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不是基督教徒(今日的藝術家。)
2014/06/10 18:55
來自: moonyuliang(今日的藝術家。)
目錄:
1、前言
2、雙重標準
3、文字遊戲
4、循環論證
5、偷換概念
6、乞題
7、論斷的習慣
8、派別繁多
9、自圓其說
10、不健康的壓抑
11、奴隸情結
12、自由意志的討論
13、地獄的討論
14、我們該怎麼辦?
15、註釋
不健康的壓抑:
恐懼是基督教信仰的根基,縱使這個實質性的根基不被基督教徒承認。基督教徒認為,基督教信仰的根基是愛,可是,那些心理健康並且懂得什麼是愛的人,必然能識破基督教信仰的謊言,這謊言,是矇騙基督教徒本身的,以自我暗示為手段的罪魁禍首。恐懼,本身並不是一個絕對貶義的詞。就拿死亡恐懼來說,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對死亡的恐懼,他是不可能存活的。恐懼——或者嚴格地說,是一定範圍的恐懼——能保護我們,使我們適應人群和社會、生命的節奏。可是,如果恐懼被放大,或者它成為了一個人許多心理活動的基礎,那麼,這個人的心理將會逐漸走向不健康。基督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那些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的基督教徒,他們的恐懼主要以不健康的壓抑表現出來。
壓抑是指一個人將它的心理內容從意識層壓制到潛意識層(無意識層)的行為,壓抑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多虧了壓抑,我們能夠適應社會,走向文明。每個人都清楚,只有原始人才會隨地大小便,而這不是文明人會做的事,除非到了實在無法容忍卻又找不到文明解決的方法的地步,我相信,所有文明人都會克制大小便的衝動,直到找到公廁為止;這種克制的行為,就是壓抑了。可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人,必然具有動物性,即本能,壓抑本身對人的動物性具有損傷性;只是為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一定程度的壓抑是必要的,它既是每個人所能承受的,也不會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什麼影響。但是,你是否發現,在一些高度提倡文明的家庭裡,他們會培養出高度壓抑人格的新一代。這些新一代的孩子可能被教導不能玩遊戲、不能發脾氣、不能哭泣,甚至不能開玩笑或是笑出聲音。這樣的家教制度,是對孩子心靈的一種實質性的摧殘,而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種制度的實質,是一種不健康的壓抑。
讓我們回過頭來談論基督教徒。不同基督教徒實際上壓抑的心理內容會有所不同,而且,不同虔誠程度的基督教徒的壓抑程度也有所不同。——根據前面提到的,基督教徒普遍有評判別的基督教徒為假教徒的習慣,基於這個現象,如果有基督教徒因看到我在下面列出的一些基督教徒的壓抑行為而評判他們是假教徒的話,我不再會感到驚訝。——對基督教家庭中的基督教徒子女來說,他們的壓抑主要源於家庭教育;對這些子女的父母以及那些並非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的基督教徒來說,他們的壓抑更多來源於自身的恐懼;這些恐懼是他們早期內化父母的教育模式的結果。在娛樂方面,有的基督教徒禁止自己進入娛樂場所,諸如KTV、酒吧;有的則禁止自己聽流行音樂,或是比較動感、帶有搖滾味道的歌曲;有的基督教徒禁止自己觀看帶有神話、魔幻、恐怖意味的電影、電視劇,以及小說;有的基督教徒禁止自己玩遊戲,多為電腦遊戲和桌面遊戲,尤其是那種會比較容易被貼上「不道德」標籤的小遊戲。——記得兩三年前風靡一時的各種偷菜遊戲,被許多基督教徒定性為「魔鬼的伎倆」然後敬而遠之。——在情緒和情感方面,有的基督教徒不允許自己生氣、發脾氣或是說髒話;有的基督教徒則不允許自己出現妒忌、競爭等被一些極端人士評判為不好的情感;有的則僵硬於「孝敬父母」這一原則,而讓自己無條件順從父母所做的所有決定。在性方面——這是最典型的方面——,幾乎所有基督教徒都因看見異性時生殖器官有反應而感到罪惡,雖然他們不會像十多世紀以前的基督教徒那樣用某種荒唐的方式使自己一輩子都碰觸不到自己的生殖器官,但是,他們對性慾的發生依然普遍存在著強烈的牴觸,而與手淫、性行為有關的事件,始終是他們最大克服的難題。
