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vaticannews

天主教再爆性醜聞 紐約州教區面臨300起神父性虐兒童訴訟
2022年03月29日 07:00:00


天主教會持續打擊性暴力。(美聯社)


天主教神職再傳性醜聞,位於美國紐約州首府奧爾巴尼(Albany)的天主教奧爾巴尼教區( Diocese of Albany ),轄下多名神職人員如今面臨曾數百名教區孩童性虐待的指控。

前奧爾巴尼教區主教赫伯德(Howard Hubbard)2021年在法庭中坦承,他曾掩蓋教會人員對孩童施暴的行為,稱這樣做的部分原因是為了避免醜聞、維護教區的名譽,法官25日公開其證詞。

美國前紐約州長古莫(AndrewCuomo)在2019年簽署《兒童受害者法案》(Child Victims Act),法案延長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性虐待受害人對加害者提起訴訟的法律時效。

根據《兒童受害者法案》,受害者可在28歲以前提起刑事訴訟、55歲以前提起民事訴訟;舊法則明定時效為23歲。此外,新法也提供1年追訴期,使受害者有足夠的時間準備訴訟

新法上路後,天主教奧爾巴尼教區面臨將近300起訴訟,《時代聯盟報》 (Times Union)指出,該教區盡可能隱匿案件,避免讓外界知道教區包庇醜聞的行為。

赫伯德在為期四天的作證程序中指出,還有好幾名天主教神父涉嫌對孩童性虐待,這些人曾被轉介接受治療,後來又重新擔任神職,而他們的暴行卻始終沒有公諸於世。


其中一名神父名叫本特利(David Bentley),他曾向赫伯德坦承有參與性虐待兒童暴行。

赫伯德表示,他之所以沒有向執法部門告發,是因為他認為法律沒有規定他要這麼做,出於對醜聞的關注、以及對神職人員的敬重,他決定將本特利和其他神父涉嫌性虐待的事情給壓下來。


事情曝光後,教區最終仍將本特利解職

赫伯德在1977年到2014年期間,擔任紐約州奧爾巴尼教區的主教。赫伯德也被指控性虐待,但他矢口否認。

赫伯德指出,教區在一間上鎖的房間存放著記錄性虐待行為的文件,這些文件只有他和其他教會高級職員才能閱覽。

奧爾巴尼教區發言人透過電子郵件發布聲明,聲明中並未對赫伯德的證詞做出回應,僅強調教區的首要職責是保護及援助受害者、倖存者,以及發現真相,另外教區也強調,在法院的協助之下,將繼續解決懸而未解的指控。

Don't know where God is but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教宗公開接見:年長者應受到愛戴和尊敬
自新冠疫情大流行兩年多以來,教宗方濟各今年4月20日首次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例行的要理講授中強調尊重長者的重要性,提醒青年接受人生各階段的生命教育。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4月20日週三主持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例行的要理講授。這是自兩年多前新冠疫情全球爆發以來,首次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舉行。教宗強調尊重長者應是年輕一代的正確生活態度。唯有這樣,前輩的優良美德才能代代相傳。

教宗以“孝敬父母”為主題展開了當天的要理講授。教宗引用舊約《德訓篇》(參閲:德三3-16)的話說:“孝敬父親的人必能補贖罪惡;孝敬母親的人,就如積蓄珍寶的人。背棄父親的形同褻聖;激怒母親的,已為上主所詛咒。”

教宗解釋“孝敬父母”是刻在十誡板中的一條誡命,教宗說:“孝敬父母是一個極大的使命,是天主十誡第二塊板的第一條。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父親和母親。它是關於一代又一代的人,一代人的結束能是緩慢而又漫長,它也創造一個與其它生命階段長期共存的時間和空間。換句話說,它是關於生命的暮年。”

