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专题:愈演愈烈的天主教会某些神职虐童丑闻

【天主教在线按】随着近来媒体报道愈演愈烈的天主教会的各种丑闻,特别是娈童案的曝光,无论媒体报道的已经认定的事实,还是尚未得到认可的议案,这一切莫不成为让外界轻视天主教会的机会,也让所有天主教教徒因此而蒙羞。我们汇集此专题,旨在试图能够客观的述说问题,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并接着天主教会的一些官方动态和声明来关注案件的进展,希望有助于净化我们的教会,更希望大家能在事件背后,看到圣神的工作。
天主教会应该是透明的,应该勇于接受各种批评并加以改善。因此,我们所汇集的不为揭露而揭露,而是为了治疗,为了防微杜渐,为了此事不至于发生在中国教会。
我们会持续更新。

教宗在一封信函中,对比利时警方人员唐突搜查主教座堂的行为表示遗憾,并对比利时主教们表示关怀
(梵蒂冈电台 2010年6月28日)
几天前,比利时的警方人员突然进入马林的主教座堂搜查。警方的这个唐突举动,令比利时教会深感遗憾,教宗本笃十六世为此向比利时主教团主席,马林-布鲁塞尔总教区的莱奥纳尔总主教寄发信函,表达关怀之意,并表示在这艰难的时刻与比利时主教们同在。

教宗在信函中提到上星期四,24日,比利时警方人员进入马林主教公署搜查的方式,他说:“在这艰难的时刻,我要为当局以唐突、令人遗憾的方式搜查马林主教座堂和主教公署而表达与您和比利时教会的全体主教同在。当时,比利时主教团正在那里举行全体大会,所要讨论的问题中也包括了与神职人员侵犯儿童有关的方面。”教宗又说:“我曾多次强调,这类严重的事件应该经由民事条例和教会法典来处理,两者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特性和自主。”教宗祝愿正义得以伸张,使个人与机构的基本权利受到保障。教宗说,这应该在尊重受害者和没有偏见地承认所有伸张正义者的努力下进行。

教宗指责比利时警方搜查该国天主教会
(联合早报 2010年6月28日)
教宗本笃十六世直接干预比利时天主教会与政府之间的争拗,指责比利时警方就性侵丑闻搜查当地天主教会。
争执的导火线,是比利时警方于上周四搜查了该国天主教会的数处建筑,以就有关儿童性侵犯的指控作出调查。
上周五,梵蒂冈已经对这一搜查行动表示震惊和愤慨。教宗周日表示,比利时警方的行动令人“深感遗憾”。他说,天主教会的自治权,必须得到尊重。

比利时枢机主教卷入性虐儿童案 遭警方扣押盘问
(国际在线 2010年6月25日)据比利时expatica新闻网和英国《泰晤士报》6月25日消息,比利时天主教布鲁塞尔总教区枢机主教丹内尔斯因涉嫌性虐儿童案件,其住宅和办公室受到警方突击搜查。警方没收了丹内尔斯使用的电脑,另外带走了450份涉及性虐调查的文件。
最近比利时天主教会面临欧洲最严重的娈童指控。今年四月,辞去比利时大主教职位的罗杰·万赫罗维承认,多年前在担任比利时布鲁日主教时曾性虐一名男童,进而引爆了比利时数百起性虐儿童事件调查。退休神父德里克·戴威尔表示,到目前为止,教堂已经收到数百起性虐事件报告,但其中只有一少部分得到了丹内尔斯的关注,他在这一职位上已经工作了20多年。由于多名教堂神职人员牵涉案中,作为枢机主教的丹内尔斯受到警方关注,并且于日前突袭了他的住所及办公室。
警方突击搜查时,比利时的9位主教正在开会,他们被警方扣押了一天,手机等通讯工具全被没收。一名发言人称:“我们从上午10点30分一直被关押到晚上7点15分,期间受到警察盘问。”
丹内尔斯的住宅和办公室都已经被警察封锁,但检举人没有透露他是否与虐待事件有直接关系。丹内尔斯的发言人说,主教非常配合警方的调查,他认为司法必然有其正常程序,因此没什么可反对的。
比利时天主教堂曾于2000年成立一个委员会,专门调查虐待事件,目前已经就120起虐待案进行调查。





报道指澳洲枢机「被阻止」出任教廷职位
(天亚社中文网 2010年6月17日)
据罗马消息人士指出,原本预计即将获委任为教廷主教部部长的澳洲籍乔治.佩尔(George Pell)枢机,因为以前涉及性侵犯指控而被剔除考虑之列。
据澳洲墨尔本报章《The Age》报道,佩尔枢机二零零二年因被指控一九六零年代在教会营地性侵犯一名少年,而辞去悉尼总教区首牧一职,但由一名非天主教徒退休法官所做的独立调查宣告他无罪。
今年五月,意大利籍记者安德肋.托尔涅利(Andrea Tornielli)在意大利日报《Il Giornale》撰文说,佩尔枢机获准出掌主教部。
不过托尔涅利指出,枢机现已拒绝接受此职位,而且「一切似乎都成疑问了」。他说,梵蒂冈引述年龄及健康等理由,但教宗或许仍然尝试说服佩尔枢机接受任命。
不过,另一名消息灵通的记者马尔科.托萨托(Marco Tosatto)在其网志上写道,健康理由是外交说词。他说:「佩尔被梵蒂冈内一些人阻止,因为他被指在六零年代初涉及性侵犯事件。」
据托萨托指出,梵蒂冈害怕委任过去曾受指控的人出掌主教部,尽管他已证实无罪,但由于他是教会高层人员而有可能招致民事诉讼。
他写道,梵蒂冈内部亦有人质疑,委任非意大利籍人士是否可取,尤其是人选来自被视为性侵犯事件较为严重的英语国家。


都柏林总主教区对圣座任命视察员调查爱尔兰教会性侵犯丑闻的决定表示满意
(梵蒂冈电台 2010年6月1日)
爱尔兰都柏林的总主教马丁对梵蒂冈新闻室5月31日公布的圣座将派遣视察员到爱尔兰调查性侵犯丑闻的决定,表示欢迎,他说这是教宗本笃十六世为帮助爱尔兰教会更新的重大进程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马丁总主教对圣座公告中谈到这项访问对爱尔兰教会为性侵犯的受害者提供协助也是一项核实,尤其表示满意。此外他对波斯顿的总主教奥马利枢机被选为视察员表示热烈赞赏。他说,奥马利枢机在这方面的经验和他个人的承诺,为将教会的关怀带给都柏林总主教区的信友和神职是合适的人选。奥马利枢机也发表声明,他重申,教会该不知疲倦地“守护儿童和青年”。他强调:“波斯顿总主教区为保证未成年人的安全所作的持续努力也将有助于这项访问。”

奥马利枢机继续表示:“回应天主教会团体和受害者的忧虑,以便推动愈合创伤的进程,也很重要。”他提到教宗本笃十六世写给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牧函中指出的首要之务,即“对所有因司铎及会士侵犯儿童而受痛苦的人予以牧灵协助及照顾。”这位波斯顿的总主教最后提到祈祷的重要性,使“教会在补赎中得到净化,在牧灵爱德中得以更新”。

纽约的总主教多兰也为自己领受的这项工作感谢教宗,他被任命协调对在爱尔兰修道院和在罗马的宗座爱尔兰公学访问工作进行协调。其他几位获教宗任命访问爱尔兰总主教区的视察员是:西敏寺荣休总主教奥康瑙尔枢机,他将视察阿马总主教区;多伦多的总主教柯林斯,将去卡瑟尔和埃姆总主教区和渥太华的总主教普伦德加斯特,访问蒂厄姆总主教区。


尊重受孕的生命 亚洲的小小羊群
(《和平之声》嘉理陵神父  2010年5月31日)
传媒今天不时报道神职人员和修道人的恋童癖罪行。当然,揭露真相并无不妥,只是最好不要只着眼于这个问题,而忽略了其他更多的虐儿暴行。一直以来,虐待儿童身体、精神、心理或性方面的劣行,很不幸地,通常都是发生在家庭当中。人类社会普遍视儿童为玩物,也确实恐怖。实在有太多人忘记了孩子是天主恩赐的礼物,无人有权将一个孩子视为己有。男女在婚姻关系中相爱所生的孩子,是天主的恩赐,不是人权的产物。因此,教会反对同性恋者收养儿童。放眼去看,就会看到,堕胎实在就是视儿童为玩物。将儿童搬上社会政治舞台,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亦是屡见不鲜的虐儿暴行。儿童被社会政治权势践踏,罪证之多,手段之残,叫人心寒;而堕胎就是其中之一的罪证。若不能尊重胎儿或幼童,这种不尊重的态度,很快便会变成一种普遍不尊重生命的态度;社会政治性的虐儿态度,很快便会变成一种随便虐待他人的态度,尤其对长者及对被认为是「没有用」的人的不尊重。希特拉当年灭绝犹太人的社会政治把戏,令有良知的都不寒而栗。可惜,时下人好像只对战争感到恐惧,对社会政治性的暴虐行为,已无多大的惊骇感觉。争取人权的人,支持堕胎;视支持安乐死为维护人权运动者,却要保证自己死于自然。人实在需要慈悲的天主怜悯。

从天主教信仰角度看“孔子之忧”-反省教会牧职工作者应有的忧患意识

令人震惊的教会丑闻
(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博客  2010年5月25日)

我们久不久便会听到教会丑闻,最令人感到发耻的尤以近期见报,有关爱尔兰神职人员虐待儿童一案,所涉其中的神职人员及受害人数之多、时间之久,为历次之冠,显而易见并非一时跌倒之罪恶。

因此,除了受害当事人,任何人认为应该宽恕所涉案者,皆在贩卖廉价爱心、大方或仁爱,等同在伤口上撒盐一样。

诚如前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所言:“这都是令天主惊骇不已的罪恶。”
Pope John Paul II says, ”The abuse which has caused this crisis is by every standard wrong and rightly considered a crime by society; it is also an appalling sin in the eyes of God.”


作为教友,我们或许会为丑闻而沮丧、失望、或抱怨,那如何面对呢?我们会以为是不幸的一群,为什么会生长于充满丑闻的年代,但番开教会历史,教会永远都在风浪中成长。例如,作为初期教友的你,或会抱怨主耶稣为什么会选择犹达斯Judas作为十二宗徒之一;作为中古时代教友的你,可能又会埋怨为什么天主会容许当时的主教、教宗等腐败行为,令教会分裂,教友蒙羞。所以,我们并非不幸的一群,若要藉故而抱怨,真是任何时候都可以。

从以上的例子,可见一个共通性,犹达斯的软弱意志,会为30块银元而出卖主基督,但天主的教会再选玛弟亚St. Matthias 代替,连同其他宗徒到普天下去,向所有受造物传扬福音;中古时代个别主教、教宗可以受不住私欲偏情而腐败,但天主的教会亦可以培育出像沙雷士圣芳济 St. Francis de Sales 圣人,令当时不少分裂的教友重投公教大家庭。至今天的爱尔兰神职人员丑闻,令我们感到不安,但不要忘记天主的教会还有像德兰修女 Mother Theresa,和其他仍在默默耕耘、过着圣洁生活的神职人员,他们才是世人的榜样。

世人或会对个别神职人员失去信心,但不应该对天主缺少信德,让我们不要只着眼于那些坏的,而忽略了其他优秀的,否则,我们便是在“信仰自杀 spiritual suicide”。

后记:这篇文章是回应 2009年5月22日刊于香港 AM730 “新国富论”专栏。 在其 blog内,作者 Bruce又题到会否是教义问题呢?外人哪会花时间研究....。

我答:“制度当然有问题,亦永远都有要改进的地方;当公民社会更透明,人民教育水平更高,反过来便成为“无形的监管”,令人类黑暗的一面:高傲,消灭于萌芽时。

历史告诉我们,无论那些宗徒、主教、甚至教宗曾经如何的腐败,他们都从未改变教义,例如:天主是爱、…….等。

所以并非教义出问题,而是有部份人并未活出主的爱,当然,外人很容易会从这些坏分子所做的,去批评、怀疑整个教会,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其他所有教友,都要加倍努力,做得更好,弥补所失,让别人从我们身上看到天主的临在。”


葡萄牙:教宗就娈童案发表最直接的回应

(《纽约时报》,本文经天亚社翻译及编辑 2010年5月14日)

教宗本笃十六世五月十一日就广泛影响天主教会的性侵犯危机,发表措辞最强硬的评论。他表示,事件「确实恐怖」。他又以明显不同的语调,指问题的根源在于具侵犯性的神职人员,以及几十年来隐瞒事实或轻视问题的教会高层人员。

他表示,问题是「教会内的罪恶」,意味不是出于受害人或媒体的指控。

教宗的评论隐约显示梵蒂冈近期以断续的努力,突破教会一直以来处理侵犯案件的手法,即在教会内部处理而非向司法机关举报。他说:「宽恕并不是公义的替代品。」

受害人组织表示,他们仍然期待实际行动,而梵蒂冈一直未有宣布它会否改变处理侵犯个案的惯常做法。虽然不断有新案件在全球各地被揭露,梵蒂冈高层数周以来试图把事件淡化。教宗在启程前往葡萄牙作四天访问的航机上所发表的言论,是他最强硬的一次。

梵蒂冈专家和美国天主教报章专栏作家若望.艾伦(John Allen)说:「这是你将会见到教宗改变梵蒂冈一贯态度的明显例子。」

教宗被批评在出任慕尼黑总主教时,以及当上教廷重要职位时,没有对侵犯案件的指控采取积极行动。教宗说:「对教宗和教会的批评不祇来自教会以外,但教会所受的苦难是来自内部,来自存在于教会内的罪恶。」

他的评论一方面警告神职人员教会不会容忍罪案,另方面首次在侵犯案席卷欧洲时表明他明白问题的深远。事件显露一个古老机构与现代社会的搏斗,并为保护神父和主教至上的传统派,与要求更高透明度者之间的内部文化冲击带来曙光。

教宗上周二的讲话是梵蒂冈一连串回应侵犯危机的最新一次。

今年三月,在爱尔兰天主教机构内发生有系统的性侵犯案件被相继报道后,教宗向当地教友就事件发表措辞强硬的牧函,但信的下半部强调对侵犯者的宽恕和对受害者的同情。

教宗四月在马耳他的行程中私下会见性侵犯的受害者。梵蒂冈也在上周接管基督军修会。这个庞大修会的已故会祖被揭发曾侵犯修生及育有多名子女。

但其他梵蒂冈官员把性侵犯案件的危机归咎于传媒和对教会的敌视,使教宗每跨前的一步都受到破坏。当中以教廷枢机院院长苏达诺(Angelo Sodano)枢机尤甚。枢机在复活节指对教宗的指控「琐碎」,冒犯了众多受害者。

艾伦说:「情况是历任教宗在理解公众对教会的期望常被阻挠。枢机们作为教宗的副手,应把问题改正过来;但现在他们却在制造问题。」

教宗的评论显示了他本人现在开始发送讯息。他说:「今天,我们从真正惊人的角度来看,教会面临最大的控诉并非来自外敌,而是源于教会内的罪恶。」

「教会深切需要重新学会补赎、接受净化,并记着宽恕和公义的必要。」

有指教宗对这次危机的思路改变,梵蒂冈发言人隆巴迪(Federico Lombardi)神父特意略过有关推论。

他在一个记者会上说:「我坚持教宗没有改变立场。」他说,教宗在致爱尔兰天主教徒的信中更深切表达了他的想法。但他承认,教宗五月十一日的讲话更「密集和清晰地」表达自己。

教宗五月十一日抵达葡国首都里斯本,展开他的牧灵之旅。他将提出世俗主义对欧洲的威胁、寻找信仰和追求理性之间的张力,以及道德在经济中的角色。

市场忧虑葡萄牙能否把负债和赤字控制下来。教宗在前往里斯本途中向记者说,金融危机和欧元面临的威胁是再次为经济引入「道德幅度」的好时机。

外界亦预期他将强调教会在不同社会议题的立场。大部分国民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零七年通过堕胎合法化议案,以社会主义者为主的国会亦于今年稍早通过同性婚姻的草案。有关草案未被总统签署生效。

适逢一九一七年目睹圣母显现的其中两位牧童获封真福十周年,教宗五月十二日会前往花地玛朝圣地。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曾在圣母显现的周年纪念中,表示花地玛圣母于八一年他被行刺时拯救了他。

据教会传统,圣母当时向牧童揭示了三个秘密,梵蒂冈于一九三零年确认。第一个有关地狱的异像,被视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二次大战开始的预言。第二个异像说明了共产主义的兴衰,包括召唤苏联皈依。

二零零零年,时任信理部部长的拉辛格枢机,监督教廷研究花地玛第三个秘密的预言工作。当时的国务卿苏达诺枢机透露第三个秘密是关于一位走过殉道者之地的「白衣主教」。教廷认为那是预示教宗若望保禄遭枪手行刺一事。

教宗:可怕的敌人来自教会内部
(中央日报 2010年5月12日 陈淑娟/整理)
法新社里斯本11日电:教宗本笃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今天在出访葡萄牙前表示,教会「真正恐怖的」问题在于体制里的罪恶。这是教会爆发一连串性丑闻至今,教宗措辞最强烈的评论。
教宗在搭机前往里斯本时说:「今天,从真正可怕的角度来看,教会面临的并非外敌,而是教会内部本身的罪恶。」教宗的访问行程预计历时4天。
高龄83岁的本笃十六世在葡萄牙当地并没有直接提到教会丑闻案。他在当地举行户外弥撒时向8万群众表示,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击垮天主教会。
他在塔古斯河(Tagus River)河畔面对广大信徒讲道时说:「基督的复活向我们证明,没有任何敌对力量能够击败教会。」


教宗:内部的罪恶 是天主教最大威胁
(联合早报 2010年5月12日)
(里斯本综合电)教宗本笃十六世昨天说,神职人员狎童案引发的危机,足以让教廷认清了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罗马天主教会“内部的罪恶”是它所面对的最大威胁。   
教宗表示,就神职人员性侵儿童请求原谅,并不能替代法律上的制裁。   
自狎童丑闻两个月前曝光以来,这是教宗第一次最透彻地公开谈论此事。他在飞往葡萄牙访问途中告诉乘搭同架飞机的记者,教会“有必要深切”认识到它必须为其罪恶忏悔与“净化心灵”。   
他说:“我们今天以这么一种可怕的方式认识到,对教会造成最大伤害的,不是外在的敌人,而是来自内部的罪恶。”   
梵蒂冈的多名官员近几个星期不时指责媒体对教廷展开抹黑的运动,其中一人甚至把有关“教廷掩盖猥童事件”的报道斥为“小八卦”。   
83岁的本笃十六世,过去担任德国的总主教,5年前正式在梵蒂冈领导天主教会,狎童事件一再传出,使他面对最大的危机。他表示,对那些受害者,教会必须请求原谅,但他也强调“原谅不能替代法律制裁”。   
本笃十六世将在葡萄牙访问四天,法蒂玛(Fatima)圣母玛利亚圣地是他在葡萄牙的主要访问行程。据说1917年,当地3个牧童曾见到圣母显灵6次。   
教廷被指庇护涉嫌在欧洲多个国家及美国性侵儿童的天主教神职人员,这些事件也让教宗此行蒙上阴影。   
教宗身穿象牙色礼袍步履蹒跚地步下飞机舷梯,样子显得疲累。葡萄牙总统席尔瓦和夫人到机场迎接他的到访。   
葡萄牙国会已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议案,中间偏右的席尔瓦总统,将在下星期决定是否要签署议案,使葡萄牙成为第六个允许同性婚姻的国家。  
葡萄牙教会说,教宗可能会要求坚守天主教的价值观,并呼吁欧洲国家在经济陷入困境时,齐心共渡难关。


教宗在飞机上回答记者说:对教会的最大迫害不是来自外面的敌对者,而是来自教会内部的罪恶


(梵蒂冈电台 2010年5月11日)
教宗本笃十六世昨天11日搭乘飞机前往葡萄牙的途中,接受了随行记者们的采访。记者们在提出有关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和这位教宗遇刺事件后,也问到现代教会在因侵犯儿童事件而受震惊下所体验的痛苦有何意义?教宗回答说:

“对教宗和对教会的攻击不仅仅来自外面,教会的痛苦是来自教会内部,来自教会内的罪恶。这也是大家一向知道的。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的确可怕:就是,对教会的最大迫害不是来自外面的敌对者,而是由教会内的罪恶所滋生。因此教会极需要再学习忏悔,接纳净化,需要学习宽恕,但也需要有公义。因为宽恕不能取代公义。”教宗于是强调,需要记得“主耶稣比邪恶强,圣母是我们可见的保证,天主是历史的最后断定者。”

在这之前,教宗回答了有关天主教信仰深厚的葡萄牙变得俗化的问题。教宗承认这个国家世世代代以来拥有一个勇敢、睿智、富创造力的信德,他指出,在葡萄牙,信仰与俗化思想间的辩证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但也不乏有识之士设法在两者间搭桥,创造对话。这个工作现在仍然适合适宜。教宗这样说:

“我认为,在这个情形下,欧洲的责任和使命正是寻求这个对话,将信仰与现代理性思想整合在唯一的人类学观念中,令人能够完善,人类的各种文化也得以传授。有俗化思想是正常的现象,但俗化思想与信仰文化分裂、对立则不正常,必须将之克服。此刻最大的挑战是令两者相遇,并且找到它们各自的本质。这是欧洲的使命,也是人类所需要的。”

有人认为经济危机能影响到欧盟的稳定,教宗在回答有关经济危机问题时,以教会的社会训导来作答。教会的社会训导邀请经济的实证主义本着经济的伦理观来对话。教宗坦白说,天主教信仰过去常常将经济问题留给世界去思考。”教宗结论说:

“教会社会训导的整个传统都趋向伦理与信仰层面、世界的责任、以及合乎伦理的理性。再说,最近两、三年来,市场的情况展示出伦理是一个内在的层面,因此必须进入经济行动的内部。只有这样,欧洲才能完成它的使命。”

教宗告诉比利时主教们,只有基督能平息受罪恶考验的教会中的风暴
(梵蒂冈电台 2010年5月8日)
比利时的主教们结束了这几天在梵蒂冈的述职活动,他们于昨天8日上午集体晋见了教宗本笃十六世。教宗向他们发表的讲话中,重点指出教会不能没有司铎,司铎的圣事角色是无法取代的。为此,必须广泛认真地推行圣召牧灵工作,把司铎塑造成有圣德的人。
比利时的主教们告诉教宗,这个国家的教会处境并非一帆风顺,他们要向一个试图忘记基督的社会宣讲基督,而更令他们痛如刀割的新近丑闻,就是比利时神职人员犯下的性侵犯罪行,这个教会也因布鲁日教区主教罗杰·万盖鲁维被迫辞职所引起的重大丑闻感到特别痛心。对比利时主教们的内心痛苦,教宗的回答是,只有基督能平息各种风暴,赐予他们力量和勇气度忠于自己圣职的圣善生活。教宗也勉励比利时的主教们抵制眼前教会面临的一切负面倾向,这种倾向是世俗化的后果,使许多国家蒙受打击。
教宗提到的这些负面倾向所指的是:领洗、公开为信仰见证的人数减少;司铎、会士和修女的平均年龄逐渐上升;从事牧灵工作或在教育和社会园地服务的圣职和度奉献生活的人员不足;司铎和度奉献生活的候选人数不多。教宗表示:“不该把司铎人数的减少看成是不可避免的进程。”他说:“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所坚持的是,教会不能没有司铎的职务。因此迫切需要给予这个职务正确的位置,承认圣事不可取代的特性。因此也需要广泛认真地推行圣召牧灵工作,留意在许多青年人身上萌生的圣召胚芽,按照耶稣的嘱咐勤奋和怀有信心地祈祷。”
教宗提出了去年10月11日刚列圣品的达米盎神父的杰出榜样说:“这位新圣人向比利时人的良知说话。他不正是这个国家各个时代最杰出的儿子吗?他把自己完全奉献给麻风病弟兄们,乃至他也被传染上这个疾病而死去。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内心的富饶、恒心祈祷、与基督结合。在今年司铎年里,特别为司铎和会士提出他的司铎和传教士榜样是最适合不过了。”

比利时的主教们晋见教宗后在圣座新闻室对教宗的讲话作概要介绍
(梵蒂冈电台 2010年5月8日)
比利时的主教们昨天8日上午晋见教宗之后,布鲁塞尔的总主教,这个国家教会的首席主教莱奥纳德在圣座新闻室概要介绍了教宗本笃十六世向比利时主教们发表讲话的内容。他说教宗简略论述了性侵犯的问题,因为这已经是个众所周知的话题。教宗在这个问题上同瑞士主教们的愿望完全一致。莱奥纳德总主教又说,教宗的话对司铎有很大鼓励,他们此时因性侵犯问题的扩大化而感到痛苦。布鲁塞尔的总主教还指出,就处理性侵犯个案的方式已经同圣座教义部举行了会晤,并且教义部提出的原则正是在比利时所执行的准则。图尔奈的主教阿皮尼接着说,教宗对主教和他们许多助手们近几年在比利时从事福传的各种努力作了鼓励,但他也勉励司铎们更加注意聆听天主的圣言,与基督建立更加热切的个人关系。对任命布鲁日教区新主教的问题,主教们表示,这为比利时教会是项重大选择,对此有热切期待。

20多年前殴打孩童 德国一主教辞职获批准
(中国新闻网 2010年5月8日)
德国一名大主教在承认殴打孩童并辞职后,教宗本笃十六世(Benedict XVI)8日予以批准。
梵蒂冈证实了上述消息。据外电报道,德国南部奥格斯堡(Augsburg)大主教米克萨(Walter Mixa)也担任德军主教,他上个月寄信给德国籍教宗本笃十六世,表达辞职意愿。米克萨在信中写道:“现在或是以前,我都非常清楚自身弱点。”
他又写道:“对于可能遭受我不当对待、或是被我伤害的人,我请求你们每一个人原谅。”米克萨写道,最近数周有关他不当行为的持续不断公开论战,有损该教区教会,他提出辞呈以避免造成更多伤害,并让教会有个新的开始。
米克萨一开始否认1970与1980年代在罗马天主教孤儿院,殴打孩童的指控,但从那以后,他承认施暴并公开请求原谅。然而,米克萨没有受到任何性侵指控。
最近几个月爆出的性侵孩童丑闻,震惊罗马天主教会。德国与全球其它国家数百人挺身而出,说他们曾被神父骚扰。

