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日本真言宗在香港與台灣(簡表),補充唐密傳承

(以下是轉載)

東密的修行次第

近年東密開始逐漸回傳國內,而很多道友苦於沒有接觸過東密而開始胡亂翻閱網傳資料自學,末學分享一下大體修學次第供諸位參考。

真言宗分三種灌頂法式。

1:結緣灌頂—為種下來世成佛之因,大阿闍梨為一切眾生作結緣灌頂。傳一本尊簡修法,以作入門之便。 (是修法,並非一咒一印)

2:受明灌頂—又名學法灌頂,准許修習真言宗金胎兩部大法。此種灌頂分開金、胎兩次。亦有可能只得金或胎一部。基本上現代受明灌頂授金、胎、蘇悉地三部法許可修習。灌頂前修習四度加行,由上師決定灌頂可否。

3:傳法灌頂—修行成就,正式成為阿闍梨,可以為人灌頂傳法。

近代日本方面為配合社會需要,得受明灌頂者可得阿闍梨稱號,得傳法灌頂者稱大阿闍梨。

受明灌頂前修四度加行,不同流派有不同要求。一般修習四加行一年或三個月,由上師判定可否得灌頂。灌頂後仍需繼續修習。可以指導已皈依弟子,為軌範師。但不可為他人作灌頂,也不可收弟子。一者修學未有成就,二者本身未得傳灌頂法。三者未得傳法灌頂,就算拿著法本做,也沒有法流。受明灌頂或學法灌頂是修真言宗法必需取得許可,否則私自修習得越三昧耶罪。

近代有些未證言證的人急於以出售真言宗密法圖利,受明灌頂後就為人灌頂傳法,收弟子、收供養,圖利自肥。此種現象,一方面影響真言宗聲譽,二亦影響廣大有心求真言密法者的信心,三更嚴重的是同時亦種下金剛地獄種子。

19-4-2018
香港真言宗居士林的寶訓
黎乙真祖師 寶訓:〈真言宗修行者須知〉

一凡修習此觀行法門者,不論男女老幼,富貴貧賤之人,皆可學習,但必須深信佛法,不雜外道,改惡行善,知因識果,勤修懺悔,堅持戒行,發菩提心,於四無量心,五大弘誓,六波羅蜜,十上善業等等,實踐躬行,為世上之完人,作社會之良導,然後尋師引入曼荼羅,得灌頂受法已,發勇猛精進之志,誓以此一報身,超出苦海,擇地結壇,潔淨齋戒,每日三時,上堂修習,恭對本尊,結跏趺坐,手結印契,口誦真言,心作妙觀,若勤行不倦,以我之三密,感佛菩薩之三密,用功不久,自見本源清淨之心,圓明皎潔,如淨月輪,無始刦來一切業障,皆悉清淨矣。古云:眾生無始以來,所作罪業,若有形狀,盡虛空界,亦不能容,是故我輩修行,每為宿業所牽,十人九退,况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刼,方成正覺,轉生再世,中陰一隔,已昧前因,復沉苦海,茫茫三界,何日可以超脫乎,惟修此三密加持之法,藉賴我佛福智圓滿,萬德莊嚴功德之力,以斷惑證真,所謂速疾力妙三昧,比之餘門所修,以過患斷者,不可同日而語也。古謂定業不可轉,三密加持力,無始諸障難,一切皆消滅。又謂真言行者,若以本尊三密方便,勇猛精進,觀之行之,此生必獲除障蓋三昧。又云: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又云:俱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故修此妙法,可以即身成佛,有志出世者,須直下承當,勿自甘暴棄可也。

一灌頂時,從師所受之本尊印契密言,必須勤功結誦,終身奉行,至於本尊之慈悲喜捨,種種莊嚴之德性,須當步武躬行,方可希求本尊冥薰加被,又須信力純篤,不雜入絲毫異端,外道、神怪之法,不求世間一切名利恭敬,每日入堂,精進修習,不久便得消除煩惱,三密相應,無邊妙用,逐漸發生,若行者於定中發現種種善相者,此乃感應道交,法爾應有之事,不可詫怪,亦不可向外人道及,誇耀於眾,以亂眾生視聽,罪過不輕也。

一凡修本尊供養之道,有事有理,如建立壇場,塗拭陳設,懸旛張蓋,種種莊嚴,香、花、燈、塗、閼伽、飲食、誦明、結契、禮讚、旋繞、布施、福善等件,皆事供養也。而理亦有存焉,倘能運心普遍,觀行精純,爇一瓣之名香,遍十方法界,灑一滴之淨水,濟十類孤魂。壇內種種之供物,化作無邊雲海,上奉諸佛,中奉聖賢,下及六道,平等供養。蓋供養他方已成之佛,祈求法力加持,即供養自身未成之佛,而得慧光內發也,是所謂平等普遍也。故壇中供品,對面則供養佛聖,反觀則供於自身也。

供養品物,種類頗多,但其中最勝者六種,即淨水、塗香、燒香、香花、飲食、燈明、是也。蓋此六供,即表六波羅蜜,而脫六道眾生之苦惱者也。
一閼伽、表布施福善,脫餓鬼飢渴之苦。
二塗香、表戒德清涼,脫地獄炎燒之苦。
三華鬘、表忍辱莊嚴,脫修羅鬭諍之苦。
四燒香、表精進焚修,脫人間失意之苦。
五飲食、表禪悅飽滿,脫諸天退沒之苦。
六燈燭、表智慧光明,脫畜生愚癡之苦。

如上種種供物,以我禪定之力,運廣大之心,加以作法之軌範,及真言印契之功能,三密感應,加持力故,能顯現六大菩薩,往返十法界,救濟六道之苦惱,增長四聖之法樂,若事若理,平等週遍,無碍圓融,所謂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養而住也。凡修真言行者,須深得其中精神,方可以入壇行道,否則與外道獻祭,有何異乎。

一境細心粗,妙觀難成,古有明訓,而真言字相、種子、三昧耶、本尊儀容,其始末如何變現等法,種種俱由師授,須得一脈相傳之口訣,方知次第門徑,如飛機沖天,必要識駕駛機件之法。如輪船渡海,又須知風濤沙綫之方。倘若妄作妄為,其不至隕滅者幾希矣。若不求人指授,自修無效,而妄詆如來大教,則罪過非輕也。

一此法名不可思議神通乘,如法修之,只此一生,圓滿菩提,欲學者,可求戒品清淨,福德學問最勝者,而受之。古云種田須依好地故也。

一梵音句讀,及手印作法,俱有師承,今此書原為於教授時,便於聽法者而設,非以為流通本也。或有人偶得此書,不求密宗明達指授,而妄自修習,必至徒勞無功,今有不知內觀境界,又無作法口訣,梵音之韻符未正,而亦教人行道,貪受世間名利恭敬,以盲引盲,實無功而反有過也。

一凡有印契,除同修者外,不可被別人見之,如有急事,定要結印者,須以袖袍、或巾布等件蓋之,方可結印也。

一凡有印契真言,必先習練精熟,則於作法時,方無悞謬,若不純熟,倉卒入壇,必不如法,則聖賢不喜,無功而反招罪咎也。

一此書雖已詳列印明作法次第儀式,但其中尚有奧妙事理,仍須口授,方得完備,有志修習者,當求明法阿闍梨面授可也。

一道場觀,心月輪三昧,本尊種子、三昧耶形等等,本書雖畧有條舉,惟必先由傳法阿闍梨詳細解釋,其中若事若理,及入觀法則,然後實地修習,功深願切,自得心月光明,種種妙境,次第顯現,倘不知門徑關鍵,妄作妄想,則用功雖苦,必致徒勞也。

茲將諸經所示修行者應遵守之法則條列於左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云:諸欲入曼拏羅者,應先於普偏無餘諸有情界,起救護心,悉令獲得適悅快樂,及得一切最上悉地。

又云:若有不見大曼拏羅者,汝不應為說此三昧法,若有說者,違越三昧,以此三昧金剛,摧碎汝頂。

又云:諸餘未知此一印者,汝當慎勿為其指示。何以故?是彼有情,以不見大曼拏羅故,輒結是印者,不得成就,彼即生疑,反招殃咎,速趣命終,墮於無間大地獄中,復墮惡趣。

又云:汝不應以此秘密法,輒為人說,無令反招殃咎,身壞命終,墮大地獄。

一字奇特佛頂經云:持明者,先當受三皈,發菩提心,清淨澡浴,大悲愍念一切有情,於寂靜處,應結契印,親承禀而受,若異此結者,諸魅及毘那夜迦,而作障難,死墮地獄。不灌頂者,不發菩提心者,彼人前,不應結此等印。

又云:若有教主阿闍梨,不在受法道場內與人妄說如來秘密三摩地觀,秘密法藏者,此人好求名利。諂諛妄說,得四重罪,其聽者,生生得盜法罪,墮入地獄,永不聞正教法,若有受得如來秘密妙法,則常應四時不闕供養,行道、念誦、坐觀,常行精進,勿令懈怠。

