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 | 討論區 | 文庫 | 視頻 | IG | 手機版 | AMP手機版 | 简体中文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尼采

尼采生平簡介

尼采.jpg

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

尼采,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的人:他是一個大學教授,一個詩人,一個哲學家,一個孤獨的漂泊者。他殺死了上帝,但他不是傳說中的那個惡魔。他是一個真實的人,曾有人說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們這個世紀的西方哲學思潮,文藝思潮和社會思潮。就讓我們從他的生平來窺探這一個在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個有爭議而又在二十世紀初掀起了政壇的軒然大波的~~尼采。

尼采生平簡介

尼采出身於宗教家庭,據說他的祖先七代都是牧師,他父親曾任普魯士王國四位公主的教師並處於普魯士國王的庇護之下,他要求負責一個鄉村教區,於是被任命到了洛肯(Rocken),在四年後尼采在大家的期盼下於一八四四年十月十五日出生於這個鄉村中,而尼采在不久後就有了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他學話很慢。他老是用嚴肅的目光注視著一切,牧師很喜觀這個沈靜的小男孩,總是喜歡帶著他一起散步,而尼采永遠也不會忘記,而在尼采四歲時,父親不幸墜車震傷,不久就去世了。這件事將他完全震懾了,兩年後他的弟弟也去世。

不久他即全家搬遷到南堡(Naumburg),這時的尼采並沒有忘記父親,並希望以他為榜樣成為一名牧師,因此他時常給夥伴們朗誦聖經裡某些章節,為此他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謂。從這時起圍繞著他週身的,都是女人—母親、妹妹、袓母和兩個姑姑。外在的世界,在戰火的動盪中喘息著,尼采卻生活在一片祥和平靜的氣氛中。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兩點奇特的事實: 1.尼采生於宗教家庭中,日後卻成為舉世聞名的反基督教的人。 2.尼采在女人的周圍與養育中長大,日後卻成為堅決的反女性主義者。

關於這兩點,我們或許可以由他日後的生活中詳細觀察。

九歲時,他開始展現出在音樂方面的才華。

十四歲時,進入普夫達(Pforta)中學,課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這學校出了很多偉人,如詩人和劇作家Novalis,語言學家和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Schlegel,以及哲學家和愛國者費希特。但尼采難以受這種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接近陌生人;再者以女性為中心的家庭所特有溫柔的生習慣,也不適宜他去接受普夫達的清規戒律,因此這時的尼采除了理智的發展有著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己為他的感情生活的兩條出路。

一八六四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進入波昂(Bonn)大學,那時他二十歲,開始研究語言學和神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繼續神學了,他念上浪費時間,在這裡,他常聽同學們交談,有些人毫無信念激情地一遍遍重複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公式,那些偉大的體系已經完全喪失了激發人的力量,另一些喜歡實證科學的人則閱讀褔格特(Vogt)和比希納(Buechner)的唯物主義論文。尼采讀了這些論文,但不願再讀,他是一個詩人,要激情,直覺和具有神秘色彩的東西,不能滿足於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那些唯物主義者的青年還自稱是民主主義者,他們鼓吹費爾巴哈的人道主義哲學;而尼采不僅太像詩人,而且在修養和氣質上太像一個貴族,以至於能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他從沒想過要過安寧而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可能對一般人的幸褔不願在神學的空泛觀,對有節制的歡樂和有節制的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當然,他有自己明確的愛好,他對自己的趣味深信不疑,他熱愛希臘詩人,喜愛巴赫、貝多芬、拜倫。他對人生問題尚未作出任解答,在廿一歲的今天,他一如過去十七年那樣,將自己控制在一種訓練有素的沈默之中,寧可保持緘默而不願發表模稜兩可的意見,而在這段期間,尼采對基督教的信仰越發遠離了,他簡直要把基督的信仰拋棄,一八六五年復活節,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尼采的母親聽到她的兒子拒絕參加他們慣常的聖餐時,會如何的驚訝!事後尼采信給他的妹妹伊莉莎白說:「如果妳祈求心靈的平和與快樂,相信好了!如果妳希望成為一個真理的門徒,探索吧!!」。尼采拋棄了宗教問題的約束,對於威權便愈富反抗的精神,他的性情也漸趨急切,有一個時期還加入喝酒、唱歌、打鬥的團體。不久尼采便覺悟這種縱情的生活,深感人群中的喧囂只是帶來內心的空虛而已,於是他又重返往日的孤獨。

