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社會民主主義專輯

社會民主主義的歷史發展及其來源(2007年修訂版)

有人說社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只是社會主義理論中的其中一個支派。其實這是錯誤的。有學者指出社會民主主義雖然和社會主義有淵源,但它的思想來源可以溯源到十九世紀的英國的憲章主義,比社會主義的代表馬克思主義更早。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政治理論派別。

在中國大陸,共產黨常常說研究社會主義,要研究馬(馬克思,Marx)、列(列寧,Lenin)、史(史大林,Stalin)、恩(恩格斯,Engels)及毛(毛澤東)五位大師的思想。其實列寧還算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但史大林和毛澤東就對馬克思主義有所歪曲了。

至於鄧小平主義,則是表面上提高生產力,但實際上只是提高生產量,但並未大幅提高生產的效率和質量。而其維持一黨專政的壟斷地位和極權政治的統治,和市場化的經濟改革不相適應,二十年來,特別是1989年以後,造成了大量的問題,特別是政治體制不改革所造成的問題。

社會民主主義的歷史最早可以溯源到十九世紀的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英國的憲章主義,經過一百六十年的發展才漸趨成熟。1989年德國的社會民主黨發表柏林綱領後,社會民主主義才告定型。其中伯恩斯坦可以說是社會民主主義的奠基人,但他卻只是芸芸社會民主主義的傑出人物中的其中一個。

二十世紀的社會民主主義的發展是向自由主義靠攏,因此現在歐洲所謂的"第三條路"是向社會民主主義及自由主義吸收營養。

英國的首相布萊爾說得很坦白:"社會民主主義是徹底的修正主義(Revisionism)。"它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各地的情形的不同,以及社會的變化而不斷修正。正如資本主義在它的不斷發展中也不斷修正一樣,因此社會民主主義是很有生命力的政治思想。

在西方尚有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一詞,民主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究竟有何不同?有沒有不同之處?我則不知道了。

要注意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民主是不同的。社會主義民主是共產黨提倡的民主,它的英語名詞應該是Socialist Democracy。

以下是以簡表的形式,列出社會民主主義的歷史發展:

A. 萌芽期
(I) 萌芽期
(1) 十九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的英國的憲章主義(English Chartism in 1830's-1840's)
(2)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法國的路易布朗主義,一稱布朗基主義 (Blanquism, founded by Louis Blanqui)
(II) 有了進一步發展
(3) 十九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的法國的蒲魯東主義 (Proudhon, Pierre-Joseph) - not good
(4) 十九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的德國(普魯士,Prussia)的拉薩爾主義 (founded by Ferdinand Lasalle)
(5)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英國的可能派及費邊社(費邊主義)(Fabianism)
B. 發展期
(1)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德國的伯恩斯坦主義(Bernsteinism, Eduard Bernstein, 1850-1932),伯恩斯坦的思想影響了二十世紀上半葉歐洲的社會黨的發展。這是社會民主主義出現第一次飛躍。
(2) 二十世紀初期的三項社會民主主義思潮
(a) 德國的考茨基主義(Kautskyism, Karl Kautsky, 1854-1938)
(b) 英國的麥克唐納主義 (MacDonald's Doctrine)
(c) 瑞典的漢斯新政 (refer to the new policy of the Prime Minister Per Albin Hasson)
C. 成熟期
(1)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a) 社會主義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成立
(b) 1951年的法蘭克福宣言(Frankfurt Declaration) -  社會民主主義的第二次飛躍
(c) 1959年德國社會民主黨(Germ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的哥德斯堡綱領 (Godesburg Program)
(2)1989年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基本綱領與柏林宣言(1989 Basic Programme and Berlin Declaration of SPD)
(3)英國工黨的現代化改革先驅首相托尼.貝理雅(Tony Blair, 1997-2005)與他的顧問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 社會民主主義的第三次飛躍
(4)法國社會學家高茲(Andre Gorz)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

參考文獻:

1.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Author: Anthony Giddens)
2. Beyond Left and Right (Author: John Blundell, Brian Gosschalk, Publisher: London: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1997)
3. 根據秦暉等人的文章而寫成此文
4. 根據文獻顯示,英國的左派比較傾向社會民主(Social Democracy)的名詞,而歐洲的左派則傾向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的名詞。

Louis Auguste Blanqui (February 8, 1805 - January 1, 1881) was a French political activist. The theory of Blanquism is attributed to him.

Georgi Valentinovich Plekhanov (December 11, 1856 – May 30, 1918; Old Style: November 29, 1856 – May 17, 1918) was a Russian revolutionary and a Marxist theoretician. He was a founder of the Social-Democratic movement in Russia.
註釋
1 文中引普列漢諾夫政治遺囑的文句,均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研究》2000年第2輯,不再注。

2 《魯迅全集》第四卷255頁和258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3 《魯迅全集》第十卷313頁。  
4 普列漢諾夫《我們的意見分歧》22頁,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5 同上27頁。
6 同上200頁。
7 同上159頁。
8 普列漢諾夫《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76頁,三聯書店1957年版。
9 同注4,230頁和242頁。
10 《普列漢諾夫機會主義文選》(上)69、70、71、76頁。
11 參見拙文《鷹之歌——盧森堡八十年祭》,《同舟共進》1999年第12期。  
12 普列漢諾夫《在祖國的一年》24頁。  
13 恩格斯此文收入人民出版社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95年第二版,第一版末收此文。  
14 同注12,465頁和466頁。  
1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三十六卷301頁。


--------------------------------------------------------------------------------
《二十一世紀》(http://www.cuhk.edu.hk/ics/21c) 《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十七期 2003年8月30日
  

© 香港中文大學
本文於《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十七期(2003年8月30日)首發,如欲轉載、翻譯或收輯本文文字或圖片,必須聯絡作者獲得許可。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108021.htm

  普列漢諾夫從1903年直到他病逝的十五年間,寫了很多文章批駁列寧,列寧也寫了很多文章批駁他。對他們二人理論上的是非,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我們這裏是認為列寧是馬克思主義的,是革命的,普列漢諾夫是機會主義的,是反對革命的。現在當然不必再作這樣一邊倒的判斷了。

  1904年初列寧寫了一本書《進一步,退兩步(我們黨內的危機)》,強調的是黨的組織原則中的集中主義,按列寧自己的說法是過分的集中主義,強調黨的中央委員會可以有廣泛的不受限制的權力,可以散解委員會或另一組織,可以剝奪某個黨員的權力等等。針對這本書普列漢諾夫寫了《集中主義還是波拿巴主義?》、《現在不能沈默》等文章。他認為:「這簡直是緊緊套在我們黨的脖子上的絞索,這是波拿巴主義,如果不是革命前舊『式』的專制君主主義的話。」「他們顯然把無產階級專政和對無產階級的專政混為一談了。」「我是集中主義者,但不是波拿巴主義者。我主張建立強大的集中制的組織,但我不希望,我們的黨中央吃掉整個黨。」「這種政策的各種原則的最著名最徹底的表述者一直是列寧。」10對列寧的這種組織觀點提出批駁意見的不僅在俄國社會民主黨中不乏其人,第二國際領袖人物之一的盧森堡也提出了與普列漢諾夫大致相同的看法。11

  普列漢諾夫1917年3月31日夜間回到彼得堡,結束了他漫長的流亡生涯。不久他就撰文尖銳批駁列寧的四月提綱,認為這個提綱是臭名遠揚的。他說:「如果一國的資本主義尚未達到阻礙本國生產力發展的那個高級階段,那末號召城鄉工人和最貧苦的農民推翻資本主義就是荒謬的。倘使號召我剛才列舉出的那些人去推翻資本主義是荒謬的,那末號召他們奪取政權是同樣荒謬的。我們有一位同志在工兵代表蘇維埃裏反駁過列寧的提綱,他曾經提醒列寧注意恩格斯的一句十分正確的話:對於一個階級來說,最大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滅難莫過於由於不可克服的客觀條件而不能達到它的最終目的的時候就奪取政權。不用說,這樣的提醒是不可能開導具有現代無政府主義情緒的列寧的。他把所有那些在工兵代表蘇維埃裏反駁過他的人一概叫做接受資產階級影響並把這種影響帶給無產階級的機會主義者。」12他的這種思考同恩格斯晚年的思考近似。1895年,也就是恩格斯逝世那一年,恩格斯在《卡.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一書導言》中寫道:「在1848年要以一次簡單的突然襲擊來達到社會改造,是多麼不可能的事情。」「即在本書所考察的那個時期後已經過了二十年的時候,工人階級的這種統治還是不可能的。……1871年的輕易勝利(即巴黎公社——引者),也和1848年的突然襲擊一樣,都是沒有甚麼成果的。」與此相關,恩格斯還提出了兩個觀點,其中一個是資本主義制度「還具有很大的擴展能力」,也就是說還有強大的生命力,不是經過幾天巷戰就可以消滅掉的。13

  按照普列漢諾夫的理論思考,他必然反對搞垮以克倫斯基為總理的臨時政府。他認為臨時政府已經給了人民一定的政治權利,如引進陪審團的審訊制度,允許言論、出版和集會自由,答應全部赦免政治犯和宗教犯,給勞工組織以罷工的權利等等,如果搞垮臨時政府就等於取消了這些已經爭得的自由權利(普列漢諾夫的家就幾次被執政的布爾什維克搜查)。他寫道:「我國工人階級為了自己和國家的利益還遠不能把全部政權奪到自己手中來。把這樣的政權強加給它,就意味著把它推上最大的歷史滅難的道路,這樣的滅難同時也會是整個俄國的最大滅難。」(粗體字是原有的)「事變後果現在已經非常悲慘了。如果工人階級的覺悟分子不堅決果斷地反對由一個階級或者——比這更糟的是——由一個黨奪取政權的政策,後果將更加悲慘。政權應該依靠國內一切生氣勃勃的力量的聯合,即依靠所有那些不願意恢復舊秩序的階級和階層。」14在十月革命問題上,盧森堡與普列漢諾夫不同的是她稱贊這個革命,相同的是她同普列漢諾夫一樣,反對一個黨或一個集團的專政,譴責解散議會和恐怖統治。

  1885年,恩格斯在《致維.伊.查蘇利奇》中談了他讀普列漢諾夫的《我們的意見分歧》後的感受。他說:「我感到自豪的是,在俄國青年中有一派真誠地、無保留地接受了馬克思的偉大的經濟理論和歷史理論,並堅決地同他們前輩的一切無政府主義的和帶有一點泛斯拉夫主義的傳統決裂。如果馬克思能夠多活幾年,那他本人也同樣會以此自豪的。」15就筆者近來讀普列漢諾夫早年和晚年著作的印象說,覺得他一直堅持著自己所理解的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和歷史理論。目前披露的這個政治遺囑,很像是他一生思考的一個總結,也很像是他對自己晚年思想的進一步完善。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讀讀這個政治遺囑,特別希望對普列漢諾夫素有研究的人考證分析一下這個遺囑。

我看普列漢諾夫的政治遺囑

⊙ 靳樹鵬



  1999年11月30日俄羅斯《獨立報》用三版半發表了普列漢諾夫的政治遺囑,並用一版半介紹遺囑來歷和專家對遺囑的鑒定,共五版。這些文字全譯載在中共中央馬恩著作編譯局編輯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研究》2000年第2輯中。此刊編者按說:「關於『遺囑』的真實性,目前還缺乏確鑿證據,尚有爭論,還需要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作進一考證。『遺囑』中對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及十月革命的國家攻擊,同普列漢諾夫晚年的思想是一致的,也是我們不能贊同的。這篇文獻發表後在俄羅斯引起很大反響。」剛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研究》2001年第1輯又譯載《獨立報》兩文,一肯定遺囑,一否定遺囑。

  據介紹,這是1918年4月普列漢諾夫重病不起之時,用半個多月時間口授,由列夫.捷依奇筆錄的政治遺囑,全文28000來字。這個文獻經過利佩茨克市普列漢諾夫博物館館長亞.別列然斯基的鑒定,從他的鑒定文字和他對遺囑正文的注釋看,他確實是研究普列漢諾夫的專家。儘管亞.別列然斯基對遺囑的真實性深信不疑,別人提出這樣那樣的懷疑也是正常的。任何一個讀者面對這個文獻,首先都會想到它的真實性問題,即這是不是普氏遺囑,有沒有偽托的可能性。筆者既非歷史學家更非政治學家,自然不能作進一步的考證,只能說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這個政治遺囑提出許多十分重大的問題。

  遺囑認為「馬克思所理解的無產階級專政無論現在還是未來,永遠不能實現」。因為「隨著高效能的複雜的電動新機器的使用以及隨之而來的其他科學成就的運用,社會的階級結構將變得對無產階級不利,而且無產階級本身也將變成另一個樣子。」「知識分子是民族的榮譽、良心和頭腦。我毫不懷疑在不久的將來知識分子將從資產階級的『奴僕』變成一個異常有影響的特殊階級」。「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知識分子人數的增長將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環境。」「工人就其教育程度、文化程度、世界觀來說已經提高到知識分子的水平。在這樣情勢下無產階級專政將是荒謬的。這是甚麼言論?是背離馬克思主義嗎?絕對不是!我相信,在事態發生這樣的變化時(如果這發生在馬克思生前),馬克思本人也會立刻放棄無產階級專政口號的。」他也不贊成知識分子專政的口號,他認為「勞動者的政權——這才是不會失去意義,永遠正確的口號!」1

  這個遺囑認為布爾什維主義是俄國社會民主黨中的極左派別,並不是甚麼全新的思潮。「雅各賓黨人,布郎基、巴枯寧以及他們的擁護者,巴黎公社的許多參加者在策略和意識形態問題上實際上就是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思想過去和將來始終是無產階級不成熟,勞動者貧窮、文化落後、覺悟底下的伴生物。」「布爾什維主義是以流氓無產階級為取向的特殊策略、特殊意識形態。」「布爾什維主義是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和無政府工團主義難分難解的布郎基主義。這是布郎基、巴枯寧、無政府工團主義者和馬克思思想折中主義的、教條主義的結合,這是偽馬克思主義」。「布爾什維主義有甚麼新東西嗎?只有一個——不受限制的全面的階級恐怖。」遺囑認為布爾什維克政權將演變如下:「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將迅速變為一黨專政,黨的專政將變為党的領袖專政,維持領袖權力的起先是階級恐怖,後來是全面的全國恐怖。布爾什維克不能給人民以民主和自由,因為他們一實施民主和自由,馬上就會喪失政權。」「二十世紀是偉大發現的世紀,啟蒙和急劇人道化的世紀,將推翻和譴責布爾什維主義。」「到那時布爾什維克的社會主義將像紙牌搭的小房子那樣坍塌」。遺囑對列寧和列寧主義也有許多評論。諸如「列寧無疑是一個偉大的、非凡的人物。」「他精通馬克思主義。但遺憾的是,他以不可思議的執著朝著一個方向(篡改的方向)、一個目標(證明他的錯誤結論是正確的)來『發展』馬克思主義。」「列寧關於社會主義革命能在單獨一個像俄國那樣落後的國家裏取得勝利的論斷,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態度,而是對它的背離。」遺囑認為十月革命成功「不是必然的,而是非常不幸的偶然原因」等等。