又云:魔作幻惑,非關正智,唯心示變,莫取外緣,須常諦觀心性,見性最靜,心性無物,是相莫取,則無境界妄相因緣。

又云:壇內食分作三份,一份送與寺內供養大眾,一分施與貧窮乞兒,一分布施水、陸、虛空、諸眾生等。諸入壇弟子,及阿闍梨,並主人等,皆不合食,如其食者法皆無驗。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云:乃至身分舉動、住止,應知皆是密印,舌相轉眾多言說,應知皆是真言。

又云:燒除妄分別,成淨菩提心此名內護摩,為諸菩薩說。

蘇婆呼童子經云:若有誦持一切真言法者,先於諸佛深起敬心,次發無上菩提之心,為度眾生,廣發大願,遠離貪、嗔、癡、憍慢等業。復於三寶,深生珍重,亦應虔誠,遵崇大金剛部,當須遠離殺、盜、邪婬、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亦不飲酒,及以食肉。

又云:持誦人先須持戒,譬如芽種,皆依地生,由勤灌溉,令芽生長,世尊所說解脫法,清淨尸羅,具應修行,若是俗流,唯除僧服,自餘律儀,悉皆無差。

一字佛頂輪王經云:一切咒者,心常寂靜,堅持六念,係修咒法,發菩提心,即得成就,離菩提心,畢無成辦。

金剛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云:不應與未入壇場人說此法事,汝儻說者非但違失汝三摩耶,自招殃咎耳。

又云:應堅守正法,設遭逼廹惱害,乃至斷命,不應捨離修菩提心,於求法人,不應慳吝,於諸眾生,有少不利益事,亦不應作,此是最上句義。聖成行處。

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云:勿以此法於後世時,妄相付與下劣賤人,惡性眾生,破戒眾生,懈怠眾生,邪見眾生,小乘眾生,貪欲眾生,我慢眾生,如斯之類,不須為說此陀羅尼。

牟梨曼陀羅尼經云:若起貪欲心而誦咒,乞效驗者,當來成於夜叉種子。若無智心中而誦咒,求驗者,當來成於鬼神種子。若慈愍之心,大慈悲心,念佛之心,如是心中誦咒乞驗,當來成於如來種智,所為所作,得無障碍,一切成就。

金剛薩埵說頻那夜迦天成就儀軌經云:是中成就法,諸持明者,欲作此法,以慈悲為本,利樂為先,饒益有情,方能攝化,可得成就,若用寃親之見,取捨之情,而作此法,定不成就,復招重罪。

蘇悉地經云:於諸菩薩,及以真言,常起恭敬,於諸有情,起大慈悲,如此之人,速得成就;常樂寂靜,不處眾嬈,但作實語,作意護淨,如此之人,速得成就;若聞金剛威力,身得自在,即以諦信,心生歡喜,如此之人,速得成就;若人少欲知足,持誦真言,念所求事,晝夜不絕,如此之人,速得成就。若人初聞法則,身毛皆竪,心懷踴躍歡喜,如此之人,成就法器。若人夢中自見悉地,如經所說,心樂寂静,不與眾居,如此之人,速得成就;若復有人,於阿闍梨所,敬重如佛,如此之人,速得成就;若人持誦真言,久無效譣,不可棄捨,倍加增廣,願轉加精進,以成為限,如此之人,速得成就。

又經云行者須具足戒德,正勤精進,不貪嫉,不吝嗇。

又云:真言文句滿足,聲相分明,復持誦時,不得太急,亦勿遲緩,使聲和暢,勿高勿默,又不得心緣異境,及與雜人語,令誦間斷。

節錄畢。
日本觀音信仰中心為東京都台東區的聖觀音宗淺草寺、三重県津市津觀音、愛知縣名古屋市的大須觀音,合稱三大觀音。

地藏菩薩在日本
2016-09-27 10:52

地藏菩薩在日本

如果有機會到日本,會發現寺院、神社或農田、街頭,隨處可見戴著紅色圍兜兜的可愛菩薩,別懷疑那確確實實是地藏菩薩。而地藏菩薩塑像的隨處可見,幾乎與台灣的土地公可互相比擬。

日本地藏信仰約在唐朝隨著《大方廣十輪經》傳入,當時正值奈良時代(710~784年),這是地藏信仰發展的初階段,於平安時代(794~1192年)隨著密教的傳播而流行。

地藏信仰到了平安時代後期才真正興盛,除了人們熟知的地藏三經,從平安末期到鐮倉初期(1118~1333年),加上《延命地藏王菩薩經》、《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的流布,還有各種靈驗感應記與文學作品在民間流傳,使地藏信仰非常興盛,也開展出各種功能不同的地藏菩薩與造像,連寺院的庭園造景也往往結合了地藏造像,京都的廣隆寺,供奉全日最古老的地藏菩薩造像;地藏院是十四世紀興建的地藏寺院;高野山奧之院著名的水形地藏等。地藏菩薩在日本發展出不同的樣貌,開展出多元化的地藏信仰。『作者:邱惠敏 錄自《人生》338期(2011.10)』

日本的地藏小石像,好像是無處不在,很多的日本人都親切的稱他們為「地藏(お地蔵さん)」。日本演歌:『花笠道中』(台語歌:孤女的願望)的日文歌中,有一段是旅人迷途,懇求地藏菩薩,指點方向的歌詞,可見在日本日常生活中多麼倚賴地藏菩薩。

日本的傳說:各地的地藏菩薩,就像在自己故鄉的地藏菩薩一樣,在人們需要幫助時他就會出現,像魔法般幫助他們渡過危機。所以大家都對地藏菩薩,可以保佑他們一生的平安、生活餘裕的信仰,堅信不疑;也養成了,有什麼願望了,就向地藏菩薩祈求的習慣。地藏菩薩,是以救度天上以至地獄一切眾生的菩薩。從很早以前開始就在日本人身邊守護著,大家認為他像大地一樣,蘊藏著無量善根種子,懷著慈悲的心,一心一意為大家排憂解難。
關 於 大 黑 天 神

「大黑天」也叫大黑天神,民間也稱大黑天財神,他也中國傳統財神是有分區的,大黑天財神是西藏密宗中的一位財神,梵名Maha Ka La,為大日如來的化身,日本視為七福神中的「財神」,手拿萬寶槌,腳踩糧食谷倉,能招來財源珍寶,使食物經常豐足,能予貧困者以大福德,解除眾生生活的艱困及貧窮,圓滿眾生一切善願。

日本人心目中的大黑天,不僅是佛門的護法神,也為掌管農業五穀豐收與財富之神,為七福神之一。日語中,「大黑」讀音類似「大國」,遂被認為是與神道的大國主命為同一神,多半持有米袋、錢箱、木槌等物,神佛習合,成為日本獨自的神明。

在日本,這個神不同於印度與西藏,而被認為是財富之神。他經常捧著金槌作為一個神奇的錢槌,是看到坐在水稻的包上,與意味著充足食物的小鼠。

大黑天(梵語:Mahakala,藏語:Gonpo)

又意譯為大黑、大時、大黑神或大黑天神等,或者直接音譯為摩訶迦羅、莫訶哥羅、瑪哈嘎拉等名稱。

該神本是婆羅門教濕婆(即大自在天)的化身,後為佛教吸收而成為佛教的護法神,特別是在密宗中大黑天是重要的護法神,是專治疾病之醫神與財富之神。

藏傳佛教認為大黑天是毗盧遮那佛(梵語:Vairocana,藏語:nam par nang zhe)降魔時呈現出的忿怒相。

殊勝的大黑天法門

大黑天是梵語“瑪哈嘎拉”的意譯,又譯為“救怙主”,藏語稱“貢保”。他原是古印度的戰神,進入佛教後,頗受密教崇奉。

藏密說他是觀世音菩薩化現的大護法。

東密說他是大日如來降伏惡魔所現的憤怒藥叉形象,位居諸大護法神之首。在藏密中,他既是護法神,同時也是密宗修法所依止的重要本尊。

據說他的修法《大黑天神秘密成就次第》十分秘密,不是入室弟子不得傳與。

供奉大黑天的殊勝功德

大黑天在密教裡受到重視,原因是他具有四種特性,也就是四種保護眾生的功德。

其一,相傳他有無量鬼神眷屬,他們都長於飛行和隱身,能在戰爭中保護那些祈求的眾生,所以他又被奉為戰神。

其二是廚房神,他能保護眾生食物豐足。據唐僧義淨《南海寄歸傳》載,當時東南亞及我國南方百姓廚房和倉廩多供奉其塑像。

其三,相傳他與他的眷屬七母天女,能賜予貧困者福德,所以又有福德神之稱。

其四,相傳他常守護亡人墳墓,故又得名塚間神。

由於具備這些功德,他在西藏和蒙古的信徒中具有廣泛的影響。修習東密與藏密的人,對大黑天法頗為重視,其目標大多在祈禱為行者除魔,修行勝利成就與求福德。依『大黑天神法秘密成就次第』所述,此法至為秘密,非入室弟子不傳,甚至於付予萬金也不輕傳。

