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點解您要食禁果?

回覆 3# beebeechan
義和團嘅出現係因為清政府對基督徒姦淫擄掠無計可施又唔可以對壞人繩之於法
基督徒最叻就係洗腦
義和團運動,是一宗發生於晚清1900年、受朝廷支持的武裝排外暴亂。

庚子國變
Siege of Peking, Boxer Rebellion.jpg Battle of Tientsin Japanese soldiers.jpg Beijing Castle Boxer Rebellion 1900 FINAL courtesy copy.jpg
上:美國部隊攀爬北京城牆
中:天津之戰中的日本士兵
下:北京之戰中的英日聯軍
日期        1899年(光緒25年)秋-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
地點       
大清山東省、直隸省
結果        八國聯軍勝利,清廷簽訂辛丑條約
參戰方
八國聯軍:

大英帝國
俄羅斯帝國
大日本帝國
德意志帝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美國
意大利王國
奧匈帝國
(以下僅被宣戰但沒有加入八國聯軍)

西班牙王國[註 1]
比利時王國[註 2]
荷蘭王國[註 3]
清朝 東南互保
義和團
大清

Flag of Korea (1899).svg 在華大韓帝國自衛武裝
指揮官與領導者
英國 竇納樂
英國 愛德華·霍巴特·西摩爾
英國 阿爾弗雷德·蓋斯利
俄羅斯 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阿列克謝耶夫
俄羅斯 尼古拉·連納維奇
俄羅斯 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
俄羅斯 保羅·馮·倫嫩坎普夫
日本 福島安正
德意志帝國 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
美國 阿德納·查菲
清朝 李鴻章
清朝 李鴻章舊部梅東益
清朝 袁世凱武衛右軍
清朝 盛宣懷
清朝 張之洞
清朝 許應騤
清朝 劉坤一
清朝 王之春
趙三多
曹福田
張德成
清朝 慈禧太后
清朝 毓賢
清朝 榮祿
清朝 載漪禁軍八旗虎神營
清朝 李秉衡
清朝 聶士成部武衛前軍
清朝 馬玉崑部武衛左軍
清朝 宋慶部武衛左軍
清朝 左宗棠舊部董福祥甘軍
清朝 馬福祿部甘軍
清朝 馬福祥部甘軍
清朝 馬福興部甘軍
清朝 天津鎮總兵羅榮光部
清朝 直隸總督裕祿部
清朝 山西劉光才、李永欽部忠毅軍
兵力
華北聯軍人數不詳,後期德軍增兵至萬餘人,東北俄軍較多
1900年6月14日天津戰鬥打響前天津市區內武裝的義和團有3萬人,天津失守後北窪之戰打響前集結在天津城郊高家村義和團2萬人、步槍1,200支[1]
人數不詳
傷亡與損失
陣亡日軍人數以靖國神社為準、約500—1,000名俄軍陣亡、德軍至進攻山西固關時45人殘廢[2],英屬印度陸軍第四團(英語:4th Punjab Infantry Regiment)Arthur Robertson Browning少校在秦皇島附近的撫寧被千名武裝義和團擊斃[3][4]。
傷亡不明
3.2萬名中國基督徒和200名傳教士被義和團殺害或在同義和團及山西清軍的戰鬥中陣亡(中國北部)[5]
清朝甲午戰爭戰敗後,西方列強劃分在清朝的勢力範圍,中原基督徒增加,中原北部農村頻繁發生宗教案件,又逢天災及宮廷權力爭鬥激化的情況下,黃河北岸農民與中原基督徒之間時常發生衝突。1900年春季衝突激化,發展為武裝排外暴亂,直隸成千上萬習練義和拳並號稱「義和團」的當地居民動用私刑處死了大量基督徒與外來的西人,並縱火燒毀了教堂和基督徒房屋。整個運動並無嚴密的組織或統一的領袖,而是一場自發的群眾行動,行為矛盾且混亂,慈禧太后對此事的態度也多次反覆。至同年6月,慈禧太后暫時決定利用並允許義和團進駐北京[6],義和團又先於清軍進攻天津租界,庚子五臣諫言朝廷取締犯罪行為被處死。最終釀成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佔領後才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大日本帝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王國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八國組建八國聯軍遠征天津和北京,引發八國聯軍之役。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回覆 16# beebeechan
