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神性基本相符
在《起世經》中佛描述大梵天王:“諸比丘。於梵世中。有一梵王。威力最強。無能降伏。統攝千梵自在王領。雲我能作能化能幻。雲我如父。于諸事中。自作如是,大語已。即生我慢。如來不爾。所以者何。一切世間。各隨業力。現起成立。”
大梵天王為什麼會認為自己是世間萬物的造物主呢?因為他是這個世界中第一個有情生命。佛陀在《阿逸夷經》中說道:“諸弟子,此有情第一個出身(在一個新世界的誕生中),如是想:‘我是梵天、大梵天、毀滅者、一切見者、施一切者、世界之主、造作者、創世者、天主、施予者、我之主,現在將來一切有情之父。此間有情皆我所創生。為何如此?因為先前我曾如是想:其他有情也會來到此等生命世界。這就是我意念之生,此等有情果真出現。’”
實際上,萬物是由宇宙規律,或者說宇宙間無始以來無量眾生的識心所共同作用而形成。大梵天王以後的梵天眾生,以及欲界六天下到人類眾生,都是一切眾生的神識業力迴圈的產物。只是這位大梵天王新由一次大千世界“成住壞空”的進程中第一個出來,並且又想自己是一切有情生命的創造者,然後果真有有情生命出現了,於是他就自然而然的認為這些生命都是由他意念產生的了。
《堅固經》講述了一個喜好打聽的比丘同所謂的創世者之間一段幽默的對話。一位比丘,可能是在禪定中觀察到宇宙消失的境界,希望弄清這是怎麼回事,就來到大梵天王前,問道:“朋友,于何處地水火風四大消失,不留任何痕跡?”
大梵天王答道:“出家人,我是梵天,大梵天王,最上有情、無上者、天主、得勝者、統領者,一切過去未來諸有情之父。”
比丘又一次重複了他的問題,大梵天王再一次給予同樣教條的回答。當比丘第三次提出這個問題時,大梵天王抓住他的手臂,把他拉到一旁,開誠佈公地說道:“出家人,這裏的天人都這樣認為:梵天見一切,知一切,洞察一切。但是,出家人,我不知道此地水火風消失於何處,不復存在。所以,出家人,你舍離佛陀,妄想在其他地方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實是一種罪惡。回去吧,出家人,回到祈願者的身邊,向他請教這個問題。按照祈願者的解釋而信仰。”
梵天有很多個。簡而言之,每一個類似地球的有高級智慧生命的外星文明世界都對應一個梵天。我們基督教的耶酥基督應該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們雖然個個都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宰、一切的創造者,但他們之間卻似乎沒什麼矛盾,因為事實上那也只是他們生大我慢的習氣使然而已,並不意味者非要和別人爭勝,分出個高低來。所以外界也沒必要多與他們較真。說起來,一個人世間的富貴者,有了一些權勢財富,就覺得自己非常了不得了,梵天不知比人高多少倍,在人的面前生大我慢,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外星文明也完全可能有類似基督教的宗教。當然也可能有類似伊斯蘭教的由欲界諸神創辦的宗教。 現在的基督教,因為耶酥基督發了大慈悲心,所以到現在,尤其是基督教新教改革之後,教義還是以慈善為本,並且也主張信仰自由了。採取一種“信者得救”,不信者隨他去的風格。雖然教理上還是一神論,但從實際行為上看,已經不絕對化了。因此外界的人,尤其是佛教徒,不要去攻擊基督教,導致無謂的矛盾。即使基督教的人來攻擊我們,也不可生嗔恨,只可平心靜氣的解釋