荷兰德国开始调查教会性丑闻

(美国之音 2010年5月7日)


荷兰和德国官员正开始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性侵犯指控展开新的调查。荷兰调查组领导人迪特曼要求当局展开新的调查,核实罗马天主教会早在1945年时就有性侵犯行为的指控。迪特曼说,绝对有必要得到可信的答案。这个调查组说,他们收到了1500通电话都是举报天主教会内性侵犯行为的,还收到了52起正式控诉。

与此同时,德国报刊报导说,德国南部的检察人员正在调查针对奥格斯堡的米克萨主教的性丑闻指控。“奥格斯堡总汇”说,有关指控追溯到米克萨主教1996年到2005年在巴伐利亚城镇担任圣职期间。在因戈尔施塔特的检察官办公室确认,他们已经开始了初步调查,但是拒绝提供细节。
基督军修会调查完成 教宗开展连串改革工作


(综合天美社/天新社/EWTN讯 2010年5月6日)

教宗稍后将任命代表管理「基督军修会」,并成立委员会研究该会会宪,作为改革该修会的第一步。

教廷五月一日发表公告称,基督军修会(Legionaries of Christ)需要作出重大改变,包括重新界定修会神恩,以及检讨它行使权力的方式。

教宗早前任命五位主教,对不同地方的基督军修会作「宗座探访」。

这批主教四月三十日获教宗接见,并于同日及五月一日与教廷神长讨论调查结果。

五位主教分区行事,分别于去年七月至本年三月探访修会所有会院和大部份牧民机构,跟逾一千位会士见面。

教廷说,修会在调查过程中非常有诚意和合作,不少年轻神父「堪为模范,诚实而富才华」。

与此同时,教廷在公告中严厉批评该会已故会祖马神父(M. Maciel Degollado),称他犯了「最严重和客观上的不道德行径」。

基督军修会去年得悉马神父育有一名女儿,本年三月公开马神父性侵犯年轻修生,并为修会未聆听投诉者请求宽恕。 马神父二○○八年离世。

教廷公告提到大部份会士因着忠诚而一度认为对会祖的指控是中伤,但公告未提及修会领袖的角色,以及他们对马神父的过犯所知多少。

公告称,负责调查的神长提出三项基本要求,第一是重新界定修会神恩,但保留「基督军这核心,以突显它在教会内的宗徒和传教行动」;第二是检讨修会如何执行权力,执行权力时亦要「尊重良心」并紧系真理;第三是透过足够的培育,让年轻成员保持热忱和传教热诚。

此外,教宗透过公告鼓励基督军修会及其平信徒运动(Regnum Christi),以确保他们不受遗弃,指出教会在这时刻将加以陪伴,并帮助他们走向净化之路。

教廷称,这净化之路包括接触修会内外的性侵犯受害者,以及改善修会的管理。
http://www.ccccn.org/news/world/2010-03-20/5620.html
教宗勉励该会会士持守圣召,珍重天主赐予的礼物、教会的财富,于此稳固的基础下,他们都能够为自己和修会创建未来。
視頻看不到去原網看了
教皇访澳将为教会性丑闻道歉

(BBC 2008年 07月13日)

教皇本笃十六世表示,他将就过去几十年澳大利亚当地罗马天主教会内发生的儿童遭受性侵犯问题作出道歉。

教皇星期天(7月13日)经由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转抵悉尼,展开他即位以来最长的外访行程。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亲自到机场迎接。

教皇在抵达前表示,恋童癖者跟作为一位神职人员是“不相容的”。

教皇对随行的媒体记者们说:“教会在这问题上作出和解、进行预防、予以帮助和认识过失至关重要。”

BBC在悉尼的记者拜恩特报道说,许多受害人希望教皇能就澳大利亚天主教会领导层处理性侵犯指控的处理手法作出直接的批评。

在历时九天的访问行程中,教皇也将与原住民团体会面,并可能重申已故教皇若望?保禄二世就天主教传教士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不公平行为所作出的道歉。

此外,教皇预计也将利用这次访问行程讨论气候变化议题。他对记者们说,人们必须寻找一条符合道德的途径去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不过他表明没有计划就任何跟气候变化有关的特定政治或技术问题作出评论。

即将在悉尼举行,为期六天的的世界青年日活动将以气候变化为主题,预计将吸引近20万名青年天主教徒参加。

教皇也将出席这个大型的天主教青年活动,但是整项活动因为有关方面开展性侵犯指控的调查而蒙上阴影。

澳大利亚总主教佩尔枢机因为处理发生在1982年的一起神职人员侵犯儿童指控的手法而遭受批评。

露天弥撒

澳大利亚总主教佩尔枢机(6/2008)
佩尔枢机主教下令彻查澳大利亚教会内的儿童性侵犯指控

BBC在罗马的记者威利报道说,因应从意大利出发长达20小时的飞行航程,梵蒂冈的医疗顾问们为这位81岁的教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其健康无恙。

教皇搭乘的客机上配置了特别装配的睡眠舱,而他在星期四(17日)出席悉尼港的海上巡游以前,也将在该市附近的一家神学院休整三天。

教皇20日将出席在悉尼元德维克赛马场举行的露天弥撒。这也将是教皇访澳行程的尾声。

这是教皇本笃十六世即位以来第九次外访。教会性侵犯受害者,以至于不满教会对同性恋和节育立场人士,都表明会在教皇访问期间举行示威。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相应地进行了立法,对骚扰朝圣者施以重额罚款。

公民自由团体对这项立法作出了批评,认为这是没有必要而且教人反感。
   
教皇对美国教会恋童丑闻深感羞愧
(美国之音 2008年04月16日)

本笃十六世在担任教皇三年后首次访问美国,受到布什总统热情欢迎。他表示自己为美国天主教会里性侵犯儿童的神职人员深感羞愧,并会尽一切可能阻止同类事件发生。

教皇在前往华盛顿的飞机上说:“我们一定要将恋童癖者从神职人员队伍中驱除出去。”他还表示,神父的队伍重质不重量。

近年来,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犯儿童事件在美国时有曝光。美国天主教会已经花费20亿美元来处理此类事件。

“我对此深感羞愧,并会尽一切可能来阻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教皇告诉记者,“我们会尽一切力量去医治创伤。”

本笃十六世在罗马天主教会内通常被视为保守派代表。这次是他任职近三年来首次访美。天主教徒占美国总人口数1/4。

美国总统布什在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迎接教皇的到来,记者们指出布什总统对教皇的热情接待不同寻常。

布什在反对人工流产、同性恋婚姻和干细胞研究方面与本笃十六世意见相近,但两人在伊拉克战争和死刑问题上意见相左。

教皇此次的行程安排有,在联合国发表演说, 在“911”遗址上祷告, 主持两次大弥撒,以及参观一座犹太教堂。

有活动人士提出教皇应该接见受神职人员性侵犯的儿童及家属,但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应允。

本笃十六世即将在星期三(4月16日)渡过他的81岁生日。

香港警方调查天主教性丑闻
(BBC 2002年5月3日)
继罗马天主教香港教区承认有神职人员牵涉性侵犯儿童案件后,香港警方随即展开调查,香港各界则对天主教人员的性丑闻反应强烈。

香港警方发言人周五(5月3日)表示,他们没有接到受害者或其家人的投诉,但他们将向香港教区的领袖了解情况。

信奉天主教的香港政府第二号人物、政务司司长曾荫权表示,神职人员性侵犯儿童事件是违法和不幸的。

各界反应强烈

另一方面,香港媒体对这起性丑闻表示震惊,并要求天主教作出严正处理。

《明报》发表社论说,梵蒂冈和香港教区的主教都谴责恋童癖,但却没有把涉案的神职人员交给警方处理,“有姑息之嫌“。

《成报》社论说,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犯儿童是严重的刑事罪行,三位曾涉嫌犯案的神职人员只是接受“内部处分“,使人失望。

《星岛日报》社论敦促天主教正视神职人员对儿童性侵犯的事件。

《太阳报》则要求天主教会“清楚交待这些性丑闻“,并质疑天主教会是否有意隐瞒事实。

香港罗马天主教教区周四(5月2日)发表声明证实有三名神父在过去27年中犯有性侵犯儿童罪行,他们已经遭教会当局内部处分。

香港教区的声明说,香港教区已经按照罗马天主教法律处理有关案件,并且已经向受害人家属道歉,提供心理和金钱上的援助与支持。
罗马教皇过问美教区性丑闻
(BBC 2002年4月15日)

罗马天主教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紧急传召美国教区的所有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到梵蒂冈开会,讨论在美国发生的一系列性丑闻。

美国的罗马天主教教区正试图为一系列性丑闻指称辩护之际,梵蒂冈表示,81岁的约翰保罗二世预计在下周和美国教区的主教们开会,但没有说明这次会议的细节。

对于近日在美国发生的一系列性丑闻,罗马教皇只是简略地提及有关的问题,然后就让美国教区的主教们自行处理。

不过分析家指出,对于罗马天主教来说,性丑闻不是第一次发生的事,但美国教区在多起诉讼中向这些性丑闻受害者付出了估计共达上百万美元的赔偿,以及这次性丑闻规模庞大,这似乎说服了罗马教皇,美国教区不能解决这次事件。

隐瞒真相

美国的罗马天主教教区最近发生了一系列的教士性侵犯儿童,以及隐瞒事件真相的指称。

波士顿教区的情况尤为严重,当地的教区已经向检控当局提交了80个教士的名字,他们可能在过去40年间涉及对儿童进行性侵犯。

人们也要求当地的枢机主教辞职,因为他被发现把一名有恋童癖的教士调到其他教区。

另外,在纽约和洛杉矶等教区都出现了类似的枢机主教隐瞒真相事件。

上月,罗马教皇首次回应了一连串有关罗马天主教神父性丑闻的指称,谴责那些"犯罪的弟兄"使教会卷入丑闻,使"最优秀"的教士也受到怀疑。


PASTORAL LETTER
OF THE HOLY FATHER
POPE BENEDICT XVI
TO THE CATHOLICS OF IRELAND





      

1. Dear Brothers and Sisters of the Church in Ireland, it is with great concern that I write to you as Pastor of the universal Church. Like yourselves, I have been deeply disturbed by the information which has come to light regarding the abuse of children and vulnerable young people by members of the Church in Ireland, particularly by priests and religious. I can only share in the dismay and the sense of betrayal that so many of you have experienced on learning of these sinful and criminal acts and the way Church authorities in Ireland dealt with them.

As you know, I recently invited the Irish bishops to a meeting here in Rome to give an account of their handling of these matters in the past and to outline the steps they have taken to respond to this grave situation. Together with senior officials of the Roman Curia, I listened to what they had to say, both individually and as a group, as they offered an analysis of mistakes made and lessons learned, and a description of the programmes and protocols now in place. Our discussions were frank and constructive. I am confident that, as a result, the bishops will now be in a stronger position to carry forward the work of repairing past injustices and confronting the broader issues associated with the abuse of minors in a way consonant with the demands of justice and the teachings of the Gospel.

2. For my part, considering the gravity of these offences, and the often inadequate response to them on the part of the ecclesiastical authorities in your country, I have decided to write this Pastoral Letter to express my closeness to you and to propose a path of healing, renewal and reparation.

It is true, as many in your country have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blem of child abuse is peculiar neither to Ireland nor to the Church. Nevertheless, the task you now face is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abuse that has occurred within the Irish Catholic community, and to do so with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No one imagines that this painful situation will be resolved swiftly. Real progress has been made, yet much more remains to be done. Perseverance and prayer are needed, with great trust in the healing power of God’s grace.

At the same time, I must also express my conviction that, in order to recover from this grievous wound, the Church in Ireland must first acknowledge before the Lord and before others the serious sins committed against defenceless children. Such an acknowledgement, accompanied by sincere sorrow for the damage caused to these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must lead to a concerted effort to ensure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 from similar crimes in the future.

As you take up the challenges of this hour, I ask you to remember “the rock from which you were hewn” (Is 51:1). Reflect upon the generous, often heroic, contributions made by past generations of Irish men and women to the Church and to humanity as a whole, and let this provide the impetus for honest self-examination and a committed programme of ecclesial and individual renewal. It is my prayer that, assisted by the intercession of her many saints and purified through penance, the Church in Ireland will overcome the present crisis and become once more a convincing witness to the truth and the goodness of Almighty God, made manifest in his Son Jesus Christ.

3. Historically, the Catholics of Ireland have proved an enormous force for good at home and abroad. Celtic monks like Saint Columbanus spread the Gospel in Western Europe and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medieval monastic culture. The ideals of holiness, charity and transcendent wisdom born of the Christian faith found expression in the building of churches and monaster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s, libraries and hospitals, all of which helped to consolidate the spiritual identity of Europe. Those Irish missionaries drew their strength and inspiration from the firm faith, strong leadership and upright morals of the Church in their native land.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on, Catholics in Ireland endured a long period of persecution, during which they struggled to keep the flame of faith alive in dangerous and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Saint Oliver Plunkett, the martyred Archbishop of Armagh, is the most famous example of a host of courageous sons and daughters of Ireland who were willing to lay down their lives out of fidelity to the Gospel. After Catholic Emancipation, the Church was free to grow once more. Families and countless individuals who had preserved the faith in times of trial became the catalyst for the great resurgence of Irish Catholic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Church provided educ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poor, and this was to make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Irish society. Among the fruits of the new Catholic schools was a rise in vocations: generations of missionary priests, sisters and brothers left their homeland to serve in every continent, especially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They were remarkable not only for their great numbers, but for the strength of their faith and the steadfastness of their pastoral commitment. Many dioceses, especially in Africa, America and Australia, benefited from the presence of Irish clergy and religious who preached the Gospel and established parishes,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clinics and hospitals that served both Catholics and the community at large,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the poor.

In almost every family in Ireland, there has been someone – a son or a daughter, an aunt or an uncle – who has given his or her life to the Church. Irish families rightly esteem and cherish their loved ones who have dedicated their lives to Christ, sharing the gift of faith with others, and putting that faith into action in loving service of God and neighbour.

4. In recent decades, however, the Church in your country has had to confront new and serious challenges to the faith arising from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and secularization of Irish society. Fast-paced social change has occurred, often adversely affecting people’s traditional adherence to Catholic teaching and values. All too often, the sacramental and devotional practices that sustain faith and enable it to grow, such as frequent confession, daily prayer and annual retreats, were neglected. Significant too was the tendency during this period, also on the part of priests and religious, to adopt ways of thinking and assessing secular realities without sufficient reference to the Gospel. The programme of renewal proposed by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was sometimes misinterpreted and indeed, in the light of the profound social changes that were taking place, it was far from easy to know how best to implement it. In particular, there was a well-intentioned but misguided tendency to avoid penal approaches to canonically irregular situations. It is in this overall context that we must try to understand the disturbing problem of child sexual abuse, which has contributed in no small measure to the weakening of faith and the loss of respect for the Church and her teachings.

Only by examining carefully the many elements that gave rise to the present crisis can a clear-sighted diagnosis of its causes be undertaken and effective remedies be found. Certainly, among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we can include: inadequate procedures for determining the suitability of candidates for the priesthood and the religious life; insufficient human, moral, intellectual and spiritual formation in seminaries and novitiates; a tendency in society to favour the clergy and other authority figures; and a misplaced concern for the reputation of the Church and the avoidance of scandal, resulting in failure to apply existing canonical penalties and to safeguard the dignity of every person. Urgent action is needed to address these factors, which have had such tragic consequences in the lives of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and have obscured the light of the Gospel to a degree that not even centuries of persecution succeeded in doing.

5. On several occasions since my election to the See of Peter, I have met with victims of sexual abuse, as indeed I am ready to do in the future. I have sat with them, I have listened to their stories, I have acknowledged their suffering, and I have prayed with them and for them. Earlier in my pontificate, in my concern to address this matter, I asked the bishops of Ireland, “to establish the truth of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to take whatever steps are necessary to prevent it from occurring again, to ensure that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are fully respected, and above all, to bring healing to the victims and to all those affected by these egregious crimes” (Address to the Bishops of Ireland, 28 October 2006).

With this Letter, I wish to exhort all of you, as God’s people in Ireland, to reflect on the wounds inflicted on Christ’s body, the sometimes painful remedies needed to bind and heal them, and the need for unity, charity and mutual support in the long-term process of restoration and ecclesial renewal. I now turn to you with words that come from my heart, and I wish to speak to each of you individually and to all of you as brothers and sisters in the Lord.

6. To the victims of abuse and their families

You have suffered grievously and I am truly sorry. I know that nothing can undo the wrong you have endured. Your trust has been betrayed and your dignity has been violated. Many of you found that, when you were courageous enough to speak of what happened to you, no one would listen. Those of you who were abused in residential institutions must have felt that there was no escape from your sufferings. 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you find it hard to forgive or be reconciled with the Church. In her name, I openly express the shame and remorse that we all feel. At the same time, I ask you not to lose hope. It is in the communion of the Church that we encounter the person of Jesus Christ, who was himself a victim of injustice and sin. Like you, he still bears the wounds of his own unjust suffering. He understands the depths of your pain and its enduring effect upon your lives and your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y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urch. I know some of you find it difficult even to enter the doors of a church after all that has occurred. Yet Christ’s own wounds, transformed by his redemptive sufferings, are the very means by which the power of evil is broken and we are reborn to life and hope. I believe deeply in the healing power of his self-sacrificing love – even in the darkest and most hopeless situations – to bring liberation and the promise of a new beginning.

Speaking to you as a pastor concerned for the good of all God’s children, I humbly ask you to consider what I have said. I pray that, by drawing nearer to Christ an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life of his Church – a Church purified by penance and renewed in pastoral charity – you will come to rediscover Christ’s infinite love for each one of you. I am confident that in this way you will be able to find reconciliation, deep inner healing and peace.

7. To priests and religious who have abused children

You betrayed the trust that was placed in you by innocent young people and their parents, and you must answer for it before Almighty God and before properly constituted tribunals. You have forfeited the esteem of the people of Ireland and brought shame and dishonour upon your confreres. Those of you who are priests violated the sanctity of the sacrament of Holy Orders in which Christ makes himself present in us and in our actions. Together with the immense harm done to victims, great damage has been done to the Church and to the public perception of the priesthood and religious life.

I urge you to examine your conscience,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ins you have committed, and humbly express your sorrow. Sincere repentance opens the door to God’s forgiveness and the grace of true amendment. By offering prayers and penances for those you have wronged, you should seek to atone personally for your actions. Christ’s redeeming sacrifice has the power to forgive even the gravest of sins, and to bring forth good from even the most terrible evil. At the same time, God’s justice summons us to give an account of our actions and to conceal nothing. Openly acknowledge your guilt, submit yourselves to the demands of justice, but do not despair of God’s mercy.

8. To parents

You have been deeply shocked to learn of the terrible things that took place in what ought to be the safest and most secure environment of all. In today’s world it is not easy to build a home and to bring up children. They deserve to grow up in security, loved and cherished, with a strong sense of their identity and worth. They have a right to be educated in authentic moral values rooted in the dignity of the human person, to be inspired by the truth of our Catholic faith and to learn ways of behaving and acting that lead to healthy self-esteem and lasting happiness. This noble but demanding task is entrusted in the first place to you, their parents. I urge you to play your part in ensuring the best possible care of children, both at home and in society as a whole, while the Church, for her part, continues to implement the measures adopted in recent years to protect young people in parish and school environments. As you carry out your vital responsibilities, be assured that I remain close to you and I offer you the support of my prayers.

9. To the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of Ireland

I wish to offer you a particular word of encouragement. Your experience of the Chur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you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The world has changed greatly since they were your age. Yet all people, in every generation, are called to travel the same path through life, whatever their circumstances may be. We are all scandalized by the sins and failures of some of the Church's members, particularly those who were chosen especially to guide and serve young people. But it is in the Church that you will find Jesus Christ, who is the same yesterday, today and for ever (cf. Heb 13:8). He loves you and he has offered himself on the cross for you. Seek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him within the communion of his Church, for he will never betray your trust! He alone can satisfy your deepest longings and give your lives their fullest meaning by directing them to the service of others. Keep your eyes fixed on Jesus and his goodness, and shelter the flame of faith in your heart. Together with your fellow Catholics in Ireland, I look to you to be faithful disciples of our Lord and to bring your much-needed enthusiasm and idealism to the rebuilding and renewal of our beloved Church.

10. To the priests and religious of Ireland

All of us are suffering as a result of the sins of our confreres who betrayed a sacred trust or failed to deal justly and responsibly with allegations of abuse. In view of the outrage and indignation which this has provoked, not only among the lay faithful but among yourselves and your religious communities, many of you feel personally discouraged, even abandoned. I am also aware that in some people’s eyes you are tainted by association, and viewed as if you were somehow responsible for the misdeeds of others. At this painful time, I want to acknowledge the dedication of your priestly and religious lives and apostolates, and I invite you to reaffirm your faith in Christ, your love of his Church and your confidence in the Gospel's promise of redemption, forgiveness and interior renewal. In this way, you will demonstrate for all to see that where sin abounds, grace abounds all the more (cf. Rom 5:20).

I know that many of you are disappointed, bewildered and angered by the way these matters have been handled by some of your superiors. Yet, it is essential that you cooperate closely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and help to ensure that the measures adopted to respond to the crisis will be truly evangelical, just and effective. Above all, I urge you to become ever more clearly men and women of prayer, courageously following the path of conversion, purific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In this way, the Church in Ireland will draw new life and vitality from your witness to the Lord's redeeming power made visible in your lives.

11. To my brother bishops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some of you and your predecessors failed, at times grievously, to apply the long-established norms of canon law to the crime of child abuse. Serious mistakes were made in responding to allegations. I recognize how difficult it was to grasp the extent and complexity of the problem, to obtain reliable information and to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 in the light of conflicting expert advice. Nevertheless,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grave errors of judgement were made and failures of leadership occurred. All this has seriously undermined your cred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I appreciate the efforts you have made to remedy past mistakes and to guarantee that they do not happen again. Besides fully implementing the norms of canon law in addressing cases of child abuse, continue to cooperate with the civil authorities in their area of competence. Clearly, religious superiors should do likewise. They too have taken part in recent discussions here in Rome with a view to establishing a clear and consistent approach to these matters.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 child safety norms of the Church in Ireland be continually revised and updated and that they be applied fully and impartially in conformity with canon law.

Only decisive action carried out with complete honesty and transparency will restore the respect and good will of the Irish people towards the Church to which we have consecrated our lives. This must arise, first and foremost, from your own self-examination, inner purification and spiritual renewal. The Irish people rightly expect you to be men of God, to be holy, to live simply, to pursue personal conversion daily. For them, in the words of Saint Augustine, you are a bishop; yet with them you are called to be a follower of Christ (cf. Sermon 340, 1). I therefore exhort you to renew your sense of accountability before God, to grow in solidarity with your people and to deepen your pastoral concern for all the members of your flock. In particular, I ask you to be attentive to the spiritual and moral lives of each one of your priests. Set them an example by your own lives, be close to them, listen to their concerns, offer them encouragement at this difficult time and stir up the flame of their love for Christ and their commitment to the service of their brothers and sisters.

The lay faithful, too,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play their proper part in the life of the Church. See that they are form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an offer an articulate and convincing account of the Gospel in the midst of modern society (cf. 1 Pet 3:15) and cooperate more fully in the Church’s life and mission. This in turn will help you once again become credible leaders and witnesses to the redeeming truth of Christ.

12. To all the faithful of Ireland

A young person’s experience of the Church should always bear fruit in a personal and life-giving encounter with Jesus Christ within a loving, nourishing community. In this environment, young people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grow to their full human and spiritual stature, to aspire to high ideals of holiness, charity and truth, and to draw inspiration from the riches of a great religious and cultural tradition. In our increasingly secularized society, where even we Christians often find it difficult to speak of the transcendent dimension of our existence, we need to find new ways to pass on to young people the beauty and richness of friendship with Jesus Christ in the communion of his Church. In confronting the present crisis, measures to deal justly with individual crimes are essential, yet on their own they are not enough: a new vision is needed, to inspire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to treasure the gift of our common faith. By treading the path marked out by the Gospel, by observing the commandments and by conforming your lives ever more closely to the figure of Jesus Christ, you will surely experience the profound renewal that is so urgently needed at this time. I invite you all to persevere along this path.

13. Dear brothers and sisters in Christ, it is out of deep concern for all of you at this painful time in which the fragility of the human condition has been so starkly revealed that I have wished to offer these words of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I hope that you will receive them as a sign of my spiritual closeness and my confidence in your ability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present hour by drawing renewed inspiration and strength from Ireland’s noble traditions of fidelity to the Gospel, perseverance in the faith and steadfastness in the pursuit of holiness.In solidarity with all of you, I am praying earnestly that, by God’s grace, the wounds afflicting so many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may be healed and that the Church in Ireland may experience a season of rebirth and spiritual renewal.

14. I now wish to propose to you some concrete initiatives to address the situation.

At the conclusion of my meeting with the Irish bishops, I asked that Lent this year be set aside as a time to pray for an outpouring of God’s mercy and the Holy Spirit’s gifts of holiness and strength upon the Church in your country. I now invite all of you to devote your Friday penances, for a period of one year, between now and Easter 2011, to this intention. I ask you to offer up your fasting, your prayer, your reading of Scripture and your works of mercy in order to obtain the grace of healing and renewal for the Church in Ireland. I encourage you to discover anew the sacrament of Reconciliation and to avail yourselves more frequently of the transforming power of its grace.

Particular attention should also be given to Eucharistic adoration, and in every diocese there should be churches or chapels specifically devoted to this purpose. I ask parishes, seminaries, religious houses and monasteries to organize periods of Eucharistic adoration, so that all have an opportunity to take part. Through intense prayer before the real presence of the Lord, you can make reparation for the sins of abuse that have done so much harm, at the same time imploring the grace of renewed strength and a deeper sense of mission on the part of all bishops, priests, religious and lay faithful.