  這個遺囑提出的十分重大的問題遠不止這些,僅從上面引錄的幾點也能看出,如果這個政治遺囑真是八十多年前普列漢諾夫口授的話,真稱得上驚世駭俗。

  普列漢諾夫1856年生於俄國一個小貴族家庭。早期他是俄國民粹派的活動家和理論家,是當時「青年思想的權威」之一。二十歲那年他和自己的朋友們在彼得堡卡贊大教堂前面的廣場上組織了俄國第一次工人示威,發表了反對專制制度的演說,而成為一個職業革命家。1880年初受到沙皇政府重賞通緝,他僑居國外三十七年。他開始接觸了馬克思主義並告別了民粹派。如遺囑所說,「脫離民粹派對我來說並不容易。我幾乎有三年一直在痛苦的沈思,心情難受,尋求妥協。」後來他是民粹派最有力度的批評者,他不是譴責個別人,而是剖析民粹派的理論觀點和策略思想。他在國外期間同著名的社會民主黨領袖們如考茨基、李卜克內西、蓋德、伯恩斯坦等建立了私人聯繫,以後又同恩格斯往來並以其為導師。1882年他把《共產黨宣言》譯成俄文,1883年他在瑞士建立了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勞動解放社,為俄國社會民主黨奠定了初步基礎。第二國際成立後他成為領導者之一,並代表俄國社會民主黨參加第二國際的會議。他是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且是公認的學識淵博又最善於理論思維的思想家。

  後來有的論者把普列漢諾夫的政治生命史劃分為黃金時代和墮落時代。他「黃金時代」的著作如《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我們的意見分歧》、《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等,被視為闡述馬克思學說的經典著作或准經典著作,我國均公開出版發行。他的《沒有地址的信》,1930年魯迅先生就從日文翻譯過來,書名為《藝術論》。魯迅在譯序中說,普列漢諾夫是「俄國的無產階級之父」,是「偉大的思想家」,是「俄國馬克思主義者的先驅和覺醒了的勞動者的教師和指導者。」 2魯迅在譯者附記中又寫道:「日俄戰爭起,黨遂分裂為多數少數兩派,他即成了少數派的指導者,對抗列寧,終於死在失意和嘲笑裏了。但他的著作,則至於稱為科學底社會主義的寶庫,無論為敵為友,讀者很多。在治文藝的人尤當注意的,是他又是用馬克斯主義的鋤鍬,掘通了文藝領域的第一個。」 3後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曹葆華譯的《普列漢諾夫美學論文集》(共兩卷,收有普氏1888至1913年的論文學藝術的十九篇文章)。三聯書店還出版了《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共五大卷,三百多萬字。至於所謂他「墮落時代」的政治與理論方面的著作,一般的中國讀者大概不容易見到。愛讀點書的人都知道,我國陸陸續續出版了一批供領導和研究人員內部參考用的書,俗稱灰皮書和黃皮書,書店裏是不賣的。筆者既非領導又非研究人員,按常規是不容易讀到這些書的。由於「文化大革命」中各種制度廢弛,改革開放後意識形態又有所鬆動,不少灰皮書和黃皮書也流入民間。我手頭現有兩部普列漢諾夫的灰皮書:一是《普列漢諾夫機會主義文選》(1903-1908),上下兩卷,三聯書店1964年版,是在舊書市場買的;二是普列漢諾夫著《在祖國的一年》(1917-1918年言論全集),三聯書店1980年版,是借來的。出版說明中均說這是「反面教材」或「反面參考材料」。

  歷史上的是是非非是不容易說清楚的,且不說遠古中古時代,就是十九世紀以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是非,二十世紀以來蘇共黨史上的是非,也是不容易說清楚的。不學如筆者,想說個大概也是辦不到的。依傳統的看法(也就是列寧的看法),普列漢諾夫是從1903年開始孟什維克化的,此後十多年他與列寧在不少上問題論戰,如他自己所說常與列寧唇槍舌劍。一些人常說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成王敗寇」是庸俗的歷史觀,但不少人還是常常以成敗評論歷史人物。比如普列漢諾夫反對十月起義,也反對俄國撇開協約國英、法與德國及奧匈帝國單獨媾和,結果是十月革命成功,列寧成了英雄,普列漢諾夫被斥為反動,他反對與德帝國主義侵略者議和的主張也成了錯誤的。十年前蘇聯解體,布爾什維克失去了執政黨的地位,似乎一切已塵埃落地,是否有些問題就較容易說清了呢?也遠非如此。

  遺囑中寫道:「我對馬克思理論的態度當然逐漸在發生變化——這毫不奇怪,即使是這一理論的創造者本人,有時也因條件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觀點。」「我始終是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辯證論者。」這個說法比較符合告別民粹派以後的普列漢諾夫。列寧說普列漢諾夫經常在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倒過來倒過去」。就普列漢諾夫的某些理論觀點而言他並沒有多大的搖擺,無論是1903年以前或以後,他一直堅守著自己理論思維的某些結論。

  普列漢諾夫對十九世紀末俄國社會現實的分析論斷是很出色的。他首先提出:「俄國是『必須』還是『毋須』經過資本主義的『學校』呢?」4他引述了他尊敬的前輩赫爾岑的一個論斷:「俄國必須經過歐洲發展的一切階段呢,還是俄國的生活要依著別的法則來前進呢?」「我完全否認有這些重復的必要。」普列漢諾夫接著寫道:「當時赫爾岑的威望是這樣的高,他的縮短到社會主義的道路的建議是這樣富誘惑力,因此六十年代初的俄國知識分子很少懷疑他所尋得的解決『社會矛盾』的辦法。」5普列漢諾夫以豐富的事實和有力的論據敘述了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狀況。他的結論是:「俄國將經過資本主義的學校嗎?那末我們可以毫不躊躕的用一個新的問題來回答,為甚麼它不在它已經進了的學校裏畢業呢?」(粗體字是原有的)6他幾次引用馬克思說過的話:德國同時受到資本主義發展及其發展不足之苦。他充分肯定資本主義的歷史作用。他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不論行將到來的西方社會主義革命將來會帶給我們甚麼,但是我們今天的迫切問題,仍然是資本主義生產。」7他認為俄國的社會主義運動是在資本主義剛萌芽的時候開始的,俄國的前途首先將是資產階級勝利和工人階級政治及經濟解放的開始。普列漢諾夫一貫強調要理解歷史發展的進程,革命史不是革命企圖史,要訴之於理智而不是訴之於感情,他是革命的階段論者。他說:「推翻專制制度和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在實質上原是不同的兩回事,如果把它們結合為一,進行革命鬥爭時指望著這兩件事將在我國歷史上同時發生,就會把前者和後者到來的時期都推遲。」(粗體字是原有的)8他認為歷史的發展階段是不能跳過的,只能使其縮短或減少痛苦。他不贊成農民具有共產主義本能的說法,他也不贊成經濟落後、文化低下的人們更容易發生社會主義革命的說法,他反對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比西歐更容易的觀點。普列漢諾夫對武裝起義奪取政權一直持十分謹慎的態度,他不認為奪取政權就是革命的全部哲學。他說:「假如『工人的解放必須是工人自己的事業』,那末在『城市的和鄉村的』工人階級沒有準備好社會主義革命的地方,任何專政都作不出任何事情來。」相反,「完成了的革命可能產生一種政治的畸形現象,有如古代中國帝國或秘魯帝國,即是一個在共產主義基礎上的革新了的皇帝專制」。9普列漢諾夫早年的這些理論思考他一直堅持到晚年。

《列寧主義批判》再版序
蘇紹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簡稱馬列所)工作。我認為,作為一個學術研究機構的馬列所與作為共產黨中央直屬機關的馬列學院應該有所不同。馬列學院的任務是研究、證明、並確立共產黨領導層所堅持的馬列主義論點,並以之宣傳、教育群眾以維護共產黨統治和政策的合法性。社科院馬列所是以馬列主義本身作為研究對象,對之進行獨立的、自由的、客觀的、實事求是的研究。

這樣的研究使我們思想得到解放,克服唯上是從和僵化的教條主義的束縛而有所前進。

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我提出三點看法:

一、馬克思主義不是「科學的科學」,不是絕對真理。世界上也從來不曾有過科學的科學和絕對真理。因此,說馬克思主義「放之四海而皆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是指導一切思想的「理論基礎」,是不對的。不能用馬克思主義籠罩一切學科。

馬克思主義不過是社會科學的眾多學派之一,在世界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二、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具有一切科學的特徵。科學是可以被證實也可以被證偽的。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在它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中,將不斷受到實踐和時代的檢驗。其理論有被證實的部份,應予以肯定,也有被證偽的部份,應予以揚棄、否定。因此,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在發展中將不斷得到修正是必然的。這是正常的、正確的,並非什麼貶義的「修正主義」。

這些是學術界應有的並早已存在的常識。只有對自己的執政行為沒有自信且僵化不學的領導人才會聞馬克思主義「不是科學的科學」和「可以證偽」而恐懼於共產黨政權能否長治久安,竟至戰慄、震怒、甚至仗勢整人。

三、「馬列主義」的提法是不對的。

馬列並提而形成馬列主義這一個概念是在斯大林提出「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之後才有的。這個提法把列寧主義當作那個時代唯一正統的馬克思主義,並把二者等同起來。

其實,列寧主義不過是在俄國這一落後的小農國家中出現的馬克思主義的變種,而且以其極左的面目、崇尚暴力專政,極大地篡改了馬克思主義。斯大林主義推崇「馬列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歪曲到無可復加的地步。

因此,必須對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斯大林主義、以及毛澤東思想分別進行研究。

在八十年代初,中國提出改革的要求。改革勢必要評毛、批毛以清除毛的極左的思想路線。毛澤東說,「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因此評毛、批毛必然要涉及馬列主義。

由於毛對《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的極端推崇,人們多認為毛講的馬列主義實質上是斯大林主義。當時國際上對斯大林和斯大林主義有越來越多的揭露和批判。中國理論界對斯大林主義也有較多的研究、批判和否定。

但是,人們多認為列寧似乎還與斯大林有所不同。中國經濟改革之初,有借鑒於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之議,加以當時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正流行一時,也未對列寧有所否定。當然,最主要的是鄧小平的「四項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堅持一黨專政,而一黨專政的理論與體制實際上導源於列寧主義。所以,批判列寧主義實際上是一個禁區。八十年代,在中國理論界雖然有一些對列寧的個別論點的批判,但不曾有過一本全面批判列寧主義的著作。

溫煇先生以其新聞工作者的政治敏感和理論修養,特別是對於一黨專政體制之弊害的深切認識,提出:

「列寧、斯大林、毛澤東一脈相傳。」

「沒有列寧主義就沒有斯毛現象。」

「改革必須批判列寧。」

溫煇先生的專著《列寧主義批判》於一九八九年年底出版。這是第一本用中文寫的全面批判列寧主義的書,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該書結合蘇聯和中國的實際,歷史的和現實的,全面地從深層的理論和實際的危害性,批判了列寧的理論和策略。它提出「列寧的六個嚴重左傾錯誤」(包括把社會主義強加於俄國、實施一黨專政,壓制普列漢諾夫等理論家、向全世界輸出革命等),特別強調批判其中的無產階級專政論。作者指出:「遠在十月革命之前和革命『勝利』之後,列寧寫了大量著作,其中,論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文章在數量上和份量上佔了第一位。」無產階級專政論是列寧主義的核心,斯大林承認:「列寧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由於無產階級專政是馬克思首先提出的,所以,人們往往把後來共產黨所實行的無產階級專政所帶來的災難歸之於馬克思。溫煇先生指出:「列寧根據馬恩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原始觀點,發展成為理論學說。」馬克思的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說法包括兩個內容:一、馬克思設想無產階級革命將首先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那時,無產階級將是多數,無產階級專政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專政。二、無產階級專政只是過渡時期為了鎮壓資產階級的反抗才需要的。

在俄國,一個落後的小農佔多數的國家,無產階級不是多數,因之在俄國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並非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專政。而且在俄國革命後,列寧把無產階級專政作為布爾什維克整個執政時期的制度長期地固定下來,也不符合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專政僅是過渡時期短期間所需要的說法。這些都是把馬克思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觀點變了質。

那麼,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論是什麼貨色呢?作者用列寧自己的話闡明如下:

一、「無產階級專政是由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採用暴力手段獲得和維持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政權。」

二、「專政是由組織在蘇維埃中的無產階級來實現的,而無產階級是由布爾什維克共產黨來領導的。」「專政……這個政權不承認任何其他的政權」。「當有人責備我們是一黨專政,……我們就說:『是的,我們是一黨專政!』」

三、「階級通常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比較隱固的集團來主持的,而這個集團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組成的……因此,把群眾專政和領袖專政根本地對立起來,實在是荒唐和愚蠢得可笑。」

四、「個人獨裁成為革命階級專政的表現者、代表者和執行者。」「怎樣才能保證意志有最嚴格的統一呢?這就只有使成百成千人的意志服從於一個人的意志。」

這就從列寧本人的話中得出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論的實質,即:

無產階級專政=一黨專政=領袖專政=個人獨裁。

至於如何專政?列寧回答說:「專政的科學概念,無非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不受任何法律或規章拘束而直接憑藉暴力的政權。」

這個方程式足以代表闡述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論的千言萬語,也正是列寧主義的靈魂、布爾什維克建黨的原則。

把這種專政論付諸實際的結果必然是如作者所說:「專政不息,民主不存,國無寧日。」

中國共產黨應該是懂得這個道理的。在抗日戰爭時期,新華日報為了批判國民黨的一黨專政,曾寫過一篇著名的社論,題目就是《一黨獨裁,遍地是災!》。

對於一個列寧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轉型,改革重點是兩條:一是從計劃經濟(實為統制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即市場化;一是從極權主義政權轉變為民主政權,即民主化。

