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台灣的藏傳佛教網站一覽表

又自性真如、實相之理,以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萬法唯心為宗,以緣起性空故,禪宗入門掃蕩一切,以舍妄歸真,親證空性;淨土宗雖熾 然念佛求生淨土,亦以生而無生為正理,以念而無念為三昧。 天衣義懷禪師云: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蓮池大師謂「淨業一心不亂,正謂無念」。 以性空緣起故,十法界森羅萬象,宛然是有,因果不爽,秩序井然,菩提道果,缺緣不生。 故禪宗悟理之後,尚須行入,稱法而行,從無住心中生心起念,圓修六度四攝,斷盡煩惱,圓滿福智,方得究竟成佛。 既然須生心起念,則莫如念念念佛;既然須圓修六度,則六度所攝的念佛禪,在所必修。 若雖悟理未斷煩惱,僅依自力難具即生了辦的淨緣,則須借助阿彌陀佛的增上緣,助發自力,往生淨土。 淨土宗人縱然未悟,依信願念佛求生,則現已順淨緣,念到功深力極,即與禪宗已悟者無念而念、無生而生者無別。 以萬法唯心故,禪宗不於心外立一法,不於心內捨一法,既不可於心內捨一法,則不應捨自心所具的極樂淨土。 淨土宗亦以唯心淨土為正旨,雖則熾然求生極樂,而說淨土心具、心造。 真歇清了禪師闡釋唯心淨土義云:

淨土不離眾生心,是三無別;

極樂遍在一切處,舉一全收。

就修持方法而言,禪宗所修祖師禪,可攝於淨土宗所修念佛禪。 藕益大師謂「權實四教,無非念佛法門」。 印光大師說祖師禪即是四念佛中的實相念佛。 淨土宗念佛禪四種念佛中,觀想、觀像、持名三種,皆以入於實相念佛為究竟。 《十生毘婆沙論》云:「先念色身佛,後念法身佛。」從有相門入,觀想觀像,念到所觀境明現後,須以智慧修觀,見 佛法身,這是佛教止觀因定發慧的通路。 至於唐宋以來淨土宗人主要修持的持名念佛,則可攝於禪宗所修的一行三昧,可共同溯源於《文殊說般若經》。

一行三昧是一種以「法界一相」即真如、實相為所觀境的禪。 《文殊說般若經》以稱念一佛名號為入一行三殊之門徑,經云:

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係心一佛,專稱名字。 隨佛方所,端身正向。 能於一佛念念相續。 即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辯才。 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意謂專稱一佛名字,念念相續,入於正定,則可見三世諸佛,見諸佛共同的法身——法界一相,亦即見自心佛性。 這是因為:佛名詮釋表佛的三身四智等一切功德,亦即詮釋表我人自性的功德。 當意註佛名念念相續時,在意識深層實際上懸有欲見佛、見佛法身、見自心佛性的意向,能起暗示作用,與禪宗提起話頭於意識深層參究自性 具同一功用。 何況一心持佛名號,還可得到佛力加持,力極功深,即以名招德,現見佛的色身、法身,明見自心佛性。 而修習之先得聞思慧,知曉般若義理,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當初禪宗四祖道信,即依此經一行三昧,教人「並除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念佛,心心澄寂,更無所緣念」。 識此無所緣念、平等不二之心即是如來真實法身,便是安心。 五祖弘忍及北宗神秀,都以此法為引導大眾參禪的門徑。 不過北宗的方法,顯得程式化了些,沒有「隨方解縛」的南宗禪來得直截了當,故而被貶稱為「法門是漸」。 事實上,北宗禪出於經教,亦屬定慧一體的頓悟禪,惠能的南宗禪,亦修一行三昧,不過發揮運用得至為直截了當活潑罷了。 若說稱念佛名是落於第二著,則後來禪宗人參看話頭公案,亦落於第二著,甚至第三著。

禪、淨二宗既然同出一源,同歸一域,則本來融通。 如古德所說:「若然是兩物,何用融通著!」既然融通,則不妨雙修。 以二宗各有專長:禪宗專於頓明自性,淨土專屬他力往生,兩家互補,方為圓滿佛法;二宗雙修,才是了脫捷徑。 若論見性發慧,禪宗最為直截了當,隨時觀心參究,迴光返照,最易得現前受用,一旦見性發慧,便有了伏斷煩惱、對治妄念的巨大力量。 以所證真心念佛,即是實相念佛,其消罪滅障、往生淨土的力用,非以分別妄心念佛者所能相比。 但若不念佛發願,亦不得往生淨土。 明密云圓悟禪師說得好:

你且參憚,待悟了道,正好念佛。

古人所謂得訣歸來好看書也。

若未悟道,兼修念佛,最能消除業障,仗佛加持,資助開悟。 淨土宗雖單修淨土亦可往生,但若未悟自性,縱然往生,也難登上品,見佛聞法得無生忍,須待長時。 而且若不明心性,不通教理,僅以念佛對冶煩惱,以事對事,往往煩惱難伏,妄念難除,真實信心難得堅固。 缺乏觀慧,即使念佛入定,亦難破除二執,發機開悟,一般只能止於有相三昧,或容易誤入無心痴定。 若能兼究禪宗,對成就念佛三昧會大有助益。
事實上,正是諸大善知識由參禪悟道、學教圓解,才將淨土法門闡述得極為圓妙。 禪與淨土,各攝其機,互補互助,缺一不可。 誠然妙葉禪師所言:

禪非佛不得往生,佛非禪不得觀慧。

至於禪淨雙修的方式,依各人根機因緣,應有多種,不宜拘守一格。 古德有言:若論修行,於一門深入最易成功,誠為至言,然只宜就一期一座而論,非必局定終身。 或謂淨土不可入禪機,意見稍乖,二門俱破,此只可就不解禪淨融通的鈍根而言,不可限制上根。 若上根利器,志向廣大,應先學通經教,再參禪見性,或先參禪見性,再通經教,然後以所見真心念佛。 古來永明、真歇、義懷、蓮池、藕益、徹悟等諸大善知識,莫不循此路徑。 若根器稍鈍,但又於兩門皆好,不妨同時兼修。 或以一為主,另一為輔,如明楚石禪師初雖以參禪為主,而堅持每晨十念念佛,求生淨土。 或可於動用中觀心參禪,於靜坐中念佛修定;或於一座中前半念佛,後半參究,如修密宗本尊法。 或於念佛昏沉時以參究對治,於參究疲懈時以念佛調節,障礙重時虔誠念佛加持,皆無不可。 只要於兩門都信得及,用得力,便不相為礙,必互相助發。 若閉關結期而修,則可如宣化禪師在美國所行法,四七之中,前一七念佛,以消除業障,發願生西,後三七參禪。 若下根人,難明禪淨融通之理,則宜專修念佛,兼學經教,以期漸悟。 另有融二宗於一持名念佛之法,可以普攝三根。

融禪淨於一爐之念佛

此法乃宋代以來諸大德融祖師禪法於持名念佛,所發揮提倡,略說有四門:

1、參究念佛

是以禪宗參究、參話頭的方法持念佛名,以參究自性。 於念佛時參看念佛的是誰,成為禪門中最流行的公案之一,此法始於雲門文偃禪師,師曾教人:

既信念佛,但內看念佛底是誰,便是腳跟下推尋也。

蓮池大師等亦以此法教人。 又有用參話頭法,只以「阿彌陀佛」四字做個話頭,直下提撕,以悟為期,宋真歇清了禪師以比為理一心念佛法。 明蓮池大師也說:

修淨土人,即將一聲佛號做個話頭,此妙法也。 但心粗氣浮,則未能相應,須是沈潛反照,至於力極勢窮,乃有嚯地一聲消息。

還有用參話頭法,於念佛時反觀內照,參究自性彌陀之說,如元普度(優曇)《廬山蓮宗寶鑑》卷二述“參禪念佛三昧究竟法門”云:

每於靜室正身端坐,掃除緣累,截斷情塵,瞠開眼睛,外不著境,內不住定,迴光一照,內外俱寂。 然後密密舉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迴光自看:云見性則成佛,畢竟哪個是我本性彌陀?卻又照覷,看今舉底這一念從何處起?覷破這一念 ,復又覷破這覷的是誰?參良久,又舉南無阿彌陀佛,又如是舉、如是參,急切做工,勿令間斷。 惺惺不寐,如雞抱卵。 不拘四威儀中,亦如是舉、如是看、如是參,忽於行住坐臥處,聞聲見色時,豁然明悟,親見本性彌陀。

還有用看話頭法,於念佛時參看念之起處(話頭)、落處(話尾)之說。 如蓮池大師教人說:

誠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處覷得破,管取大事了畢。 又不可見如是說,便作思惟卜度,穿鑿求通,則反失之矣。 但念念體究,真積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證悟。

又云:「若覷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然不悟,乘此念力,往極樂國。」憨山大師《夢遊集》卷五示人:

念佛參禪兼修之行,極力穩當法門。 若以念佛一聲,蘊在胸中,念念追求,審實起處落處,定要見個下落,久久忽然垢淨明現,心地開通。

同書卷十八教人:先通身放下,「放到無可放處,於此中提起一聲佛來,即看這一聲佛從何處來?今落向何處去?……覷到沒落 處,又提又覷……追到一念兩頭斷處,中間自孤,更向此孤處快點精采直追,忽然進裂疑團,本來面目自現。”

參究念佛,主要著眼於明見自性,偏於禪宗,若無信願往生的前提,則可能有障礙往生之弊。 明藕益大師特著《參究念佛論》,謂參究念佛是誰這一公案,有大利亦有大害:

言大利者,以念或疲緩,令彼深追力究,助發良多;又未明念性本空,能所不二,藉此為敲門瓦子,皆有深益。

言大害者,既涉參究,便單恃己靈,不求佛力,但欲現世發明,不願往生,或因疑生障,謂不能生。

因此認為參究念佛之說是權非實,是助非正,強調「必淨土為主,參究助之,徹與未徹,始不障往生」。 對中下根人來說,此言可謂實在。

印光大師也說專看念佛是誰以期明心見性,不以信願求生為事者,「雖似禪淨雙修,實為有禪無淨。」但他對念佛時內照體究之 法,還是肯定的,其《念佛三昧摸象記》述此念法云;

若論證三昧之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註一境,毋使外馳。 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而念,返觀而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念外 無觀;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這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 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 ……工夫至此,念佛得法,感應道交,正好著力。 其相如云散長空,青天徹露,親見本來,本無所見,無見之見,是名真見。 到此則溪聲山色,鹹是第一義諦,鴉鳴鵲噪,無非最上真乘。 活潑潑應諸法相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了諸境而了無一物。 ……論其益,現在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直登上品,頓證佛乘。

