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1866 - 1925),本名孫文,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是醫師、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國民族主義者、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亦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在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其後以此稱謂對孫文的慣稱為「孫中山」。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為建立中華民國政府的革命發起者之一,由他所提出的《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亦影響深遠,是在海峽兩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
南京中山陵孫中山早年遊家鄉北帝廟時曾折斷神像手臂,並說:「佛若果有靈,能即禍我!木偶由人而作,豈能操人禍福哉?」(胡去非編:《總理事略》)法國漢學家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ère)認為孫中山自幼欽佩洪秀全,太平天國領袖販依基督教後,以搗毀偶像為基本教義,此舉可能「乃是三十年前人民起義行動的延續」(白吉爾:《孫逸仙》,第43頁,台北:時報出版)。
孫中山14歲時在夏威夷讀書開始接觸西方基督教傳教士,後來又在教會學校讀書,對基督教產生興趣,在香港拔萃書室加入基督教。成立興中會後,利用宗教從事革命事業。民國成立後,主張政教分立、宗教自由,注意宗教在道德建設方面的功效,如說「佛教為救世之仁」。到了後期,孫中山對宗教進行了批判。他就自己對基督教的態度轉變作了回顧:「予於耶穌教之信心,隨研究科學而薄弱。予在香港醫學校時,頗感耶穌教之不合倫理,固不安於心,遂至翻閱哲學書籍。當時予之所信,大傾於進化論。」(宮崎滔天:《孫逸仙傳》,《建國月刊》,第5卷第4期)他指出:「宗教的感覺,專是服從古人的經傳。古人所說的話,不管他是對不對,總是服從,所以說是迷信。就宗教和科學比較起來,科學自然較優」(《孫中山全集》第8卷,第316頁)。又曾就西方對中國的宗教侵略抨擊:「他們用政治力和經濟力來掠奪中國人的物質還不算,又用宗教來耗奪中國人的精神。一班神甫牧師倚仗着他們的國力,包庇教民,干預詞訟,欺壓其教以外的人,無所不至,受其虐者忍心刺骨。」(《中國國民黨為九七國恥宣言》,民國13年9月7日)
孫中山論宗教和民族的關係:
「大凡人類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結合成一個民族。宗教在造成民族的力量中也很雄大,像阿拉伯和猶太兩國,已經亡了許久,但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至今還是存在。他們國家雖亡,而民族之所以能夠存在的道理,就是因為各有各的宗教。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猶太人,散在各國的極多,世界上極有名的學問家,像馬克斯、愛因斯坦,都是猶太人。在像現在英美各國的資本勢力,也是被猶太人操縱。猶太民族的天資是很聰明的,加以宗教之信仰,故雖流離遷徙於各國,猶能維持其民族於長久。阿拉伯人所以能夠存在的道理,也是因為他們有穆罕默德的宗教。其他信仰佛教極深的民族,像印度,國家雖然亡到英國,種族還是永遠不能消滅。」
孫中山注意信仰的力量,以三民主義信仰團結革命同志。他曾說:「宗教之所以能夠感化人的道理,便是在他們有一種主義,令人信仰。普通人如果信仰了主義,便深入刻骨,便能夠為主義去死。因為這個原因,傳教的人往往為本教奮鬥,犧牲生命亦所不辭。」「我們國民黨要革命的道理,是要改革中國政治,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我們的這種主義,比宗教的主義還要切實。因為宗教的主義,是講將來的事和在世界以外的事;我們的政治主義,是講現在的事和人類有切膚之痛的事。宗教是為將來靈魂謀幸福的,政治是為眼前肉體謀幸福的。說到將來的靈魂,自然是近於空虛;講到眼前的肉體,自然有憑有據。那麼宗教徒宣傳空虛的道理,尚可收到無量的效果;我們政黨宣傳有可憑據的道理,還怕不能成功嗎?!」民族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內容之一,孫中山曾論及民族主義思想以及民族和信仰的關係:「大凡人類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結合成一個民族。」「中國人黃色的原因,是由於根源黃色血統而成。祖先是什麼血統,便永遠遺傳成一族的人民,所以血統的力是很大的。」
孫中山論三民主義信仰:
「人類對於一件事,研究當中的道理,最先發生思想;思想貫通以後,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義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後完全成立。何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呢?因三民主義系促進中國之國際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經濟地位平等,使中國永久適存於世界,所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