市場化以公正、平等、法治、避免壟斷為前提。民主化必須實現立憲行憲的法治,一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實行三權鼎立的制衡制度;肯定人民的自由人權。如果在人民、社會、國家的頭上有個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直接憑藉暴力的一黨專政、個人獨裁的政權,那麼市場化、民主化都是幻想,改革就要落空。

改革必須改掉一黨專政、個人獨裁的體制,必須批判以此為核心的列寧主義,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些原共產黨執政的國家,改革能有所起步以至走向成功,首先必須解決一黨專政、個人獨裁的問題。蘇東國家莫不如此。

中國情況特殊。鄧小平提出的改革,原是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應該說是正確的。但是他只實施了逐漸市場化的經濟改革,以挽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經濟崩潰的危機;但是他又提出「四項基本原則」,實際上要堅持原有的一黨專政、個人獨裁的政治體制。

這種跛行的改革使中國政權出現了新極權主義性質,即在不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存在著日益靠暴力維持的極權政治。因此,社會矛盾極端尖銳化,日益帶有對抗的性質。這些深刻的矛盾,人們都耳熟能詳,不須贅述。目前,中國的改革正處於這種困境。這使人們日益認識到必須實行徹底的政治改革,實現立憲行憲。因此,批判列寧主義思想,取消一黨專政、個人獨裁,仍未過時,反而應該再度呼籲。

這說明,溫煇先生的《列寧主義批判》一書此時重新出版,很有必要。

當然,該書的初版畢竟過去了近二十年。在這期間,由於蘇聯和布爾什維克黨的崩潰和瓦解,蘇東國家的大量公私文獻檔案解密,有關列寧和列寧主義的資料得以大量出版。溫煇先生在眾多的資料中選擇了早在八十多年前就對列寧和列寧主義作了深刻批判的《普列漢諾夫的政治遺囑》一文,作為本書的附錄。我認為這是十分明智的。作者「選擇了早在八十多年前就對列寧和列寧主義作了深刻批判的《普列漢諾夫的政治遺囑》一文,作為本書的附錄。我認為這是十分明智的。」

普列漢諾夫的大量著作早為理論界所熟知。他與那些僵化的教條主義者不同,也與那些以實用主義、機會主義篡改和歪曲馬克思主義的人不同。他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長於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辯證法分析問題。上面所提到的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普列漢諾夫的觀點是一致的。

概括言之,普列漢諾夫在一九一八年四月病危時口授的遺囑中指出:

——《共產黨宣言》的分析在蒸汽機工業時代絕對正確,但在電力發展後失去意義。從二十世紀初起,知識分子隊伍比工人隊伍增長得快,知識分子的人數和在生產中的作用躍居首位,並因此導致階級矛盾的緩和。在這種形勢下搞無產階級專政是荒謬的,馬克思所理解的無產階級專政永遠不能實現。

——產生於一九○三年的布爾什維主義是俄國社會民主黨中的極左派別。它的出現和發展肇因於俄國的無產階級不成熟,勞動者貧窮、沒文化、覺悟低。布爾什維主義是以流氓無產階級為取向的特殊策略和特殊意識形態。布爾什維主義是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的布朗基主義。它唯一的法寶就是以不受限制的全面的階級恐怖來實行無產階級專政。

——布爾什維克政權將演變如下: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將迅速變為一黨專政,黨的專政將變為黨的領袖的專政。維持領袖權力的起先是階級恐怖,後來是全面的全國的恐怖。布爾什維克不能給人民以民主和自由,他們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查封的報紙雜誌比沙皇當局在整個羅曼諾夫皇朝時代查封的還要多,這還有什麼民主可言呢?

——但依靠暴力和恐怖建設不了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理應是人道的、公正的社會。在列寧的「社會主義社會」裡,工人將從資本家的僱工變成國家封建主的僱工,農民將變成國家封建主的農奴。列寧和其布爾什維克黨所進行的剝奪是令人髮指的違反法紀和踐踏文明的行為,是沒有監督的掠奪。

——列寧關於社會主義革命能在單獨一個像俄國那樣落後的國家裡取得勝利的論斷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而是對它的背離。列寧只是需要此論斷來鼓舞其黨徒而已。

——根據布爾什維克的策略和意識形態所導致的行動,可以斷定他們在鞏固其政權的道路上將遇到一個比一個複雜的四個危機:

一、飢荒危機;二、經濟破壞的危機;三、由於貶低農民,工農聯盟根本不可能結成,甚至發展為消滅會勞動肯勞動的最優秀農民的慘案,因而導致一個政治經濟性質的嚴重危機;四、意識形態危機,布爾什維克的意識形態必將垮台。

——由於布爾什維克的策略、意識形態、對剝奪的態度、以及不受限制的恐怖,可以很有把握地斷定:布爾什維克的垮台是不可避免的。他們靠的只是刺刀的力量。但二十世紀是啟蒙和急劇人道化的世紀,將推翻並譴責布爾什維主義。

普列漢諾夫以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理,在距今八十多年前就預測到布爾什維克的前景,並準確地預言布爾什維克黨崩潰瓦解的過程。但在蘇聯和蘇共的崩潰前夕,在美國的蘇聯研究專家竟沒有一個人預料到。

讀了溫煇先生的書再進而鑽研普列漢諾夫的政治遺囑,必然在理論認識上有長足的進步,從而對中國共產黨這一世界最後的最大的布爾什維克政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認識也會有所提升。

改正歷史的錯誤航道,必須嚴肅批判指引這一航道的錯誤理論。

二○○六年十月二曰

於美國新澤西州懷亭寓所

http://www.chengmingmag.com/cm349/349spfeature/spfeature12.html
香港的政黨政治應該是這樣

民建聯(民主建港聯盟)
(在香港可以有相當多的親中的政治力量,但民建聯是唯一屬於正統的親中的左翼政治力量。)

香港民主黨
(立場介於美國民主黨與美國共和黨之間,跟美國民主黨一樣屬於掮客型政黨,屬於香港版的美國民主黨,奉行中間偏左或中間偏右的經濟政策,黨內可以有民主社會主義的派系)

香港公民黨
(真正的香港右派,比較接近屬於美國右派的美國共和黨)
註:香港公民黨成立於2005年,律師黨的色彩比較濃厚,比較能捍衛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而且親美。

社民連
(屬於香港本土的民主左派,有較強的社會民主主義論述。)

自由黨
(典型的香港商人政黨)
現在歐美國家已經有新馬克思主義和後馬克思主義。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在網上進行研究。我就沒有興趣。謝謝。
主義的謬誤
    黃東天地 □ 黃東

  列寧主義一說出現於十月革命之後的個人崇拜,基本上只此一家別無分店,這跟馬克思主義及同樣龐雜、並不局限於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有極大不同。列寧主義特別是十月革命前後開始的晚年論述,更多屬於政治鼓動、行動綱領、黨內鬥爭指示,而非較具學術價值和研究深度的思想論證;多數只是適合俄羅斯國情的實踐性質言論,其研究價值相對有限。這與後來的斯大林主義及毛澤東思想異曲同工,基本上皆歸類為列寧主義範疇。

  但馬克思主義就不同了,它不但是列寧主義形似而神不似的老祖宗,而且世界各地到處開花,分店之多連筆者也數之不盡,有些甚至是分店再開分店。又有很多是由不同思想流派嫁接雜交而成,著名的例如把薩特和馬克思學說取其精華而成的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正本清源的例如青年馬克思學派等。筆者比較接受的,是大學時開始接觸,二戰後至今在西方盛行不衰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又有泛指為新馬克思主義,不過兩者其實有一定分野。筆者尤愛當中影響力最大的分支——法蘭克福學派,因為其在文化層面上著墨頗多,其學術貢獻不容忽視。

  進入二十世紀尤其是二戰後,傳統左翼批判的第二國際,即修正主義/改良主義,脫胎自列寧主義的托派(中國的代表人物是中共創始人之一陳獨秀)逐漸式微。據此理論產生於十九世紀的各國社會民主黨,在推行民主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逐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作為民主鬥爭的理論指導合流,成為西方社會政壇上的主要政黨勢力。馬克思主義也由當初的暴力學說,成功兌變為和平民主的一極,擺脫了單純的意識形態形而上學,即港澳俗稱的貼地、接地氣。

  由此可見在百年來反剝削、反獨裁的鬥爭中,不論被傳統列寧主義份子打壓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或社會民主黨人,都在與時並進地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順帶一提,現在言必社會主義的那些既得利益者,其實根本沒有幾個知道,中文的社會主義一詞,並非來自馬克思的故鄉德國和英國,也不是來自蘇維埃的舶來品,而是來自中國人人咬牙切齒的日本,這真箇是歷史的諷刺。

  馬克思主義到了列寧時代,似乎從理論上到實踐中,資本主義和蘇共領導下的社會主義蘇維埃,應該是水火不相容的,正如毛澤東要消滅無產階級以外的一切階級那樣,然而現實世界卻並非如此,市場自有其不可抗拒的無形規律。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後,企圖消滅私有經濟的步伐比後來中共還要快還要急。政變後才半年已「初見成效」,加上同時與十四國反蘇聯軍交戰,工業總產值不出兩年已只剩一次大戰前五分一,人口亦急劇減少,農業傳統優勢盪然無存,各地都發生饑荒。在生死存亡的邊緣,列寧被迫出台「新經濟政策」,有條件解禁私營經濟,向資本主義屈服,才暫時渡過困境。這與六十年代劉少奇的「三自一包」,七十年代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異曲同工,公有制就是鬥不贏私有制,任你如何「鬥資批修」也是徒然。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中學時在培道中學就讀,前燕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的李瑞瑩校長,在歷史課時對疑介紹不下十次。這一重要啟蒙打破了傳統左派姓社姓資的迷思,對筆者日後的學習與研究受益匪淺。

十九大報告的迷思與年青人的覺醒

  由百年前十月革命及列寧主義的歷史,回到今天中國的政治現實。十月十九日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中所作的報告,令我等看後十五個吊桶打水一般,心中七上八落。報告洋洋灑灑數萬字,其實習核心的核心思想到底是甚麼呢?說白了幾萬字用幾個字就概括了,不就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嘛,沒有甚麼神乎其技。

  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又是甚麼東東?這個思想的葫蘆又是賣甚麼藥呢?真的是走向新時代的靈丹妙藥,抑或是不中不西的過期西藥呢?其實報告中已有答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

  哪麼這個所謂新思想新在哪裡呢?筆者才疏學淺完全看不出來,唯一新的只是新時代。這個政治思想好像甚麼都說了,但其實甚麼都沒有說,好聽的叫傳承創新,實話實說是拿前人的材料炒雜碎,五味紛陳卻沒有特色味道。馬列主義的稱謂筆者前文已指出,只是列寧主義政黨禁錮思想的教條,其本質並非馬克思主義而是列寧主義的暴力統治,以此所謂正宗牽頭,證明還是十月革命那套老八股貨色,又能新到哪裡去?

  至於舶來品之外的中菜,排行第二的自然是毛太祖的思想,貫徹其一生就是大破大立,全國大革命及之後的全國鎮壓反革命,並且輸出革命,號召世界革命,一套破壞遠大於建設的思想。而鄧小平理論,就是修正毛澤東思想,行實用主義的修正主義路線,拋棄毛澤東中國特色的列寧主義,將之與馬、列、毛並列,本身已自相矛盾。鄧小平理論還包括了改革開放、貓論及四個堅持,其核心思想就是經濟掛帥的實用主義。

  之後等而下之就是不點名的江澤民三個代表,即中共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出台十七年來,究竟代表了誰已有目共睹。人民只記得第四個代表:代表了資本家可以入黨,標誌著權貴資產階級堂而皇之走上中國政治舞台,革除了自馬克思開始代表工人階級的舊革命思想。而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完全沒有黨八股,不似歷來的政治教條,所謂「全面、協調、可持續」,最為筆者欣賞及愛用,不必以成敗論英雄。新時代是否代表新世紀?報告反而隻字不提,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都取自鄧小平四個堅持,新了幾十年還算新?

  可喜的是經過幾十年政治洗腦,中國年青人依然頑強地以各種方式抗爭,新一代的批判思考能力似在與時並進。今年夏天網上出現了一段精彩的中學課堂對話,展現出新時代中學生非凡的抗爭勇氣和識見,應該作為全澳而至全國青年的榜樣。

  片中這名中學生表示:「作為中國一個知識份子有著最起碼的良知,我要講出一句真話:我們不是中國人。因為甚麼?因為我們走的,說的是俄化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而不是天人合一、人與神共在、正宗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你說是不是?全世界還有幾個國家把馬克思主義當寶?連俄羅斯和它的祖國德國都不這麼幹了。我問你,馬克思主義是甚麼?馬克思主義不是語言呀,它是暴虐的哲學。」請看看這段發人深省的說話,相對於還是馬列老八股的十九大報告,不知高出多少層次,而且言簡意賅、立竿見影。

  當然並不代表這份新時代報告一無是處,最大亮點如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行文至此,忽然想起七十年代譚詠麟奪得金馬影帝的文革故事片《假如我是真的》,如果上面這段話是真的,人民幸甚,國家幸甚。也記起中共建國時毛澤東在天安上如何慷慨激昂地喊:「人民萬歲!」可惜萬歲的至今不是中國人民。
《十月革命一百歲 專制獨裁幾多歲》三之三

馬克思主義的異化與中國
     黃東天地□黃東

  列寧當然深知當時帝俄先天不足加後天不良,但為了個人野心甘當德意志情報機構的傀儡,成為勾結外國敵對勢力分裂國土,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最大俄奸,這些醜事已被德國及俄國公開的秘密檔案證明,與中國兩位領袖何其相似。列寧為了推翻帝俄無所不用其極,更不釋篡改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鼓吹在帝俄這樣落後的資本主義加農業化社會中,也一樣可以進行無產階級革命,代價後人有目共睹。既然列寧一不做,毛澤東也來個二不休,乾脆在中國這樣的農業國中炮製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農民主體革命。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從此變形走樣,變作在第三世界窮國四處蔓延的紅色怪胎,列寧主義「功德無量」。
 
  九十年代前香港政論雜誌《爭鳴》總編輯溫煇先生」痛徹反思六四事件和蘇聯崩潰,著有《列寧主義批判》一書。若果再看看同期中國思想家李澤厚的《告別革命》,中國人應該更明白為何要徹底批判列寧主義,為何不可以再急功近利走暴力革命的歪路、邪路了。可惜今天仍然不具備批判和反思的政治、言論空間,由此也就不難明白,今天中國為何又再走上亞文革的道路上了,皆因列寧精神不死。
 