大師所示此法,可謂禪淨雙融的最佳途徑,當是從自證境界中流出。 因為此法只適合慧根明利、志氣高遠者,故大師切誡不可隨便告人。

2、追頂念

此法乃明清間漢月法藏禪師所倡導。 大師鑑於念佛人多悠悠泛泛而念、終生不能證入一心不亂之弊病,提倡依《阿彌陀經》,於一至七日結期專念,提起「阿彌陀佛」四字,以「極力追頂」為 訣要,一句追一句,一聲頂一聲,“如猛將提刀追賊相似,努力直前,無少憩息”,“不可高聲傷氣,不可逼氣動火,不可默怒傷血,不可輕鬆養 識,不可沉靜墮昏。」一定要念到虛空粉碎,五蘊冰消,親見自性,始得名為一心不亂,才能算淨業成就,穩操往生左券。 其法語有云:

夫一心不亂者,只以一句佛名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一斷,則過去事思量不來,未來事卜度不著,現在境心識不攬,三心斷絕,謂 之前後際斷。 此因追頂念極,一聞一見,觸境遇緣,逗斷心路,直得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物我同消,一法不立,目前如大圓鏡中所現森羅萬象, 了無一物可指擬分別,蕩然身心,如云去來,此個光境名為一心不亂,到此便無心可亂故也。

漢月對大眾結期追頂念佛的法則,開示頗為詳悉。 謂同修不拘僧俗,但須男女分壇,夫婦分單,五更洗沐後入壇,先禮佛三拜,次於佛前受戒,已受者不須。 眾中推一有智者為首領,帶領大眾提起四字佛名,一追一頂緊緊念去,坐念半枝小香,立念半枝小香,行念半枝小香,周而復始,均勻 不斷。 飲食如廁更衣,一例是佛,不准說話。 三時粥飯,勿得繁費生心。 「但只四字佛,如高山放水,洶湧有力,遮攔不住,放捨不得,自然意地流注,心識無從棲泊。」念到二更,各就單睡,一覺起來,依舊如前 再念。

追頂念的原理,是以佛號堵截妄念,逼令意識斷流,迸露出本來心地。 若兼修禪宗者、明教理者,方易於開悟。 其缺點是用意太緊,若身體欠佳,則易致病,故須善於調停。 漢月云:

一日或兩日,若念急身心俱倦,不妨大放異彩一日一夜,沉睡到醒。 ……如覺精神抖擻,重新念起,再一日二日,消息行之。 念念相應,心心不換。 如直念到七日,或覺厭倦,不妨出期,俟健再起。 蓋以做工夫法,不可受昏沉散亂打攪。 若為怕昏,只管排遣,正與掉舉作對,轉鬥轉多,不如放身一睡,身心既安,掉舉便滅。 極時一放,正是心境歇處。 才醒轉來,精神自旺,拈起話頭,十分精彩。

強調工夫做到極處時,須得放歇,若不放歇,易生陰魔或病苦。

追頂念法,也是將禪門參話頭法用於念佛。 事實上,禪淨雙修之人,只要念念相續持佛名號,功夫若到,自然會發機離念,頓悟自性彌陀。 近代北平拈花寺省元大師即親證之,其出關法語云:

唯有行住坐臥之中,單提—句阿彌陀佛,默默持念,不用出聲,不可閉眼,只要字字分明,時時寂靜,不疾不徐,勿忘勿助,無間無雜,密 密綿綿。 直到一心不亂,忽然離念,寂光真境,任運現前。 當時正信不疑,決定發願求往生矣。

偈云:

單提一念人難信,直至離念始不疑。

欲證離念真境界,唯專一念乃發機。

大師能於唯專一念處發機,證寂光真境,自當與他多年參禪有極大關係。

3、理持與理一心

真歇清了禪師從華嚴宗理、事的範疇,將《彌陀經》所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之「一心」分為理、事二義。 此說最早見於智者大師《請觀音經疏》。 藕益大師又把持名分為事持、理持二法,以事一心、理一心為持名所達到的境界。

真歇了禪師所說的事一心、理一心,其實包括持念法與所達境界。 事一心,謂執持名號,心不散亂,如龍得水,似虎靠山,此法攝中下二根。

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將阿彌陀佛四字做個話頭,二六時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 不生,不涉階梯,徑超佛地。

這是以宗門參話頭法,以離名言戲論的無分別心念佛名號,無念而念,念到—念不生,頓見佛性實理,名理一心。 所謂不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心念四句,意謂離絕—切名言分別,不欣淨厭穢,不計功果利弊,不取相存見佛之念,不 故意求無念空寂,不存佛與我、能念與所念的分別,亦不著意求無分別。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而又昭晤靈靈,持念不散。 這種調心法涉理甚深,非不明中道義者所易趨入。

藕益大師所說的事持,指未得思慧、未開圓解者,不解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而信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為實有,以信願求生之心持 名,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理持,謂圓解西方阿彌陀是我心具心造,以此慧解,即以自心所具所造佛名為繫心之境,持念不散。 藕益還依天台宗一念三千之義,說淨土之禪本不須參究,不須觀心,才涉參究,已是屈為下根。 若圓解“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明了“即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 現前一句所念之佛,本自超情離見,何勞說妙談玄”,依此圓解直下念去,正下手時,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畢生念 去,決定往生無疑。 「若捨現前彌陀,別言自性彌陀,此是令訥公案。」這種念佛,較禪宗之參究來得更為圓頓直截了當,被太虛大師稱為「本禪超教律之淨 」。 這種理持,當然須學通天台教義,開圓解,方好契入。

藕益大師依天台宗「六即佛」義,說無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斷盡見、思二惑,證入相似即佛圓信位,名事一心,持到心開 破無明惑,證入圓教初住位以上,名理一心。 依玄奘大師譯本,《佛說阿彌陀經》“一心不亂”四字,應為“係念不亂”,指結期念佛,一至七日專一不亂,無散亂昏沉夾雜間斷,非言伏 斷煩惑,以此為決定生西的條件,正顯此經接引凡夫眾生的勝妙方便。 若斷惑,依三乘通義,即斷最粗的見惑,亦須現觀諦的智慧,沒有僅依事上的定力便能見道之理。 應該說,由念佛而證人無我之理,乃至於念而無念處了悟自心,入圓教初信位,便可名理一心。 諸大德多以此理一心為真正的一心不亂,真正的淨念。 蓮池大師云:

淨業一心不亂,正謂無念。 若有念者,不名一心。 念而無念,是名一心。

又說:「一心不亂者,心王心所無所不一。」憨山大師《夢遊集》卷十一云:

四字佛號相繼不斷者,是名繫念,非淨念也……要參到一念不生之地,是為淨念。

蓋「一心」者,謂絕待不二之心,亦即真心。 僅執持名號繫念不亂,而未打破能念、所念的對待,尚是二心,稱不上一心,只有泯滅能所,方為一心,或曰無心。 《大方廣三戒經》云:

若不得心,是名—心。

從無所得的絕待真心中起念念佛,念而無念,方稱《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所謂「淨念相繼「之淨念。

明傳燈大師則主張由事一心入理一心,其《淨土法文》有云:

若理一心者,此無他法,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 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淨土之際。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 於無可念中熾然而念,於無生中熾然求生,是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此謂以圓解於事一心中觀念能念而念佛。

於念佛時以智慧觀察而達理一心,則以天台宗一心三觀觀修之說最為圓備。 如智者大師《五方便念佛門》云:

即觀念佛心起,即空假即中,若根若塵,並是法界緣起,一念亦爾。 塵剎諸佛,一念照明,六道眾生,剎那普應,初即是後,今始覺知,如大福人執石成寶。 必無捨念別求離念。 即邊而中,無佛無念,圓教大乘也。

憨山大師《夢遊集》示一心三觀念佛法云:

正當念佛時,將身心一齊放下,絲毫不存,心地如空,不見一法,即是空觀;即於此空心中,提一聲佛,隨舉念處,即觀佛相,如觀目前, 歷歷分明不昧,即是假觀;然於正觀念時,返照能觀念能念心體,空空寂寂中,又觀念不忘,如此不忘不著,一心靈照,即中道觀。 然此三觀,不用安排,但只舉念,則三觀一心,一念具足。

這種依圓理觀修念佛法,由止觀雙運而達理一心,與參究念佛法相通,不過須要以解圓教義理為前提而行“理持”,理持功夫純熟,頓悟見 性,方得名為理一心。

4.實相念佛

為經教所示四種念佛中的一種,可釋為念佛法身、實相、心性,或以實相心念佛二義。 念佛法身、實相、心性,其實是觀諸法實相,觀自己心性,屬諸法實相觀、真如三昧、一行三昧,這在經論中有很多開示。 如《文殊般若經》謂「如觀自身實相,觀佛亦然」。 《菩薩念佛三昧經》謂「正念諸法真實之相,是為念佛」。 《佛藏經》云:

見諸法實相名為念佛。 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空無所有法念佛。

諸法實相,離相離名,不是名言概念所能分別、能所對待的認知方式所能證知者,如《維摩經》所謂“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該 經用了上百個「不」、「非」、「無」來指示觀佛實相之要,如不觀色受想行識、不在三界、不此岸不彼岸、不來不去、不出 不入等,無非是否定、遮止一切名相分別。 要之,佛之法身、諸法實相畢竟不可念、不可觀、不可分別。 《摩訶般若經》謂“無所念是為念佛”,“無憶故,是為念佛”。

《佛藏經》云:

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

無覺無觀,寂然無想,名為念佛。

思惟此理,當下離卻妄念,息滅分別馳求,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實相理體、自心佛性,是為念佛實相。 達摩祖師之“壁觀”,禪宗之般若三昧,即屬此類。 這種實相念佛,雖最直截了當圓頓,但不易趨入,故淨土宗人實修者不多。 印光大師說:

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諦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

又說:「於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這自是當機之說,然若觀、 念阿彌陀佛法身,不能說唯仗自力,而是自力他力相融,最能得他力加持。 《起信論》云:

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觀彌陀法身,對通達教理、開圓解者而言,亦非高不可攀。

鑑於人多為漸機,經論中多指示念佛先從有相門入,念佛色身、持佛名號,至入定後,以思慧反觀內照,入實相念佛。

中土大德講實相念佛,一般都不主張於持名外觀實相、法身,而從事理一如的圓滿實相義,說以離分別的實相心持佛名號,及以圓解理 持為實相念佛。 真歇了禪師「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一語,被作為以實相心持佛名號的要訣。 徹悟禪師云:

果透真唯心義,則唯佛唯土之宗自成。 既成此宗,則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體大用,橫遍豎窮,獨體會真,包羅無外。 所念既爾,能念亦然。 是謂以實相心,念實相佛。

這是以圓解或徹悟的見地來持佛名號。 若已得開悟,則以其所見真心,無論持名或觀想,皆屬實相念佛。

四門念佛,若從參究念或追頂念、三觀念達一心不亂,見自性彌陀,則不須再參究追頂觀修,應理持或實相念佛。

由中土大德以圓解妙悟所發揮的融祖師禪於持名念佛的法門,對《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和《阿彌陀經》執持名號作了極為圓滿的闡釋發揮,實際上部可 歸於實相念佛的範圍。 此法契理契機,簡單易行,不尚繁難事相,不藉上師加持,直接與阿彌陀佛、自己心性溝通,至為秘密圓頓而又至為淺顯明朗。 上中下根,出家在家,都可修學。 靜坐閉關可以修,事務繁忙中也可以修。 以信願求生淨土為加行,隨自意樂,於四門中擇一而入,證理一心,明心見性,禪淨雙圓,現前得大受用,臨終上品往生,有智之人 ,何樂而不為!

