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 | 討論區 | 文庫 | 視頻 | IG | 手機版 | AMP手機版 | 简体中文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蘇國輝

蘇國輝.jpg

蘇國輝

蘇國輝(1948 - ),腦神經科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博士,香港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系講座教授,香港大學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當科學家遇上佛教 訪問蘇國輝教授

當上神經科學家的因緣

蘇國輝教授跟大部分的小男孩沒有分別,年幼時都是頑皮、好動、愛玩,不太喜歡讀書。當年的香港,因為大學學位短缺,中學生升學不容易。於是蘇國輝遠赴美國波士頓的東北大學。這裡提供5年半工讀的大學學位制,在5年內,有27個月由學校安排到與學位有關的職位工作。這不但可以提供一個寶貴的經驗,體驗到畢業後將會面對類似的工作性質,同時也提供一個穩定的收入。

「當時我的志願是做醫生,但在美國讀醫科學費很昂貴,所以報讀藥劑。」

第一年的暑期,蘇國輝為了賺取學費,上午到大學餐廳洗碗,下午和晚上到一間藥房學習配藥,工作了一段時間後,覺得很乏味。「我發覺藥劑並不適合自己,於是便轉讀生物學。」

在生物學的天地裡,他對遺傳學產生極大的興趣。其間,大學為他安排哈佛大學醫學院一個半工讀的實驗室職位,負責飼養基因突變動物的工作。這裡專門研究與遺傳學相關的腦神經科學題目,蘇國輝眼界大開,對腦神經科學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

回想起來,蘇教授有感而發:「當時我的工作只是在動物房照顧小動物,餵食、換籠子。但我沒有計較,主動幫忙做其他工作,包括煩悶的數據記錄。漸漸地,學懂如何觀察及識別有遺傳問題的老鼠,教授見我肯學肯做,便鼓勵我參與他的科學研究。作為一個大學二年級、還沒有畢業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這也算是我後來到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及當上腦神經科學家的一個因緣。」蘇教授所以經常勸學生做事不要怕吃虧,不單要做好分內事,也要主動找尋機會多做多學。

與佛教結緣

中學時期的蘇教授,曾經追隨基督教,每星期上教堂,經常跟教友或朋友談討生命及宇宙的問題,雖然聽了不少道理,但他始終覺得有一些疑團,得不到滿意的答案。這令他內心總有些不舒服的感覺。

蘇教授的姐姐在志蓮淨苑工作,是宏勳法師的弟子。有此因緣,約在二十年前,他有機會接觸和認識佛教,親近大德。

「起初,我只覺得佛教是一門寬大為懷、與人為善、使人很舒服的哲學。後來通過姊姊的關係,有機緣多去了志蓮淨苑,這是個很難得的道場,提供一個很莊嚴、優美、方便及安寧的環境讓人認識佛教。有很好的機會與一些法師和居士交流。這時我才用宗教角度去認識佛教,改變了我過往以為佛教是燒香拜佛、迷信的錯誤觀念。」蘇教授在2007年皈依三寶,宏勳法師座下,法名惟緣。

斯時,蘇教授開始對佛教產生興趣,很希望多參與佛教的活動,多聞佛法。他致電一個佛教團體,查詢如何可以知道更多佛教資訊和活動?對方告訴他:「你看《溫暖人間》啦!」自此,他成為了《溫暖人間》的忠實讀者。

驚訝佛教的博大精深

蘇教授很喜歡聽法師講解佛經的錄音帶和看佛教的書籍,從《溫暖人間》知道衍空法師在志蓮淨苑有一個講座,他聽罷,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並驚訝佛教的博大精深!

「在近數百年間,科學確實能幫助我們解釋宇宙和人生裏很多的事情,但有很多事情是科學無法解釋的,有很多重要的問題,佛法可以解釋其他宗教所不能解釋的,甚至能幫助解決這些問題,這是佛法最吸引我的地方!」

他引用了愛因斯坦的一句說話說:「任何宗教如果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他是一位科學家,講求實證,他認為佛教是一個可信程度極高的宗教。

蘇教授進一步說:「佛法給我的感覺非常愉悅。佛經的內容智慧如海,能從多方面(八萬四千法門),或深或淺,道出生命的真理,同時可以解釋到生死及一些科學解決不到的問題。佛教最令我驚訝的兩個概念就是『無常』和『因緣』,這是科學證實不到的,但這正正就是宇宙萬物的真理,是我們不能否定的。對佛教徒來說,這兩個概念會很容易接受,如果沒有用心去體驗的話,其實不是人人都能夠體會得到它的涵意,也不會知道那是如此重要。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發。所以,看佛經使我越來越能說服自己,佛教是一個很好的宗教,而且有科學驗證,絕對不是一般人誤解的迷信。」