如果父母們按照上面我所列出的這些現象作為永久性原則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話,那麼這些孩子將會發展出不健康的人格。就單單拿「不允許自己生氣」這一條展開探討吧。眾所周知,憤怒是人們正常的情緒狀態中的一種;只要我們感到不公、被侮辱,憤怒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情緒。為了達到一個文明人的形象,我們可以做到不隨便發怒。可是,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如果一個人從小到大極少對人發脾氣、表達自己的怒氣的話,這個人不會因一直的忍耐而永久如此地持續下去。壓抑過度最常見的後果是爆發,軀體性的爆發——通常指突如其來的大病——和心理性的直接爆發。就拿後者來說,我們放眼望去,許多已發生的可怕案件,那些兇殘的手段,我們很難否定,它與長時間的壓抑(怒氣)無關。可是,即便如此,許多基督教徒仍舊願意一輩子克制怒氣,而不讓自己有宣洩的機會。我記得曾有一個基督教徒這樣說過,「人生下來就是忍耐著過日子,真希望早日回天家(天堂),到時,一切怒火就會幻滅。」如果我們稍懂一點心理學常識的話,我們就會對那些「恆久忍耐」的人感到後怕。但,令我感到寒心的是,每當與基督教徒談論有關壓抑的話題時,他們常常會出現類似這樣的論調,「難道那種一生氣就要隨便到處殺人的行為才是心理健康的標誌嗎?」[2]每當基督教徒做出如此回應,我通常無言以對。我寧願相信這是基督教徒不願與我真誠溝通的結果,而不是基督教徒的智力出現問題。許多人之所以禁止發怒,是因為他們對發怒可能帶來的破壞性行為感到恐懼;同樣是出於恐懼,基督教徒之所以禁止發怒——當然不是所有基督教徒都會這麼做——,與他們害怕得罪上帝有關。至少,長期的壓抑會讓人的生命力下降,經常感覺不到生命活力,胸口也會有某種憋悶的感覺。如果基督教徒的感受力還尚在的話,我相信他們會感受得到。說實話,基督教徒所壓抑的許多東西,它們本身並不是有害的,真正有害的,是過度地沉溺其中。沉溺與壓抑,是造成人心理疾病的兩個根源性原因。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會先從基督教徒這個群體入手談論。為什麼我不是基督教徒,意味著我不想成為我所接觸到的那些基督教徒。我接觸到的基督教徒並不是只有一兩個,也不是只有幾十個,而是幾千個——這不是一種誇張手法——;畢竟,基督教徒融入我的生活已有近十年之久,而我接觸的基督教徒也並不是侷限在一個教會、一座城市、甚至是一個國家。當然,我在這裡談到的基督教徒,通常是指中國,包括香港和台灣的基督教徒。我很明確地表示,我不想成為像我接觸到的基督教徒那樣的人。
當我這麼說時,——其實我一貫以來都是這麼說的,——就會有許許多多基督教徒跑出來反對我的觀點,他們反對的理由是:基督教徒也是人,人總是不完美的,人總是會犯錯以及有缺陷的,我們不能把基督教徒的言行當作評判基督教信仰好壞的標準,但是,我們可以將主耶穌,乃至主耶和華的作為,作為評判基督教信仰好壞的標準;而由於主是完美無瑕疵的獨一真神,所以即使基督教徒是那樣的充滿瑕疵,基督教信仰仍然是一個完美的信仰,它是值得全世界所有人追求的。
對於這樣的來自基督教徒的論述,我相信商人們聽起來一定很耳熟。商人們最喜歡這樣的表達方式了:我們的產品是絕對符合標準的,它是綠色產品,是對人體百分百無害的,即使偶然出現一些差錯,那也只能說明我們在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漏洞,可是無論如何,我們的產品是絕對沒有問題的,請您放心使用。
這顯然是一種自我推銷的手法,基督教徒非常巧妙地使用了這一手法。只是他們與商人在使用這一手法時存在區別,商人們是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推銷,而基督教徒們卻不認同他們這種自我推銷的手法應當被稱作「自我推銷」,反而應當被稱作「為真理辯護」。然而,不管我們對它貼上哪一個標籤,它聽上去顯然不是那麼悅耳。——至少對那些社會閱歷比較豐富的人們聽來確是如此。——若我們足夠聰明,我們便很容易就能感覺到,基督教徒這樣的反對理由,聽起來是很難有什麼說服力的。對我而言,具體論其兩點。第一點是,基督教徒常說,「基督教徒也是人,人總是不完美的。」這句話聽起來顯得有些彆扭。