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beebeechan 於 2011/1/27 22:26 編輯
(二)
一世紀, 二世紀時的基督徒, 都是給追捕打的, 直至公元313年, 君士旦丁大帝皈依, 立為羅馬國教, 一炮而紅。
那時, 教會還是一個統一的團體。
公元333年, 君士旦丁遷都往君士旦丁堡。 於是出現一班仍留在羅馬的門徒, 包括教宗,
和一班追隨在皇帝身旁教會人仕。
遷都後, 西邊帝國受蠻夷入侵, 沒落。 因戰亂也與東方的兄弟失去聯絡。
因地理境, 語言, 文化的差異, 敬拜彌撒也出現不同的禮儀。(雖然目的大家都是一樣。)
就誰應坐首席, 誰才是大佬, 誰有話事權, 誰是教宗的問題上常出現呦。
1054年更白熱化, 互不瞅睬, 各自選出團體的領導人, 所以那時教會, 會有幾位教宗同任。
基督教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教廷設在羅馬)和東方禮儀教會(東正教,其教區在地中海東岸, 與東羅馬帝國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