出她一直以來對信仰政治宗教的看法吧,甚至那講者應該也不認識我。當不少人將目光投向我,也 不會怪責他們,誰叫他們想起「遊行示威」就想起我。

我真的難以想象爭取宗教自由、信仰自由、集會自由、言論自由,居然會被評為築起巴別塔者。我想我有也應該說我對該話的看法吧?曾想過只在面書打上「我不喜歡今天的聚會」以表明我的心聲則算了,但我想只是單方面道出個人感受, 卻不解釋不喜歡的原因,未免過於不負責任,至少我要解釋我不喜歡的原因吧,故次撰寫得較長段落,以向各人表明我的想法。

「讀書不應搞社運」、「小心安全不要參與遊行」、「遊行如此激進不好參加吧」、「要聽從神禱告就可以吧」、「要懂感恩不要有不滿嘛」、「這很激進很偏激不謙 卑」聽過不少次,甚至在背後說也聽聞過,每隔一兩個月就會聽到類似言論,我真的受夠了。要議論又不當面找我私下談,何必以偏概全想呢?激進?我至今也只是參加遊行集會而已,甚麼反高鐵包圍立法會公民抗命塞馬路我也從沒參與,我也承認我在社會議題上走得較前,「激」不是不好,至少我有「激情」相信社會可以有 改變,如果你以個人感受單方面認為參加七一遊行,參加六四燭光晚會也叫激進偏激的話,我也無話可說。

一直以來參與遊行的人 士,無論年紀和學歷高低,一向有不少例子在教會與牧者或教友因不了解而不歡而散,之後轉教會,轉教會又遇到同樣情況,慢慢則對基督教存著負面甚至厭惡的感 覺,更甚是反基督教。坦白說,如果一個初信數週的信徒聽到如此言論,早就立即離開了教會。幸好我在信仰上的根基絕不是建基於與誰人的關系,而是建基於上 帝,也感謝我爸媽也在旁一直鼓勵著著我參與社會運動,並以聖經向不同人解釋,否則我受到的打擊會更大。

有人問為何要爭取民主自由,對基督徒而言最切身的答案則是:「沒有民主自由,你根本沒機會信奉基督教」。中國一向不是民主自由的國家,相信沒人反對吧?中國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是如何的?他們被迫於「地下家庭教會」偷偷聚會,法例禁止信徒在街上傳福音、會友參加聚會要被打壓,甚至有牧師講道後被抄家並關進監獄,一個不容許言論自 由、宗教自由、集會自由、信仰自由的國家對待信徒則是如此,在香港享受著宗教自由的基督徒,你渴望過著如此的教會生活嗎?

另 一角度,聖經說人不是完美,人是有罪的,那自然人構思的東西也絕不會是完美吧?我絕對可以肯定,民主絕不是完美的制度,也有一定的漏洞,但在眾多政治制度 之中,相比起獨裁等制度(請參考北韓),民主絕對是眾多政治制度中最好的制度,如有人想到更好的政治制度,我也絕對歡迎你向我提出。最有趣的是有基督徒問我,為何不爭取「神治」社會,以神權管治社會?其實…..這可行嗎?在現今社會你如何叫到耶穌下來做特首呢?聖經好端端叫人類管治大地,我們卻叫耶穌 下來管治大地,會否有點不合情理呢?聖經說上帝是完美的,假若叫到耶穌到世上管治人類,那即是天堂了,那沒民主我也覺得沒問題呢,天堂不需要民主,因上帝是完美;地上需要民主,因人類有罪。

計多朋友或會以「神治」來批判「民主」,認為「人權」不應蓋過「神權」,這我是認同 的,但我們必需回到現實。現實是我們行不出神治,而在地上不應出現神治。政治的現實是我們在管理基督徒,同時也在管治不信的人,而我們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現 況;而且神治的美好國度是我們要在天上得的賞賜,那怎能在地上得到呢?所以現實是我們必需從不完美的許多系統中選擇一個較完善的。那麼云云政制中,怎知道 神喜悅那一個呢?最誠實的答案是,不知道。這一個選擇只是基於人類智慧和經驗,但我們要記得,神根本不會特別喜悅那一個制度,因為重要的是人怎樣操作它, 怎樣在當中彰顯神的品格。