佛說摩詞迦羅大黑天神經

爾時如來告大眾言。今此大會中有大菩薩。名曰大福德自在圓滿菩薩。此菩薩往昔成等正覺。號大摩尼珠王如來。今以自在業力故。來娑婆世界。顯大黑天神。是大菩薩大會中。即起座合掌白佛言。我於一切貧窮無福眾生。為與大福德。今現優婆塞形。眷屬七母女天。三界游現。欲與一切眾生福德。唯愿世尊為我說大福德圓滿陀羅尼。爾時世尊開貌含笑。說咒曰︰

曩謨三曼多。沒馱喃。唵。摩訶迦羅耶娑婆訶。

爾時世尊。告大眾言。此天神咒。過去無量諸佛出世不說。若未來惡世中。有諸貧窮人。聞此陀羅尼名者。當知是人。降大摩尼寶珠。涌出無量珍寶。爾時大黑天神白佛言。若有末法中眾生持此咒者。我體若五尺。若三尺。若五寸。刻其形象。安置伽藍。若崇敬家內。我遣七母女天眷屬。八萬四千人福德神。遊行十方。每日供養一千人。若我所說有虛妄者。永墮惡趣不還本覺。若又以種種珍果美酒等供養者。將降甘露。時一切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其他參考資料:

(1)《大日經疏》等以此天為毗盧遮那佛的化身,即降伏荼吉尼的忿怒神。《大日經疏》卷十謂(大正39·687b):『毗盧遮那以降伏三世法門,欲除彼故化作大黑神。』

(2)以此天為葯叉王,為波羅奈國的守護神。據《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五〈分佈閻浮提品〉所載,大黑天女與善發乾闥婆等俱護持養育波羅奈國。不空譯《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中謂:『大黑葯叉王,婆羅拏斯國。』

(3)以此天神為摩醯首羅之化身,亦即冢間神、戰鬥神。《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護國品〉:『乃令斑足取千王頭,以祀冢間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唐.良賁於《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下謂:『言冢間者,所住處也。言摩訶者,此翻雲大。言迦羅者,此雲黑天也。(中略)大黑天神,斗戰神也,若禮彼神增其威德,舉事皆勝,故向祀也。』良賁且引不空三藏之說,謂大黑天神系摩醯首羅變化之身,與諸鬼神無量眷屬常於夜間遊行林中,食生人血肉,有大力,所作勇猛,戰鬥等法皆得勝,故大黑天神即戰鬥神。

(4)《玄法寺儀軌》卷二列出暗夜神(即黑闇天)之真言,其下注為大黑天神。此即以大黑天神為黑闇天。

(5)以此天為財福神,司飲食。《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受齋軌則〉條載『又復西方諸大寺處,咸於食廚柱側,或在大庫門前,雕木表形,(中略)黑色為形,號曰莫訶哥羅,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云:是大天之部屬,性愛三寶,護持五眾,使無損耗,求者稱情。但至食時,廚家每薦香火,所有飲食隨列於前。(中略)淮北雖復先無,江南多有置處,求者效驗,神道非虛。』據觀音菩薩所發深宏誓願,修持六臂瑪哈嘎拉能降服和救度末法時期中逐漸惡化之眾生;能庇護眾生,脫離中陰身之苦;能解除眾生生活的艱困及貧窮,圓滿眾生一切善願。瑪哈嘎拉是佛法中最重要之智慧護法,宜秘密供養、修持,則其加持迅速,日夜不斷。