I am confident that this programme will lead to a rebirth of the Church in Ireland in the fullness of God’s own truth, for it is the truth that sets us free (cf. Jn 8:32).

Furthermore, having consulted and prayed about the matter, I intend to hold an Apostolic Visitation of certain dioceses in Ireland, as well as seminaries and religious congregations. Arrangements for the Visitation, which is intended to assist the local Church on her path of renewal, will be made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ompetent offices of the Roman Curia and the Irish Episcopal Conference. The details will be announced in due course.

I also propose that a nationwide Mission be held for all bishops, priests and religious. It is my hope that, by drawing on the expertise of experienced preachers and retreat-givers from Ireland and from elsewhere, and by exploring anew the conciliar documents, the liturgical rites of ordination and profession, and recent pontifical teaching, you will come to a more profound appreciation of your respective vocations, so as to rediscover the roots of your faith in Jesus Christ and to drink deeply from the springs of living water that he offers you through his Church.

In this Year for Priests, I commend to you most particularly the figure of Saint John Mary Vianney, who had such a rich understanding of the mystery of the priesthood. “The priest”, he wrote, “holds the key to the treasures of heaven: it is he who opens the door: he is the steward of the good Lord; the administrator of his goods.” The Curé d’Ars understood well how greatly blessed a community is when served by a good and holy priest: “A good shepherd, a pastor after God’s heart, is the greatest treasure which the good Lord can grant to a parish, and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gifts of divine mercy.” Through the intercession of Saint John Mary Vianney, may the priesthood in Ireland be revitalized, and may the whole Church in Ireland grow in appreciation for the great gift of the priestly ministry.

I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in anticipation all those who will be involved in the work of organizing the Apostolic Visitation and the Mission, as well as the many men and women throughout Ireland already working for the safety of children in church environments. Since the time when the gravity and extent of the problem of child sexual abuse in Catholic institutions first began to be fully grasped, the Church has done an immense amount of work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in order to address and remedy it. While no effort should be spared in improving and updating existing procedures, I am encouraged by the fact that the current safeguarding practices adopted by local Churches are being seen,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as a model for other institutions to follow.

I wish to conclude this Letter with a special Prayer for the Church in Ireland, which I send to you with the care of a father for his children and with the affection of a fellow Christian, scandalized and hurt by what has occurred in our beloved Church. As you make use of this prayer in your families, parishes and communities, may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protect and guide each of you to a closer union with her Son, crucified and risen. With great affection and unswerving confidence in God’s promises, I cordially impart to all of you my Apostolic Blessing as a pledge of strength and peace in the Lord.

From the Vatican, 19 March 2010, on the Solemnity of Saint Joseph

BENEDICTUS PP. XVI


Prayer for the Church in Ireland

God of our fathers,
renew us in the faith which is our life and salvation,
the hope which promises forgiveness and interior renewal,
the charity which purifies and opens our hearts
to love you, and in you, each of our brothers and sisters.

Lord Jesus Christ,
may the Church in Ireland renew her age-old commitment
to the education of our young people in the way of truth and goodness, holiness and generous service to society.

Holy Spirit, comforter, advocate and guide,
inspire a new springtime of holiness and apostolic zeal
for the Church in Ireland.

May our sorrow and our tears,
our sincere effort to redress past wrongs,
and our firm purpose of amendment
bear an abundant harvest of grace
for the deepening of the faith
in our families, parish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for the spiritual progress of Irish society,
and the growth of charity, justice, joy and peace
within the whole human family.

To you, Triune God,
confident in the loving protection of Mary,
Queen of Ireland, our Mother,
and of Saint Patrick, Saint Brigid and all the saints,
do we entrust ourselves, our children,
and the needs of the Church in Ireland.

Amen.
教宗:狎童者要向天主交待

(亚洲新闻 2010年3月21日)

梵蒂冈城(亚洲新闻)教宗本笃十六世对于神父和修道人士娈童事件"深感难过"及"极之关注",他代表教会向受害人和其家庭表达"羞愧与懊悔",因为他们对神职人员的"信任被出卖"及"其尊严被侮辱"。他说,那些曾犯过这罪行的人"必须向全能天主交待,并要受法庭审讯,而对失职处理的主教,教宗指他们"失职,有些非常甚至严重。"


教宗今天发表《致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牧函》,一份颇长的文件,肯定教宗对事件的态度。
教廷新闻部长隆巴迪神父(Federico Lombardi)今早表示,"我相信大家都看到,教宗是一位打破过去的沉默文化的领袖,并面对过去教会隐瞒性侵犯事件,及选择了公开及果断的取向。"

教宗在信中坦言,这情况受社会急速俗化影响,使原意善良却被曲解为避免接受刑法来处理教会内出规的现况";并指出"审核司铎圣召及修道生活的程序有不足之处;修院及初学院的人格、伦理、知识和灵修培育不足;社会倾向对神职人员和有权力人物有利;令要保护教会声誉受损及避免丑闻被人滥用。

这些做法没有什么成果,反而削弱信德和使人失去对教会及其训导的尊重。

教宗在信中提起与受害人会面的情景,现在准备另一轮接见受害者,然后他向所有直接与事件有关的人发言,先向受害者和家人,再向涉案人士及相关的主教,并向有诚信的神父、修道人士及所有爱尔兰教友说话。

教宗斥责那些要对事件负责的人。"你们出卖了青少年及其父母对你们的信任,你们必须在全能天主面前回答,并要在法庭受审讯。你们令爱尔兰人民蒙羞,并为你们的铎兄弟带来羞愧和难堪。你们本身是神父,更令圣秩圣事的神圣性受哥玷污,其中基督临于我们和我们的行径。"

除了对受害者造成很大伤害,也对于教会和公众对司铎生活和宗教生活带来严重的伤害。他续说,"我吁请你们检视自己的良心,为你们的罪行负责任,并谦虚表达你们的哀伤。真诚痛悔,打关心扉向天主宽恕和真正改过。"

对于那些因曾侵犯他人而深受严重打击者,他们以教会之名表达羞愧和懊悔后,教宗吁请他们不要失去希望,藉教会的共融,我们进入耶稣基督的人性,他也是不公义和罪的受害者,他身上仍然带着因为不公义受造成的伤口。"

对于主教,教宗提醒他们责任:"我知道很难掌握事件涉及的范围和复杂性,取得可靠信息,并在专家意见矛盾时,做出正确的决定。无论如何,要承认,判断错误及领导失职的确存在。这些对你们的公信力和有效性严重受损。我欣赏大家为过去的错误补救,及保证不再发生。除了全面执行教会法有关侵犯儿童个案,当与政府机关合作,只有在诚信和有透明度的情况下推行果断行动,才能挽救爱尔兰人民对教会的尊重与善意。"
文件亦公布一个"宗座探访"或视察部分教区,以及修院和修会,并建议为所有主教,神父及修道人研究。   

为爱尔兰人,教宗表示,无论如何,他们现在要做好的,是要面对性侵犯事件已经在爱尔兰天主教社群中发生,大家要有勇气和果断意志来面对,没有人想象到这痛苦的情况可以连迅速解决。真正发展已经展开,但还有更多事情要做。忍耐和祈祷很需要,要对天主治愈能力的恩宠充满信心。

在信函的结语,为爱尔兰教会祈祷,其中一段说,"让我们的悲伤和泪水弥补过去的错误,我们的肯定的修正目标有丰盛的收获的恩加深信德,在家庭、堂区、学校和团体,为爱尔兰社会的灵性进步,及为爱德公义喜乐和平,在全人类大家庭内。
卷进天主教性侵风波 瑞士调查10个案
(中央社 2010年3月21日)

一波波天主教性丑闻横扫欧洲,瑞士成为最新卷入的国家。目前瑞士天主教会正在调查约10件神职人员性侵事件,有的罪行甚至能追溯到2001年。
教宗本笃十六世(Pope Benedict)今天发表牧函,对爱尔兰受到神职人员性侵的孩童致歉,并且下令当地正式调查。

瑞士主教团说,教宗的信件证实瑞士天主教对这些性侵事件的反应正确,并且表示瑞士天主教会已经跟受害者一起向当局举报。

瑞士主教团发言人穆勒(Walter Mueller)说,教宗牧函支持该教会在2002年引进的性侵事件指导方针。

位于瑞士东方的科尔教区(Diocese of Chur)说,该教区正在对约10起性侵事件进行调查,并着眼在协助受害者。

该教区修道院院长说,自从他2001年12月上任以来,在艾因西德伦(Einsiedlen)地区的77名神职人员中,至少有3人涉及性侵事件,但是没有一件进入法律程序。

教会表示,受害者代表说,他们不希望进入法律程序。

另外,早在1970年代,修道院学校就有2起性侵案,1名教士因此被调职。

上周,一名神父承认40年前在国外工作时,曾经性侵1名小孩之后,辞去柯尔教区的教会职务。

教宗就神职人员狎童道歉

(联合早报 2010年3月21日)

(梵蒂冈综合电)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就爱尔兰天主教会神职人员虐待和性侵犯儿童的案件,向受害人道歉。他也宣布,梵蒂冈将对卷入狎童风波的爱尔兰天主教教区神学院进行调查,希望能缓和席卷欧洲多国的神职人员狎童风波。
教宗的道歉信函是自从多国的神父长期狎童的事件揭露后,教宗所采取的最具体行动。除了爱尔兰之外,其他发生狎童事件的国家包括德国、奥地利和荷兰。

本笃十六世在致给爱尔兰人民、主教、神父和狎童受害者的信中写道:“你们饱受痛苦,我非常抱歉。”他也说:“我在此公开说出我们所感受的羞耻和自责。”

教宗宣布对爱尔兰的“特定”天主教会“使徒探视”,这是指调查人员对主教、教会董事和当地教会职员进行审问,了解之前狎童案的处理方式,提出改善建议并决定适当的纪律处分。教宗表示,将在“在适当的时候”公布调查内容。

本笃十六世也指爱尔兰主教在处理上犯了“严重错误”。他要求涉案的神职人员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公开承认罪行。

他在信中也特别指责爱尔兰主教和前任者“一直没有引用长期建立起的教会法对付虐童罪”。“(你们)必须承认犯下严重的判断错误和领导失败。这些事严重破坏你们的可信性和效率。”

他计划到涉及虐待和侵害儿童案的爱尔兰天主教会,协助“当地教会走向重生之路”,并准备再次同受害者见面。

他还补充道:“只有通过完全诚实和透明的果断行动,能够恢复爱尔兰人民对天主教会的尊敬和声誉,那些我们以生命奉献的教会。”

教宗在信中并没有就各方要求改组爱尔兰天主教会组织的要求作出回应,也没有提到涉案的主教是否应该辞职。

爱尔兰天主教会红衣主教布雷迪形容教宗本笃十六世的这封公开信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并希望这封信能够让当地教会“重生”。


教宗致爱尔兰教会的牧函(英文版原文)
圣座发表教宗写给爱尔兰教会有关侵犯儿童问题牧函
(梵蒂冈电台 2010年3月20日)

圣座于昨天 20日发表了教宗本笃十六世写给爱尔兰天主教会的牧函,内容谈该教会某些神职人员侵犯儿童的问题。牧函是教宗于19日,圣若瑟瞻礼签署,他请爱尔兰的教友们仔细并完整地读这封牧函。以下是教宗牧函的主要内容:

********
教宗的牧函一开始便表述了他因爱尔兰教会中某些神职人员侵犯儿童事件和爱尔兰教会的处理不当,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惊愕。教宗称侵犯儿童的行为是罪恶行为,他说,他和信友们一样感到被欺骗,因此,他提出一条痊愈、更新和赔补的路。教宗这样说:“这个问题并非仅是爱尔兰或教会的问题,需要勇敢果断地来面对。”教宗说,没有人认为这个棘手的情势能在短期内解决。已经走出了积极的步伐,但仍有更长的路程需要走。需要毅力和祈祷,全心信赖天主恩宠的痊愈力量。首先,爱尔兰教会应该在天主和其他人面前承认对不能自卫的孩子们所犯的罪行。教宗于是请大家记得,大量爱尔兰人在欧洲和世界各地传扬福音,慷慨地为他人服务。他们为了忠于基督,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教宗也指出,发生侵犯儿童问题的背景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同时也有一个趋向,即使出自好意向,却是错误的,那就是,面对不合乎教会法典的情形,避开予以惩罚。教宗也列出一系列导致这个情况的因素,就是:审核神父和修会会士候选人是否适合加入神职的程序不恰当;对修生和初学生的人性、伦理、智慧和灵修的培育不够;社会上有利于神职人员和权威人士的趋势以及过分重视教会的名誉和避免形成丑闻,结果是,没有遵照现行教会法典的规定,没有保护每一个人的尊严。教宗强调,急需以行动来应对这些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给受害者的生活和他们的家庭造成悲痛的后果,并令福音的光黯淡,连数个世纪的迫害也未达到这个地步。

教宗在牧函中写说:“你们受了极其可怕的痛苦,我为此非常忧伤。我知道,任何事物都不能抹去你们所忍受的痛苦。你们的信赖被辜负了,你们的尊严被侵犯了,你们中许多人曾鼓起勇气说出发生在你们身上的事,却没有人听。那些在宿舍中被侵犯的人所了解的是:他们无法躲避这痛苦。可以了解,你们很难宽恕教会或与教会和好,我以教会的名义公开表示我们大家所感到的羞耻和内疚,同时,我也请你们不要失去希望。我们是在教会的共融中与耶稣基督相会,他也是不正义和罪的受害者。他也像你们一样仍然带着不该受的痛苦的伤痕。他了解你们的痛苦是如何的深,也了解这痛苦如何持续影响你们的生活、你们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与教会的关系。我知道,你们中有些人在事情发生后,很难再进圣堂。要知道,基督所受的创伤,经过他救赎苦难的转变,成为粉碎邪恶势力的工具,而我们要获得新生和希望。我深深相信他牺牲的爱所具有的痊愈力量,即使在最黑暗和绝望的情形下,也能带来释放和新开始的承诺。我以关心所有天主子民的牧人身份,谦逊地请你们思考我所说的。我祈求天主使你们走近基督,参与他那在爱德中悔过革新的教会的生活,因而能够重新发现基督对你们每一个人的无限爱情。我深信,这样做能令你们找到修好、内心的痊愈和平安。”

教宗随后向侵犯了儿童的司铎和修会人士说:“你们背叛了无辜儿童和他们父母对你们的信赖。你们要在全能天主和法庭面前对此负责。你们失去了爱尔兰人民的钦佩,令你们的弟兄蒙羞受辱。”教宗说,作为司铎的人违反了神品圣事的神圣性,给受害者造成无以衡量的损伤,也给教会和人们对司铎和修会生活造成重大的损害。教宗请他们悔过并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过,接受法律的要求。

对受害者的父母,教宗表示分担他们的惊恐,并重申教会继续采取近年来的措施,来保护儿童。

对爱尔兰的司铎和修会会士们,教宗请他们在这个痛苦的时刻,重新坚定对基督的信仰和对教会的爱护。向人们展示,在罪恶深重的地方,天主赐予更大的恩宠。教宗表示了解主教们过去在对侵犯儿童事件作决定时的困难,但他也说应该承认过去在裁断上的严重错误。对主教们在补救过去错误的努力,教宗表示赞赏,他说,只有以诚实和透明的坚决行动来面对问题,才能恢复爱尔兰人对教会的尊敬和爱护。

对爱尔兰所有的信友,教宗请他们向青年传播在与教会共融下与耶稣的友谊的美好和丰富。

教宗在牧函中提出面对目前情势的一些具体行动,邀请所有的人整个一年中在星期五做忏悔,赔补侵犯儿童的罪,重新办告解和朝拜圣体。教宗也宣布他将访问爱尔兰的一些教区,修院和修会,并向爱尔兰主教、神父和修会人士建议进行全国性传教活动。最后,教宗请主教、神父们在今年司铎年,学习亚尔斯的本堂神父的榜样,依照天主的旨意做个好牧人。
********

圣座新闻室主任解释教宗致爱尔兰信友牧函:教宗一向反对对性侵犯缄默不语的文化
(梵蒂冈电台 2010年3月20日)

教宗一向反对隐瞒性侵犯和对这个罪行缄默不语的文化:这是梵蒂冈新闻室主任隆巴尔迪神父在昨天20日上午向新闻界人士介绍教宗本笃十六世写给爱尔兰信友的牧函内容时,作的表示。隆巴尔迪神父说,这封关于恋童癖的牧函并不减少寻求真相和正义的幅度。

真相、认识、痛苦、悔改、努力,这几个字是隆巴尔迪神父为解释教宗这封牧函的真正含义的关键。他说牧函文体朴素,有投入感,语气不时激动,体现了教宗尤其与性侵犯受害者有同样的感受。这样的牧函过去从未有一位教宗写过。隆巴尔迪神父说:“这是一封不寻求辩白、诚挚老实的信函。这封牧函公道诚恳地将重点放在教会身上,放在教会成员的责任上和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上,无意把问题引向别处。”

隆巴尔迪神父重点谈到教宗对事实的注重,在公布牧函前,先从爱尔兰人瑞安和墨菲的报告中收集资料并与这个国家的主教们见了面。他说:“教宗不认为这是一件简单和可以迅速解决的事情,他说:‘这只是漫长道路上迈出的一步。’”

隆巴尔迪神父回答记者们提出的问题时,突出了教宗从做枢机的时候起就针对教会内恋童癖和反对“缄默不语文化”所作的努力。他说:“知道这种情况也了解教宗身负责任的人,便会看到教宗是力求做到言行一致和清清楚楚的见证者,即使他在教义部的整个时期,都没有掩盖或隐藏过问题,却为澄清及介入问题作出的努力越来越果断。”

圣座新闻室主任说,教宗这封信函是个牧灵文件,因此不停留在为爱尔兰主教提出管理和法律的措施上。有关决定将由教宗作出。同时他也解释,目前圣座教义部并未准备针对这一问题的新文件。隆巴尔迪神父然后又强调,教会的成员应邀遵守所在国家的法律,与民政当局合作。教会身为道德权威的角色,因此要是教会成员犯了这些罪行,情况就更加严重。隆巴尔迪神父最后提到在德国发生的性侵犯事件,他说每个国家有各自的特殊情况,要由教宗选择介入的时间和方式。

简讯:教皇就爱尔兰案件道歉
(BBC 2010年3月20日)

罗马天主教皇本笃十六世向几十年来受爱尔兰神父虐待和性侵犯的受害者做出道歉。

这些案件严重损害了天主教会在爱尔兰的名声。

教皇批评爱尔兰教会的领导人未能回应有关虐待的指责是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爱尔兰的一个受害者团体对教皇的书面道歉表示失望,认为这没有承认梵蒂冈在这里面的责任,也没有呼吁爱尔兰现在的天主教会大主教辞职。

教宗道歉 爱尔兰性侵案受害者认为诚意不足
(中央社 2010年3月20日路透电)

爱尔兰教会性侵儿童受害者团体今天表示,教宗就性侵事件发表牧函表示道歉之意,但并没有回应受害者关注的问题,让他们感到“极度失望”。
代表受害者的“四分之一”(One in Four)团体执行长路易斯(Maeve Lewis)告诉路透说:“我们感觉这封信,在回应受害者关注的问题上,差了远远一大截。”

她说,教宗牧函仅聚焦在低阶的爱尔兰教士,没有承认梵蒂冈应担当的责任。

路易斯又说,教宗的牧函也没有要求爱尔兰教会领袖布雷迪(Cardinal Sean Brady)辞职。受害者团体曾呼吁要布雷迪下台。

爱尔兰性侵儿童事件 教宗深表可耻和自责
(中央社 2010年3月20日法新电)
教宗本笃16世在今天公布的一封牧函中,对爱尔兰教会性侵儿童事件表示“可耻”和“自责”,并指出爱尔兰主教们在回应性侵指控时犯了“严重错误”。
教宗在今天公布的致爱尔兰天主教牧函中说:“你们遭受痛苦打击,我衷心感到遗憾。”近月来,爱尔兰天主教会因一再发生的性侵儿童事件震惊不已。
爱尔兰性侵事件曝光后,教宗的家乡德国、奥地利、荷兰和瑞士,也都传出一连串类似的教会性侵丑闻。
教宗说,犯下性侵儿童罪行的教士和宗教工作者,必须在法庭为他们的罪行负责。
他告诉犯下这项罪行的人:“你们要坦承罪状,要投案自首,但不要对上帝的怜悯绝望。”
教宗在这封亲笔签署的牧函中,强调爱尔兰主教在处理性侵指控时的责任。他告诉爱尔兰主教:“在痛苦的时刻,你们和你们的前任主教,都未能在性侵儿童的罪行上,运用长期以来建立的教会法规范。”
教宗同时宣布将派遣一支代表团,到深受性丑闻困扰的爱尔兰教区,“协助当地教会进行革新”。他也表示,他准备再次会晤性侵儿童事件的受害者。(译者:中央社郭传信)
教皇向爱尔兰教会性虐待受害者道歉
(美国之音 2010年3月20日)

教皇本笃星期六向爱尔兰教会性虐待儿童案的受害者道歉,他说他感到羞愧和悔恨。教皇向爱尔兰的天主教徒致函说,他对一代又一代的爱尔兰天主教徒所受到的伤害真心感到抱歉,这些教徒在教会牧师、教友和修女的手中受到罪恶的和犯罪的虐待。

信中没有提到梵帝冈在性丑闻中负有任何责任,但教皇在信中下令梵帝冈对一些主教管区、神学院和修道会进行调查。爱尔兰的罗马天主教枢机主教布雷迪星期三在北爱尔兰的阿玛大教堂发表圣帕特里克节讲话时发表了道歉声明,他说,他感到羞愧,因为他未能处理好这桩动摇了爱尔兰教会的丑闻。
天主教会虐童丑闻愈演愈烈 教皇深陷困境
(中新网 2010年3月20日)

中新社记者 李洋

天主教会虐童丑闻最近持续升级,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德国、爱尔兰、荷兰和奥地利等多国教会都被卷入。不少指控更直指罗马天主教皇本笃十六世,让他深陷困境。

德国天主教会虐童事件最受关注,不仅是因为有新的丑闻继续被揭发,还主要由于牵涉到当今教皇。82岁的本笃十六世被指在1977至1982年担任慕尼黑主教期间,协助掩盖当地教士虐待儿童的事件。


本笃十六世和梵蒂冈方面都否认教廷曾有包庇。教皇定于20日就有关虐童事件发表正式声明,表达对受害者的愧疚之情。

令教皇难堪的是,他的兄长拉辛格主教(Georg Ratzinger)上周承认,曾于上世纪60年代对唱诗班的学生打耳光。媒体随后披露,该唱诗班还曾有性侵犯儿童事件发生,但86岁的拉辛格表示对此毫不知情。

德国政府近日就有关案件展开密集司法调查。目前在德国,至少有数百名受害者。德国教会高层人士形容事件“如同海啸”席卷欧洲,使教皇“陷入巨大痛苦之中”。

而在世界范围内,天主教会虐童最为严重的国家是爱尔兰,受害者多达万余人,有关方面支付的赔偿金已经达到10亿美元。爱尔兰政府曾于2005年到2009年进行三次大范围调查,认定数千起虐童案件,而当地教会长期以来没有向执法部门报告其中的任何一起。

面对受害者的控诉和舆论的压力,众多主教纷纷道歉并“请求宽恕”,其中不仅包括教皇兄长,也有爱尔兰枢机主教以及意大利波尔察诺主教等。

天主教会虐童丑闻虽然层出不穷,但多数案件被掩盖数十年,受害者处境艰难。丑闻震撼了西方社会,也沉重打击了教会形象。

梵蒂冈分析人士指出,教廷过去为了自身荣耀和影响力,一直隐瞒虐童事实,但教皇已经注意到事件的严重性,未来将有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本笃十六世2005年就任以来,不断就此事向外界致歉,并曾会见美国和加拿大的教会虐童事件受害者。

教皇20日的声明虽然针对的是爱尔兰天主教会丑闻,但外界普遍认为,该声明将对整个天主教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然而,也有不少受害者对教皇声明反应冷淡。63岁的柯林斯(Marie Collins)表示,无人愿意承担掩盖真相的责任。柯林斯在上世纪60年代曾遭一名爱尔兰教士多次强奸。
奥地利:多位主教否认司铎独身导致娈童

(天亚社 2010年3月19日)


维也纳总教区基多福.顺博恩(Christoph Schönborn)枢机发表的文章,被传媒误解为他质疑天主教司铎的独身义务后,多位教会领袖纷纷表示独身是一份礼物,又否认独身与娈童癖有关。

在罗马宗座拉特朗大学三月十一日举行的国际神学会议上,圣职部部长克高路狄.乌梅斯(Claudio Hummes)枢机致欢迎辞时指出,独身义务是「圣神赐予的礼物」。近日来多位枢机亦指出守独身的重要。

意大利一家通讯社引述乌梅斯枢机说:「司铎独身义务乃圣神赐予的礼物,应在基督内,以理解、有意义及喜乐的心情生活出来,令司铎成为他们与天主灵性父子关系的真实见证。」

他表示,教会作为基督的奥体,全体教友都享有司祭职,但基督会拣选一些人成为神父以延续祂的使命。

欧洲传媒过去两个月,以头条报道司铎独身的问题,以及它对近期儿童被性侵犯案件的可能角色。

意大利另一通讯社三月十一日亦引述国际明爱主席奥斯卡.罗德里格斯.马拉迪亚加(Oscar Rodriguez Maradiaga)枢机说:「我不明白独身义务与儿童性侵犯案有何关联。」他指出有些偏激的传媒祇集中报道涉及神父的案件。

德国雷根斯堡教区吉拉.穆勒(Gerhard Muller)主教正在处理教区内的性侵犯案件,他认为把性侵犯案与独身义务相提并论并不合理。

顺博恩枢机〔图〕日前为维也纳总教区杂志撰写评论,引起他支持考虑修改独身义务的猜测。他在文章里呼吁要坚定找出性侵犯案件的成因,包括司铎培育的问题及探讨所谓性革命引起的问题。这亦涉及司铎守独身及个人品格发展的问题,社会及教会双方都需要非常诚实去面对。

