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彼得後書〉的真實性素成疑問,維基百科就說:「However, most scholars view the work as a pseudepigraphical one of the early 2nd century」(Second Epistle of Peter - Wikipedia);天主教《牧靈聖經》之〈伯多祿後書〉的引言:「這是整部聖經中最晚的作品,可能寫在公元一百年左右,人們認為此信是伯多祿的第二封信,書中的三章討論當時教會所關心的三個問題:……-解釋為什麼基督還沒有回來。」《牧靈聖經》* 在其他部分的介紹,稱〈猶達書〉「實際的寫作時間大概是在第一世紀末」,稱〈若望福音〉「大約在公元95年」完成,〈伯多祿後書〉是「整部聖經中最晚的作品」,當然不可早於「公元一百年左右」了。這本書當然就不可能是彼得所寫的了。所以新教的《巴克萊雅各書彼得前後書注釋》大大方方坦承〈彼得後書〉不是彼得所寫,因為巴克萊認為〈彼得後書〉不早於二世紀中。但巴克萊為〈彼得後書〉辯護的辯詞十分好笑:「既然如此,這本書又是怎樣與彼得拉上關係的呢?說穿了,彼得的名字乃是被刻意加上的。現代人對這作法似乎有些不能接納,但在古代世界中,這卻是司空見慣,不足為怪的作法。拉圖的書信也並不是由他親筆所寫,乃是由他的一位學生代筆。」名字被刻意加上竟然可以同授權代筆類比,真沒話可說了。
註一: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的原英文譯本為'Verily I say unto you, this generation shall not pass, till all these things be fulfilled.'。1979年由香港聖經公會所出的《現代中文譯本》,「這世代」為「這一代人」;現代英文譯本 (即American Bible Society所出的 Good News Bible/Today's English Version),'this generation' 則為 'people now l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