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深受馬丁路德影響的德國 信徒少工人也缺

隨著德人愈來愈世俗化、物質化,德國新一代不但宗教觀愈來愈薄弱,且是一個厭惡《聖經》、厭惡耶穌也不喜歡西方傳教士前來的群體。

東、西德分裂時,兩境之間隔著的是建於1961年8月13日的柏林圍牆,這堵牆於1989年11月9日一夜之間倒塌,東、西德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合併。去年11月9日是柏林圍牆倒塌的十六週年紀念日,而在此時的東、西德也合併了十五個年頭有多。現在且讓我們藉這機會看德國──馬丁路德的祖家──的信仰情況。

合併前,西德人以信基督耶穌為主,少半為羅馬天主教徒,大半為更正教教徒;東德則在共產黨無神論政權統治下,教會會眾由1945年人口94%降至1990年20%;期間有三至四代東德人不曾聽聞福音,也從未聽過有關神的事。

合併後,信耶穌的德人比例大幅度下降,全國人口的信仰漸三分天下,即百分之卅三人為羅馬天主教徒,百分之卅四人為更正教基督徒,其餘百分之卅三人則公然稱自己為無神論者或不再返教會者(美聯社於2005年6月公佈信仰調查的結果,顯示德國不信神的人口已從33%增至接近50%)。而相信最令其先祖馬丁路德難過的,就是即使自稱是基督徒的德人,掛名的比真實的還要多。先祖遺下來在德國處處可見的教堂,幾乎每間教會名單上都有三五千會友,但定期返教會者卻寥寥可數。1999年4月的統計更說,每主日定期返教會的德人只佔全國人口10%。因此現時的德國教堂每主日幾乎都是空盪盪的。

雖然如此,今天的德國是全球唯一仍堅持收取宗教稅的國家。

德國教會分為兩種,一為國家教會(Kirche),一為獨立教會(Freie Kirche)。由於國家教會隸屬政府,故其神職人員猶如政府公務員,可定期向政府領薪水。這些教會或教堂的會友無論願不願意,均在舊法案規定中,須每年在繳交入息稅外再向政府另繳付宗教稅,作為政府代教會收的奉獻。由於德人漸脫離先祖的信仰,以致不信耶穌不返教會的人口急劇上升,在感受不到基督信仰與他們的關係下,開始對這舊法案表達不滿,每遇經濟蕭條更常成為德人力主廢除的議題。不少西德人更為逃避這項「宗教稅」而選擇離開教會。據統計,1980年至1992年期間便有200多萬人離開教會(註)(100萬屬羅馬天主教教會,120萬屬更正教主流教會)。而東德人在合併之後,更因這項稅務而遲遲不願加入教會。

德國除了主流教會(包括路德會和改革宗教會),境內也有不少非國家教會(又稱獨立教會),包括播道會、浸信會、循道衛理公會等,他們是於19世紀中葉來到德國植堂。他們與德國主流教會不同之處有二,一是他們強調自己的獨立角色,不願被納入政府架構內;二是他們強調,教會的需要與牧者的薪酬,必須從教會會眾心甘情願的自由奉獻中籌集。因此,這些非國家教會到德國的初期曾遭歧視與逼迫,經過一段頗長的艱苦路程,才漸被德人接納。其後還與德國更正教的主流教會常有許多合作機會。

隨著德人愈來愈世俗化物質化,德國新一代不但宗教觀愈來愈薄弱,且是一個厭惡《聖經》、厭惡耶穌也不喜歡西方傳教士前來的群體。1999年4月的統計顯示,相信「耶穌基督是神兒子,降世乃為救贖我們,並於死後第三天復活」的,在德東只有10%人相信,在德西則降至為27%人相信。七十年代尚有三分二德人相信《聖經》是神的話,今天只有一半人相信;對於聖經無誤論,則只有10%人相信。

一些大城市,反基督的氣氛甚濃,基督徒生活在其中,每天都要盡力保護子女及自己不為反基督勢力所擊潰。在德國傳福音會受到排斥、譏刺,菁英界尤甚。面對這些外面環境所予以的變相壓迫,德國許多教會在多年的掙扎中也妥協了,只傳講「廉價的恩典」,而不講作門徒的代價。因此,大部分德國基督徒在教會以外很少談信仰,也甚少向人提及耶穌,更遑論傳福音了。基督徒只在他們認為安全、舒坦的教會內談信仰。德國基督徒會為新一代的道德淪落及遠離《聖經》真理的情況落淚,但他們對子女的管教卻多採取自由開放態度,任由子女受這裡的自由思想及公立學校的不信文化洗腦。因此,曾因馬丁路德而興旺的德國,屬靈前景令人不敢樂觀。而最令這裡基督徒煩惱的,就是這裡的傳道人甚短缺,以致教會常有青黃不接的趨勢,需要我們禱告記念。

(註): 國家教會是指更正教之主流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教堂;而更正教之主流教會則包括信義宗、改革宗及加爾文教會。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Christianity Today Library;
3)The Library o fCongress and the CIA;
4)Sociology of Religion, Summer, 1998 by Jack D. Shand;
5)2005/06/07 聯合報。

資料來源

傳書,余正遠,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