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羅民威
教會更新運動去年底發表了九九香港教會普查的第一階段結果,發現香港教會近年堂會數量雖然趨升,崇拜人數卻下滑,觸發教會群體內的不少討論。
教新於五月七日舉辦了一個座談會,探討信徒流失的問題,並分發有關堂會部分的詳細統計數據。座談會有近二百人參加。
教會增長到底應該以質取勝還是以量取勝,也許是一個永沒有絕對答案的爭論。不過從聚會參與人數看來,香港教會對於數量的問題,還是蠻關心的。而更為與會人士關注的,是數字背後所反映的教會現象。
和九四年的同類型普查數據相比,九九年的全港教會普查數據顯示,香港教會的堂會數字持續增長,不過增長已放緩,而崇拜人數就下跌近一成,當中以廿五至卅四歲以及六十五歲以上的會眾,跌幅最明顯,前者跌幅更達兩成六。不過,堂會崇拜人數的中位數就趨升。此外,過去五年全港有過半數的教牧同工曾經轉職,比美國教會的數字還要高。
這次統計的結果相信會觸發相當多層面的討論和關注,而這次座談會的焦點就集中於信徒出走的問題。到底為何崇拜出席人數會減少?在當天眾多的講者眼中,答案似乎都不一樣。這裏只能列出部分講員的其中幾點看法。
教會更新運動副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在聚會開始時說,香港教會會友的年齡中位數約為卅二點二歲。他認為這些信徒不少是中產的夾心階層,在家庭、事業和教會都要上下兼顧,付出多、休息少,所以出走問題亦特別嚴重,其中不少是一度十分熱心事奉的一群。
本身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的中華基督教會馬鞍山堂值理方奕霖覺得,過去教會討論出走問題時,常假設愛主的基督徒必然會定期出席崇拜聚會。但他說,由於都市生活緊迫,工作壓力不斷增加,部分仍是愛主的會友因而沒法參加主日聚會,並非故意出走,但教會卻又不多理會,只擔心是否還應該找他事奉,久而久之就和教會的活動疏離。他說,社會已只從功能角度看待人,若教會也是如此,一些疲倦的信徒也會情願不返教會。
不過他指出,若人人回教會只要求被牧養,恐怕熱心者最終會倦透了,「當廚子的會最終埋怨自己沒得食」。因此問題是如何避免將牧養責任放在一小撮人身上,使信徒能互相建立。但他強調,面對信徒流失,教會不應只從搞更多活動找新人填位了事,迴避了教會本身的問題。
本身是崇真會會長的丘頌云長老就覺得,現時一些教會工作是夠多了,但大都不以人為本,對信徒所面對的壓力憂傷等都關心不足,有些信徒捱不住,或是為了療傷,或是為了避開所屬教會並非以人為本的功能性事奉氣氛,會暫時到一些新市鎮堂會「隱姓埋名」避一避。而三十多歲的信徒面對工作和照顧子女的壓力,時間分配亦見緊拙。
丘頌云認為,現今信徒經常受著流失的拉力所影響,若教會再加上推力,則流失只會更多。
不過本身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副會長的陳升惕認為,調查顯示教會的牧師傳道轉職頻仍,關係不易建立,加上信徒面對的社會挑戰人人不同,會友其實需要反省是否對牧者要求過高。他說,一些會友在自己的專業團契中找到支持,教會可以摸索一些新模式來讓會友分享生命中的困難。
而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陸輝牧師就覺得,信徒的要求無論多麼多、多麼高,都是他們的要求,牧者就有責任要收集、處理。而建立平信徒同儕間的支持牧養,以及建立平信徒事奉系統,讓更多人參與事奉,下放權力,是重點所在。
會後胡志偉對本報表示,細胞小組教會以及基督教協進會皆有興趣以是次統計為基礎進行比較分析。至於關於神學院的統計數字,將會在下半年公佈。
每一位缺席的信徒,背後的原因可能都不盡同,千頭萬緒,很難一概而論。這些原因當中,有多少是教會本身可以改善之處,有多少是會友個人的問題,又有多少是社會共同面對的因素?不過綜觀當天討論,大家似乎都傾向覺得要解開問題,重心不在於進一步加強大型佈道工作,而在於改善教會本身的牧養關顧以及分工安排。
一、堂會數量的增長持續放緩。九九年全港華語堂會數目共有一千一百廿九間,十年增長率為百分之之二點七,較八○至八九的百分之三點六為慢。而九四至九九年的年均增長率(百分之一點四)亦較前五年的增長(百分之三點九)少。
二、過去五年間曾經植堂的堂會有一百七十六間,有計劃在未來五年植堂的堂有一百廿五間,正在計劃但未有決定的有二百卅一間。
三、八九至九九年停止聚會的堂會數量有七十六間,八○至八九年則有四十九間。
四、堂會與人口比例,由九四年的1:5715,回升至1:6061。最多堂會的地區為油尖旺和深水(土步),增長最快的是西貢和大埔,油尖旺和深水(土步)亦不俗。發展較慢的有黃大仙、九龍城、沙田及中西區。出現負增長的包括觀塘及灣仔。
五、堂會支出絕大部分以內部運用為主,只有半數的堂會能以百分之六或以上的支出作對外奉獻。
六、在全港二千五百多名受薪教牧傳道同工計算,過去五年有轉職者佔約五成六。
一、各項會眾人口數字均有下跌。與九四年相比,名冊會友由卅八萬一千下跌至卅四萬五千,居港會友由廿五萬七千下跌至十九萬七千,平均崇拜人數由十九萬四千跌至十七萬六千。不過報告認為,由於過去五年間部分宗派曾大量整理會友名冊;加上九四年普查的樣本誤差,搜集得來的堂會總數高於實際數目,使九四年估計的各項數字均偏高;故五年來香港教會會眾人口的趨勢應介乎零與負增長之間。
二、中小型堂會的崇拜人數趨升。與九四年比較,雖然各類會眾人口的堂會平均數字均告下調,但堂會崇拜人數的中位數字卻由八十二人上升至九十八人。
三、少年會友數量稍升。五年間,十五歲以下會眾人數增加了一萬多人,其他年齡組別則全面下跌,當中以廿五至卅四歲及六十五歲以上的會眾跌幅最大,跌幅俱近四分一。
四、新來港人士佔會眾比例下跌。由九四年的百分之一點九下跌至九九年的百分之一點四。
五、教會祈禱會的平均出席率(以崇拜人數為基數計算),為百分之十三點六。有一成多堂會沒有人出席或不設該類聚會。
(資料來源:《一九九九年香港教會普查堂會普查部分簡要報告》,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二○○○年三月。)
據台灣《基督教論壇報》五月二日報道,台灣二○○○年福音運動委員會在四月亦完成了新一輯的台灣教勢報告。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台灣地區共有堂會三千六百零九間,與九七年相比增加了九十間。而基督徒人數約五十七萬多人,佔台灣總人口百分之二點六,比兩年前略增百分之零點一。其中台北靈糧堂以及教會聚會所的增幅達一成以上。不過整體而言,台灣出席崇拜的人數不及總會友人數的一半。
該報告每兩年公布一次,資料來源包括各宗派的期刊及堂會一覽表、兩份台灣教會報章,以及由該委員會出版的最新堂會機構一覽表。
時代論壇,200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