腦神經科學與佛教的關係

佛法中的「五蘊」、「六根六境」,與腦神經科學原來有莫大的關係。蘇教授作這樣的解釋:「腦神經科學只有二百至三百年歷史,而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講的『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其實跟現代腦部神經科學的認知很配合。舉例說,我們的『六根』和『六境』,前者是眼、耳、鼻、舌、身、意,後者是色、聲、香、味、觸、法,是人對外界認知的過程,是由六根到六境,再到六識,講的是一個領域。」

蘇教授以眼神經科學來比對六根、六境和六識的運作:「打個比方,我們在森林見到一條又長又圓的物體,第一個反應就以為是蛇,很驚!後來發覺只是水喉,就不再害怕了。這個過程是這樣的:先由視覺系統『眼』去接收訊息,然後送到大腦扁桃體。記憶系統『海馬區』根據我們過往的經驗,幫助我們判斷:蛇是軟,水喉是硬;從而指揮我們作出相應情緒和行為,例如以為是蛇就嚇得大叫。」

「視覺系統除了看到事物外,還會和腦內的原有記憶互相交流,然後指揮我們作出相應情緒和行為等等……這跟佛陀講的『六入』、『六境』、『六識』、『六觸』和『六受』,是苦,是樂;或不苦,不樂等,都很吻合。現代腦科學就是希望用『領域』的概念,去探求大腦不同區域的功能。所以,作為一個腦神經科學家,我對佛陀這份智慧和內涵非常折服。」

科學弘揚佛法

蘇教授再引用另一位科學家——「激光之父」、196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湯斯的說話:「科學是用心去理解宇宙萬物運作之道,宗教則用心去理解宇宙萬物存在的意義;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能令生命變得豐盛。」

蘇教授一直希望通過研究實驗的種種成果,向大家傳達「腦健康」的訊息。多年前,美國院士雜誌刊登了一份報告,是關於一些藏傳佛教喇嘛禪修後腦部的改變,證實禪修對腦部有正面影響。他覺得這個研究方向很好,應該在香港大學推動這方面的研究,於是便開始探討。大概在五、六年前,因緣成熟下,與香港大學心理學系的李湄珍教授商討,大家一拍即合,便展開了「靜坐對情感認知功能的影響」的研究,並取得很鼓舞的結果,有助將來推動更多這方面的研究,傳達「腦健康」和開展健康老齡化的計劃。

蘇教授很堅定地說:「李湄珍教授的研究所提出的不同靜坐方法可以調校心境,所講的就是平常心。這個研究的結果認證了佛經內提到靜坐(禪修)對心境的影響。」

這為佛教徒科學家有這樣的使命:「總括來說,佛法非常好。信奉佛教的人應該在不同的角度去幫助其他人,這是佛教很重要的精神。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使更多人認識佛法和得益。如果能用現代人比較接受的方法去解釋,這也是弘法的一個方法。」

通過佛教 認識自己

蘇教授自從信佛後,身心自在,即使面對親人離世,也比較能夠安然面對。「通過佛法認識自己,認識到自己在這個宇宙的位置,便會有一個清晰的人生方向。我有幸在這個娑婆世界認識佛教,是很好的福分,很大的人生樂趣!」

蘇教授夫人也是佛教徒,茹素七、八年。蘇教授今年初開始持素。「我經常到國內開學術會議,別人見我吃素,也陪我不吃肉。」他樂得有機會分享素食的好處和意義。

其他研究方向

蘇國輝教授目前的使命之一,是以一些世界認同的科學手段,去證明中醫藥的功用,從而推廣。最近他研究發現,枸杞子所含的「枸杞多醣」,對視網膜節細胞及眼血管有多種正面作用。他的研究團隊已初步發現枸杞多醣能夠對青光眼和缺血性腦中風產生保護作用。另外,蘇教授目前研究方向是使用多渠道的方法,來促進視神經及脊髓軸突再生,致力研究探索神經保護和再生的因素,包括納米醫學,營養因子,運動,中草藥提取物,其他一些小分子,免疫反應,康復訓練等。

資料來源

溫暖人間第341期,文:Margaret Li,圖:Tim Liu,2012-09-13

蘇國輝.txt · 上一次變更: 2017/02/06 12:58 由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