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轉載] 十萬個為甚麼不:為甚麼我不是基督徒?——致弟弟

弟:

一直想跟你討論這話題,不過似乎沒時間。這次寫出來,你空閒時自己思考一下。

近一年半載,你開始上教會、參加團契。我們上的都是基督教小學,課餘亦時有接觸基督教。當然不能說很熟悉,但聖經故事聽過不少,對基督教義略知一二。我對基督教並無特別好惡(但我對基督徒卻頗有意見……);雖然歴史上它是好戰的宗教,但一千幾百年前的帳,來到今天實難細算,所以我接著要寫的一堆理由,與歴史並無關係。但讀一點歴史,起碼可以保持頭腦清醒,例如如果有人說基督徒熱愛和平,那人的斤兩有多少大概可知。

我的問題不是「為甚麼我不信基督教」,因為我覺得,無論我相信不相信,基督教都是切實存在的。從教義、教會、教堂、以至教徒,它都是實實在在的,在世界上佔一席位。當一件事物如此確切無誤地存在時,我怎可以不信它呢?我必須承認它的存在,但同時我也要用力證明,它的存在與我無關。所以我不打算在此以邏輯推論,去證明基督教的荒謬無理,也不打算討論上帝可不可以造一塊他搬不動的石頭;甚至上帝存不存在,其實我也不太關心,因為就算沒有上帝,我們每天還是有一堆人在祈禱,每星期還是有一大班人以他的名聚在一起,這些已經是值得討論的現象。雖然有些頗有名的哲學家,例如笛卡兒,曾經嘗試以邏輯證明上帝的存在,但對我來說,宗教和邏輯,用的是兩套語言。邏輯證明不了的事,不等於不存在、錯、或者不值得相信。語言不通是溝通不了的。宗教的語言我不熟悉,所以我不打算以宗教角度切入;邏輯的語言不適合用來討論宗教,所以我也不算以邏輯角度切入。我只能用我熟悉的社會學語言,大概談談我對基督教的印象。

讀社會學,是學習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談這話題,我首先有興趣的是,教會是怎樣形成的、教徒之間或者教徒跟牧師之間的關係如何、教會的日常運作、聚會的過程、教徒怎樣理解和敍述宗教經驗等等。很多問題只要親身上幾次教會,跟教徒談談,便一清二楚。可惜我實在受不了那氣氛。二伯好幾次把我拉到教會,我每次都想逃離現場。所以如果有人要批評我對教會的印象片面,我也只能欣然承認。

用一句話去回答為甚麼我不是基督徒,那就是:我受不了其他基督徒的行為和言語。為方便討論,我姑且把這答案的脈絡設定在今天的香港。在其他社會,或其他時代,我將要說的可能並不成立。

分幾個重點來說吧,我最受不了的,是基督徒的物質主義、怠於思考、旁觀他人痛苦時的態度、和盲目樂觀。這種討論方式必然以偏概全,但既然沒人能以全知全能的姿態在社會裡生存,以偏概全又有何害。基督徒中有好人,有壞人;好人中有基督徒,也有非基督徒。概率如何分布,我無從判斷;但基督教在近世幾乎成為了一個光環,連法庭判詞也認為基督徒是好人,會酌量減刑。記著,這是沒有英雄或光環的年代,看上去美好的事物,往往會被狼挪用為羊皮。而且,連法庭也對宗教下價值判斷時,宗教的好壞已經不單是哲學問題,而是牽涉到主流社會推崇(並貶抑)甚麼價值、我們在社會化過程中,潛移默化被要求接受(並排斥)哪種品格。這種揚此抑彼的價值教育,最終為誰、為甚麼人、為甚麼利益服務,就是我想帶出的重點。