駁唔到就話人引用維基百科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回覆 18# beebeechan

睇埋下面先惡啦,死耶撚
維基百科裡的教案條目俾人惡意刪除
想知詳情要睇埋編輯歷史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義和團運動的爆發,是19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洋教鬥爭的繼續和總和。從19世紀開始,隨著列強勢力向中國擴張,宗教成了他們進行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外國傳教士大批湧入中國,成為中國社會的一種特殊勢力。隨著傳教士日益專橫跋扈,人民的反抗也愈來愈強烈。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加緊侵奪中國沿海軍港,並深入內地掠奪鐵路、礦山權益,企圖瓜分中國。外國傳教士的活動越來越猖狂,他們收羅土豪劣紳、流氓惡棍入教,作為教民,霸占土地,欺壓百姓。清朝官吏屈服於帝國主義壓力,庇護教士、教民,壓制百姓。為了保護自己生命和財產的安全,老百姓紛紛加入義和團。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清末很多基督教會來到中國傳教,但他們發現他們的教義對於中國人的吸引力非常有限,而他們建設的育嬰堂也沒有引起中國人多大的興趣,在晚清亂世,人命賤如土,能產生經濟價值的青壯年尚且如此,更何況完全是負擔的孩童呢?教會收養孤兒的舉動因此並未得到多少中國人的認同。
最後,教會終於發現了一個贏得中國人信任,藉機傳教的契機,那就是訴訟,教士們發現清朝的司法十分腐敗,其審判往往憑縣官一人做主,毫無監督,訴訟的結果往往有利於那些有錢有勢,能向縣官尋租的人。這種極度的司法黑暗引發了普通百姓極大的憤恨。教會看準了這個契機,開始專門幫助窮人打官司。
由於教會有列強撐腰,而清朝對列強又畏之如虎,因此凡是教會介入的案子,窮人沒有不獲勝的,「正義」沒有不伸張的,地主權貴們的賄賂一瞬間喪失了功效。川督駱秉章曾致函總理衙門說,習教之人,『恃法國為其教主,常有赴衙門求見,干預公事。拒之則在外喧嚷,接見則日不暇給。 當時的美國領事法勒也提到:「無論對錯,天主教教徒總會贏得官司的勝利,因為地方官員害怕外國傳教士」。
由於有洋人撐腰,平常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的官僚們再也不敢怠慢百姓。
表面上看,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問題在於教士幫助窮人訴訟並不是單純的伸張正義,而是為了傳教。換句話說,教士們不是為窮人訴訟,而是為入了教的窮人訴訟,前提是你願意成為一名基督徒。
這種宗教上的功利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為了現實的好處而入教,而其中也不乏歪瓜裂棗之人,這些人依靠教會的支持不但干擾司法審判,做出有利於自己的判決。
到了後來,就變成,入教的教民成了一種新的特權階層,不要說是沒入教的窮苦農民,就算是地主豪強,在教民面前也黯然失色,其中一些不法之徒更是趁機要挾官府圈地佔地,魚肉鄉里。而很顯然,教會出於自身傳教的利益,對於教民的不法行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教會來說,傳播宗教似乎遠比約束信徒要重要的多。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傳教士瘋在發展勢力。到十九世紀末,天主教教徒達到70多萬人,基督教新教的教徒也達到8萬餘人。在這些投身教會的教民中,雖然也有部分真心信教的平民,但也不乏為害鄉里、流氓無賴之徒。這些人一經人教以後,便以教會為保護傘,橫行鄉里,魚肉百姓。而教會對此不法行為往往加以縱容袒護,以致民教矛盾日漸激化。
傳教士依仗不平等條約胡作非為,干涉中國內政,包攬地方詞訟,私設刑庭,欺壓百姓,甚至無視中國法令,蔑視中國地方行政官員,與中國的地方官平起平坐,儼然成了地方的太上皇。1899年3月清政府擬定《地方官接待傳教士章程》,正式規定總主教或主教其品位相當於督撫,督撫應予接見,各級官員應按品秩以禮相待。從山東的地方官與外國傳教士合影照片中可以看出,這些披著傳教外衣的西方人在中國的土地上何等耀武揚威!