空海與最澄兩大師的因緣
時間:2008-1-27 0:15:35 點擊:9 發佈:唐密網


  熙 明
  弘法大師空海與傳教大師最澄是日本婦孺皆知的兩位佛教大師,分別開創了東密與台密兩大宗派。但空海開創之東密真言宗為唐密之嫡傳,最澄開創之台密,乃天臺、唐密、禪宗及大乘戒法的雜合。下面,就兩位大師之交往弘法經歷作一整理,以從另一角度更好地感受兩位大師的風采。
  一、入唐受法比較
  同樣身為日本新佛教宗派的開山鼻祖,最澄與空海兩位大師有不少共通點:
  首先,均為同時代之俊傑。
  最澄大師生於767年,空海生於774年,兩人只相差7歲。而且,兩人都在青年時代經歷了山林修行。
  最澄俗姓三津首,幼名廣野,日本近江國滋賀郡人,祖上系中國東漢獻帝後裔。他14歲出家,19歲入東大寺受戒後卻突然跑到比叡山蓋了座草庵,過著山林修行的生活。對最澄來說,比叡山的修行生活是他的人生轉捩點。這時期,京城已遷移成功,而比叡山正位於平安京的艮位,也就是東北方,鬼門也。桓武天皇聽聞最澄的名聲,便召入京,並讓他跟隨遣唐使團入唐。此時,最澄37歲。
  與最澄相比,空海大師是地方豪族出身,俗姓佐伯,幼名真魚,贊岐國(今香川縣)人。15歲時,為了出仕而上京。18歲時,考進中央大學寮專授儒學的明經道科。如果朝這條路走下去,空海可以成為官僚,可是,他卻遇見一位僧人,受教了“虛空藏菩薩求聞持法”,爾後便在四國深山流浪修行。23歲回到京城,寫下《三教指南》,評論儒教、道教、佛教之優劣,斷言佛教是最勝之道,並宣言將成為佛教者。30歲時入唐求法。
  其次,於804年一起入唐求法。
  最澄和尚是公費“還學生”身分,而空海和尚是自費“留學生”身分。“還學生”與遣唐使一起入唐,一起歸國;“留學生”通常必須在大唐滯留二、三十年,從基礎開始學起。結果,最澄在中國只待了八個月半便與遣唐使一同歸國;而空海則在大唐學了整整兩年真言密教後,才踏上歸途。
  804年的遣唐使團的船隊總計有四艘船隻,空海搭乘第一艘,最澄搭乘第二艘,第三艘於途中遭暴風雨,只好又駛回日本,第四艘則行蹤不明,大概遇難沉到海底了。
  第三,均得大唐密教傳承。
  延曆二十三(804)年九月,乘船到達中國後的最澄和尚攜弟子到達台州府臨海,謁見台州刺使陸淳。陸淳希望最澄入天臺山,請道邃協助。道邃系天臺宗七祖,天臺山修禪寺座主。最澄於是入道邃門庭,並抄寫天臺經疏。十月初,最澄登天臺朝拜祖師(智顗)聖跡,佛隴寺座主行滿“傾以法財,舍以法寶”,並傳以印信。為了不忘祖庭之恩,最澄出資在佛隴寺內建造“傳法院”,以備將來日本留學僧求法之用。在天臺期間,最澄又師從禪林寺僧修然,得授牛頭禪;從國清寺僧惟象,得傳大佛頂大契曼荼羅行事。十一月五日,最澄結束天臺山巡禮後回到台州龍興寺,道邃為其傳授一心三觀奧旨和菩薩三聚大戒,並贈《道邃和尚付法文》及《道邃和上書》,作為天臺法脈東傳的印信。
貞元二十一年(805)三月,最澄返回明州準備隨遣唐使返國,他利用等船的時間,折向100公里外的越州,登上鏡湖之東的赤峰道場(今上虞市豐山),從密教大師順曉(密教五祖善無畏再傳弟子)受三部三昧耶的灌頂和印信。
  延曆二十四年(805年)5月,最澄搭遣唐使的船回國,向天皇上表複命。
  總計最澄在唐國只能滯留八個多月。“由於時間不夠,他對密宗僅知大概,不求甚解。”(茂呂美耶語)
  空海和尚搭乘的第一船經34天的風浪顛簸,於貞元二十年(804)八月十日飄達福州長溪縣海口,十一月三日隨大使啟程晉京,先到長安醴泉寺向印度僧侶學習梵文與印度哲學,後入青龍寺惠果大師門下。惠果大阿闍梨是“開元三大士”之一、密教第六祖不空大師的嫡傳弟子,為密教第七代祖師。他一見空海偉器,即有傳授衣缽之意。空海和尚自永貞元年(805)六月,先後得胎藏界灌頂、金剛界灌頂、傳法灌頂,並傳承了大阿闍梨的地位,成為惠果祖師的衣缽傳人,即正統密教的第八祖。
  惠果大阿闍梨以密教經疏晦隱不顯,不假圖像難以流傳,請供奉丹青李真等十餘人繪製大曼荼羅,雇二十餘名經生抄寫密教經藏,喚鑄博士楊忠信打造道具十五事,一併交付空海,並要求他儘快返國,保存密教兩部大法。授法事畢不久,惠果圓寂,空海為眾人推舉撰寫了1500餘字的碑文《大唐神都青龍寺故三朝國師灌頂阿闍梨惠果和尚之碑》,大師之成就由此可見一斑。
  元和元年(806),遣唐使第四船判官高階遠成一行達到長安,空海阿闍梨撰寫了《與本國使請共歸啟》,要求提前回國弘揚密教。高階遠成代為上奏大唐皇帝獲准,隨與空海一行辭別長安,三、四月間抵達越州。空海雖然已得經疏“三百餘軸”,猶歎“人劣教廣未拔一毫,衣缽竭盡不能雇人”,遂呈《請越州節度使求內外經書啟》,懇求越州節度使饋贈“經律論疏傳記,乃至詩賦碑銘、蔔醫五明”。是年八月,遣唐使船從明州出發,十月抵日本太宰府。
  總計空海大師在大唐滯留兩年時間,為惠果大師瀉瓶弟子,密教第八代祖師。
  二、最澄歸國後的傳法
  最澄大師入唐求法結束後於延曆二十四年(805)回國後,遞呈《上將來經疏表》,稱“最澄奉使求法,遠蹈靈跡,往登臺嶺,躬寫教跡,所獲經並疏及記等,總二百三十部四百六十卷”,並將其中用金粉繕寫的《法華經》8卷、《金剛般若經》1卷、《菩薩戒經》1卷等獻給向桓武天皇。桓武天皇即命有司抄寫天臺經疏7通,分送奈良七大寺,令南都學僧研習講讀,以祈“流布天下”;同年九月又敕在高雄山寺設立密教法壇,由石川、樫生二位禪師代天皇受灌頂,希冀“守護國家,利樂眾生”。延曆二十五年(806)正月三日,最澄向朝廷提出規範各宗度僧制度、新增天臺宗度僧名額的請求。這一方案得到僧綱贊同,二十六日朝廷頒發准奏官符,宣告平安京誕生了第一個佛教宗派――以比叡山為大本山的天臺宗,因其融合了大唐密教,又稱台密,以區別于空海大師創立的東密。
  以平安為基地的天臺宗從創立之日起,就面臨著奈良舊佛教強大陣營的挑戰,新舊佛教在許多方面發生衝突,而最基本的是大乘戒和小乘戒之爭。自鑒真在東大寺設立戒壇(754年),日本僧侶得度之前必須受小乘250戒,天臺宗新增的2名度僧自不待言,最澄大師本人在東大寺受的也是小乘戒。但由於日本的三大戒壇一直掌握在勢力龐大的奈良(稱南都)幾大佛教宗派手裏,天臺宗新僧在此受戒後經常不返回比叡山,為此,擺脫小乘戒的羈絆,新創建大乘戒壇,成為衡量天臺宗是否真正獨立於奈良佛教的分水嶺。大同元年(806),最澄在比睿山私設戒壇,為圓澄等100餘人授大乘戒律,徹底拋棄小乘戒。弘仁九年(818)誓言“自今以後,不受聲聞之利益,永乖小乘之威儀”,主動捨棄小乘250戒,並告戒弟子“今我宗學生,令開大乘戒定慧,永離小乘下劣行”,正式宣告與南都六宗的決裂。事隔僅2個月,最澄向朝廷上呈《天臺法華宗年分學生式》(六條式),稱“釋教之中,出家二類:一小乘類;二大乘類,道心佛子即此類。斯今我東州,但有小像,未有大類。大道未弘,大人難興”,要求將天臺宗度僧歸為“大類”。八月二十七日,將上述《六條式》進一步擴充,制訂了《勸獎天臺宗年分學生式》(八條式)。弘仁十年(819)向朝廷遞呈《請立大乘戒表》,公開打出“大乘戒獨立”的旗幟。
  天臺宗建立大乘戒壇,不僅是對小乘佛教宣告獨立,而且對南都六宗的生存造成威脅,自然遭到奈良諸寺高僧的合力圍攻,以大僧都護命牽頭,南都七大寺七位僧綱聯名上書朝廷,堅決反對在比睿山建造的大乘戒壇,將最澄斥為“紊亂法門”的元兇。在這種情況下,最澄大師于弘仁十一年(820)撰寫《顯戒論》3卷,明示大乘戒的理論根據,反駁僧綱們的惡意攻擊。這場與南都六宗舌戰筆伐,耗費盡了最澄大師生命的最後能量。弘仁十三年(822)六月四日,這位平安佛教的旗手終於倒下。七天后,朝廷發佈敕許設置大乘戒壇的官符,最澄大師的遺願得到實現,日本佛教史得以改寫。
  不過,最澄大師設立大乘戒壇的做法負面影響是深遠的。日僧大島龍玄在《日本佛教戒律的歷史變遷》一文(《法音》雜誌2002年第6期)中就對最澄提出了嚴厲批評。他說,中國唐代的道宣律師(596—667)對當時佛教界輕視比丘戒的狀況作了如下描述:“今時不知教,多自毀傷雲:此戒律所禁止是聲聞之法,於我大乘棄同糞土;猶如黃葉、木牛、木馬誑止小兒,此之戒法亦複如是,誑汝聲聞子也。”(《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道宣律師為了淨化僧界,提出即使是大乘僧人也一定要受持比丘戒,從而創立了南山律宗,他也因之被尊為律宗祖師。
  可見,最澄是逆道宣的南山律宗思想而行的,也完全捨棄了8世紀東渡日本的鑒真大師傳來的戒律,開闢了“無戒律之佛教”的道路,貽害至今,這也是他備受非議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空海歸國後的傳法
  大同元年(806)十月,空海大師在大宰府(今福岡縣)著陸,聽到熱情支持佛教的桓武天皇去世的消息,感歎自己的不遇。同時,由於沒有達到在中國學習二十年要求被禁止入京,只行暫時住在大宰府的觀世音寺內,托遣唐判官高階遠成將自己留學的成果《上新請來經等目錄表》代奏朝廷。大同四年(809)4月,平城天皇讓位于24歲的嵯峨天皇;7月,36歲的空海大師進入京都,定居高雄山寺。
  據王益鳴《空海學術體系的範疇研究》:
  空海大師入京,最先受到最澄的重視。據《傳教大師消息》,最澄派弟子經珍向空海大師借閱了十二部密教經典。此事表明,最澄之前已經看過《上新請來經等目錄表》,且為其中的內容深深地震驚,終於意識到自己在唐朝所學習的密教不過是旁系,而甘心對於空海執弟子禮。最澄當時屬於名滿日本的和尚,能主動向那時還末怎樣為人所知的空海請教,使我們感到最澄人格的偉大。最澄親自抄錄空海的《上新請來經等目錄表》,日本至今保存,是日本書法史上著名的作品。兩大師間隨開始了親密的交往,現存的《風信帖》即為證明。然而由於宗教立場的不同,兩大師的關係後又逐漸疏遠。
  大體而言,空海入京後不久就開始嶄露頭角,逐漸成為當時的宗教界、文化界的領袖人物。
  嵯峨天皇尤其欣賞空海,且以後者為師,彼此之間過從甚密。大同四年(809)十月三日,大舍人山背豐繼奉敕命而訪問空海居住的高雄山,空海向嵯峨天皇奉獻《世說新語》屏風兩帖。這樣,空海和嵯峨天皇之間的親密交往就開始了。翌年,嵯峨天皇改元“弘仁”(810年),九月發生圖謀讓平城上皇復位的藤原藥子事件,事件結果以藤原仲成被誅、藥子自殺、攏子皇太子被廢、平城上皇出家而告終。十月二十七日,空海上《奉為國家請修法表》,請求嵯峨天皇批准在高雄山寺修《仁王經》、《守護國界主經》等法以鎮護國家。空海在這篇奏章裏直接與日本當時的現實相聯繫,表明如果允許其在高雄山寺為國家修法,就能夠消弭謀反和自然災害等。此舉大獲嵯峨天皇的好感,立即敕准。其修法自十一月一日開始。此年,空海授予弟子實慧等人以傳法灌頂的職位,空海本人還被任命擔任東大寺的別當,一直到弘仁四年(813)。
  弘仁三年的高雄山灌頂,是空海生涯中極為重要的事件。它標誌著空海的存在終於為朝廷所注目、承認。當時接受灌頂的人之名單由空海書寫,今日仍可得見,稱為“灌頂曆名”。此“灌頂曆名”不但對於我們研究當時日本的佛教有頗大之裨益,也是日本書法史上的著名作品,因此歷來受到重視。
  最澄是此事的熱心參與者,他積極地鼓勵並帶領自己的門徒去接受灌頂,弘仁三年十一月五日致弟子泰范的書信即為證明。由此信可知,他對空海高雄山灌頂之事產生了巨大的宗教熱情,甚至放下前輩大家的架子,似乎以學生的姿態向空海請教,為自己以及本派弟子去接受灌頂而儘量和空海磋商,最後叮囑弟子泰范要提早去比叡山,以便大家做好赴高雄山寺的準備工作。
  “灌頂曆名”雲:
  弘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于受到金剛界灌頂人人曆名
  釋最澄因  播磨大掾和氣真綱金寶
  大學大允和氣仲世喜 美濃種人寶……
  這是金剛界結緣灌頂的名單。此次結緣灌頂在當時的日本尚屬首次。因此,作為俗弟子而首先接納的是和高雄山寺關係頗深的和氣仲世、和氣真綱、美濃種人,再加上最澄及其門徒“叡院已上十七人”。
  十二月十四日,空海又在高雄山寺舉行胎藏界結緣灌頂,接受者達到145人之多,太僧眾數最澄等22人,沙彌眾數善信等38人,近士眾數41人,童子等45人,音聲人20人。此次影響更大,太僧裏不但有最澄、光定、光仁等,還有來自南都東大寺、西大寺、興福寺、元興寺、大安寺和山階寺的大德。
  弘仁四年(813)二月,光定從空海接受密法;三月六日,泰範、圓澄、長榮、光定、康教這五人僧以及真叡以下12人沙彌,接受了金剛界傳法灌頂。
  通過這前後三次灌頂,空海奠定了自己在佛教界無可動搖的地位,其“道俗弟子”中不乏名士,甚至有“天下英雄盡入彀中”的傾向,為真言宗在日本的儘快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隨後,空海大師弘傳密教勢如破竹,簡錄如下:
  弘仁六年(815)  開創四國八十八所靈場
  弘仁七年(816)  開創高野山道場
  弘仁一四年(823) 御賜京都東寺為道場
  天長元年(824) 于神泉苑祈雨
  天長九年(832)  奉詔于高野山舉行萬燈萬華會
  承和元年(834) 奉詔於皇宮舉行後七日禦修法(仁王護國法會)
  承和二年(835) 三月二十一日入定圓寂
  延喜二一年(921) 醍醐天皇賜號「弘法大師」
  昭和四八年(1973) 一千二百年誕辰紀念大法會
  昭和五九年(1984) 入定一千一百五十年遠忌大法會
  四、兩位大師的疏遠
  最澄入唐學法回國後立即受到了桓武天皇的器重。但不久後桓武天皇過世,最澄大師失去庇護。為擺脫掌握了小乘三大戒壇的奈良舊佛教宗派的控制,最澄根據“教戒一致”的思想,認為他所弘揚的天臺宗乃大乘佛法,只需要受大乘戒就行,不必再受小乘戒,為此,積極奔走,努力推動設置大乘戒壇。但是因為朝廷雖准許天臺宗年度僧二人,但指定其中一人必須是密宗。因此,最澄大師只得主動接近空海大師,換言之,最澄不得不拜後起之秀的空海為師。
  為真正得密教兩部大法傳承,最澄先後從空海受金剛界、胎藏界結緣灌頂,後來又決定拿出三個月的時間向空海學習密教,但空海大師認為對最澄來說至少要三年時間才行,三個月是遠遠不夠的。因最澄大師在當時已是相當有名的高僧,顯然不太可能在空海大師身邊學習那麼久,於是三個月後他就留下他的得意門生--泰范來代師學習。令他沒想到的是,泰范竟醉心於空海,不願意回到最澄身邊,由此導致了兩位大家的決裂。事情的起因是:
  自空海大師入居高雄山寺起,最澄大師就常來信向空海大師借閱密教經典,而空海也總是給最澄及其子弟閱覽所藏經典之便利。有一次最澄要向空海大師借《理趣經》,因此經是密教極為重要的經典,若只是依文解意,恐生誤解!因此空海大師回信委婉拒絕。後來最澄大師來見空海大師,問及不能外借的原因。空海大師說,他的真言密教是活的,是要用全部的生命去體會的,只是依文解意是不行的。最澄大師瞭解這一情況後,就請求空海大師能親自向他傳授密法。空海大師反問最澄,你能放棄天臺嗎?這句話聽在最澄大師的耳裏,當然是不可接受的!一氣之下,最澄大師就要帶著他的高足弟子泰范回比叡山。但泰範卻哭著請求空海大師讓他留下來學習密教。為此,最澄又寫了一封信給泰範,以近乎哀懇的口氣要他“回心轉意”。鑒於泰范的處境和執意要修學密教的決心,空海就代泰範回信最澄,敍說“不再回比壑山了”的決定,於是,兩位大師自此便正式分道揚鑣了。
  此事發生在弘仁七年,即開拓高野山的第一年。
  茂呂美耶在《最澄與空海》一文中說:
  兩位大師的決裂主要原因在於彼此的人生觀與宗教觀迥然不同。空海的目標是救濟民眾,而最澄卻致力於戒壇獨立。空海寬宏大量,能包容人,對事物看法富有彈性;最澄卻極為禁欲克己,寧折不彎,毫無妥協餘地。這可以從最澄與南都佛教論戰事件中看出,在這場論戰中,最澄簡直是口不擇言,竟罵對方為“粗食者”(原文正是如此,意思是吃得不好)。僧侶罵僧侶為“粗食者”,似乎有點矛盾,但也可以證明最澄的個性傾向偏執氣質。”  
  在我看來,空海算是一種天才,抽象派(以曼荼羅圖案、咒術為重);最澄則是學究氣質,寫實派(以文字傳教為重)。或許,天才底下無天才,也或許,天才並非人力可以培育出來的,以至於高野山無法人才輩出,不得不歸向文化財保護委員會般的存在,死守著空海的遺產吧。
  也有人認為,“若要以個人才能來比較,空海理應比最澄棋高一著,然而,綿延不絕且始終高踞日本佛教進發基地的,卻是最澄的比叡山。道元、日蓮、親鸞等鎌倉時代新佛教的創始者,均出自比叡山。”此說看似有理。但若細思之,道元、日蓮、親鸞等雖早年師從天臺,但獨立城宗後打出的並非天臺的旗幟。此為繼承耶?背叛耶?
  總體來看,雖然空海與最澄之間的關係起初甚密,但是,最澄推崇的是天臺家,與空海的真言密宗提倡“即身成佛”,其教義、傳教的立場、方法是不同的。觀點的不同,最終導致了他們關係的斷絕。或許正是緣於此,才有了兩大宗派,為日本佛教文化增添了色彩。
  但不管如何,暇不掩玉。兩位大師畢竟都開創了一大佛教宗派,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他們為法忘軀的精神、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廣度眾生的弘願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參考:
  《八祖空海傳》
  《佛教唐密概述》(釋真圓審定 熙明編輯)
  《入唐求法沙門弘法大師空海傳》(林景淵)
  《空海學術體系的範疇研究》(王益鳴)
  《最澄與空海──天臺宗與真言宗》(日本 茂呂美耶)
  《日本佛教戒律的歷史變遷》(日本 大島龍玄)
  《中國佛教史》(任繼愈)
  《日本文化通史》網路版(王勇)
  《最澄傳略》(日本 田村晃祐)
野澤十二流之由來

