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原創作品] 如此信仰, 衰到無倫!

上刀山、落油鑊、勾脷筋、永不超生...Guest from 121.202.76.x 發表於 2011/6/15 21:38


唉!!夠啦,夠啦!!!上刀山、落油鑊、勾脷筋...驚嚇人唔死咩!!
論點太幼稚,駁你都費事!
首先,佛教和道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宗教,道教由中國老莊思想而來,佛教由天竺(印度、尼泊爾)傳來,基本上系統、信仰內容,通俗D講:連拜既神都唔同,完全是兩樣野,到明代先互相包容,歷史中道教逼害佛教徒,呢樣野點解叫鬼打鬼?最奇怪係點解被人逼害既就係「衰到無倫」呢?西方歷史中,基督教徒多次受到羅馬人逼害,十八世紀基督新教亦受過天主教的排擠和逼害,以閣下的講法,是不是基督教和天主教鬼打鬼?基督教因為受逼害而「衰到無倫」呢?
佛教經典中從來無提過耶穌去過印度,佛教亦從來無承認過有呢一件事!
作為佛教教徒我亦認為無可能,因為以色列同印度地理相距太遠,來回時風險太高和時間太長。
呢幾十年來我亦無聽過一個佛教既法師講過類似既事情!
後經查證,呢個講法係一個去過西藏俄羅斯人創作出黎架喎,佢仲出埋一本書叫耶穌失蹤之謎,佢係東正教徒添,咁關佛教乜事?
提示: 該帖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簽名被屏蔽
道教的理論確實從老莊思想而來的,道教中的太上老君就是老子(李耳)!
這是非常官方的說法!
只是老莊從未有提到鬼神之說,而道教則直認老子就是道祖,莊子為南華仙人,現今道教亦視道德經為其中經典!小弟有一老友曾當過道教的經生,他們每日亦要讀老子的「道德經」!
(轉貼)

道教創始於漢代, 形成於南北朝。任繼愈於 <中國道教史> 中, 論及中國道教的起源, 整體而言, 道教源於古代宗教和民間巫術; 戰國至秦漢的神仙人傳說與方士方術; 先秦老莊哲學和秦漢道家學說; 儒學與陰陽五行思想和古代醫學知識.
道教的起源和思想淵源可上溯古代原始宗教信仰﹑巫術和秦漢時期的神仙方術。中國的原始宗教,信仰對象繁多, 在鬼神和人之間互相溝通的是「巫」, 代表鬼神發言。 巫主要用以驅鬼﹑祈禳﹑禁咒, 用桃枝或畫虎形驅鬼。 春秋以後, 儒學視為顯學, 重視禮樂的實踐而不重宗教. 惟儒家入世的精神, 並不能解決心靈上的空虛感覺, 這有利於神仙方術的興起和各地巫術的盛行.

神仙的信仰起源於古代人們對自然界中種種神祕現象的幻想. 這些思想到戰國時發展及豐富起來. 神仙學說大抵始於莊子的寓言而為燕齊的方士引伸擴充, 成為神仙信仰的根據. 方士在戰國時出現, 宣揚神仙的存在, 並謂人服仙藥可以成仙. 戰國末年, 神仙信仰大盛, 齊威王, 燕昭王和秦始皇都先後派人到渤海中尋找傳說中的三神山和與地同壽的仙人。

從尋求神仙到自煉丹藥服食成仙, 是神仙信仰進一步發展。 在<戰國策>及<韓非子>中俱有獻不死藥的記載。至漢代更發展成服不死藥之風。兩漢時, 巫祀的風氣仍不斷發展,這些巫祀後來成為道教崇拜的對象。

黃老學者與神仙家的結合, 成功地創立了黃老的信仰。自漢武帝表彰六經, 儒學漸興, 黃老失勢。 此後黃老學者與神仙家密切結合, 朝向宗教發展。 <後漢書。楚王英傳>言: 「英少時好游俠,交通賓客, 學為浮戒祭祀。」 大抵而言, 宗教上的黃老信仰大概是道教前身, 具備了一定的宗教規模。

