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轉載] 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發展是客觀的和有其特定規律的,其最基本的規律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可能促進或阻礙)。伴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會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此即「社會發展五段論」)。主流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目前正處於向第四階段過渡的時代。
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這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貫穿於每一個社會形態的始終,決定着其他各種社會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決定着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是: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對生產關係起着決定作用、支配作用,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第二,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係的改變。
•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這種反作用表現為兩種情況:第一,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的先進的生產關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第二,不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的落後的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在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情況。在一種生產關係產生和確立後的一段時間內,它與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是基本適合的,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雖然這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也有矛盾,人們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生產關係作某些調整,但卻不會引起生產關係的根本變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首先,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一定的上層建築總是為了適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必然在國家政權和意識形式上占統治地位。第二,經濟基礎的變革決定上層建築的變革,當經濟基礎發生變革後,上層建築遲早會發生變革,以求得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還規定着上層建築變化發展的方向。
•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為,上層建築為經濟基礎提供政治保障和意識形態形式。這種反作用,取決於上層建築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當上層建築適合於經濟基礎的要求時,它就起到鞏固經濟基礎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當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時,它就起到阻礙和生產力發展的作用。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表現為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和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是根本性的;上層建築的反作用是派生的和從屬的。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與上層建築的反作用,構成二者之間的矛盾運動,體現為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基本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人與社會發展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歷史唯物主義確定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這一基本觀點,這個觀點也源於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的辯證統一關係。在此基礎上,馬克思主義確立了其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辯證統一的,但人的本質在是其社會屬性,也即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社會屬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表現。
中國學者的評論
中國學者吳思在一次演講[2]中指出:馬克思在進行歷史考量的時候把暴力因素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資本論》的邏輯起點本身不應該是「等價交換」,而是「暴力均衡」只有當人與人之間或者團體和團體之間的暴力達到了均衡,「等價交換」的邏輯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若暴力水平間相差懸殊,則整個《資本論》的邏輯都不能達成,因為強者會無條件的吞併弱者。所以暴力是自主而不是被動的成為歷史發展的力量,若不好好考量暴力集團的行為方式和生存邏輯,那麼唯物史觀的定然是有缺陷的。

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Dialectical materialism)是一種以馬克思和恩格斯學說來研究現實的哲學方法,是用「辯證的觀點」和「唯物論的觀點」解釋和認識世界的理論。一般認為,「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辯證唯物主義批判地繼承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1.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物質派生出來的。
2.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3.辯證的唯物主義觀點:這是相對於機械唯物主義而言的,即將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相結合,主要觀點參見唯物辯證法。

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觀

1.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整個世界就是永恆運動着的物質世界,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對世界最基本的看法。
2.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事物在絕對的運動中存在着相對靜止,在一定條件下保持相對穩定狀態。靜止是運動的表現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與意識觀

一.意識是一種對客觀世界(物質)的反映,任何物質都有反映的能力。意識分為初級的感覺和高級的思維。
1.感覺是外界事物對感覺器官刺激而形成的,感覺是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映像,是意識的低級形式。對客觀事物的直接反應。如我們對蘋果的印象:聞起來是香的,看起來是紅的,嘗起來是甜的,嚼起來是軟軟的,摸到它是硬的。這些感覺綜合湊在一起,我們才在腦海中出現了蘋果的映像。如果沒有感覺到蘋果,也就談不上對蘋果的任何認識。如果沒有感覺能力,那大腦中就是一片空白,也就沒有了意識,感覺是意識的起點。
2.思維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意識的高級形式。感覺給予人的,是具體事物的個別特性。思維給予人的,是同類事物的一般特性。我們能摸到一個個梨、蘋果、葡萄、荔枝,卻摸不到水果。思維告訴人們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思維具有抽象和概括的特點,不是對客觀事物的直接反映,是一種間接的反映。在思維與客觀事物之間,存在着感覺這個連接點,思維依賴於感覺提供的材料,經過一系列抽象過程,才形成某種概念。我們雖然摸不到水果,但一想到水果,就會想到一個個梨、蘋果、葡萄、荔枝。如果人感覺不到蘋果、梨等客觀事物,也就不會形成水果這個概念。

二.任何意識都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依賴於客觀世界,不能脫離客觀世界,物質是決定意識的。但是意識也反作用於物質,如人類對於改造世界的行動。物質與意識是對立統一的。

辯證唯物主義的時空觀

1.時間是物質的運動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順序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
2.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空間是運動着的物質的伸張性、廣延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時間和空間同物質運動的不可分離性,
3.空間的三維性和時間的一維性組成了一個四維時空,即我們所生活的客觀世界(宇宙),時間與空間互相不可分割,表明了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性。
4.時間與空間都不能脫離物質運動而獨立存在。
5.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時空是絕對和相對的統一包含兩方面的含義:
1).時空客觀實在性的不變性和具體特性的可變性時間和空間作為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它們的客觀實在性是不變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而受物質運動特性所制約的時間和空間的具體特性是可變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人們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觀念也是可變的、發展的,因而也是相對的。
2).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和有限性時空是無限和有限的辯證統一。物質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而具體事物的時間和空間都是有限的,在時間上是暫時的,在空間上是有界限的。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