  中共常言道:「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由上文可知馬列兩種主義還是有很大分別的,蘇聯和中國為首的兩大共產國家,長期故意將之混為一談。出於奪權的功利主義目的,強化自己的理論武器,增強自己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影響力。而中國在馬、恩、列、斯之後,還自行加上毛,以提升中共的國際地位,擠身領導國際共運五巨頭之列。只不過馬克思和恩格斯之後出現的三人,實際上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和扭曲。
 
  馬克思主義誕生於十九世界中期工業革命之後,對當時仍處於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剝削壓迫極其嚴重的歐洲,其科學社會主義、辯證唯物論及政治經濟學,不失為有價值的批判工具與窮人的希望。甚至對今天那些權貴資本主義、黨國資本主義國家,依然具有強大的批判生命力。但它畢竟有時代的局限性與理論偏頗,將之作為歷史參考、理論工具尚可,將之神化為共產陣營的神聖教條不容置疑,則是以列寧始。
 
  其實在馬克思臨死前,已形容自己一生的理論只是垃圾,他死後恩格斯已修正了馬克思主義主張暴力革命及對資本主義社會某些過激批判,支持議會鬥爭,與後來列寧極為討厭的第二國際/社會民主主義/修正主義路線已無甚分別了。由此可進一步認識,列寧主義只是披著馬克思主義外衣,實際架空了馬克思主義的僭健物,而毛澤東思想的革命理論,又將列寧主義的糟粕繼續放大。

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劣質山寨貨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只給中國帶來了紅色恐怖的魔鬼。而在國際共產主義學術界主流,並不承認毛澤東思想關於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自我標榜,不承認其思想具有媲美馬克思主義普世價值的理論水平與學術價值,甚至比列寧主義更等而下之。好聽一點的,毛澤東思想被冠以「儒學化馬克思主義」之名,難聽一點稱之為旁門左道。這恐怕是閉門看世界的億萬毛澤東徒子徒孫,在批臭孔老二時想不到的。
 
  在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後,中共所演繹的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版本只有一種,而且是與世隔絕只跟蘇聯類似,其至是直接山寨蘇聯的版本。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只有中蘇導演的唯一版本才是正宗,別無分店可言,否則就是篡改馬克思主義或乾脆戴上修正主義、投降主義的帽子大力批判。
 
  所謂正統馬克思主義,就是洗掉億萬人腦袋的馬列主義。實際上中蘇共把紅色恐怖的列寧主義抬上神壇,企圖沾馬克思的光,大搞對列寧領導十月革命成功立國的個人崇拜。如果馬克思主義是放在二十世紀已開始過時及有偏差的對資本主義理論批判工具,那麼列寧主義徹頭徹尾就是為了實施血腥獨裁統治,基本上只是拿出欺世盗名的包裝紙而已,其政治哲學水平遠不如馬克思。
 
  為甚麼中蘇共那一套馬克思主義騙不了筆者?原因在於小時候筆者因家庭關係,娛樂活動遠不如同齡人多,而且看的很多是大人的書。除了《毛澤東選集》、《論持久戰》、《矛盾論》、《實踐論》,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之外,就是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列寧的《國家與革命》、《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選集》,斯大林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等。
 
  這些政治書籍自筆者八歲開始,已囫圇吞棗地自學,在大學時又重新深化自學並擴大範圍。而同期筆者在左派幼稚園到小學階段,背誦的只是如「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等毛語錄而已,可謂小菜一碟都談不上。故此今天想拿等而下之的歪理邪說洗筆者腦,簡直比登天還難,這些權貴或五毛連小學雞水平都沒有。
 
  二次大戰後,很多奉行列寧主義恐怖統治的政權,都自稱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進一步令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政治學分野產生混淆並使之神學化。這當然對獨裁者統治有利,但對全球大多數門外漢而言,卻更加一頭霧水。
 
  在澳門而言,筆者幾十年來仍未認識到,能夠仔細分辨當中異同的人。由於要具體介紹這些分別需要很長的連載,筆者為行文方便起見,有時也不免從俗,例如不大準確的「共產國家」、「共產政權」等就是明顯例子。如果嚴格按照馬克思而非列寧的理論分析,地球上至今還未出現真正的共產主義國家。所謂共產國家都是各國共產黨,自己掛羊頭賣狗肉吹噓的列寧主義國家,亦即是由共產黨奪權執政的國家,並不能等同於學理上真正的共產國家,頂多只算是由共產黨產生的政權而已。因為其統治的國家,依然存在著嚴重的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現象,比其批判敵視的資本主義社會還要嚴重。既然本身並不存在共產主義社會,又何來共產主義的國家?只要對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政治學說有較深認識,自會明白這只是旁人張冠李戴,正確來說只是某種社會主義國家而已。(《十月革命一百歲 專制獨裁幾多歲》三之二)

十月革命表面進步實則倒退
     黃東天地 □ 黃東

  今年十一月七日,是中國農曆的立冬,也是俄曆十月,更是俄國驚天地泣鬼神的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日。過去一百年,地球上出現了兩股毀滅性的思潮,即法西斯主義和列寧式共產主義(簡稱列寧主義)。前者由意大利獨裁者墨索利尼發起,早已遲來先上岸地告別歷史舞台。後者似死非死,明亡實存,仍然成為中朝等國骨子裡的治國思想。在十月革命的故鄉,情況同樣類似,普京總統一手在批判列寧,另一手卻又繼承其獨裁暴力治國的國家機器,實行特工專政,執行沒有契卡(KGB/國安會的前身)的契卡任務。

  表面上,法西斯主義和列寧主義一股是極右另一股是極左,兩股思潮看似水火不容,實際上其統治核心思想皆為國家恐怖主義手段,本質上是異曲同工,難分彼此。法西斯主義從一九二二年至一九四五年即告結束,德意日三個邪惡軸心炮製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玩火自焚,幾年間破天荒地弄死了五千五百多萬人,似乎已無出其右。然而由列寧到斯大林,從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五三年死於非命者,不計衛國戰爭二千七百多萬人,在和平時期也害死了二千萬人,財物損失無數。之後冷戰期間輸出革命到很多第三世界國家,引致的傷亡更無法統計。這就是列寧主義對世界的「貢獻」,人命損失光在蘇聯已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總和。

  蘇聯的人命代價應該進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了吧?非也,還有列寧主義政黨的好學生,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後者更加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青出於藍。據不完全統計,光從一九四九年後以各種方式非正常死亡的,已經有八千多萬人。其中只是五十年代三年大躍進人禍中,損失已近四千萬人,大約相當於二次大戰死亡人數五分三,比日軍侵華害死的一千六百多萬人多約一倍半。

  近年官方所宣傳的抗戰時期死亡人數三千五百萬,從之前國共日三方檔案中皆無稽考,只有一千六百多萬人比較可信。亦即所謂日寇殺人三千五百萬是虛構的,在國際上沒有任何一國政府和嚴肅學術機構正式承認。推敲這一數字的出台,相信是加上約二千萬重傷倖存者而成。當然這絕不是為日軍侵華的殘酷性塗脂抹粉,而是想說明清楚,中國人殺中國人的血腥殘暴,比任何外敵入侵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列寧主義及其政黨在中國惹的禍。今天在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的大日子,看不到官方有深切反省的勇氣與決心,只有逃避現實的一片沉默。列寧主義恐怖統治的幽靈,依然徘徊在神州大地上空。

列寧主義批判

  列寧主義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而且是去馬克思的精華只取其糟粕的產品,把國家恐怖主義紅色暴力統治發掦光大。如果形象地比喻,馬克思主義只是好壞參半的理論基礎, 而列寧主義卻是徹頭徹尾的暴力哲學。沒有馬克思主義也可以有其他主義,作為列寧主義的偽裝,然而列寧主義的紅色風格,卻是從巴黎公社的血泊中成長壯大,在中共立國之前無出其右地獨特。也就是說由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到十月革命的實踐,中間經過巴黎公社的夭折,列寧主義才在死人堆中爬起來咬人。把世界拖入恐佈深淵。當中以老祖宗蘇聯;青出於藍的中國;殘殺全國人口四分一的紅色高棉;以及今天還在作惡的北韓金氏朝廷為極致,以古巴為最溫和人道,他們都是馬列烏托邦的信徒。

  「俄國共產主義之父」普列漢諾夫的遺囑,於一九九九年在俄國《獨立報》解密發表。翌年全長三萬字由中共中央馬恩列斯編譯局刊物刊登,在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的今天重看,依然發人深省。普列漢諾夫在十月革命時已去世 ,但其預言對列寧及紅色帝國不幸而言中,實在令人慨嘆。

  普氏遺囑尖銳地指出,列寧是一條變色龍,雖然精通馬克思主義,但卻執著朝著一個方向(篡改的方向)、一個目標(證明他的錯誤結論是正確的)來「發展」馬克思主義。列寧病態地愛面子,絕對不能容忍批評。他不講道德、殘酷無情、毫無原則,從本質上說是個冒險主義者。普列漢諾夫還說,列寧為了把一半俄國人趕進幸福社會主義未來中去,能夠殺光另一半俄國人,他為了達到既定目標甚麼都幹得出來,如果有必要他甚至可以與魔鬼結盟。他還把列寧比喻為二十世紀的羅伯斯比爾。後者是法國大革命時,雅各賓黨人恐怖統治時期的領袖,最後都不得好死。普氏認為,如果羅伯斯比爾砍掉了幾百個無辜者的腦袋,那麼列寧將砍掉幾百萬人的腦袋。因為列寧曾說過,雅各賓黨共和國垮台,是因為砍的腦袋太少了,後來果然不幸而言中。

  列寧受到馬克思主義啟發及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觀察,寫下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於一戰後期的一九一七年四月初版。他的意思是說,既然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將在先進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土壤中誕生,那麼帝國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已到了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前夜。實際上他是藉此號召俄國人,準備推翻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帝俄。然而現實是俄羅斯帝國是當時最落後的資本主義帝國,農民、文盲仍佔人口多數,正處於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階段,根本未達到馬克思所指的社會形態。(《十月革命一百歲 專制獨裁未絕種》三之一)
社會民主主義專輯到此結束。想進一步研究社會民主主義,可以向香港社會民主連線或中國社會民主黨學習。海外民運有不少是社會民主主義的專家。我對社會民主主義研究其實很少,只是被動地研究,最擔心香港沒有民主自由。謝謝。
三、社會民主主義思想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五四時期,中國向西方學習進入到了文化層面,西方的各種社會思潮蜂擁而至。其中對中國知識界影響最大、最深遠的是當時西方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社會民主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是自由主義的變種,是修正的自由主義,也叫新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在西方產生於17世紀,它的發展經過了古典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社會自由主義)兩個階段。古典自由主義的根本觀點是,個人的自由發展權利是至高無上的,在每個人機會均等的情況下,即沒有國家和其他社會力量限制的情況下,個人的發展就是正義的。但是古典自由主義在十九世紀以後的社會矛盾鬥爭中,它是難以永久地成為一種社會秩序的,所以,在古典自由主義者大肆張揚他們的理念的同時,他們卻在實際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生活中,不得不默認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接受國家在勞動時間、勞動環境、勞動保障等方面的限制。以後,自由主義的理論家們又從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範疇對市場經濟發表見解,由此產生出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根據各國的實際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別。

  現代中國的自由主義是新自由主義,有兩個來源:一是來自美國的杜威的實驗主義,以曾經留學美國的胡適為代表;二是來自英國拉斯基的社會民主主義,以曾留學英國的羅隆基、王造時、儲安平、張君勱等人為代表。後者是中國自由主義的主流。

  該文第二部分已經對拉斯基的思想有所交代。作為費邊社成員、工黨理論家的拉斯基在保留自由主義基本原則的同時,力圖將它與社會主義的平等公正原則調和起來,從而在自由主義的框架內部發展出一變種,即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契合了中國因資本主義不發達和社會嚴重不公平需要國家干預的現實,深受中國自由派知識份子的歡迎,在中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首先是拉斯基著作的翻譯和思想的廣泛傳播。在拉斯基活躍於歐美學界的20至40年代,他的政治思想就在中國的自由主義者當中得到了廣泛地傳播。他的各種主要著作如《共產主義論》(黃肇年譯,上海新月書店1930年版)、《政治典範》(張君勱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版)、《政治》(邱新白譯,上海新月書店1931年版)、《現代國家自由權》(何子恒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版)、《國家往何處去》(張虹君譯,天津新民學會1935年版)、《國家的理論與實際》(王造時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民主政治在危機中》(王造時譯,長沙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等陸續譯為中文出版,並被奉為政治學中的「瑰寶」。廬錫榮在《拉斯基政治思想》(上海世界書局1934年版)一書中,稱讚拉斯基「是現代歐洲政治思想的一個怪傑,一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怪傑……我們研究它的政治思想對於過去舊時代的舊政治思想可以得到許多正確見解。對於未來新時代的新政治思想,可以得到許多光明的暗示。」

  其次是類似與費邊社的平社的成立及其宣傳活動。費邊社是1884年英國的一部分知識份子創立的。該社成員認為社會改革應循序漸進,故以西元前3世紀古羅馬一位主張等待時機、避免決戰的戰略而著名的將軍費邊的名字命名社名。其學說故稱為「費邊社會主義」,是社會民主主義的初級形態。費邊社有四個特點:一是規模不大,最多時達到8000多人;二是對成員素質要求較高,大都是一些學者、律師、新聞記者、文官、證券經紀人等高級知識份子或職員;三是活動方式的書院色彩──通過召集小型會議、演講、討論等方式活動,並通過出版書籍、刊物和小冊子進行宣傳;四是政治主張的溫和漸進。二十年代末,是拉斯基在中國最走紅的時候。當時胡適、羅隆基、張君勱等一大批自由主義知識份子雲集上海,以《新月》雜誌為中心,組織了一個費邊社式的小團體「平社」,翻譯拉斯基的著作,研討費邊主義的理論,並以此為借鑒,探求改造中國的自由主義方案。可以說,平社就是費邊社的中國版:從規模看,從1929年4月開始到1931年初終結,參加者也就20人左右;從其組成人員看,其主要成員胡適、羅隆基、王造時、梁實秋、徐志摩、葉公超、丁西林、潘光旦、吳景超、陳源、任鴻雋、聞一多、邵洵美等,均曾留學歐美,並且回國後大多在大學任教,不少人還擔任學院院長、系主任等職,幾乎覆蓋掌握了當時中國各大學和各學科的「話語霸權」,可謂是知識界精英的雲集;從活動方式看,據胡適日記記載,平社基本每週聚餐一次,每次由一人或兩人作報告,然後大家討論;從政治主張看,走改良主義道路是中國自由派知識份子的一貫宗旨,其領軍人物胡適就一向主張「一點一滴」的改良。他認為「貧窮、疾病、愚昧、貪污和擾亂」是中國的病根,這些都不可能通過革命剷除,必須點滴改良。