教宗表示,尊敬也意味著溫柔和尊重,我們用“尊嚴”這個詞來定義,“尊重長者就是承認他們擁有尊嚴”。教宗就尊敬長者講述了舊約中關於諾厄醉酒與他孩子們的美麗故事,其中給予我們很多的教導。教宗說:“年邁的諾厄,這位大洪水的英雄是一個辛勤的勞動者,他喝了太多的酒後就不體面地躺在地上。他已年老,但喝了太多的酒。孩子們為了不讓他醒來時尷尬,隨以極大的敬意,避開視線小心翼翼地給他蓋上衣服。這段故事非常美,它講的全是尊敬長者。遮蔽起老年人的弱點,免得讓他們感到羞愧。”

接著,關於孝敬父母,教宗提醒所有為父母者:“關於這一點,請允許我給父母們一些忠告:請讓子女們、小孩和青年人親近長者,總是要親近長者。當老人生病時、甚至頭腦有些不清楚時,總是要親近他們:讓他們知道這就是我們的血肉之親;因著他們,才有現在的我們。”“請不要把長者拒之門外而不顧。如果不得不把他們送到養老院,那就請你們帶著你們孩子去看望他們吧。”

最後,教宗總結道,尊重那燃燒過的生命,“並非老年人的任務”,而是一種惠及青年世代的態度行為,因為長者的優良美德代代相傳。這是一場“真正的文化革新”,為此,讓我們呼求聖神的助佑。
教宗與意大利青年相聚:恐懼要分享才會消失
教宗方濟各為來自意大利各地約十萬名青年主持祈禱守夜禮,敦促他們不要害怕生命,卻要與他人分享生命,並且跟隨耶穌!
(梵蒂岡新聞網)意大利各地約十萬名青年於今年復活節八日慶期週一傍晚齊聚在聖伯多祿廣場參加由教宗方濟各主持的祈禱守夜禮。這是新冠疫情爆發兩年以來首次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非彌撒大型聚會,主題為「跟隨我吧」(參閱:若廿一19)。

本活動由意大利主教團籌辦,多名青年分享他們經歷的考驗和信仰經驗,並得到教宗的鼓勵和降福。一個名叫阿莉切(Alice)的少女講述了她祖母過世的哀傷,以及她後來如何把悲痛轉化成給他人的禮物。另一個名叫索菲亞(Sofia)的少女吐露了她在新冠疫情封城期間的孤獨感,以及新朋友們如何引導她從不同的目光,即希望與喜樂的目光看待生活。

教宗方濟各向在場的意大利朝聖青年表示,他很高興在時隔兩年後終於能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這種大型活動。教宗回顧了2020年3月27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特殊祈禱時刻:當時大雨滂沱,教宗獨自一人在空蕩蕩的聖伯多祿廣場上懇求疫情早日結束;或許這些青年那時候也在家裡與家人一起在電視機前同心祈禱。

睽違兩年,聖伯多祿廣場再次洋溢著復活節的喜樂,教宗為此表示欣喜。與此同時,教宗也指出仍籠罩世界的烏雲:疫情尚未結束,東歐爆發了可怕的戰爭。教宗對在場的青年說:「往往是你們的同齡人付出最高昂的代價:不僅他們的生活遭到牽連、變得不安全,就連他們對未來的夢想都被踐踏。很多弟兄姊妹仍在等待逾越之光。」

接著,教宗省思了耶穌復活後在加里肋亞海顯現給門徒們的事跡(參閱:若廿一1-19)。教宗解釋道,耶穌於聖週五被釘死後,眾門徒垂頭喪氣、覺得他們的夢想破滅。日出時分,門徒們坐在漁船上,看見岸邊有個人。若望——「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認出祂是復活主。

教宗方濟各叮囑青年永不喪失希望,即使他們的夢想破滅,一切看似無法挽回。「生活有時會使我們受到嚴峻考驗,使我們觸碰到自身脆弱,讓我們感到赤裸裸、無能為力、孤立無援。在這段期間,你們多少次感到孤獨、遠離朋友?多少次感到害怕?不要覺得說出『我怕黑』是件丟臉的事。」

每個人都偶爾會感到恐懼。教宗鼓勵青年要跟自己信賴的人分享恐懼感。「恐懼必須見光。藏在黑暗中的恐懼一旦暴露在光明中,真理就會湧現。你們不要氣餒:你們如果害怕,就要把它放在光明中,這將對你們大有益處。」