(原載《浙江佛教》1996年第1-2期,《內明》第283期)

地藏菩薩本跡靈感錄


    地藏菩薩本跡靈感錄

    心然編述

    序

    白聖

  菩薩以正智證到真如理之後,復起差別智,觀見一切眾生,沈淪六道生死海中,受無量苦惱,於心不忍,因此垂示同體大悲心,現種種形,說種種法,拔除眾生無量苦惱,並與以無量快樂,此即是菩薩行願,也即是菩薩宏法利生的事業。一切菩薩如是,地藏菩薩亦如是。地藏菩薩大願有云。「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此亦即是代表一切菩薩所應有的行為與願力。地藏菩薩常在南閻浮提三惡道中,度脫一切罪苦的眾生;又特別是在人道中,分化無量無邊的身形,隨機說法,廣行教化。所有菩薩行化的事蹟因緣,均載地藏經中,略不具說。就中應現事跡最顯著,感化最普遍,而最具有歷史性者,莫如我國四大名山之一的皖南大九華山。此山為地藏菩薩應化示跡的道場,山形為九龍朝聖,亦云九花拱蓮,形勢殊為優壯!山中大小寺院林立,祖師肉身像供有多尊,地藏菩薩的肉身塔尤為莊嚴巍峨,啟人恭敬。菩薩肉身的感應不可思議,千餘年來,香火鼎盛不衰,十年一屆的陰騭大會的勝況,與一般朝拜苦香者的至誠禮敬之靈跡,皆足以感召冥頑,難以盡述。回憶我於民國十年的夏季,因仰慕菩薩道場,逕趨九華披剃出家;秋季受具於該山四大叢林之一的祗園寺;冬末即離開前山而到後山六畝田茅蓬過年。計在前山整整住了半年,對於有關地藏菩薩的應化事蹟,所見所聞,當亦不在少數!當時曾有一個願心。俟將來持筆為文時,定將菩薩示跡感應的一切見聞記錄成文,用作宣揚菩薩的聖德。豈意時過三十餘年仍未能達成宿願,慚甚!愧甚!所幸前中佛月刊的主編心然法師亦有此宿願,儘將地藏菩薩的本跡靈感,原原本本,集成專冊,編印流通,豈僅先獲我心,亦為希有的盛舉,且實是最具教化意義而為時代迫切需要的著作。心然法師以我是九華山出家,囑我為之寫序。我於歡喜讚歎略述所見外,並願此冊應世,凡有見聞隨喜者,同生敬仰之心,共發菩提大願。其願曰:
 一者、回向父母,超生善界。
 二者、消除業障,增長智慧。
 三者、發大誓願,行地藏行。
 四者、自他獲益,同成佛道。

    四十九年七月於三重埔德林寺夏安居中

    自序

  靈感的存在,同如精神與物質的存在;不過,靈感祗屬精神上神秘的動力,並非精神上明顯的動力,因而,稍傾于科學的人士,對此無不疑難重重,斥為無稽!其實,責者自責,信者自信,世界上三大宗教何教不具含有靈感?即是一般崇拜多神的部落,也有頗多的靈感方法,值得實驗,關鍵端在科學的人士,肯否作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絕非意無即無意有即有貿然武斷可決。
  地藏菩薩本跡記,從表面上看去,僅是平常泛泛的宗教傳記;可是,從內容的精神看去,即可發現它具有三種突出的特質:一、建立合理的靈感,這裡包括因果律的必然和心靈創造律的或然;二、建立孝親的倫理,這裡包括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報親的法式和報親的大志;三、建立大無畏的精神,這裡包括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不度盡眾生誰能度盡眾生的毅力和更改世界的雄圖。這三種特質在今日進步的文化而言,合理的因果律與心靈的創造律,正是科學世界的需要;孝親報親的倫理,所以表示無條件母愛的重要,也正是時代家庭的必需;無畏的打破地獄與更改世界的精神魄力,更正是目下任何社會的應需。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佛陀曾囑咐地藏菩薩善護念祂滅度以後的眾生,我們今日正是處在這地藏的時代,對于地藏菩薩的偉大精神,應該要怎樣深深的體會與緊緊的實行!
  本記全文是僅依本願經高僧傳等各書直敘;靈感錄亦依舊有流通本稍葺並略增數則以證可徵。菩薩的功德廣大,靈跡漏列的必然很多!筆者未能一一訪求,與一一考證經文對寫,疏落之處,謹俟二版見補耳。

    佛歷二五○四年七月三十日心然寫于佛教信進會
    地藏菩薩本跡靈感錄

    心然編述

    小  引

  大乘佛教中最著名而又最象徵大乘意義的是五位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慈彌勒菩薩,大願地藏菩薩。五位菩薩所表現的智、行、悲、慈、願五德,也就是佛陀一身人格上最具體的五德,因而,說五菩薩即是佛陀的分身,亦無不可。
  五菩薩中,比較深入人間,在人間中較為著名的是觀世音菩薩,其它的四位菩薩,一般來說,會認識的總是少些。現在因為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的聖誕屆臨,所以筆者特別編寫本文,以求能夠表揚菩薩功德本事的千萬億分之一。
  本文的內容分為三大段:一、因地時的地藏菩薩,這是佛陀將入涅槃,上升仞利天宮為報答母恩而演說的地藏本願經為依據,直寫地藏菩薩作凡夫女時的故事;二、史跡上的地藏菩薩,這是以宋高僧傳、神僧傳、九華山誌等各書譯寫金地藏菩薩化跡的歷史事實;三、經證,這是直接摘錄各大乘經典有關地藏菩薩的功德利益。除第三經證外,上面二段為求通俗明了起見,全部以白話文編寫,不再引錄原文了。

    一、因地時的地藏菩薩

    1.願的故事

  甲、長者子時的發願

  在很古很古以前,地藏菩薩還是凡夫的時候,那時他是一位大富長者的兒子,有一天他遊行到曠野的當兒,遇見一位金光晃耀而莊嚴無比的聖者──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心裡油然的生起歡喜的敬仰!很自然的禮拜下去。拜完,請問如來──
  「如來!您太莊嚴了!太可敬了!請問您,要作什麼善因,才能有您這樣圓滿相好的希望?」
  福德莊嚴的如來,慈靄的告長者子:
  「你要獲證這樣莊嚴的身軀嘛?我告訴你:這是須要長久的度脫一切受苦的眾生,才能獲得。當然,其中你還得把我相的妄念消失了方可。」
  長者子聽了,萬分欣快的跪在如來足前發願:
  「如來!我願從現在起盡至未來的邊際,為著罪苦中的六道眾生,我要廣設種種方便,盡令他們解脫後,我自身才願成佛!」
  於是如來也就默默的嘉許了。
  從那時起一直至今,不知有多少的菩薩都成了佛,有多少的眾生也都成了佛,只有地藏菩薩仍悲心切切的度著無盡的眾生。

  乙、小國王時的發願

  無數劫以前,是一切智成就佛的時代。那時一切智成就佛未出家前正是一個小國的國王,地藏菩薩恰好也是鄰國的小國王。二王平時非常友好,他們都是採用佛法中不殺、不盜、不淫、不惡語、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的十善法統治國家,並提高民眾的生活水準;但是,鄰國的人民,偏偏多造眾惡,善法無法實施,於是二王時時很憂慮的計議著怎樣才能感化民眾為善的辦法;可是,心性倔強惡習已久的民眾,用盡了所有方法也感化不來,因而,一個國王很感慨的發著願:
  「願我早日成佛,普度這些眾生,不令有一個遺漏。」
  另有一個國王也很同感的發著願:
  「我如不先度盡罪苦眾生,我如不能使諸眾生從安樂中圓成佛道,我終不願先成佛道。」
  不久,發願早成佛道的國王出了家,成為一切智成就如來;發願先度盡眾生然後成佛的國王,一直到今仍不辭辛苦的度著性情剛強的眾生,住著難行能行的菩薩位,這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大乘心地觀經稱為地藏王菩薩。)

