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達賴喇嘛:我們都需要愛

本帖最後由 哈佛專家 於 2012/4/4 22:03 編輯

我們都需要愛  
作者:達賴喇嘛
譯者:釋智海、黃保齡、王達穎、魏馥馨合譯
出版日期:2005-06-15
語言:中文
裝訂:平裝144頁
定價:$250.00  


內容簡介

編者序

達賴喇嘛尊者出席眾多公開場合時,總會把主題拉回悲心。悲心,或想要讓其他有情離苦的願望,當然都是修學佛法的宗旨。但我們毋需花費太多時間觀察尊者,就可以了解到他對此一品德的投入與奉獻,遠遠超過僅僅擔負宗教義務。達賴喇嘛在談及世間最迫切和複雜的問題時,以他簡單卻獨到的方式,表現出他對人類溫情的力量之深刻了解。

乍看之下,達賴喇嘛的言詞看起來幾乎是天真,幾乎對現實世界的政治和人心的細微之處不甚了解。然而,更深入探究時,事情就變得很清楚,尊者是出於深刻的經驗而說,奠基於他身為一個佛教僧侶受到有系統的訓練,及他個人身為西藏人的宗教及政治領袖之經驗。他的悲心毫不怯懦或含糊,它堅實而果敢,充滿智慧。

差別在於尊者了解心──在塑造現實的過程中,我們的心念和情感所發揮的力量。他看清我們的動機和我們所得到的結果之間精確的關係,而他的一生,驗證了他理解的深度。

我們希望智慧出版社這本我們集結了各篇教授編輯而成的書,將幫助尊者推動他理想中的世界和平、宗教互容和修行,並為有興趣在生活中耕耘更廣大的悲心者,提供有效的工具。

大衛.吉德史鐘

慈悲心:愛與快樂的源泉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董事長才嘉(Tsegyam Ngawa)推薦序

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是歷代達賴喇嘛中最具傳奇性的人物。他不僅飽經了兩個世紀的風雨滄桑,也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時代,以及兩個截然不同的文明。

一九五九年在西藏發生的那場浩劫性的災難,使得背負著西藏「政教」使命的達賴喇嘛,為了教政事業的復興,不得不離開家園,流亡國外。

達賴喇嘛以慈悲、寬容、關懷的氣度處理西藏事務、推廣佛教文化。他腳踏實地的耕耘,將西藏佛教生活化、國際化。從此,以根、道、果的研習次第,以及顯密圓融的修行方法,不再被侷限於道場和寺院當中。達賴喇嘛的流亡,使得西藏古老的文明與現代人類文明正式接軌。

達賴喇嘛所提倡解決雙邊衝突的「中庸之道」,取自於佛教理論中的「中觀」思想。他始終強調:制止暴力、實現人類真正和平的動力在於每個人的悲心、慈心與菩提心的發揚。達賴喇嘛為人類和平奮鬥的風範,贏得了世人的肯定與讚許,並於一九八九年獲得了舉世矚目的諾貝爾和平獎。

在這本《我們都需要愛》一書中,達賴喇嘛再一次強調培養「悲心」的關鍵性,並以當代醫學和他個人的經驗闡釋「悲心」的利益;講述培養「悲心」的智慧方法;解釋「悲心」對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乃至於整個人類的重要性。

本書中,達賴喇嘛還以通俗易懂的辭彙,循序漸進、融會貫通地講解佛法的基本概念──「四聖諦」的內涵及修持方法。

最後的「修心八偈」則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人,能在最短的時間獲得殊勝之修行果位的簡便法門,這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講,可說是一個難得法寶。

總之,本書從開始的「悲心」、「慈心」到最後的「發菩提心」,都圍繞著一個重點,那就是將佛法融入生活中,使生活充滿快樂與活力。

這不僅僅是一本基礎佛法的講義,也是一本探討人生哲理的經典。祈願讀者透過閱讀本書,從達賴喇嘛的思想理論中獲得更多的開示與啟發。

扎西德勒! 寫於二○○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開啟另一扇思考的窗
台灣高鐵董事長、大陸工程總經理 殷琪 推薦序


我這一生非常幸運有緣在心靈上受到許多上師的啟發、開導。我與佛法的接觸起源於十多歲,記得十三歲時有一次爬獅頭山,有一位寺院住持送我一本英文版的「佛陀的一生」,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有關佛教的書籍。從那時起,我陸續接觸到不少上師,其中我最感激的是我的根本上師-喇嘛梭巴仁波切。

1992年基於一分善緣,我有幸認識了仁波切。多年來,仁波切一直以無盡的慈悲、寬容,很耐心地用各種方式指導我這個弟子。有一位老朋友告訴我,仁波切的法名「梭巴」,藏文的意思是「忍辱」。他說:「或許只有這樣的上師才會接受你,也只有這樣的上師才能夠感化你。」他的話一點也不錯。

記得達賴喇嘛尊者第一次來台弘法之前,仁波切建議我前去聽法。雖然我由衷地景仰尊者,但基於當時一些世俗的想法,我找了許多藉口推託,不想去參加那場法會,然而,仁波切卻很有耐心的在長途電話裡,聽我把心中的想法完整敘述,第二天清早並寫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他說他完全了解我的感受,但是,如果我不去聽尊者說法,那就如同佛陀已經來到自己家門口,還不去開門。仁波切的話讓我看到自己的頑固、無知,這才回心轉意前去聽法。