教宗催促青年活出精彩的生命,說:「你們有人陪伴你們,你們要找到人來陪伴你們。但你們不要害怕生命,拜託!你們該害怕的是死亡、是靈魂的死亡、是未來的死亡、是心靈的封閉:你們該害怕的是這些。可是不要害怕生命:生命是美好的,生命要好好生活、要為他人付出。生命是與他人一起分享生活,而非自我封閉。」

教宗最後期勉青年在困難時刻轉向我們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願聖母瑪利亞,一個在差不多你們的年紀就領受天使報喜、因聖神懷孕的母親,能教導你們說出『主,我在這裡』,教導你們不要害怕。」
教宗天皇后喜樂經:勇敢地宣講基督復活的喜樂!
教宗在天皇后喜樂經祈禱活動中鼓勵我們記住復活的主的話:“不要害怕”,分享基督復活的喜樂,成為“真理必會使我們獲得自由”的見證人。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4月18日復活節八日慶期星期一,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了誦念天皇后喜樂經祈禱活動。他在念經前的講話中省思了當天福音的內容。福音記述復活了的耶穌顯現給前往祂的墳墓的婦女們,且告訴她們兩件事。教宗說,我們也要把這兩件事銘記於心。

教宗解釋道,復活的主首先使婦女們安心,對她們說,“不要害怕”。這些安慰的話使我們認識到,害怕能使我們所有人癱瘓,不論是害怕死亡、害怕生病或者生命的磨難。教宗指出,誰能比戰勝死亡的耶穌更能說服我們不要害怕呢?上主“邀請我們從我們恐懼的墳墓中走出來”,祂非常清楚,害怕一直潛伏在我們的心門前。上主也讓我們知道,祂經歷了並戰勝了死亡,祂始終陪伴我們。

耶穌對婦女們說的另外一件事,就是“你們去,報告我的弟兄們,叫他們往加里肋亞去,他們要在那裡看見我”(參閱:瑪廿八10)。教宗說,我們被邀請,“去向他人講述”這個大喜訊。

教宗表示,我們可能認為這需要有特殊的技能或能力,但是我們要像福音中記載的婦女那樣,聆聽主的邀請,放下一切疑惑去宣揚喜樂,不能獨自保留這份喜樂,在與別人分享喜樂時,喜樂會倍增。“如果我們向福音開放且去傳揚福音,我們的心將會敞開,並戰勝恐懼”。

教宗告誡道,宣講和分享福音時可能會遇到虛假的見證因而受到阻礙。他引用福音中記載的士兵拿到錢後作假見證,說主沒有復活,祂的身體被祂的門徒偷去了這件事來做解釋。教宗指出這是一種“反宣講”。他警告大家,要小心金錢的力量,崇拜金錢是與福音背道而馳。他補充說,這種掩蓋或相反事實,也是我們會面對的挑戰。

最後,教宗表示,上主願意我們成為“福音喜樂的光輝的見證人”,“真理必會使我們獲得自由”。教宗懇求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克勝我們的恐懼,並給予我們對真理的熱情”。
皮科利:照顧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的十二歲少年
教宗日前在聖伯多祿廣場為來自意大利不同教區的青年主持祈禱守夜禮,12歲的皮科利的見證觸動了所有人。皮科利是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的護守天使。他說,“幫助我的爸爸是一種愛的舉動”。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4月18日在聖伯多祿廣場為意大利許多青少年主持了祈禱守夜禮。在這機會上,12歲的皮科利(Mattia Piccoli)的見證留在所有人的記憶中。數年來,他成了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的護守天使。

去年12月,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Sergio Mattarella)授予皮科利共和國旗手的榮譽稱號。總統府授予這稱號的原因是,他“每天關愛和照護患病的父親,並幫助他對抗疾病”。