    2.孝德的故事

  甲、婆羅門女時的孝德

  覺華定自在王佛教化眾生的時代,和過去諸佛度生的時代相比,可說他是一個最長久的大時代。僅僅以祂的四萬億阿僧祗劫的壽齡來說,也就夠我們這時代的人不敢想像了。
  在覺華定自在王佛的像法時代,有一位莊嚴端正而勤修福德的婆羅門女,平時慈善救貧的行為,極博得鄉鄰的欽佩!她父親早亡,僅有母親存在。但她的母親迷信邪教,每每顛倒是非,輕視覺悟而合理的正教,使婆羅門女頗以為苦!因而,她時時勸她母親為善,信仰合乎因果真理的宗教,漸漸地,她的母親有點生信了,但不久卻一病而終,不能及時獲得光明信仰的實踐。
  當時,婆羅門女知道母親在世不信因果,造下許多殺生、惡口等的罪業,未來必定會墮落到罪苦的地方受報。於是她將雙親留下的遺產賣了,把所得的代價,購買名貴的香花燈果及種種的供品,赴各佛寺供養佈施。中間至一佛寺,見到寺中塑有一非常莊嚴而相好具足的覺華定自在王佛像,使她倍加虔誠恭敬的禮拜下去,她私下默想:佛是大覺悟的聖者,具有無所不知的一切智慧,如果祂還在世的話,我來請問母親死後的去向,祂必定知道的。想到這裡,她不禁垂首悲泣了!
  她佇立在佛像前瞻仰很久,忽然隱約的聽到空中的聲音:
  「悲泣的孝女!你不要過份的悲哀,我現在指示你母親的去處。」
  說好,聲音杳然,令充滿孝思的婆羅門女興奮地向虛空合掌祈禱著:
  「是那位聖者寬慰我的憂慮?我自失母親以來,晝夜悲傷憶念,但無處可問母親的生處啊!」
  是時,空中有明朗的聲音告她:
  「孝女!我是你所瞻禮的覺華定自在王佛,因見你憶念母親之心比常情眾生倍切,故來相告。」
  婆羅門女聽到佛慈的音聲,感激的舉身撲下,五體猶如泰山向下崩潰,經左右侍女扶起後,良久方甦醒過來,這時她又向虛空白言:
  「願佛慈悲哀愍!即告我母親的生處;我現在的身心生命亦將不久,願佛慈悲哀愍!」
  「孝女!你可安心。你供養完畢,早回家中端坐思惟我的名號,即可知道你母的生處。」
  婆羅門女禮供完畢,就遵從佛囑回到家舍,以憶念母親的孝思,端坐默念覺華定自在王佛的聖號。經一日一夜後,忽感自身走到海邊,海中的波濤洶湧的沸騰著,海上許多鐵狗鐵蛇等惡獸來回奔逐著海中無數漂沉的男子女人。另一海邊,又有許多多手多眼多足多頭而口牙外出如劍的夜叉鬼,凶狠的驅逐著海中的男子女人,使接近惡獸;不然,就親自搏攫他們的頭足,使他們受盡萬般的痛苦!令人慘不忍睹。正瞻視間,來了一位名為「無毒」的鬼王,向孝女行禮恭迎道:
  「啊!聖女,你為何來到此地呢?」
  婆羅門女感覺萬分的奇怪!就問鬼王說:
  「請問這裡是什麼地方?」
  「這裡,這裡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
  「嘎!聽說鐵圍山裡面有地獄存在,不知是事實否?」
  「聖女!的確是事實。」
  「那麼,我現在為什麼會到這地獄的所在來呢?」
  「這是有二種的原因,不是托佛菩薩的威德神力,便是自己的惡業力量。離開這兩種力量,便無法到達這裡。」
  「請問這些海水為什麼會沸騰得那麼洶湧?許多受苦的人為什麼受著惡獸馳逐?」
  「這是南閻浮提造惡的眾生,新死四十九日後,沒有親屬代作功德來救拔苦難:在生時自己又沒有作什麼善因,所以,據其自己所作的惡業,感現起地獄的罪報,自然就要先渡此海。在此海的東邊十萬由旬,又有一海,所受的痛苦比這裡更加厲一倍!再又東過一海,所感的痛苦又復加倍!這就是身造惡業、口造惡業、意造惡業所招感的業海。」
  「那麼,地獄又在那裡呢?」
  「地獄嘛,就在三海之內。每個大海都有百千個各各不同的大地獄,每個大地獄內具有最痛苦的十八大地獄,以及五百中等地獄與千百個小地獄,皆是具有無量的痛苦!」
  「請問我的母親死了沒有多久,不知她的魂神會在這裡嗎?」
  「聖女!你的母親在世時,習慣些什麼行為?是屬於善還是屬于惡呢?」
  「我的母親啊!她信仰沒有因果的宗教,造了不少殺業和惡業,而且譏毀有因果正理的佛教,雖然我曾苦心勸她生了暫時的信仰,但不久不敬的心理又生起來了,死雖日淺,不知她生在何處?」
  「聖女!你的母親是什麼姓名呢?」
  「我,我的父親母親都是婆羅門種姓,父號尸羅善見,母名悅帝利。」
  無毒一聽是悅帝利的名字,趕緊合掌的說:
  「願聖女安心歸去,再不要憂慮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已經三日,聽是承受孝順的子女,替她布施供養覺華定自在王佛塔寺底修福的原故。那天不獨聖女的母親得脫地獄的苦趣,連和她在一起的獄中的罪人,也一同受蔭而生天快樂了。」
  無毒說完,合掌退下,婆羅門女遂如夢醒。回想適才的夢境,于是就到覺華定自在王佛塔像面前,誠懇的禮拜著發願:
  「願我盡未來的未來,所有罪苦的眾生,我皆設法使令他們解脫。」
  她默默的三誓後,就專心日修德慧了。這就是今日的大願地藏王菩薩。那時的無毒鬼王,就是今日的財首菩薩。

  乙、光目女時的孝德

  過去清淨蓮華目如來的時代,有一位羅漢,常以應供來救度眾生。一次他於教化的途中,遇見一個名為光目的女人,請他到家裡受她珍饈的供養。食畢,羅漢問她要求何願?她說今日是母亡的忌日,因而設齋供僧,希冀藉此來救拔亡母,但不知亡母現在生于何趣?羅漢深以憐憫,即時趺坐入定諦觀,遙見光目的母親,墮在地獄中受大苦惱,於是羅漢出定問光目說:「你母在世作什麼行業,現在會墮在地獄裡受大痛苦?」光目聞說,含悲的答道:「我母在世的習慣,是好食活煮的魚鱉,而且喜食幼嫩的小魚小鱉,食法非常的考究慘酷!統計所殺害的生命,何止數千萬之多!尊者,你慈悲哀愍我吧!拯救我的母親吧。」羅漢同情的勸她說:「好!你要救母親,現在起可志誠的稱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名號,塑畫清淨蓮華目如來形像來供養,在不久的將來,必定生者與亡者都會獲得善益。」光目女聽完,就割捨自己心愛的珍寶,高價去繪畫莊嚴的佛像來恭敬供養,而且以悲哀的心情不斷的瞻禮著。
  一天,于深夜裡,倏然夢見金色耀目放大光明的清淨蓮華目如來告她說:「孝女!你的母親不久當會生在你家,至他能知飢寒之時,就會自告他的經過。」
  沒有多久,家中的婢女果然生下一子,尚不滿三天的時間,即能悲泣合掌的對光目女說:「生死的業緣,是自作自受!我是你母,自別你來,即墮在冥暗的地獄裡受苦,現在蒙你施僧供佛的福力,方得生為下賤人的兒女;但只有十三歲的壽命,就要再墮在惡道了!光目!你現在又有何法令我脫免呢?」光目聽說,已知婢子即是母親,便悲啼哽咽的對婢子問:「你既是我的母親,必定知道本來所造的罪因,究竟作了何業才墮到地獄受報?」婢子答:「僅僅殺生毀罵二業,就已夠受報了!此次如非你修福來救拔我,我是不能獲得解脫。」光目又問:「地獄的罪報,究竟怎樣呢?」婢子答:「地獄罪苦之事,實不忍再說,就是勉強說,恐怕百千年也說不盡。」
  光目聽後,珠淚如雨,悲慟的向虛空發誓:「願我的母親永脫地獄的罪苦,十三歲壽終後不必再經歷惡道。願十力諸佛並清淨蓮華目如來慈悲哀愍我,聽我為母發廣大誓願,我母若得永離三途,並離下賤乃至永劫離女人身者,我願從今以後,百千萬億劫,所有世界中的地獄及諸惡道的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使離地獄、畜生、餓鬼等苦,直至他們盡皆成佛,我然後方成正覺。」發願完畢,空中清淨蓮華目如來告她說:「光目,你大慈悲!善能為母發大誓願,我觀你母十三歲壽畢,就可轉生為壽命百年的梵志,過此果報後,當生在無憂國土,所享的壽命是不可計算的劫年,此後一直至成佛,廣度無數的眾生;孝女!你安心吧!」
  這是地藏菩薩因地時孝德故事之二,當時的羅漢,即是現在的無盡意菩薩,現在的解脫菩薩,即是當時光目女的母親。
  地藏菩薩因地中的孝德與發廣大誓願的故事,猶如恆河沙那麼多,以上僅依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內容,略舉出故事四節。

    二、史跡上的地藏菩薩

  史跡上的地藏菩薩(金地藏又名金喬覺)的誕生在(公元六九六年)現在南韓的漢城,即是古代的新羅王國。當時,他是一國的王子,生活得非常富奢;但生性淡泊的他,卻毫無一點高貴的感覺,只是一味的保持著靜默和嗜讀著書籍。他的相貌生來不大美秀,不過他仁慈的心卻比任何人淳厚!這可在他從小的時候,就懂得同情犯罪坐牢的人一點見到。唐高宗永徽的年間,一天他讀畢諸子百家的書籍,慨然興歎說:「儒教六書,三清道術,唯獨佛學的第一義諦最是殊勝!也最合我的心懷。」於是就立志薙髮出家了,那時他正是二十四歲的年齡。
  出家之後,他愛靜,愛修習禪定,因而,他決計要外出探覓清幽的深山去棲修。沒有多久,他準備好遠途旅行的一艘帆船,攜帶些隨身的行李和充足的口糧,並牽著隨他出家的白犬善聽,單獨駕著舟楫,離開仁川港口,揀著大陸的邊沿,隨著滿帆的順風,向那滾滾的大海前進。一日帆船開進我國的長江,因受港口沙灘的阻止,他毅然棄船而就陸路進行。經過了不知多少的曲徑和大道,終究被他在安徽青陽縣境裡,找到秀奇的九子山,於是他就攀著削壁,沿著山徑爬上山探看,結果他發現了九子山中唯一平陽的盆地,他就選擇在盆地旁邊清脆溪聲上的石巖棲住。
  一天,他正端坐入禪的當兒,突然被一隻毒螫咬傷了腿部,但他依然無動於衷的危坐如故。俄頃,由壁中飄下一位美麗婦人,撿衽再拜的饋藥說:適才小兒無知,瀆犯尊顏,現在妾願出新泉,以補過失。言訖不見,不一剎那巖壁間潺潺的流出了新的泉水。經此之後,他也就免去了外出汲水之勞。(這就是九華山有名的東巖龍女泉。)
  相傳,此時山下有一位閔公長者,平常好僧樂施,每次舉行供養百僧時,總是欠缺一位,因而,每次都得親自上山來請他;不然,就無法獲得圓滿的功德。不久之後,為著度生開闢道場,他向閔公長者化九子山的地,閔公說:「隨您的尊意!」他即將袈裟一領擲向太空,射下的黑影竟把所有九子山地盡行遮蓋,於是閔公也就很歡喜的把九子山捨獻了。閔公有一個兒子,因敬仰他的德範,就隨他出家法名道明和尚,以後閔公因聽法的便利,反拜兒子為師,成為佛門中的千古佳話。現在地藏菩薩的聖像旁邊站著一個年青的和尚和一個老公,就是他們父子兩位。
  他不只樂於修習精神和一而清朗的禪定,並且於講經說法外歡喜摹寫大乘的四大部經典,以作廣弘布施,所用的文具由南陵的愈蕩等的弟子供養。
  至德初年的時候(公元七五六),山下的名士諸葛節率領了一班村老,共作登山的遊樂,行至山中平陽的地區,祗見萋萋芳草的上面,瀰漫的白雲冉冉上升,日色鮮明之下,溪澗的水聲鏗鏘不絕,他們被美景好奇所使,竟然於不知覺中往前探幽,不期然在石巖中發現一位孤然閉目的趺坐禪僧,旁邊立著折了一足的古鼎,古鼎裡祗是裝著少數的白米攪拌著白土粉,不久,禪僧出定了,隨把米土煮熟了自食,食完又默默靜坐。村老們見了非常感動的說:師傅!您這樣的苦行,是我們鄰居山下人的過失啊!因而,沒有幾時,村老們就發心為他構建一座頗大的禪宇,並不斷的供養著四時的米糧。
  建中初年間(公元七八○)郡守張巖,為著敬仰他崇高的道德,和利生的事業,遷移舊的寺匾,上奏德宗皇帝正式敕建寺院,道場至此,方始臻于莊嚴。此時新羅國佛教的僧眾,聞風前來親近的有數百人,漸漸僧多粥少,糧食無法維持。一天他在寺旁開發很多細粘如麵的青白土粉,準備來補糧食的不足:但深受他德化的僧眾,卻異口同聲的請求說,「願請法食來資養慧命,不以物食而延長生命。」顯然他們已經不以生命為重了,這是何等的感動人呀!當時,佛教界中皆讚譽他們為「南方的枯槁眾」!
  貞元十年(公元七九五)夏天的季節,一日他於大殿中召集僧眾諸師告別,諸師茫茫然不知他的所以,當時祗見群山在著悲鳴,巖石在著隕墜,日月在著變色,而他卻安祥的結踟趺坐的示寂了。那一年正是他九十九歲的時候。
  圓寂後,肉身安在石函中。經過三年的時間,徒眾們開啟石函,發覺肉身沒有絲毫損壞,而且顏貌如生無異,於是舉舁肉身迎入神光嶺寶塔,一路上只聞骨節搖動猶如金鎖撼鳴的聲音,經云:「菩薩鉤鎖,百骸鳴矣。」可以證知為真正的地藏菩薩應世無疑。同時禮拜恭敬金地藏菩薩真像,所得的利益,皆如地藏經所載無異,更為明確顯證。因此,千數百年來,佛教的信徒不辭數千里的遙遠,而樂於發心前往朝拜者絡繹不絕!尤其是七月三十日菩薩聖誕之期,九華山聖地(天寶年間,李太白登山因見山峰秀麗故更改之)數十里的範圍內遍滿了一步一瞻三步一拜的老幼男女的佛教弟子,可見菩薩結緣之廣,感人之深矣!

