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二十首歌訣會編之儒佛會通

本帖最後由 哈佛專家 於 2025/4/5 14:01 編輯

二十首歌訣會編之儒佛會通(作者:夏模範)

真正人上人歌

春秋戰國風雲起,九流十家齊爭鳴,
文化黃金大時代,諸子百家競放花,
儒道法墨四大家,漢代定儒於一尊。
道家道教一亦二,老莊神仙兩分途。
巫尸隱士俠骨風,遊民社會隱隱藏。
自漢明帝迎僧來,佛教始播於漢土,
文殊師利親指引,佛法千年永不絕。
儒道釋稱三大流,影響中國深且鉅。
宋明理學真誤國,禮教吃人有誰知?
耶穌教及伊斯蘭,融於忠孝仁義中。
倡孝戒淫第一務,傳家三寶孝窮苦。
禮義廉恥四維張,不廉無恥國必亡。
食色性也人之常,清茶淡飯不奢侈。
惜物儉用享福久,浪費舖張真折墮。
奉公守法明事理,善用公民權與義。
自由麵包與和平,永恆人權三標準。
反觀自心必成道,追逐物欲愈沉溺。
知足乃是無價寶,遠勝黃金千萬億。
慈悲寬恕與容忍,乃是做人三要訣。
謙謙君子人稱讚,自大自卑兩皆誤。
重信守諾人敬重,信心誠實感動天。
為女重貞潔節操,相夫教子孝翁姑,
夫妻姻緣百世來,夫妻愛情要珍重,
夫妻之倫家庭本,子女出息母責重,
太太典故出周初,奠定八百年基業。
男兒欲繪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
堅強忍耐最為要,能屈能伸大丈夫。
做父親要有威嚴,為夫要有責任感,
為兒要孝順父母,如此方為好男兒。
四海之內皆兄弟,肝膽相照朋友情。
姐妹情誼更純潔,三人行必有吾師。
小康社會如達成,他日世界趨大同。
為人要有智仁勇,如佛亦具智悲力。
初一十五及三十,吃素戒辛勤放生。
虔誠信仰觀世音,一心皈依大士身。
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罪業現前歡喜受,無怨無恨業易消。
布施持戒修慈善,來生定享天堂福。
若能依此歌訣行,定為真正人上人。

改命歌

改命要學袁了凡,了凡四訓金不換。
祈禱發願菩薩行,改造命運三要訣。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
為人須要積陰德,七代子孫蒙恩澤。
貧富壽夭前世定,唯有努力種善因。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強求而得必有禍,不如隨緣免添愁。
深信因果真善人,不信且看輪迴圖。
不信後世造惡多,信輪迴者勤修善。
觀音地藏兩菩薩,能滅共業與定業。
縱然定業難轉移,亦可得重業輕報。
勸君要戒殺生業,定期茹素少吃肉。
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聞夜半屠門聲。
勸君今後多放生,放生能大改業力,
且與眾生結善緣,攜手共登極樂國。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百般計較般般錯,公平正直即天堂。
貪瞋癡三毒心山,心山多多難剷平。
心地平直又平等,此身即如不動佛。
亦如大日放光明,萬世黑暗由此破。
人生常有起落時,平安是福不易求,
安於平淡無欲求,逍遙快活似神仙。

宗教寬容頌

宗教寬容最寶貴,文佛親自倡此道,
無此不成佛教徒,不寬容自掘墳墓。
我等成滅法罪人!寬容不等於含混,
也不是做糊塗蟲。善哉三寶最無上,
眾生幸聞法甘露,皆因文佛功德力。
十方一切佛讚嘆,三世一切佛讚嘆,
一切菩薩皆敬禮,一切眾生皆敬禮!
外道內道皆甘露,此句文佛親自說,
縱知佛法最殊勝,也讓外道居上座。
宗教寬容最寶貴!並非不分內外道。
善哉孔子教人乘,善哉伊斯蘭生天,
善哉耶穌教昇天,善哉道教成神仙,
善哉光榮印度教,善哉耆那稱大雄,
日神崇拜亦是寶。(善哉苯教亦有寶。)如此外道皆贊嘆!
外道是權佛是實,唯有三寶最無上。
媽祖關公也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
真理不分教與宗,迷人所見各不容,
愚夫以此興爭鬥,妙明本性便迷矇。

儒家五經歌訣

論語、孟子與荀子,還有詩經和春秋,
儒家五經首論語,國人新時代必讀。


四書五經的解釋

四書五經係九本中國古時儒家重要、經典著作。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而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重有一本《樂經》,夾埋叫「詩、書、禮、樂、易、春秋」,後來樂經給秦國燒毀了,剩低五經。其實五經係漢代已經定落嘅經典,而四書就係大宋理學家朱熹特別揀出來。


德育及人生修養的精選

增廣賢文、三字經、朱子家訓(朱柏盧)、朱子治家格言(朱柏盧)、了凡四訓(袁了凡居士著)、德育啟蒙(印光大師著)共五篇,陶治性情所必讀。而弟子規、百家姓及千字文等皆已經不合時宜,今廢除之。印光大師就沒有提倡什麼弟子規、百家姓及千字文之類的古書,因為他知道這些古書已經不合時宜。


辨明儒佛歌(夏模範版)