仁波切總是這樣用盡耐心,並且以簡單扼要的道理來指導我,對我來說,這樣的過程無非就是他給予我最好的一種開示;而我也因為仁波切的引介,才有機會和尊者結上法緣。

幾年後,達賴喇嘛尊者二度來台弘法,在仁波切的慈悲引介下,讓我有了與尊者面對面的接觸機會。在尊者的面前,我並未感受到預期中的和藹可親,反而是從他嚴肅的神情中,我的內心很鮮明地接收到尊者無言的訊息:「你這個白癡!看看你是怎麼浪費生命!」這個當頭棒喝,讓我從此一直對尊者敬畏有加。在我心目中,尊者猶如嚴父,仁波切猶如慈母。

我一直不太能夠接受傳統教育,因為我覺得它並無法給予我需要的啟發,雖然我肯定人要學習,不過,學校教育的內容並無法讓我瞭解何謂生?又何謂死?不能解開生死的結,是無法幫助我瞭解生命。而這一切,我卻在佛法中漸漸得到領悟。我一向感受到,佛教不僅是一種信仰,更重要的是提供我們終身學習之路,藉由仁波切和尊者的身教和言教,讓我由衷相信佛法是可依止的修行之道,相信只要遵從上師的帶領,便能在學法的過程當中,讓我對生命有所體悟。

身為企業主管,常常有人問我:面對諸多壓力,你如何解壓?老實說,真正幫助我的是上師所教導的佛法,讓我體會到世間的一切生滅、無常,並不真實;成敗、是非,喜怒哀樂,等等的一切都由內心發出,但它們並非生命的全部,也不重要。如何運用上師教導的佛法來修心,運用佛法的方便法門,只管照顧自己的心性,把所有的情境都當成是修心的練習場,才是最重要的。個人無法左右整個事業的業緣,任何事的成敗,都不是個人可以完全掌握的,如果我還有得失心,那是因為我還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性。

在《我們都需要愛》這本書裡,尊者開示提到:對他人慈悲,其實就是對自己慈悲;發心利益他人,最先獲益的人其實是自己。這些道理,我果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體會到其真實與精闢之處,也讓我更戒?恐懼地提醒自己,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與動機,隨時保持誠心與正念。

達賴喇嘛尊者在這本書裡不斷強調人類的慈愛(Human Affection)與悲心(Compassion)兩者的重要性,他以宗教領袖的氣度與情懷,提醒我們必須時時觀照自己的心,並且持續不斷提升慈心與悲心,唯有依循這樣的普世宗教價值,我們才能從個人日常生活中得到內心的寧靜,並且創造社會、國家的群體和諧。在《我們都需要愛》這本書裡,達賴喇嘛尊者運用平易近人的文字與極具寓意的例子,為我們開啟了另一扇思考的窗,對於讀者大眾來說,實為一本最佳的修心指引。

幾個月前,仁波切指示我為達賴喇嘛尊者這本《我們都需要愛》新書寫序時,我很遲疑,覺得自己怎麼有資格在尊者的書上落名?尤其是我一向把自己在宗教方面的探索,當作是個人生活的私領域,然而,經過幾個月的思索,我似乎有些體會上師的用意。感謝仁波切給我這個機會與讀者分享個人學佛的心路歷程及一些淺見,如果這篇序文,有助於引領讀者閱讀本書,並且從中獲得啟發,進而形成若干善業與功德,我願將一切迴向達賴喇嘛尊者、梭巴仁波切,以及其他所有具格上師長壽、常住世,唯有他們的智慧與言行,才能引領我們從生死的輪迴中獲得解脫。

目錄章名

推薦序 慈悲心:愛與快樂的源泉/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董事長才嘉
推薦序 開啟另一扇思考的窗 /台灣高鐵董事長、大陸工程總經理殷琪
編者序
第一章 悲心的利益
第二章 培養悲心
第三章 普世的悲心
第四章 宗教的多元性
第五章 基礎佛教
第六章 菩薩道
第七章 修心八偈
附錄 發菩提心


精彩書摘

心可以改變
就我的有限經驗而言,我相信持續的訓練可以使我們的心成長。正面的態度、念頭和觀點都可以被強化,而負面的部分可以減少。即使是一瞬間的意識也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我們改變這各種因素時,我們的心也會跟著改變。這是關於心的本質的簡單道理。

我們所謂的「心」是很奇怪的。有時候非常頑固,非常排斥改變。不過,透過不斷的努力和基於理性的信念,我們的心有時又可以相當誠實且有彈性。當我們認定有必要改變時,我們的心就可以跟著改變。光是期望和祈求並不會轉化我們的心,你還需要理性──究竟奠基於自己經驗的理性。你也無法立刻轉化你的心,舊習慣的改變(尤其是心態上的)是欲速則不達。但在長期的努力和基於理性的信念下,你的心態絕對可以有深刻的改變。

要建立改變的基礎,我們必須瞭解,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會遇到問題,遇上阻礙我們達成目標的事。遇到這些事時,如果我們失去了希望,變得沮喪,我們就會削弱自己面對困難的能力。然而,要是能憶念起並不是只有我們在受苦,而是每個人都會受苦,這種務實的觀點會強化我們克服問題的決心和能力。想到別人的痛苦,對他們感到悲憫,我們自己的苦就變得可以處理了。的確,藉由這種態度,每個新的障礙都可以視為另一個提昇自心、深化悲心的寶貴機會!經由每一次的新體驗,我們可以漸次努力,以變得更有悲心;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對他人的苦難培養出真正的同理心,以及想要幫他們去除苦痛的決心。結果,我們自己的平靜和內在力量也因此而增強了。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