    三、經 證

    1.菩薩大願度生的成就

  地藏本願經忉利天宮神通品:「……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忉利天者,汝知數不?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之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此皆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當度應解作今度,未度應解作將要得度。)

    2.地藏菩薩的大願無盡

  地藏經地神護法品:「……世尊!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示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願數如千百億恆河沙!」

    3.地藏菩薩的不可思議

  甲、諸佛宣讚不盡的不可思議

  地藏經囑累人天品:「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正使十方諸佛讚宣說汝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

  乙、菩薩定力的不可思議

  地藏十輪經序品:「……以要言之,此善男子,(地藏菩薩)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沙等諸定,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或有世界,刀兵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愍……以諸定力,除疫病劫,令諸有情,皆得安樂……以諸定力,除飢饉劫,令諸有情,皆得飽滿,此善男子,以諸定力,作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丙、持菩薩經名的不可思議

  金剛三昧經總持品:「……爾時如來而告眾言:是菩薩者不可思議,恆以大慈,拔眾生苦;若有眾生,持是經法,持是菩薩名者,即不墮於惡趣,一切障難皆悉除滅;若有眾生,無餘雜念,專念是經,如法修習,爾時菩薩常作化身而為說法,擁護是人終不暫捨,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地藏菩薩的利益群生

  甲、利益天人眾生

  地藏經見聞利益品:「佛告觀世音菩薩: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諸天人,受天福盡,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名字,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歷於三惡道報。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乙、利益臨終眾生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於三惡道苦。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之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見耳聞,了知眷屬將己舍宅、寶貝等物,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是人若有業報,合受重病,承斯功德,尋即除癒,壽命增益;此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合墮惡趣受苦,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業障,悉皆消滅。」

  丙、利益孝思眾生(即報孝法)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乃至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從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受苦,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菩薩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是父母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菩薩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父母眷屬受生之處,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父母眷屬……」

  丁、利益求頌眾生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戊、利益發菩提心眾生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離三界者,如是人等,見地藏菩薩形像及聞名者,至心皈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子善女人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己、見聞利益說不能盡

  「佛告觀世音: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若說於諸眾生,見聞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說不能盡……」

    5.禮敬地藏菩薩的利益

  地藏經地神護法品:「……是人若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燒香供養,瞻禮讚歎,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一者土地豐穰,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見存益壽,五者所求遂意,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辟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
  囑累人天品:「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菩薩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花、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病不臨,七者離水火災,八者無盜賊厄,九者人見欽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轉男身,十二者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好相,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通達,十七者有求皆得,十八者眷屬歡樂,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失,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祥,二十三者先亡離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讚揚,二十六者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慈愍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6.地藏菩薩的應機說法

  地藏經閻浮眾生業感品:「……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困苦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諍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若遇瞋恚者,說醜陋癃殘報;若遇慳吝者,說所求違願報;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饑渴咽病報;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若遇焚燒山林者,說狂迷取死報;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撻現受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若遇毀謗三寶者,說盲聾瘖啞報;若遇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若遇破用常住者,說億劫輪迴地獄報;若遇污梵誣僧者,說永墮畜生報;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說輪迴遞償報;若遇破戒犯齋者,說禽獸饑餓報;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若遇我慢貢高者,說僕使下賤報;若遇兩舌鬥亂者,說無舌百舌報;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

    7.佛陀付囑地藏菩薩的重任

  地藏經業感品第四:「……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已來,六道眾生,皆令度脫,唯然世尊,願不有慮。爾時佛告地藏菩薩:『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卸經塵劫,迷惑障難,如魚遊網,將足長流,脫或暫出,又復遭網,以是等輩,吾當憂念!汝既畢是往願,累劫重誓,廣度罪輩,吾復何慮。』」

    8.一念恭敬皆獲度脫

  地藏經囑累人天品:「……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殷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力,勿令墮在諸惡趣。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9.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唵缽囉末鄰陀娑婆訶。(明蕅益大師,住九華山時,曾結壇百日,誦持五百萬遍,進而廣化緇素人士,共持十萬萬遍,對崇禎年間張李等流寇作亂與中原各省饑荒,極有消葺之效!今日原子災禍未可測知之時代,凡我教友更應人人誦持,以圖減輕眾生之共業。筆者寫此文時,汪覺定居士悲心殷切,再三函請將此咒刊出,今特敬錄。)

    10.地藏本願經對初生者與初死者的指示

  「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業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時我皆主之,在我本願甚欲利益,自是眾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何以故?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將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母子,得大安樂,利益眷屬;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管絃,能令子母不得安樂,何以故?是產難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祇,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利益,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翻為殺害,聚會眷屬,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損。
  『又閻浮提,臨命終人,不問善惡,我欲令是命終之人,不落惡道;何況自修善根增我力故?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作惡者?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昏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
  謹錄經文至此,請合掌迴向共念:
  願以此功德,普施諸眾生,
  迴向眾生等,早日成佛道!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靈感錄
    地藏菩薩靈感近聞錄
    地藏菩薩靈感記

  (編者註:這三部分內容,已編入本「專集」之《地藏菩薩靈感記選》中,讀者可另行選讀。)

大手印願文
大寶法王自生金剛著
弟子張澄基  敬譯

上師本尊壇城諸聖眾,十方三世佛陀及佛子,
悲念於我於我所發願,助令如意成就祈加持。
我及無邊有情之所作,離三輪垢身心清淨業,
如彼雪山清溪所流水,願皆趨入四身佛海中。
乃至未得如此果位時,所有一切生生世世中,
不聞罪業苦惱之名號,願常受用喜樂之法海。
具信智慧精進及暇滿,遇善知識得口授心要,
如法修持無諸中斷障,願受法樂生生世世中。
聞聖理量解脫所知障,思維口授永滅諸疑問,
修生光明如量證實相,三種智慧顯現願增長。
離斷常邊二諦根之義,離增減邊殊勝道資糧,
離輪涅邊二利之果勝,於彼無錯謬法願常遇。
淨體明空雙運之體性,能淨金剛瑜伽大手印,
所淨忽爾迷亂之諸垢,願證淨果離垢之法身。
於體離諸增益為定見,守護於彼無散為修要,
一切修中此為最勝修,願常具足見行修三要。
一切諸法為心所變現,心本無心心之體性空,
空而無滅無所不顯現,願善觀察於體得定見。
從本未有自現迷為境,由無明故執自明為我,
由二執故流轉於諸有,願斷無明迷亂之根源。
一切非有諸佛亦不見,一切非無輪涅眾根因,
非違非順雙運中觀道,願證離邊心體之法性。
即此云者誰亦難描畫,非此云者誰亦難遮除,
此離意識法性之無為,願窮究竟正義得決定。
由不知此流轉輪迴海,若證此性離此無佛陀,
一切是此非此皆無有,願證法性一切種要義。
顯現是心空者亦是心,明達是心迷亂亦是心,
生者是心滅者亦是心,願知一切增損皆由心。
不為作意修觀所垢病,亦離世間散亂纏繞風,
無整安住本體於自然,願得善巧護持修心義。
粗細妄念波浪自寂靜,無亂心之河流自然住,
亦離昏沉掉舉之泥垢,願得堅固不動禪定海。
數數觀察無可觀心時,宛然洞見無可見之義,
永斷是耶非耶之疑念,願自證知無謬自面目。
觀察於境見心不見境,觀察於心心無體性空,
觀察二者二執自解脫,願證光明心體之實相。
此離意者即是大手印,此離邊者即是大中道,
此攝一切亦名大圓滿,願得決定信一知一切。
無貪著故大樂續不斷,無執相故光明離遮障,
超於意識任運無分別,願無間修離勤之修持。
貪著善妙覺受自解脫,迷亂惡念自性法爾淨,
取捨得失平常心原無,願證離戲法性之義諦。
眾生自性雖常為佛性,由不了知無際飄輪迴,
願於苦痛無邊有情眾,恆常生起難忍大悲心。
難忍悲用未滅起悲時,體性空義赤裸而顯現,
此離錯謬最勝雙運道,願不離此晝夜恆修觀。
由修所生眼等諸神通,成熟有情清淨諸佛剎,
圓滿佛陀勝法諸大願,究竟圓成清淨願成佛。
十方佛陀佛子大悲力,所有一切清淨善業力,
依於彼力自他清淨願,願得如法任運而成就。

佛教生死學
作者: 陳兵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語言:簡體中文

定價:408元
優惠價:87折355元


內容簡介
分為靈魂和輪回觀念的產生;非斷非常的佛教輪回觀;緣起法與生死輪回之中道觀;“無我”說與對有我論的批判;業性本空與業果相續;佛典中對宿命論等的批判;似天非天——阿修羅等內容。