延曆二十三年(804),空海入唐,師事惠果,大同元年(806)返國,以時機相應,受朝野歸仰。自來日僧入唐請回經籍者雖有所謂入唐八家,然得七祖之嫡傳、化風之盛,則無出空海之右者,故以之為付法第八祖,並被尊為日本真言宗開祖。弘仁七年(816),於高野山創設金剛峰寺。弘仁十四年,嵯峨天皇賜予東寺(即教王護國寺),遂與金剛峰寺同為此宗之根本道場。門人甚多,以真濟、真雅、實慧、道雄、圓明、真如、杲鄰、泰范、智泉、忠延等十人最為傑出,或媲美為世尊之十大弟子。空海與此等門人大揚宗風,而予平安時代社會各階層以極深之影響。然於空海寂後百年頃,事相之傳承分成小野、廣澤兩大流派。即於真雅之下有源仁,源仁之下有益信、聖寶二哲。益信之後,經數代至寬朝時,其門流稱廣澤流;聖寶之後,經數代至仁海時,其門流稱小野流。二者復各分六流,合稱野澤十二流,其後更生三十六流、七十餘流。

廣澤流以益信為開祖,以嵯峨之遍照寺為中心道場,宇多天皇對益信備極敬仰,昌泰二年(899)歸依、落髮、受具足戒,延喜元年(901)灌頂傳法而成法皇,置其僧房於花園(御室)之仁和寺,自此,仁和寺即成廣澤流之根本道場。至寬助時,廣澤流大別分出六派,稱廣澤六流:(一)仁和寺御流,由覺法法親王開出,住持皆由皇子出家之法親王擔任,此即日本皇族寺院門跡制度之嚆矢。(二)保壽院流,由永嚴開出。(三) 西院流,由信證開出。(四)華藏院流,由聖慧法親王開出。(五)忍辱山流,由寬遍開出。(六)傳法院流,由覺鍐開出。