宋儒唯取邵與蘇,二程朱熹皆誤國,
更有五峰另類說,佛主儒輔是真訣。
若不明三世因果,由儒入佛匪容易,
程朱伯安三家說,誤盡宋明兩代人,
南宋明代之亡國,半由宋明理學起。
儒家之本在禮樂,明心見性唯有佛。
更有陰陽五行論,漢儒據古說發明。
圖讖之學非虛妄,五德終始不究竟,
五行齊全最為妙,天道循環陰陽合。
十干十二支紀曆,六十甲子一循環。
天人感應不為假,天文地理示真象。
天人合一最高境,未若佛教證菩提。
敬天法祖一要訣,天地日月四壇張。
孔子為主文武輔,文昌關公助清興。
仲尼原是文殊身,諾師已昌明此說,
老子原是觀音現,千手千眼應眾感。
天地君親師五綱,倡孝戒淫奠初基。
不信且看功過格,多少古人由此脫。
尊師重道儒佛同,敬老尊賢有價值。
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
莫道天地無報應,罪惡滿貫就會知。
春秋史記兩奇書,永垂千秋萬代後。
浩然正氣充乾坤,即是菩提人乘化,
乘此正氣上層樓,超道齊佛菩薩行。
聰明正直謂之神,此乃夏商周遺訓。
三代之下無完人,聖賢如今更難覓。
欲海挽狂唯有佛,證覺地圖首楞嚴。
神仙方士非究竟,大覺金仙稱世尊。
白衣觀音拂揚枝,淨水遍灑三千界,
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南無觀世音菩薩,半個亞洲的信仰。
此乃辨明儒佛歌,各位聽後須熟記。

註:宋儒唯取邵與蘇。邵與蘇指邵康節與蘇洵為首的蘇氏蜀學。三蘇是蘇洵與他的兒子蘇軾(蘇東坡)與蘇轍。

23-Jan-2004


Sita善女答緣生大德之詩

數日不欲置一詞,如今夫復又欲言?
孔子之教縱殊勝,傳承已斷繼無人!(辨明儒佛歌--三代之下無完人)
既然仲尼本文殊,等待佛法東土來,
我等既已得佛法,腐儒之學當揚棄!
渡江之後何需船,莫非執著回頭路?
濫舉摩登女之喻,譬喻不當何所益?
既無益矣承擔起,何必又言有天知?
若要不為八風動,空性智慧為根基。
不解空性卻隱忍,他日緣具觸即發。
真知卓見已出現,吾本不應再多言,
只為曉以大義故,以此迴向證菩提。

22-Jan-2004

勸儒學佛歌

儒家始祖孔夫子,門下有七十二賢,
顏回得孔師真傳,英年早逝無人繼。
儒家傳承到秦代,傳承已斷一大半,
戰國末至西漢初,儒生改宗黃老派,
以及秦始皇焚書,是為傳承中斷因。
尚幸不立繼承人,故儒學燈火相傳。
混世魔王毛澤東,或知儒家有毒性。
董仲舒勸漢武帝,獨尊儒術由此始。
隋唐兩代之王室,半為漢人半鮮卑,
滿清王族承明統,鮮卑後裔女真族,
鮮卑為東胡之一,有力捍衛漢文化。
中古北魏後滿清,亦努力推廣佛教。
隋唐以尊佛教故,國力遂為諸朝冠。
若非佛教早輸入,中國文化恐早斷,
佛教文化真精采!儒道釋時合時離。
儒道是一體兩面,唯有佛教領風騷。
儒生若不習佛教,為人為學必迂腐。
范仲淹與蘇東坡,為我立下好榜樣。
雖有北宋五儒師,未若仲淹第一人。
當到晚唐五代時,儒學傳承又中斷。
宋太祖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宋儒之排道排佛,欲為儒學之復興,
不料弄成四不像,宋明理學真誤國!
當儒學到兩宋時,傳承微弱幾中斷!
儒家之宮廷治術,宋元之後幾失傳!
唯有朝鮮與閩粵,略有古儒之真傳。
我今略言與君說,只守儒家不學佛,
尚非真正之聖賢,論賢難與宋儒比。
能與文殊觀音齊,發菩提心修十善,
如此亦名真聖賢,亦為真正之大儒,
為學做人若如此,出儒入佛真英雄。

23-Jan-2004, 23-Oct-2005

辨明儒佛歌(史達師姐版)

若未發心作菩薩,不可能得解脫果。
倘若儒生不習佛,助人再多果有限。
何況若為光耀祖,或是為己謀名利,
皆可成辦利他相。於此邏輯若不察,
氾輩惡人當菩薩。習儒學者最高果,
不出再生人天道。倘若為義可犯殺,
為生為樂亦可殺,義之定義隨人便,
缺乏三世因果論,此為儒家之所缺。
可知當今全世界,共黨皆垮唯中國,
非但不垮且更強。共黨常存中國因,
儒家文化為根基。至今毛匪之定位,
有人仍尊為英雄。莫為此說感驚訝!
世人皆喜國強大。昔日加入共黨者,
未必皆不為利他,缺乏三世因果故,
藉口利他犯諸業。在下非獨持此論,
聖者奧修亦同感。如果因此討罵名,
多多益善助消業,至誠之故先為謝!

25-Jan-2004


史達師姐批評儒家的缺點

儒生若不習佛,所學所願所作,
於外沽名釣譽,於內供養自我。

史達師姐批評歷代皇帝之不是

歷代諸皇帝,尊儒必崇道,
儒生淫慾盛,道徒樂詆佛。
尊儒崇道君,國破山河哭!