国际传媒报道指枢机支持终止独身后,总教区发言人随即作出澄清,强调枢机完全没有质疑教会对独身义务的立场。



教宗本笃十六世就性侵犯问题写给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牧函将于3月20日公布
(梵蒂冈电台2010年3月18日)
教宗本笃十六世写给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牧函将于本周六3月20日公布,这封牧函的内容是关于一些神职人员侵犯未成年人的问题。梵蒂冈新闻室主任隆巴尔迪神父 要在当天上午11点对教宗的牧函作简要介绍。正如教宗在本周三公开接见活动中向爱尔兰朝圣信友所说的,他要于3月19日圣家守护人和普世教会主保圣若瑟瞻 礼当天签署这封牧函。教宗本笃十六世对这一令人痛苦的事件表达了他的深切忧虑,他邀请爱尔兰天主教徒怀着开放的心和信德认真读这封牧函。教宗也强调:“我 希望这封牧函能有助于悔改、痊愈和更新的进程。”

教宗即将签署写给爱尔兰教会有关侵犯儿童问题的牧函
(梵蒂冈电台 2010年3月17日)

教宗本笃十六世昨天17日在举行周三公开接见活动时,特别向来自爱尔兰的朝圣人士致意,因为昨天是爱尔兰的主保圣人圣巴特利爵瞻礼。教宗在向爱尔兰信友讲话时说:“正如你们知道的,最近几个月来因侵犯儿童引起的危机令爱尔兰教会受到艰苦的考验。为了表达我的深沉忧虑,我写了一封牧函来应对这个悲痛的境况。我要在圣家守护人和普世教会主保圣若瑟的瞻礼当天签署这封牧函,随后立刻寄出。请你们怀着开放的心和信德读这封牧函。希望这样能有助于走悔改、痊愈和革新的路程。”

昨天,爱尔兰首席主教布雷迪枢机在庆祝圣巴特利爵瞻礼举行的隆重弥撒中说,教宗写给爱尔兰教会的牧函是推动这个教会更新的重要源头。在目前这个艰困时刻,爱尔兰教会要重新开始,展开一个新的革新时代。

圣座新闻室主任就德国教会人员性侵犯儿童事件发表公告,表示教会在惊涛骇浪中航向明确
(梵蒂冈电台 2010年3月13日)

最近,传媒纷纷报导欧洲一些国家中教会人员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事件。对于这种侵犯儿童的可怕行为,圣座和受牵连的地方教会,包括德国教会,都已经做出应对的行动,圣座发言人隆巴尔迪神父在一个评论德国的性侵犯事件的公告中说:教会在惊涛骇浪中继续它的明确航向。以下是公告的内容:

********
本星期,欧洲大部分新闻界把报导焦点集中在天主教会和其机构的人员性侵犯事件。在这星期结束之际,我们愿意对这些事件提出三个意见:第一,德国主教团所作的决定,肯定了该教会在处理这问题各层面所采取的路线是正确的。主教团主席措利契总主教在谒见教宗后发表的声明,重提主教团最近举行的会议中所决定的路线,并强调了其中的重要工作项目,就是:承认事实、协助受害者、加强预防、与包括国家司法部门的当局作有建设性合作,来谋求社会的共同福祉。措利契总主教并毫不犹豫地重申专家们的意见,就是:不可将独身问题与娈童癖问题混为一谈。对德国主教们所采取的路线,教宗予以鼓励,即使他们的路线是按照德国的情况制定的,为面对同样问题的其他主教团来说,却仍不失为非常有用且具启发性的楷模。

此外,圣座教义部负责促进正义的席克鲁纳蒙席在接受重要的访问时,详细解释了教会法典中有关裁断教会人员性侵犯儿童严重罪行的特别条文。这些条文是教会于数年前制定。这样,这些条文不为遮掩这类罪行也不赞同遮掩这类罪行,是绝对显而易见的。相反的,这些条文发动了认真的行动,来适当地处理、裁断、惩罚在教会中发生的这种罪行。我们应该记得,这一切都是在拉青格枢机担任教义部部长时所拟定并实行的。他处理事情所采取的路线素来严谨、一致,即便是最艰难的情况也一样。

最后,对于拉青格枢机任慕尼黑总主教期间,一名神父在由埃森被调职到慕尼黑,该神父后来被揭发犯了侵犯儿童罪一事,慕尼黑总教区在一个公告中答复说,当时作为总主教的拉青格枢机对于这个调动的决定全不知情。显然,最近以来,有人在雷根斯堡和慕尼黑想方设法寻找些什么,来将教宗牵连到侵犯儿童事件中。对每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来说,这些人的心机是白费了。

即使在狂风暴雨中,教会在教宗的严谨可靠的领导下,依然清楚看到应该走的路。正如我们曾说过的,我们希望教会的这个痛苦,能够协助整个社会担负起保护和培育儿童与青少年的责任。
教皇会晤德国主教讨论虐童案
(BBC 2010年3月12日)

梵蒂冈教皇本笃十六世与德国主教会面,讨论该国天主教会虐待儿童事件引发的危机。

德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佐利其将向教皇本笃十六世透露大约200个德国神父性虐待儿童案件的细节。

欧洲天主教廷的虐童丑闻目前涉及到爱尔兰、荷兰、奥地利以及德国。

教皇曾经把爱尔兰教廷的虐童丑闻称作“令人发指的罪行”和“严重的罪过”。

德国教廷涉嫌的案件中有一起涉及到1950和1960年代一个少年唱诗班,而这个唱诗班是由教皇本笃十六世的兄长拉瑟格负责的。

但是,拉瑟格表示,指称中的案件是在自己任职之前发生的。

媒体认为,梵蒂冈不会就教皇与德国主教的私人会晤发表评论。但是,佐利其主教将会召开一次记者会。

与此同时,梵蒂冈淡化了维也纳大主教有关教廷的单身规则与虐童案相关的说法。

梵蒂冈:教廷回应儿童受性侵犯事件

(天亚社 2010年3月12日)

教廷新闻室主任费代里科.隆巴迪(Federico Lombardi)神父,就儿童在教会机构受性侵犯事件接连曝光作出回应。

这位耶稣会士说:「几个月来,爱尔兰教会机构和教会中有责任者,特别是神父,所主持的架构中,发生儿童被性侵犯的严重问题,令这个地方教会和社会受到冲击。」

他说,教宗最近先后与爱尔兰主教团代表和全体主教会晤,表达他的关注,并准备就此发出信函。

然而,隆巴迪神父指出,由于最近几周,德国、奥地利、荷兰等中欧国家的教会也被卷入类似事件的议论中,教会愿意对这事情的发展作出初步回应。

他说,德国耶稣会会省,以及德国、奥地利和荷兰的主教团这些被牵连的主要教会机构在问题显露时,迅速并坚决地做出应对,即使是多年前发生的事,它们也邀请受害人走出来说话,加速问题的显露,以行动证明它们愿意保持透明的态度。

他认为,教会这样做是正确地面对问题,承认已发生的事,并关注受害人及侵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他续说,这些教会机构也已重新检视现存的「指示」,并已计划制订新的指引来拟定防范策略,尽可能令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这位梵蒂冈发言人说,这些事件促使教会作出适当回应,扩大思考如何保护儿童及青少年在社会中免受性侵犯。

他表示,教会机构及教会人士所犯下的过错当然应受谴责,因为教会承担教育及道德的责任,但所有客观及明达的人都知道,涉及的问题更广泛,若祇集中谴责教会,就会使人有错觉。

他举例说,据奥地利当局的数据显示,在同一时期侵犯儿童案件,在教会里经证实的为十七宗,其他环境中发生的则有五百一十宗。因此,对后者也应该予以关注。

`他指出,德国家庭部主张召集多个教育及社会组织举行「圆桌会议」,以全面的观点讨论这问题。教会自当乐意参与。或许教会的沉痛经验能对他人作出有用的贡献。德国总理安琪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对德国教会应对问题的认真态度和建设性的努力给予肯定。

隆巴迪神父提醒说,教会是公民社会的一部分,在社会中有自己的责任,但她也有本身的特定规范,即《天主教法典》。

他指出,这些法规反映其灵修及圣事的本质,当然也规定了与灵性和圣事性不同性质的司法与刑事程序,例如,它没有罚款或监禁的条款,但却有禁止行使圣职及禠夺在教会中的权利等罚则。

这位耶稣会神父说,在法典中,性侵犯儿童罪素来被视为最严重的罪行之一;二零零一年发表的《严重罪行》信函也对此一再肯定。这些条例有时被指是『缄默文化』的起因。然而,凡瞭解这份文件的人都会注意到,这是明确的讯号,提醒主教团重视问题的严重,并真正推动制定应对这问题的工作指引。

他总结说:「既然不能排除教会正经历的这些困难,但我们仍必须尽可能确保它们最终会带来积极结果,使在教会及社会内的儿童和青少年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令教会得到净化。」

爱尔兰天主教会就神父娈童案道歉
(BBC 2009年11月27日)

爱尔兰天主教会领袖布莱迪说,他对大量的神父娈童事件感到极度愧疚并深表歉意。

布莱迪枢机主教还就教会试图掩盖这些发生在都柏林的娈童事件的做法表示道歉。

在布莱迪枢机主教此次讲话之前,一份爱尔兰政府报告披露了天主教神父长达数十年的娈童行为以及爱尔兰警方对此置若罔闻的做法。

报告批评教会把自身的荣辱置于儿童利益之上。

这份针对都柏林天主教教区的政府报告调查了该教区从1975年至2004年间所发生的娈童事件。

其中一些娈童神父被屡次调换教会工作,使其娈童行为得以一犯再犯。

报告还说,政府部门允许教会置身于法律之外的做法也对神父娈童行为扮演了协助的角色。

布莱迪枢机主教对于教会的这些行为向受害者及其亲属和所有爱尔兰人表示歉意。他说,谁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每个教徒都应当遵纪守法,有责任向警方报告任何犯罪行为并协助警方的调查。

他还说,儿童利益目前是教会首要关心的问题。
“难过与愧疚”

爱尔兰政府也立刻发表声明就此表示道歉。

声明说,无论在什么样的历史与社会条件下,爱尔兰政府都毫无保留地就政府机构未能正确处理此事致歉。

调查报告披露了教会和政府机构在面对320名儿童指控46名神父性侵犯时所采取的做法。其中的11名神父后来被裁定犯有娈童罪。

爱尔兰司法部长埃亨发誓要将所有犯有娈童罪的神父绳之以法,无论事情已经过去了多久。

现任都柏林大主教马丁对布莱迪枢机主教的讲话表示支持,他也向所有神父娈童事件的受害者表达他的歉意与愧疚之情。

调查报告表明,此前曾有四名大主教未将犯有娈童罪的神父的情况向有关当局报告。

报告还说,警方高级官员认为神父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并说,一些警官未对有关神父娈童的指控展开调查,而是将其转交给教会处理。

爱尔兰警察总监默菲对于警方未能有效保护这些受害者表示道歉。

爱尔兰教会虐童60载3万儿童受摧残

(三农在线 2009年5月22日)


            

            
            爱尔兰天主教会负责人肖恩·布拉迪对虐童事件道歉。


        爱尔兰天主教会长期存在性侵犯和殴打儿童的行为

爱尔兰司法机构历时9年调查后于20日公布一份报告,爱尔兰天主教机构存在大肆虐童行为长达数十年,成千上万儿童受到性侵犯、殴打等身心摧残。

儿童长期严重受虐却无人过问令人震惊。爱尔兰天主教会负责人当天公开为虐童事件道歉。

据新华社电 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超过 3万名儿童被送至爱尔兰天主教管理的机构接受教育和培养,他们被认定有偷窃、逃学经历或者是来自破裂的家庭。

 孩子像是囚犯和奴 隶

在电视纪录片爆出教会机构存在虐童行为后,时任爱尔兰总理伯蒂·埃亨于1999年宣布对这一事件展开调查。次年,一个专门 调查委员会成立。

这个调查委员会历时9年,访问数千名前教会机构学生和教会官员,记录下他们的证词,最终完成调查报告,整个调查花费 9500多万美元。爱尔兰高等法院20日公布这份长达2600页的报告。

报告显示,虽然男孩和女孩不在同一个教会机构内,但他们均遭 到虐待。男孩遭骚扰和强奸的现象相当普遍,而女孩则是时常遭殴打和侮辱。

调查人员在报告中说,挨打是女孩的家常便饭,她们全身各处都 有被打,教会工作人员时常诋毁中伤女孩及其家庭,想方设法加深她们的痛苦。

报告认为,教会人员随意惩罚学生,以至于他们每天都生活在 恐惧之中,他们的境遇更像是囚犯和奴隶。

 管理层熟视无睹

教会机构管理层或是对孩子的抱怨置之不 理,或是试图掩盖发生的虐童事件。

调查人员在报告中写道,当孩子投诉自己受到虐待时,管理层通常不予理会。在最好的情形下,管理层会 换走施虐者,但对于孩子所受到的伤害,他们没有任何补偿措施。而在最糟糕的情形下,投诉的孩子会受到责备和严厉惩罚。

教会高层意识到 性侵犯是男性教会机构的常见问题,他们每次处理这类事件时,都通过秘密形式,根本没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在教会机构里长大的受害 者后来将他们的经历公开,但绝大部分教会高层认为他们的说法带有夸张成分、并不真实。在教会官员看来,最重要的是防止丑闻曝光,而不是受害者曾经受到的伤 害。

 赔偿

1.2万名受害者 平均每人获赔9万美元

  据新华社电 调查委员会认 为教育机构未尽监管之责,助长了教会机构虐童之风。教育官员检查教会办学机构时,对方事先都会得到通知,而且检查员很少与孩子们对话。

作为补偿措施,爱尔兰政府已向1.2万名受害者平均每人支付9万美元,但接受赔偿款的人需放弃起诉政府和教会。不少受害者反对这一条件,已将施虐者告上 法庭。

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建议政府采取进一步措施,包括设立纪念碑或纪念馆,向受害者提供咨询服务和教育,增强对儿童的保护力度。

爱尔兰天主教会负责人肖恩·布拉迪在报告公布后说:“我为孩子遭到如此恶劣的对待感到深深的抱歉和羞愧。”

被指陷入虐童事件的天主 教团体“基督教兄弟圣会”当天也发出道歉。该团体一名发言人说,他们的教会人员为此感到惭愧,希望能作出补偿。

链接

美国教会多次爆性虐待丑闻

近年来,美国教会性虐待丑闻频繁发生,众多教区深陷其中。

2002年,波士 顿大主教辖区爆出性虐待丑闻。教区最终向受害者赔偿1000万美元。

2003年,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大主教辖区向243名受害者赔付 2570万美元。

2004年,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教区同意向87起诉讼支付1亿美元赔偿金。

2006年,肯塔基 州卡温顿教区与350多名受害者达成8400万美元赔偿协议。面对如此巨额的性虐待诉讼赔偿,已有五个教区申请破产保护。

2007 年,洛杉矶罗马天主教教区与遭受神职人员性虐待的受害者达成和解协议,将支付500多名受害者共计6.6亿美元赔偿金。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天主教区为性丑闻 支付的最高赔偿纪录。

(据新华社)

教宗两度就教会涉性丑闻道歉

本报 讯 2008年7月,教宗本笃十六世在澳大利亚悉尼访问时,就澳大利亚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犯未成年人士的丑闻,公开道歉。他形容这是邪恶行为,应该把那些 要负责的人绳之以法。教宗发表讲话时说:“我们向那些深受痛苦的受害人深深致歉。那些要对这种邪恶行为负责的人,一定要把他们绳之以法。”

教宗2007年访问美国时,也曾就类似丑闻公开道歉,并与一批受害人见面,又誓言要在天主教会内杜绝娈童癖人士。

德300学生遭性侵犯 引爆天主教娈童风暴
(光华日报 2010年3三月19日)
(柏林19日综合电)欧洲近月刮起天主教娈童丑闻风暴,这场风暴始于德国柏林一间耶稣会寄宿学校,2010年1月承认70年代至80年代有两名神父 性虐学生,之后个案越揭越多,300名天主教学校旧生先后站出来,称曾受虐或性侵犯,德国27个教区其中有19个卷入风波。
雷根斯堡两间学校的性丑闻,特别受关注。旧生指学校60年代的神职人员有性虐狂,经常殴打和羞辱学生,摸学生下体,又与学生一起自渎。
与两校有联系的合唱团,1964至1994年正是由现任教宗的哥哥格拉青格所领导,不过他只承认当年有掌掴学生,称对性虐不知情。奥地利之后揭露多 宗丑闻,一名修道院院长承认逾40年前曾性侵犯男孩,本月初辞职。荷兰亦有修道院学校旧生说在60年代遭性侵犯。


教皇会晤德国主教讨论虐童案
(BBC 2010年 3月 12日)
梵蒂冈教皇本笃十六世与德国主教会面,讨论该国天主教会虐待儿童事件引发的危机。
德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佐利其将向教皇本笃十六世透露大约200个德国神父性虐待儿童案件的细节。
欧洲天主教廷的虐童丑闻目前涉及到爱尔兰、荷兰、奥地利以及德国。
教皇曾经把爱尔兰教廷的虐童丑闻称作“令人发指的罪行”和“严重的罪过”。
德国教廷涉嫌的案件中有一起涉及到1950和1960年代一个少年唱诗班,而这个唱诗班是由教皇本笃十六世的兄长拉瑟格负责的。
但是,拉瑟格表示,指称中的案件是在自己任职之前发生的。
媒体认为,梵蒂冈不会就教皇与德国主教的私人会晤发表评论。但是,佐利其主教将会召开一次记者会。
与此同时,梵蒂冈淡化了维也纳大主教有关教廷的单身规则与虐童案相关的说法。
德国之声晨间新闻

(2010年3月8日)
德国政府要求对近日爆出的多起虐童性丑闻进行严格处理。德国教研部部长沙万在接受《图片报》周日版采访时表示,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将进行“零宽容” 的惩治。未来几天沙万将同德国文教部长会议主席和德国教师协会主席就如何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和帮助受害人等话题进行会谈。继德国天主教会爆出多起虐童性丑闻 之后,3月6日,黑森州一所非教会精英寄宿学校也被卷入虐童性丑闻之中。据《法兰克福评论报》报道, 1971年到1985年之间,在著名的奥登瓦尔德精英学校大约有100名学生成为性虐待的受害者。

爱尔兰教会曝虐童丑闻
(华商报 2009年5月22日)
            

            
            

老照片记录下了爱尔兰天主教救济所内儿童的惨状

            
            

            
            

受害人克穆

            

  据英国媒体报道,250多家爱尔兰天主教所属学校和救济所被曝虐童“潜规则”丑闻,35000名男童和女童遭到神父、修女等神职人员的暴力对待 和性虐待。不少孩子被打断骨头,男童受到性侵犯的情况更为普遍。
    爱尔兰天主教会负责人20日公开为虐童事件道歉。
    强奸和毒打成家常便饭
    爱尔兰司法机构历时9年调查后公布一份令世人震惊的虐童报告。这份2600页的报告记录了从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在该国的 250多家天主教机构中共有35000名儿童遭受过暴力和性虐待。他们被认定有偷窃、逃学经历或者是来自破裂的家庭。
    在电视纪录片曝出教会机构存在虐童行为后,时任爱尔兰总理的埃亨于1999年宣布对这一事件展开调查。次年,一个专门调查委员会成 立。
    这个调查委员会历时9年,访问数千名前教会机构学生和教会官员,记录下他们的证词,最终完成调查报告,整个调查花费9500多万美 元。爱尔兰高等法院20日公布这份长达2600页的报告。
    在这些少年感化院、学校和救济所中,孩子们没有一丝人权可言,他们被当作犯人和奴隶,强奸和毒打成了家常便饭。在许多教会学校中, 毒打成为了一种高级别的仪式。“男孩子们更多地受到性侵犯,而女孩子们则是被毒打,他们甚至利用各种工具来增加孩子们的疼痛感。”
    报告认为,教会人员随意惩罚学生,以至于他们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的境遇更像是囚犯和奴隶。
    教会官员试图掩盖虐童事件
    教会机构管理层或是对孩子的抱怨置之不理,或是试图掩盖发生的虐童事件。当孩子投诉自己受到虐待时,在最好的情形下,管理层会换走 施虐者,而在最糟糕的情形下,投诉的孩子会受到责备和严厉惩罚。教会高层意识到性侵犯是男性教会机构的常见问题,他们每次处理这类事件时,都通过秘密形 式,根本没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在教会机构里长大的受害者后来将他们的经历公开,但绝大部分教会高层认为他们的说法带有夸张成分,并不真实。在教会官员看来,最重 要的是防止丑闻曝光。调查委员会认为教育机构未尽监管之责,助长了教会机构虐童之风。教育官员检查教会办学机构时,对方事先都会得到通知,检查员很少与孩 子们对话。
    作为补偿措施,爱尔兰政府已向1.2万名受害者平均每人支付9万美元,但接受赔偿款的人需放弃起诉政府和教会。不少受害者反对这一 条件,已将施虐者告上法庭。
    教会负责人表达歉意
    爱尔兰天主教会负责人肖恩布拉迪20日说,他对教会机构内发生的虐童事件“深表歉意”。布拉迪说:“我为孩子遭到如此恶劣的对待感 到深深的抱歉和羞愧。”被指陷入虐童事件的天主教团体“基督教兄弟圣会”,当天也发出道歉。该团体一名发言人说,他们的教会人员为此感到惭愧,希望能做出 补偿。
    美国一家反对宗教虐待的机构说,虐童事件曝光,教会道歉,仅这些还不够,只有严厉的惩罚才能阻止针对孩子的犯罪。 据新华社
    虐童事件关键事实
  在调查虐童事件的专门委员会公布的长达2600页的报告中,列出了下列关键事实:
    ——— 据报告,250多所教会机构存在虐童现象,包括所属学校和救济所。
    ——— 调查涉及的时间段从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
    ——— 委员会共听取了1090人的证词,这些人据说都曾在童年时受到过虐待。
    ——— 收留男孩最多的宗教机构是“基督教兄弟圣会”。报告称,对该机构发起的虐童指控超过了其他所有机构的总和。
    ——— 一名被称为 “约翰布兰德先生”的人最终被证实犯有性侵犯罪行,此前他在教会机构担任了40年教师。
    “布兰德”最初是一名神职人员,在三起性侵犯男童的事件暴露后,他被革除了神职,但仍先后在六所学校任教,继续对他班里的学生实施 体罚和性虐待。一旦学生家长发现他的劣行,教区主管和学校当局就将他调到别的学校。爱尔兰教育部也接到了有关投诉,但没有得到重视。
    ——— 据英国一媒体披露,“布兰德”的真实姓名是多纳尔邓恩,他在1999年被判处两年监禁。
    受害人回忆被虐经历
    “我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三十年过后,受害人之一的克穆欧格曼依旧逃离不了当时被虐待的阴影,终日觉得恐惧,这段被虐的经历无疑给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
    克穆童年生活不幸福,父亲早逝。他14岁时离家出走,住在都柏林的街道上,不久被当地一家教堂的神父西恩带走并留在教堂收养。没想 到这个看似慈善和蔼的神父西恩竟是当地臭名昭著的恋童癖。神父西恩把克穆带回家不久就强奸了他。克穆非常恐惧但不敢告诉任何人。其后克穆被神父西恩整整虐 待了两年。克穆说:“西恩让我觉得这一切都是我的错,让我轻视自己,丧失了生活的信心。现在我必须站出来指责他。”
    2002年,克穆站出来,决定为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讨一个说法。他向教皇递交了起诉神父西恩福彻的起诉书,但没想到神父勾结当地 侵犯、虐待过儿童的神父一起精心策划隐藏他们的罪行。克穆说他出书并不只为书写自己的故事,更为了让世人知道他们这群被性虐待的儿童的悲惨经历和披着伪善 外装的神父的恶行。 本报综合报道 屈亚媛
挪威前主教承认性侵犯儿童
(联合早报 2010年4月7日)

    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犯儿童的丑闻愈闹愈大,一名挪威前主教承认曾性侵犯儿童。

法新社报道,挪威天主教会表示,生于德国的挪威前任主教马勒(Georg Muller)承认,曾在20年前性侵犯一名儿童。

德国天主教教会爆发性侵犯丑闻后,开通受害者咨询热线,来电数量远超预期,传媒形容为“打爆”热线。

德国特里尔天主教教区,于上月底被揭发性侵犯儿童丑闻,共有20名神职人员涉案,其中2人已畏罪潜逃到南美。调查人员认为,教会有帮助疑犯潜逃的嫌疑。

德国主教理事会随后开通了热线电话,为受害者以及因此受困扰的人提供谘询。开通头3天就收到1.3万多次来电,反映了性侵犯问题的严重性。

面对国际抨击 教廷:教宗很坚强

(中央社 2010年4月7日)

多起神父性侵儿童案引起国际舆论连日抨击教宗本笃十六世,甚至要求教宗下台。教廷昨天展现不受影响的态度,国务卿贝尔托内指出,“本笃十六世是一位坚强的教宗”。
前教廷国务卿、枢机主教索达诺(Angelo Sodano)也挺身捍卫教宗,他表示,历任教宗经常承受国际抨击,此次本笃十六世所经历的,正如先前国际指控前教宗庇护十二世(Pius XII),认为他在二次世界大战对于屠杀犹太人罪行冷眼旁观。

索达诺表示,外界对教会的攻击从未间断,前教宗庇护十世(Pius X)曾因为通谕谴责现代主义而被抨击,庇护十二世因为在二战对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态度而被攻击,保禄六世(Paolo VI)则是因通谕尊重“人类生命”,反对任何非自然的避孕方法,引起争议。

索达诺认为,这波冲突的根源是文化对立,因为教宗象征了一种绝对道德,有些人无法接受这点,所以利用一些堕落的神职人员的行为来攻击整个教会,这些攻击要推翻的不只是教宗,背后目的是要推翻圣经教导的家庭观与生活价值。

教宗私人讲道师日前在耶稣受难日弥撒中,把此次对教会的攻击比喻为“反犹太主义”,引起犹太团体大反弹。索达诺再度把对本笃十六世的抨击和二战时的教宗庇护十二世相提并论,令犹太团体十分不以为然。

意大利犹太人联盟主席鲁萨托(Amos Luzzatto)指出,对庇护十二世的抨击是历史与文化层面的,不能和此次性侵儿童丑闻相提并论,教廷不能一碰到异议份子、反对者,就急着把对方钉死,教廷采取防御态度无济于事,庇护十二世即使死后依然受到议论。