目錄
序言︰生死之謎——人類理智面臨的尖刻挑戰

第一章 靈魂和輪回觀念的產生

第二章 非斷非常的佛教輪回觀

第三章 業與輪回

第四章 眾生相種種

第五章 死亡、死後與出生

第六章 生死唯心造

第七章 超越生死之道

第八章 生死關懷

第九章 中土人士的生死觀

第十章 史料中的輪回事件

第十一章 輪回說與心靈學

第十二章 對生死之謎破解歷程的反思
收回

詳細資料

    ISBN:9787511709851
    規格:平裝 / 466頁 / 普通級 / 1-1
    出版地:中國

    本書分類:哲學/宗教> 宗教> 總論
圓覺宗的正統

對待吳潤江上師創立的圓覺宗有三種做法:

(1)採取溫和的做法,知道圓覺宗的傳承有問題,但仍然承認吳潤江上師傳至智敏上師及慧華上師的傳承,而且我們會承認圓覺心法是有傳承的。

(2)像敏卓林寺及雪謙寺一樣的做法,絕對不承認吳潤江及他的圓覺宗的傳承。

(3)像王淵明居士一樣,正式承認吳潤江上師及圓覺宗的傳承。

19-7-2011, 22-8-2018


圓覺宗的傳承應該僅承認諾那華藏精舍亦即智敏及慧華的傳承為主,梁乃崇的傳承可以不理。甚至可以不理會其他所謂吳潤江弟子的傳承。梁乃崇居士創立圓覺文教基金會。


圓覺宗諾那華藏精舍的李泰縣上師已經閉關多年,應該有所成就。末學今日要承認李泰縣上師與二麻子(越塵居士/趙躍辰)同為諾那華藏精舍的合法上師,同為圓覺宗的第八代上師。圓覺心法還是有傳承的。但圓覺宗與紅教白玉寺不合的部分是沒有承認的。這是圓覺宗不共。第三世貝諾法王一再強調,圓覺宗沒有問題,諾那華藏精舍沒有問題。末學並承認諾那華藏精舍是圓覺宗的唯一合法代表。(13/Jan/2019增添)


台灣的諾那華藏精舍是唯一的正統,梁乃崇的圓覺文教基金會可以不理。香港的諾那明星精舍不及諾那華藏精舍之正統。其他皆是假冒圓覺宗的。

以上是我作為藏傳佛教的正宗弟子而非圓覺宗的弟子的看法。我支持圓覺宗的諾那華藏精舍為圓覺宗的唯一的合法代表。請不要向我詢問。請向其他資深的密宗弟子請教。我以前曾經接觸過諾那華藏精舍、圓覺文教基金會及諾那明星精舍的人,故略知一二。謝謝。

(大寶法王傳奇之)大寶法王的特質

主講:大司徒仁波切

今天大家在居士林共同持誦咒語的共修,是非常重要的功課,功德也是非常廣大的。共修持咒的修行方法,因大家今天有緣聚集在一起,這是一個具有同心的團體;每一個人的功德及智慧都是相同的,而且互相分享所有修行的功德及智慧。一個人要持咒一百萬或是更多遍需要很久的時日,然而我們今天帶著歡喜、清淨、恭敬的心,發願持誦大寶法王的心咒,如此每一位都能分享到其他人所持誦咒語的功德。在此特別提醒,不要因為大家一起共修持誦,可以分享其他人的功德,就表示可以偷懶;而是心存誠意和歡喜與大家一起同心持誦,這個功德是大家一起分享的,這是在傳統的修行中非常重要的功課。

今天大家能夠在這裡,一起共修持誦大寶法王心咒,是一個非常有意義及非常好的機緣。「大寶法王心咒-噶瑪巴千諾」,此心咒是匯集所有一切佛陀的加持力和慈悲心,因為噶瑪巴-大寶法王是佛陀事業的化身。促成這次的法會是化育基金會的心願,也是大家的真心與誠意;我感覺到,在諸佛菩薩以及大寶法王的加持之下才有如此的法會產生,這種修行及努力一定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而且也會幫助在座的各位啟發真正的智慧。

在持誦心咒之前,先與大家分享一個稀有和神聖的教授,是有關大寶法王特質的教授。當然大寶法王的特質是無限的,但是可以總歸成為十五項重要的特質。

【第一項特質】   
  
大寶法王是十方三世諸佛一切事業的化身。在佛教的用語中「十方」是指所有的方向,「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大寶法王是所有佛陀事業的化身。

【第二項特質】

大寶法王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總集體。釋迦牟尼佛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也是代表所有無限的法門,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的總集體。

【第三項特質】

大寶法王代表佛、法、僧,三寶之中的「僧」。僧中最高的僧團,而僧團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的僧團,另一種是具有特別特質的僧團。這特別的僧團是指菩薩,尤其是指觀音菩薩。因為大寶法王是觀音菩薩的顯現。為什麼呢?因為觀音菩薩被喻為一切諸佛之父,這是由於觀音菩薩是慈悲心的代表,如果沒有慈心,就不會有任何佛陀出現。

【第四項特質】

大寶法王是一切眾生的守護者。一切眾生都需要被保護,怎麼說呢?因為大寶法王代表慈悲心,是慈悲的顯現與化現,因此大寶法王能護佑一切眾生。

【第五項特質】

大寶法王是一切眾生的父母。父母養育孩子,將孩子一步一步的教育成人,從一個無助、幼稚的小孩,養育成為一位有解決問題的成熟大人。大寶法王是觀音菩薩的示現,是慈悲心的化現;從這個角度而言,大寶法王是一切眾生的父母,帶領一切無明的眾生,從什麼都不懂到開悟成佛。大寶法王發願要帶領每一位眾生,達到大寶法王修行的境界,也就是佛陀的境界。  

【第六項特質】

大寶法王被比喻為一位船夫、舵手、領航員,帶領我們渡過輪迴之海。將眾生從輪迴的大海中,一個非常危險的此岸運送到非常安全的彼岸,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第七項特質】

大寶法王被比喻為一位牧羊人,照顧所有的羊群。當羊群需要水的時候,牧羊人會帶著羊群到水邊;需要吃的時候,會帶領羊群到草原上。大熱天時,帶領羊群到陰涼之處;寒冷時,帶領羊群到陽光普照的地方。當羊群受到驚嚇,需要保護的時候,這位牧羊人會保護羊群,脫離苦難。因此,大寶法王會帶領一切眾生,脫離輪迴的痛苦。  

【第八項特質】

大寶法王是一位醫生。所有的眾生都罹患了貪、瞋、癡的三毒,由於大寶法王的無限慈悲心,將眾生從三毒中解救出來。

【第九項特質】

大寶法王如月亮的光芒一般,帶給我們清涼,將我們從煩惱的熱火解脫出來。

【第十項特質】

大寶法王如同太陽一般。眾生都有二元對立的思想,也都因為無明和我執而造成痛苦。我們如瞎子一樣,沒有辦法看到什麼才是對我們和周圍的人有好處;什麼是對我們有害。而大寶法王就像太陽一樣帶給我們光亮,使我們看到正確的光明大道,認清錯誤的曲折小路。能夠克服自己的無明、私心;克服我執及二元對立的陰影。

【第十一項特質】

大寶法王如一位好朋友,一位修行的伴侶。會幫助眾生成長,支持行善、克服困難。

【第十二項特質】
  
大寶法王是一切善法海的總集體。這個善法海包括所有佛菩薩的功德總集。大寶法王涵括所有的傳承,一切的悟者,甚至是悟境的本身。大寶法王也就包括了釋迦牟尼佛及釋迦牟尼佛的一切功德,因此大寶法王被喻為一切善法海的總集體。

【第十三項特質】

大寶法王是所有最尊貴本尊的總集體。佛證悟的境界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佛菩薩利益眾生的示現,都總集在大寶法王的身上。

【第十四項特質】
  
大寶法王是所有的護法、空行、勇父的總集體。因為護法是實踐佛陀所有的事業,而大寶法王是佛陀事業的化身,而護法、空行、勇父也代表佛陀報身的事業。因此大寶法王被喻為所有護法、空行、勇父的總集體。

【第十五項特質】
  
大寶法王是觀音菩薩的化身。觀音菩薩曾經發願,只要有任何一位眾生未成佛,觀音菩薩就不成佛,直到眾生全都渡盡。大寶法王也如同觀音菩薩一般,發願「眾生渡盡方作菩提」,一直到最後一位眾生得渡之前,大寶法王會不斷的化現,幫助眾生、救渡眾生。所以大寶法王被喻為觀音菩薩的化身。

以上是大寶法王的十五個特質。將大寶法王無限與不可數的特質,用簡單的定義與說明,濃縮成這十五項特質。在此作如此的比喻:當我們形容無限的虛空或空間,可用兩手來比喻這就是空間,雖然這並不是真的無限虛空,但是,質是完全相同的。我們可以用手來比喻一個空間、無限的虛空,同樣的我們可以用簡化的方法,將大寶法王無限與不可數的特質,在這十五個特質中呈現出來。

這些特質,是諸佛菩薩慈悲的化現;在我們眼前所看得到的、顯現出來的,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也就是說大寶法王本身就是佛陀事業的化身、是法門的總集體、是一切眾生的守護者、是醫生、是太陽....這並非只是一種比喻,實際上就是如此真實。

大寶法王是所有佛菩薩事業的化身,能使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因此今天我們能在大寶法王的壇城加持之下是非常幸運的。但是,僅僅是幸運還是不夠,還需要真正的開始修行。今天我們在這裡能夠持誦大寶法王的心咒,藉此喚起眾生沒有分別的慈悲心。只有一種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真正的啟發出內在的慈悲心,就是要非常非常真誠的發願,發菩提心-「為利眾生願成佛」。

發願能儘快成佛來幫助所有的眾生,這是最高無限的一種願心。只有一種心願能超越為利眾生願成佛,就是願能幫助一切眾生成佛、離苦得樂的心願,而且願意最後一個成佛,這也是觀音菩薩所發的大願。在此我們一起來學習所有上師們的行止,實踐觀音菩薩的心願。

釋迦牟尼佛以及蓮花生大士都曾預言,大寶法王本會以人類的化身,實行佛行事業,以祖普寺為中心,度化無量眾生。而在大寶法王的化身方面,提到共二十一個化身,並且每一位大寶法王在圓寂之前都會留下轉世預言信,敘述下一世的大寶法王的出生日期、出生地點、父母的姓名;並會一世接著一世的示現在世間,直到最後一位眾生都成佛為止。

蓮花生大士預言中的大寶法王,在西藏的楚布寺陞座,是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鄔金欽列多傑。大寶法王的法名也是蓮花生大士所預言的,共記載二十一個化身的法名及其容貌。