  最後是政治實踐層面上自由民主人士紛紛組黨和民主憲政運動的開展。20到30年代的中國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活動主要圍繞著議政進行,儘管也進行了一些實踐,如好政府運動、聯省自治運動、制憲救國運動、人權運動等,但規模和影響都不夠大。抗戰後期,圍繞著國民黨的「還政於民」、戰後中國政治秩序的安排等熱點問題,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出現了一股強大的自由主義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不僅在公共傳媒上佔據了輿論的制高點,而且進入了實際的政治操作程式。

  從1941年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到1946年民主社會黨組建,民盟、民進、民建、九三學社等資產階級政黨紛紛成立。處於國共之間的第三大黨「中國民主同盟」於1945年秋天召開一大,宣佈民盟是「一個具有獨立性與中立性的民主大集團」,其神聖使命是「把握住這個千載一時的機會」,「把中國造成一個十足道地的民主國家」。大會通過的由羅隆基起草的政治報告及其綱領的中心理念和架構依然是要在中國實現社會民主主義,即在政治上實行英美式的議會民主政治,在經濟上參照蘇聯的社會主義平等原則,也就是所謂的「拿蘇聯的經濟民主來充實英美的政治民主」。這一方案曾在1946年初被國共兩方所接受,成為政協五項決議的藍本。同時,終身追求憲政民主的張君勱、張東蓀等人也認為抗戰結束,中國實現民主政治的機會終於出現了,就在1946年將成立於1932年的國家社會黨與當時的民主憲政黨合併,改稱民主社會黨。1946年12月國民黨召開的國民大會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就是由張君勱負責起草的。

  但是,國共之間的分裂與內戰,使得社會民主主義的綱領無法獲得其實踐的機會,因為一旦戰爭的暴力替代了理性的對話,自由主義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最基本空間。1947年民盟的被迫解散,象徵著自由主義運動即社會民主主義運的憲政運動在中國失敗。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社會民主主義根據資本主義社會自身特點的變化呈現出很大的靈活性,在不同時期強調的側重點不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希特勒的法西斯統治和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經濟理論都對中國的社會民主主義者產生了重大影響。當時國民黨政府仿效希特勒建立法西斯專政,自由主義陣營內部也圍繞著當時中國適合民主還是獨裁展開了爭論。丁文江、蔣廷黻、吳景超、錢端升等人都人都認為當時中國不具備實現民主的條件,更適合搞獨裁。對中國社會民主主義影響更大的是經濟領域內的統制主義,即國家資本主義。國民黨政府的資源委員的主要成員是以留英的學生為主的,他們多數出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大都是拉斯基的學生。他們在三十年代都奉行國家資本主義思想,相信只有靠政府力量才能發展經濟。胡適在1954年談到他們時說:「他們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只有依賴政府,靠政府直接經營的工業礦業以及其他的企業。從前持這種主張最力的,莫過於翁文灝和錢昌照,他們所辦的資源委員會,在過去二十年之中,把持了中國的工業礦業,對於私有企業(大都是民國初年所創辦的私有企業)蠶食鯨吞,或則被其窒息而死。」2這部分自由主義者由於對蘇聯的計劃經濟有好感,全國解放時,他們集體留在了大陸。

  中國由於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所以在80年代前對社會民主主義一直持批判態度。後來由於推行市場化改革和宣導建立民主政治,社會民主主義在西方的成功在90年代末成為理論界和學術界的一個熱門話題,知識界不斷地介紹社會民主主義的理論,並對「瑞典模式」、「德國模式」和英國的「第三條道路」理論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有的研究者也開始比較全面地考察社會民主主義的發展變化,比較客觀地評述社會民主主義的作用和局限性。認為社會民主主義推行的改良雖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的性質,但一直沒有放棄變革資本主義的努力,也一直沒有放棄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依然是資本主義的一支否定力量。有的研究者認為,很多社會黨長期或經常執政,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世界和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業績,對於提升民主社會主義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起了不小的作用。這樣一些業績的取得,是同社會黨具有主動應變精神,能夠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社會條件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和政策分不開的。毫無疑問,在當今時代條件下,加強對社會民主主義研究,進一步認識社會民主主義,對於我們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註釋
1 伯恩斯坦:《一個社會主義者的發展過程》(北京:三聯書店,1962),頁24-25。

2 《胡適論著輯選》(臺灣)(巨人出版社,1978),頁170-172。  

席富群 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後流動站,上海200433。

二、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發展演變

  伯恩斯坦修正主義的提出和法國「米勒蘭入閣」為歐洲工人運動走上改良主義軌道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社會民主黨紛紛投票支持本國政府的戰爭政策,於是,堅持正統馬克思主義的左派從社會民主黨中分裂出來成立了共產黨,並成立了共產國際。各國社會民主黨成了中右派的組織,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民主黨形成了。這些政黨也在1923年成立了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從此,歐洲兩大工人組織互相攻擊,進入對立時期。之後,現代社會民主黨的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經歷著不斷的發展和演變。

  發展和演變的第一階段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進一步系統化。初級形態的社會民主主義只是初步提出了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方法,對於未來的社會主義到底是甚麼樣子、怎樣建設,並沒有具體的理論闡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由於德、奧、瑞典、英等國的社會民主黨、工黨相繼上臺執政或參與執政,使社會民主黨的社會改造原則變成了現實的社會實踐。它們在改善工人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特別是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和凱恩斯主義以有效需求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理論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為社會民主主義的系統化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這期間,英國工黨領袖拉斯基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顧問熊彼特分別從政治和經濟方面為社會民主主義理論的完善做出了貢獻。

  H.拉斯基(Harold Joseph Laski,1893─1950)生於曼徹斯特,後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畢業後曾去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講學。1920年回國後,任劍橋大學講師。1926年起任倫敦經濟學院政治學教授。在20年代中期,拉斯基在《政治典範》一書中,提出國家要管理國計民生的生產資料,主要生產資料應該國有化;30年代初期,他在《現代國家中的自由權》一書中,論述了政治民主和社會民主;30年代中期,在《民主政治在危機中》和《國家的理論與實際》等著作中,拉斯基雖然抨擊了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但又認為英、美等國的社會政治條件與俄國不同,暴力革命不可能在那裏取得成功,只能走議會民主道路,和平改造資本主義社會;40年代初,他在《論當代革命》一書中論證的「同意革命論」以及闡述的政治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建立計劃化民主國家的系統主張,為戰後社會黨國際的重建作了理論上的重要準備。

  J.A.熊彼特(Joseph Alios Schumpeter,1883─1950)是德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顧問。他在《經濟發展理論》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本著作中分別提出了創新理論和進化社會主義的觀點。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超帝國主義論」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論」的充實和發展。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是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它不只是「發明」,而是把「發明」應用於生產實際過程,所以創新者不是技術發明家而是企業家。由於企業家的創新,產生了由內在因素引起的經濟變動,即產生出不斷用新因素來代替舊因素的「產業突破」或叫「創造性的破壞過程」。根據創新理論,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永遠不可能是靜止的,它不斷地從內部使這個經濟結構革命化,不斷毀滅老的,又不斷創造新的結構。而一旦革新本身已降為例行事務、經濟進步日趨於非人身化和自動化、機關和委員會的工作日漸代替個人的活動時,進化過程就停止,那時企業家將無事可做,靠利潤和利息生活的資產者階層將趨於消失,一種非常清新而穩重的社會主義將自動地出現。熊彼特對創新理論和進化社會主義被戰後社會民主黨人奉為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策略的理論基礎。

  社會民主主義理論發展和演變的第二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二國際的重建和「民主社會主義」理論的系統闡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社會民主黨因參加反法西斯戰爭,並提出旨在復興國家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福利的社會改革方案,博得了大量選民的擁護,紛紛上臺執政。這時,資本主義發展面臨的問題需要執政黨做出理論上的說明和政策的調整。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資本主義制度進入壟斷階段後短期內兩次發動世界大戰,制度本身需要反思;二是資本主義的科技發展和經濟進步使社會中間層不斷壯大,社會結構出現了變化。此外,社會主義蘇聯的集權和專制也使得社會民主黨決心徹底與馬克思主義決裂。於是,1951年6月,二戰中停止活動的社會黨國際在法蘭克福召開重建大會,大會通過了《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和任務》的宣言,即《法蘭克福聲明》。聲明公開亮出了「民主社會主義」的旗幟,宣佈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黨國際的指導思想,這種社會主義既不同於資本主義,也不同於共產主義,而「是一個國際性運動,它不要求對待事物的態度嚴格一律。不論社會黨人把他們的信仰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和其他的分析社會的方法上,不論他們受宗教原則還是受人道的原則的啟示,他們都是為共同的目標,即為一個社會公正、生活美好、自由與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奮鬥」。《法蘭克福宣言》表述的「社會主義」有兩個特點:一是確立了價值目標相對與具體制度的優先性,明確規定「社會主義的目的,是要把人們對佔有或控制生產資料的少數人的依附中解放出來。他的目的是要把經濟的權力交給全體人民,進而創造一個社會,使自由人都以平等地位在社會中共同工作」。後來這一目標被各國社會民主黨進一步明確為「自由、公正、團結(互助)」;二是明確了民主在社會主義中的核心地位。《法蘭克福宣言》不僅重申要有民主的方法建設社會主義,而且把社會主義社會看作是實行政治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國際民主的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的任務也被歸結為爭取這些民主,並強調,「社會主義是最高形式的民主主義」。這兩個特點的確立,可以說是民主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形成的標誌。

  隨後,英國工黨重要的理論家和政治活動家C.克羅斯蘭(Charles An─thony Raven Crosland,1918─1977)以《社會主義的未來》一書對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進行了系統闡述。他從戰後英國的「福利國家」和「混合經濟」的現實出發,提出了「後資本主義」的概念。他認為,社會性質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依靠財政政策實行了充分就業和進行收入分配的結果;同時,在國家壟斷資本全面發展、科學技術日益發達和管理技能日益複雜的條件下,資本主義進行的一場「經理革命」,又導致了階級關係的變化,結果使管理權和所有權分離,產生了掌握工業內部權力的管理者階級,從而使資產階級喪失了統治權力。因此,他認為「這個制度在舊階段的發展規律已不存在於新階段了。」在他看來,不僅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矛盾的激化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制度崩潰的理論已經過時,而且從以所有制為核心的生產關係來考察社會性質的原理也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克羅斯蘭甚至認為,把國有化當作實現社會主義的基本手段和目標的傳統費邊主義觀點也已過時,現在這不過是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一個很不重要的手段而已。於是,克羅斯蘭提出了民主社會主義的五點原則,即政治自由主義、混合經濟、福利國家、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與平等的信念。

  社會黨國際重建後,各國社會民主黨逐漸在國際《法蘭克福宣言》的基礎上制定了自己的新綱領。這些綱領在「非意識形態化」和「世界觀中立」的口號下,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許多黨都從自己的綱領中刪去了工人階級的許多傳統要求,如不再明確提出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張。同時,不少黨為了吸引選票,還放棄了工人階級政黨的提法,而代之以「人民黨」、「全民黨」或「群眾黨」的提法。這種淡化意識形態的現象持續到60年代末。隨後西方的「新左派」運動和70年代初又爆發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吸引了公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於是,在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中出現了「重新意識形態化」的趨向。有些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開始改變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態度,號召同馬克思主義「搭橋」,承認馬克思主義是其思想來源之一。他們的對內政策綱領也變得激進起來,開始更多地批評資本主義的弊病,更多地注意工人階級的利益。如英國工黨在1974年當政後,就曾掀起了第二次國有化高潮,在同共產黨的關係上,也開始出現了和解。1972年4月社會黨國際執行局做出決議,規定社會黨國際的成員黨有權自由地決定同任何政黨建立雙邊關係,從而改變了過去不許成員黨同共產黨發生關係的規定。

  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發展演變的第三個階段是由民主社會主義向社會民主主義的逐漸回歸。

  進入80年代後,雖然民主社會主義在南歐崛起,法國社會黨、全希臘社會主義運動、西班牙工人社會黨、葡萄牙社會黨、義大利社會黨在競選中相繼獲勝而上臺執政,但總的來說,在西方政治舞臺上新保守主義逐漸得勢,民主社會主義受到了嚴重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於經濟全球化、科技發展與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經濟和社會運行方式的變化、人類生存環境的危機等,特別是社會民主黨推行的一些國有化和福利政策受到了激烈的批評,許多國家掀起了私有化浪潮。面對環境變化、福利國家危機和新保守主義的衝擊,社會民主黨開始探尋新的出路。特別是蘇聯東歐發生巨變以後,各國社會民主黨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他們指出,過去以「社會主義」的名義,侵犯了價值規律和經濟法則,現在必須予以糾正;要實行市場經濟,推動市場競爭,縮小由國家承擔的社會再分配的範圍,穩定金融秩序;同時,要在社會主義價值與經濟效益之間實現適當的平衡。因此,他們一方面反對80年代保守主義政府推行的大減福利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維護競爭的基礎上,主張對原先的福利制度進行改革以提高效益。其典型代表就是英國布雷爾首相提出的第三條道路理論,這一理論主要強調四大原則:「效率與社會公正的平衡原則」、「市場經濟和政府干預的平衡原則」、「責任和權利的平衡原則」、「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的平衡原則」。

  與各國社會民主黨政策的調整相適應,由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各國社會民主黨也受到了抨擊,社會民主黨內出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民主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之爭。1992年9月,社會黨國際在柏林召開第19次代表大會發表的《變化中的世界社會民主主義》等宣言和決議,就重新使用了「社會民主主義」的提法。同時,也沒有放棄「民主社會主義」的稱謂,兩種叫法交替使用。1994,德國社會民主黨專門發表了一份文件──《社會主義──關於處理一個概念的困難》,介紹爭論雙方的觀點。此後,社會黨國際和各國社會民主黨逐漸用「社會民主主義」代替了「民主社會主義」。這標誌著社會民主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趨同。

  綜上所述,社會民主主義的發展演變體現了實用主義的原則,表現出了與時俱進的靈活性。

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產生、演變及其在近代中國的影響
作者: 作者:席富群 文章来源:二十一世纪