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5日报导,应该为美国神父墨斐(ReverendLawrence Murphy)涉嫌猥亵失聪孩童丑闻负责的是教廷国务卿贝尔托内(TarcisioBertone),而非教宗本人,因为当时贝尔托内是本笃十六世副手,在会议中力阻召开内部惩处程序。

正在智利访问的贝尔托内受访时连说两次,“这不是真的”,指反驳证据都保留在教廷文件内,不过他不愿多谈这个话题,他说,如果他谈了这个话题,一整天都会陷在这些细节里,被追问他和教宗接下来要采取何种行动。

报导:教廷国务卿一手包庇美国性丑闻案
(中央社 2010年4月6日)

一家德国杂志社今天报导,应该为美国神父墨斐涉嫌猥亵失聪孩童丑闻负责的是梵蒂冈的第2号人物,而不是教宗本笃16世(Benedict XVI)本人。
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周刊报导,当年梵蒂冈处理相关案件的部门负责人是目前的教宗,但是副手就是目前教廷国务卿贝尔托内枢机主教(CardinalTarcisio Bertone),他在当年的性丑闻扮演了“踩煞车”的脚色。

教宗本笃16世当年还只是拉辛格枢机主教(Cardinal Joseph Ratzinger),外界批评,美国威斯康辛大主教两度提出警告,指控墨斐神父(ReverendLawrence Murphy)性侵200名男童,但是拉辛格当年未采取任何行动。

不过今天的“时代周刊”引述当年梵蒂冈文件影本表示,梵蒂冈为这件丑闻在1998年召开的危机处理会议中,贝尔托内提出重重障碍,反对教廷对墨斐展开内部惩处程序。

文件显示,贝尔托内警告说,要处理墨斐神父的案件很困难,因为必须“完全保密”,而且为了要搜集证据,“很难不让丑闻扩大”。

“时代周刊”还引述该会议结论说,贝尔托内希望“帮他的老板免掉一场丑闻”。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上个月引述受害者律师提供的文件报导说,拉辛格对于当年威斯康辛大主教两度来信提出丑闻案都没有回应。

时报也说,墨斐神父向后来成为教宗的拉辛格写信求情之后,由贝尔托内授权进行的一项秘密审议会议也取消了。

这起丑闻发生在1950到1974年间,当时墨斐神父在1家失聪学校工作。他在1998年去世,享年72。在他去世之前4个月,由拉辛格掌管的教义部(Congregation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才建议限制墨斐的公开服事,并要求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宗主持复活节仪式 避谈神职人员性侵儿童事件
(联合早报 2010年4月5日)

    罗马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4日在神职人员狎童案风波的阴影下主持复活节仪式。尽管人们高度关注教宗的复活节献词,但教宗在仪式上完全没有触及最近愈演愈烈的狎童案风波。

据报道,梵蒂冈教廷国务卿和法国天主教会领导人批评狎童风波是在抹黑教宗,并表达他们和世界教会对教宗的支持。比利时和德国的天主教会领导人则在复活节献词中,强烈谴责教会高层不该包庇涉及狎童案的神职人员。

教宗在4日发表传统的普世文告中,呼吁人类展开“精神与道德的转换”。

他说:“人类需要……精神与道德的转换。它须要……摆脱深刻的危机,一个需要深刻变化,从良知开始的危机。”

尽管教宗完全没有提到狎童案风波,但梵蒂冈教廷国务卿索达诺枢机主教在复活节弥撒开始时发表了罕见的演说。他维护教宗的立场,并表明教会不会被这些“小八卦”所胁迫。

这是复活节弥撒仪式首次由索达诺枢机主教发表演说,这个礼节改变可能说明了梵蒂冈正面对庞大的压力,也显示梵蒂冈接下来的策略是暂时不让教宗直接针对这个课题发表谈话,或至少不会在做礼拜时谈及此课题。

法国巴黎教区总主教万托瓦指责这是对教宗的有计划抹黑行动。

万托瓦接受报章《小巴黎人》访问时说,这些令人震惊的案件发生在数十年前,而且只涉及一小撮的神职人员。

他说:“这是对准教宗的有计划抹黑行动。然而,正是信理部枢机主教拉青格(今日的教宗)鼓励主教有系统地向罗马通报这些案件,以打击恋童癖”。

比利时和德国的天主教会领导人则批评教会高层。比利时总主教伦纳德在献词中说,教会高层对危机管理不善。

他说:“对有罪保持沉默,往往被看作是包庇教会某些人的名誉,多过保护受虐待儿童的名誉。”

德国总主教措利契说:“我们特别必须在今天,一起开始检验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怕的罪行、教会黑暗的一面及我们的阴影。”

他也说:“教会不能无动于衷,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开始。”

前天发表谈话引起犹太人和狎童案受害者不满的教宗私人讲道师坎塔拉梅萨神父,4日针对自己的不当言论作出道歉。他强调,教宗并没有指使他要说什么,事先也不知道他的谈话。

他说:“如果我伤害了犹太人和狎童案受害者的感受,我是无意的,我真的很抱歉,我请求宽恕。”

坎塔拉梅萨神父将外界就梵蒂冈和教宗对狎童丑闻处理不当进行的抨击,与犹太人遭受“集体暴力”的反犹太主义相提并论,结果引起犹太组织和狎童案受害者的愤怒反应。


教皇讲道师为自己的不妥言论道歉
(BBC 2010年4月4日)

罗马天主教教皇本笃十六世的私人讲道师坎塔拉梅萨神父为他在耶稣受难日的布道仪式上的一段讲话表示道歉。

在那段讲话中,他把罗马天主教会因神父娈童案受到的批评与犹太人受到的迫害相提并论。

现在,坎塔拉梅萨神父说,如果他的讲话伤害了犹太人和娈童案受害者的感受,他表示由衷的道歉,并请求他们的原谅。

犹太组织和向神父娈童案受害者提供支持的组织都对他的布道讲话感到愤怒。

但是,教皇本人在周日发表传统的复活节讲话中并未提及娈童案危机。

在罗马圣彼得广场举行的复活节弥撒上,梵蒂冈国务卿安杰洛·索达诺枢机主教说,上帝的子民将与教皇站在一起,他们将不会让自己受到他所称的“目前的流言蜚语”的左右。

圣公会领袖道歉
在另一项与此有关的事态发展中,全球圣公会领袖、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罗恩·威廉姆斯对他发表的一番有关神父娈童案影响爱尔兰天主教会的评论作出公开道歉。

他在星期六说,爱尔兰的罗马天主教教会正在丧失所有的信誉,这招致爱尔兰罗马天主教教会领袖的批评。

威廉姆斯对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说,神父性侵犯儿童的指控带来巨大的创伤,这使神父很难面对公众。

他指出,罗马天主教教会给整个爱尔兰社会带来了问题。

现在,威廉姆斯说,他的讲话用意原本是指出爱尔兰的教会面临的巨大挑战。

他说,如果他的讲话中有任何东西被认为是瓦解迎接这一挑战的努力,他感到非常的抱歉。




梵蒂冈为教皇辩解

(美国之音 2010年4月4日)

罗马天主教廷的一名高层人士对教皇本笃十六世说,教廷不会由于有关教士对儿童进行性虐待的“琐碎传闻”而受到影响。枢机主教索达诺非同寻常地打破传统,在梵蒂冈星期天举行复活节弥撒开始时直接向教皇说出这番话。

星期天早些时候,教皇的私人神父坎塔拉梅萨为自己上星期五发表的言论向犹太人道歉。他当时把对教会和教皇的抨击比作历史上针对犹太人的“集体暴力”。

坎塔拉梅萨神父说,在他于耶稣受难日布道之前,教皇不知道布道的内容。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对坎塔拉梅萨的言论做出强烈反应,表示这种言论令人不快和厌恶。

英圣公会领袖为其爱尔兰天主教评论道歉

(BBC 2010年4月3日)

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对他此前所说的爱尔兰的罗马天主教会在处理虐童案件中丧失了全部信誉表示歉意。都柏林的大主教马丁说,罗万·威廉姆斯星期六向他致电,深切表达了因自己的评论所带来的任何麻烦。马丁援引威廉姆斯的话说,他从来没有想要批评爱尔兰教会。

此前,马丁大主教说,在听到威廉姆斯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发表的引起争议的评论时,他感到很震惊。在一份声明中,这位爱尔兰大主教承认教会让虐童事件的受害者失望。但是他说,威廉姆斯的评论使得那些努力重树教堂信誉的人失去信心。

罗万·威廉姆斯作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是世界上7千多万圣公会信徒的精神领袖。他的评论可能在教皇本笃定于9月访问英国之前引发与梵蒂冈的紧张关系。

圣座新闻室主任回答外界有关圣座讲道神师引用犹太人朋友话引起的议论
(梵蒂冈电台 2010年4月3日)
因为圣座讲道神师在耶稣苦难礼仪的讲道中引用一位犹太人朋友来信而引起外界一些议论。这位犹太人朋友把目前教宗与教会因某几个神职人员侵犯儿童罪过而受到的攻击与反犹太主义相比。对于外界的议论,圣座新闻室主任隆巴尔迪神父发表声明,指出这样的相比不是圣座的路线。我们先将圣座讲道神师坎塔拉梅萨神父讲道中有关部分翻译如下:

********
我最近收到一位犹太人朋友的信,在他的允许下,我愿意将信中的一部分读出来和大家分享。他说:“我怀着厌恶的心情关注全世界对天主教会、教宗和所有天主教信徒的猛烈而且集中的攻击。利用文字把个人的罪过变成集体的罪过,这令我想到反犹太人主义的最无耻方面。我愿意以个人的身份向您、向教宗和整个天主教会,表达我这个主张对话的犹太人和所有赞同这种友爱情谊的人士的关怀与支持。我们的逾越节和你们的逾越节,毫无疑问,是有差别的,但两个宗教的信徒都是怀着对默西亚的希望而生活,默西亚一定会令我们在同一个天父的爱中重新结合在一起。我向您和所有天主教徒祝贺复活节快乐。”
********

对于外界的议论,圣座新闻室主任隆巴尔迪神父回答说:

“将因恋童癖丑闻而攻击教宗的行为与反犹太人主义相比不是圣座的路线。坎塔拉梅萨神父仅仅为了让人们知道,一位犹太人本着他同胞所受的痛苦这个特别经验来表达对教宗的关怀。不过,这段引文可以引起误解。”

梵蒂冈为教皇辩护的立场引发愤慨
(BBC 2010年4月3日)

教皇本笃十六世的私人讲道师把针对教皇的批评和反犹太主义相联系的说法,招致天主教神父娈童案受害者和犹太人团体的强烈反对。

遭受神父性侵犯的受害人团体SNAP说,教皇的私人讲道师坎塔拉梅萨神父在复活节布道中的讲话犯了“道德错误”。

德国犹太人团体领袖形容坎塔拉梅萨神父的复活节布道是前所未有的“傲慢行为”。

梵蒂冈说,坎塔拉梅萨神父的讲话并不代表罗马教廷的正式立场。

梵蒂冈发言人隆巴蒂神父说,进行这样的比较有可能“引起误解”。

但坎塔拉梅萨神父在复活节的布道讲话全文却发表在了梵蒂冈官方报刊《罗马观察报》的主页。

BBC驻罗马记者威利说,对于外界指责罗马教廷有系统地掩盖过去几十年的神父娈童行为,梵蒂冈一直不遗余力地进行辩护。

圣公会领袖指爱尔兰天主教会正丧失信誉
(BBC 2010年4月3日)

全球圣公会领袖、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姆斯说,爱尔兰的罗马天主教教会正在丧失所有的信誉。

威廉姆斯对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说,神父性侵犯儿童的指控带来巨大的创伤,这使神父很难面对公众。

他指出,罗马天主教教会给整个爱尔兰社会带来了问题。

BBC宗教事务记者说,威廉姆斯的讲话代表了来自另一个教派的非同寻常的抨击。



神学家洛朗谈司铎独身的意义

(梵蒂冈电台 2010年4月2日)


「司铎独身生活是完全及绝对的献身于基督、教会和天主的国的标志。」这是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主教会议后使徒劝谕「爱德圣事」文件中对司铎独身生活的定义。独身生活是见证福音的内在承诺。关于独身生活的意义本台访问罗马圣十字架大学灵修神学教授洛朗(Laurent Touze)神父:
答:谈司铎独身生活,必须谈圣体圣事。基督在奉献时献出他整个身体,直到洒流鲜血。因此,当司铎举行基督的祭献,他必须活出相称于这祭献的生活方式,为了爱教会的缘故,藉由独身生活完全献出自己。

问:为青年人理解独身生活这项礼物的困难在哪里?如何克服这困难?
答:我认为一位青年在理解和度独身生活的困难与他在理解和度婚姻生活是完全一样的。从这意义上来说,主流文化阻止或试图阻止,人心理解忠信到死、完全奉献自己及爱的美好。从这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要培育青年人一些基础的美德,例如:真诚,对自己的真诚,如此每个人有勇气看到自己的问题,并有勇气说出来而且谦逊地寻求帮助。然后,是重新注意一切关于司铎候选人的人性培育,但关于这点,我认为美国的经验已经证明,重要的是灵修方面的要求。司铎候选人必须了解,基本要求是必须爱基督并且效法基督完全献出自己的生命为教会服务。

问:神父,这项任务的挑战是什么?
答: 毫无疑问的对候选人的拣选,这永远是项挑战。为一位认为自己有司铎圣召的年轻人也如此。他必须有谈论他自己的空间,谈论他的问题,让他的培育导师及他自己看出他是否具有成为一位快乐且圣善的司铎的品质。同时,正因教会训导强烈地强调司铎独身生活与举行弥撒圣祭的关连,因此,对圣体奥迹有正确的认识很重要。对修士们的培育、司铎的陶成,无论老少,都需要竭力坚持,让他们能重新发现举行神圣礼仪的重要性,以及举行圣体圣事的重要性。

问:家庭对修士陶成能贡献什么?
答:是项绝对必要的任务,即: 一位青年到了祝圣为司铎那天,绝大多数,可以说百分之九十的圣召应该归功于他的父母,因为基本上他是从他的父母那儿,接受了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天主的渴望的种子:从父母那儿他有能力了解什么是爱,什么是忠诚。也许,即使诞生在一非天主教的家庭,当他看到父母之间的爱,学习与他的兄弟姐妹一同生活,在家庭中学习慷慨,或许,在从这儿更容易得到天主召叫的恩赐。从这意义来说,家庭对活出圣善的司铎圣召或活出圣善的婚姻圣召能提供更好的教育,毫无疑问,大家庭更容易培养出慷慨的精神。
天主教神父将批评教皇与反犹太主义相比

(美国之音 2010年4月2日)

一名天主教神父将最近人们对教皇处理教堂虐童事件的指责与反犹太主义最令人可耻的方面相提并论。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举行的耶稣受难日礼拜中,教皇的私人宗教事务顾问、坎塔拉梅萨神父诵读了他从一名犹太朋友那里收到的信件,信中说他对人们对教堂和教皇的强烈抨击感到厌恶。教皇本笃在旁聆听。

坎塔拉梅萨神父谈到了经历过这种“集体暴力”的犹太人作为受害者的感觉,并将天主教教会正在经历的丑闻与之相比。但是在坎塔拉梅萨神父发表此番评论的几个小时之后,一名教会发言人说,坎塔拉梅萨神父并不是以一名梵蒂冈官员的身份说这番话的。

犹太人和受害者团体也对此做出反应。美国犹太大屠杀幸存者暨后裔协会的副主席斯坦伯格称,将教会的丑闻与反犹太迫害相提并论是“无礼和不成立的”,并补充说“我们痛感失望”。


揭露在性侵犯的丑闻上对教会展开不符合事实的攻击及诽谤
(梵蒂冈电台 2010年4月2日)
一些报刊在教会成员性侵犯未成年人的问题上向教宗发动攻势,也是昨天4月2日国际新闻界报道的热门话题,在西方社会更是如此。然而也有许多人对教宗本笃十六世表示关怀。

拉丁美洲的主教们在发表的文告中对一些神职人员犯下的性侵犯罪行表示痛苦和愤慨,同时也表达与教宗精诚团结,他自从任圣座教义部部长时就已经勇敢地抵制这些个案,今天却成了媒体“不真实报道及诽谤”的目标。

美国知识界人士乔治·韦格尔撰文毫不留情地指责了“纽约时报”的不称职,称该报的编辑们“放弃了对遵守报业最起码准则的要求”,将这家著名报纸变成以谎言和含沙射影为依据的丑闻文摘。韦格尔根据手中资料指出,性侵犯是“世界性的创伤”,他提到仅在美国就有大约3千9百万青年遭受过这类侵犯。6-10%的公立学校学生在1991至2000年期间曾遭受过性骚扰。2009年证实犯这项罪行的神职人员有6名,而天主教会的信友超过6千万。尽管如此,被瞄准的目标只有天主教会,教会被描写成“对青年施暴力的中心”。韦格尔解释说:“要是教会是一个性骚扰者的国际犯罪集团的话,就不能有任何企望在针对社会政治的公开讨论中占有一席。”与教会对立的人“设法在道德和金融方面摧毁教会”,在教会领导人的名字上抹黑。韦格尔又提到,教会承认自己在处理性骚扰事件中铸成的错误,无论如何“没有一个机构在对待自己的错误上有如此透明的态度,没有人尽最大的努力来纠正这些错误。这些事实却未提供给公众舆论。”韦格尔结论说,要是“纽约时报”在疯狂攻击教会的运动中站在第一线,“也不该阻止其它新闻机构知道这一强烈奉行世俗主义的报刊针对教会发表了歪曲事实的消息。”

许多人提出了在对教会正面攻击的背后是什么在作怪这个问题。纽约的总主教多兰质问这家报刊,在性侵犯个案中,为何在对待布鲁克林的犹太人团体和天主教会机构上使用了双重标准。意大利克雷莫纳的主教兰弗兰科尼指责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有经济利益。从基督信徒受迫害的伊拉克也传来了对教宗的关怀,基尔库克的总主教萨科给教宗写了一封支持的信函。在法国,基督信仰知识界、政界和艺术界人士呼吁说真话,他们对神父犯恋童罪感到震惊,对受害者表示关怀,邀请新闻媒体在报道事件的道德上负起责任。他们表示:“我们忧伤地看到我国和一般西方国家的众多媒体以不公正、无知或哗众取宠的态度对待这些个案,让人忘记许多神父勇敢地传播基督的讯息,有时他们的处境很孤独。”
德国天主教会承认在对待性侵案受害者方面出现失误

(德国之声 2010年4月2日)


弗莱堡

德国主教大会主席佐利奇承认,在处理天主教会下属机构的性侵害丑闻过程中,在对待受害者方面出现了错误。在为其负责的弗莱堡教区准备的复活节声明中,佐利奇大主教表示,教会在过去数十年中为受害者提供的帮助太少。未来受害者群体将成为教会主要关怀的对象。佐利奇还表示,当年教会的做法部分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



针对侵犯儿童事件,教会要求新闻界的报导真实、透明,不作假的独家内幕消息报道
(梵蒂冈电台 2010年4月1日)
关于神职人员侵犯儿童罪行,教会要求新闻界的报导真实、透明,不作不实的独家内幕消息报导:

圣座教义部部长莱瓦达枢机在美国三藩市的天主教网站刊登文章说:“我们美国人不被认为是高文化的典范,但我们可以因我们追求正义的热情自豪。”他又说:“虽然如此,我必须承认,纽约时报作为正义的典范,我无法引以为荣。”纽约时报以夸大的言辞作所谓的独家内幕消息报导,对教宗本笃十六世作不公平的指责,并在一贯的成见下,忽视一个事实,就是:正是当时的拉青格枢机竭力从教会的内部开始进行清理的事实,尤其是2001年起,教义部才被委托处理侵犯儿童事件这个事实。关于有恋童癖的劳伦斯·默菲神父个案,教义部部长莱瓦达枢机引用了密尔沃基教区法官代理布龙达杰神父的话,来指出纽约时报的报导不实。布龙达杰神父当年以司法团主席的身份负责默菲案件,他说,他从未接到过来自梵蒂冈的停止审讯默菲案指示,因此,审讯继续进行直到默菲于1998年去世才停止。莱瓦达枢机说,纽约时报的文章没有任何合理的法律标准,而这却是美国人民有权也期望从他们的主要媒体找到的。

纽约的总主教多兰说:“教会需要批评,但我们要求正确和确实的批评。”关于对教宗的指责,他说,事情并非如报导所说的。纽约时报的报导将事实与虚假混杂在一起,关于侵犯儿童事件的报导令人呕吐和悲痛,但是对当时的拉青格枢机的影射则毫无根据,这是对教宗的大肆诬赖。此外,纽约时报所提供的资料,更证明对控诉默菲神父的审讯从未被要求停止。多兰总主教说,这个案件不能成为独家内幕报导的消息,因为密尔沃基总教区在许多年前已经全部公开了,那么纽约时报为什么现在报导这个“不是新闻”的新闻?反而不报导最近美国教会发表有关遵守保护儿童宪章的报告呢?美国教会拟订了极严格的措施来预防可能发生的侵犯儿童事件。多兰总主教最后强调,一份日报若想受到读者的敬重,很简单,只需要说实话便可以。

美国的另一家重要日报,每日新闻报在批评教会的同时,毫不暧昧地指纽约时报对教宗本笃十六世的指责“不真实”。

一些意大利报纸则提出两点:第一点,对拉青格枢机的指责似乎涵盖了数十年的历史,然而,教义部要到2001年才被委托直接处理神职人员侵犯儿童的个案。第二点,关于和侵犯案有关的所谓的“圣座秘密”,与向政府当局投诉毫无关联,而只关系到教会根据教会法典的审讯,这是为保障受害者同时也为保护被控告实际上却清白无罪的人。

巴西圣保罗的总主教舍雷尔枢机说,某些人以具体的行动攻击教宗,借假造的新闻来将一切邪恶的责任都安在教宗身上。仅仅几个人犯了罪便以一概全地指责整个教会。

威尼斯的宗主教斯科拉枢机说,教宗本笃十六世为清洗教会中所有的不洁尽了最大力。意大利主教团主席巴尼亚斯科枢机昨天圣周四在举行祝圣圣油弥撒时强调,司铎必须带给人们喜乐,任何痛苦和阴暗的情况都不能抹杀他们所成就的善。

圣座新闻室主任隆巴尔迪神父在进入圣周前发表的公告中指出,美国教会在保护儿童方面所决定并正在实行的措施已经展示出其效用,在最近教会受到媒体攻击和因此遭受损害后,这是一个好消息。公告说,一个有深度的观察者,绝不会忽略教宗的权威和圣座密切而且适当的工作使得教会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加努力坚强主教们,并指导他们与侵犯儿童的弊端抗争并将之根除。教宗最近写给爱尔兰教会的信函便是证明。这封信函要协助爱尔兰教会走“痊愈、更新、赔补”的道路,来为前途做准备。



德总理默克尔认为应肯定教会对虐童事件的应对
(中新网 2010年4月1日)
据美联社4月1日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就罗马天主教教会回应德神职人员侵犯儿童一事对教会提出赞扬。   
据报道,默克尔3月31日在接受电视节目采访时表示,在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的丑闻遭到揭发后,教会建立协调机构处理事件,并设立了热线让受害者拨打,以此检举犯错的神职人员,这些做法都“非常好”。   
默克尔还对德国主教誓言将追查虐童事件真相的做法表示欢迎。她说,“对真相和事实来说,没有其它选择的余地”。   
默克尔补充说,她相信教会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   
德国教会神职人员性侵儿童事件近日不断遭到揭发,最近有消息指出20名德国神职人员曾在1950年到1990年间侵犯儿童,而教会被指知晓此事却帮助涉事神父隐瞒实情。事件曝光后,默克尔政府班子感到身上担子很重,他们本月将与教会代表一起,首次召开圆桌会议讨论这一事件,共同找出应对方法。   
默克尔曾指出,儿童遭受性侵犯的问题是德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她呼吁立即采取措施根除这一“陋习”。

在性侵犯事件上攻击教宗和教会是一场仇视基督信仰的运动
(梵蒂冈电台 2010年3月31日)
在一些神职人员对未成年人性侵犯的问题上向教宗发动进攻是仇视基督信仰的一场运动,在历史上经常发生。意大利拉维纳的荣休总主教托尼尼接受“前途报”的访问中作了上述表示。他说,纽约时报或明镜周刊干他们的本行:用政治、经济和权力的语言说话,不懂其它事物。教会的见证广受欢迎,与这个逻辑背道而驰。攻击行动证实了此时在教会历史上是个卓越时刻。宗座促进基督信徒合一委员会主席卡斯帕枢机谈到教宗本笃十六世为在教会团体内进行大扫除所做的努力,他强调,不仅教宗,整个教会和每位信友都受到正面攻击,攻击的方式超出了事件本身。他说,我们对此并不惊奇,耶稣已事先告诉我们:被喊“钉死他!”的人是有福的。卡斯帕枢机又表示,恋童症的问题与司铎独身毫不相干,性侵犯的事件也在家庭内发生。因此他邀请信友们不要丧失勇气,因为用歌声和橄榄枝向耶稣欢呼的人也就是对耶稣的信赖,他们没有错。有信仰的人得胜了。圣座封圣部荣休部长马丁斯枢机表示,苦路不是以耶稣被钉十字架作了结,而是以他的复活走完这段路程。攻击教会,卖出这些报纸是攻击教会和教宗的卑鄙行为,我们所有天主教徒该当紧密地团结在教会和教宗周围。圣萨尔瓦多的总主教埃斯科瓦尔谈到有组织有势力的一场运动,利用少数人的背叛行为,想抹杀忠于基督的绝大多数司铎的慷慨见证。


天主教会因虐待丑闻陷入危机

(德国之声 2010年3月31日)

美茵茨地区枢机主教卡尔·雷曼(Karl Lehmann)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虐待丑闻被曝光,天主教会已深陷危机之中。雷曼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文章称,如果现在教会受到道德上的指责,教会不应感到惊讶。本周二,天主教会在全德国范围内为性虐待丑闻的受害者开设了一条特别电话热线。一些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将负责照料新近的和以往的受害者。另外教会还在互联网上提供了相应的救助服务。


天主教会为性虐待丑闻的受害者开设救助电话热线

(德国之声 2010年3月30日)

天主教会在全德国范围内为性虐待丑闻的受害者开设了一条特别电话热线。特里尔教区主教阿克曼(Stephan Ackermann)作为德国主教会议委任的虐待丑闻问题处理特派员表示,一些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将负责照料新近的和以往的受害者。另外教会还在互联网上提供了相应的救助服务。阿克曼还表示,一个月之内将对赔偿基金的设立问题作出决定。



意大利前途日报(Avvenire)发表反击纽约时报的不实报道
(前途日报 2010年3月28日)
http://www.avvenire.it/Mondo/pedofilia+faziosit%C3%A0+nyt+cardinale_201003290655520130000.htm
Ecco le faziosità del «New York Times»
Gli ultimi attacchi sferrati dal New York Times contro la Chiesa cattolica, e contro l’attuale pontefice in particolare, non nascono dal nulla. Ma si inseriscono in una linea editoriale ben definita, sostanzialmente ostile. Ne fa fede un episodio risalente allo scorso autunno, che vale la pena ricordare. È accaduto che l’arcivescovo Timothy M. Dolan, ha chiesto al giornale della sua città di ospitare una sua opinione. Ma il grande quotidiano liberal – ma forse non molto liberale – gli ha risposto picche. Non l’ha pubblicato. E così il presule l’ha messo in rete.