在此特別提出,我們不要誤解大寶法王只有二十一世,因為大寶法王發願「眾生度盡方成菩提」,大寶法王為了所有眾生,都會一直不斷的化現,持續的救度眾生,直到最後一位眾生成佛。所以我們誕生在這個時代是非常幸運的,應該著這二十一位大寶法王在世間時,親自去拜見大寶法王。

http://www.hwayue.org.tw/karmapa/karmapa_legend10.htm
要多些祈請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尤其是要多些祈請觀世音菩薩。因為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兩師徒在人間化現,對眾生有很大的利益。如噶瑪巴和夏瑪巴。如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

要多些祈請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和金剛手菩薩三部怙主,尤其是祈請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代表所有佛菩薩的慈悲。祈請觀世音菩薩等於祈請所有佛菩薩。

要多些祈請觀世音菩薩,要多些祈請龍樹菩薩。觀世音菩薩和龍樹菩薩對佛法住世很重要。
本帖最後由 哈佛專家 於 2024/5/21 14:06 編輯

還有羅卓仁謙師兄的幾個網站。我不太了解他,不敢胡亂推薦。但他好像是有師承的。謝謝。

羅卓仁謙
https://www.lodrorinchen.org

解脫協會
https://www.mokshah.org

解脫法堂
不動教理苑
https://www.moksharama.org

度母之家
https://khadirawana.org

岡波聖地
https://www.kampojanechen.org

葺葺花園
https://www.fluffy.tw

瑪倉噶舉
Martsang Kagyu
http://www.martsangkagyuofficial.org/cn/
http://martsangkagyuofficial.org/en/

下列的網站是有問題的
http://www.macangpaifoxuehui.org
http://www.macangmonastery.org
依噶瑪巴的教授,修四臂觀音亦能夠成佛,亦能夠證悟大手印和大圓滿。這是噶瑪巴的殊勝之處。
寧瑪巴的敏令崔千、薩迦巴的薩迦天津、噶舉巴的大寶法王噶瑪巴和格魯巴的達賴喇嘛是西藏人公認的四大法王。若加上班禪喇嘛,則為五大法王。而寧瑪巴、薩迦巴和噶舉巴也是在1962年後才有教主之設。格魯巴的教主是甘丹赤巴,不是達賴喇嘛。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兩位是西藏的最重要的政教領袖。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互相轉世,互相認證。達賴喇嘛地位最高,班禪喇嘛居次。達賴喇嘛管理前藏,班禪喇嘛管理後藏。達賴喇嘛、班禪喇嘛、哲布尊丹巴和章嘉呼圖克圖是清朝時格魯巴的四大呼圖克圖。換言之,是格魯巴的四大轉世活佛。
鄔金欽列多傑法王與泰耶多傑法王聯合聲明

2018年10月11日

鄔金欽列多傑法王與泰耶多傑法王於法國遠郊進行了數日會面。其主旨是為促成雙方個人間的相互認識和了解。同時,就如何共同致力於維護並加強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傳承一事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會面結束後,泰耶多傑法王與鄔金欽列多傑法王發表聯合聲明如下:

「我們雙方為能夠有這樣的機會,在如此平靜與放鬆的環境下見面,並結識對方而感到非常高興和欣慰。這是我們二人多年來的願望,現在終於如願以償。

此次會面的主要目的,是可以通過一些時間的接觸建立我們個人間的關係。在自由對話的氣氛中,我們第一次有機會了解彼此。我們也期望由此可以發展成為一種更加緊密的關係。

同時在會談中,我們就如何修復過去噶瑪噶舉傳承內部所經歷的種種令人遺憾的分裂問題進行了探討。我們認為,竭盡全力地統一傳承是我們應盡的義務與責任。

此事不僅對噶瑪噶舉派傳承的未來至關重要,並且關乎到整個藏傳佛教的未來以及所有眾生的安樂與福祉。因此,我們呼籲追隨噶瑪噶舉派的每一位都能夠一起參與到這項加強並維護傳承的行動當中。我們相信,恢復這充滿智慧與慈悲傳承的和諧是所有人共同責任。」
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與泰耶多傑聯合聲明:將共同負責夏瑪巴仁波切的轉世
By
vot.org
05/12/2023

【西藏之聲2023年12月05日報道】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傳承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與另一位噶瑪巴泰耶多傑發表聯合聲明指出,兩人為避免噶瑪噶舉傳承內部出現分裂,同意將共同負責尋找和認證噶舉傳承重要上師夏瑪巴仁波切的轉世。
圖源: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官網

12月4日,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在其官網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 另一位署名者是已故夏瑪巴仁波切認證的噶瑪巴泰耶多傑。

聲明指出,為維護和加強藏傳佛教噶舉傳承,兩位噶瑪巴將共同認證夏瑪巴仁波切的轉世,不會各自單獨行事。 同時,為了夏瑪巴仁波切的轉世能夠名副其實,兩位噶瑪巴將共同負責包括其教育、灌頂、口傳及口訣等教授。

此外,聲明也指出,夏瑪巴仁波切的轉世乃噶瑪噶舉內部事宜,不接受任何無關人士的干涉。

這份由兩位噶瑪巴聯合署名的聲明具有藏、中、英三個語言版本。

中文版聲明原文如下:

認證祖古轉世的傳統為藏傳佛教所特有,始於尊勝噶瑪巴乃公認之事。 從第三世法王噶瑪巴讓炯多傑的親傳弟子- 垛丹札巴僧格(第一世夏瑪巴)開始,夏瑪巴的轉世既成了藏地歷史最悠久的祖古之一 。 而其中大多數夏瑪巴均被納入噶瑪噶舉金鬘傳承之中,對整體佛教及噶瑪噶舉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然而,從第十世夏瑪巴卻朱嘉措圓寂後,超過一百七十年間,夏瑪巴的轉世都被禁止認證和坐床,這不僅是教法的損失,而且也在歷史上留 下了無法彌補的空白。

有鑑於此,我等頂嚴 —— 尊勝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德重恩弘,認證了全知夏瑪巴米龐確吉羅卓,並為其舉行坐床。 然而,由於眾弟子福薄以致第十六世法王入滅過早,且全知夏瑪仁波切亦在噶瑪噶舉內部紛擾尚未平息之前示現圓寂,著實令人遺憾。

無論是從歷代夏瑪巴之宏業,或是第十六世噶瑪巴恢復其認證等各方面,我們都可以看出:繼續認證夏瑪巴的轉世是我們的責任。 若能達到正確無誤、沒有爭議的轉世認證,將對噶瑪噶舉的團結大有助益。 於是,此番重任便落在了我們兩人肩上。 因此,儘管困難重重,我們仍進行了數次會面,竭誠相待,認真商議。 在此就討論結果總結如下:

一、我們將共同認證夏瑪仁波切的轉世,不會各自單獨行事。

二、為了夏瑪仁波切的轉世能夠名副其實,我們兩人將共同負責包括其教育、灌頂、口傳及口訣等教授。

三、夏瑪仁波切的轉世乃噶瑪噶舉內部事宜,我們不會接受任何無關人士的干涉。

總之,我們同為噶瑪噶舉中人,本就師承一脈,互為金剛兄弟。 若彼此之間互相爭鬥、製造分裂,不僅愧對歷代傳承祖師,也會親手將我們的教派毀於一旦。 所以,每一位噶瑪噶舉中人都應深切懺悔往昔所行,盡快完成至少十萬遍「金剛薩埵百字明咒」及一千遍「三蘊經」的念誦,如此將會利益巨大。 此外,我們要確保:從今往後不再令如此珍貴的傳承出現分裂; 任何時候,在以噶瑪巴及其心子為主的轉世議題上,不再出現任何爭議和分歧。 所有噶瑪噶舉實修傳承者的三昧耶應如水乳一般交融,團結和睦如一條潔白柔軟的哈達,此乃重中之重,請各位銘記於心。

泰耶多傑

鄔金欽列多傑

2018年10月,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傳承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同另一位噶瑪巴赤列泰耶多傑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兩人「就如何修復過去噶瑪 噶舉傳承內部所經歷的種種令人遺憾的分裂問題進行了探討”,並且認為統一傳承是各方應盡的義務與責任。

圖滇悲桑格西 開示集要
Geshe Thupten Palsang
如何在多生多劫持續做同一件事? 精選

****    只要不忘失菩提心,菩薩的學習計劃可以歷經多生持續實踐。一旦生起菩提心,你就開始利益眾生了,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做久了,累積經驗後自然就會愈來愈厲害。

《釋量論》第二品說:「眾相多方便,經長時修習。」其中的「長時」究竟有多長呢?一般而言,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去學習各種方便。

如何持續在三大阿僧祇劫做同一件事情?都不會有忘記的問題嗎?

也許我們心裡會覺得不可思議,而且心裡會有疑惑。不同輩子裡做的事情,難道不會因為忘記,而成為無法繼續、毫不相關的事情嗎?例如上輩子學會英文,但這輩子生到西藏,前輩子學的英文就用不到了。雖然可能因為前輩子學過,所以這輩子學英文時會覺得容易一點,但基本上這輩子你在做在學的,是與上輩子不一樣的事。

以上這種情況,對菩薩而言不是問題。雖然在每一生裡,菩薩看似學著不一樣的東西,但這一切是在有計劃的安排下,依照次第進行的。雖然要學的很多,但這些學習都是統整在同一件事情裡。

生起菩提心後,只要修習四白法、斷除四黑法,你將永遠不會忘失菩提心。就算你下輩子投生為畜牲,也會記得菩提心。

所以,一方面來說,只要不忘失菩提心,菩薩的學習計劃可以歷經多生持續實踐;再者,從地道的進程來看,菩薩最初發起菩提心,同時獲得小品資糧道;當他獲得上品資糧道時,就會獲得法流三摩地。一旦獲得法流三摩地,無論哪個世間的佛與菩薩在講法,他都可以去聽,而且也可以直接在佛像面前,就像親自見到面那樣地聽聞佛法。由於有這種條件,所以他可以學到非常多。

當他持續進步、獲得加行道忍位時,就會獲得四種陀羅尼,包括: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陀羅尼、忍陀羅尼。一旦獲得這些陀羅尼,就不會再有忘記的問題;獲得見道位之後,根據大乘的見解,他就獲得投生的自由,一旦獲得投生自由,當然更不會有忘記的問題了,此後他可以到上百個佛國剎土去學習。由上可知,即使只從靠著聽聞而學習的角度來看,都有能力做無邊的學習。

以下還有一個更容易理解的回答,只不過這種說法是無法以物力正理驗證的極隱蔽法,只能憑著經典為根據。這個回答是:如果你下輩子投生到淨土,例如極樂淨土或妙喜淨土,無論你學了再多都不會忘記直到成佛。由此可知,「多生多劫繼續學習」這件事情是可能的、是有路可走的。