⊙ 席富群


  社會民主主義是西方社會民主黨(包括社會民主黨、社會黨、工黨等組織)的意識形態,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一種理論。它不以某一固定的宗教、哲學、社會思想為其理論基礎,而是相容並收任何符合其倫理主義和改良主義的思想材料,認為基督教教義、法國大革命的口號、康得的倫理學與新康得主義、黑格爾的辯證歷史哲學、馬克思的批判分析方法、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經驗等都可以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同時,它還廣泛吸取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和政治學理論,如凱恩斯主義、福利經濟學、自由市場經濟學等。總之,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變化,它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因而以它為指導思想的西方各國社會民主黨成為西方政壇上的一種強大力量。這種現象引起了世界關注,也是我國學術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由於它具有源遠流長、多元主義和靈活多變等特點,使得人們在研究中對它的起源、發展及其與其他理論的關係方面存在諸多歧義。本文作者在認真閱讀現代西方思想史的基礎上,試圖對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起源、產生和發展演變軌跡進行系統梳理,並對它在中國的影響進行介紹,希望對這方面學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開展有所幫助。

一、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起源和形成

  「社會民主主義」一詞早在1848年歐洲革命以前就開始使用了。它是當時社會流行的兩大思潮──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結合。

  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是一種關於建立民主制國家的系統的理論觀點或主張。這種主張肇始於17、18世紀的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是由斯賓諾莎、洛克、潘恩、傑弗遜、盧梭等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家先後提出的。他們主要確立了「主權在民」的原則,認為民主制國家的最高權力應當屬於全體公民,行使國家權力的代表應當由人民選舉產生,國家官吏應當行使人民意志,充當人民的僕人。主權在民思想反映了處於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和發展資本主義的要求,對鼓舞人民大眾進行反封建鬥爭曾起過積極作用。

  除民主主義外,起源於16世紀的社會主義思想在19世紀前期形成了一種強大的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但當時的社會主義無論是思想還是運動,都是一個多元的概念,各種社會主義流派不斷湧現並相互爭鳴,它的人物形形色色,理論千差萬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將當時的社會主義流派分為反動的社會主義(其中又包括封建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德國的或「真正的」社會主義)、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及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三類,並逐一進行批判。縱覽當時的各派社會主義,無論是基督教社會主義、工廠社會主義、拉薩爾的國家社會主義、農民社會主義,還是蒲魯東主義和巴枯寧主義,它們的共同主張都是反對社會不平等不公正,共同理想是人類的合作與共同進步。因此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並不屬於當時的社會主義的範疇。「科學社會主義」這一概念是在19世紀70年代才提出來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將自己創造的理論稱為「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和當時的社會主義的區別在於用階級觀點分析人和社會,主張用無產階級的鬥爭推翻不合理的資本主義制度,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生產資料的公用制,逐步建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共產主義社會。

  社會民主主義是社會主義思想和民主主義思想的結合。在1848年的歐洲革命中,把政治改革與社會經濟改革結合起來的改良主張被人們冠以「社會民主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失敗後特別是1852年共產主義者同盟被迫解散後,為了投身並影響當時的工人階級運動,已不再用「共產主義」而是用「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這些名詞,並以「社會民主主義者」自稱。19世紀60年代以後,在歐洲各國工人運動發展的基礎上工人階級的政黨紛紛成立,這些政黨都以社會民主主義為指導,稱為「社會民主黨」、「社會黨」或「社會民主工黨」等。

  19世紀70年代開始,大部分西歐國家進入了第二次工業化時期,由於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和國家財富的不斷增長,工人的生活水準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隨著立法的不斷完善,工人的經濟、政治權利都不斷得到改善。在這樣的情況下,工人運動中的改良主義傳統被放大,其理論形態──社會民主主義理論出現了。

  社會民主主義理論最早出現在英國,表現為「費邊社會主義」。這是19世紀後期流行於英國的一種主張採取漸進措施對資本主義實行點滴改良的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潮。它是英國費邊社的思想體系和機會主義路線。1884年,一部分知識份子創立了費邊社。該社成員認為社會改革應循序漸進,故以西元前3世紀古羅馬一位主張等待時機、避免決戰的戰略而著名的將軍費邊的名字命名社名。其學說故稱為「費邊社會主義」。費邊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喬治.肖伯納和悉尼.韋伯,其成員幾乎全是中產階級的知識份子。代表作有《費邊宣言》(1884年)、《費邊社綱領》(1889年),1889年出版的《費邊論叢》一書,為費邊社會主義奠定了基礎。該社還出版過幾百種小冊子和論著,並編有《費邊新聞》和《費邊季刊》等定期刊物,在中產階級和知識份子中廣泛傳播費邊牌社會主義。費邊社會主義的主要觀點是:鼓吹階級合作、社會和平,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主張通過民主選舉建立地方自治市政機關,逐步掌握煤氣、電力、自來水等公共事業所有權,運用溫和漸進的方法和一點一滴的改良,實現社會主義。它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潮,即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因為英國是歐洲最早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發達的經濟和崇尚自由的傳統使勞動者很難接受革命的思想,改良主義在這裏有肥沃的土壤。所以,儘管馬克思在英國居住了30多年,並在這裏完成了他的一系列理論,馬克思主義對英國的工人運動從理論到實踐都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反而是費邊社會主義對當時的英國工人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費邊社也成為隨後建立的英國工黨的研究機構,專門為英國工人運動提供理論指導。

  幾乎與此同時,歐洲大陸上產生於工人運動基礎上的社會民主黨在恩格斯去世後發生分裂。第二國際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領袖伯恩斯坦(1850-1932)在1896年10月~1898年6月間以《社會主義問題》為總標題在《新時代》上發表一系列文章,指責馬克思主義含有空想成分已經過時,並於1899年3月通過《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針對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進行了全面的系統修正:在哲學方面,他用康得的唯心主義修正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用進化論和折衷主義代替革命的辯證法。他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是「經濟唯物主義」、「歷史宿命論」,辯證法是「妨礙對事物進行正確考察的陷阱」,否定社會發展中有質的「飛躍」,等;在經濟學方面,他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是「純粹的思惟的構想」,剩餘價值學說是「以假說為根據的公式」,認為壟斷組織的出現可以防禦乃至消除危機,資本主義的崩潰論是沒有根據的;在科學社會主義方面,他反對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鬥爭的學說,認為「階級合作」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宣稱資本主義能民主自由的「和平長入社會主義」。書的最後部分提出了「運動就是一切,最終目的是微不足道的」的理論。伯恩斯坦的這一套理論雖然仍然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德國社會民主的綱領中也仍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但由於主張以民主的方式通過議會道路走向社會主義,更由於認為最終目的的「微不足道」,事實上已經把社會主義推到了遙遠的未來。這一理論是工人運動中長期存在的改良主義的發展結果。

  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和英國的費邊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一定程度上前者也是受後者影響的結果。伯恩斯坦曾在1888年到1901年期間作為《社會民主黨人》報的負責人和《新時代》刊物的撰稿人長期住在英國,多次拜訪費邊社的領導人。第二國際的領導人倍倍爾和考茨基都認為是在英國的經歷使伯恩斯坦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伯恩斯坦自己也承認這段經歷是「使我的眼界得到許多有價值的擴張」1。費邊社會主義和伯恩斯坦修正主義的出現,標誌著社會民主主義的理論形態形成了。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社會民主黨在國會選舉中成為第一大黨,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潮開始在歐美各國蔓延開來,歐美各國的工人運動從此逐漸被納入改良主義的軌道。

二,資本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

盡管歷史上歐洲諸國的資產階級在推翻封建專制和主導政權後,並沒有真正兌現建立完善民主制度的承諾,但經過壹兩個世紀的社會變動,二戰以後的歐洲資本主義社會已鞏固地確立了健全的民主體制。因此,就政治層面而言,資本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沒有沖突。換言之,無論是主張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者或信奉社會民主主義者都反對共產黨的壹黨專政,都有建立民主政體的要求。

然而事情並不僅此而已,它起碼還涉及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壹是,究竟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民主主義更易於發動中國的民眾投入終結中共壹黨專政的運動。二是,究竟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民主主義更適合醫治民主轉型後中共政權所遺留下來的的社會沈屙。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就不能不先探討資本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差別了。

資本主義對民主的理解主要停留在政治層面上。資本主義主張民主政治,具體內容涵蓋公民個人的諸項政治權利,如言論、出版、結社、集會、遊行等,和宏觀民主架構,如多黨競選、議會政治、三權分立、直選各級行政長官等。對社會其他領域,如經濟、文化等,資本主義主張采取自由放任的做法,不贊成政府進行幹預。資本主義的價值觀突出推崇自由,它認為,在經濟領域內,自由主義所體現的以私有經濟為基礎的市場競爭機制將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能,創造出日新月異的生產效率。就此而言,資本主義並沒有錯,但問題在於它妄顧了純粹的市場競爭機制實質上是非人道主義的,是把森林法則移植到人類社會,資本主義標榜機會的平等,這較之封建等級特權制度固然是歷史性的巨大進步,然而,實際上在資本主義的運動程式下,機會並不能平等。譬如,當名牌大學不再為豪門子弟所專享而只以分數決定錄取與否時,妳可以說機會平等了。但若僅此而已,家境貧寒的優質生卻又會因付不起高昂的學費而被拒之校門之外。又譬如作某項投資可獲豐碩回報,這個投資的機會是向任何人開放的,但這個開放,僅僅是名義上的,因為只有已具備相當財力的人才有可能去把握這個機會。故此,自由資本主義的運動程式,在創造效率的同時又在拉大社會成員之間擁有財富的差距,直至造成貧富懸殊。

社會民主主義對民主的理解比資本主義廣泛得多、深刻得多。它認為民主精神應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資本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雖然都主張民主政治,但內在驅動力卻各有不同。資產階級對封建貴族階級壟斷社會公權力,制定各種束縛工商業發展的陋規極為不滿。他們要求進入政權,以政權的力量限制封建特權的橫征暴斂,並制定另壹套保護工商業自由經營的法律制度,這就促使他們反對封建特權,要求建立民主政治。

而社會民主主義者(這其中既有出身於資產階級也有出身勞工階級和其他階級的)之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並不僅僅為解除封建特權對工商業發展的束縛,而還希企建立壹種全新的社會制度。在這個社會裏,除了作為基礎的民主政體外,還應使社會財富在全體民眾中作相對公正的分配,使社會不但免除因封建特權的橫行而導致階級矛盾的尖銳,也免除因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公而導致階級關系的緊張,從而建立起健康和諧的社會生態。


4、“第二國際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之下”

這個結論根本不符合事實。馬克思主義並未真正在第二國際中居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對英國工人運動的影響十分微弱。憲章主義、工聯主義、費邊思潮壹直主導著英國工人運動。法國工人運動由於壹向有激烈傾向,再加上路易勃朗未能深化其學說,蒲魯東較早去世,可能派理論不夠系統,遂使馬克思主義在八、九十年代的法國工人運動中有部份影響。德國則由於拉薩爾過早驟死,使勢力較大的拉薩爾派不得不與愛森納赫派合並,曾與拉薩爾齟齬的威廉李蔔克內西為能駕馭合並後的組織,遂向馬克思主義尋求精神武器。但即便如此,馬克思主義也並未完全取得主導地位。即使李蔔克內西本人也說:“德國社會民主黨不是拉薩爾主義者,也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他們是社會民主黨人” 。

第二國際三個主要政黨中,英國工黨從來不買馬克思主義的賬。宣稱信奉馬克思主義的法國工人黨蓋德派壹直是法國整個工人運動中的少數派。而且,即便是蓋德派也對“無產階級專政”避而不談。德國社會民主黨在第二國際成立(1889年)到恩格斯去世(1895年)的幾年間,確實開口閉口都稱馬克思主義。但其理論和實踐完全脫節。其具體行為方式全部運行在議會鬥爭和平改良的軌道上。1896年,伯恩斯坦的“修正”作業攪起了軒然大波。1899年的法國社會黨人米勒蘭入閣事件為大波火上加油。第二國際中的馬克思主義者出來大加伐撻。在1903年的德累斯頓大會和1904年的阿姆斯特丹大會上,他們確實熱鬧了壹陣。但好景不長。馬克思主義的氣勢急劇式微。就連所有共產黨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的教科書都不得不承認:“第二國際後半期的領導權落到修正主義者的手中”。然而這其實只是他們為自己硬找回壹點顏面的說法。因為真實情況何止如此,縱觀全局,應該說,社會民主主義才是第二國際的主導思想。

而且,就算第二國際確實曾受馬克思主義某壹程度的影響。那也只是整個社會民主主義運動長河中的壹個短暫插曲。因為“第二國際”遠非是社會民主主義運動的全部內容。在它之前,社會民主主義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在它之後還有1923年的“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和1951年成立至今的“社會黨國際”。這兩個“國際”,尤其是“社會黨國際”才全面翻開了社會民主主義輝煌的新篇章。

五、中國共產黨的“心病”與中國社會民主黨人的職責

多少年來,中國共產黨壹直在放肆地咒罵資本主義。直到現在它的所謂“改革”把早期資本主義中最惡劣的東西都重新制造出來了,竟還要去咒罵資本主義。但它卻從來不咒罵社會民主主義。在這壹點上中國共產黨為何竟然如此寬厚?