Monsignor Dolan, arcivescovo di New York dal febbraio 2009, è un ecclesiastico universalmente apprezzato per la bonomia e il carattere affabile. Ma ama parlare chiaro, chiamando le cose col proprio nome. E così faceva nel commento cestinato dal Nyt. Commento, che conserva tutta la sua attualità, perché riguarda il fenomeno dell’«anticattolicesimo» negli Usa, sul fatto che «non è un iperbole definire il pregiudizio contro la Chiesa cattolica un passatempo nazionale». Dopo aver citato alcune riflessioni autorevoli su questo anti-cattolicesimo – quelle di Arthur Schlesinger jr («il più profondo pregiudizio nella storia del popolo americano»), di John Higham («la più rigogliosa, tenace tradizione di agitazione paranoica nella storia americana»), di Paul Viereck («l’antisemitismo della sinistra») e di Philip Jenkins («l’ultimo pregiudizio accettabile») – Dolan punta il dito su alcuni esempi di questa «slealtà» (unfairness)contro la Chiesa cattolica» prendendoli proprio dalle cronache del Nyt. Accusa il quotidiano di utilizzare un criterio di «oltraggio selettivo» nel trattare la questione dei casi di abusi sessuali contro i minori.

Osservando ad esempio il modo più soft adottato nel trattare uno scandalo scoppiato nella comunità ebrea ortodossa di Brooklyn («il Nyt non ha domandato quanto richiesto incessantemente, occupandosi dello stesso tipo di abusi da parte di una piccola minoranza di preti: rilascio dei nomi degli accusati, riduzione della prescrizione, investigazioni esterne, accesso agli archivi, trasparenza totale»).

O il fatto che il Nyt ha sostanzialmente ignorato studi e notizie d’agenzia sul fenomeno degli abusi nelle scuole pubbliche. Dolan segnala anche il modo ostile con cui il giornale ha trattato il documento vaticano dedicato agli anglicani che vogliono unirsi a Roma. E termina la sua carrellata di esempi con un commento «violento e scurrile» nei confronti della Chiesa e del Papa firmato dalla columnist Maureen Dowd: «Il suo pregiudizio – scrive Dolan –, mentre può essere appropriato per il giornale del movimento (xenofobo e nativista, ndr) Know-Nothing degli anni ’50 del XIX secolo, The Menace, non ha posto in una pubblicazione importante oggi».

Gli articoli citati da Dolan erano usciti nel giro di un paio di settimane, lo scorso ottobre. Alla risposta di Dolan, diffusa nel suo blog diocesano, rispose con una lettera aperta le responsabile dell’informazione religiosa del Nyt, Laurie Goodstein (autrice anche del servizio con cui si è cercato di infangare anche il Papa nella storia di un prete "pedofilo" di Milwaukee), che si disse «disturbata» per gli argomenti usati dal presule, contestandone alcuni. Ma i lettori del New York Times l’opinione dell’arcivescovo della propria città non l’hanno potuta leggere.
Gianni Cardinale

瑞士总统吁设登记制度 防恋童神父接触儿童

(中央社 2010年3月28日)

(中央社日内瓦28日路透电 译者:中央社郑竹雅)瑞士总统洛伊塔德(Doris Leuthard)今天呼吁建立集中登记制度,避免有恋童倾向的神父进一步接触儿童。
她向瑞士媒体发言之际,正值全世界天主教教会深陷性侵丑闻风波。瑞士警方也针对孩童遭神父伤害的指控进行调查。

她说:“犯罪者是神职人员还是一般民众并无差别,两者都受瑞士刑法约束,没有别的藉口。”

她表示,确保恋童患者无法进一步接触孩童,这点相当重要,因此应考虑让恋童神父纳入与教师相同的登记制度。

梵蒂冈:教会回应性侵案方式攸关信誉

(中央社 2010年3月28日)

(中央社梵蒂冈27日路透电)梵蒂冈发言人今天表示,天主教会对神父性侵案的回应攸关信誉,即使是数十年前的案子,仍必须“承认并赔偿损失”。
外界指控欧洲多起较会发生神父性侵事件,尤其在爱尔兰及德国最多。最新一起案件是“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本周报导,在教宗本笃十六世尚未出任教宗之前,曾包庇一所美国聋哑学校200名男童被墨斐神父(Reverend Lawrence Murphy)性侵的严重事件。

梵蒂冈已经否认教宗掩护自己人。但是各界都呼吁当地主教辞职,为他们没有向民事当局举报而负责。

梵蒂冈主发言人龙巴迪(Federico Lombardi)神父向“梵蒂冈电台”(Vatican Radio)表示:“这起事件的性质一定会引起媒体注意,因此教会回应的方式攸关其道德信誉。”
纽时:德性侵童男者回任神父,教宗当时知情

(东森新闻 2010年3月27日)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7日报导,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德国慕尼黑总主教,任内熟知一项儿童遭神父性侵案的程度,远高于多项教会声明所承认的。他在最后升任教 宗前,处理该件发生在其治下丑闻的手法,引起外界高度质疑。

根据纽约时报报导,时任慕尼黑总主教、并一路升任枢机主教终至教宗的拉晋泽,当时收到一份备忘录,告知他一名1980年获他同意交付治疗恋童癖的神父,在 开始治疗才数日,就将重返堂区神父职务。

这位名叫贺勒曼的德国神父,后来又因在另一个教区性侵儿童而法办定罪;而在案发后的处理过程中,拉晋泽正位于有责任将他移送法办的职务上,或至少必须将他 调动至无法与儿童接触的工作上。后来拉晋泽更代表教廷处理数千件儿童遭性侵案件。

而慕尼黑教区最近虽将错误的责任推给应向拉晋泽报告案情的人,而非拉晋泽本人,但也承认教会处理贺勒曼的案子犯下许多严重错误。

圣座与慕尼黑总教区针对纽约时报有关慕尼黑总教区侵犯儿童事件报导发表声明

(梵蒂冈电台 2010年3月26日)

纽约时报26日刊登了一篇文章,谈论拉青格枢机担任慕尼黑总主教期间发生神父侵犯儿童事件。圣座新闻室主任隆巴尔迪神父在回答记者们针对这篇文章向他提出的问题时,向他们提及慕尼黑总教区26日上午发表的公告,公告中否认当时的总主教拉青格枢机对该事件知情。公告说:“纽约时报的文章没有任何新资料,所报导的都包含在总教区关于当时的总主教对H神父情形是否知情所发表的通告中。
总教区因此肯定其立场,重申当时的总主教对再次派H神父从事堂区牧灵活动并不知情。
总教区认为任何其他的说辞皆纯属推测。
当时的副主教格哈德·格吕贝尔蒙席对他再次派H神父从事堂区牧灵活动的错误决定负全责。”



圣座发言人强调,关于墨菲个案,梵蒂冈对侵犯儿童罪行没有作任何遮掩或禁止揭发罪行
(梵蒂冈电台 2010年3月26日)
圣座新闻室主任隆巴尔迪神父23日向纽约时报声明,关于墨菲个案,梵蒂冈没有作任何遮掩或禁止揭发墨菲侵犯儿童的罪行,圣座教义部是在事发20年后才知道。隆巴尔迪神父坚决否定在墨菲个案上对梵蒂冈的指责。以下是隆巴尔迪神父的声明内容:
********
美国密尔沃基总教区令人悲痛的劳伦斯•墨菲神父的个案,关系到特别弱小无助的受害者,他们因他的作为而受到可怕痛苦。墨菲神父对失聪儿童的性侵犯行为,是犯法行为,更严重的是,他辜负了受害者对他的信赖。70年代中叶,一些受害者向政府当局控告墨菲神父对他们的侵犯,当局于是对墨菲神父展开调查。虽然如此,据报导,调查后来停止了。

圣座教义部是在20年后才被告知这个问题。

有人指受害者没有向政府当局控诉这个案件,与教会实行“引诱罪”文件的指示有关。但其实两者毫无关联。

事实与新闻界流传的一些言论恰好相反,无论“引诱罪”文件或教会法典都从不禁止揭露神职人员侵犯儿童的罪行。

90年代末,即在向教区当局和警方控诉侵犯行为的20多年后,教义部才首次被问及应该如何根据教会法典来处理墨菲案件。教义部被告知这个问题是因为引诱罪发生在进行告解圣事中,这亵渎了忏悔圣事。应该指出,教义部提出教会法典问题与对墨菲神父可能进行的民事或刑事诉讼毫无关联。

对类似的案件,教会法典没有自动惩罚的规定,而是建议对当事人作出裁判,不排除判处教会中最严重的惩罚,就是,撤销圣职身份。由于墨菲神父已经年老而且身体虚弱,他独自生活,20多年再没有被控告其他的侵犯事件,为此,教义部建议密尔沃基的总主教考虑处理这个事件,比如,限制墨菲神父 公开进行神父职务,并要求墨菲神父担负他行为的全部严重责任。墨菲神父在四个月后去世,死前没有发生其他意外事件。
梵帝冈批评媒体对性虐待的指称

(美国之音 2010年3月26日)

梵帝冈抨击媒体的有关报道。之前媒体报道说,罗马天主教皇本笃十六世在担任枢机主教时未能对一名美国神父采取行动。这名神父被控性骚扰多达200名聋哑男童。

梵帝冈报纸“罗马观察家”星期五发表社论说,默菲神父案件中没有任何掩盖行为。社论称,有关的指称是“不惜代价”抹黑教皇的“卑劣”企图。文章为教皇处理罗马天主教会内部的性虐待辩护,称在处理上性虐待案件上“透明、坚决和严厉”。

纽约时报星期三发表有关文件说,教皇在1990年代担任枢机主教时对有关墨菲神父在美国中心部的威斯康辛州虐待儿童的情况,视若罔闻。梵帝冈的发言人说,教皇当时是约瑟夫-拉青格枢机主教,他决定不免去被控性虐待神父的职务,因为他年事已高,患病在身,而且没有新的虐待指称。

《罗马观察家报》及圣座新闻发布中心驳斥《纽约时报》指控
(亚洲新闻 2010年3月26日)

梵蒂冈城(亚洲新闻)—在此,我们全文发表《罗马观察家报》今天驳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24/03/2010)的文章。《纽约时报》撰文介绍了一名七十年代遭到美国警方调查的娈童司铎劳伦斯·墨菲神父案,并指责梵蒂冈和教宗本笃十六世,即当时的圣座信理部部长拉青格枢机不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将墨菲降为平信徒,还试图掩盖事实。在此,我们全文刊登圣座新闻发布中心主任费德里克·隆巴尔蒂神父就这篇报道致函《纽约时报》的声明(英文版)。

       《罗马观察家报》文章:

No cover-up

Transparency, firmness and severity in shedding light on several cases of sexual abuse by priests and religious: these are the criteria that Benedict XVI is indicating, with constancy and serenity, to the entire Church. A work method - consistent with his personal history and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experience as prefect of the 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 – that is feared by those who apparently do not want the truth to be asserted but who would prefer to exploit, without any foundation in fact, horrible episodes and painful events in some cases dating back to decades ago. The most recent example of this is seen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today by the U.S. newspaper “The New York Times”, along with a commentary about the serious case of the priest Lawrence C. Murphy, responsible for abuses committed on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in a Catholic institution, where he worked from 1950 to 1974.   

According to the reconstruction made in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wide documentation provided by the lawyers of some of the victims, the reports concerning the conduct of the priests were only sent in July 1996 by the then Archbishop of Milwaukee, Rembert G. Weakland to the 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 – of which Cardinal Joseph Ratzinger was prefect and Archbishop Tarcisio Bertone, secretary - in order to obtain information on the proper canonical procedure to be followed. The request was not in fact referring to allegations of sexual abuse, but to the violation of the sacrament of penance, perpetrated by soliciting in the confessional, which occurs where a priest urges the penitent to commit a sin against the sixth commandment (canon 1387) .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 as stated by the Director of the Holy See Press Office - which the canonical question presented to the congregation was in no way connected to any potential civil or criminal proceedings against Father Murphy.  Moreover the archdiocese had already begun a canonical process against him, as is evident from the abundant documentation published online by the newspaper in New York. The archbishop’s request was responded to by a signed by then-Archbishop Bertone, March 24, 1997, with an indication as to proceed according to lines established in Crimen sollicitationis (1962).

As one can easily deduce from reading the reconstruction made by the New York Times, there was no cover-up in the case of Father Murphy. And this is confirmed by the documentation that accompanies the Article in question, which includes a letter that Father Murphy wrote in 1998 to the then Cardinal Ratzinger asking that the canonical process be interrupted because of his deteriorating health condition. Again the congregation responded, through Archbishop Bertone, calling on the ordinary of Milwaukee to carry out such pastoral measures as provided for under cannon 1341 to make amends for the scandal and ensure the restoration of justice.   

The purposes have been indisputably confirmed by the Pope, as evidenced by his recent pastoral letter to Catholics in Ireland. But the prevailing trend in the media is to ignore the facts, preferring  instead to force interpretations in order to disseminate an image of the Catholic Church as almost solely responsible for sexual abuse, a view that does not correspond to reality, and which is furthermore in function of the rather obvious and ignoble intention of attacking Benedict XVI and his closest collaborators at all costs.   

圣座新闻发布中心主任费德里克·隆巴尔蒂神父有关“墨菲神父案”声明

The tragic case of Father Lawrence Murphy, a priest of the Archdiocese of Milwaukee, involved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victims who suffered terribly from what he did. By sexually abusing children who were hearing-impaired, Father Murphy violated the law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sacred trust that his victims had placed in him.

During the mid-1970s, some of Father Murphy’s victims reported his abuse to civil authorities, who investigated him at that time; however, according to news reports, that investigation was dropped. The 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 was not informed of the matter until some twenty years later.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a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application of Crimen sollicitationis and the non-reporting of child abuse to civil authorities in this case. In fact, there is no such relationship. Indeed, contrary to some statements that have circulated in the press, neither Crimen nor the Code of Canon Law ever prohibited the reporting of child abuse to law enforcement authorities.

In the late 1990s, after over two decades had passed since the abuse had been reported to diocesan officials and the police, the 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 was pres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question of how to treat the Murphy case canonically. The Congregation was informed of the matter because it involved solicitation in the confessional, which is a violation of the Sacrament of Penance.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canonical question presented to the Congregation was unrelated to any potential civil or criminal proceedings against Father Murphy.

In such cases, the Code of Canon Law does not envision automatic penalties, but recommends that a judgment be made not excluding even the greatest ecclesiastical penalty of dismissal from the clerical state (cf. Canon 1395, no. 2). In light of the facts that Father Murphy was elderly and in very poor health, and that he was living in seclusion and no allegations of abuse had been reported in over 20 years, the 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 suggested that the Archbishop of Milwaukee give consideration to addressing the situation by, for example, restricting Father Murphy’s public ministry and requiring that Father Murphy accept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gravity of his acts.

Father Murphy died approximately four months later, without further incident.

法国主教发表声明 就神职人员性虐儿童事件道歉
(中新网 2010年3月26日)
        中新网3月26日电据法新社报道,法国多位主教26日发表联合声明,就近期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儿童事件致歉,称他们对这种“可怕的行为感到羞耻和痛惜”。
  据报道,法国多位主教在声明中写道,“那些犯错的人让我们的教堂(声誉)蒙污”,伤害了教徒,使得人们对所有牧师都产生了怀疑。

教皇本笃十六世已经就未能及时查清楚虐童事件而道歉,就在近日,有受害者家属指责教皇无能阻止罪案发生,对犯罪行为视而不见,并涉嫌包庇犯案牧师。对此梵蒂冈方面坚决予以否认。
梵蒂冈否认教皇本笃十六世掩盖美国神父娈童案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3月26日)

    中新网3月26日电 据英国广播公司26日报道,梵蒂冈否认了有关教皇应对未能阻止美国一名天主教神父性侵犯儿童事件负责的指称。

据信受害儿童遭到这名叫莫菲的美国神父侵犯,受害者亲属对教皇提出了其无能阻止虐待事件发生的指责。

据报道,教皇本笃十六世在上世纪90年代曾掌管梵蒂冈处理神职人员性侵害儿童案件的办公室。

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主教当时曾向梵蒂冈汇报有关莫菲神父的问题,但梵蒂冈没有解决问题。

莫菲神父被指在1950年到1974年之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一所为听障儿童设立的学校侵害了200名儿童。


教宗又被指意图隐瞒美国神父性骚扰儿童丑闻

(联合早报 2010年3月26日)

    据报道,1950年到1974年间在威斯康星州一所聋哑学校任职的墨菲神父被指性骚扰。该州主教曾经两度写信给梵蒂冈信理部枢机主教拉辛格(今日的教皇)告知此事。但拉辛格并没有答复。
(华盛顿综合电)罗马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再次被指意图隐瞒娈童癖丑闻。根据教会档案,美国一名神父曾在数十年前涉嫌性骚扰200名聋哑男童,但教宗虽接到报告却未采取行动。

据《纽约时报》报道,1950年到1974年间在威斯康星州一所聋哑学校任职的墨菲神父被指性骚扰。该州主教曾经两度写信给梵蒂冈信理部枢机主教拉辛格(今日的教皇)告知此事。但拉辛格并没有答复。由他的副手授权进行的秘密教规审讯,半途终止。

报道说,在该报取得的文档资料中,有墨菲在1996年和拉辛格主教的通信记录。墨菲信中恳求停止审判程序,两年后墨菲去世,但仍旧保有神父身份。

在信中墨菲表示,他希望以一个有尊严的神父度过余生,并希望这位未来教宗能帮他。

该报说,墨菲在面对多人指控后,被调往别的教区,但还是获准负责儿童的工作,行动完全不受限制。

教宗日前才针对性侵儿童的事件致函爱尔兰教会,批评当地主教办事欠妥,他说:“发生这么严重的错误,将严重损害你们的信誉。”

处理性侵案不力 爱尔兰主教辞职

爱尔兰天主教会主教马吉因处理性侵儿童的案件不力,已在前天引咎辞职;马吉曾三度担任教皇的秘书,天主教虐童丑闻在欧洲扩大后,他是第二个辞职资深神职人员,教宗已接受他的辞呈。

    与此同时,爱尔兰枢机主教布雷迪的地位可能不保,代表受害者的团体坚称,布雷迪已没有诚信可言。
布雷迪被指30年前曾亲自处理娈童癖神父性侵儿童事件,并协助隐瞒。在丑闻曝光后,布雷迪也亲口承认他是“受伤的疗愈者”。

根据媒体揭露的法庭文件显示,在1975年,当年35岁的布雷迪和两名遭史密斯神父性侵的儿童会面,并劝说一对男童和女童签下誓约,为整件事保密。

布雷迪没有报警,结果引来无穷后患,史密斯不但在爱尔兰,也在苏格兰、美国向儿童下毒手,20年后才被揭发入狱。

70岁的布雷迪在众人眼中,是一个温和正直的人,上星期他透露将在复活节考虑去留的问题。

在梵蒂冈名望极高的马吉主教被指在2009年辖区发生的性侵事件中,处理不当,一年前辞去教区内的行政工作,但迟至本月才向教宗提出辞呈。

在德国,慕尼黑和弗赖辛主教区前天透露,已将更多性侵儿童的事件交由警方处理,有关的事件是在1989年发生,由于尚未超出诉讼时效,检察官理论上可以起诉涉案的教职人员。教宗曾经在慕尼黑和弗赖辛教区工作。

近几个星期来,德国天主教连连爆出神职人员虐待及性侵儿童的丑闻,不过多数事件是在数十年前发生,意味着检方无法将这些虐童犯绳之以法。

德国政府已设立一个专案组调查天主教、其他教会,以及一般学校内发生的虐童事件。

梵帝冈接受爱尔兰主教辞呈

(美国之音 2010年 3月 24日)

梵帝冈接受爱尔兰主教马吉的辞呈。马吉被指责在处理他管辖的教区神父孪童癖案件时失当。

克洛因主教马吉曾经担任过三位教皇的秘书。他一年前辞去行政管理的职务。马吉本月早些时候向教皇递交辞呈。73岁的马吉因在处理两名被控2009年虐待儿童的克洛因教区的神父失当受到指责。

马吉星期三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为他的任何疏忽而令当事人失望表示道歉。他请求宽恕和原谅。

本笃教皇上星期已经向爱尔兰罗马天主教表示正式道歉。爱尔兰政府11月发表的一份报告牵涉了马吉,报告还指责教会经常掩盖虐待事件。另外4名因不当处理性虐待案件在接受正式调查的爱尔兰主教也已经递交辞呈。

丹麦天主教会将调查多起神职人员狎童案

(联合早报 2010年3月23日)

    (梵蒂冈综合电)丹麦天主教会在教徒压力下,将调查多起神职人员侵害儿童的案件。早些时候,瑞士天主教会也宣布,正在调查10起神职人员狎童事件。此前,美国、爱尔兰、德国、奥地利和荷兰已经传出同类狎童丑闻。
丹麦天主教会前天发表声明说:“丹麦天主教会近日遭教徒批评,指教会没有调查,也没有向警方报告,100年来的性侵害事件。”

早些时候,瑞士天主教会宣布,正在调查自2001年起发生的10起神职人员狎童事件。主教团已同受害者合作,向当局举报这些案件。

瑞士东部的库尔教区说,它正在调查10起案件。主教代表卡塞迪说:“我们现在的首要目标是协助受害者。”

该教区的艾因西德伦修道院院长韦尔朗说,他自2001年12月出任院长以来,有至少3个修道士犯下狎童案,但不曾有人被控,因为“受害者或他们的代表强烈表示不愿看到这样的事发生”。

上个周末,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就神职人员侵犯儿童的行为作出道歉,不过,大多数受害者认为他做得不够彻底,没有正视他们所关切的问题,也错过了向世人展示教会愿意改弦易辙的良机。

教宗在这封首次针对狎童事件发出的道歉牧函中说,涉案的神职人员应该在“妥善成立的法庭”上为自己的罪行负责。

不过,爱尔兰的受害者说,他们多年来无法伸张正义,如今教宗应该做出更具体的行动。

“狎童幸存者”组织的成员凯利说,教宗的牧函仍然留下很多疑问。

儿时曾受侵犯的凯利说:“教宗现在的意思是不是说,将成立一个全国听证会,来调查所有教区的狎童案?”
    “总之,最根本的问题是,受害者有没有可能因为教宗的谈话而重获正义?”
在美国,狎童案受害者也批评教宗的牧函。受神职人员侵犯的幸存者网络发表声明说:“在迫切需要有所行动的当儿,教宗只是发表了谈话。”
教宗本笃十六世近4年中在多次机会中谴责神职人员侵犯未成年人的罪行

(梵蒂冈电台 2010年3月22日)

圣座于上周六3月20日公布了教宗本笃十六世写给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牧函。这封牧函的内容是针对未成年人在教会内部遭性侵犯的丑闻表示了立场,其实,教宗在这个问题上表示的态度并非第一次。近4年来他在不同的环境中痛苦地谈到这一严重罪行,严厉谴责犯罪的人并对受害者表示同情。

对圣职人员性侵犯及如此不光彩的背信弃义罪行“深感可耻”;坦率承认过去对这种罪行处理不当;对受害者尤其表示关怀,使他们得到协助,有修好的愿望并下定决心使神职人员和社会在伦理道德上加以更新。这些是教宗本笃十六世近几年会晤地方教会,如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教会时,针对未成年人遭侵犯的主题阐明的核心思想。2006年10月28日,他向前来梵蒂冈述职的爱尔兰主教们谈到性侵犯的个案时,对犯罪的人竟是教会人员感到非常痛苦,同时也提出了行动指南。他说:“重要的是弄清过去发生这些事件的真相,采取一切行动措施,避免今后重犯。保障正义原则完全得到尊重,尤其要使受害者和所有遭这些变态罪行打击的人得到痊愈。”

2008年4月15日,教宗在前往美国访问的飞行中,深知等待他的是一个因这类丑闻处在“危机”中的教会和渴望他说句公道话的社会。教宗从回答与他同机飞行的记者们的问题开始,便从未回避这样的问题。教宗坚决表示,有恋童癖的人不能领受铎职,他强调协助受害者的重要,这些受害者经历了极大的苦难。他说:“这是我们为伸张正义和协助受害者所能做的第一件事。其次是牧灵方面的工作。受害者需要得到痊愈、协助及重新修好。”

隔天4月16日,教宗在华盛顿会晤美国主教们时公开表示他为所发生的事件“感到羞耻”。他也坦白承认为许多司铎“严重不道德的行为”感到“极大悲痛”。他承认这样不容易对待的事件“有时是用最糟糕的方式加以处理的。”他同情性侵犯的受害者,激励主教们采取保护儿童的措施和策略。教宗说:“儿童应该在一个对性和性在人与人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有健康的了解下成长。不应该向儿童展示卑鄙下流的操纵性的事物,然而,这种现象今天却如此地占优势。儿童有权受到真道德价值的教育,这样的价值观植根于人性尊严中。”