論道教古今縱橫(2005年)

孔子與老莊,與及關令尹,
上古四賢聖,文始啟道德。
孔丘本文殊,老聃原觀音,
以此表智悲,等佛法東來。
福慧兩足尊,唯有我文佛。
百行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孝為德之始,淫為貪之最。
飽暖思淫欲,饑飢起盜心。
錢為萬惡源,取財須有道。
外圓以流通,方孔示有道。
綠色金字塔,聚財自有方。
道教與苯教,其實同一源,
尊天崇光明,一枝分兩派,
同為古巫術。東胡諸民族,
則信薩滿教。阿爾泰之一,
薩滿邊緣化,因拜動物靈,
亦拜男女根,易生諸流弊。
文明進化故,不拜動物靈,
去巫而尊天,故有道與苯。
生殖器崇拜,變為拜祖先。
古代之圖騰,由拜動物來。
大抵古人類,散居於各地,
皆拜動物靈。其後神顯現,
教之以犠牲,甚至獻人祭,
此法太殘忍,故後漸禁絕。
又出以裸舞,同性相交歡,
此實極邪淫,天神不欲觀!
教之以一神,尊唯一真神。
此神仍屬天,未能出輪迴。
去巫而尊天,又崇拜祖先,
故有道與苯,而分漢與藏。
去苯而就佛,藏族佛法興。
儒道釋雜存,宗教信仰薄,
此是中國人,一向劣根性!
儒道本一體,而分為兩面。
老子本來是,觀音所變現。
道教若不以,觀音為最高,
而置觀世音,於玉帝之上,
又置觀世音,超過三清天,
此道仍決定,容易入魔道!
觀音御玉帝,玉帝統諸神。
如此乃可謂,正派之道教。
身為道教徒,若能尊觀音,
乃可道兼佛,或捨道入佛。
道士善五術,山醫星相卜,
唯醫術有益,餘四皆無益!
夾雜五術故,無益解脫道。
於此若沉迷,難成解脫道,
不唯難解脫,仙道亦難成!
此歌雖亂講,略唱亦有益,
以此勸世人,勤念觀世音!

末學剛才把二十歌訣會編好,這個論道教古今縱橫被我列為第二十首歌訣,有點雜,不知寫得好不好?請各位細評。

蒙古草原也是諸族雜居之地,先後出現過匈奴、鮮卑、突厥和蒙古,才形成今日的民族。新疆則是黃種人和白種人的聚居地。遷徒至新疆的塞種人(屬伊朗語系之塞種人或塞迦人,梵語Saka),已是半白半黃之人種。吐火羅人甚至古羅馬人曾留居新疆及中亞。古代中亞的白種人以吐火羅人及塞種人為主。黃種人方面以蒙古人、漢人、羗人、東胡人、西域諸小民族等為主。這是人種大混合的結晶。所以才有今日新疆的維吾爾族的黃白交雜的奇特現象。基本上新疆還是黃種人的故鄉和活動範圍。今日的漢人、蒙古人、東胡人和西藏人都是從新疆誕生,而後來遷徒的。

〔又出以裸舞,同性相交歡。〕兩句,乃是指古代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眾神偶像崇拜。其中,常有以裸女跳舞獻邪神,允許同性性行為在邪神面前表現。此風俗在上古時的夏、商、周之際,有出現過,為夏、商、周三代的風俗所禁止。周人更忌諱在公眾面前裸露下體,以為不雅。古代的吐火羅人、塞迦人和古希臘人同屬歐洲白種人之東支。歐洲白種人有東、西兩支。印度的雅利安人亦屬東支。不過,末學很懷疑雅利安人本來是皮膚白晳,而頭髮則為黑頭髮的那種高貴人種,很漂亮。在這裡,要講述上古時代的白種吐火羅人很勇猛殘忍,也很好戰。他們常遊移於中亞及新疆一帶,甚至入侵蒙古草原和中國。因此北中國的漢族、蒙古的諸部落和新疆的諸部落常常為爭奪食物而大混戰。中國的五胡亂華和長期的聯合西域,抗擊匈奴和突厥就是這個原因。如今,中國人的祖先可能有一部分和塞迦人和吐火羅人的祖先交配過,所以才有白皮膚和黑頭髮。

而且,末學也很驚訝地發現,東胡的鮮卑族在中古時代地區很廣大,起自東北(是古根據地),西至蒙古草原,甚至南下中國。北魏的鮮卑族就是這麼來的。他們也曾經統治過蒙古,但不很強大。後來蒙古的鮮卑為突厥所滅,因此遷徒至西伯利亞。西伯就是鮮卑的轉音。鮮卑的正確發音很可能是sinbe或sanbe。如今廣府話尚保留鮮卑的古讀音sinbei。東北的鮮卑曾經在東北很活躍。北宋時的金,清朝時的滿清,都是由東胡民族的主支鮮卑族演變而來,而再演變為女真,再演變為滿州。如今女真早已漢化得無影無踪,差不多亡了!

薩滿教則為通古斯(東胡)諸語族之原始宗教,亦影響及其他阿爾泰系各語族。薩滿教亦和古漢族,尤其是西戎的古道教有過交流。後來,一部分東胡民族被漢化,亦即西戎化,而形成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戰國時代華夏諸族共同信仰的古道教,亦為華夏諸族的原始土生宗教。今日南北美洲的舊土著應該有薩滿教和古道教的痕跡。日本的大和民族係以古倭國為起源,而形成百分之七十為通古斯民族和百分之三十的秦漢時代的民族,尤其是齊國及燕國為主的移民混合而成的原始大和民族。日本的神道教含有薩滿教和古道教的一些思想。薩滿教亦和同性戀有很深的關連,而且不反對同性戀。


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

本帖最後由 哈佛專家 於 2025/4/5 14:02 編輯

歷代儒家經典
儒門六經孔子傳,唐時增編十二經,四書五經宋代定,四維八德蔣公倡。


(據說:三字經、百家姓及千字文,合稱三百千。)

儒家中庸一書之要旨
漢儒撰中庸,提學習五招,明示三達德,賢人通五倫。
註:學習五方式即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與篤行。


評儒家之大學
大學宗旨在三綱八目,宋儒所謂內聖外王者,
絕對之善實在不可能,程朱之學易使人酸腐。

31-07-2007

儒家六經之口訣:詩、書、禮、樂、易、春秋。

儒家亦傳六藝,今失傳。即禮、樂、御、射、書、數。

末學夏模範寫:

我們佛教徒學習宋、元、明、清四代的儒學,應該側重恢復宋代開始的湖湘學派和在明代崛起於廣東的白沙學派(或嶺南學派)為職志,以恢復非主流派的哲學思想為宗旨。其中,湖湘學派的先驅就包括胡安國與胡宏兩父子。(按:胡宏世稱五峰先生)。

(據維基百科)黃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師」。黃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22-4-2008




附錄:愛情與菩薩行

(1)
愛情是犧牲與付出。同性戀又好,異性戀又好,沒有犧牲與付出,愛情便沒有任何基礎,婚姻亦沒有任何基礎。

(2)
菩薩行包括慈悲、犧牲與贖罪。贖罪就是自他交換法。

25-2-2010

北宋五儒中,末學只取周敦頤、邵雍(即邵康節)及張載,而不取洛陽的二程。程、朱、伯安三家說是指北宋的二程、南宋的朱熹及明代的王陽明三家之說。

上述十六首歌訣會編由夏模範居士由2004年至2007年共三年的時間會編而成,是一個歌訣形式為主的修心養性之學。


補評:

張載之學意境寬,闢佛之說不可取,
周敦頤與邵康節,圓融三教成一家。
一代大師邵康節,擅長道教與易經,
梅花易數傳後世,大眾仰慕悉倣效。

25-9-2010


宋明理學之歌訣

荊公、溫公與蜀學,宋儒三派先出現。
濓、洛、關三派為主,朱熹講學於八閩,
何謂理學四大派?濓、洛、關、閩四大派。
事功學派在浙東,包括永康與永嘉。
程朱理學為主流,尚有心學與氣學,
邵康節為數學派,發明皇極經世數,
亦發明梅花易數,邵雍大名垂宇宙。
濓派亦稱道學派,濓溪強調道一字。
尚有湖湘學派者,宋代流行於湘楚,
注重於經世實用,影響湖南數百年。
更有五峰另類說,以及廣東白沙派。
王守仁創陽明學,弟子廣弘於各地。
五峰學派與白沙學派,皆是非主流派之代表。
理學派、心學派、氣學派,道學派、數學派等多派,
代表宋代儒學之發展,明代白沙學派又興起。
以上宋明理學之歌訣,小心變成吃人之禮教。


北宋理學其中三大派:濂(周敦頤)、關(張載)、洛(二程)

南宋理學四大派別:閩派(朱熹)、象山學派(陸九淵,江西)、湖湘學派與事功學派(浙東學派)

宋明理學的五系:理學、心學、氣學、道學、數學

湖湘學派比明代的白沙學派更為殊勝


附錄:

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但張載闢佛之說不可取。

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以上兩種名言最能代表宋儒的境界。

朱熹亦有一定的排佛傾向。

大學的三綱八目
三綱: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前四項是內聖的修心功夫,後四項是外王的修身功夫。但宋儒亦認為治國及平天下很難。

漢儒提出的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張載創立關中學派。此派主張氣的重要性,又稱氣學派。周敦頤又稱周濓溪,其學稱為濓溪學派,簡稱濓派。程顥及程頤兄弟的儒學則稱洛派,因其講學於洛陽,故稱洛派。朱熹繼承程頤之學,常常講學於八閩,故稱閩派。以上濓、洛、關、閩四派是為宋代理學四大派。另有陸九淵的心學派,因為陸九淵講學於江西的象山書院,故稱陸九淵為象山先生,其學稱為象山學派。

王安石的荊公學派、司馬光的溫公學派(又稱朔學)及蘇軾(蘇東坡)的蜀學(蜀派)是宋代儒學的開端。宋代儒學最主要是宋代理學四大派以及南宋的朱陸異同。宋代理學四大派是指濓、洛、關、閩四大派。此外,事功學派亦相當知名,包括永康學派及永嘉學派在內。蘇軾(蘇東坡)是著名的蘇洵三父子中最著名的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三蘇即是蘇洵、他的兩位兒子蘇軾及蘇轍三位。北宋時的儒學曾經有蜀學與洛學之爭。南宋初期曾經有理學派、心學派及事功學派三大派的流行。朱熹是理學派的代表,陸象山(陸九淵)是心學派的代表。陳亮與葉適是事功學派的代表。這裡的事功學派包括永康學派及永嘉學派。金華學派的呂祖謙亦和事功學派有一些關聯。論盛行程度,理學派居首,心學派排第二。第三是氣學派或事功學派。

宋明理學主要分為理學派、心學派、氣學派、道學派與數學派五大派。程顥與程頤的洛學及朱熹的閩學稱為理學派。陸象山之學及明代的陽明學派稱為心學派,亦稱陸王心學。張載、羅欽順(明朝)及王船山(明末清初)的主張稱為氣學派。濓溪學派屬於道學派。邵雍則為數學派的代表。王守仁在繼承程朱理學的基礎上,尤其是繼承宋代的象山學派,對朱熹的格物致知說進行批判,主張心即理。

可以注意的是,宋代儒學中的浙江學派(或稱浙東學派)。浙江學派包括金華學派、永康學派、永嘉學派及四明學派等四派。寧波亦有四明之稱。狹義的浙東學派主要是指四明學派及由此發達的陽明學派,或者為清初的浙東史學。金華學派以呂祖謙為代表。呂祖謙曾經力圖調和朱熹和陸九淵之間的學術矛盾,惟收效甚微。

白沙學派亦稱嶺南學派。廣東新會的陳獻章(陳白沙)是白沙學派的創始人,其學曾受崇仁學派創始人吳與弼的影響,而比較接近莊子的崇尚自然之旨。陳白沙的教學方法有五:一,先靜坐,後讀書;二,多自學,少灌輸;三,勤思考,取精義;四,重疑問,求真知;五,詩入教,哲入詩。