確實,基督教徒也是人,只要是人,都是不完美的;可是,我們並不需要基督教徒變得完美,我想也沒有人會有這樣奇怪的期盼。然而,如果信仰基督教並不能使一個人變得更好,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信仰基督教呢?第二點是,它也是更為關鍵的一點,如果信仰基督教的基督教徒並不能比沒有信仰基督教的普通人在素養上來得更令人尊敬,——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一個人在決定信仰基督教的那個瞬間就要突然變得道德高尚。——那麼,我們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基督教信仰本身可能沒有或沒有那麼充足的造就素養的功能。當然,我在這裡並不是說,基督教信仰一文不值,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的一些教導也是值得人們學習的,例如「愛人如己」、「要孝敬你的父母」等。可是,基督教徒普遍的素養和待人處事的態度及方式可以使我們斷定,基督教信仰對人的心靈和精神並沒有多少造就的作用。——我在這裡並沒有把基督教信仰與其他宗教信仰進行對比的意思,因為我本人並沒有信仰任何宗教,所以也不會站在任何宗教信仰的立場上發表言論。——這就好像一個老師,在他從事教學生涯的幾十年裡他所教的大部分學生在他所教授的那一科目或技能裡都是差生,如果這個時候有人冒出來解釋道,「這名老師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好老師,我們評價一名教師是不是好老師不能看他教出來的學生如何,畢竟學生也是人,學生總有不完美的地方,可是,好老師卻依然是好老師。」我想,對於這樣的解釋,應該沒有多少人會覺得它是有說服力的吧。因為一個老師是否優秀,關鍵看的並非他的自我介紹,——一個品行惡劣的人在面試時也可以把自己描述成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而是他的學生,或是他對人的影響。基督教信仰亦是如此。基督教徒便是耶穌以及耶和華的學生,是基督教信仰最直接的影響。
如果我是基督教的首領,每當有基督教徒在非教徒眼中名聲不好,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這個基督教徒需要負一定的責任。可是,應當讓誰負責任不是我現在想談的內容,我現在更想談的,是普遍流行於基督教徒中的一種奇怪現象,叫做雙重標準。雙重標準是指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景下所持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且是彼此衝突的。就拿剛剛論到的例子來談,每當有人站出來指著某個基督教徒批評著,「這個基督教徒的素質不好。」(其他)基督教徒就會解釋說,「基督教徒也是人,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當這些基督教徒這麼說時,他們的立場是:基督教信仰的好壞不能以基督教徒的好壞做標準。可是,每當基督教徒在向非教徒傳福音時,他們的標準卻進行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個時候,基督教徒就變得非常喜歡拿古往今來的一些被稱作基督教徒的名人來使基督教看起來變得優秀。基督教徒聲稱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蔡少芬、周杰倫等娛樂界明星,冰心、林語堂等優秀作家為基督教徒。——這些人是否是真的基督教徒還有待核實,可是退一步講,基督教徒貌似非常希望這些是真的基督教徒。——當這些基督教徒這麼說時,他們的立場是:基督教信仰的好壞是可以以基督教徒的好壞做標準的。我想,聰明的人一定能從這個典型的實例看出基督教徒的那種類似於商業界某些人拚命為自己辯護的狡猾手段。從客觀的角度總結說來,每當有些基督教徒表現差時,他們就會拿「基督教徒也是人,人總會犯錯」這樣的論調來搪塞,具有濃烈的推卸責任的意味;相反,每當有些基督教徒表現好時,他們就會拿這些表現好的基督教徒說事兒,甚至誇大其豐功偉業,言外之意便是「你們瞧!信仰基督教的人就是這麼出色!」
