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 | 討論區 | 文庫 | 視頻 | IG | 手機版 | AMP手機版 | 简体中文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腦結構會影響宗教信仰取向

腦結構會影響宗教信仰取向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道,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一個人擁有並享受宗教信仰,可能與腦內的右頂葉腦區域活動較少有關。

美國密蘇里大學衛生職業學院健康心理學教授約翰斯通解釋,右頂葉腦負責發展「自我」意識。這個作出自我批評的區域靠著不時更新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例如:我的手、我的雞尾酒、我那聰明的交談技巧和我的愛好等等),來引領我們經歷肉體和社會上的狀態。較少定義自我的人較有可能擁有宗教信仰。

過去的靈性神經科學研究大部分都以正進行宗教活動的修行人(即冥想中的佛教僧人和祈禱中的天主教修女)的腦部掃描為基礎,令研究結果流於不夠仔細和不夠確定的流弊,無法斷定腦部區域活躍起來是基於對話語還是靈性方面的體驗。

因此,約翰斯通和他的同事格拉斯採用神經科學早期經考驗證明可信的技巧──研究腦部受傷的病人。研究員利用據腦部每個區域的專長所設計的考查方法,測試了涉及過去影像研究的腦部區域,然後判斷腦部區域表現和接受測試者自我報告的靈性彼此間的合作情況。研究員發現,二十六名接受測試者當中,宗教生活較豐富者的右頂葉腦較沉靜。在心理學上,這種身體狀態代表自我意識和自我聚焦活動較弱。

約翰斯通說,這項研究結果暗示,靈性體驗其中一個核心元素是無私。他補充,希望今次研究「將有助人們以較具體方式思考宗教」。

長久以來,靈性的宗教生活被視為心理和生理健康較佳。約翰斯通推斷,這些益處可能和較少著重自我而多著重他人有關。

約翰斯通又指出,「自我者」取得最大的寧靜可能是在冥想或禱告活動達到最深層次的時候。修行者形容那時自己與宇宙合而為一。

約翰斯通說:「當大家研究猶太教教律、《聖經》的舊約和新約、《古蘭經》、大量的蘇非主義文獻、佛教文獻和印度教文獻時,都會發現它們全都在談論無私。」

資料來源

大公報,2008-12-30

腦結構會影響宗教信仰取向.txt · 上一次變更: 2012/02/02 10:50 (外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