從基督教的教義角度來說,還是要積口德,不要輕易攻擊其他人,或神。譭謗任何人或神都是罪過。譭謗越有德行的人或神,其罪業越大。佛是德行極高、神通極大的神靈,貶佛、謗佛罪業可想而知。而耶酥基督並沒有叫你罵人,尤其是罵佛,如果你罵人、罵佛,罪業就只能由你個人承擔。無形中造大重罪,絕非智者所為。為了傳教,自贊可以,毀他不行。
並且對於教理,也不可絕對化。如果對人說“只要信就能得救”,那難道一個人信基督,相信耶酥基督是為了贖眾生的罪而死的,卻並不按耶酥基督的教導做,縱情淫欲,甚至殺人放火無惡不作,難道這種人也能上天堂?這不等於放縱人作惡了麼?而且也等於害了那個人,因為這樣做根本就是讓人下地獄。所以傳教的時候,要強調的是按照耶酥基督的教誨做,而不能光強調只要信,就能上天堂。就像佛教,並不是說光念“阿彌陀佛”就能上西方極樂世界,得用心念,惡業消盡才行,信解行證,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
怎麼按照耶酥基督的教誨做呢?最根本的就是耶酥在《聖經》“馬太福音”裏向人宣示的,戒除“殺、盜、淫、做假見證”四大重罪。
佛陀在《楞嚴經》中開示的四種清淨明誨即是戒“殺、盜、淫、妄”;佛教最基本的居士五戒即是“殺、盜、淫、妄”再加個“酒”。可以說“殺、盜、淫、妄”是一切道德規範的根本。第七章中有關於“殺、盜、淫、妄”四戒的詳細分析,亦可供基督教讀者參考。
另外 “酒戒”也是有意義的,不光是酒泛指一切麻醉人之物,包括抽煙。人要上天堂,死後神識是得往上升的,而吸煙的人,中脈被堵塞,死後神識上升不了,進天堂怕是困難,吸毒則危害更大。至於飲酒,西方也有說法“人一飲酒,靈魂就遠去”,也是降低人靈性的事。
佛教和基督教都是教人向善的宗教,在善的標準上也非常相近。基督的神性,從舊約的耶和華,到新約的耶酥,顯然有一個重大的轉變,嗔心、私心大大減小,慈悲心大大增加。本來基督只是猶太人的神,主要只幫猶太人,在《舊約》中,耶和華為了幫猶太人返回故土,給埃及降了十災,殺死埃及很多人。在《新約》中,耶酥本來也是要做猶太人的救世主的,卻發了大願,要救贖一切人。這個結果,是讓其他各個民族的人與基督都結了緣,而猶太人與基督緣分倒遠了。在《舊約》“出埃及記”到《新約》耶酥出世之間,正好出現佛陀出世這個重大事件。可以想像,佛陀和基督神有過某種交流。佛教也有人稱耶酥基督為大菩薩,因為他犧牲自我救渡世人的所為本身就是菩薩道的行為。
現在基督教神學理論一般認為耶和華、耶酥、及基督聖靈是三位一體的神靈,但分析還有一種可能性:即耶和華是耶和華、耶酥是耶酥,他們都是大梵天裏的大梵天王;耶和華要大一些,或者至少早一些,耶酥是他的兒子;耶和華一直都在大梵天沒下來,耶酥則轉世到了人間,他發了大慈悲心,希望耶和華救所有人,傳下《新約》;耶酥離開人間後回到大梵天,又成了一位大梵天王。根據這樣的分析,現在大梵天裏既有耶和華又有耶酥。當然,因為他們是父子,並且神性相近,所以信*哪個都可以,沒有矛盾可言。耶和華威神力更大,耶酥則慈悲心更大一些。
在基督教徒中,有一部分人,當然是少數人,是天生就比較容易成就的,那就是前世是梵天中的人。這類人也是與大梵天王緣分最好的人,是梵天眷屬。
這類人因為前世的記憶,今世一接觸基督教就容易生信,經過一定程度的修行就能有所感悟,與耶酥基督產生相應,只要今世不造重罪業,並且淫心消彌,去世後易往生天堂。
這類人修基督,主要應多讀《聖經》開篇的“創世紀”前三章。其實質就是回憶起前世在天堂裏的情形。
但是這類人修行有成,只能回憶起前世的事情,這是這種修行的特色,與佛家人不同。因為這不是一種深度的禪定精神修行,而只是一種特別針對梵天的回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