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原創作品] 宗教對社會的貢獻

大家好,小弟初到貴境,希望能夠和大家交個朋友和交流宗教上的意見。小弟先出題目,容許在下嘗試使用一個功利的角度去研究宗教對社會的貢獻。以下是在下的愚見。

在有限資源的現實世界裏,如何把資源恰當地分配是社會學上的重要議題。功利社會並不主張平均分配,他們傾向獎勵那些,聰明,勤奮和肯冒險的人。金錢則是其工具去進行資源的分配。在已發展的國家裏,人民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大部分人期望那學歷會為他們提供較高的回報。可惜因為工作需求始終有限,以導至有部分人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貧富懸殊,階級衝突也是資本社會必有的特性。一個比較完善的社會,在獎賞高生產力和鼓勵創意之餘,往往也會援助一些有困難的人。給予弱勢社群最少的資源,使他們不至於挺以走險,危害社會。總括以上現今社會的問題,和諧的社會需要:1)有效地分配有限的資源。2)安撫過剩的人才。3)穩定弱勢社群。而宗教怎樣間接地達到以上的目的?

人類的慾望多數是出自於對物質的追求,大部分主流的宗教也提倡抑壓慾望;他們也認為人類對物質的慾望是不能被滿足的,而他們主張信徒追尋一些不能捕捉的精神世界,這樣才能填補他們內心的空虛。放棄物質,追尋虛無,是一般宗教的特性。對於一班行事生活也訴諸宗教的人,要他們奉行節儉,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把節儉寫在教條內。把奢侈的生活說成為罪惡,把物質的追求說成為引誘,把克儉的生活說成為磨練;就這樣使信徒潛意識地厭惡物質的追求。部分教徒能夠虔誠地遵守教條,這樣對資源短缺的社會也有間接的貢獻。

在進步的工作社會裏,有一個不變的法則叫「汰弱留強」,失業,薪金與學歷不相稱,是現今社會的一個大問題,而宗教怎樣緩和這個社會問題?這大可以分成三個步驟。一)教唆信徒放棄物質的追求;宗教的教導常常主張信徒追尋超越物資的神秘世界,對現實世界則採取逃避的態度,這樣會直接地減低信徒的競爭力。即使他們失業,薪酬偏低,工作待遇差,宗教也說服他們接受磨練,使他們安心繼續目前的處境。二)鼓勵消耗勞動力;大部分宗教鼓勵信徒在工餘時間做義工,把過剩的勞動力消耗在非危害社會的事情上。他們可能幫助社會的弱勢社群,又或者花時間在敬拜上,有意義或冇意義,只要不危害社會便達到目的。三)逆向選擇;宗教不斷吸立一群失意的人,信徒認為宗教是他們的避難所。他們在尋求心靈慰藉之餘,也接受了令他們安於現狀的價值觀。宗教也給他們互相自我安慰的機會,有效地舒緩他們對社會的負面情緒。以上是宗教在舒緩人力過剩問題上的貢獻。

在功利的社會裏,有能力的人被得到重視,而被忽視的一群往往得不到足夠的資源去維持生活。如果一個社會不能適當地安撫這一群被忽視的人,那麼他們在沒有出路的情況下,便會選擇其他的方法,包括破壞原有的法律秩序。在穩定社會方面,宗教信仰有一定的方法。一)教條式的道德觀;宗教使用各式各樣的教義去限制信徒不去行惡。如死後的恐嚇;幾乎所有的宗教也有對死後的盼望,而大多數也聯繫到今世的行為。也有對神秘的驚恐;信徒相信有神秘的主宰無時無克地監視他們。以上的威逼利誘式的教義,管制信徒行惡的意圖。二)給予翻身的機會;宗教提供平台給予惡人改邪歸正。他們大多是厭倦了行惡的生活,良心被譴責。但單憑改邪歸正,很多時未必有很大的說服力,若是有信仰為藉口時,便頓時成為悔改了的英雄,得到宗教群體的接納。這種簡易洗底的機會,改造有意向善的惡人,給予社會很大的穩定性。三)關心弱勢社群;當宗教為了增加人口,弱勢社群會是他們最容易的目標。而社會往往需要一些組織去關心這群人,所以宗教是一個很好的工具,能夠動員自願人士去作這工作。當宗教吸立了這些弱勢社群後,便會灌輸他們神秘的價值觀,精神麻醉,和給他們互相安慰的平台。根據以上三點,宗教群體如果控制得宜的話,對穩定社會的負面情緒是有正面的貢獻。