傳教士名為傳教,實際上卻從事與宗教活動並不相符的勾當。柏錫福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間諜活動,他以旅行為名攜帶的《長江全圖》上,把沿江各炮台都作了標記。
傳教上的肆意妄為,激起了中國民眾的強烈反對,其中山東地區人民反洋教鬥爭尤為激烈。署理山東巡撫袁世凱於1900年1月13日上星清廷,認為民教相爭的原因實由地方州縣各官平時為傳教洋人扶制、不能按約持平辦案,遇有交涉之案,但憑教民~訴或教士一言,即簽票傳人,縱役勒索到案復又不分曲直,往往抑制良民,希圖易結。而教民轉得藉官吏之勢力,大肆欺凌。良民上訴,亦難伸理,積怨成仇。...姓鬱悶之極,乃起而與教士教民為難。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xpqoyy8.html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在所有的教案中,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可以說是其中最大亦是最後的一次,使天主教在中國傳教史上遭遇了最嚴重的打擊,中國下層民眾對基督教的排斥和仇視也發展到了最高峰。而正是法國在義和團運動的爆發中起了火上澆油的作用。追根溯源,義和團是從山東爆發的,導火線是山東梨園屯教案。梨園屯民教衝突,又起因於玉皇廟之爭。玉皇(大帝)是民間最為尊崇的神靈,梨園屯的玉皇廟原本香火極盛,但咸豐末年因兵災而坍塌。之後法國傳教士竟然將其改建為天主教堂,引起村民的強烈反對,聯絡各村民眾,以義和拳的名義起事。這一教案最終點燃了義和團起義的星火併在華北大地熊熊燃燒起來。從1900-1901年12月,義和團殺死在華天主教主教5人,教士48人,修女9人,修士3人,中國教徒近3萬人⋯⋯
規模浩大的義和團運動最終導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雖然在進攻北京的兩萬聯軍中,法國只從越南調來了不到兩千人,而且這支小小的部隊「從炎熱的、正流傳著瘧疾的西貢而來,那裏的氣候把他們折磨慘了」以致「官兵的軍裝皺皺巴巴,像剛從水裏撈上來的一樣」;卻沒有妨礙法國人在戰後的庚子賠款的大蛋糕里切到驚人的一塊,法國從中國得到的賠款僅次於俄國、德國,達70878240兩,佔總額4.5億兩的15.75%。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直接起因
1.治外法權凌駕中國法律
19世紀末,西方強迫清廷放開對西方傳教士的限制,同時強迫清廷承認傳教士具備治外法權,赫然將中國法律踩於腳下。在治外法權之包庇下,不單教會的西方神職人員不受清政府管轄,一些犯罪的中國人也會借入教之名,躲避清廷法律的處罰。地方上,基督教教會為強制宣傳西方列強思想,時常與地方民眾發生衝突。入教的中國教民借勢欺壓當地民眾,而地方政府卻因為懼於教會的治外法權,不敢與洋人作對,最終造成當地民眾羣起反抗,爆發教案。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北京。
義和團運動首先是一場偉大的農民起義性質的反帝愛國運動,由於十九世紀末西方列強在中國侵略的加深,洋人和教會在中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引發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而引發了義和團運動。別人欺負你,你奮起反抗,西方列強欺負中國人民,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這是非常正當的道理,因此義和團運動的本質是正當的,是自衞性質的,是對於中國人民抵抗外國侵略有積極意義的。
雖然當時義和團運動被西方認為是一場扶清的排外運動,但其也確實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政府的統治能力。其後掌握朝政的中國慈禧太后也認識到無論先前她的態度如何,若想避免清朝滅亡,中國勢必進行改革。在各大帝國中,日本由於率先協助軍事鎮壓義和團拳亂而得到國際威望,這也是日本軍隊第一次被視為一隻國際力量。如上所述,由於日本軍隊在遼東和滿洲東部省份希望擴展勢力範圍而長期與沙俄軍隊的矛盾最終使得兩年的談判破裂並爆發戰爭。德軍在鎮壓義和拳暴亂後被冠以綽號為“匈奴”。而在沙俄方面,俄國對遼東的租界(1898年)被正式得到承認。
美軍第九步兵團因其在戰役中的表現被冠以綽號“滿人”。直至今日,該步兵團(駐紮在韓國Camp Casey)仍然會每季徒步行走25哩以紀念那次慘烈的戰役。能夠成功完成的士兵將被授予一面繪有中國龍的綬帶。
