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反思市場原教旨主義

趙耀華﹕反思市場原教旨主義
2008年10月29日

【明報專訊】金融海嘯是30年來新自由主義在全球推行的結果。自從美國在1970年代結束外匯管制開始,在美國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紛紛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私有化、小政府、自由貿易,特別是解除對資本流動和金融市場的管制等,金融自由化導致金融危機頻繁出現。在1945年到1971年全球金融還沒有自由化這段時期,發展中國家沒有出現過銀行危機,雖然出現過16次貨幣危機和一次「雙重危機」(即銀行危機和貨幣危機同時發生);在1973年到1997年,卻總共出現了17次銀行危機、57次貨幣危機和21次雙重危機。與這些危機比較,金融海嘯只是發端於資本主義心臟地帶和規模更大而已。


新自由主義把市場看成是上帝

新自由主義既不代表經濟研究者的共同結論,也不是歷史經驗的合理總結。英國、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在其經濟發展的早期,都經歷過一段保護主義的階段,而不是一開始就像現在那樣開放。美國在過去30年推動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可謂是「過橋抽板」。戰後發展得最迅速的發展中國家在東亞,而亞洲四小龍中,除香港以外,南韓、新加坡、台灣三地起飛的過程中政府都擔當了關鍵的角色。

新自由主義實際上是一種信仰。它把市場看成是上帝,因此也可稱為市場原教旨主義。它天然地對政府懷有敵意,認為政府總是壞的,市場總是好的;管制總是壞的,放寬管制總是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市場、市場、還是市場。經濟學家中保持這種市場原教旨主義思想的,最有名的要算是兩年前去世的芝加哥大師佛利民(Milton Friedman)。

剛剛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魯明(Paul Krugman)去年就著文替佛利民蓋棺論斷,一面讚揚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另一面又批評他毫無保留地把自由市場的適用性推到極致,在佛老眼中「幾乎所有問題——包括教育、醫療、毒品買賣——都可以用市場的方法解決而毋須政府的干預」。克魯明又認為大有理由懷疑佛利民在對公眾發言時的誠信。

對佛利民及其芝加哥學派的評論,同門史蒂芬·列維特(Steven Levitt)的反省更有意思。2005年秋天他在香港大學作了個公開演講,題目是芝加哥學派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事緣近年來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起了不小變化,冲淡了原有的特色,一些老人感到意興闌珊,校長知道後極力挽留,並成立一個研究中心,負責重振有芝加哥學派特色的研究,由列維特擔任中心主任。列維特剛剛取得克拉克獎不久,著有熱賣作品Freakonomics(可翻譯為《怪雞經濟學》),香港讀者有很多都知道他。

在演講中,列維特既公正地肯定該學派的優點,也公正地批評其無條件擁護市場的弊病:
「信仰自由市場是一件好事,但當你帶着意識形態從事研究時則是件壞事……當你從事像經濟學一類學科的研究時,帶着意識形態則是危險的……新一代的芝加哥價格理論家不應該像老一代那樣帶着意識形態來看問題……我們手上的工具(既可以研究市場如何有效率)也可以研究市場如何失效……」

這裏的批評暗示了那些老頭兒當年作研究時戴着有色眼鏡,見到市場失效卻拒絕承認。如果在研究時如此,在評論政策時的偏頗就不用說了。

據說列根競選總統和阿諾舒華辛力加競選州長時,身上總是帶着一本佛利民的通俗著作。2002年布殊總統在白宮為佛利民慶祝90歲生日,那時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頌辭中,表揚他是「體現思想改變現實的佼佼者」,稱閱讀他的著作令自己更聰明,因而覺得很幸福。但是,很難判斷是佛利民的市場原教旨主義影響了眾多的共和黨領袖,還是後者假借佛利民的學術名聲來為自己的政策貼金。有佛利民撐腰,市場原教旨主義便可從宗教搖身一變成為科學,這對那些將會從中得益的政客和有錢人來說,意義何其重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勝國吸收了歷史教訓,不但沒有要求戰敗國賠償,還主動幫助其重建,各國政府還對工人群眾的福利做出重大讓步,同時實行資本管制,把資本主義牢牢拴住(二戰結束前後,歐洲普遍出現左傾浪潮,統治精英若不對工人階級大規模讓步,則反資本主義的革命在歐洲大有可能爆發。在1945年的英國大選中,工黨竟然大勝以邱吉爾為首的保守黨,第一次單獨組閣執政,即是一例)。西方發達國家便這樣度過了戰後長達20多年的黃金時代。但是,就其本質而言,資本主義是不喜歡束縛的,作為霸主的美國尤其如此,因此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現存制度好些方面變得不合時宜時,新自由主義便在美國植根並向全世界推廣開去。


美國推銷新自由主義出於對自己關心

亞當史密斯說過:麵包師傅為我們做麵包,並不是出於對我們的關心,而是出於對自己的關心。我們可以模仿史密斯說:美國向其他國家推銷新自由主義,並不是出於對其他國家的關心,而是出於對自己的關心。9月19日英國《金融時報》有一篇有關2002年格林斯潘訪問英國,出席其市場政策委員會時的報道,很有意思。在會議上格老誇耀美國的衍生工具成功地分散了風險,以至當科網股泡沫爆破,股票市場掉一半,出現大規模的公司欠債的時候,一間銀行都沒倒下。一個與會者好奇地問,總該有人吃了大虧吧,到底他們是誰?格老不無稱心快意地回答道:「是歐洲的保險公司!」資本主義是不會被金融海嘯所摧毁的,但問題是我們願不願意繼續接受這種模樣的資本主義──我敢肯定雷曼事主一定會說不。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

[ 本帖最後由 龍井樹 於 2008-10-29 10:58 編輯 ]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