談那幾個重點前,先來讀一點社會學。近代法國最厲害的社會學家,應該是Pierre Bourdieu。他在1979年出版了一本書,叫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這書根據他在六十年代法國的研究寫成。他提出了一個論點:人的品味會受其社會地位左右。來看看圖。圖的縱軸代表資本總額,越往上移代表總資本越多。橫軸代表文化和經濟資本的相對比重。左邊是文化資本相對多於經濟,右邊相反。經濟資本就是金錢;文化資本一般指學歴,但也包括個人在課餘習得的文化修養,例如對藝術、文學、音樂等知識(Bourdieu說,這方面的知識累積又會受父母的社會地位影響,不過為免越談越遠,所以不細表了)。Bourdieu根據這些背景相異的人的消費風格和興趣,繪製了這圖。根據這圖,工商業老闆和中學老師的總資本可能差不多,但前者閒時會去打獵,後者則大多選擇行山。其他例如他們習慣光顧哪類商店、開甚麼汽車、喝甚麼酒、讀哪份報紙、聽甚麼音樂等等,都可以歸納在這圖裡(法文原圖確實鉅細無遺至此)。當然這並非必然的,只是一個大概的模式,但也足以反映人的品味會受其資本總額和相對比重影響。



為甚麼我要談這圖呢?因為在我看來,現今香港的基督徒,多處於十字的頂部。換言之,他們資本豐厚,而且文化和經濟資本的比例相約。再進一步說,他們在文化、經濟、甚至政治方面,都有權有勢,是統治階級的一部分(當你有錢又有文化時,要上下其手玩弄一下政治,並不困難)。

這是社會的問題。當然是大問題,但我不是因為這原因而叫你三思。當有些人聲稱為社會、為一代人好,所以大力推動某些事,你就要小心,因為那通常會導致更壞的局面。社會的錯的確要改,但必須由個人出發。我上面說的幾個重點,都關乎你的個人發展,而非社會層面的事。

那我為甚麼要花一大段談社會的事呢?因為我覺得,人對統治階級的反抗應該是自然而生的,毋須討論。社會學家只要點出統治階級的惡行就夠了。如果明明知道,基督教與統治階級關係如此密切,仍硬要黏過去,那已經不道德到一個地步,我不屑去批評。大是大非是超越一切話語的。況且我一向不討論道德這議題;討論道德,就像老鼠繞著捕鼠器邊上的芝士跑。你永遠不會被夾死,也不會吃到芝士。是永恆的沒結果,但你最後會餓死。

物質主義。是我個人的問題,不太喜歡結交太物質的人。在每天都有人餓死的世界裡,過度消費簡直是惡貫滿盈。這未必跟基督教有關;這種消費傾向可能是因為他們有錢。但既然在那社會位置聚集了不少基督徒,我想提醒你,將來有一天,你也可能會走到那位置。起點是不重要的;當你變成了那種人時,要走回頭就遲了。而且,新教徒跟資本主義的共通之處其實不少。德國社會學家Max Weber的著作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1905),仔細分析了過去數百年新教倫理的演變,如何催生資本主義。簡言之,以前有一派新教旁支(Calvinist),認為天堂位置有限,教徒須在現世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夠格進天堂。這種刻苦工作,累積利潤繼續投資發展的工作風格,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一脈相承。至於資本主義鼓吹消費,我想你也在大大小小的節日中感受過,應該會明白吧。

耽於逸樂令人忘記思考,是人之常情。但基督徒不止怠於思考,還把思考都外判了給一個叫神的物體。不思考不是問題,但請別人幫你思考,然後把那結果當作自己的,就是問題。記住,對教義、聖經章節的思考,雖然是思考,但那純粹是腦部運動。這世界千瘡百孔,值得思考的問題很多,不要把自己的目光困在一本黑皮書內。不要去糾纏諸如「如果有神為甚麼有戰爭」之類的爛問題,那完全是離題萬丈。要思考的是,誰發動戰爭,動機是甚麼,遮醜布是甚麼,誰人為虎作倀,誰人塗脂抹粉。隨便拿出歴史上任何一場戰爭,把以上的問題弄清楚,已經花你十年八載的光陰。遇到困難時,也請記住,神不會指引你的道路,不會安排最好的給你。所有的決定都是你下的。承擔有時,放棄有時。為你自己的人生負責,因為所有東西到頭來,都是你獨力承受。無人有義務打掃執拾另一人的人生。