也有人拋開義和團運動的起因和歷史環境,孤立的討論認為義和團的行為除了殺害無辜的外國人外、也直接造成許多教民受害,而且針對對象從光緒帝(所謂一龍)、李鴻章、奕匡(所謂二虎)、京官大臣(所謂十三羊,或謂三百羊,宣稱京官除十八人外全應殺)至洋人、教民、普通百姓(所謂十毛),無法無天,除屠殺外,,不論以中外的傳統道德觀點來看、義和團的行為實屬野蠻殘暴。如據當時記載:“城中日焚劫,火光連日夜……夙所不快者,即指為教民,全家皆盡,死者十數萬人。其殺人則刀矛並下,肌體分裂,嬰兒生未匝月者,亦殺之殘酷無復人理”,“京師盛時,居人殆四百萬。自拳匪暴軍之亂,劫盜乘之,滷掠一空,無得免者。坊市蕭條,狐狸晝出,向之摩肩擊轂者,如行墟墓間矣。”“義和團之殺教民毛子也,備諸酷虐,銼舂,燒磨,活埋,炮烹,支解,腰殺,殆難盡述。京西天主堂墳地,悉遭發掘,若利瑪竇,龐迪我,湯若望,南懷仁諸名公遺骨,無一免者。勝代及本朝御碑,皆為椎碎。保定屬有張登者,多教民,團匪得其婦女,則挖坑倒置,填土露其下體,以為笑樂。”
中國台灣人(不分統獨)及許多海外華人對義和團的評價極差,義和團已經成為迷信及暴力的象徵,更成為罵人用語。義和團幾乎是找無辜者泄憤,不但受害的外國人多屬無辜,更有許多中國人直接受害,唐德剛將義和團與文化大革命的紅衞兵、武鬥相提並論。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梵蒂岡“封聖”事件中(名單系由台灣教團推薦),大多數被“封聖”的聖徒是義和團運動中的“殉道者”,但在中國方面看來則視其為帝國主義的幫兇,這也凸現了教廷方面與中國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事後梵蒂岡教皇曾為封聖日與中共十一國慶撞期而道歉,但無意改變封聖的決定。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同治元年(1862年),江西巡撫沈葆禎為教案事曾派員到民間密訪,問起民眾為什麼要與教士拚命,民眾回答說:他們要奪我們本地公建的育嬰堂,又要我們賠他許多銀子,且叫從教的人來占我們的鋪面田地,又說有兵船來扶制我們。我們讓他一步,他總是進一步,以後總不能安生,如何不與他拚命?可見,教方妨害其生計的侵略活動,是迫使他們起來反抗的最直接原因。由於民受害最深,抗爭也就最堅決。當查訪者問及“教方真的有兵船來,難道你們真的與他打仗嗎?”民眾回答說:目下受從教的侵凌也是死,將來他從教的黨羽多了,奪了城池也是死……橫豎總是死。他不過是炮火厲害,我們都拚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幾個人。只要打不完的,十個人殺他一個人,也都夠了。
德國聖言會傳教士安治泰說:“哪裡有教民,哪裡就發生詞訟。”
備受教案困擾的曾國藩在奏摺中寫道:“凡教中犯案,教士不問是非,曲庇教民;領事亦不問是非,曲庇教士。遇有民教爭鬥,平民恆屈,教民恆勝。教民勢焰愈橫,平民憤郁愈甚。郁極必發,則聚眾而群思一逞。”
張汝梅在處理完大刀會案件後指出,教民“一經入教,遂以教士為護符,凌轢鄉黨,欺侮平民,睚眥之仇輒尋報復。往往造言傾陷,或謂某人毀謗洋教,或指某人系大刀會匪,教士不察虛實,遂欲怵以兵威。不知教士之勢愈張,則平民之憤愈甚”。
袁世凱儘管極端仇視義和團運動,然對於民教相爭一節,仍不得不坦陳“東省民教積不相能,推究本源,實由地方州縣各官,平時為傳教洋人挾制……往往抑制良民……而教民轉得借官吏之勢力,肆其欺凌,良民抗訴亦難伸理。積怨成仇,有由然也。”
1861年恭親王奕訢奏:“傳教士每以民間瑣事前來干預,致奉教與不奉教之人訴訟不休。……奉教者必因此倚恃教眾,欺侮良民……為地方官者,又或以甫定和給,惟恐滋生事端,遂一切以遷就了事,則奉教之計愈得,而不奉教者之心愈不能甘。”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以弗所書 4:29
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以弗所書 5:4
毒蛇的種類!你們既是惡人,怎能說出好話來呢?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馬太福音 12:34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回覆 37# beebeechan

人哋都無寫個「全」字
