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nbaum(2006)的Reborn a Virgin: Adolescents' Retracting of Virginity Pledges and Sexual Histories一文,使用1995年和1996年的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的資料。這個調查是以7到12年級生為母體,使用全國性代表樣本的縱貫性研究,第一波的總樣本數是20000人左右,第二波的樣本數則是13000餘人。縱貫性研究的意思是,第二波的樣本是從第一波的樣本中抽取的,因此我們可以追蹤同一批人在這一年間的變化。本研究只分析兩波調查都參加過的樣本的資料。
Kohler等人(2008)的Abstinence-Only and 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 and the Initiation of Sexual Activity and Teen Pregnancy一文,使用2002年的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Growth (NSFG)的資料,NSFG是一個由美國健康統計中心主持、使用機率樣本的全國性調查。他們選取其中15-19歲的樣本,並排除已婚及非異性戀樣本,最後得到1719個樣本。他們將樣本分為沒有接受過性教育、接受只教導禁慾的性教育(abstinence-only)、接受包含了生育控制內容的綜合的性教育(comprehensive)三組,比較其差異。這三組樣本的人口學特性有許多不同,未接受過正式性教育的人父母的社經地位特別低,更多的是黑人且住在鄉村,家庭狀態也更不穩定。接受綜合的性教育的人社經地位則稍高於接受只教導禁慾的性教育的人,而且也更年長。
Brückner和Bearman(2005)的After the promise: the STD consequences of adolescent virginity pledges一文,也使用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的資料,但又納入了第三波(2001年)的資料。
Rosenbaum(2009)的Patient Teenagers? A Comparison of the Sexual Behavior of Virginity Pledgers and Matched Nonpledgers一文,也使用了三波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的資料。他發現5年過去,做過守貞宣誓的人有高達82%否認他們做過此類宣誓。
他認為守貞宣誓在改變青少年的性行為方面的效果是可疑的,因為會去做守貞宣誓的人本來就比較性保守。跟接受性教育不一樣,要不要宣誓守貞是可以選擇的。有研究指出會去宣誓的青少年宗教特別虔誠(Nonnemaker et al.,2003)。某些調查顯示宣誓過的人性活動較少,影響他們的性行為的因素可能是他們本身的性觀念,而不是守貞宣誓這個行為本身。
支持綜合的性教育的學術組織包括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美國兒科學會)、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國醫學會)、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美國心理學會)、The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美國公共衛生學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