多生多劫學習,要怎麼學?一方面可以跟佛與菩薩學;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自己思考;再者,一旦生起菩提心,你就開始利益眾生了,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做久了,累積經驗後自然就會愈來愈厲害。

就算你本來是個什麼都不太會的人,但是,當你生起了增上意樂、決心要利益眾生而後付諸實踐,剛開始時可能處處不順、到處碰壁,但你會在這個過程裡不斷地思考並且改進。在一生又一生的時間裡,你不斷實踐並且修正,到後來,你的經驗會變得非常豐富,對於如何利益眾生會變得非常在行。由此可知,透過方法,我們確實可以成為非常善於利益眾生、遍知一切法的人。

再者,智力的高低對這件事情的成辦也有很大的影響,我們的智慧不會永遠停留在目前這個程度,當智慧愈進步,我們能成辦的事情將會愈偉大。

以宗喀巴大師來說,他在世的時間並不長,若你學過宗大師的論著並且有一點體會,可能會對宗大師的成就感到驚訝,會覺得人怎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之中,能夠懂得這麼多。宗大師在二十二歲時寫下《金鬘疏》,這是一本針對《現觀莊嚴論》而寫的注疏。許多長時間學習《現觀》,學了二十甚至四十年的人,看過後感到驚訝不已的《金鬘疏》,竟出自一位年僅二十二歲的人之手。

在安多格登群佩這位大學者的著作裡,曾經如此寫道:「雖然龍樹菩薩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智者,但據說他世住六百年。如果我也能活得那麼長,一直不停地學習,說不定我也可能變得跟龍樹菩薩一樣。但宗喀巴大師僅在短暫住世的期間裡,就能懂得這麼多,真是令人感到無比驚奇!」

如何熬得了那麼久的辛苦?

再者,我們心裡可能會想,三大阿僧祇劫是多麼長的時間啊!要如何能熬過這麼長時間的辛苦呢?

這個問題,可以朝幾個方向去思考。首先,其實無始以來,我們在輪迴裡受苦的時間,不知經過多少個三大阿僧祇劫了,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我們也一直在辛苦努力著。只是我們做的努力,是沒有用的努力;而佛與菩薩做的努力,是有用的努力。與我們曾努力過的時間相比,佛菩薩用的三大阿僧祇劫真的很短,不過是一剎那而已。

只要你仔細想過無始以來我們都受了哪些苦,只要還留在輪迴裡,我們將繼續無止境地受苦,這樣思考下來,三大阿僧祇劫其實只是一剎那而已。所以,對於菩薩而言,你跟他說:「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能成佛呢!」他會說:「啊!只要這麼短的時間就夠了嗎?」

由上可知,時間的長短是相對的概念,而不是絕對的數值,就看你跟什麼做比較。就算只要花五年就能成佛,對某些人而言可能覺得五年實在太久了;但對於有心力的菩薩而言,三大阿僧祇劫只是一眨眼而已。

其次,我們會不會覺得做某事辛苦,與得到的結果大小有關。

為了成佛而做的一切,到底辛不辛苦?若真正認識佛的功德,特別對一個生起大悲心、非常想要利他的人而言,他明白一旦成佛,便可以在每日每日之間,幫助無數有情脫離惡趣、脫離輪迴,只要一想到這些,他不但不會覺得累,反而很高興自己能有機會為了成佛做這些努力!累,只是旁人的感覺,對一個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而言,他一點都不會覺得累。

就像一個不愛足球的人在場外看球賽,他覺得這種運動實在很累,不但會流很多汗,還會跌倒受傷;但對喜愛足球運動的人,特別是以前曾贏過很多場比賽的人,根本不會覺得累。

所以,是我們這種還沒生起菩提心、沒有大悲心的人,聽到「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努力」這幾個字,才會有這真辛苦的想法;但對於已經生起菩提心與大悲心的人而言,完全不會有累的想法。

我們現在都不太耐得了苦,由此可見,我們對於佛的功德究竟有多大,恐怕還不夠認識。

時間長短應該不是重點,重點是你在那段時間裡是否快樂。如果快樂,時間再長都可以,而且是愈長久愈好;但如果痛苦,時間長就很難忍受。假設我說,不論是否快樂,只要是長時間都是錯的,短時間都是對的,這樣並不合理吧?

我曾在電視節目裡看到一位女受刑人說:「在這裡,一天的時間比一年還長、還難熬。」在困苦裡的一天,感覺像一年那麼長;在快樂裡的一年,感覺好像只過了一天,一下子就過去了。

生起菩提心、一心利他的人,無論身或心都不會有困苦。在身的方面,因為他有慈悲心,不會傷害別人,所以很自然就遮止惡業、造很多善業,就算想著不要造善也會造善,這是因為他對眾生的慈愛心,使得他只要一看到別人過得好,就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喜悅,這樣的喜悅使得他順便就累積善業了。一個累積很多福德資糧、不造惡業的人,身體根本就不會領受到什麼苦。

在心的方面,一位生起了菩提心的人,由於心力強大,他的心根本就不會有困苦。就像尊者常說的:「每當遇到困難,只要憶念『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這個誓願,內心的困難感馬上就消除了。」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精進品中提到:「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為眾處生死,菩薩豈疲厭。」由於累積福德資糧所以身體舒服;由於菩提心力與證空慧,所以內心全無困難。既然任何時候身心都安適,為了利他而身處輪迴,又怎麼會感到疲厭呢?

當心愛的孩子遇到困難,身為父母的人若能幫上忙,父母會非常開心;當孩子終於得到了一個想了很久的禮物,父母就會很開心。那些善良又熱心助人的人常說,只要有機會幫助別人,他心裡就覺得很開心。

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有愛。菩薩對有情的愛非常大,只要有辦法幫上有情一點忙、讓有情獲得一點好處,菩薩會非常快樂!那種快樂,幾乎勝過獲得見道位的快樂。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第八品中曾說:「有情若解脫,心喜如大海,此喜寧不足,云何唯自度?」幫助有情,內心就會非常歡喜,這樣就非常足夠了;為什麼要放棄這樣的快樂,只求自己一人解脫呢?

尊者說過:「一旦你下定決心捨棄自己、一心利他,雖然還沒有獲得阿羅漢,也會嚐到跟獲得阿羅漢一樣的快樂。」這段話,也許出於尊者親身的經驗。

《入中論》說:「且如佛子聞求施,思惟彼聲所生樂,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一個長時修習菩提心的人,當他聽到別人來乞討的聲音,就覺得無比歡喜,那種歡喜的程度,比獲得阿羅漢果位還要更歡喜。想想看,光聽到有布施機會的聲音都這麼高興了,何況是真的布施呢?

聽到這裡,我們恐怕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吧!生起菩提心、實際去利益別人,竟是如此快樂。一旦到了這種程度,就算別人要他停,他也停不下來了。

…摘自:2014《釋量論》第二品略講 第九講 2014.9.19
顯宗和密宗的區別
更新日期:2010/07/27 08:16:07
學習次第 : 進階

顯宗和密宗的區別

      很多居士都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顯宗和密宗的區別是什麼?在剛開始接觸密宗的時候,有這樣的問題是必然的。今天,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如果能從顯宗和密宗的聯繫來研究這個問題,最終會理解得更為清晰。

      佛陀在菩提樹下得證悟後,曾三轉法輪。一轉法輪,是指對弟子傳授斷除二邊之“苦集滅道”四諦法,並安排了戒律等秩序,以圖用秩序的方便來斷除煩惱,這成為小乘弘揚的重點;二轉法輪,是指向弟子傳授理解“空性”的方便法門,以無自性之“般若波羅蜜經”為核心,這成為大乘佛法弘揚的重點;在此基礎上,佛陀更進一步三轉*輪,指示了“自性清淨”的教授。三轉*輪所傳佛法雖使後世有了“大乘”、“小乘”等名稱上的區別,但是,這些教法之間並無矛盾、高低、新舊的差別,都應該被看作是度化眾生的方便。

      根據眾生的根器不同,對之教化的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打個比方,對一個人來說是治病的良藥,用在另一個人身上可能就會沒有作用,甚至有副作用,對此理解為“各隨緣份”就可以了。

      佛陀入滅後,小乘佛教曾被廣泛弘揚,而大乘佛法並沒有在佛陀的聲聞乘弟子中傳播。而後幾百年,因為能夠理解和傳播此教法的高僧大德出現於世,大乘佛法開始廣泛弘傳。大乘佛法告訴我們的基本道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像佛陀那樣,依靠生生世世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最終“了悟自性” 而成佛。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無論是貧富、聰愚,都可以依靠行六度——佈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智慧,來積累福慧資糧,積累成佛之因,最後成就佛果。為此,大乘顯宗又被稱為“因乘”。教授此類道理的大乘經典是可以廣泛弘傳的基本教義,並沒有被秘密地傳授,所以就被稱為大乘的顯宗。其實,佛陀第三次轉*輪所講的教義,也是在此大乘教義的基礎上展開的,並無任何矛盾或違背之處。

      密宗的存在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佛陀教法中針對眾生的根器不同,而傳承出不同的方便法門。密宗度化眾生的方法,就是依據佛陀第三次轉*輪所指示的眾生“自性清淨”的道理,認為每個眾生的心性本來與佛無異,只是生生世世為貪嗔癡慢疑等塵垢所污染,迷失了自性,導致在六道中輪回不止。相對因乘而言,密教金剛乘還被稱為“果乘”,可觀眾生的本性清淨而修行。密法中,可以借助一些殊勝的方便法門修行,如利用誦咒、手印、本尊、直指心性等修法,以上師的殊勝加持與傳承、佛法僧的加持、以及空行與護法神的護持等為根本方式,可迅速達到體悟心性的成就。一般而言,通過大乘顯宗的方法來修行,最上等根基的人也需要一個阿僧祗劫才能證得一地果位;但是以密法的殊勝性,具根器的弟子甚至可以在一生中就得到虹身的成就。

      然而,也正是因為修行此密法對眾生的根器要求較高,同時對修行過程的戒律和誓言要求也比較高,所以密教的教法均被以往的傳承上師託付給空行和護法所護持,並不適宜廣泛地傳播。

      一般來說,接觸密法的居士也都要學習大乘顯宗的教法。這不僅是對學習密法的居士們的要求,在藏地的出家人也都要嚴格學習和理解大乘顯宗的教義,學習如何發菩提心,如何行六度,什麼是出離心等等。特別是修密法的弟子們,都要修“前行”引導,這是要求弟子們打好基礎,懂得一些大乘佛法的根本道理,在此之後,才能修行密宗中較高的一些修法。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密法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失去正確的方向。

      在修行密法之初,也可以按照上師的要求,先念誦一些密咒,如觀音心咒、金剛薩垛心咒、文殊心咒等,依靠密咒的加持,清除業障、增加智慧,使得今後的修學之路更少障礙。

德蘭根迥活佛  開示
2008年1月3日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