一八六五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的老師Ritschl到萊比錫(Leipzig)大學任教,尼采也隨著到了那裡,他去萊比錫大學註冊時,正趕上校慶,校長在向學生們訓話,他告訴學生們。在一百年前的今天,歌德曾經和他們的前輩們一起在這裡註過冊:「天才自有其各自的道路」,這位謹慎的校長隨即補充說,沿著這些道路走是危險的,歌德不是一個好學生;在讀書時代,你們不要以他為榜樣。尼采燒掉了一些夾在作業本裡的詩,重新投入學習,並訓練自己以極其嚴密的方法研究語言學。可是厭倦不久便捲土重來,他害怕波昂那一年的事重演,他的書信和筆記裡又寫滿了大段大段相同的抱怨。而在萊比錫的幾年間,有兩大影響形成了尼采的個性,這便是叔本華的哲學和華格納的音樂。

對尼采影響最大的人:叔本華和華格納

在一八五年的冬季,有一天,尼采偶而在一家書店買到叔本華的巨著『意志和觀念的世界』(Die Welt alsWille und Vorstellung),他立刻被這位已逝六年的憂鬱智者迷住了,他狂熱的喊著:我發現了一面鏡子,在這裡面,我看世界,人生和自己的個性被描述得驚人的宏壯。尼采深受叔本華那種獨抱孤懷的人所感動,但他並沒有染上悲觀色彩,雖然叔本華所感受到的時代痛苦,同樣地樍壓在尼采的肩膀上,後來尼采發現叔本華的悲觀思想可以用希臘藝術來醫好。尼采對他的朋友說:你要我證明叔本華的正確,我只能簡單地對你這樣說:我之所以能勇敢而自由地正視人生,是因為我的雙腳已找到了堅實的土地。形象地說吧,憂鬱的潮水之所以沒有將我沖離自己的道路,是因為它們無法淹沒我的頭。

正當尼采陶醉於叔本華哲學的時候,恰巧又發現了一位天才,以音樂的形式表現著叔本華的思想,這位天才便是大名鼎鼎的劇作家華格納。當時華格納之所以吸引尼采,不僅由於他的偉大性,同時也因尼采深愛音樂之故。尼采欣賞華格納富有革命性的作品;他們都對叔本華懷著一分喜愛的感情,Tristan不僅讚美了叔本華無休止的,盲目的與掙扎的意志,而且還表現了一種沈醉的歡欣,這留給尼采一個啟示,使他腦中激起了古希臘戴歐尼索士(Dionysus)祭祀時的那種鼓舞興奮之情,這使得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討論希臘劇曲之餘,也還忘不了華格納的作品。

尼采和華格納認識三年,處女作:『悲劇的誕生』出版。在這裡,尼采把希臘文化分成蘇格拉底以前和蘇格拉底以後兩個不同的階段,前者的文化是由健康的生命力所創造的,後者則是毫無生氣的理性的產物,尼采繼續說,現代的文化後像過去蘇拉底時期文化,只有華格納的音樂可以拯救這種文化的危機。尼采把一個藝術理想托於華格歌劇上面。華格納得到這樣的知己,他怎能藏得住內心的高興呢!無怪乎在完悲劇的誕生之後,對尼采叫喊著:我從來沒有讀過一本像這樣好的書,簡直偉大極了!

一八七六年夏季華格納離開Tribschen,到了拜壘(Bayreuth),在那兒建立了一座規模很大的國家歌劇院,正準備上演他的新作。華格納寫信催促尼采到拜壘看他排演,尼采滿懷興奮之情趕去,六月間尼采寫完有關華格納的論文(華格納拜壘),還稱讚華格納在表現自我內心深處的情感與體驗方面具有超人的能力。但在七月下旬他看完華格納『尼布龍根的指環』之劇作後,感到失望了,他認為整部劇都充滿了基督教的色彩,墮落的氣氛!華格納的歌劇變成人類的軟化劑,皇室以及優閒富裕的人們都成為華格納迷。正當華格納享有盛名時,尼采掉頭而去。他在克林根布倫(Klingenbrun)藏匿了十天,徘徊於波希米亞森林之中,就在這裡,一個大的啟示:使他走向自己,尋找自己∼而不再奢望那已破的幻影。幾天以後,他又回到拜壘,卻像個陌生人,我們無法想像在這幾個星期之內他是多麼的痛苦。最後尼采離開了拜壘,以後從沒有回去過,尼采後來寫著:「在我一生中最大的事是恢復健康,華格納是我唯一的病痛。」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把他的朋友華格納偶像化、神聖化,現在他不再想做華格納的信徒了,他要成為真實的自己;他不再忠實於友情的華格納,友情的華格納是建立在哲學精神的華格納之上的,這種精神消失了,友情也隨著暗淡!