ok,必然有朋友會說耶穌的一生專注的不是政治而是心靈的拯救,而且我們都知道救世主一度被認為是政治解放者,所以我們對於耶穌無干政事的印象十分強烈。我們不妨看放下對政治的既有感覺,嘗試把它當做一個普通的工種看待,再想想「不是所有信徒都要做傳道人」的道理,我想你開始能夠明白。然後我們必需去想一個問題:在WWJD(what would Jesus dose)和WWNJD(what wouldn’t Jesus dose)之間,在「耶穌會做」和「神絕對不會做(指神絕對的教導和旨意中犯罪的事)」之間是否有很多事呢?這些事雖並不是犯罪,但耶穌不會去做,所以很 多人會去批判這些事,包括參與政治。但這些事難道就等於有問題?一個簡單的例子是,耶穌令人「生命得的更豐盛」的層次在於心靈,那麼做一個發明家,在物質層次幫助人,難道就是不應當的嗎?我想「基督徒應否參與政治」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因為神為每人那獨特的計劃,我們不需再問「應」或「不應」。

其實參加社運以來受到的閒言閒語絕不好受,我因信仰而參與社會運動,則被信仰批評我把自已看高於神,我明白到不是每一位信徒也可以接受我的看法,甚至有網友因本文而對基督教反感,但我盼望則是將我在信仰歷程中遇到的問題道出來。正如如果我提出教會在傳福音和關心社會不夠積極,只向內聚不向外展,可能有非信徒 因認同我的看法而對基督教不滿意,但難到因此我就不應道出我的看法嗎?我但願我真心說出我的感受不會被人評為「不順服」「不愛主」「不謙卑」「不忍耐」 「不聽從」,我不想再看到有人因參與遊行被教友誤解而離開教會,甚至從此憎恨基督教。

想對一眾參加社會運動而因被誤解而討厭/離開基督教的朋友們說,盼望你們諒解人也不是完美,基督徒也不是完美,我作為基督徒也明白我們自身的不足,請你們了解到除了林瑞麟、曾蔭權、唐英年是基督徒外,社會上一樣有基督徒會為公義發聲,站在前線,渴望民主自由人權法治,與你們一同堅守著社會的核心價值,我請求你們原諒,即使對曾傷害你的部份人反感,也不要對基督教反感,請明白信仰的本質不是如此。

最後用以前曾撰寫的三千字文章 — 踏上社運路的段落作總結:

既然基督教經常強調基督徒在社會中的職責,為何教會圈子中,無論崇拜、小組、講道、查經,我們總是甚少討論社會議題?尤其不少教牧同工執事一聽到「政治」, 就感到複雜難懂深奧敏感,心中暗自搬出「政教分離」一詞來推辭討論。實質「政改分離」指教會和政府的權力不應結合,以免教義因政治因素而偏離,其實這與教 徒能否討論政治毫無關係。

基督徒,不應再與以往一樣,以所謂「政治中立」、「政教分離」的借口漠視社會,轉化社會是上帝給每個基督徒的使命,基督教教義與社會運動實在釋釋息息雙關,基督徒除了「坐」在教會聽道、查經、禱告外,還可以「走」上街頭傳福音和參與社會事務。

在香港社會的公共空間,基督徒總沒甚麼代表性,例如政界商界有否沒有基督徒站出來發聲?教會在面對社會事務如政改方案、財政預算案、六四事件,有沒有一些指引,供教徒思考,甚至有一定的立場?香港基督徒總被非教徒評為「不食人間煙火」、「只懂躲在房內獨自禱告」等。當然,部份教會的情況已比十多年前有顯著的改善,至少在傳福音和扶貧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我想,教會的社會價值不單如此,應有更宏大的理想。

最後我想講,我依然十分愛BIG,十分愛FOCUS,十分愛救恩堂。
美國最初建立時,美國是以「自然神論」立國。

新約聖經是否比舊約聖經更為惡毒?我不予置評。我個人仍然認為,新約要比舊約更好。謝謝。
本帖最後由 哈佛專家 於 2019/12/22 20:58 編輯

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一起爭取民主自由,leefeng 同旁觀者就上綱上線為基督徒領導香港的民主自由,難道世俗主義者沒有為民主自由貢獻嗎?香港不是基督徒為主的社會,毋須擔心香港成為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國家或地區。
民主自由必勝,共產黨必敗。
最近我有些情緒不穩定,所以有時說話會亂亂地。請各位包涵則個。謝謝。
leefeng及旁觀者敢不敢支持一人一票的民主自由?如果不敢,就證明你們所講的民主自由是假的,沒有資格說基督徒爭取的民主自由。
英國人從60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幾次發展民主政制,的確有遇到中共的阻力。後來英國下定決心在1991年開始立法局直選,1995年更是立法局全面普選。記得英國要在1988年搞立法局普選,亦為中共所反對而擱置,要拖到1991年。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