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那幾個重點前,先來讀一點社會學。近代法國最厲害的社會學家,應該是Pierre Bourdieu。他在1979年出版了一本書,叫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這書根據他在六十年代法國的研究寫成。他提出了一個論點:人的品味會受其社會地位左右。來看看圖。圖的縱軸代表資本總額,越往上移代表總資本越多。橫軸代表文化和經濟資本的相對比重。左邊是文化資本相對多於經濟,右邊相反。經濟資本就是金錢;文化資本一般指學歴,但也包括個人在課餘習得的文化修養,例如對藝術、文學、音樂等知識(Bourdieu說,這方面的知識累積又會受父母的社會地位影響,不過為免越談越遠,所以不細表了)。Bourdieu根據這些背景相異的人的消費風格和興趣,繪製了這圖。根據這圖,工商業老闆和中學老師的總資本可能差不多,但前者閒時會去打獵,後者則大多選擇行山。其他例如他們習慣光顧哪類商店、開甚麼汽車、喝甚麼酒、讀哪份報紙、聽甚麼音樂等等,都可以歸納在這圖裡(法文原圖確實鉅細無遺至此)。當然這並非必然的,只是一個大概的模式,但也足以反映人的品味會受其資本總額和相對比重影響。
物質主義。是我個人的問題,不太喜歡結交太物質的人。在每天都有人餓死的世界裡,過度消費簡直是惡貫滿盈。這未必跟基督教有關;這種消費傾向可能是因為他們有錢。但既然在那社會位置聚集了不少基督徒,我想提醒你,將來有一天,你也可能會走到那位置。起點是不重要的;當你變成了那種人時,要走回頭就遲了。而且,新教徒跟資本主義的共通之處其實不少。德國社會學家Max Weber的著作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1905),仔細分析了過去數百年新教倫理的演變,如何催生資本主義。簡言之,以前有一派新教旁支(Calvinist),認為天堂位置有限,教徒須在現世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夠格進天堂。這種刻苦工作,累積利潤繼續投資發展的工作風格,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一脈相承。至於資本主義鼓吹消費,我想你也在大大小小的節日中感受過,應該會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