這一年,尼采與他大學時代最親密的朋友洛德之間也產生了隔閡,導致了後來的破裂。尼采與洛德,同為李契爾教授的高足,可是兩人志趣迥異,洛德脫不開世俗之路,當學生時也有一番雄心,畢業後,逐潮滿足於平穩的學者生涯和小家庭生活,終究不過是一個平庸之輩。尼采卻始終保持著青年時代產生的使命感,靈魂不同,自然就沒有了共同語言。

這一年,尼采向荷蘭女子求婚而遭拒絕,後來他儘管一再試圖為自己覓一配偶,均不成功,而至死未婚。

這時他認識一位叫露.莎樂美,那時她幾乎不滿二十歲,是一個俄國人;她那驚人的理解力和富於理智的熱情常常受到人們的讚嘆;梅森伯格為她設想了一次戀愛,她把尼采的作品贈送給她;露.莎樂美讀了。似乎也理解了書裡的內容,她非常詳細地向她介紹了這位非凡的男子;後來在相識且漸漸熟識之後,尼采對這個女孩子心懷好感的說:一位女性進入了他的生活,這對他來說是一種幸褔,這會有益於他的思索,從此之後,他的思緒會更活躍,感情會更豐富。當然他最好不娶露小姐,因為他鄙視所有肉體上的結合;也許他應該把自己的名字和她的名字聯在一起,以保護她不受那些惡意中傷者的流言蜚語,並通過這種精神上的結合,誕生出一個精神上的兒子:先知查拉斯圖拉。但莎樂美她卻不想結婚。而多疑的尼采,開始猜想他們一定在嘲笑自己,內心非常不安,尼采既沒有經驗也沒有必要的果斷來解決這種極其痛苦的局面,他的妹妹嫌惡莎樂美,助長了他的懷疑和積怨,她以一種蠻橫的方式,而且似乎未經尼采許可,干預了這件事,她給那位少女寫了一封信,這最終決定了這一決裂。莎樂美小姐怒不可遏,在這之後,尼采雖仍然不斷的尋找他的伴侶,但他終究孤獨一生。

一八七九年,尼采結束了十年教授生涯,從此開了他的沒有職業,沒有家室,沒有友伴的孤獨的漂泊生涯,也同時開始了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哲學學者,他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哲學家,一個獨創的哲學家。

當尼采認清,孤獨乃是真正的思想家的命運,他就甘於孤獨,並且愛自己的命運了,在既自願又被迫的孤獨中,在無家可歸的漂泊中,靠著微薄的教員退休金,尼采度過了他生命中最豐產的十年,倘若不是因為精神失常,這種孤獨的漂泊生涯會延續到他生命的終結。可是,一八八九年以後,他的神智始終處麻痺狀態,只是在母親和妹妹的護理下苟延無用的生命。他死於1900年,而他的生命在一八八九年實際上已經結束了。

版主註:尼采,一位很有才華的哲學家,也是一位離教者。很多基督徒會認為他最後的瘋癲而死,是因為背叛了上帝,或者太執著於無神論概念。不過,我反而覺得他是受宗教的壞影響,植根了在自己的心坎裡。就算早已離教,仍然放不開。關於離教後的心理影響,可以參看這裡

我誠意希望各離教者,了解宗教對你們的深遠影響,正視及盡力互相幫助,共創美好的人生!

資料來源

和平戰士數學之家(已離線)

2004-04-29, 10:09 PM 抽刀斷水

尼采.txt · 上一次變更: 2017/02/06 07:29 由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