社會民主主義在歐洲和世界其它地方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壹快“心病”。它明白社會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這兩個都批判過早期資本主義的思想理論體系,有著完全不同的發展線索。推崇民主自由的社會民主主義真正在為社會中、下階層謀取福祉。而強調專政的共產主義則造就了壹個高踞民眾之上的共產黨官僚特權階級。它們的“工人階級為領導”“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是不折不扣的謊言。共產黨官僚階級壟斷著社會公權力,貪瀆享樂。而廣大工農群眾則處於政治上無權和經濟上受榨取的地位。這和社會民主主義在歐洲創造的大片樂土相比較,貨色的真偽怎能不壹目了然?面對這壹切,中國共產黨感到最聰明的作法就是對社會民主主義絕對不予提及,仿佛世界上根本沒有這回事。

中國共產黨不會害怕妳宣揚資本主義,而絕對害怕中國廣大民眾了解到社會民主主義的理論和成就。然而,它的諱莫如深其實也只有駝鳥政策的效用。戳穿中共“社會主義”的偽劣。把社會民主主義的壹切“真善美”都告訴人民,讓人民去棄偽圖真,這就是我們中國社會民主黨人的職責。

社會民主主義與中國前途

“中國需要社會民主主義”,這個說法若要成立,首先必須具備兩個前提,壹是準確把握中國的現實狀況,二是正確了解社會民主主義的理念內涵,然後再看看社會民主主義這劑藥是否合適醫治中國社會的疾病 。

壹,中國的社會現狀

中共政權建立已經幾十年了,在這長達半個世紀的時期中,壹九七九年是壹個分界點。七九年以前中共政權對國家的治理“業績”可以高度概括為這樣十二個字:政治高壓統治,經濟普遍貧窮。

七九年中共展開了壹場改革。改革首先在政治層面上展開,其主要內容是放棄全面政治高壓。停止在人民中劃成份,取消“四類分子”的名目,“右派”先是脫帽,很快又實行“改正”,宣布不再搞政治運動,並對過去政治高壓中所判定的大量“反革命”案件進行甄別平反或減刑,在這期間雖然也發生了八壹年對七九民刊民主墻運動的鎮壓行動,但並不可因此而全盤否定那些政治改革措施,因它的確使中國社會從此走出了最恐怖的政治高壓。八壹年鎮壓是有選擇性的小範圍鎮壓。而從前的鎮壓是全面全社會性的,是“深挖細找”,人為地制造大量的“階級敵人”來進行虐殺以樹“無產階級專政”的威嚴。在七九年的政治改革中,持頑固反動態度的“凡是派”被改革派削奪其政治權力。

比政治改革稍遲,經濟改革也展開。其內容在工業方面是給予企業壹定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獎金制度或計件工資,以刺激企業及勞動者個人的生產積極性,在農業方面是分責任田,聯產計酬,包產到戶等等。

相對於政治改革,經濟改革還算是不斷有所深化,企業從擴權發展為承包,再至允許私人企業出現,取消指令性計劃經濟,引進市場機制等等。

政治改革使原先緊張的社會空氣得以緩和,經濟改革使生產效率明顯提高,特別是農副產品和日用工業產品生產的增加,使民眾生活得到普遍的改善,應該洞悉的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共改革派之所以要進行這樣的改革,僅僅是因為他們在文革期間受到了沖擊,即那瘋狂的政治高壓壹度也把他們壓入社會底層之中,使他們得以親身體會到政治迫害狂和經濟生活貧困無著是怎麽回事。換言之,鄧小平們之要改革並不是來自於壹種高層次的改革理念。同時,還應洞悉的是,嚴格地說這場改革並不算是真正的改革。因為在政治上它並沒有改變原有的政治布局和權力結構,在經濟上也未能擺脫許多束縛生產力的羈絆,說到底,這場改革只不過是政治上減輕高壓和經濟上實行松綁的開明施政而已,故其所謂“改革派”其實也應正名為“開明派”和“務實派”。

然而人民並不滿足於“開明”,人民向往真正的民主,更何況經濟改革的積極作用很快就枯竭而其副作用----官倒貪汙腐敗卻迅速泛濫起來,人民的不滿在增加在積累,而鄧小平卻堅拒真正的改革, 統治集團與民眾的矛盾在不斷激化之中,終於,八九年仲春,具有深化改革傾向的胡耀邦在備受由“開明派”、“務實派”蛻化而成的“頑固派”的壓制下,憂憤之極突然去世,以悼念他為導火線,壹場八九民運驟然而至。這場運動矛頭指向了“頑固派”的總代表----鄧小平。

鄧小平殘酷地鎮壓了八九民運,其血腥的程度令昔日的政治高壓都望塵莫及。鎮壓的亢奮過去後,鄧小平也陷入了思索。他明白這場大流血在歷史上是抹不去的,多少年後,人們都會對此進行復查評判。為了沖淡他名字上的血腥氣味,為了用其他業績來抵消大屠殺的罪責,為了讓從他的施政中得到利益的人們淡忘他的暴戾行為,他又祭起了改革的旗幟。正如他女兒提醒他的:若不繼續改革,您今後的評價就只會釘在“六四”這壹點上了。鄧小平出於自贖的“改革”,完全回避了政治內容,而在經濟領域掀起狂潮,或許鄧小平的原意會是讓更多的人得到利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與他自贖的動機相吻合,但結果並不如此,在壹黨獨霸社會公權力,社會監督機制蕩然無存的情況下多好的經濟改革方案都會在實施中走樣,更何況有許多方案本身就漏洞百出。於是,這場改革的“成果”是占全人口百分之幾的人暴富,而百分之幾十的人陷入貧困或無改善可言。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都只能致富,不能暴富。暴富者除使用走私販毒、綁票搶劫 之類的純粹刑事犯罪手段外,更經常、更安全的則是使用權力轉化為金錢壹途。共產黨的官員和能搭通官方路數的私營業主才會是這條路途上的健步如飛者。在這場“經濟改革”中,共產黨官吏階層迅速地高度腐化。其程度大大超過“八九”之前。其毒素熏汙了整個社會。

撇開鄧小平為他自己身後評價的深謀遠慮不談,而從社會宏觀上去考察,那麽可知,經過九十年代初至今近十年的所謂“改革”,中國已建成了壹種最惡劣的政經組合模式。那就是在壹黨壟斷社會公權力,黨營經濟仍居正統地位的同時,允許私營的存在。由於相當壹部份具有實力的私營經濟系由黨營經濟嬗變而來;或與政治權力有著種種關系,使之能應心得手地對勞工進行壓榨盤剝,故其深具早期資本主義的諸種惡劣表征,於是當今中國大陸社會的政經組合,就是集共產黨制度與資本主義兩者最惡劣的因素於壹身。其社會效應有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公正蕩然無存,人際關系空前緊張惡劣等等。

三、原則區別之所在

社會民主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區別究竟何在?在於它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改造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作法。

無論是萌芽期、初步發展期抑或其他時期的社會民主主義思潮都不主張用暴力革命的方法去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無論是憲章主義者發動的和平請願,路易勃朗設計的社會工場,抑或蒲魯東的人民銀行,還是拉薩爾的國家資助工人工廠以及後來的種種方案,都貫串著同壹個思想線索--以和平的手段改造資本主義。

對這種思想脈絡的產生和發展,即使妳可以作各種解釋。如,畏懼慘烈的流血犧牲,被資產階級的讓步政策所軟化等等,但都否認不了社會民主主義者對由資產階級所開創的民主自由的認同。他們認為改造資本主義社會並不需要把原有的社會砸爛,而是要在經濟上約束資產階級的貪婪,在政治上把資產階級開創的卻又閹割的民主精神和制度重新進行充實和發揚光大下去。

馬克思主義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路。它主張進行暴力革命,把資本主義的社會機器全部砸爛,並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盡管馬克思本人並沒有對“無產階級專政”作具體的設計,盡管以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恩格斯的思想為代表的“晚期馬克思主義”已有向民主自由靠攏的跡象,但馬克思開了這個“無產階級專政”之門,就讓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可以進去為所欲為。因此,如果說十九世紀的社會民主主義者的行為方式主要是基於對民主自由的認同,那麽,二十世紀的社會民主主義者就還從蘇聯和中國大陸所實行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恐怖事實中,取得了反面教材,從而使他們更堅定地走民主自由之路。

有必要順便指出的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上半期法國裏昂工人幾次起義時,社會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都尚未產生。1848年法國工人六月起義帶有相當的突發性、倉促性。並不在任何壹個“主義”的領導之下。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義主要是在布朗基主義者、新雅各賓派、獨立革命派的主導下。蒲魯東主義者也卷入其中,是公社委員會中的少數派。而馬克思主義者尚不見蹤跡。這壹事實亦可作為馬克思主義對歐洲工人運動影響力相當有限的佐證之壹。

四、產生誤解的原因

稍加分析可知,產生誤解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當然有的並非出入誤解,而是基於某種政治需要或其他原因硬要把社會民主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拉在壹起,這就當作別論,不在本文探討範圍了。)

1、社會民主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都嚴厲地批判過資本主義。

評判壹個思想體系不但要看它批評什麽,還應看它主張什麽。社會民主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都批判過資本主義,這是事實。但它們壹個主張和平改良,壹個主張暴力革命;壹個皈依民主自由法則,壹個推行“無產階級專政”,這豈能混為壹談?法國社會黨主席密特朗曾作過這樣的表述;“社會黨必須絕對根據選票多少決定是否對資本主義進行民主替代。在選票不足的情況下左派寧可尊重人民的願望而丟掉政權,也都不可為保住政權而違背人民的意願” 。

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有截然不同的作法。它是由自稱代表工農利益的共產黨以軍隊和警察為保鏢來鐵定執政。從不允許其他政黨以選票與它競選執政權,到根本不允許其他政黨合法存在,再至監禁和屠殺公開或秘密組織民主政黨的人士,這與社會民主主義的徹底民主理念是有著多麽尖銳的對立。

這裏有三點要順便指出的是:

(1)、十九世紀社會民主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嚴厲批判是完全正確的。因為那個時代資產階級主導的政權在政治上並沒有真正實行民主自由。如,普遍以財產擁有量為限制來剝奪壹部份中、下階層民眾的選舉權,不允許組織工會,實行書報檢查制度等等。在經濟上則罔顧勞工階層的疾苦,任由企業主盤剝工人,社會保障措施單薄乃至付之厥如。從而造成社會兩極分化貧富懸殊。

(2)、當代乃至現代的歐美社會早已不是典型資本主義社會了。尤其在歐洲,社會民主主義已取得極大成就。15個歐盟國家中經常保持11-13個由社會民主主義的政黨執政,或為主聯合執政。即使由保守政黨執政的國家形態也不是典型資本主義,而是在不斷地向社會民主主義的趨同之中,演變為壹種人道資本主義。以至在歐洲已比較難對它們加以嚴格區分了。(在北美尚可區分)

(3)、中共政權現在還在批判“西方資本主義”。這是極為荒謬、無恥的。因為歐美社會早已不是典型資本主義了。而恰恰是中共自己的所謂改革“改”出壹大堆在歐美社會早已絕跡了的早期資本主義的弊端--貧富懸殊,工農群眾在毫無社會保障的惡劣生存條件下掙紮。此外還有壹黨專政下固有的貪汙腐化,中共還有什麽資格去批判別人?事情的實質是中共借批判“資本主義”為名,來詆毀拒絕人類社會的普遍真理--民主自由的原則。

2、社會民主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都曾主張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

十九世紀所有的社會民主主義流派都認為資產階級之所以能對勞工階級進行剝削,是由於資產階級掌握了生產資料的緣故。故此它們主張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這與馬克思主義似乎壹樣。但深究壹下,就會發現它們的區別。

由於社會民主主義堅持民主自由的原則,它實現公有制的手法是民主政府出錢向私人企業主購買。這截然區別於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對資本家實行剝奪。同樣由於社會民主主義堅持民主自由原則,使社會民主主義體制下的公有企業的管理人員不能成為官僚。而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的“公有企業”(實則黨有企業)的管理人員則成為共產黨官僚階級的組成部份。

二戰以後歐洲各國的社會民主主義政黨紛紛通過民主選舉取得執政權。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公有制的設想付諸現實。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它們逐漸發現公有制不但不是改造社會的靈丹妙藥,而且還會造成很多負面影響。於是它們紛紛對私有經濟的利弊重新進行全面客觀的考察評估。經過反思和研究他們認識到,私有制和市場經濟無疑會拉大社會成員經濟狀況的差距,甚至達到貧富懸殊的地步。但是私有制和市場機制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公有制無可比擬的極大的促進作用。對其積極作用應予以發揮,對其負面作用應予以消除或減低。經過許多理論家的深入鉆研,社會民主主義在理論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和發展。歐洲各社會民主黨陸續修正其綱領,揚棄公有制理論,改變“公有化”的作法。只讓極少數社會性很強的項目由國家去辦。絕大多數的企業都交由私人經營。同時,又以稅收制度和社會保險體系來防止貧富過度懸殊和保障廣大中、下階層的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

有必要予以指出的是,中共政權現在也在搞所謂“經濟改革”,其內容之壹就是部份“私有化”。但由於其堅持壹黨壟斷社會公權力的政治格局,結果就是衍生出黨國資本主義制度。重演了早期資本主義的殘酷,而沒有當代資本主義的人道和文明。

3、某些社會民主主義大師,如伯恩斯坦、考茨基等都曾自稱為馬克思主義者。
社會民主主義的洪流由許許多多溪流匯集而成。伯恩斯坦主義、考茨基主義只是眾多溪流中的兩條。把它們誤認為是社會民主主義的全部內容,從而得出“社會民主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壹個流派、壹個分支”無疑又是出入對歷史事實缺乏基本的了解。

比恩格斯小30歲,被恩格斯視之如子,被指定為他的手稿繼承人、遺囑執行人的伯恩斯坦,在恩格斯去世後的次年就展開了全面“修正”馬克思主義的工程。這是壹個極大的歷史諷刺劇。壹個人思想的形成要有壹個過程。作為壹個系統理念的形成更決非簡單。“恩”師遺骨未寒,伯恩斯坦就迫不及待地展開他宏大的“修正”工程,說明他在對馬克思、恩格斯畢恭必敬的時候已在醞釀思想上的全面反叛。只不過礙於情面和情勢,伯恩斯坦始終晦韜到了兩個老人都去世之後。反對暴力革命,尤其堅決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伯恩斯坦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已徹底分道揚鑣。“根本原則”被“修正”了的馬克思主義就不再是“原教旨的馬克思主義”,而匯入了社會民主主義的洪流。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把伯恩斯坦主義視為“馬克思主義的壹個分支,壹個流派” 。這不但是對歷史的無知,也是邏輯上的混亂。

在伯恩斯坦開始他的“修正” 作業時,考茨基站出來批判他。然而,當列寧布爾什維克把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付諸現實時,他終於認識到無產階級專政的謬誤和殘酷,並堅決予以抨擊。考茨基又與伯恩斯坦攜手於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隊伍之中。

考茨基與伯恩斯坦的區別在於後者已與馬克思主義徹底決裂,而前者還壹直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對此,人們應予以諒解。這只不過是壹個人不願否定自己過往足跡的懷舊情結罷了。就象當今有些出自中共的民主老前輩,他們的思想明明已在民主的軌道上,並對中共專制深惡痛絕,但卻總不願否定“四九年”。人們難道不應該諒解他們嗎?難道還可以把他們的思想與中共專制主義相提並論嗎?同樣道理,難道還可以把考茨基主義視為“原教旨的馬克思主義”嗎?退而論之,就算壹定要抓住考茨基自己的表白不放,硬要把考茨基主義歸類於馬克思主義,那也僅此而已。考茨基主義只不過是許許多多社會民主主義溪流中的壹條。如果把壹條小溪等同於整個洪流,把考茨基主義等同於整個社會民主主義,再以此把整個社會民主主義洪流都歸到馬克思主義的旗下,那就實在是到了荒謬絕倫的地步。

社會民主主義的本質

壹、闡明這壹區別是現實政治的要求

我壹直認為社會民主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有著原則的區別。而有些民運朋友則在沒有作充份論證的前提下堅持說:“社會民主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壹個分支”、“是原教旨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壹個流派”、“是修正了的馬克思主義”等等。

這個觀點上的分歧如果只停留在學術層面上,那確實不必為之多花精力。但在中國社會民主黨成立以後,它就具有政治操作層面上的意義。不可掉以輕心。因為中國社會民主黨宣告它信奉社會民主主義,中共宣稱它信奉馬克思主義,如果社會民主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基本是壹回事,那中國社會民主黨豈不是奉行著與中共基本相同的政治理念?中國社會民主黨豈不與中共是同類項了。試問,這樣壹來,中國社會民主黨還怎麽能去凝聚中國社會各階層的進步力量去終結中共的壹黨專政?