小野流以聖寶為開祖,聖寶嘗習三論、法相、華嚴,尤精三論,以東大寺東南院為根本道場,專弘三論,同時又傾慕修驗道之祖役小角之行跡而于山中修行,故後世稱之為修驗道之中興人物。於其師真雅示寂後,從真然受密法灌頂,又從源仁受東密之奧密,聲譽與益信齊。寬平九年(897),其所建之醍醐寺被列為官寺,而與廣澤流之仁和寺並峙。聖寶之下,先後傳觀賢、淳祐、元杲、仁海,為小野流之極盛期,仁海與廣澤流之寬朝,號稱東密二大重鎮。仁海之下有成尊,成尊門下出義范、范俊、明算。義范之下傳勝覺,范俊之下傳嚴覺,由此二人各出三流,成為小野六流:(一)三寶院流,由定海開出。(二)理性院流,由聖覺開出。(三)金剛院流,由聖賢開出。(四)勸修寺流,由寬信開出。(五)隨心院流,由增俊開出。(六)安祥寺流,由宗意開出。

開出廣澤傳法院流之覺鍐,於天承元年(1131)登高野山,創建大傳法院,併兼任金剛峰寺座主,其時為平安末期。高野山與東寺向來主張‘大日如來本地法身說’,覺鍐則針對高野山之說而提倡‘自性加持身說’。由是兩派乃告分裂,高野山派稱為古義真言宗,覺鍐及其擁護者則稱為新義真言宗。其後覺鍐由於高野山徒之忌,於保延六年(1140)移至和歌山縣之根來,奠立新義派之基礎。覺鍐之下有兼海、證印,兼海之後有賴瑜,亦主張‘加持說’,並受報恩院流賢深之付法,開出中性院流,至聖憲時,集加持說之大成,確立新義派之基礎。根來遭毀後,專譽、玄宥各住大和長谷寺、京都智積院,各建法幢,開創豐山(長谷寺)、智山(智積院)二派。至於高野山,則有宥快、長覺等固持‘本地說’,其後傳長譽、快全、成雄、仟遍、印融等。至江戶時代,慧光、曇寂、道空、弘道等人輩出,致力融合新古二說,至后豐山之法住而集大成。

日本真言宗自根本之小野、廣澤二流開始,雖衍生眾多流派,然中世以來僅大別為新義、古義二派,江戶時代,古義派多屬高野山,新義派則隸屬智山、豐山二山。明治五年(1872)設立教部省,初以高野山為古義派之總本山,以智、豐二山為新義派之總本山,由二派三山之住職輪流出任真言宗管長,未久以東寺得古義總本山之認可,遂由二派四山交替任管長職,統轄全日本真言宗寺院。十一年,仁和、大覺、廣隆、神護、法隆、西大、招提等七山?真言宗八祖  又作八祖相承。即指密教初祖大日如來、二祖金剛薩埵、三祖龍猛、四祖龍智、五祖金剛智、六祖不空、七祖惠果,惠果以下中國未聞有繼之而為祖者,日本則以空海為八祖。諸宗中以大日如來列為初祖者,僅真言宗而已。且顯教相承,僅為法之相承,不問年代之相去。密教之相承,乃以親自就師受灌頂為限,故稱為血脈。以付法嫡傳之故,稱為付法八祖;又以傳持闡揚密教,則稱傳持八祖。


野澤三十六流

弘法大師直傳的法流,直到十一世紀前期,聖寶至仁海時即興盛起來,他在山城的小野建立曼荼羅寺,傳授真言密法,因此,開創了真言宗的「小野流」。所以,廣澤和小野二流即被稱為真言宗的根本二流。後來廣澤流分化為六派,小野流亦分化為六派,合稱「野澤十二流」,後來十二流又逐漸分化為三十六流,野澤三十六流又稱東密三十六流,廣澤流有,1、仁和御流〔覺法〕2、西院流〔信證〕、3保壽院流〔永嚴〕4、華藏院流〔聖恵〕5、忍辱山流〔寬遍〕6、傳法院流〔覺ban〕7、持明院流〔真譽〕8、常喜院流〔心覺〕9、慈尊院流〔隆遍〕10、安井流〔道尊〕

小野流---1、三寶院流〔定海〕2、理性院流〔賢覺〕3、金剛王院流〔聖賢〕4、安祥寺流〔宗意〕5、勸修寺流〔寬信〕6、隨心院流〔增俊〕7、中院流心南院方〔仁然〕8、中院流引攝院方〔覺善〕9、報恩院流〔憲深〕10、松橋流〔一海〕11、松橋意教流〔賴賢〕12、三輪流〔寶篋〕13、地藏院流〔深賢〕14、地藏院流親快方15、地藏院流實勝方16、證道意教流〔證道〕17、慈猛意教流〔慈猛〕18、願行意教流〔憲靜〕19、義能意教流〔義能〕20、光寶流〔光寶〕21、子《山+鳥》流〔真興〕22、加茂流〔如實〕23、實賢流定清方〔定清〕24、岩藏流〔良胤〕25、山本流〔覺濟〕26、實賢流覺智方〔覺智〕〔乃至七十二流等許多流派,使真言宗呈現出多種多樣之姿相。
(以下僅供參考,不可當真)
《寶鏡鈔》

沙門宥快記

眞言密教。大日覺王所說。八祖相承祕法也。號無上最上佛乘。稱諸宗超絶境界。誠滅極重之罪業。度難化之衆生。頓證佛智獨在此宗。因茲上古賢哲。入唐求法傳受眞言及八家(矣)東寺在五家。弘法大師。宗叡僧正。惠運僧都。圓行和尚。常曉和尚是也。他門有三傳。傳教大師。慈覺大師。智證大師是也。他宗未聞如此事。密藏殊勝以之可察。就中以弘法大師御相承爲嫡流。其故者始從高祖法身大日如來。迄于大唐青龍寺惠果和尚。嫡嫡傳來。更不能述之。惠果和尚付法雖多之。唐土義明供奉。日本弘法大師外無兩部相承之人。自餘弟子。纔受一界無兩部貫通之儀。非嫡弟委附之仁事明也。後入唐之諸師。皆對一界相承人傳之。不可云惠果正嫡。傳教大師。對善無畏三藏御弟子順曉闍梨習學眞言。是又非善無畏嫡弟。加之傳教大師者。大唐受學不委悉故。於吾朝對弘法大師於神護寺(高雄)受灌頂。然間弘法大師與義明供奉。二人許受學兩部。此中義明供奉雖受兩部不云瀉瓶。又無附法之人。只弘法大師一人惠果和尚正嫡也。御請來錄云。和尚乍見含笑喜歡告曰。我先知汝來。相待久(矣)今日相見太好。報命欲竭無人付法(乃至)今則授法有在(文)既云無人付法。義明非瀉瓶。又云授法有在。大師獨委附仁也。大師御弟子入壇授法之人頗多。於中十大弟子其棟梁也。其中實惠眞雅是上首也。此兩傳于今相承傳來。但以眞雅御傳爲本。眞雅付法源仁(號南池院)源仁下有益信聖寶兩僧正。益信廣澤根本也。益信僧正寛平法皇寛空僧正寛朝僧正(廣澤名字自此時始)

濟信僧正長和親王(性信號大御室)寛助僧正覺法親王(號御流)信證僧正(號西院流)永嚴法印(號保壽院流)聖惠親王(號華藏院流)寛遍僧正(號忍辱山流)覺鑁上人(號傳法院流已上廣澤六流)眞譽阿闍梨(號高野持明院流)高野御室覺法覺成僧正隆遍(號慈尊院流)寛隆寛意(觀音院大僧都性信付法)兼意(成蓮院)心覺(號常喜院流)

(缺圖)

已上廣澤流有九流。若加金玉方寶壽院者有十流。此外有成就院流(實瑜僧正下)

眞乘院流等(又有嚴覺相承廣澤流)

小野流(聖寶僧正醍醐寺本願也。號尊師)聖寶僧正

觀賢僧正(號般若寺僧正親奉拜大師人也)淳祐内供(石山)

亢杲僧都  仁海僧正(小野名字從此時始有之。號雨僧正)

(缺圖)

(缺圖)

成尊僧正(號小野僧都)範俊僧正嚴覺大僧都宗意(號安祥寺流)寛信(號勸修寺流)増俊(號隨心院流已上小野三流)靜譽(住石山也)

義範僧都勝覺僧正(號三寳院流)定海(號三寳院流)賢覺(號理性院流)聖賢(號金剛王院流)(已上醍醐三流也)(小野醍醐合有六流)明算阿闍梨(名高野中院流)

觀賢付法

壹定律師定助法藏仁賀眞興(號小鳥流)勝覺定海元海一海(號松橋流)雅海全賢浄眞頼賢眞敒俊譽公紹信惠叡尊(律家號西大寺流)

(缺圖)

已上六流之外又有三流。合之總有九流。別立西大寺流有十流。離分之有數流也

......