陳獻章的繼承人為祖籍福建莆田的湛若水,世號甘泉先生。湛甘泉是嶺南學派的繼承人與實際領導人,亦是甘泉學派的創立人。湛若水在繼承白沙學說的基礎上,發展隨處體認天理為宗,提出格物為體認天理及為學先須認仁,仁與天地萬物一體的理論。時人曾經將湛甘泉和王守仁並稱,稱為湛王之學。陳獻章與湛若水為代表的嶺南學派亦稱陳湛儒學。

朱熹學說的重點是:強調天理的根本。創立理氣二元論,以理為形而上,氣為形而下。理與氣結合,以理為根本。主張理在先,氣在後。提出興天理滅人欲的方法是: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明事故。這是格物致知說的具體方法。朱熹又分人性為本然之性和氣質之性兩層次。主張性即理,即人性與天理的合一。

我的問題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之間有沒有互相調和的地方呢?這是值得研究的。

關於知行學說,有知易行難說、知難行易說及知行合一說,各有道理。我們應該如何抉擇呢?

五教精華歌

禮義廉恥四維全,五倫五常天地基,
倡孝戒淫稱第一,信後世則不造惡。
敬天敬地敬神佛,做人要 ...
【谢谢专家】哈佛專家 發表於 2019/9/22 08:22
此其实是明教《仏堂》【一贯道】
“圣经”煽动颠覆:例:启示录19:18為要吃_君王_的肉、軍官_的肉◇以西结39:18喝地上首领的血◇詩篇136:17称谢那击杀大_君王_的◇哥林多前15:24基督把所有的统治者、掌权者和有能者都毁灭◇申命记7:24又要将他们的_君王_交在你手中,你就使他们的名从天下消灭。……直到你将他们灭绝了◆煽动分裂:例:但以理2:44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
(續)

同意儒學的七期說

有人提出儒學的七期說,我基本上是同意的。補上我的簡單的理解:

儒學第一期:先秦儒學或稱原始儒學。代表人物有始創人孔子,主張性善論的孟子,主張性惡論的荀子,孔子的學生子思及孔子的學生曾子等。

儒學第二期:漢代儒學,這是比較重要的,也是第一個轉折點。漢代儒學奠定儒學的基礎及地位。代表人物有公孫弘及董仲舒等。圖讖之學是漢代儒學的重要發展,由今文學派提出。漢代儒學可以分為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今文學派是漢代儒學的主流。

儒學第三期:魏晉隋唐儒學,發展不大,基本上是守勢。這時期的儒學以魏晉玄談及唐代的儒學為代表。唐代儒學是由唐太宗下詔孔穎達主持編訂五經及五經正義為代表。

儒學第四期:宋明理學,這是比較重要的,也是第二個轉折點。著名的有北宋五子、南宋的朱熹及陸九淵及明代的王陽明。世稱朱陸異同。二程、朱熹及王陽明是宋明理學的主流代表。宋代理學的主要流派可以分為理學派、心學派、氣學派、道學派及數學派等。宋明理學還有一些非主流派系,如宋代的五峰學派(胡五峰)、浙東的事功學派及明代廣東的白沙學派(陳白沙)。宋代的浙東學派包括金華地區永康市及溫州市兩地,永嘉即是今日的溫州。宋代還有流行於湖南的湖湘學派,以提倡經世實用之學為主。宋明理學的弊端是吃人的禮教及假道學,吃人的禮教在民國時期仍然有一些影響。宋明理學亦影響及朝鮮、日本及越南。儒學在日本亦完成本土化,或稱儒學日本化。

儒學第五期:清代儒學,又稱樸學,尤其是乾嘉經學,主要是考據訓詁之學,以及對儒學及明代科舉制度的反省。

儒學第六期及第七期:民國及現代。有人稱為新儒學或當代儒學。突出的代表是當代儒學的第二代代表:唐君毅、牟宗三及徐復觀。尤其是唐君毅和牟宗三分別稱為唐學和牟學。這是第三個轉折點。

根據台灣方面的研究,有人稱當代儒學有三代的代表人物: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及張君勵為第一代的代表。唐君毅、牟宗三及徐復觀為第二代的代表。杜維明、劉述先及蔡仁厚為第三代的代表。現在第三代還健在。此外,有人認為馮友蘭、賀麟、方東美、錢穆、勞思光、成中英及余英時沒有歸類為當代儒家的代表,但他們對當代儒學亦有一定的影響。

我傾向接受先秦儒學,其次接受漢代儒學和唐代儒學,對宋明理學一半贊成,一半反對。在宋明理學的選擇上比較傾向事功學派、五峰學派、嶺南學派及湖湘學派,對張載及周敦頤之說選擇性吸收,支持邵康節之數學派以及三蘇為代表的蜀學。推崇范仲淹為真正的大儒,不喜歡程朱之學及王陽明之學(即不喜歡宋明理學的主流)。我覺得宋代的儒學已經開始偏離了唐代以前的儒學,有走上歧路的危險。尤其是程朱學派走上歧路的跡象很明顯。存天理,滅人欲。就是程朱理學的著名主張。這個主張有窒息人性的可能。朱熹的格物致知則通過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世故。來達成。跟宋明理學的主流一樣,當代儒學的發展亦已經走入末路。我認為佛主儒輔才是真訣。

剛才上網參考有關周敦頤及張載的介紹,覺得張載和周敦頤的學說的價值可能不如三蘇的蜀學(又稱蘇氏蜀學)。我亦明白關中學派(張載)和濓溪學派(周敦頤)的影響不如二程的洛學,亦不如邵康節對道教及宋朝以後的術數有較大的影響。


