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原創作品] 基督教成癮淺析

前言

19世紀哲學家馬克思的名句: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以當時19世紀的歐洲,馬克思身處的時代背景,他視鴉片為「麻醉劑」,並非我們一般認為的「毒品」,而宗教就是指在歐洲流行的「基督教」。人們到了19世紀70年代才開始知道,人類對麻醉劑會產生的倚賴性。

本文旨在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基督教的麻醉作用,以及成癮的原因。

或許在這裡先看看成癮是甚麼。

在20世紀初,俄國生理學家巴佛洛夫(Pavlov)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在給狗隻食物之前先搖鈴,則經過幾次訓練之後,單獨搖鈴就能讓狗隻產生流口水的反應。這意味著一些天生的反射動作(流口水),可經由外在環境的經驗(鈴聲)產生新的反射動作,這種新反射動作的形成過程被稱為「條件化」(Conditioning)。(註1)

另一個20世紀的著名實驗,被稱為「史基納的箱子」。心理學行為分析大師史基納造了一個箱子,中間有一根桿子,若按了這根桿子,就會出現機械轉動的聲音,跟著就會有食物掉下來。他把饑餓的老鼠放入箱中,起初老鼠會做各種動作(例如,聞聞地面、碰碰角落、舔舔腹胸、舔手洗臉等),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老鼠偶爾會壓到桿子而取得食物。此後壓桿子的行為出現率就逐漸提高,而其他行為的出現率則下降。史基納把這種現象稱為「強化」(reinforcement)。從學習理論中,這些都屬於「刺激--反應」的制約學習。(註2,3)

基督徒所吸收的思想,包括屬靈讀物、牧師講道等,被稱為「靈糧」。這種「精神食糧」,會否就如在史基納的箱子中老鼠的糧食,在不知不覺間強化了基督徒做某種「壓捍」的習慣呢?

(註1)前「狗」之鑑—談藥物成癮的心理機制 http://www.psychology.org.tw/pp7.htm
(註2)行為分析大師史基納 http://blog.roodo.com/tsaipaw/archives/1773772.html
(註3)制約學習 http://tw.myblog.yahoo.com/et-2005/article?mid=9

(未完待續)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回復 2# Step.King 的帖子

Thanks.  初步是可以參考,然而它對濫用(abuse)和倚賴(dependence)都是在物質影響的層面上,可能對於本文在應用上幫助不太大。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回復 4# Step.King 的帖子

請指教:你的附件並無你所述的有關定義,你看到那篇DSM-IV是否與我在以下連結所看到的一樣?
http://www.mentalhealthchannel.net/alcohol/diagnosis.shtml

DSM-IV出版於1994,你說「近年」包括,是否將出版在DSM-V?在哪裡可以找到有關資料?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洋溢著「愛」的教會

現今已有很少的基督徒,單靠自己的閱讀、研究而歸信基督教,大部分都有藉著「返教會」的渠道,與教會內的其他基督徒產生友誼和感情,繼而對基督教產生興趣,最後信教。在冷酷和競爭化的社會中,教會內洋溢著的「愛」的感覺,無疑是相當吸引的,對個人的確起了安慰的作用。這種安慰,實際上就是對殘酷現實的一種麻醉或逃避。久而久之,當教徒希望獲得「愛」時,就會到教會,這就好像主動躲進溫室一樣,忽略教外的社交。

教會十分著重這種「肢體」關係,他們把一個教會內的成員視為一家人,以「弟兄姊妹」相稱,要彼此相交。(註4)除每星期崇拜後的自由交通外,還預備了一些諸如團契、細胞小組等的小圈子,以年齡、興趣、性別等作分類,務使相互關係更深入。然而,肢體間的「愛」,許多都只是流於表面。教會內也有壞分子,非教徒也會有好人。教徒受到教條的約束,常出現陽奉陰違的情況。一些人對教友期望過大,往往失望會更大。

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在其著名作品《愛的藝術》中表示,真愛是具創造性的表現,包含四大元素:關懷、責任感、尊重和了解。(註5)教會內的每一個人,都是長在同一個身體的肢體,基督徒都需要相信耶穌、效法耶穌。因此,在教會內或可以感受到關懷,但卻缺少對別人自由的尊重,更不了解別人真正的希望和需要。另外,教會內灌輸「凡事交託給神」的概念,更削弱教友自我掌握生命的責任感。如此都顯示出教會內的「愛」未能符合弗洛姆所認為「真愛」的要素,這種具缺憾的愛,可能使原本缺乏愛的教徒,更不能被愛滿足,卻更沉迷於在表面上洋溢「愛」的感覺的教會內尋覓愛,彷如追蘿蔔的驢子。

弗洛姆認為真愛是「給予」,而不是「獲得」。如此,要找尋「愛」根本不應在教會內,而是應在扶助弱勢社群的慈善機構,當中亦不應分辨那些慈善機構是否由教會主理的。

(註4)6/23小組 Alpha10:教會是什麼? http://www.wretch.cc/blog/zzwjfd/5543771
(註5)弗洛姆論真愛——創造性的愛 http://www.fjdh.com/Article/HTML/Article_20060518222844.html

(未完待續)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崇拜時氣氛的運用--詩歌

各大小教會崇拜的情況皆不盡相同,然而其中有些元素大部分教會都會採用,包括大家一起唱詩歌、牧師或傳道人講道、由牧師帶領大家一起低頭祈禱、然後再反覆再唱歌。

以現代敬拜模式來說,不限樂器,詩歌現代感較強,通常以相似的旋律和節奏,一直不停地重複著,譜上一些反覆讚美上帝的歌詞,歌曲簡單易唱,務求令教徒們朗朗上口,一起高唱。一場崇拜所選的不同詩歌,大都會選擇風格相近的。(註6)而傳統的敬拜模式,則會選擇傳統的詩歌,以鋼琴、管風琴等較傳統的樂器演奏,由詩歌班一起合唱,營造莊嚴的氣氛。