教宗的话是对玛尔谷福音记述的耶稣那句生硬的话作出的回应,他在今年2月8日接见圣座家庭委员会大会的成员时也提起这句话,即“谁若使这些信者中的一个小子跌倒,倒不如拿一块驴拉的磨石,套在他的脖子上,投在海里,为他更好。”教宗于2008年4 月17日在华盛顿的国家棒球场举行弥撒时,对儿童遭性侵犯的罪行再度表示痛苦的同时,也提出更新的愿望。教宗说任何话语都无法形容这种事件造成的痛苦和损害,他也鼓励每个人为帮助受害者尽一切努力推动医治创伤及修和的行动。

当天下午,教宗在圣座驻华盛顿使馆的圣堂内会见了几位曾遭受神职人员性侵犯的受害者,倾听他们的叙述,安慰他们并鼓励他们的家人。这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时刻。同样的情景又在3个月后重复,这一次是在澳大利亚,当时教宗去那里为世界青年日举行闭幕礼。教宗于7月21日在悉尼举行的弥撒中有一个受害者代表团。其实,教宗在7月12日前往澳大利亚的飞行途中就已经谴责了恋童癖行为。教宗说:“现在我们要明确指出,天主教教义从未有过这种思想。恋童癖始终是件坏事。在我们的教育中,在修院和为司铎提供持续培育的课程中,我们该帮助他们真正接近基督。因此,我们要尽一切可能来阐明哪些是教会的训导,好有助于司铎接受教育和培养。我认为这就是‘请求原谅’的重大意义。”

一个星期后,教宗同当地神职人员举行的共祭弥撒中毫不含糊地谴责了那些被称为“严重出卖信赖的罪行”。他在2009年4月29日会见一个加拿大土著代表团时再次提到性侵犯的痛苦和到联邦政府学校念书的一些土著儿童遭受的身体暴力和性虐待。这些学校建于19世纪末,其中一部分由当地教会负责管理。


巴西神父性侵男青年影片曝光
(东森新闻 2010年3月22日)
        罗马天主教会儿童性侵丑闻风波,教宗20日已经出面道歉。不过在瑞士和荷兰,又传出神职人员性侵儿童被揭发。另外,美国则是传出童子军遭性侵,受害者出现精神问题导致失业,向法院提告求偿近1400万美元。
巴西电视台近日播出一段震惊世人的影片,画面中,82岁神父巴波沙强迫19岁辅祭发生性行为,性侵影带的曝光,为近来一连串的教廷性丑闻风波,再度投下震撼弹,罗马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20日对爱尔兰教徒发表牧函,首度就当地神职人员性侵儿童丑闻,对受害者诚挚道歉。
教廷发言人表示,“教宗也对受害者说很多道歉的话,对于他们所受的折磨,他表示,‘你们受苦了,我真的很抱歉,我知道什么都无法弥补你们承受的罪恶。’”
不过受害者团体却对抱歉信感到失望,怀疑教宗没有承认教廷应负的责任,受害者团体成员欧高曼指出,“没有承诺制定全球儿童保护政策,没有承诺下令要求每一位主教对民事机关提报侵害儿童罪行,没有承诺配合任何调查!”
神职人员性侵儿童事件,最早从爱尔兰教会爆发出来,主教一手遮天,掩盖神父犯罪事实长达40年,之后奥地利、荷兰、西班牙、瑞士,以及教宗的家乡德国,也陆续爆出天主教会有性侵事件的指控。
最新的消息是,瑞士天主教会也接到10件投诉案,荷兰天主教会3月则收到1100件指控案件,神职人员的形象再次遭受重大打击。
而美国方面,也传出有童子军领导人对幼童性侵的秘密档案,几个星期之后即将公诸于世,受到侵害的当事人多年来出现精神问题,吸毒、且多次失业,因此向法院提告,向美国童子军协会求偿约1400万美元。

教皇就性侵害丑闻道歉 爱尔兰民众反应不一
(德国之声 2010年3月21日)

教皇本笃十六世在向爱尔兰教会发出的一份主教通告中,向当地性侵害丑闻中的受害者表示道歉,并表示“耻辱”和“悔恨”。而爱尔兰民众则对教皇这份通告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回应。

教皇向爱尔兰发出的主教通告中传达了明确无误的信息:教皇再次向教会性侵害事件中的受害者表示彻底道歉,并以教会的名义表示"耻辱"和"悔恨"。此外,教皇还十分罕见地明确指责了爱尔兰天主教会的主教们的失职行为,并宣布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对爱尔兰主教管区进行严格的教廷内部调查。"犯罪","违法行为","与司法部门进行合作",这些词句是罗马教廷向爱尔兰发出的明确信号。

在爱尔兰当地,教皇的信件引起了不同的反响。该国最大的受害者组织"四分之一(One in Four)"的主席刘易斯(Maeve Lewis)对教皇的表态感到失望,特别是教皇没有对多年以来教会试图掩盖真相的行为进行足够的谴责。本人就是受害者之一,并率先揭露爱尔兰教会做法的奥格尔曼(Colm O'Gorman)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教皇在他的主教通告中没有涉及到这些内容,"教会内部曾经有意识地,有系统地掩盖真相,以保护自己的权力和金钱。"

已经有四位爱尔兰主教因为性侵害事件而提出辞职。但是很多受害者认为这还不够。他们希望教会的层级结构能够进行重组。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多年观察的BBC记者罗伯特·皮格特(Robert Pigott)也认为,教皇的这封信件功过参半:

"人们当然不会怀疑教皇的诚意,以及他对于这起事件的痛心疾首。但是有些人依然会感到失望,这封信并没有满足有些受害者的要求。"

不过,也有人认为教皇的这次表态是一个突破。"虐待幸存者"组织的沃尔什(Patrick Walsh)就是其中之一。他表示,尽管教皇的信件中过多地呼吁人们进行祈祷,但除此之外,这封信依然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件。沃尔什认为,这封信意味着教皇今后将把教会里的犯罪分子交给司法机关处理。

包括都柏林大主教在内的爱尔兰教会高层表示,教皇的主教通告是治愈伤口的重要一步。大主教希恩·布兰迪( Sean Brady)对教皇向受害者道歉表示欢迎,但布兰迪却对自己在掩盖真相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绝口不提。这位爱尔兰天主教会的高层饱受批评,因为上世纪70年代,两名遭到性侵的儿童被迫宣誓时,他也曾在场。此后要求他下台的呼声从未停歇。

教皇这次发出的主教通告是否能为爱尔兰教会带来真正的转变呢?奥格尔曼表示,"很遗憾,我真的不相信这封信会带来转变。"

与此同时,本笃十六世的这封主教通告在德国也引起了不同的解读。德国天主教会表示这封信同时也是对德国发出的信号,但批评者并不认同这一说法。
守贞献身以基督为中心

(天主教周报第八十六期社论 2010年5月2日)
近来新闻媒体出现不少抨击天主教会的报导﹐肇因于少数神职人员性侵的问题。于此同时﹐台湾教会媒体也报导了台北总教区分别举办了男﹑女两个梯次的圣召共融营﹐参加的男学员31人﹐女学员11人﹐其中高度愿意答覆召唤的学员比例不少﹐令人感到欣慰。上述报导两相对照之下﹐凸显了教会对于未来神职人员的培育﹐应该更谨慎﹐必须回归到主耶稣的教导为中心﹐才能培育出身心灵健康的神职人员﹑修女及献身生活者。

神职人员性侵问题所反映的﹐不只是守贞与独身的问题﹐更反映出个人的人格健全与否。虽然神职独身的规定﹐一直到了13世纪才诉诸于法律﹐然而﹐新约的教导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唯有降生成人的天主﹐才能使我们度好独身与守贞的生活﹐而主耶稣自己就是独身守贞的核心。

换言之﹐守贞并非以个人为中心﹐而是只有为了基督﹐守贞才成为可能的。唯有不断的以基督为中心﹐才能使我们保持心灵与肉身的纯洁。以个人为中心的守贞﹐或许可以做到肉欲的克制﹐但也很容易走向人格偏差﹑性格孤僻﹑虚荣﹑骄傲却不自知。

独身的内涵是绝对积极的﹐其本意并非只是不结婚﹑不做违背贞洁的事﹐更是让主耶稣拥有我们﹐让祂成为我们的生命。也就是说﹐一位献身者应该是完全地被主耶稣所吸引﹐从而心甘情愿地放弃度婚姻的生活﹐这才是独身守贞的真正意义。

为能被主耶稣深深的吸引﹐绝对是要靠修练才能得来﹐正如同获得天国一样﹐是要靠「猛力才能得到的」﹐而祈祷就是获得力量的泉源。因此﹐祈祷生活绝对是必要﹑不可或缺的。一个没有以祈祷为基础的修道生活﹐非但不会有真正的喜乐﹐更会使自身陷于诱惑的困境。放眼教会现况﹐许多神职人员忙于行政﹑管理﹑财务等俗务﹐稍不戒慎﹐即在不自觉中将天主搁在一边﹐而把自我凌驾于天主之上。

在关心台湾天主教会发展的同时﹐也让我们同心合力地为神职人员祈祷﹗

惊讶

( 韩大辉
公教报复活期第五主日讲道,2010年5月2日)

天恩:

主内平安!多谢来信!

你感到隐忧:教会仍是可信的吗?

因着一些神父的娈童罪行,整个教会蒙受阴影,最近通过传媒的大量报导,这阴影愈来愈大,正当教会备受外来攻击,而内部也衍生一些矛盾。报导中也夹杂着误解和成见,矛头直指教宗。

我写信时,适逢教宗的八十三岁寿辰,在此特别为他祝祷。四月十九日是他被选为教宗的五周年。他在一九七七年成为枢机,在八一年成为信理部的部长,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洁净教会、振奋信仰、深化爱德、炽热希望。今年司铎年,不正是一例吗?他受攻击,不足为奇,有哪一个耶稣的门徒不受考验的?可是,当门徒受考验时,耶稣不离不弃,还会给我们一些「惊讶」。

复活第五主日的福音虽是简短,却一语中的,告诉我们爱是有无边的惊讶!

若望福音对「惊讶」的铺陈,有一个简单的模式,「光在黑暗中照耀」(若一5),事实上,「明亮」是惊讶的重要质素。模式尽管简单,但内容却深不可测:「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我们见了衪的光荣,正如父独生者的光荣,满溢恩宠和真理。」(若一14)

圣言是永恒的。创造还未发生以前,那是永恒。当创造发生时,万有藉着圣言而受造,那永恒便成为时间的根基和起源。

成了血肉的圣言,是指耶稣本人,而血肉一词,也想道出耶稣是如此脆弱,一切强权都可为所欲为,在他身上尽情施暴,然而信徒在「脆弱」和「暴力」的背后,却看到父独生者的光荣,满溢「恩宠」和「真理」。跟随耶稣的,「决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八12)

这是惊讶!这是救恩!

若望福音擅长用时间和光暗来表达救恩。「犹达斯一吃了那一片饼,就立时出去了;那时,正是黑夜。」(若十三30),晚餐后耶稣被司祭捉拿、审讯和监禁。熬了一夜。「他们从盖法那里把耶稣解往总督府,那时是清晨。」(若十八28)。物质的时间衬托着救恩的出现,「到了清晨」,光要驱散黑暗。

耶稣又说:「人子受到了光荣,天主也在人子身上,受到了光荣。」这话看来重复,其实意境极高:十字架是子光荣父和父光荣子的时刻。

然后,话锋一转,耶稣亲切地称门徒为「孩子们」,整部若望福音就是这一次,语重心长。后来若望书信则多次用这称号,表示作者对读者的关怀。

主耶稣又说:「时候不多了!」怎么他也受时间所限吗?他不是从永恒便掌控时间吗?

当然,我们可将时限说成耶稣人性的表现,因为负卖者已揭开苦难的序幕。于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立下了遗嘱:「你们该彼此相爱!」

天恩,从这遗嘱,我们可感受到那呼之欲出的救恩,耶稣要「爱到底」(参阅若十三1),他马上要驱散罪恶黑暗,并非派下天军,大施杀戮,而是用爱驱散黑暗,因为黑暗阻止人去爱。

传媒大量报导教宗曾包庇犯事的神父,这里不谈「抹黑的居心」,但这些报导至少有两个积极的提醒。

一是教会须洁身自爱,不断更新,因为教会常有罪人,而教会内的罪行较诸教会之外的同等罪行往往衍生更大的祸害。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二是教会常须效法主耶稣舍己为人,因为当我们诚心效法他时,必会力量倍增,惊讶无尽。

天恩,舍己为人,正是大难题,但耶稣来不是给我们一个完成不了的使命,而是给予我们力量克服一切困难,为能真实地爱。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送上祈祷和祝福,主内挚爱

美国主教团保护儿童单位 提出十点提示 防范性侵犯事件


(天美社讯 2010年5月2日)
美国主教团「保护青少年及儿童秘书处」提出十点提示,预防未成年人士遭受性侵犯。

秘书处执行总监凯特尔甘(T. Kettlekamp)四月十二日公布有关建议,帮助教会团体预防性侵犯事件,并提醒他们,当事件发生后即应予正视。

美国主教团二○○二年推出「保护青少年及儿童约章」,回应神职人员性侵犯未成年人士事件,并把每年四月订为「保护儿童免受侵犯月」,由美国各教区参与保护儿童的职员负责检视和推动有关工作。该约章带动各教区强化保护儿童的环境。

美国主教团本年四月公布的十点提示如下:

--受害者是性侵犯事件中最受影响的人。神职人员性侵犯儿童,令许多人备受影响,惟受害者最受影响,他们遭信任的人出卖,或影响终身。

--任何人都无权随便接触儿童。有意为教会、堂区或学校担任义工的人都必须依循教区的行为守则,未通过教会团体守则下的适当筛选,便无权在儿童或年轻人当中服务。

--不要假定每个人懂得基本的事。机构和家庭要清楚解释有关原则,例如青年牧民工作者、神父和成年领袖,不应跟儿童独处寝室。

--儿童性侵犯是可以避免的。应留意到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儿童性侵犯事件,必须要为儿童和年轻人建立保护屏障,这可借助行为守则、处境评估、政策程序、以及安全培训项目等措施。

--性侵犯可能会困扰受害人一生。受侵犯的感觉深深留在当事人心中,或逐渐产生愤怒、难堪、受伤、以及被出卖等感觉。

--聆听心声是治愈的开始。受害者得到聆听,伤害和愤怒也会消减。凯特尔甘认为,受害人的感受遭轻视或忽略,某程度等于再受伤害。

--任何人都有可能是施虐者。经验反映大部份侵犯者是受害人所信任的人,或是家人;大部份侵犯事件发生在家庭当中。有时,看似最好的人,原来就是施虐者,这「好人」的假象令受害人误信施虐者。

--训练和教育帮助成年人认识侵犯者犯事前的征兆。部份侵犯者下手前,会透过「献殷勤」或赠送许多礼物、又或孤立对象。另一常见的掩饰技巧,是让年轻人参与一些家长或监护人不容许的活动,例如观看色情物品、饮酒、吸毒,以及摔跤和搔痒等超出一般礼仪的身体接触。

--我们可以学会去辨别侵犯者的掩饰行为。侵犯者会经营善良、慷慨、关心别人的形象,藉此跟未成年人士建立不恰当的关系,甚至争取对方家人的信任,这过程有时达数年之久。

--调查当事人背景有助防范事件。教会、学校和机构的调查程序能够吓退犯事者,遭禁止从事跟儿童工作或义务工作亦会无所遁形,「谨记侵犯者是会说谎的」。




美国天主教主教团 保护儿童免遭侵犯网上资源
网址:http://www.usccb.org/ocyp




印度:主教团将完成防止儿童受侵犯指引

(天亚社讯 2010年4月23日)
印度教会为保护儿童免受司铎和教会工作者侵犯而撰写的指引,有可能在本月底在主教团高层与修会人士会面时定案。

印度修会人士协会全国秘书马尼.梅库内尔修士(Mani Mekkunnel,图)说,这文件已筹备了四年,并非因近日欧美发生神职人员性侵犯事件而促成的。该协会由修会会长组成。

文件由印度天主教主教团与印度修会人士协会合作筹备,有可能于四月廿八日在南部班加罗尔最后定稿。

常务委员会是主教团最高决策机构,每半年会面一次。成员包括约四十位枢机、总主教和主教团各委员会主席。

根据天亚社获得的文件草稿显示,文件强调指引的牧灵本质,并表示教会的调查和发现不应受到民事法庭的质询。

文件也指出,在调查过程中,教会当局回应时不应采取防御态度。「回应是教会表达对正义和怜悯方面的训导。」

文件建议,如果罪犯是雇员,比如老师,那就必须遵照雇佣法例采取行动。「若被告是司铎或修会人士,如适用的话,那就必须遵循《天主教法典》和民事法采取行动。」

指引也提出防止儿童受到侵犯的方法。文件草稿说,若罪犯转往另一牧职,教区和修会应该互通资讯。

文件也指出,教会领导人应培训从事儿童和青年铎职者,并以是否适合与儿童和青年一起工作来甄别待聘雇员和义工。

文件还提出,所有被怀疑或涉嫌涉及性侵犯的司铎和修会人士的报告,都必须向地方主教或修会会长报告。

在调查期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关怀受害人和受害人的家属」。草稿指出,「受害人将得到牧灵关怀,但不会获得经济补偿。」

根据民事法和教会的惩罚制度,被告在被证实有罪之前都假定为无辜。草稿说,在调查期间,被告将暂停从事公开铎职。
梵蒂冈:【特稿】教廷的传媒策略为什么失败
(天亚社 2010年4月23日)

一位教廷高层官员近日表示同性恋和娈童癖之间有关连,引起人们质疑梵蒂冈对儿童遭侵犯事件的处理方法。

吉拉.奥康奈尔(Gerard O’Connell)为英国天主教报章《宇宙报》撰文说,教会尝试为自己辩护,往往祇会招致更多损害。

梵蒂冈传媒策略到底在哪里出错呢?

数周以来,教宗本笃十六世成为抨击的焦点,遭受德国、美国和其他地区的律师和受害人的猛烈指责,认为他和梵蒂冈高层官员对神职人员性侵犯儿童个案的处理方式严重失误、或试图掩饰这些罪行,以及保护侵犯儿童的神职人员。

这些指责如果得不到教会的圆满答覆,或坚定而及时地提出反驳的话,将严重损害天主教会的公信力和形象,以至教宗和教廷在世界舞台上的道德权威。

然而,梵蒂冈竭力保护教宗,免受每日不断披露的新闻报道所伤害,因此很多人质疑梵蒂冈的传媒策略。

归咎报信者

我询问梵蒂冈评论员若望.艾伦(John Allen)为何梵蒂冈传媒策略失败。这位美籍天主教徒回答:「如果我看到他们有策略,就会回答你!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策略可言,这就是他们出错的原因。」

的确,梵蒂冈显然缺乏一致的传媒策略,因为不少教廷人士都各自公开回应指控。

他们总是抱着自卫或否认的态度,包括归咎报信者,或谴责这是因为天主教会对生命、家庭和生物伦理的道德立场,而招致反对教宗和教会的阴谋。

最近几周,梵蒂冈彷佛是消防队,当他们飞身扑灭一处火种之际,发现另一处又燃烧起来,更不知道下一次将是在哪里起火。

在复活节前后,梵蒂冈内部有人开始点火的时候,梵蒂冈在多个场合都显得毫无防备。

犹太人与同性恋者


在圣周五,坎塔拉梅萨(Raniero Cantalamessa)神父在圣伯多禄大殿讲道时,引述一位犹太朋友的信,把人们对教宗本笃的攻击与反犹太人的攻击相比。这番话触发了天主教会与犹太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复活主日,在圣伯多禄广场,枢机院院长苏达诺(Angelo Sodano)枢机称,对教宗的攻击都是「无稽之谈」,因而触怒了受害人组织。

四月十三日,国务卿贝尔托内(Tarcisio Bertone)枢机声称,据研究显示,同性恋者与娈童癖之间有关联,其言论激怒了世界各地的同性恋群体。

教廷新闻室不得不设法平息怒火。

着名的意籍梵蒂冈问题评论员安德肋.托尔涅利(Andrea Tornielli)评论这些引发媒体愤怒的失败举措说:「这一切让人难以理解梵蒂冈采取的是甚么策略和回应方针。」

教廷新闻室负责人是意籍耶稣会隆巴迪(Federico Lombardi)神父。他是新闻工作者,同时主管梵蒂冈的电台和电视台。

虽然在任何现代政府的传播策略中,首席发言人总是在所有主要议题上代表政府发言,如同前英国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政府的新闻官坎贝尔(Alistair Campbell)。然而,隆巴迪神父的情况却非如此。

自二月份传媒首次揭露德国神职人员侵犯儿童事件至今,隆巴迪神父从未与教宗本笃讨论过此危机。

他形容自己是「依赖国务卿的发言人,须从他那儿接受指示」。他说:「国务卿决定方针,我尽一己所能将之传达出来。」

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梵蒂冈传媒策略的协调人。他告诉我:「从来没有人授予我该权力。」但他察觉到如果指控没有确实根据,就必须迅速反驳,并对问题给予答覆。

隆巴迪神父的优点是态度真诚,在目前形势下尽忠职守,但如果梵蒂冈的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有资格发言,他的职能就被削弱。

缺乏中央协调的策略

在危机发生期间,隆巴迪神父与梵蒂冈其他传媒机构的主管紧密合作,包括梵蒂冈官方日报《罗马观察报》、社会传播委员会和梵蒂冈网站。

他们已在网站上发表教友指引,解释梵蒂冈处理儿童遭性侵犯事件和对涉案司铎的处理方法。

尽管这是可喜的发展,若梵蒂冈希望在这个对宗教日益怀疑的世界维护自己的道德公信力和权威,它需要制定由中央协调的传媒策略。

一位资深的西方外交官告诉我,他希望「梵蒂冈能够统一行动」,因为「目前没有理据去指责教宗本笃对儿童性侵犯事件采取宽容的路线」。

他说:「我确信他们有很好的说辞去回应,只是没有交代清楚而已。」

教宗接受涉入侵犯未成年人案件的比利时布鲁日教区总主教辞呈
(梵蒂冈电台 2010年4月23日)

教宗本笃十六世昨天23日上午会见了圣座教育部部长泽农·戈洛克莱斯基枢机、圣座社会传播委员会主席克劳迪奥·玛利亚·切利总主教、普世博爱运动的主席玛利亚·沃切女士,以及圣座教义部部长威廉·约瑟夫·莱瓦达枢机主教。

此外,教宗也接受了比利时布鲁日教区总主教罗杰·约瑟夫·万盖鲁维辞去牧职的请求。万盖鲁维总主教因过去涉入侵犯未成年人的个案,引咎提出辞呈的。关于这件事,比利时主教团昨天上午在布鲁塞尔召开记者招待会,作了有关声明。万盖鲁维总主教通过一份文字说明表示:“我为我做过的事悔恨不及,在此向受害者、他的家人、天主教会团体以及社会真诚道歉。”他又说,他做普通神父时和领受主教职初期曾对一位青年从事了性侵犯。他承认受害者至今仍留下记忆。万盖鲁维总主教也强调近几年来他在多次机会中认识到过错并请求这个青年和他的家人宽恕。

记者会上,布鲁塞尔的总主教莱奥纳尔首先向受害者表示:“受害者经历了漫长的苦路,无疑这段苦路至今仍未结束。”他又说,万盖鲁维总主教的辞职“符合比利时教会愿意有透明度的心意”,这样做“为尊重受害者、他的家人和真理”是必要的。莱奥纳尔总主教又说,教会再三表示没有“可搪塞的东西”,教会愿意翻开新的一页,不再重复过去“以沉默和隐藏为选择的途径”。这件事令比利时整个教会团体心痛。无论如何,莱奥纳尔总主教希望信友们不要让这个国家的主教和司铎们失去信誉,因为他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圣召生活的。
教皇接受爱尔兰主教辞呈
(美国之音 2010年4月22日)

教皇本笃接受了一位爱尔兰主教的辞呈,这名主教被控在罗马天主教牧师脔童丑闻中未能保护受害儿童。梵帝冈星期四证实爱尔兰主教詹姆斯.莫里亚蒂已经辞职,莫里亚蒂及其他教会领导人被指责在1991年到2002年期间在都柏林教区包庇脔童牧师。

这是近几个月来第三位爱尔兰天主教主教辞职。与此同时,指责教皇本笃和其他教会领导人试图掩盖丑闻的呼声越来越高。教皇本笃星期三在梵帝冈的每周接见中誓言要采取措施处理脔童危机。星期四,一位重要的德国主教也递交了辞呈。主教沃尔特.米萨被控在20年前担任神父期间打过儿童,之后他提出辞职。

教宗本笃十六世结束在马耳他的牧灵访问,返回罗马前会见了遭神职性侵犯的受害者
(梵蒂冈电台 2010年4月19日)

教宗本笃十六世上主日18日下午结束在马耳他的首次牧灵访问活动,乘坐马耳他航空公司专机返回罗马,于晚上10点钟抵达罗马强皮诺机场,然后又乘直升机返回梵蒂冈。

教宗18日主日下午活动的时间很紧凑,他与马耳他青年会晤后,赶紧前往机场。机场上为教宗送行的人很多,教宗一一向他们告别。马耳他总统阿贝拉对教宗仍然依依不舍,从他向教宗的告别致词中明显流露出来。教宗也非常留恋这个他仅停留了24个小时的国家,他在机场叮嘱马耳他全国人民:“你们要因基督信仰圣召而感到自豪,要细心保留你们的宗教和文化遗产。决不让你们的真面貌受到冷漠主义或相对主义侵害。”教宗也谈到这个国家的移民悲剧,他说:“马耳他地处地中海的心脏,许多移民抵达海岸,有些人为逃避暴力和受迫害的境遇,另一些人则为了寻求较优越的生活条件。”教宗说,他知道马耳他单靠自己的能力为接待这么多人所遇到的困难,同时他也相信马耳他凭着自己基督信仰根源的力量和引以自豪的款待外国人的历史,在其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下,一定会使来到的人得到救助,使他们的权利得到保障。

