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路益師於一八九八年生於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郡,一九六三年歿於英格蘭牛津。他是一位有名的學者、文學批評家兼作家,對於中古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文學尤有研究。他所撰寫的一些有關基督教神學的書籍,常能直接剖析廿世紀思想的癥結,把人從唯物主義與神秘主義兩條岔路引回,因此被譽為廿世紀最傑出的護教學家之一。他的信仰論述所以能使人信服,固然由於其識見透闢、學養淵深,更主要的是,他個人曾經是唯物主義者,也曾經是個神秘主義者;他瞭解這兩類人的心境、思想和需要,所以,當他在人生的某一點上用心靈與神遇合後,他的見證便具有實而不訛的嚮導作用。本文為路氏自傳驚喜(Surprised byJoy)的書摘。夜像魔術師的黑色披風,一扭甩,整個大地就降伏在它的魔力下,褪去了日間清晰、姣好的面容。路益師從書本中抬起頭來,窗外的遠方已經墨濃似地黝黑了。他緩步踱到窗前,沙沙的風聲,脆脆的鳥聲,海濤般一波波湧至,恰似生命突破魔力後發出了窸窸窣窣的笑語。 這天晚上,路益師和往常一樣,吃過晚飯,稍事休息片晌,便坐到書桌前,繼續他的研讀。燈光照在他剛毅的臉龐上,那灼亮又固執的的眼神,洩露出一種學者追索智慧特有的渴切。路益師自養成思辯的習慣後,他的感應觸角便無時不刻地伸入生活經驗中,窮究於古今群籍裡,他的理智、感性、心靈,一直保持在警覺的狀態之下,宛若一根張滿的弓弦,隨時準備發箭去射中事理的正鵠。三十一歲了,他的思想在無止息的辯證中,不知蛻變過多少次,從傳統的基督徒,變成神秘主義者,再變成唯物的無神論者,而後,擺盪在唯物和神秘主義之間,又漸漸變成觀念論者柏克萊的信徒。
每次蛻變告一段落的初期,對於自己才歸結而得的思想內容,路益師總是奉之為人生的至理;但是,經驗是真理最嚴格的驗正師,每當經驗在擴充時,路益師便又發現自己所崇奉的至理,一層層地顯露出它們不夠完足的地方。然而,近來,局面卻有些改變了,當經驗的溪流愈湧愈浩蕩時,路益師懍然察覺溪流的深處發出一道威嚴的聲音:是真理呼喚他的聲音,那聲音愈來愈接近,路益師整個的思想、心靈都要被它攝去了。原來,每一山澗注入溪流所增加的流量,都為了嚮導他到這真理發聲的地方。
童年的渴盼 路益師六歲左右,有一天,哥哥拿來一個錫製的餅乾盒子,盒蓋的凹處填入了長滿綠苔的泥土,泥土上繁密地插著一些摘來的枝葉和花朵,從這個超小型的「人造花園」,路益師首次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潤濕和沃腴。
七歲的那年夏天,一日他到花園裏嬉戲,看見一叢盛開的罌栗花,早前哥哥那座餅乾盒蓋花園乍時呈現在他眼前,隨著這個記憶的湧起,一股渴望強烈地沖激著他,他不知道自己渴盼的是什麼,正想分辨清楚,渴盼的感覺就消失了,然而,路益師卻感到異常的喜樂,好像是進入了伊甸樂園。
不久,路益師在一本童話故事中,一首詩裏面,讀到對秋天和北地茫茫青天的描寫,同樣的渴盼又回來了。路益師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讀它們,想要穩穩把握住那一種彷彿進入另一層境界的喜樂。他隱約地覺知這種喜樂不同於幸福感或愉快的情緒,它帶給人心的撫慰不是因為擁有什麼,而是因為渴盼什麼。
這個童年的喜樂經驗深深地鐫刻在路益師的心中,以至於往後的歲月,他不時用各樣的辦法,想回味它、捕捉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