音樂可以消除身心疲憊、恢復精神,可為晨早起床往教會崇拜的教徒驅除睡意。因此,詩歌合唱通常會放在崇拜環節上的第一項。對教徒情緒的影響方面,音樂可以化解焦慮、紓解壓力、減緩抑鬱、安定情緒,因此音樂治療成為近年常見的心理治療輔助方法。除此之外,音樂還有集中注意力、豐富感性等作用(註7,8),有利隨後的牧師講道,能更順利地進入教徒的腦海中。

重複的旋律令人印象深刻,流利曲的推廣,很多都借助電台、電視等傳播媒界來重複播放,在人們大腦上佔據一席位,令更多人愛上那歌曲。同樣道理,重複的敬拜詩歌音樂也是。筆者以前曾親身參與崇拜,即使對崇拜如何地不集中,但隨後的一天腦海裡也不斷浮現著那些旋律及歌詞,可見這種不斷重複的旋律影響力十分大。

(註6)小組模式敬拜的聖樂牧養部署與危機(撮要) http://www.waccm.org/Articles%5CSmallGroup_Worship&Ministry.pdf
(註7)音樂治療對心理與身心健康的影響
http://www.psychpark.org/psy/music.asp
(註8)從音響學與音樂心理學討論對人的影響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06/10/2006103001080201.pdf

(未完待續)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回復 9# 秀雲 的帖子

離教者會有種「被騙了」的感覺,因而某段時間對曾經所深信的基督教產生了痛恨。相反,吸毒者明知毒品的禍害,只是不能自拔,你情我願,沒有被騙,怪只能怪自己。

這個基督教的「癮」,並非物質上的癮,而是「心癮」。在分開濫用(abuse)和倚賴(dependence)的情況看來,我想說的是倚賴多一些。在http://www.mentalhealthchannel.net/alcohol/diagnosis.shtml
中,可以看到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內關於abuse & dependence的定義,然而卻流於物質層面,如香煙、酒精等,不過這也能給予指標性的啟示。

我看崇拜中其實有運用催眠、暗示等方式,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希望我都能以大家都明白的語言把這些寫出來。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回復 11# 秀雲 的帖子

那些誘導人吸毒的人,正如你所說,可能是以對方的好勝心做餌,因為在聽到那些引誘之前,其實試毒者早就聽過毒品的禍害了。

我也知道身心的相互影響,然而要道出抽象的宗教元素而非物質上的致癮元素,驗證上可能較為不科學。

能寫出讓人一看就覺得基督教與毒品相似,但又不明顯地寫出來,才是上品哩。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原帖由 秀雲 於 2008-8-18 15:32 發表
不知香港教會的詩歌有沒有那種借用名曲套上贊美歌詞的曲目,內地就有很多這樣類似的。比如那首著名的《茉莉花》,搞得我走在街頭聽到這些名曲,腦子裡立馬就想到贊美詩。甚至有的基督徒聽到哪兒傳來的名曲,會說“是哪家在 ...

香港的現代詩歌大都是由基督徒自己創作,因為香港的版權比較認真,就算其他教會想拿來公開用,都可能會有被起訴的機會。而假如用古典音樂,一般都不會用香港人看來比較土的中國小調。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回復 22# Nomad 的帖子

我又真的未聽過教會有人把流行曲譜上歌頌上帝的歌詞啊。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原帖由 Nomad 於 2008-8-20 00:32 發表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Harbor/4687/chinese.htm

是我跟諸位的時代已經有點不同了?(笑)

大開眼界。

據我曾認識一位任職IFPI的人稱,他們會巡查各大小商舖、娛樂場所等,假如聽到有播放未授權的音樂,就會向該店索償。當然,他們的人手相當有限。

我們發現了盜版,可以循以下途徑舉報:
http://www.ifpihk.org/www_1/h99c.php

單單以上網站的歌詞,未會構成違法。然而,假如有教會肢體由聖靈感召下演奏該原曲,然後一眾弟兄姊妹對此美妙歌詞引吭高歌,我們就要協助IFPI維持法紀了!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崇拜時氣氛的運用--低頭祈禱

低頭祈禱是在崇拜中經常反覆要求教徒做的事情,這時教徒們都會全部安靜下來,靜聽牧師或傳道人帶領禱告,有時伴隨著悠柔的琴聲。禱告到尾聲後,眾人會一起說道「阿門」。

由於祈禱時是低頭閉起雙眼,那時所接觸到的觸覺就只有那把牧師聲音,這好比催眠師指令著受者的情況:「你雙眼眼皮很重……很重……慢慢垂下來……」這時受者的精神只集中於說話者的說話,這就是接受暗示指令的最佳時機。

一般祈禱內容,多是求主帶領、感謝主之類的說話。久而久之,這類思考方式,就會養成倚賴:順境時就感謝主,逆境或沒有方向時就求主帶領。在人生的路途上,無論順逆都要祈禱,凡事都要向神交代,漸漸地這種暗示就越來越強烈了。

祈禱同時也是一種心靈安慰劑,可以把生活上的重擔、不愉快的經歷等等「交託給神」,因此祈禱完後會有一種全身輕鬆的感覺--然而祈禱亦擁有一般安慰劑和麻醉劑的成癮特性,自己更難獨力面對逆境,需要不斷向虛構的神求助,逐漸喪失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教徒延續著這種祈禱方式,事無大小地不斷自我暗示,獨自祈禱,教徒的倚賴亦會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參考:《信仰的形成》http://hk.geocities.com/christ_philosophy/article_19.htm

(未完待續)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