總結以上論點,宗教在提倡節約,安撫過剩人才和關心弱勢社群上,是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而該貢獻並不在乎宗教的真實性,縱然宗教不真實,只要有忠實的信徒,便會有這樣的效果。而我們應該研究的是除了宗教外,有沒有其他更佳的取代方法可以達到同樣目的?答案是有,例如從教育提倡節省,和關心弱勢社會。但是已現在的教育水準,可不可能抹殺宗教,單憑道德教育而達到以上的效果。這裡我會有所保留,我覺得現代文明未必達到這水平。一個現代公民是有責任是把社會邁向這個水平,脫離迷信。但是面對現實,社會還需要宗教的幫助去達到穩定。但若宗教權力過大,則對文明有負面後果。而一個非宗教信徒,是有責任去監管宗教;堅持政教分離,不要讓宗教主意混進執政上;維護平等人權,不要讓宗教踐踏某弱勢群體的應有權利;保護學術,不要讓宗教把迷信帶進科學。只要文明進步到一定水平,人類生活得到安穩,他們自然會離開迷信。不要對宗教心全存憎恨,他們大至上也是好人。也不要鄙視他們,他們只是有這需要,才去用宗教來填補他們心靈懦弱的一面。正視宗教的貢獻,一起創造更好的將來把。
本帖最後由 Theophilus 於 2010/9/3 02:51 編輯

回復 3# dye
dye,你好!感謝你的回應,以下是我的一點回應。
你認為
"「功利社會並不主張平均分配,他們傾向獎勵那些,聰明,勤奮和肯冒險的人。」
不對,功利社會也有治水活動。有些事,是要集合群策群力。
有另一些,叫公益。為了不迫上梁山,功利社會也會照顧弱勢人仕。功利社會也有污水處理!
「可惜因為工作需求始終有限,以導至有部分人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不對,工作需求從不是有限的。因為「想要的」是無限,此包括學問、音樂、等等。問題一直是沒有「適合的」勞動力,而不是勞動力過剩!"

你說得對,功利社會也會照顧弱勢和污水處理,這是出自社會道德嗎?未必一定,多是因為若他們不做這些「公益」的話,會影響他們的原有利益,例如影響社會的和諧。功利社會並不主張平均分配資源,用在「公益」上的資源是因為迫於無奈。以我認為「工作需求始終有限」,我應該指明的是「有回報的工作」是有限。「想要的」是無限,不代表可以得到的回報是無限。而我想帶出的重點是,即使工作得到回報,這只是從被淘汰了的人的手上得到的。

而你認為的,
2) 訓練「有用的」人才
3) 訓練弱勢社群,讓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

這個是對的,幫助弱勢社群投入社會是好的,但當他們投入社會之後,又會有一群人被淘汰,成為弱勢社群,構成一個循環。

而宗教
2) 訓練「冇用的」人(神父),廢掉「有用的」人才(宗教學校)
3) 訓練弱勢社群成為「冇用的」人才(他們傀儡)

這正是功利角度認為宗教的貢獻。讓一群人自願地接受低資源的生活,好讓另一群人享受其他資源。

社會上已有更好方法,真的要用到謊言去麻醉群眾?

用謊言去麻醉群眾這正是宗教的工作。不錯,社會上的確有更好方法,重要是以現今的文智水平能夠擴範地運用嗎? 是否每個人都能夠了解孔孟和莊子之學?在這裏我並不主張宗教信仰能取代社會管理。只是想說宗教在功利社會上的角色。Weiyan說得對"只是無知的人才認為要靠宗教去搞社會保障",就是因為無知的人還有太多,宗教才還有有利用價值。
..但觀乎教會在提倡節約和關心弱勢社群上,似乎是「講一套做一套」之嫌。事實上,許多教會都有大量資產和金錢,它們叫人節約,其實只是歛財之技,希望把教眾省吃儉用而來的金錢來向它們奉獻。而收來的大額奉獻,並不主要是用來關心弱勢社群,而是用來擴大勢力。


感謝回覆,首先我們有共同同意的部分,是相信宗教叫人節約,而信徒先停止消耗資源。至於宗教團體收來的大額奉獻,是用來擴大勢力,吸立更多的人進行精神麻醉,這是本文中的「逆向選擇」的論點。先假設信徒會奉行節約,吸立更多的人表示更多的節省。

當然,這只是假設,認為所有教徒都會因為信仰而節儉起來,這未免有點兒天真。部分的教徒如果能夠負擔的話,他們也會奢侈。或者他們會承認軟弱跌倒,但懺悔之後仍然繼續消耗。無論怎樣,現今宗教已經叫人節約,不再無謂地火燒羔羊。只要教徒有遵守,節約的論點也會成立。他們收來的奉獻,只是用在加強其社會功能(如增加信眾,和穩定社會的負面情緒),不是無謂消耗物資。從功利主義上看,便會看其利益的交換,究竟宗教所使用的資源,是否小於他帶來的效益。功利社會之所謂功利,便是他會毫不猶豫地淘汰沒有利用價值的組織或者管治方式。現今宗教還存在,只是社會水平還未能把他們淘汰。

教會投資房地產,購買許多能讓人入住的地方,變成只是一星期使用幾小時的接近空置單位,這方面又如何能從功利主義上看呢?