除咗加個「全」字嚟屈之外,對「由於十九世紀末西方列強在中國侵略的加深,洋人和教會在中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呢幾句就扮睇唔到。果然是基督徒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回覆 45# beebeechan

我唔係基督徒
聖經的教導,基督徒唔遵守反過來要非教徒遵守
這就是基督徒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維基百科又話信唔過,百度百科又話係共產黨寫嘅信唔過,返去教會圍爐啦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29點解會有山東梨園屯教案,自己重睇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近代教案或民教衝突頻發迭起,連綿不絕,甚至成了晚清的一道“風景線”。在這些教案中,最出名的就是天津教案和巨野教案。但山東還有一場教案也不容忽視,這就是梨園屯教案。正是這一場教案讓義和團運動得到了發展壯大。
梨園屯位於山東冠縣。康熙年間屯裡計程車紳富戶捐地捐房捐錢,建了“護濟義學”和“玉皇閣”,成為屯裡的公有財產。鹹豐十一年(1861年)間毀於兵災。同治八年(1869年),義學和玉皇閣的建築面臨倒塌,而屯裡的天主教聖教會的教徒要求建造教堂,三街會首、地保商議訂立“分單”,將宅地和學田分為四股,“漢教”分得田地三十八畝,“聖教會分得房宅一處,上帶破廳房三間,破西屋三間,大門一座,計宅地三畝零九厘一毫,以備建造天主堂應用”。第二年,屯裡的聖教會徒便把所分得的地基獻給法國傳教士梁宗明司鐸,蓋屋作為他來屯傳教時的居所。而村民則在教堂旁邊設堂供奉玉皇。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教民要拆毀原有建築興建天主教新堂,村民閻立業等進行抗爭,知縣韓光鼎根據主教顧立爵提供的舊“分單”,並聽取了兩造供詞,判閻立業等責押示懲。這是梨園屯教案的第一階段。
光緒七年(1881),村民舉行玉皇賽會,廟前人群擁擠,將旁邊的教堂大門擠開,教民出來指責,雙方即由口角而至毆鬥。寡不敵眾的受傷教民遂訴諸教會,最後法國公使照會總理衙門將派天津領事前往山東;主教顧立爵也通知冠縣知縣韓光鼎。韓光鼎改變前議,“斷令民教仍舊和好,暫行借用,俟該教民等另買地基設立教堂,再議歸還。取結完案。”光緒十三年(1887年)春,費若瑟神父計劃改建教堂,置辦磚瓦、木料,開工之後,引起村民憤怒,奪走物料,打毀教堂,並建造瓦房三間供奉玉皇。這是梨園屯教案的第二個階段。
兩年後,新任主教馬天恩將此案上報法國公使李梅,李梅便向總理衙門提出抗議,要求根據分單歸還地基和物料,事態發展便進入第三階段。總理衙門責令濟東泰武臨道(道台衙門,轄濟南、東昌、泰安、武定等府,冠縣屬東昌府)和冠縣調處報告。最後由紳耆潘光美調解,村民與教民達成由村民出資另購地基為教民建造教堂的協議。但教會方面拒絕接受這個協議,認為教民無權處置分單上已轉歸教會的地基,堅持在原地基上建造教堂,並且由法國公使出面向總理衙門提出抗議。在外交壓力下,新任山東巡撫福潤未征詢道、縣意見,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指令將宅基讓與教民,由該縣捐銀二百兩、京錢一千串,另購地基,建蓋新廟,設立義學。村民不甘,不僅請來道士駐廟,而且把團練用的武器也搬進了廟裡準備護廟,引起了教民的恐慌。官府為了貫徹長官意志,強令拆除光緒十三年(1887年)新建的三間供奉玉皇的瓦房,將宅基退還教會,由教會重建了教堂。在士紳無力維護玉皇閣的情況下,村民開始求助於義和拳。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傳教士再次要在廟基上建教堂,於是拳民開始聚集,發生了打教堂的暴力行動,並用教會的建築材料重建玉皇廟。山東巡撫李秉衡急令製止建廟,並另覓地塊為洋人建教堂。但馬天恩主教以強硬口氣拒絕,堅持要在廟基上建廟,法國公使要求罷免處理此事的地方官員。當年十二月,德國強佔膠州灣以後,形勢更加緊張,馬天恩甚至提出了二萬兩白銀巨額賠償的要求。在梨園屯也出現了為了拆廟,“來有洋兵”的傳聞。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在冠縣發生了打著“順清滅洋”旗號的義和團起事。從此義和團運動就開始如火如荼發展起來,最後甚至導致了八國聯軍侵華的庚子拳變。
https://pttnews.cc/bf2e21d48c
基督徒返教會叫啦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