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數據資料] 張國棟﹕誰說宗教道德右派是道德大多數

【明報專訊】要了解美國    政治,須同時了解當地的基督教政治力量——在1970年代末興起的宗教右派(Religious Right),他們早期的組織名稱叫道德大多數(Moral Majority)。宗教右派主要源於美國基督教新教裏的福音派,福音派強調自己有別於受太多學術影響而變得過分開放的主流宗派(如聖公會、循道衛理會等),認為自己承傳了正統基督教,決不隨波逐流。因此,福音派與今天美國社會的習俗碰撞亦較強烈,例如在道德方面,他們極高調地堅決拒絕婚前性行為、墮胎和反對同性戀等,而福音派裏亦有很大部分人堅決反對進化論,到一個地步寧願相信科學家在製造騙世大陰謀。基於各種因素,此派近數十年在美國發展極其迅速。2004年的調查顯示,美國人口有八成多是廣義基督宗教信徒,其中約三成是福音派。可見,這派系如果能夠團結起來,在選舉或社會政策上是會有很大影響力的,只不過,福音派教會多數在組織上各自獨立和零散。宗教右派的出現正好替他們在政治議程上聚焦。

美國福音派右左之爭

1970年代末,正值福音派為着新墮胎案例和各道德敗落的事不滿之際,共和黨向他們示好,願意把自己打造成道德保衛者。於是,「道德大多數」成立了。這政教關係發展到最輝煌的,是宗教右派被廣泛報道為左右了過去小布殊    的兩次競選(但有研究指這是錯的)。然而,今次宗教右派開始觸礁。共和黨候選人全都不符合他們的道德和宗教標準。離婚多次的朱利亞尼    聲望最高時,右派一位領袖羅拔遜(Robertson)公開支持他,引來福音派不滿。而道德最合格的羅姆尼卻是摩門教徒(16世紀德國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說,寧願被一位有智慧的伊斯蘭教徒做領袖,也不願見到愚蠢的基督徒上位。他們似乎已忘卻這話)。現在的麥凱恩不支持以修憲來杜絕同性婚姻,故被著名右派領袖德布森(Dobson)拒絕。另一邊廂,民主黨    候選人汲取歷史教訓,成立專責小組與福音派溝通,修補關係。今年3月,一群包括前總統卡特的浸信會信徒更召開全國大會,支持一個有別於美南浸信會的保守社會議程。《紐約    時報》去年底有評論預言,這場總統大選標示着福音派範式轉移,不再專一支持共和黨,議程亦由性倫理擴展至貧窮、戰爭及環保。

其實宗教右派的代表性早就應該過去,因他們是極少數。2004年那調查顯示美國福音派裏只有55%是宗教右派,而這一小撮只佔全美宗教人口12.6 %。宗教右派與其餘福音派關係亦日趨惡劣。2006年初,右派不滿全美福音派協會副主席關注全球暖化    ,發公開信要轟那人下台,但協會不從;愈來愈多人批評不關心環保的共和黨騎劫了右派,然後想騎劫福音派。事實上,連福音派喉舌刊物《今日基督教》近年亦不斷反省右派的盲點,上述馬丁路德的當頭棒喝,就是來自這刊物選舉系列的第一篇。據各迹象顯示,年輕一輩的福音派均不滿宗教右派。

宗教右派之所以曾成功代表福音派,主要得力於共和黨的討好,頓時為基督徒提供簡便政治出路。傳媒爭相報道,坊間充斥着二流時事分析,亦令宗教右派代表大多數形象名過其實。現在,這泡沫似乎開始爆破。

在香港自命為社會道德大多數發聲的福音派力量——明光社陣營——則剛剛興起。雖然兩地福音派有相異之處,但相同的卻是,他們認為社會道德大多數站在他們那方,他們要身先士卒打文化戰爭,抗衡「極端自由主義者」的霸權,鼓勵人們用投訴等手段迫使政府就範,好顯示人民政治力量。雖然他們別的政見與美國右派不同(畢竟社會不同),動機亦應正氣,但這類社運的政治涵意卻不可忽視,尤其是,他們近年為了關心家庭而願意跟民建聯    合辦活動,他們的書有政黨人士寫推介。不管有意或無意,恐怕變相的騎劫現象同樣可以出現。以下,我會指出其實他們也只是社會和教會裏的極少數。

首先要正名。明光社、性文化學會和維護家庭聯盟三會在人事和資源方面關係密切,源起和宗旨深深交織,社會角色異常相近,所以應一併討論,可稱明光社陣營(反對一併討論只會強化下文論點);以往它們常一齊發起聯署,它們現正籌備在8月立法會    提名期結束前又聯署登報。另外要留意的是,有別於天主教,福音派所屬的基督教新教並沒有中央領導,各堂會及各宗派(宗派由多個堂會組成)可存在很多歧見。明光社陣營裏雖有教會領袖,但他們頂多只能呼籲信徒支持。

2004年報說基督徒有32萬,同年,福音派教會普查顯示穩定出席每周教會崇拜的有22萬。明光社陣營在2005年反性傾向歧視立法聯署聲明——個人9800,團體374。這數目不足福音派信徒10%。2005年,明光社陣營聯署要求政府就肛交案上訴——個人5866,團體126。2007年,明光社為鼓勵全港1181間教會支持他們,免費向每教會送出兩張門票參與他們慶祝10周年的活動,但只有約70人出席。2007年底,明光社要在一個月內籌450萬,遂呼籲每信徒捐100元。那時香港經濟好景,捐100元是「濕濕碎」(勿忘信徒每月捐教會數百數千),這呼籲反映出他們相信有2萬多支持者,再加一些大額捐款便可成事。然而,最後捐款團體及個人只有約1200。這籌款在中大學生報    和投訴聖經    事件之後半年發生的,會否反映出福音派信徒即使支持保守道德,卻不滿明光社當日的表現?

支持明光社陣營教徒不足一成

香港沒有組織經常就不同議題對宗教人口和全港市民的道德意向做大型調查,結果就連社會是否期望玉女也要爭論。但我們至少可以肯定,上段資料顯示熱心支持明光社陣營的教徒不足一成。或有反駁說,很多人自稱基督徒,但不都真正認識信仰。然而,請留意那「很多人」是指每周出席福音派教會的21萬餘人,逾九成,包括過千堂會的牧師傳道。與其否認這些人,不如歸咎教內資訊不流通,部分信徒做了井底蛙。在社會裏,明光社陣營曝光率高,傳媒也開始多刊出這類人士的意見,彷彿預留位置給他們(但他們至今仍不斷抱怨傳媒欺壓他們),製造意見多元,人們才會以為明光社陣營是福音派——甚至基督教——的代表(現在他們已聰明地不用明光社名義發言,但若查看他們的人脈關係,便可知是同出一轍)。

不過,與美國福音派不同,香港福音派社群結構和文化沒有足夠潛質發展左傾勢力來抗衡,明光社陣營的意見早已一面倒地壟斷了各福音派報章,薰陶信徒。若香港要避免他們那些敵我分明的文化戰爭思維,和潛在的變相政治騎劫,唯有期望學術機構多做民意調查和監察。

在多元社會裏,有宗教團體高調介入道德爭議是沒問題的。然而,請讓他們做回他們的少數。他們代表的,不單是某種道德立場,還有一連串政治鬥爭手段和意識形態,那可不會是很多道德保守人所接受的。假如有人以為這群體代表了某宗教,或代表着社會道德大多數,就當面對事實的挑戰。而明光社陣營會否不智地捲入政黨政治,也是值得關注的。

作者是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哲學博士生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80727/4/7dw7.html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