同上,如果這單位進行的宗教活動對社會有利益的話,(如能給予大群人的精神麻醉,而社會會更加安定),而如果這利益超於這單位的價值,那麼這便值得教會大部分時間空置這單位。
回復 9# dye

我們有不同的見解是基於我們對資源有不同的假設。我認為資源是有限的(或零和的),妳相信資源能靠個人類的努力以增加。就試討論這兩個假設,那個比較符合現實。
資源,我先界定為物資和能源,這是我的文章對資源的定義,先把人力資源分開。
物資,包括土地,礦物,金屬,樹木,等等,這是無限的嗎?
我相信
地球資源=已開發資源+未開發資源=不變數。土地也一樣,是有限的。

能源,以現今科學,大部分的能源是燃燒化石,是有限的。可能將來有再生的能源,但現今未能普遍使用。

食物,科學曾經使食物大量生產,但人口增加速度則是幾何級的增長。根據比較有公信力的聯合國組織FAO的數字,飢餓的人口是上升的(The 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9),代表食物生產增加速度,不及人口增加速度。而上一個的科學突破是農藥和超級化肥。下一個將會是基因食物改造。我對這突破有保留。

在人口增長,再加上現有資源的消耗,我看零和的資源假設已經非常保守。而妳期望的無限資源,盼望科學會帶來突破,會不會有點樂觀,不符合現實。

"你認為有了衣車代替人手識布後,會出現勞動力過剩嗎?  我想你仍不明白。"

我當然不明白妳為什麼用一個對妳不利的例子。
假設手識布廠有1000員工,做1000件衣服。工廠用衣車代替手識,生產力增加5倍。價格減低,市場調整,需求增加2倍。工廠要製造2000件衣服,需要400員工。問多少手識員工會被裁?600?不,是1000,因為他們不是車衣技工。
妳會說我作數。
再給妳一個例子,印度人學習北美會計學,期望打破他們的貧窮情況。美國的國際顧問公司,為了減低成本把技術性的會計工作外判到印度。結果,顧問公司生產高質素而廉價的產品。在美國獨立的會計師則不能控制成本而部分被淘汰。這不是我作的(參,Thomas Friedman,The world is flat)

"社會反而像在大森林(技術森林)中造椅,能造椅、參與造椅的人多了,站着的人也少了。"
但森林的樹是有限的,人口增長速度快個樹木生長,舊有的椅也會多用而毀壞。在面對森林被砍光,一群人選擇開心地站着,讓其他人坐,妳不覺得他們的情操很高尚嗎?

"這道德嗎?你願意你或你家人被愚弄,好等其他人能享受嗎?而且,接受低資源的生活對社會仍是負累,另一群人並不因此享受其他資源。"

這當然合符道德,他們在不冒犯其他人下做他們喜歡做的事。這不單是合符道德,並且是人權法賦予的權利。有何不道德。

"治水你聽過?治水用的是順水的本性而設下河道,令其不氾濫。人也一樣,並不需人去「了解孔孟和莊子之學」,而是按人的本性而設下河道。不要忘記,「人的本性」也本有着愛。"

妳不單對科學樂觀,還對人性樂觀。愛是人的本性,貪婪也是。順水而治,也需要明白怎樣洩洪。
回復 15# Nomad

感謝兩位(Dye and Nomad)的意見。小弟獲益良多。你們的論點非常好,我也無謂再反駁。

在讀過Nomad的帖之後

"而結果,又是誰死命宣傳反對科研開發,反對技術投資,令世界今時今日仍然停留在化石燃料經濟?不是別人,正是教會。"

"而在教會而言,最大的威脅,正正是會挑戰到他們權威,卻對社會資源運用的發展上至關重要的知識體系,所以無論是香港或者是美國南部,宗教政治永遠是以消滅學術界為首要目標。"

這是你的推斷?還是你有證據?我非常有興趣去研究宗教在現代怎樣消滅學術界?希望你可以給我一些書名作參考。(不過不要給我中世紀歷史或「創造論v進化論」,我已讀很多)。如果是你的推斷,可否詳述?。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