有人說,中共搞的那壹套,並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原意。是把馬克思主義歪曲了。七、八十年代,我們在國內與中共政權作面對面鬥爭時,常用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字句為憑借去批判中共的某些作法。其實,當時雙方心裏都明白,這是在“打著紅旗反紅旗”。因為在最根本的壹點上,中共的壹黨專政是來源於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豈有歪曲可言?

今天,如果有人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要努力揭示馬克思主義本身是好的,共產黨國家之所以弊端重重,只是因為共產黨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所至,那我們可以尊重他們的馬克思主義情懷。但我們再也用不著“打著紅旗反紅旗”了。我們大可高舉社會民主主義的旗幟去批判和終結中共的壹黨專政。而在此過程中,鄭重闡明社會民主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區別就尤其具有政治操作層面上的意義了。

在我的拙著<歷史潮流--社會民主主義>中,有幾個章節就是圍繞著這個區別作闡述。但由於此書的印刷量有限,並且還由於此類書籍的枯燥,即便獲得了此書的朋友也未必會細心地把它讀完。故有朋友建議我為此再寫壹篇短文,用通俗的語言簡單扼要地乃至提綱似的把問題闡明。

  二、涇渭分明的源流

馬克思主義有明確的創立人--馬克思、恩格斯,和明確的創立時間。(以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為標誌)這是思想界和史學界的共識。社會民主主義則沒有明確的創立人和創立時間。有關的說法是見仁見智的。筆者傾向於這樣的看法,即: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的憲章主義、四十年代法國的路易勃朗主義可視為社會民主主義的萌芽。五、六十年代法國的蒲魯東主義、六、七十年代德國的拉薩爾主義使萌芽了的社會民主主義得到初步發展。八十年代法國的可能派觀點、英國的費邊社思潮以及九十年代德國的伯恩斯坦主義則是社會民主主義的進壹步發展。二十世紀初年德國的考茨基主義、英國的麥克唐納主義和稍遲的瑞典漢斯新政使社會民主主義初步走向成熟。五十年代社會黨國際的建立及<法蘭克富宣言>的發表,尤其是1989年德國社會民主黨<柏林綱領>的問世,標誌著社會民主主義的理念經過壹個半世紀的磨煉已基本成熟。然而它還會繼續發展。其生命力就在於它永遠不會宣稱它已臻於完美,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社會民主主義不是由某壹兩個天才人物獨創。它是壹代又壹代仁人誌士的思想結晶,匯聚了千百萬人的智慧、追求、實踐和獻身精神。它是由許多條小溪逐步匯集而成長江大河,終究成為歷史潮流,流域遍及世界。

憲章主義、路易勃朗主義產生於馬克思主義之前,在它們之後壹系列的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潮、觀點都與馬克思主義發生過激辯,在這種涇渭分明的歷史記錄下,還要認為“社會民主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壹個分支、壹個流派”,那實在是對歐洲近代、現代思想史和社會運動史缺乏基本的了解。


四、幾句補充話

關於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民主等的辯論,就民主營壘內部而言,其實很多時候只是來源於理論知識和歷史知識的缺乏。許多朋友並沒看什麽有關書籍,僅憑想象就來議論壹通,於是原本簡單的問題就越搞越復雜。

歷史書籍,尤其是社會理論書籍是相當枯燥的。許多人看幾頁就會放下。只有那些懷著強烈使命感的人才會鍥而不舍地鉆研下去。

前些天在香港舉行社會民主主義研討會。有位朋友壹再提問社會民主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之不同。由於發言時間有限,我無法題外詳答。回紐約後,立刻撰壹段題為“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民主社會主義之簡略脈絡” 的短文發給他。現附錄於下,結合本文,算是對社會主義、民主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民主這幾個近似繞口令的政治名詞作壹簡單扼要、又面面俱到的詮譯,並以此請教各方朋友。

1834年法國聖西門學派的勒魯在他與雷諾合編的《新百科全書》上發表“論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 壹文。不久雷諾也出版了壹部名為《論改革派和現代社會主義》壹書,社會主義壹詞由此廣為流傳。勒魯和雷諾並被視為“社會主義” 壹詞的首創者。

其實,在此之前的1832年,在聖西門學派主辦的《地球》雜誌上,已有文章把社會主義解釋為人與人有組織的關系。而“社會主義” 壹詞最早是出現在1827年英國歐文主義者主辦的雜誌《合作》上。1935年,歐文在英國組織“社會主義研究會” 。1840年,這個研究會出版《社會主義或理性社會制度》壹書。

顯然,在那個時代,“社會主義” 是壹群社會改革者心目中理想的社會形態。這種社會理性和諧,沒有企業主與勞工之間激烈的矛盾和沖突。然而,這也同時意味著“社會主義” 壹詞在那個時代還不是壹種政治制度,更不是壹種變革社會的手段和方式。

社會民主主義壹詞出現得比社會主義要遲。1848年,德國的社會改革者司徒盧威自稱社會民主主義者。1849年初,斯蒂凡創辦《博愛報》,也自稱社會民主主義者。1849年9月,馬克思、恩格斯在倫敦組織“社會民主主義德國流亡者委員會” ,這些就是社會民主主義最早的版本。顯然“社會民主主義”與早先出現的“社會主義” 不同。它不再僅僅是壹種理想中的社會形態,而是壹種變革社會的途徑、方式。

那麽這個途徑和方式是怎樣的呢?在二十多年後馬克思、恩格斯拒不承認自己是社會民主主義者時對社會民主主義作了這樣的詮譯。馬克思說:“無產階級的社會要求失去革命鋒芒而獲得了民主主義色彩,小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要求失去了純政治的形式而獲得了社會主義的色彩。這樣就產生了社會民主派。社會民主派的特殊性質表現在它要求民主共和制度並不是為了消滅兩極,即資本和雇傭制度,而是為了緩和資本和雇用勞動的對抗使之變得協調起來,是以民主主義的方法來改造社會。”恩格斯補充說:“而我們的利益和任務卻是要不斷地進行革命,直到把壹切大大小小的有產階級統治消滅掉,直到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

應該說,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民主主義改造社會的方法途徑的詮譯是相當準確的。

那麽民主社會主義又是怎麽得來的呢?民主社會主義壹詞首創於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創始人之壹威廉. 李蔔克內西。1888年他在壹篇文章中說:“民主社會主義深信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有著緊密的關系。”但在此之後,民主社會主義壹詞幾乎被人們遺忘。直到大半個世紀後,第二國際的後裔社會黨國際在1951年成立時,在其綱領《法蘭克富聲明》中,將其思想體系表述為民主社會主義。此後,社會民主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互用、通用。在偏重於歷史淵源時,多稱社會民主主義。在偏重實際政治鬥爭時多稱民主社會主義。因為歐洲民主社會的右翼政治勢力為了在中間選民中爭取選票,總是竭力把社會民主黨抹黑為蘇共、中共的同類,說社會民主主義與蘇共、中共奉行的社會主義是壹回事。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表明自己的理念與蘇共、中共的根本區別,歐洲各社會民主主義政黨遂將其奉行的理念稱之為民主社會主義,以與蘇共、中共的專制社會主義相區別。

這其實是壹種無奈的選擇。就其社會主義的原意來說,社會主義就意味著民主。但由於壹度強大的蘇共,和現在表面上仍然強大的中共仍然在唱著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調子,迫使歐洲社會民主黨為了在選戰中不致被右翼抹黑,失去中間選民的選票,而將其理念表述為民主社會主義。這樣壹來,倒好象社會主義壹詞沒有民主的本意了。

在“蘇東波”之後的今天,歐洲社會民主黨又有多用社會民主主義壹詞的趨勢。

二、共產黨的“社會主義民主”是民主主義的對立物

關於社會民主主義的內涵上面已簡述了。社會主義民主又是是什麽呢?可以說社會主義民主這個蘇共和中共慣用的詞與民主風馬牛不相及!而且豈止是不相及,根本就是完全對立的。即使按照蘇共、中共自己的說法亦都已明白無誤表達了這種對立。共產黨說社會主義民主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民主是對人民實行民主,對階級敵人實行專政。這種既有民主,又有專政的結合就是社會主義民主,也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表面上聽起來似乎言之有理,然而關鍵在於任何壹個人是屬於人民還是屬於階級敵人,究竟如何判定?誰來判定?歷史事實說明判定權在共產黨,判定標準在於共產黨對某個人或某個社會群體的好惡。任何壹個人及任何壹個社會群體,只要他及他們被共產黨視為逆類或潛在的逆類,共產黨就可以即時剝奪其人民的資格,把他及他們打入階級敵人的範疇,對其實行專政。這就是共產黨的社會主義民主,又稱無產階級專政的全部奧秘。

稍作比較就可以明了,社會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民主是如何的天淵之別、截然不同。社會民主主義是壹種理念的表述,社會主義民主則是壹種社會制度。社會民主主義的理念落實於實際,首先是要在政治層面實行完善的民主制度,繼而要求在經濟層面上盡量做到社會財富相對公正的分配。而社會主義民主則是披著民主外衣的專政制度由共產黨在二十世紀進行的復辟。

但是,有必要強調指出的是,就如社會主義這個詞被共產黨盜用、塗汙得面目全非壹樣,社會主義民主就其字面而言,不應該是壹種猙獰的惡獸。社會主義壹詞是伴隨著歐文的人道企業的試驗走入社會。它的原始涵義是十分美好的。可是經過蘇共、中共這麽多年的盜用,許多人壹聽到社會主義就倒胃口,乃至發抖。社會主義民主也是如此,由於共產黨打著社會主義民主實施殘酷的政治迫害,就使社會主義民主特定的實際內容遠遠離開了它字面上的涵義。正由於這樣,我才在標題的“社會主義民主” 前加上“共產黨的” 四個字 。這是在向朋友們說,請不要對掛在共產黨嘴上的“社會主義民主” 那個東西從字面義上去鉆牛角尖,否則就會陷入毫無意義的經院哲學式的爭論中。

三、共產黨的社會主義民主的來由

共產黨社會主義民主的產生並非空穴來風,它有著壹定的社會根源。

無論是十七世紀的英國民主革命還是十八世紀的法國民主革命,都沒有立即造就完善的民主制度。第三等級中資產階級是主導者。在民主革命成功後,主導社會政權的資產階級並沒有兌現承諾。普選權、自由結社權、集會遊行權等都被擱置、閹割或以種種方式推延。例如用財產擁有量來決定選舉權的擁有與否,其結果是絕大多數勞工階層被褫奪了選舉權。

這種情況延宕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如英國從1688年“光榮革命” 到1832年長達壹百幾十年裏,選舉權被強力壓縮。至十八世紀中葉英國約800萬人口中只有15萬人有選舉權。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全英約3000萬人口中只有43萬人有選舉權。1832年實行選舉制度改革,放松財產擁有量的限制,選民人數擴大至63萬人。勞工階級還是全部被排除在選舉之外。為此,英國勞工階級在四十年代舉行過三次要求普選權的憲章運動。1867年英國實行第二次選舉制改革,再次放松財產擁有量的限制,選民人數增至250萬。直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歐洲各國資產階級主導的政權才最終明白不能再繼續把勞工階級排除在政權之外,不能再漠視勞工階級生活的疾苦,否則社會將處於分裂、對立乃至無休止的動蕩之中。從那時開始,歐洲各國的普選權迅速普及。如英國在1884年實行第三次選舉制度的改革,選民增至450萬,基本普及了成年男子的選舉權。而且歐洲各國還紛紛制定保障勞工階級直接利益的各種社會福利法規。而以和平演進手段來改革資本主義社會弊端的社會民主主義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迅速成長起來。

二十世紀初年,也就是在歐洲各國資產階級主導的政權已經大徹大悟,將其政權向全社會開放達壹代人之久時,在歐洲的鄉村--俄國掘起了壹支名叫社會民主工黨的組織(1889年成立,1903年分裂為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布爾什維克為了在俄國實行暴力革命路線,無視歐洲各國早已迅速走上民主軌道的事實,硬把十九世紀中葉以前歐洲各國資產階級主導的政權沒有實行完善民主制度的情況說成是現今仍然如此並將永遠如此。它還把曾經不完善的民主制度冠以壹個“資產階級” 的前綴,稱之為“殘缺不全的”“資產階級民主”( 列寧語) ,接著說他們共產黨(191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派改名共產黨)實行的才是比“資產階級民主” 要民主百萬倍的“無產階級民主”,也就是亦被稱之為的“社會主義民主” 。

說來,共產黨的宗師列寧是鉆了壹個大空子,玩了壹個障眼法。他把已被資產階級否決了的過去,說成是資產階級壹直堅持到今時的現在。然後再理直氣壯地兜售他的貨色。而他的貨色其實是比以前資產階級的貨色還要劣質千萬倍的貨色。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資產階級民主” 即使是是“殘缺不全的”,但它終歸還是有民主,是民主多與少的問題。只要不訴諸暴力,殘缺不全的“資產階級民主”容許政治異議的存在。甚至對聲勢浩大的憲章運動它都予以容忍。絕不把這些大規模的街頭運動定為“動亂” 、“暴亂” ,更不予以武裝鎮壓。

可是,在實行共產黨的、據說是比“殘缺不全”的“資產階級民主” 要民主千萬倍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國度裏,卻層出不窮地以武力鎮壓屠殺政治異議者和非暴力街頭運動。從波茲南到格但斯克;從布加勒斯特中央大樓到北京東西長安街,和平集會的民眾血流成河!

時至今日,在民主社會主義的辯論中,還有文人學士操著上世紀中葉的政治套語行話,強辯中共實行的社會主義民主無比優越雲雲,使人感到他們已被當權者收買到心智淪喪到何等地步!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