儒陽明學派簡介(草稿)

陽明學派亦稱姚江學派,是明代大儒王陽明主張的一種儒學派別。王守仁主張的儒學稱陽明學。陽明學的思想內容主要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唯求其是,萬物一體之仁,以及對朱熹的格物致知說的批判等。陽明學的地區派系劃分,依明末清初大儒黃宗羲的明儒學案粗略劃分為七派:浙中王學、江右王學、南中王學、楚中王學、北方王學、粵閩王學及泰州王學等七派。比較重要的派系有浙中王學、江右王學及泰州王學三大派。浙中王學又分為良知現成派及良知修正派兩派。江右王學又分為良知修正派、良知主敬派及良知歸寂派三派。泰州王學屬於良知日用派。其中,江右王門學派包含止修王門學派在內。尚有黔中王學是黃宗羲還沒有注意到的。南中王學與楚中王學基本上是良知現成派。北方王學有現成派和功夫派兩大派,亦有王門中的程朱派,總共三派。粵閩王學的門派不詳。表面看來,粵閩王學似乎比較接近良知現成派。總括而言,陽明學依學術特徵的差別可以分為現成和功夫兩大系。但陽明學依學術特徵的差別,亦可進一步分為:良知現成派、良知修正派、良知日用派、良知主敬派及良知歸寂派等五派。黃宗羲認為江右王學中以鄒守益為代表的良知主敬派最能得到陽明學的真傳。明末清初的三大儒均直接或間接受到良知主敬派的影響。當然,這亦不是絕對。上述的致良知的學說的五大派都各有益處。浙中王學的代表王畿(王龍溪)劃分出六種良知說有:歸寂、修證、已發、現成、體用、始終等。泰州王學由王泰州(名艮,號心齋)創立,作出陽明學派的平民化的嘗試。江右相當於今日的江西省。南中相當於今日的南京及蘇州一帶。楚中相當於今日的湖北省。明清時期的中國人認為,南京、蘇州及杭州一帶地方為江左,江西一帶地方為江右。值得一提的是,羅洪先亦相當博學。傲天行說,羅洪先可能是紫微斗數的發明人,而託名宋代陳希夷所作。

王守仁晚年在天泉證道的公案中提出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黃宗羲曾經以為這四句教並非出自王守仁,而是出自王畿。但現代學者錢穆及劉述先皆已經考證出四句教確實出自王守仁。而四有四無才是出自浙中王學的王畿及錢德洪。

良知現成派主張本體為虛無說,以王畿(王龍溪)為代表。良知修正派主張事上磨練,以錢德洪及歐陽德為代表。良知日用派主張百姓日用即是道,以泰州的王艮(王心齋)為代表。良知主敬派以敬事為綱領而戒懼慎獨,以鄒守益為代表。良知歸寂派主張虛寂為修養功夫,以聶豹及羅洪先為代表。

李材(李見羅)發展的止修王學是主張知止及修身。知止是止於至善,修身是以修身為本。一邊提倡至善本性,一邊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挽救陽明學派末流之弊,及揉合朱子學與陽明學的矛盾。止修王學影響東林學派及蕺山學派的興起,連黃宗羲亦曾經受其影響。

宋明理學傳入日本,分別稱為朱子學及陽明學。日本有不少人對這兩種儒學有深入的研究,並且實現儒學的日本化。

我個人以為,陽明學派有值得研究及提倡的地方,但要防止末流之弊。


佛會通的八種類型或八種理論
綱目:
(一)名異實同論
(二)教異道同論
(三)跡異理同論
(四)本末內外主伴論
(五)判教融攝論
(六)殊途同歸論
(七)萬法同源(一心)論
(八)超越體證論

摘錄自
儒佛會通方法研議
國立台灣大哲學系教授林義正
正式發表於佛研究中心學報2002年第七期
(2002年7月)



德育啟蒙:
作者印光大師

孝親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與我,實為一體。
我愛自身,應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榮親。

友愛

兄弟姊妹,手足骨肉,痛癢相關,休戚與共。
兄愛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愛,家庭之福。

敬師

師嚴道專,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
養我蒙正,教我嘉謨,不敬其師,何能受益。

擇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處,有損有益。
益者近之,損者遠之,勸善規過,端賴乎茲。

布衣

衣取遮體,兼以禦寒,大布之衣,惜福養廉。
莫羨綢緞,錦繡華美,折了福壽,自暴自棄。

蔬食

蔬食衛生,肉食傷生,殺時恨心,其毒非輕。
勿貪吃肉,吃了須還,還的時候,真個可憐。

惜字

字為至寶,遠勝金珠,人由字智,否則愚癡。
世若無字,一事莫成,人與禽獸,所異唯名。

惜穀

田中五穀,以養人民,愛惜五穀,即是善心。
修善者存,不善者亡,惜穀獲福,殄穀遭殃。

惜陰

七十古稀,彈指即過,過則已無,何敢懈惰。
努力勤學,立德立業,自利利他,為世作則。

仗義

一舉一動,唯義是取,義之所在,無往不利。
小人見利,即忘其義,雖得小利,究竟吃虧。

清廉

人生福澤,前世所修,非義而取,是食毒物。
清而不汙,廉而不貪,世所崇敬,榮無加焉。

知恥

恥之一字,其利無窮,有與聖近,無與獸同。
慚恥之服,無得暫卸,我佛訓誨,莊嚴第一。
盡忠

一秉真誠,不被妄侵,事親接物,了無二心。
祗期盡分,不計人知,如是之人,堪為世儀。

守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發,說到做到,不矜不伐。
無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厭棄,不如牛馬。