皮科利4月18日見證了這愛和關懷,這是一個青少年自發性的見證。他必須快速“長大”來幫助自己的父親。在教宗和青少年們認真聆聽這感人見證時,皮科利說,“我從來沒有不願意或出於義務才做任何事情。我一想到我的爸爸為我所做的一切,就想要幫助他,這是愛的舉動”。皮科利講述說,他小的時候只想著玩,但忽然開始發現他的父親好像不是他父親了,好像不一樣了,有時父親會忘記做一些很重要的事情,比如到學校去接自己。

皮科利說,“我不明白我爸爸發生了什麼事,但在2016年12月19日,我們得到了一個改變全家人生活的消息:我爸爸被診斷出患有早期阿爾茲海默症”。“從那天起,在沒有外人幫助的情況下,我的任務是幫助我爸爸去實現他再也無法獨自完成的日常瑣事,諸如洗澡、繫鞋帶,或者在他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時給他安慰”。因此,兒子保護父親、幫助他,就如他父親在幾年前對他所做的那樣。

數個月前,大聖若瑟年剛結束,大聖若瑟是父愛的見證人和榜樣。在這個特殊案例中,小小的皮科利似乎具有父愛的特質--勇敢、溫柔、接納--,來守護並鼓勵他的父親。

然而,人們可能會問,一個孩子從哪裡找到這力量、這份愛來面對比他還要大的考驗呢?皮科利在4月18日的見證中說:“這力量來自我的家庭,來自我媽媽的勇氣和我弟兄的支持,甚至是我的偉大的父親,他以前一直幫助人們,且教給我關懷的價值。當我悲傷和沮喪時,有時基督信仰也幫助了我,因為我非常想念我父親患病前的樣子。”

最後,皮科利回憶說,我們以前經常會一起在聖堂裡點燃一根蠟燭,“相信我們的懇求會得到應允。我爸爸從前與堂區聖詠團一起歌唱時,他是那麽的高興”。
400位來自不同地區的慈悲傳教士在梵蒂岡舉行聚會
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4月23日至25日為慈悲傳教士舉辦活動,有來自不同地區的約400位慈悲傳教士參與。
(梵蒂岡新聞網)來自不同地區的慈悲傳教士4月23日起在羅馬舉行第三次聚會。原本定於2020年春天舉行的會議因新冠疫情的緣故而被推遲。自教宗方濟各於2016年設立“慈悲傳教士”以來,世界各地慈悲傳教士人數不斷增加,目前有1040位。

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在一份公告中指出,充滿慈悲的“教會”的具體標記誌來自全世界。該委員會負責籌辦了慈悲傳教士的聚會活動,有來自許多國家的400名慈悲傳教士參與。從阿根廷到巴西,從黎巴嫩到菲律賓,再到印度和越南,從美國到歐洲各國。還有傳教士是來自非洲:尼日利亞、馬里、馬拉維、肯尼亞、科特迪瓦、加納、幾內亞和喀麥隆。此外,也有來自烏克蘭的司鐸。這些烏克蘭西部地區的司鐸獲得特殊出境許可前來羅馬。

4月23日聚會是在梵蒂岡主教會議新會議廳舉行。當天下午,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總主教將發表講話。4月24日慈悲主日,教宗與慈悲傳教士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彌撒。隔天,25日週一上午,教宗將接見這些慈悲傳教士。
教宗方濟各:我隨時準備好盡全力遏止戰爭
教宗方濟各日前接受阿根廷日報《國民報》訪談後,梵蒂岡《羅馬觀察報》刊登了這篇訪談的摘要。教宗表示:「在這個世界和這個文明程度,任何戰爭都不合時宜」;聖座想方設法促進和平的嘗試「永不停歇」。
(梵蒂岡新聞網)「我隨時準備好盡全力遏止戰爭。」教宗方濟各日前接受阿根廷日報《國民報》訪談時如此說道。教宗直接了當重申,當務之急是要在烏克蘭達成和平。這篇訪談於4月21日發表在阿根廷日報《國民報》上,梵蒂岡《羅馬觀察報》刊登了訪談摘要。教宗證實了「一直」促進和平的努力,說:「梵蒂岡從不停歇。我不能講細節,因為一旦說出來,就不再是外交努力。但嘗試將永不停止。」