日本地藏
24-7-2014

地藏菩薩救度六道眾生的悲願,在日本演繹成了獨特的「六地藏」信仰。六地藏在臺密派(傳教大師創)《蓮華三昧經》指的是日光地藏、持地地藏、除蓋障地藏、寶印地藏、寶珠地藏、檀陀地藏;在東密派(弘法大師創)的《覺禪鈔》中,指的是大堅固地藏、大清淨地藏、清淨無垢地藏、大光明地藏、大德淨地藏、大定智悲地藏。六地藏在日本非常普遍,尤其許多墓園入口都會供奉六地藏,這也是屬於日本的特有墓園文化。

由於地藏菩薩在日本受到庶民的歡迎,非皇室貴族的信奉與扶持而興盛,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演化出各種功能的地藏,例如石像寺的「釘拔地藏」,傳說能夠拔除眾生的痛苦、「塗入地藏」傳說專治牙疼、「眼疾地藏」能治眼疾;矢田寺的「代受苦地藏」能收受代替眾生受苦;西安寺的「油掛地藏」能讓生意人財源廣進,其他還有「雨止地藏」、「刺拔地藏」、「延命地藏」等等,這些擁有特異功能的地藏菩薩,可說是從《地藏經》的種種功德變現而來。

另外,日本民間相信地藏菩薩具有守護此世(現世)與彼世(冥界)界線之神力,於是佛教與神道信仰結合,形成了在村落入口供奉地藏菩薩像的習俗,地藏菩薩成了常民生活的守護神。

地藏信仰在日本融合了佛、神道、民間信仰,以及風情文化,發展屬於地藏相關的活動或節慶,例如六地藏王巡行、地藏王盆、地藏王流、地藏王講等活動。還有許多街道、地區也以「地藏」,例如東京的巢鴨「地藏通」、京都的「六地藏」,以及供奉三尊地藏菩薩而得名的「藏王岳」等。
占卜四忌:業障太重及神志不清者如有嚴重的自殺傾向者不宜占卜、禪定的定力不夠或注意力不夠者不宜占卜、不誠心及信心不足者不宜占卜、心術不正者如利用占卜來預測股市或賭博者不宜占卜。有此四忌,占卜必然不準。
理源大師是天智天皇第6世孫。名為:恒蔭王。諱:聖寶。

醍醐寺由聖寶理源大師建於公元874(貞觀16)年,後得醍醐天皇尊崇,不斷擴建,形成現今規模。

開創京都醍醐寺的聖寶(理源大師),是日本準提法傳承史上的著名人物。聖寶也是修驗道當山派的祖師。小野流以聖寶為開祖,聖寶嘗習三論、法相、華嚴,尤精三論,以東大寺東南院為根本道場,專弘三論,同時又傾慕修驗道之祖役小角之行跡而于山中修行,故後世稱之為修驗道之中興人物。於其師真雅示寂後,從真然受密法灌頂,又從源仁受東密之奧密,聲譽與益信齊。

傳說理源大師曾經傾慕修驗道之祖役小角之行跡而于山中修行,被蛇咬到中毒生瘡,讓他痛苦難忍,於是他誦唸準提咒,感得準提觀音托夢說:「宇治郡笠取山之神水,有三世諸佛及醍醐經的加持,你趕緊去沐浴吧。」

後來理源大師按照指示沐浴後,惡瘡馬上治好了。就在這個神水靈地建立了醍醐寺,在上醍醐的入口處有一座拜堂,拜堂旁邊的靈泉為「醍醐水」,正是醍醐寺得名之由來。

聖寶曾為當時皇室之後嗣修準提法。相傳朱雀、村上二位天皇的誕生。即與聖寶的修持此法有關。醍醐天皇的母親,是山科地區的豪族宮道氏的女兒--胤子。醍醐天皇是胤子請求聖寶法師向準提觀音祈禱而出生的。

因此醍醐天皇對於聖寶大師寄以深厚的信賴。並護持醍醐寺的建造。同時,醍醐天皇的皇后藤原穩子在未生下皇子時,聖寶大師也被囑咐為皇室求子的任務,再次的向準提觀音祈禱,而誕生了朱雀、村上兩位天皇。

聖寶所開創的醍醐寺內。也設有準提堂以供奉準提菩薩,準提的信仰一直持續到現代。


真言宗醍醐派,宗祖空海,派祖聖寶,總本山在山城醍醐寺。派祖聖寶受空海法孫源仁之付法,于清和天皇貞觀十六年(874)開創醍醐寺為修法道場,其法流稱小野流。領有末寺九四○余所,並協同各寺派等,經營京都專門學校及東寺中學校。

寬平九年(897),其所建之醍醐寺被列為官寺,而與廣澤流之仁和寺並峙。聖寶之下,先後傳觀賢、淳佑、元杲、仁海,為小野流之極盛期,仁海與廣澤流之寬朝,號稱東密二大重鎮。仁海之下有成尊,成尊門下出義范、范俊、明算。義范之下傳勝覺,范俊之下傳嚴覺,由此二人各出三流,成為小野六流︰

(一)三寶院流,由定海開出。
(二)理性院流,由聖覺開出。
(三)金剛院流,由聖賢開出。
(四)勸修寺流,由寬信開出。
(五)隨心院流,由增俊開出。
(六)安祥寺流,由宗意開出。

醍醐天皇時代是日本從唐風文化向和風文化轉型的時代,宮廷貴族文化開始形成,所以後世文人學者將這個時期視為理想的聖代。

醍醐山一帶爰於醍醐寺的寺院眾多,僅堂塔建築便有80餘座。其中京都最古老的五重塔、鐮倉時代建造的金堂等為日本國寶。醍醐寺山門右手的三寶院規模宏大的庭園,是代表豐臣秀吉桃山時代的重要寶藏。豐臣秀吉鼎盛時期在此舉辦盛大的「醍醐賞花」會,盡顯登峰造極之勢,醍醐寺也因此天下聞名。醍醐寺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修密亦應持戒
   〔初刊於本刊印刷版第三十四卷,2000年4月〕                            文‧徹威  

    前年曾寫過一篇談戒律的文章,現在回看起來,發覺有很多地方未及說清楚,很容易令人誤會,想在這裡作一個註腳。

    修學密宗的人,給人一個印象是不用守戒律的,以至有人胡作非為,而托辭「方便」。這種現象藏密有,東密亦有。這是密宗的負面作用。不但為佛教界齒冷,亦為密教人士所垢病。

    密教人士不持戒律是一個片面的看法,其實有很多修學密宗的大德,不論藏密或東密,都持戒精嚴。

    目前東密修持者對戒律的看法都有參差,究其原因,可分開歷史的問題及境界的問題。

    歷史的原因來看,中國自有佛教以來,戒法這一部份是最不統一的。所謂不統一,是指各宗派所持的戒法與印度本來由釋迦佛傳下來的戒法都有出入。這是民族性不同的關係。最簡單莫如乞食、過午不食等此類戒法。又如淫戒,跟各民間風俗也許會有抵觸。其實釋迦佛入滅之前曾吩咐阿難說細微戒可捨,就是為了要方便佈教,但重戒當然要守。

    直至密教傳入日本,成為東密,發展下來,千多年人事變遷,日本戰後男性數目減少,以至出家人可以有家室等等之改變,導至日本佛教界對戒律有不同以往的行法。這點不完全被中國佛教界所認同。一般佛教界認為戒一是不受,受就要守。破了就要懺悔,以後不得再犯。

    從境界上看,密教主張即身成佛。入壇灌頂之前先受三昧耶戒。「三昧耶」是密教的專用名詞,有「本誓」、「警覺」等意思。「三昧耶戒」本身是沒有戒體的。其原因是因為入壇灌頂而即身成佛,佛是成就了圓滿的人格,其行為有「般若智」作主導,是不會作傷害眾生的行為,祗有作饒益眾生的行為。故此三昧耶戒是佛本來就有的行為導向而不需有戒體。(戒體即受戒時對第八識種子的薰染。)

    問題是不是所有入壇受灌頂的人都可以即身成佛,而般若智即生起成就圓滿人格呢?這點成為極大的疑問。而三昧耶戒本身雖然沒有戒體,但三昧耶戒是由般若智所主導的行為,應該是與瑜珈菩薩戒戒本所指定的行為一致。

    換言之,無論即身成佛與否,受三昧耶戒之後的行為,都應該與瑜珈菩薩戒戒本內所指定的行為一樣,無論是由般若智所主導,或是未起般若智之前刻意的遵守。

    有般若智的主導才可以說「方便」這個名詞。因為「方便為究竟」是由發菩提心,起大悲心為基礎。有了菩提心及大悲心為基礎,就算是賣白粉、姦淫虜掠,都是方便為究竟。因為發菩提心、大悲心等基礎主導行為一定是出於饒益眾生,愛護眾生為出發點,絕對是沒有半點貪嗔痴的成份的。

    要達至這個境界,談何容易。不過現時密教因要佈教的關係,遂將戒律這個問題放下,以迎合更多的眾生,也作出方便的路向,但並不可說密教的修行者是一群胡作非為、不守戒律的人。

    凡事總有正負兩面,密教既要迎合眾生而將戒律放輕一點,就被人利用成為胡作非為的藉口。這不是近代的事,是歷史上也有過的事。說到尾,密宗有神秘的一面,於是有人利用一般人嚮往神秘事物而將密教作為商品或炫耀成名的奇貨。所以密教界亦有部份人開始提倡戒律以糾正一些畸型的風氣。這是密教之光,否則再腐敗下去,密教是會湮沒的。

