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 | 討論區 | 文庫 | 視頻 | IG | 手機版 | AMP手機版 | 简体中文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靈性_宗教信仰與基因

靈性、宗教信仰與基因

把科學與信仰相提並論,一向是敏感話題,極容易引起衝突。在碰過幾次釘子後,多數人都不輕易表態;只有少數熱心信徒及好辯的無神論者,才經常纏鬥不休。只不過雙方壁壘分明,誰都難以說服對方。

提到信仰,通常指的是相信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好比說人有靈魂、舉頭三尺有神明、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以及死後還有另一個世界等。這一切信念,似乎是人的通性;不同時代、地區的人,都出現類似想法。因此有人提出:人的靈性(spirituality)可能寫在基因當中、然後以固定接線的方式表現在我們的神經系統。

信仰可能與神經系統有關的想法,已有相當歷史,但在近10幾年來神經科學與分子生物學有長足進展之前,支持證據有限,而難以取信於人。對虔誠信徒來說,那更是離經叛道的說法;尤其是說突發的宗教皈依,是大腦顳葉出現癲癇發作造成的。

這種說法最出名的例子,當屬《新約聖經》中的保祿(保羅)。保祿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突然看見一道閃光,然後摔倒在地,並聽見基督的聲音。這種喪失平衡感、出現幻視幻聽等現象,是顳葉癲癇的常見症狀;史上還有穆罕默德、聖女貞德及杜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也可能患有同樣疾病。還有研究者提出:「顳葉出現短暫、局部的電位變化,但不致引起肢體抽搐的癲癇發作,可能與宗教經驗有關。」此說更引起信徒非難:怎麼可能說自己一再檢視的信仰,是由腦中神經出現短暫失常造成?

顯然,顳葉癲癇只能解釋個案,不可能適用所有信徒。不過「宗教經驗」似乎是人類本能之一;換言之,人似乎天生擁有靈性,信仰也由此產生。心理學問卷裡有「氣質與個性清單」(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inventory)一項,心理學家克羅寧傑(Robert Cloninger)從中挑出了三項他認為代表靈性的特質,建立了「自我超越感量表」(self-transcendence scale);這些特質分別是:忘我(self-forgetfulness)、超我認同(transpersonal identification)及神秘感(mysticism)。

對國人而言,這三項特質應該都不陌生,像物我相忘及天人合一,是聖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許多人藉打坐、冥想及誦經也試圖企及;而面對神秘莫測的大自然,感覺自身渺小,更是人類共通經驗。愛因斯坦說過:「人類最美妙且深刻的宗教經驗,莫過於神秘感;如果說上帝這種概念真的存在,那應該是個微妙的精神體,而非許多人心裡所想的人形圖像。」看來愛因斯坦有相當高的靈性(自我超越感)。

克羅寧傑使用自我超越感量表,得出了幾項有趣的發現,第一,與其他氣質個性相比,這三項特質之間有極高的相關,顯示它們可能擁有共通的生物基礎。其次,這些特質與種族及年齡的關聯不大,但與性別有關:女性要比男性高出18%;亦即:女性似乎更富有靈性。最後也是最有趣的一點,是靈性指標的高低與宗教信仰之間,並無顯著相關;換言之,一個人上不上教堂與他的靈性高低幾無關聯。

接下來研究者不可避免要觸及的,是先天與後天的問題,亦即:靈性與宗教信仰是由天生性向決定,還是後天學習得來。熟悉這方面研究的人,都知道以從小分離的同卵雙胞胎為研究對象的好處,因為他們有相同的基因組成(先天),卻有不同的成長環境(後天)。這類研究的結果是:受先天影響較大的是靈性而非宗教信仰;一個人信不信教與信什麼教,則與後天環境有較多相關。

那麼,是否有某個或一群基因造成了人類的靈性?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海默(Dean Hamer)於2004年寫了本書《上帝基因》(The God Gene),宣稱某個與生物胺(biogenic amines)儲存有關的基因變異,與自我超越感之間有較高的相關。問題是該項結果尚未正式發表,正確性還有待驗證;再者海默於10多年前曾犯過「同性戀基因」的錯誤,因此這項宣稱受到不少人嚴厲質疑。

其實上帝基因不過是引起話題的噱頭,重點是:不論有無宗教信仰,每個人多少都帶有產生自我超越感的基因組成。至於擁有這種靈性是否具有演化的優勢,或者只是某種生理作用的副產品,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資料來源

潘震澤,《科學人》2005年9月號

靈性_宗教信仰與基因.txt · 上一次變更: 2012/02/02 10:50 (外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