被問到教宗今年2月25日上午親自前往俄羅斯駐聖座大使館的訪問,教宗說:「我獨自一人前往。我不想要任何人陪同。這是我個人的責任。在做出如此決定時,我牽掛著烏克蘭,懇切祈禱了一夜。顯然,對那些想要依照現況來看待事情的人來說,我當時向政府傳達可以立即停止戰爭的訊號。坦白說,我想要做些事來避免烏克蘭再多一個人死亡,連一個亡者都不要再增加。我隨時準備好盡全力。」

關於戰爭爆發的原因,教宗表示:「在這個世界和這個文明程度,任何戰爭都不合時宜。因此,我公開親吻了烏克蘭國旗。這是對其亡者、家庭和所有被迫出逃的人的團結關懷舉動。」再者,針對訪問基輔的可能性,教宗闡明:「我不能做任何恐怕會危及更高目標的事。這些更高的目標是結束戰爭、停火,或至少是人道走廊。假如教宗訪問基輔的隔天,戰火繼續延燒,這有什麼益處呢?」

記者問道:「您為什麼從不點名普京或俄羅斯?」面對這個問題,教宗回答說:「教宗從不指名道姓說一個國家元首和一個國家。國家高過於其國家元首。」教宗也提到與莫斯科宗主教基利爾「非常良好」的關係,以及可能的會晤。「我很遺憾梵蒂岡不得不取消與基利爾宗主教的第二次會晤,我們原訂於六月份在耶路撒冷舉行。但我們的外交團隊認為,此刻我們的會晤恐怕會造成很大的困惑。我向來推廣宗教交談。我在擔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時,邀請了基督信徒、猶太教徒和穆斯林參與成果豐碩的對話。這是我引以為榮的舉措之一。我在梵蒂岡也推動同樣的政策。正如您常聽我說的那樣,對我來說,共識高過於衝突。」
Pope at Mass: 'Divine Mercy opens us to suffering of others'
Pope Francis delivers the homily at Mass on Divine Mercy Sunday in St. Peter’s Basilica, and reflects on Jesus’ post-Resurrection exhortation to His disciples: “Peace be with you.”
By Devin Watkins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pandemic, Mass was celebrated in St. Peter's Basilica on Divine Mercy Sunday, after the feast was celebrated for the last two years in the nearby Church of the Holy Spirit in the Saxon District.

Archbishop Rino Fisichella, the President of the Pontifical Council for Promoting the New Evangelization, presided over the Mass, which saw Pope Francis participate and deliver the homily.

The Pope focused on the three times Jesus spoke the words “Peace be with you” to the disciples after His death and resurrection.

He said that Christians find that those words of God’s mercy “give joy, then grant forgiveness, and finally offer comfort in every difficulty.”

Filling us with joy
The first time Jesus spoke those words on the evening of Easter (Jn 20), said the Pope, the disciples were filled with joy.

As they huddled in fear three days after Jesus’ death, the disciples were “burdened by a sense of failure” after having abandoned their Master and even denied Him in His tragic hour.

In this condition, said Pope Francis, they should have felt shame at seeing Jesus’ face.

Yet, His greeting of peace made them turn their attention “away from themselves and towards Jesus.”

“Christ did not reproach them for what they had done, but showed them his usual kindness. And this revives them, fills their hearts with the peace they had lost, and makes them new persons, purified by a forgiveness that is utterly unmerited.”

The joy brought by Jesus, added the Pope, cuts through our own failings and helps us embrace God’s mercy and the joy of being forgiven.

Jesus offers us “a joy that raises us up without humiliating us.”

Pope Francis greets a family after Mass
Pope Francis greets a family after Mass
Granting us forgiveness
Pope Francis then reflected on the second time Jesus said “Peace be with you,” after which He adds “As the Father has sent me, so I send you.”

After having received God’s forgiveness, said the Pope, the disciples are made “agents of reconciliation” in order to dispense “the mercy that they themselves have received.”