    目前來說,雖然皈依了的密教弟子沒有被其師父嚴囑守戒,但作為佛教一份子,也應守五戒——即殺、盜、淫、妄語、沽酒。

    守戒除了行為上的事外,大乘佛教強調心的作用。因為行為上守戒是極不容易的事。例如有蟲蛀佛經,是要殺蟲還是要放棄佛經呢?這種矛盾,佛並沒有說明。到現今都沒有一位大德能夠在行為上解決此等矛盾。但持戒並非單是行為上的問題,而是心的作用,這點就有其根據。

    所以持戒是以戒律精神為要。例如殺戒,行為上的殺是很難避免,因為有矛盾。但殺機就是殺戒的重點。持殺戒即不讓殺機生起,不讓殺機生起就要戒嗔、戒痴、戒貪、制怒。控制自己的心。有了這些基礎,殺蟲等行為雖然是違反殺戒的行為,但於制心而言,仍然是有尺度的。起碼保留佛經而饒益眾生的事,遠遠比殺蟲犯戒的事大得多。了解戒律的精神比行為上枯守戒律重要得多。

    基本上沒有入過戒壇受戒的人,行為上雖然有違反佛戒,但因為他個人並未發過守戒的誓言,所以不需介懷。但如修密法而兼持戒律,相信成就會更快,亦更能體驗佛法的博大精深。(本篇完)
真言宗讀本(實修篇)——三昧耶戒之精神
(栂尾祥雲著、沙門非空譯、徹威增潤)

    四度加行成就了,就接受傳法灌頂,凡有入壇灌頂者,需先受三昧耶戒,此三昧耶戒者,學者把握了真言密教之體驗與根本理念,自然會流出之戒法,形式上云「不可作惡,眾善奉行」等不言亦自然斷惡修善,為濟生利民而為者也。

    以戒而言有形式之毘奈耶,即律儀者,與其精神為主之尸羅(徹威按:尸羅,含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為六波羅蜜中之「戒波羅蜜」。),即心清涼或譯為心清淨之戒。現在之所謂三昧耶戒者即此尸羅之義,涼即心清淨之戒也。

    要將此心清淨之秘密體驗掛在自身,依之起初才能登得佛位故,其象徵灌頂等事業中,必先授此秘密體驗之戒為先決條件也。當處《守護經》云:「阿闍梨為入壇者先授三昧耶戒,以此為先導,然後灌頂。」云。

    此戒即基於秘密體驗之戒故,其秘密體驗為三昧耶,其內容而言,為平等義,本誓義,除障義,驚覺義云。(徹威按:平等、本誓、除障、驚覺,是三昧耶四義。三昧耶梵語 samaya。)此秘密體驗於《大日經疏》分為三種,即第一三昧耶是法界胎藏三昧,或云入佛三昧耶,所有一切物,知與不知不論,為法身佛之內容,包容在宇宙法界貫串的法身佛胎內,要體驗此所謂三昧耶,若能住此體驗,一切眾生當體不外是法身佛,其身語意之三業與法身同等的活動就生起了。此乃三昧耶之體驗之平等的一面。又住此體驗時,一切眾生、悉有、即佛性故,不久當即佛。以所有一切方便悉成為攝化的本誓,又一切眾生自本是佛而為一念無明所弊而不知覺故,此即會變成斷除障礙之活動,又能為沉淪於其無明睡眼的一切眾生之驚覺妙用。

    其第二之三昧戒者,亦名法界生,自己覺知是宇宙法界之生命體的自性,以其生命體而自更生者也。人若住此秘密體驗,一切所有眾生何人都得知平等地更生於佛家。成此更生於佛家之所有一切令其受教養而免於夭折的本誓,亦成為更生於佛家者除其所礙一切障難,更能覺醒一切眾本來具有金剛薩埵者。

    更第三之三昧耶,為金剛薩埵,或云轉法輪,以法界之自性的生命體而更生的同時,自生於永遠的金剛薩埵而自覺體驗。人若住此秘密體驗,一切國土,一切眾生皆悉平等生於永遠,成為隨類攝取一切眾生令其成為金剛薩埵之本誓。亦即生於永遠無礙除障之活動。成為自性睡眠(徹威按:自性睡眠即眾生的無明。)之一切眾生的驚覺鈴,令成金剛薩埵之轉法輪事業。

    無論如何,此三昧耶三種者即「我即佛也」之徹底體驗,由此而迸進的行為即是三昧耶戒之實現也。

    此乃這對立之世界而即之,成為生於三世無礙之絕對世界故,《大日經》說此謂三世無礙智戒云,其即我人之身、語、意三業悉皆奉獻於此法身佛,成為貫宇宙法界之法身佛之身口意三密而生於無限永遠也。  即「如何為戒,所謂捨自身奉獻於諸佛菩薩。何以故,若捨自身即捨三事,如何為三,曰身語意也。此之故族姓之子受身語意之戒得名菩薩。其故如何者,與其身語意離故也。」如是說也。

    此之三世無礙智戒,或云三昧耶戒,又云菩提心戒。此戒常捨劣得勝為無限志求,自以為佛而誓願攝化眾生之行。自以佛合一而生於無限,所謂勝義與行願與三摩地之三種菩提心為基之戒無外故也。而不空譯之《菩提心論》云:「諸佛菩薩,昔在因地已發此心,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以至成佛也,暫不忘此。」云。

    此稱謂菩提心戒之三昧耶戒之精神為信條,或為戒相,而書之者即真言密教之所謂四重禁戒,此即「不捨正法、不離菩提心、不慳一切法、不離眾生行(徹威按:不應於眾生界作不饒益行戒。)」四條。

    (徹威按:四重禁戒配於三聚淨戒及三種菩提心,即不應捨正法戒相當於攝律儀戒、三摩地菩提心;不應捨離菩提心戒相當於攝善法戒、勝義菩提心;於一切法不應慳吝戒及勿於一切眾生作不饒益行戒相當於攝眾生戒、行願菩提心。)

    小乘佛教等即以「犯淫、偷盜、殺生、忘語」為最重罪,此為小乘四波羅夷罪(徹威按:即極重罪。)。此以真言密教而言,即是成為修道之障礙但不能絕了成佛之根本,只屬偷蘭罪(徹威按:偷蘭罪巴利語 thullaccaya。又作偷蘭遮耶、偷羅遮。梵語為tyaya,意譯大罪、重罪,大障善道。)之犯而已。

    此真言密教之四重禁戒之戒相為主之三昧耶戒,授與入壇者,而大師(徹威按:即弘法大師)時代或去大師不遠時代,都以其戒之精神為重,如其儀式即極其簡素的。此四重禁戒之條目為偈頌者,只聽入受者耳,所謂不過是耳語戒而已。其為時代之進步推移同時次第而形式化,小野、廣澤(徹威按:即東密流派由小野、廣澤分出十二流派,史稱「野澤十二流」,為今日東密各流派之始。)之通用式即如「傳法灌頂三昧耶戒式」主編於外儀,爾來至今都依此而舉行。

    (徹威按:現今授三昧耶戒的內容各流派或有大同而小異,例台灣東密光明流授三昧耶戒兼授大乘菩薩三聚淨戒,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本篇完)
據說,吳立民上師身後有四大弟子可以傳法,龍憲提上師肯定是四大弟子之一。其他三位是誰?我也不知道。得要問問吳立民的女兒吳年生及郭真女上師才能知道。


吳立民上師的四大弟子可能是

李慧願
龍憲提
鄧智心
沈柏村

再加上
郭真女上師
女兒吳年生


(關於誰是吳立民上師的四大傳承弟子?要詢問龍憲提上師、郭真女上師及吳立民上師的女兒吳年生女士。)
本帖最後由 哈佛專家 於 2024/10/22 16:00 編輯

現在我把真言宗清淨慈門的網站臚列出來。真言宗清淨慈門是台灣的寶海阿闍黎在台灣創立的。他是金剛院派的第三代傳燈阿闍黎,及台照院的第一代祖師。金剛院派是第二代北野惠寶在1953年創立的,從真言宗善通寺派分離出來。網絡還傳說北野惠寶在1975年見過外星人。

謝謝。

真言宗清淨慈門
https://www.bukon.org.tw


謝謝。
高野山無量光院台灣別院 /各分院地址

礁溪總院
地址:宜蘭縣礁溪鄉忠孝路97巷33弄29號
電話:886 39 889 879
護持帳號:高野山無量光院台灣別院真言宗學會 華南商業銀行 008 石牌分行 152-10-023910-3

台北道場
台北道場:台北市石牌路一段66號5樓 聯絡電話:+886-2-28218986

馬來西亞分院

香港聯絡處
香港聯絡處 聯絡電話: +852-91096543

中國聯絡處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 聯絡電話:+86-132-65988928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