教宗本笃十六世同一天下午在圣座使馆会见了几位曾遭受神职人员性侵犯的受害者。梵蒂冈新闻室发表公告表示:教宗为他们的经历“深感震惊”,“他对受害者及其家人所受的痛苦感到耻辱和沉痛。他同这些受害者一起祈祷,向他们保障教会正在并且继续在她的权力范围内对这些指控展开调查,把犯侵犯罪的人交给法律当局,未来在保护青年方面实行有效措施。”圣座新闻室的公告最后表示,教宗本着最近写给爱尔兰天主教徒信函的精神,为所有性侵犯的受害者祈祷,使他们能有痊愈及修和的经验,好能在更新的希望中前行。
天主教教皇在马耳他会见教会性侵犯丑闻受害者
(德国之声 2010年4月18日)

罗马天主教皇本笃十六世在短暂访问马耳他共和国期间会见了多名被天主教会人士实施过性侵犯的受害者。据梵蒂冈方面公布的消息,教皇表示,他对这些受害者所承受的痛苦表示同情,并为那些施害的神职人员感到羞耻。教皇还表示,他将尽一切能力所为将罪犯绳之以法。另外教会方面还会商议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止今后再有幼童遭到性侵犯事件的发生。
教皇承诺为性虐受害者寻求公正
(美国之音 2010年4月18日)

教皇本笃十六世向受到神职人员性虐待的受害者承诺,罗马天主教会将尽全力将有关神职人员绳之以法。

教皇在马耳他会见一些声称少年时受到性虐待的男子时做出上述承诺。梵蒂冈说,教皇对那些男子在孩童时遭遇的痛苦表示羞愧和难过。梵蒂冈说,教皇告诉那些男子,教会将尽全力调查儿童遭受性虐待的指控,并在未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年轻人。

星期天,教皇和这些男子在梵蒂冈驻马耳他大使馆会面期间一起祷告。教皇对马耳他的访问是他自罗马天主教会受到一系列性侵犯丑闻困扰以来首次外出访问。

德国主教米克萨因虐待儿童被要求辞职
(德国之声 2010年4月17日)

奥格斯堡
德国奥格斯堡天主教主教米克萨虐待儿童事件曝光之后,该名主教现在承认,他在该市担任牧师期间打过儿童和青少年的耳光。米克萨对《图片报》说,他不能排除20,30年前曾经发生过类似事件。1975年至1996年,米克萨在奥格斯堡担任施罗本豪森天主教会的牧师。据媒体报道,至少有7名受害者指控米克萨殴打过他们。巴伐利亚州的社民党和绿党政治人物要求这位主教辞职。
司铎年闭幕:部长吁全球神父前来罗马支持教宗
(亚洲新闻 2010年4月17日)

梵蒂冈城(亚洲新闻)梵蒂冈圣职人员部部长赫姆斯枢机(Hummes)说:「面对连番针对教宗的攻击,尤其朝向他关于神职人员涉及对未成年人性罪行的决定。」同样重要的,「向我们敬爱的教宗本笃十六世显示团结,我们的支持、信心、无条件的共融。」他邀请世界各地的司铎,一同出席司铎年的闭幕式,在六月九日至十一日,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广场举行。

他说:「众多司铎临在于圣伯多禄广场,将是一个决断否决这些对教宗不公平的攻击,他是受害者。」这令人心痛的恋童癖神父事件,不幸成为某些宣传攻势,企图削弱教宗本笃十六世的道德权威。

枢机在讯息中谈到少数神职人员有性丑闻。他说:「这是真实的,有些神父犯了狎童罪行。事实上,我们绝对反对和谴责这些行为,毫不姑息。他们必须面对天主和世上的刑事或民事法庭的审讯。首先,我们维护受害者,支持他们康复,及为他们被侵犯的权利讨回公道。」

另一方面,枢机指出,「这绝对不能接受使用少数人的罪行,玷污整个教会的司铎团。如此做者,极为不公义。」

枢机安慰所有司铎,被视为丑闻和猜疑的核心。他说:「我们重申表达谢意,多谢你们为教会和社会的诚挚的服务。教会和教宗爱护、尊重、敬重你们。全体天主子民、全球的基督徒和天主教徒欢迎你、支持你,尤其在这些痛苦时候。你们在圣伯多禄广场的临在,将是积极的方式来显示自己准备好、不受威胁,为服务人,受第一位司祭耶稣基督的托付。你们临现在世界,为要宣讲祂的派遣,拯救世界。」
教皇呼吁天主教徒为儿童性侵犯罪行忏悔
(BBC 2010年4月15日)

教皇本笃16世呼吁天主教徒为神职人员的儿童性侵犯丑闻作忏悔。这一丑闻已经对罗马天主教的声誉造成很大损害。

这是教皇本笃16世最近以来第二次要求天主教徒为神职人员对儿童性侵犯事件忏悔。

上个月在给爱尔兰天主教会的一封信中,他也曾呼吁他们为这一罪行忏悔并承认错误。

教皇本笃16世是在梵蒂冈的一次非公开弥撒的布道时说的这些话,后来意大利通讯社安莎社对此进行了报道。

教皇说:“我们基督教在近年来经常避免使用忏悔这个词,但是现在因为所犯下的罪行受到世界的攻击。我们现在意识到必须忏悔,必须承认我们所犯的错误。”

尽管教皇用的是很普通的词,但他的含义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对儿童性侵犯的丑闻已经严重损害了所有的基督教徒。

在星期五庆祝83岁生日的教皇本笃16世在周末将前往地中海岛国马耳他。

一些被神职人员性侵犯的受害者此前要求在马耳他见教皇,但梵蒂冈对本笃16世是否会接见这些人既不否认,也不作肯定回答。
梵帝冈称红衣主教不能谈述医学问题
(美国之音 2010年4月14日)

梵帝冈看来正试图与教廷国务卿贝尔托内的评论保持距离,贝尔托内把教士的恋童癖与同性恋联系在一起。梵帝冈星期三的一份声明说,教廷官员没有能力来谈论涉及广泛社会的心理学和医学问题。

法国外交部星期三称,红衣主教贝尔托内的评论不可接受。法国外交部一名发言人说,法国政府努力制止因性取向而对人产生歧视和偏见的行为。

教皇本笃的首要助手贝尔托内当时正就震撼罗马天主教会的儿童性侵犯丑闻发表意见。他星期一说。与恋童癖相关的是同性恋倾向,并非教士的禁欲主义誓约。贝尔托内说,许多心理学家支持这一论点。

但是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和专家却说,同性恋倾向与对儿童产生性吸引力无关。


圣座网站设立指南专栏讲解教义部审查神职人员侵犯儿童案件的程序

(梵蒂冈电台 2010年4月14日)

圣座网站于12日起刊登了一个指南,讲解教义部审查神职人员侵犯儿童案件的程序。该指南不是圣座发表的新文件,而是过去有关文件的概要,为协助一般教友和非法典学者明白教义部处理侵犯儿童案件的程序。昨天13日,圣座新闻室主任隆巴尔迪神父在介绍教宗即将进行的马耳他访问活动记者会中,被问及梵蒂冈在媒体的侵犯儿问题围攻下的气氛时,隆巴尔迪神父以圣座网站设立教义部有关侵犯儿童案件指南的意义来回答。隆巴尔迪神父说,这是一个对话与回答的正常程序。由于要求说明的人众多,因此,设立这个指南很有用,这也为了使人们能够更明白这类经常是非常混淆不清的案件。


梵蒂冈:涉嫌性侵犯神父必须向警方报告

(美国之音 2010年 4月 12日)

梵蒂冈就处理那些被控性侵犯的神父的问题首次发表了一份官方准则,指出这些罪行必须向民事当局报告。

梵蒂冈官员星期一在梵蒂冈的网站上发布了这项准则,以反击批评人士指控教廷将性侵犯丑闻隐瞒了几十年的时间。梵蒂冈称发布的规则让那些不属于神职人员的普通民众对这一行为准则有所了解。

这份准则说,主管区域天主教堂的地方主教必须对每一起性侵犯指控进行调查。如果主教认为神父可能有罪,他必须通知梵蒂冈和民事当局。这项准则还指出,教皇可以将那些被民事法庭判定有罪的神父解职。

梵蒂冈表示,这份准则最早于2001年起草,且公众一直都可以通过梵蒂冈来获取该准则。但是新闻媒体报导说,原先的准则中并不包括有关向警方报告所有可疑神父的条款。
梵蒂冈否认有关教皇包庇娈童神职人员的指称
(BBc 2010年4月10日)

梵蒂冈为教皇本笃十六世涉嫌阻扰对一名美国娈童神职人员作出制裁的指控作出了辩护。

有关指控源于一封本笃十六世仍在担任梵蒂冈枢机主教时签署的一封信函。教廷一名发言人指责这是断章取义。

美联社发表了这封由拉青格枢机主教于1985年签署的信函,显示当时为教廷信理部部长的拉青格主教抗拒把涉案的美国神父斯蒂芬·基斯林免职。

不过梵蒂冈新闻部主任隆巴尔迪神父反驳称,教皇当时只是作出合理的质疑,并称新闻部没有必要对这些涉及“法律情况”、断章取义的说法作出回应。

据美联社报道,拉青格主教在信函中称,任何对神职人员的罢免都先得考虑对全球教会将会造成的影响。

BBC宗教事务记者皮戈特指出,教廷新闻部的回应是梵蒂冈一次很唐突的变调。教廷官员们此前还批评这些是试图抹黑教皇的举措。

梵蒂冈星期五(4月9日)呼吁世界各地的教区与当地执法人员合作,调查涉及神职人员的性侵犯指控。

英国著名罗马天主教事务评论员克利福德·朗利指出,这封信函被披露时间暴露了梵蒂冈高级主教之间存在已久的权力斗争,而这早在已故教皇若望·保禄二世在位之时就已存在。
我们的信德是在基督之内
(香港公教报第3451期社论 2010年4月11日)
近日,部份媒体想方设法报导教会,特别是教宗,处理司铎和修会人士涉及性侵犯个案的手法。与此同时,全球各地有相当多的成年人决定在复活节领洗。

教宗被指在担任教廷信理部部长和德国慕尼黑总教区总主教期间,在处理神职人员性侵犯儿童事件方面严重疏忽,甚至有些人要求他下台。

在美国,媒体曾经长时期大肆报导神职人员性侵犯儿童事件。比起任何一个国家,美国媒体更为关注这些事件。教人奇怪的是,在过去十年中的大部分年份,美国成年人的领洗数字逐渐上升。

人们对教会疏忽和掩饰真相的指责也许比往常多,而且首次把矛头直指最受尊敬的基督在世代表。很多报导都提到,不少教友由于对丑闻感到愤慨而离开教会;而且有些教友确实这样做,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仍然有人继续向教会寻求指导,希望获得灵性方面的发展和安慰。

对有些人来说,教会意义重大;因此,如果我们认为媒体的负面报导对这些人没有造成影响,这是难以令人相信的说法。如果我们认为教友不可能受到这种背信弃义的可怕行为所影响,这也是说不通的。

圣经学者若望·麦肯齐(John Mackenzie)过去一直提醒神职人员,就他们的圣召来说,最令人烦恼的事情是,即使他们缺乏信德,也不会妨碍教友的信仰生活。他指出,个人的信德是自己对天主的爱和基督救赎人类的回应,而个人参与圣事生活是与天主的接触,这是不会受到他人甚至神职人员的行为或缺乏信德所影响的。

这也许反映出教会扎根于本身已活出的体验,同时也是一个标记,我们要活出的是对耶稣基督和天主的信德,而非对某位神职人员的信德。历史一再显示,即使在教会犯下了最恶劣的罪的时期,这份信德依然得以留存至今。

在刚过去的复活节,正如八世纪神学家克里特圣安德肋(St. Andrew of Crete)所指出,我们获邀请「一起前往橄榄山与基督见面……并且进入我们堕落世界的黑暗处」。今天,教友正受到看似无情的媒体报导的连续猛击;身为普世教会的一分子,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堕落世界的黑暗处。我们注意到自己的短处和所犯下的错误;因此,我们必须偕同基督,进入我们堕落了但已获救赎的世界的黑暗处,好能根除一切侵犯伤害他人的弊端。

这与寻求正义而非报复有关。当我们在基督的无限爱内得到治疗与修和,我们才会找到正义。
梵蒂冈:对狎童事件 天主教会须同警方合作
(联合早报 2010年4月10日)

   (梵蒂冈法新电)梵蒂冈发言人说,在神职人员狎童事件上,罗马天主教会必须同警方及司法部门合作。

梵蒂冈发言人隆巴尔迪在梵蒂冈电台上引述教宗的话说,有关的天主教会必须按各地的法律,同当地的执法和司法部门合作。

隆巴尔迪也说,教宗本笃十六世准备会见更多神职人员狎童案的受害者。

三月中旬,教宗在写给爱尔兰天主教的一封信中表示,他对神职人员性侵害儿童的事件感到羞愧和自责;他也说,有关的神职人员必须在法庭上对自己的罪行答辩。

教廷新闻主任谈性侵犯事件 「对真理的不倦追寻和热爱是需要的」

(2010年4月9日,http://chiesa.espresso.repubblica.it/articolo/1342846?eng=y

教廷新闻主任,耶稣会士隆巴迪神父(Fr. Federico Lombardi, S.J.)于2010年4月9日透过梵蒂冈广播电台发表公告,谈论教会内性侵犯儿童事件。一直以来,不管是否涉及教会的神职班,有关性侵犯问题的争议,都随着相关的新闻及言论,此起彼落。教会该如何在此等事件的惊涛骇浪中,稳守安全的航道,并回应福音「划到深处」的邀请?

首先,要继续致力寻求真相和受害人内心的平安。今天竟有那么多内在的创伤被揭露出来,有些甚至发生于数十年前。显然,这些创伤至今尚未抚平。许多被侵犯的人所寻求的,并非金钱上的补偿,而是心灵上的支援;并期望教会能就他们的惨痛经历,还他们一个公道。有些事情,仍有待进一步了解。

也许我们需要从某些事件吸取教训,它们对个人生活、教会,以至社会,均造成负面影响。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和暴力冲突,便明显反映出:要达至真正的和解难乎其难。性侵犯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为此,某些主教团重新让受害人自由抒发感受并聆听他们,是有勇气和正确的做法。这些主教并不以为办几个工作坊,便算正视及解决了性侵犯问题。为此,某些主教团及个别主教,本着慈父般的牧者心怀,关怀受害人在灵性、礼仪和人性各方面的需要,是正确的做法。

有关性侵犯的新指控,看来有减少的趋势,例如在美国便是;但对许多受害人来说,漫长而深切的愈合过程才刚展开;有些人甚至尚未起步。教宗亦关注受害人的情况,他已明确表示,愿意随时与受害人再次会面,让他们能与旅途中的教会再相遇。这相遇若要达致预期的效果,便得尊重人,并努力寻求和平。

在关注受害人的同时,教会必须继续按照应有程序,据天主教法典果断而无私地裁决犯罪者;并因应不同国家的个别情况,与司法机关通力合作,尊重其在司法及刑法上之决定。唯有这样,教会才可重新营造公义的风气,恢复人们对教会机构的绝对信任。过往,有些教会团体和机构的负责人,由于经验不足或毫无准备,以致遇到有关指控时,措手不及。他们未能充份掌握教会对性侵犯事件的指引,这些协议和准则,有助他们在困难和伤痛中果断地处理事件。可是当社会按公民法审理性侵犯事件,而教会则按天主教法典去判断。我们必须从道德层面考虑教会团体的涉事者,是否滥用别人对他的信任,公然违背其应有操守。教会若要当明智公正的管理及见证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具透明度和严谨。

要有效地预防性侵犯的危机,便要从基础做起。要认真地培育及拣选修生(神职的接班人),或更好说:要认真地培育及拣选教会学校及牧民机构的职工。培养健康成熟的人格和性观念,向来是艰巨的挑战,今天情况尤甚----尽管今天在灵育和德育上,已有精良的心理学和医学知识可以帮上一把。

有指性侵犯事件最频仍的时期,正值「性革命」闹得最炽热的数十年间。因此,神职及牧职人员的培育,宜兼顾上述因素。同时也要顾及世俗化的因素。总括来说,就是要以具体可行的方式,重新发现并肯定:性、贞洁、爱情关系的意义及价值。破坏或低估它们的价值,只会带来混乱和痛苦!教宗在写给爱尔兰天主教会的书函中指出:作为基督徒和司铎的人,若要真正活出司铎圣召,就必须从信德的活水泉和与基督的友爱中,汲取真正的滋养。

那些追求真理和善于客观分析问题的人,懂得寻找和搜集资料,好能全面理解今天发生在不同国家的娈童癖及性侵犯儿童问题;并尝试了解问题广泛蔓延的原因。这样,才能更明白天主教会如何与社会共同承担了这个不仅是她的本身的问题,更明白教会应如何具体地介入事件,也更明白教会处理这类事件的经验,对其他机构以至整个社会有何裨益。

在这方面,我们着实觉得传播媒体并未充份发挥其职能,尤其是在那些有较多天主教服务机构的国家,教会就更易受到抨击。此外,某些文件,例如美国有关虐待儿童的国家报告,理应受到更广泛的注意。这样才能让大家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及在甚么情况下,需要社会紧急介入。在美国,单是2008年,便有62,000人侵犯儿童,当中天主教神父占极少数。

保护儿童及青少年,是重大的工作,涉及的范畴远超乎处理个别涉及神职人员的性侵犯案。那些敏锐、慷慨、认真地奉献自己去保护儿童及青少年的人,堪受众人,特别是教会及政府机构的称许、敬重和鼓励。他们令大众对教会内外的青年教育和培育工作,感到放心和可信赖,实在功不可没。教宗在致爱尔兰天主教会的书函中,以更广阔的视野,衷心地表达了对他们的谢忱。

最后,教宗本笃十六世,一直带领教会维护真理,实在值得众人敬仰及支持。事实上,各地方教会都表达了对他的领导的支持。他是牧者,有能力以其公正不阿及信心,面对此一艰难时期的连番攻击和毫无根据的中伤。教宗曾多次阐述上主的真理,他强调尊重真理,并身体力行,维护真理。

让我们与教宗并肩携手,学习他的坚定不移,在真理中成长,光明磊落。面对世界的严重问题,让我们保持开放的视野,耐心地回应那些逐步浮现又带有偏见的「真相」。它们被用作打击教宗及教会人士的信誉。

假如我们要侍奉教会内的弟兄姊妹,以免他们感到困惑;那么不论是在教会内或在社会上,不论是透过交谈或文字,这份对真理的不倦追寻和热爱是需要的。

(中文翻译: 香港天主教社会传播处)


圣座新闻室主任谈如何在侵犯儿童事件激起的惊涛骇浪中继续前进
(梵蒂冈电台 2010年4月9日)
圣座新闻室主任隆巴尔迪神父,昨天4月9日发表了一篇有关侵犯儿童问题的言论,他一开始便问:在因侵犯儿童事件引起的惊涛骇浪中,应该如何保持准确的航线来回应福音“划向深处”的要求?


隆巴尔迪神父回答这个问题说:“首先,应该继续为受侵犯的人寻求真相与心里的平安。”他指出,许多内在的创伤是在多年后,甚至数十年后才被揭露。许多受害者所寻找的不是经济上的补偿,而是内心的援助和公义。隆巴尔迪神父说,侵犯行为令受害者受到严重的伤害,因此,主教们重新让受害者自由发言并聆听他们,是一件好事,主教们不认为不久前设立的聆听中心已经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隆巴尔迪神父也提到有关的主教团和个别主教以慈父的心怀关注受害者的灵性、礼仪、人性各方面的需要。他又说,目前,侵犯儿童的控诉已经减少,但许多人才刚开始进行深入的康复,还有许多人则需要开始康复。教宗曾说,他随时愿意与受害者再次会晤,使他们重新投入整个教会的旅程中。若想达到教宗的期望,则需要在尊重人以及寻找平安上加倍努力。

其次,对犯罪过的人需要与政府当局合作继续进行法律上的正确程序,在这方面应该顾及到各国的法律和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重新营造公义的气氛和对教会机构的完全信赖”。隆巴尔迪神父指出,某些社团或机构的负责人士缺乏经验和对问题不认识,他们也没有正确的法则协助他们介入。他解释,社会上的法律是使用一般的法律来裁判,而教会的法典则必须也顾及到教会中负有责任者滥用职权以及公然违背他应有的品行所造成的特别严重的道德问题。隆巴尔迪神父强调教会中明智与合理的管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就是:透明与严谨。

为有效预防侵犯现象,需要重视神父候选人以及教育和牧灵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育与拣选。隆巴尔迪神父不隐瞒要达到包括性方面的健康和成熟的人格,一向是一个艰难的挑战,而今天比过去更加困难,即使在灵性和道德方面的培育上有心理和医学知识从旁协助。隆巴尔迪神父说,有人观察到,侵犯问题发生的最频繁时期,正是数十年前“性革命”闹得最激烈的时期。培育也需要顾及这个状况和俗化问题。其实,这是以具体方式重新发现并肯定性、贞洁、和男女关系的意义以及这意义的重要性。教宗在写给爱尔兰教会的信中说,作为基督信徒和司铎的人,只有真正在信德的泉源和基督的友谊中汲取养分,才能回答他圣召的要求。

只有热爱真理和持客观态度来衡量问题的人,才能更深入了解现代在一些国家中发生的恋童癖与侵犯儿童的问题,也才能更明白天主教会如何与其他人一同承担这个不仅是它本身的问题,才能明白这个问题对教会有多严重,并需要做出特殊的介入,也才能明白教会在这方面的介入能对其他结构或整个社会有多大的用处。隆巴尔迪神父感叹传媒对这些方面没有做出足够探究,比如,美国有关虐待儿童的报告应该受到更大的注意,这样才能知道哪些问题需要社会进行紧急涉入。在美国,仅2008年一年中便有6万2千多人侵犯儿童,其中天主教神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隆巴尔迪神父强调保护儿童与青少年工作的重大,所有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都应该受到激赏、尊敬和鼓励。尤其是教会和政府当局,他们在令人们对青年教育和培育工作安心信赖上,功不可灭。隆巴尔迪神父说,当今教宗本笃十六世带领教会走严谨和诚实的路,应该受到大家的敬仰和支持,他在这艰困的时期,本着正直和坚毅来处事,来面对一些毫无根据的批评和含沙射影的话。他是一位不断宣讲天主真理和尊重真理的教宗,是一位可信的见证者。大家要陪伴他并学习他在真理、真实中不断成长的坚毅,继续以广阔的视野来看世界上的严重问题,并耐心地回答那无止无休的以偏概全的所谓“揭露”,或有意损坏他或教会其他人士信誉的推测。

全球对教宗的支持不断增加(梵蒂冈电台 2010年4月7日)

最近以来,有人利用数件有关神职人员侵犯儿童案件对教宗进行无理也无情的攻击,全教会为此公开表示对它的领导人的支持,并为教会此刻的艰难处境祈祷。教宗在5年前举行上任后的首台弥撒中请信友们为他祈祷说:“请为我祈祷,使我在豺狼前不因畏惧而逃避。”。

这几天,成千上万的信友在庆祝复活节的机会上,从世界各地前来罗马,向教宗表达他们对他的爱戴。圣座的神长们和不同地方的主教们也异口同声表示支持教宗。

圣座国务卿贝尔托内枢机在智利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复活节当天,大量青年来到圣伯多禄广场,他们向教宗表达了敬爱之情。目前在智利探望地震灾民的贝尔多内枢机指出,某些报纸以美国恋童癖者默菲事件而对教宗作的责怪是没有根据的。他说:“我们的资料证明事实完全相反。”

枢机团团长索达诺枢机在接受罗马观察报的访问时则指出,对教宗本笃十六世的攻击是一种文化冲突。因为教宗代表的道德真理不被接纳,因此,一些神父的缺失和错误便被用来当作攻击教会的武器。此刻,恋童癖事件被用来攻击教会,在这之前,曾有过以现代化主义来攻击教宗庇护十世,以后,教宗庇护十二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态度被攻击,再就是教宗保禄六世因为颁发保护生命的“人类生命”通谕而受攻击。索达诺枢机继续说,某些神父犯了严重的罪过,这种个人的罪过却被转变成集体的罪过,这令信友社团感到受伤害。索达诺枢机说:“一个神父被严重罪过所玷污,但这不是主教的罪,也不是教宗的责任。”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总主教埃拉祖利兹枢机对神职人员侵犯儿童表示悲痛,他强调,不应该向教宗进行没有根据的不合理的攻击。

华盛顿的总主教威尔在写给他教区的教友的牧函中强调,教宗仍是拉青格枢机时领导教义部,当时他需要处理美国教会的恋童癖丑闻。威尔总主教告诉信友们,教宗非常关注曾受侵犯的人,并协助美国教会寻找到保护青年的措施。

梵蒂冈城政府主席拉约洛枢机说:“在处理侵犯儿童问题上,教宗已经尽了所有力量。”拉约洛枢机指外界的攻击完全出于对天主教会的仇恨,对这样的仇恨,应该学习十字架上的耶稣以宽恕来回答。另一位圣座神长埃兰兹枢机认为,外界攻击教宗是因为教宗维护家庭和以一男一女的婚姻为基础组成的家庭。

大家以为国际上的报纸一致批评教宗,其实不然,也有不少报纸提出了相反的论据。比如,美国销售量最大的“华尔街日报”6日指出,在迫使侵犯儿童的神职人员承担自己罪过的责任上,拉青格枢机作得比任何人都多。在署名“麦古恩”的文章中指出,纽约时报有关恋童癖者默菲神父事件的文章中没有公布一些重要文件,而这些文件可以证明对当时的拉青格枢机的指责不合理。麦古恩说,纽约时报所采用资料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一名美国律师安德森,美国大部分以侵犯罪控诉教会的个案是在他手中,但纽约时报没有透露这一点,只把他当作是一般的律师,以避免有不公允之嫌。华尔街日报又说,当时的拉青格枢机甚至将已经被结束的案件重新拿出来审查,他并作了一些改革,令有关的行动得以直接进行。华尔街日报说:“在处理恋童癖神父丑闻上,没有人比拉青格枢机做得更多。”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