這世界有很多好事,也有很多壞事。大部分的好事和壞事,都是人為的,與神無關。

既然壞事與神無關,旁觀他人的痛苦時,請不要求上主憐憫他們,也不要為自己身受的「恩典」而感恩。我一直拿揑不準,用甚麼態度旁觀他人的痛苦才好。在街上看到坐輪椅的人、燒掉了半邊臉的人、斷了一隻手的人時,我常不知道該用怎樣的目光看他們。我不想裝作看不到他們,因為如果他們有困難,我想幫忙;但我更不想用同情的目光看他們,不想用一種令他們難堪不適的態度對待他們。同情是一種極不要得的態度,因為永遠只有強者能同情弱者,而我憑甚麼以強者自居?又例如,遠方地震時,請不要為香港不在地震帶內而暗自慶幸;遠方饑荒時,請不要為你今天有飽飯吃而感恩。這無異於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身上。這是極.不.道.德.的。該去思考的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就算沒有答案,起碼你的思考方向正確。暗自慶幸或同情,於事無補,只會顯出你的冷漠與虛偽。

最後一點略為難懂,但也重要。為甚麼我說基督徒盲目樂觀呢?一來,不思考的人通常都對世界充滿希望(思考的人也可以對世界充滿希望,但那種希望是在另一個層次)。二來,可不可以說,基督教整個信念,都建基在最後審判上。教徒相信一切都最後都會有論定,「那天」終將來臨。這種相信預設結局的觀念,不是與無線爛劇裡常宣揚的「善惡到頭終有報」很相似嗎?這是一種相信歴史線性發展的歴史觀,認為歴史有始有終,而且有目的,一步一步向目的地走。但歴史不是這樣寫成的。沒有「現在」,我們哪裡都去不了。而且歴史沒有目的地,就算有,也不必然是人類可知的。

讀一點歴史,你便會明白,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才是歴史的常態。毛主席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們等不及了,等不及那不知道會不會來的一天。不要相信這世界會自我修復。我們今天不做點甚麼,我們以後便甚麼都不用做了。

那天你說,人活著需要信仰。我不同意,對我來說,信仰是可有可無的。我只需要意志和運氣。不要問我意志和信仰的分別,我不懂好好解釋。這世上,不說明就不明白的事,往往是說明了也不會明白的。如果有一天我的運氣用盡,意志消磨得七七八八,我知道,我還有一個一直在思考的腦袋。這已經足以令我放心活下去。


28-12-2010
0105

P. S. 我的朋友建築B,知道我在長篇大論勸阻你信教,就說我的文章應該如此開頭:「請不要為一棵沒有果子醬的樹放棄一個森林,入面有好味道的西瓜。」我認為這句勝過我的千言萬語啊⋯⋯

http://p60943950.xanga.com/737993837/item/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恩...有點左的思想,不過,牛頓、富蘭克林,愛因斯坦算是歐美靠右的人士,他們也反基
angel
我有樣不認同的是,不必將感恩和恩典一同基督教有關的就想得這樣負面
人應該為自己的幸福覺得感恩的,可以為人地對你好而感恩,也可以自己生活愉快而感恩
也為父母對你付出這麼多而感恩,我覺得感恩和知足常樂是很有關係的,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通常都很知足不會輕易地埋怨,這樣的人也比較輕易得到快樂。
相反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因為不知足,就會輕易地發怨言,通常常發怨言的人,他的人際關係也不會太好。
人際關係不好自然地生活也不好。
無論相不相信基督教也好,也應該去感恩,因為人生中,我相信大部份的人也會受過別人的恩惠,而別人的恩惠不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也應該感恩這些人曾經幫過你支持你。
我覺得他看得通!

奇問下,時下的環保團體,有沒有宗教背景的統計數字?
1) 希特拉有聖靈感動, 所以他用人道方法處理猶太人。
2) 潛意識形成後,不能從意識層面改變。花大力氣理性討論後,僅記,這個討論,只會加強自身立場的潛意識,不能改變對方的立場。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