東漢末年, 天下大亂, 分裂割據, 政變戰爭, 連年不息。 上自帝王, 下至百姓, 地位和生命都缺乏保障, 整個社會比以往更加渴望安慰及精神寄託。社會對宗教的強烈需求,加上佛教的傳入的示範和刺激作用, 促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教因素重新活躍和發展起來。東漢以後, 便從方士、道術及神仙信仰中產生了具有組織系統的道教來,其中最稱著者為張陵之五斗米道及張角之太平道。

五斗米道又名天師道, 順帝年間, 張陵修道於鵠鳴山,「造作道書」, 在各名山設立二十四治, 廣收徒眾; 凡入道者須納米五斗; 以符水替人治病; 又令門徒誦念老子<道德經>, 以劍、印和都功籙為傳教法寶。

至於太平道源於<太平清領書>,道士于吉自稱得神書百餘卷於曲陽泉水上, 號<太平清領書>, 其徒宮崇上其書於朝廷。後張角得其書, 於靈帝年間創立太平道,

信眾達三十六萬。中平元年, 張角以太平道起事, 裹黃巾為標幟, 稱為「 黃巾軍」, 各地紛紛響應, 聲勢浩大, 東漢王朝大為震動, 鎮壓頗力. 不到一年, 張角死, 起事部眾漸趨瓦解, 太平道的活動也隨之終止.

而五斗米道有頗大的發展, 張陵傳子張衡, 張衡傳子張魯, 盤踞漢中, 自號師君。 建安二十年, 張魯以其地投降曹操, 五子俱為列侯, 而三子張盛則繼承父業。 西晉永嘉中, 張氏遷居至江西龍虎山, 自是世世相傳, 歷代稱為天師, 成為道教的正統。

迨晉武統一天下, 其對道教仍一踵曹魏以來之羈糜限制政策。 然武帝以後, 道教勢力復盛。降及東晉, 道教弘揚益見蓬勃。無論於道教修煉, 以至整頓教務方面, 迭有發展。 就煉丹藥方面, 東晉葛洪繼承曹魏以來左慈、葛玄一系之丹鼎派統緒, 撰有<抱朴子>, 申言內丹、外丹之吸納修煉, 求取延年養生。 至於重整道教組織, 確立完備宗教體系之道法, 東晉則有杜子恭, 劉宋有陸修靜, 梁有陶弘景, 而北魏則有寇謙之。

杜子恭所辦道團為東晉最有影響力之五斗米道組織。 他對整頓道教莫大功德, 一為剔除傳統道教中巫覡之術,初步洗脫道教迷信色彩。 次為修正漢末三張所建立之道教組織, 並使之脫離曩昔對佛教之依附, 成就一獨立之宗教團體。

爰及劉宋, 陸修靜繼起, 治理道教。其<道門科略> 中, 強調重整道教之必要; 並提出建立道教自上而下之固定教會組織, 置二十四治, 三十六靖盧, 內外道士二千四百人。 奉道者皆編戶著籍, 各有所屬。 此外更明確申明神職人員之升降制度, 令道教體系更完整。

逮乎梁朝, 陶弘景繼起, 對道教之弘播貢獻至大。 其著<真誥>, 雜用佛家之言。 其對道教之主要建樹一為對早期道教學說作總結改造, 次為確立整套神仙世界譜系, 構成道教承傳之歷史, 並創茅山宗, 兼容儒、佛思想, 至使道教規模更完備。

北魏寇謙之, 對改革北方之道教貢獻也至大。 其以「清整道教, 除去三張偽法, 粗米錢稅, 及男女合氣之術」, 「專以禮度為首, 而加之以服食閉練」作口號, 務求淨化道教內容。謙之復往見北魏太武帝, 得太武信任, 尊為國師。道教經寇氏努力弘揚, 成為北魏國教, 其後北周建國, 北周武帝、 宣帝皆有齋醮奉道之舉, 可見北朝道教之盛。

綜言之, 南北朝道徒積極改革天師道, 推動了道教之發展。 大抵南朝道教較重經法義理, 北朝道教講究禮拜功德, 故南方制作之經典遠較北方為多, 在宗教事業發展方面而言, 由於寇謙之僅憑政治力量推動道教發展, 其影響遠不及南朝道教改革之深遠。
提示: 該帖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簽名被屏蔽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