仁慈

仁愛慈悲,心之生機,此心愈真,福澤愈深。
若無此心,勢必殘刻,縱有宿福,折盡受厄。

不殺生

凡屬動物,皆有知覺,貪生怕死,唯命是惜。
若戲頑殺,及殺而食,現生後世,決定報復。

不偷竊

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喪品,偷大招禍。
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反吃大虧。

不邪淫

淫欲為害,傷身喪志,雖屬夫妻,亦當節制。
若是邪淫,更非所宜,古今志士,無一犯之。

不說謊

言為行表,是本心術,心既不真,行何能正。
望爾後生,切勿妄語,口是心非,終無結局。

不吸煙

煙俱勿吸,以傷衛生,口氣常臭,熏天熏人。
鴉片香煙,其毒極烈,花錢買害,癡人可憐。

不飲酒

酒是狂藥,飲必亂性,醉則反常,越禮犯分。
最好勿吃,免致大喝,聰明智慧,常保清白。

不賭博

賭錢博奕,喪志失時,專心於此,正事棄遺。
有限光陰,送之兒嬉,破家蕩產,罪無了期。

不奢侈

奢侈誇富,買禍買賤,君子下看,盜賊來劫。
布衣蔬食,聖賢儀式,現生後世,人各取則。

不傲慢

傲慢輕人,實自呈短,明人知伊,學養俱罕。
縱到聖位,猶不輕人,絕無凡聖,念存於心。

不嫉妒

人有才德,我當讚歎,彼於社會,必有貢獻,
若生嫉妒,是謂愚癡,業報奪汝,宿世慧思。

不偏見

人有小智,未聞大道,每執己見,以為最妙。
坐井觀天,所見者小,若登高山,前見自了。

不遷怒

有富貴人,氣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騷。
遷怒無益,自他煩惱,海涵寬恕,是無價寶。

不恥問

能問不能,多問于寡,冀人從己,故先自下。
若是無知,尤當問人,博學審問,造詣方真。

(續)

我在哲學方面的傾向

主修西方哲學,而不會主修中國哲學。
研究重點在西方哲學及印度與西藏的宗教與哲學,對中國哲學主要只限於先秦時期的哲學,包括儒、道、法、墨四大家,以及漢代及唐代的儒學,對宋代及宋代以後的儒學絕大多數不予研究。
在易學方面,主要傾向漢代易學,其次是宋代易學,然後是唐代易學,基本上不接觸元、明、清三代的易學。
對新儒學沒有興趣,或只作一般性研究。在道教及道教的哲學方面,跟其他大多數中國人一樣,皆是以老莊哲學為主。

我已經知道新儒學的兩大支柱唐君毅先生與牟宗三先生兩人的哲學系統,以及新儒家的四大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與梁潄溟。另外,南懷瑾、史學家陳寅恪與史學家錢穆等亦是有名的國學大師。

不必研究新儒學,因為新儒學與佛教相比,相差仍然很遠。而新儒學與印度教與道教相比,亦相差不少。對宋明兩代的儒學,只要研究宋代的湖湘學派和明代崛起於廣東省新會縣的白沙學派即可。

唐君毅的心感九境(包括體、相、用的三向)仍然遠遠不如佛教的小乘、大乘、金剛乘三乘教法(或者說佛教的聲聞乘、獨覺乘與大乘三乘教法)。

簡單介紹心通九境

唐君毅提出的新說是心通九境,具體為三向九境。牟宗三提出良知自我坎陷的新說。這些是唐學和牟學的精髓所在。現今簡單介紹唐君毅的心通九境。

心通九境可以簡單分為客觀境、主觀境及超主客觀境,由此開展心通九境,以與縱、橫、順三向相配。

客觀境
(一)萬物散殊境,(二)依類成化境,(三)功能序運境,
主觀境
(四)感覺互攝境,(五)觀照凌虛境,(六)道德實踐境,
超主客觀境
(七)歸向一神境,(八)我法二空境,(九)天德流行境(又名盡性立命境)。

註:我的個人見解,道德實踐境和天德流行境二境可以有一些重疊,並不礙事。

註:有人指出,唐君毅借用佛教的體、相、用三大以與縱、橫、順三向相配,有些機械化。實際上,儒、道、釋三家均有體、相、用三大。此說可以參考。

對西方哲學的研究的初步側重點

康德哲學、分析哲學、日耳曼哲學、英美哲學、經驗主義、理性主義、實用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存在主義、尼采、心理分析學派、語言分析學派、數理哲學(比較新)等等。在政治哲學上傾向對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研究,但不太支持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

在宗教上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佛教(Buddhism)、印度教(Hinduism)和道教(Daoism)。再進一步,主要是研究天主教(Catholicism),對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y)與更反教(Protestantism)只作有限的研究。

有用的參考--梁漱溟先生著作的中國文化要義

不是很習慣西方哲學

原來西方哲學跟中國哲學及佛教哲學很不一樣。我比較習慣佛教哲學及中國哲學,反而對西方哲學很陌生。佛教哲學跟印度哲學關係很深。印度哲學跟宗教密不可分。而我對邏輯學也有興趣。我可以先研究邏輯,後研究西方哲學,會比較適合。我對道教及佛教比較有興趣,尤其是對佛教比較有興趣。我可以先研究儒道釋三教,後研究邏輯,也可以先研究邏輯,後研究儒道釋三教,都可以。我對西方哲學的研究只能是中等或合格。英美哲學又稱分析哲學,跟歐陸哲學相對。德國哲學是歐陸哲學的重要部分。有人介紹存在主義及邏輯實證主義。但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康德哲學及邏輯實證主義,而且我喜歡研究自由主義及社會主義。但我會很抗拒共產主義或稱馬列主義。康德哲學為德國古典哲學奠定基礎,亦對分析哲學及其他造成深遠的影響。我不想研究存在主義。