雙重標準是一種典型的狡辯手段。如果一個人長時間地使用這種手段而不自知,——不自知是影響的關鍵——,這可能會導致當事人變得凡事沒有堅定的立場。可悲的是,幾乎所有的基督教徒都在使用它;而更可悲的是,大部分基督教徒均對此是處於不自知的狀態,也就是說,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所使用的並不是正當的辯護手段。——之所以說大部分基督教徒沒有意識到,是根據我主觀的判斷而言的。——除了上面所舉的典型例子,基督教徒在其他的護教行為中同樣使用著雙重標準。從古至今都在持續著這樣一個現象:基督教徒不論在向非教徒傳福音時,或是在教會彼此溝通信仰時,都會提到這樣一種觀念:除了基督教外,其他宗教都是邪惡的,他們是屬於黑暗的勢力,屬於魔鬼撒旦;只有基督教是屬於真神上帝,屬於正義和光明。我相信,任何信仰佛教或其他宗教的教徒,一聽到基督教徒所說的這一「客觀事實」,心裡都不是滋味。對於基督教徒來說,他們所說的這種觀念是客觀事實,可是對非教徒來說,基督教徒所說的這種觀念也只不過是他們的信念而已。據我所知,如今全國各地聚集著不少反基督者,按基督教徒的話來講,這些人被稱作敵基督者。這些敵基督者有些是其他宗教的教徒,如佛教徒;而這些敵基督者對基督教的仇恨的原因,實際上已是不言自明了。如果一個宗教的教徒沒有辦法做到尊重其他宗教,——很令人難受的事實是,許多基督教徒並不認為他們這種對待其他宗教的態度是不尊重,反而是愛。——那麼,這個宗教在非教徒眼中是很難有什麼令人讚許的名聲的。基督教徒視其他宗教為邪惡的、可恥的、被詛咒的,並且,當其他宗教的教徒因基督教徒如此的評判而不滿時,基督教徒會因他們的不滿而不滿,並指著這些人說,「你們的心腸剛硬,不肯接受真相。」可是,基督教徒卻沒有辦法接受非教徒將基督教同樣視為邪惡的、可恥的、被詛咒的。這就是我在這裡所說的另一種雙重標準的現象了。我已經不止一次在我的文章裡表明,我認為基督教是一個邪惡的宗教,可是,當我將這樣的評判公開時,基督教徒卻會感到十分不滿。當這種不滿還算比較理智時,基督教徒會對我說,「請你不要惡意攻擊基督教。信有信的自由,不信有不信的自由,請你尊重信徒。」當這種不滿變得沒有多少理智時,基督教徒會對我說,「你這毒蛇的種類,你竟敢污衊我們的信仰。基督教是一個講論愛的宗教,它不僅不是邪惡的,反而是世界上唯一光明的宗教。你最終會為你現在的污衊而付出代價。」每當看到這些來自基督教徒的言論,我心裡都不是滋味,因為這些言論對我而言是非常可笑的。可笑在哪裡,我想我已經不用作多餘的說明了。
我在這裡批評的是那些被稱作或自稱是基督教徒的人,可是,基督教徒在面對批評時,卻經常會說出這樣一句話,「我們不是基督教徒,我們是基督徒。」如果來得更詳細一點,他們可能還會加上,「我們信仰的不是基督教,而是基督。」看起來,這是一種典型的澄清手段。當有人誤會我們時,我們需要更正對方的誤解。在我剛剛接觸基督教徒不久時,每當有基督教徒對我做出這樣的「澄清」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基督教徒」與「基督徒」的具體含義可能是不一樣的。但是,當我接觸基督教徒非常久之後,我就有種恍然大悟的趨勢,我發覺,基督教徒實際上玩的是一種叫做文字遊戲的東西,也就是說,兩個或多個對於一般群眾而言具有相同含義的詞語,對於基督教徒而言卻是具有不同含義的,然而,基督教徒則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並利用了這種差異現象,使自己儘可能地避免被批評。
首先,我不是基督教徒,而對於非教徒而言,「基督教徒」和「基督徒」這兩個詞語的具體含義是相同的,它們指的都是那些崇拜、敬拜《聖經》中的耶穌以及耶和華,並稱其為主或上帝,且相信、遵守耶穌以及耶和華的一切話語和教導的這樣的一群人。可有趣的是,對於基督教徒而言,只有「基督徒」這個詞語的具體含義,才像我剛剛說的那樣,而「基督教徒」這個詞語的具體含義,卻是指那些口尊耶穌以及耶和華為主或上帝,但心裡卻不相信他的一切事蹟,且在行為上拒絕遵行他所吩咐所教導的一切的這樣的一群人。換句話說,基督教徒認為,「基督教徒」是指那些「信仰基督教」的人,而「基督徒」是指那些「信仰基督」的人。由於這樣的認知差異,有些基督教徒忽略了非教徒並不會像他們那樣如此嚴謹地區分兩個看上去差不多的詞語的具體含義,而將非教徒不怎麼嚴謹的使用詞語的行為解釋為他們有意或無意地對基督教徒或基督教信仰的誤讀及誤解。至少,對我而言,當我使用「基督教徒」或「基督徒」時,就正如我使用「信仰基督教」或「信仰基督」時一樣,我是隨意使用的;即使我能夠預知到我的這種隨意使用的行為很可能會被基督教徒作為破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