剛才看過維基百科,一般認為柏拉圖、聖奧古斯丁及康德是西方哲學的三位劃時代的人物。聖奧古斯丁對基督宗教的定型有深遠的影響。但我只對康德以後的西方哲學比較感興趣。印度及中國的哲學才是我的興趣所在。


我與儒家的許多人的不同之處在於,我比較喜歡自古以來的隱士及俠士的風氣及習尚,有「進則兼濟天下,退則卷藏於密」的想法。比較上我有強烈的出家的傾向,受佛教的影響很深。


儒家的嶺南學派又稱江門學派或白沙學派,只要研究陳獻章(白沙先生)及湛甘泉兩個代表性人物的學術思想,即可領悟嶺南學派的三分之二的綱領。


北宋的邵雍(邵康節)是少見的易學大師,但對儒學的建樹較少。



儒學有三統之說:道統、學統、政統。



新定的百家姓

採取人口最多及比例最多的全中國的三百個姓氏,由多至少順序排列,基本上只要熟悉人數最多的五十個姓氏就可以了。




媽祖五戒(Five Percepts of Mazu):
媽祖五戒即是佛教的五戒,主要的差別在不殺生戒。想守媽祖的不殺生戒只要不殺人就可以,不忌魚類及食肉,但要少肉多菜,亦要戒五辛或三辛。而且,供觀音、媽祖及其他神明要供素,不能供葷。

媽祖五戒頌

媽祖五戒與佛同,重點在於不殺人,
不忌魚類及食肉,少肉多菜得健康,
亦戒五辛或三辛,信奉媽祖易易事。
供媽祖如供觀音,宜供素但忌供葷,
大魚大肉供神明,易惹魔崇須緊記,
密宗供肉亦慎重,緣起微妙難測量。
媽祖本是觀世音,多聽少說真修行,
善護口業學沉默,贏得媽祖常保佑。

28-11-2010









關公八戒(Eight Percepts of Guan Gong):
(1)-(5)即佛教的五戒(可以食肉,但至少要在陰曆初一日、十五日與三十日食素。)
加上
(6)不能隨便接近女人,特別是不能搞婚前性行為
(7)不能吸煙及吸毒
(8)容忍同性戀,但不能搞肛交

三界伏魔大帝等於關公。


關公八戒頌
關公八戒如何修?佛教五戒為基礎,
女人麻煩誘惑多,宜少親近戒女色,
不能吸煙與吸毒,雖然容忍同性戀,
不搞肛交是要點,觀音指點度群迷。
佛教五戒如何修?殺、盜、淫、妄四性戒,
防醉保智不飲酒,依此五戒得人身。
三寶五戒立根本,勤修十善集福慧,
信三界伏魔大帝,如此八戒必勤修。
關公特別慈悲故,准許信徒可食肉,
每逢陰曆三齋日,初一、十五與三十,
宜守教誡學食素,六齋日食素更佳,
五辛、三辛宜戒掉,如此道業易修成。
供奉關公如供佛,不喜供葷喜供素,
七素三葷亦可許,更忌供血招魔崇。
美妙音樂助雅興,莊嚴跳舞供關公,
依此感化世間人,法緣遍佈漢與藏。
關公本性喜隨佛,護持三教儒、道、釋,
不忌諱上身赤裸,但喜信徒知禮儀,
團結互助守紀律,治好一盤散沙病,
愛好自由能自律,關公示範救眾生。
做人要有六七分,三四分錯是常態,
流氓心態亦接受,知錯能改蒙默佑。
男人之心本好色,仗義助人真英雄,
朋友義氣要注意,關公喜歡講義氣。
關公八戒今己傳,救度漢人須自修,
報汝有心修行者,要學關公真操守。

12-Apr-2011





特別注意:

真正的關公信徒是絕對不會破壞西藏密宗的。換言之,凡是真心信仰三界伏魔大帝關公的信徒是絕對不會破壞藏傳佛教的。關公信徒對藏傳佛教或西藏密宗只會表示尊重,而不會破壞。

另外要注意:

關公並不介意或者不忌諱男人赤裸上身的。相反,三界伏魔大帝關公可能很喜歡男人以上身赤裸的姿態出現。關公也不忌諱男人赤裸上身及下身只穿一條三角內褲睡覺。就算你是全年四季皆是上身赤裸及下身只穿一條三角內褲睡覺。三界伏魔大帝關公對這個也是不介意的。甚至,關公也不介意男人穿三角泳褲游泳及露面。關公也不覺得有問題。

關公並不太注重上述這些外表及儀態。關公比較注重的是你們要有一顆赤子之心,或者說天真之心,以善良、天真與誠實的心態做人。這樣比較容易得道,亦比較容易得到佛菩薩及關公等的保佑。關公喜歡正直、坦率及爽快的人,並不喜歡虛偽的人。只要你們誠心信奉觀世音菩薩及三界伏魔大帝關公,每日要向三界伏魔大帝關公上香,誠心祈禱,守持關公八戒,關公也會很歡喜的。關公對男人特別是中國的男人沒有特別的儀表的要求。就算你每星期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以至全年三百六十日皆是上身赤裸的狀態,關公世是真的不忌諱的,不介意的!

關公不反對男人嫖妓,也不是特別反對男人跟女人來往。只是關公會比較注意男人與女人或男人跟異性的關係及來往。關公要求不要搞婚前性行為,對性關係不要亂來。而關公是鼓勵男人之間要互相友愛,互相幫助,互相團結。但關公是非常討厭肛交的。所以我們也不能說關公贊成同性戀。關公是很注重朋友之間的友誼及義氣。這一點他是做了好榜樣,值得我們學習。

最後大家一起念:南無三界伏魔大帝關公!祈求關公保佑我們平安!


12-Apr-2011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