“Today and every day, in the Church forgiveness must be received in this same way, through the humble goodness of a merciful confessor who sees himself not as the holder of some power but as a channel of mercy, who pours out upon others the forgiveness that he himself first received.”

Jesus, said the Pope, has made the entire Church a “community that dispenses mercy, a sign and instrument of reconciliation for all humanity.”

He added that each of us must spread God’s mercy to those around us in every situation of life.
教宗:天主的慈悲讓我們向他人的苦難敞開大門
普世教會於4月24日慶祝神聖慈悲主日,教宗方濟各當天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的彌撒中講道,將焦點落在耶穌復活後向門徒們說的一句話‘願你們平安’。教宗強調所有信友都是天主慈悲的領受者,更是天主慈悲的分施者。
(梵蒂岡新聞網)普世教會於4月24日復活期第二主日慶祝天主的慈悲,教宗方濟各當天上午10點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參與了由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主持的彌撒。教宗在彌撒中講道,其内容聚焦於耶穌復活後三次對門徒們說的“願你們平安”這句話。教宗說,基督徒在天主慈悲的話語中看到首先是“給予喜樂,然後賜予寬恕,最後在所有的困苦中施予慰藉”。

教宗指出,耶穌在復活的晚上(參閲若二十)向門徒們講話時,他們充滿了喜悅之情。教宗解釋道,耶穌死後第三天,門徒們因恐懼而聚集在一起,他們抛棄了受苦受難的老師之後,“被一種失敗感所困擾”。因此,在看到耶穌的面容時他們應該感到羞愧。可是,耶穌祝福的平安讓他們的注意力從“他們自己身上轉移到了耶穌身上”。

“基督沒有責備他們的所作所為,而是向他們展示了祂固有的慈悲。這慈悲讓他們恢復活力,以平安充滿他們的心,使他們成為新人,因寬恕得到淨化。”教宗補充道,耶穌帶來的喜樂消除了我們自己的挫敗感,幫助我們接受天主的慈悲和被寬恕的喜樂。

接著,教宗反思耶穌第二次說的“願你們平安”。在這個平安的祝福之後,耶穌還補充道:“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教宗解釋,在獲得天主的寬恕後,門徒們成了“修和的使者”,去向他人分施“他們自己所領受的慈悲”。

“今天以及每一天,在教會中必須以同樣的方式接受寬恕,聽告解神父不應自認為是某些權力的擁有者,而是慈悲的管道;他首先應是慈悲的領受者,通過他的謙卑善良把寬恕施予他人。”教宗說,耶穌使整個教會成為“一個施予慈悲的團體,是全人類和解的標誌和工具”,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生活的任何情況中將天主的慈悲傳播給我們周圍的人。

耶穌最後一次的平安問候是在多默宗徒表示不相信耶穌復活的情節後發生的。耶穌沒有責備多默,而是幫助他,讓他的手指觸摸祂的身體。教宗說:“耶穌沒有嚴苛對待多默,這位門徒被祂的仁慈深深地打動。他從一個不信者變成一個相信的人,並作出了最簡單而最美好的信仰宣誓:‘我主!我的天主!’”為此,教宗解釋道,每個信友都可以把自己與多默的故事和他的不信聯繫起來,耶穌也會帶著“祂的聖傷”來安慰我們。

教宗表示,我們對天主的慈悲體驗有助於我們看到弟兄姐妹身上的傷痛。“我們想我們正在經歷著難以忍受的痛苦,處於困難中,但我們突然發現我們周圍的人正在默默地承受著更糟糕的痛苦;如果我們關心鄰人的傷痛,並為他們塗抹仁慈的香膏,我們就會發現,在我們疲憊不堪時内心重生的希望能夠給予我們安慰。”

最後,教宗敦促所有基督徒伸出援助之手並聆聽我們周圍那些正在受苦者的聲音。教宗說:“在那些被生活的考驗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的眼裡,耶穌仁慈地看著我們,再次對我們說:願你們平安!。”

破基督教千局,助 习主席连任总书记&恢复n出任党主席

本帖最後由 上流寄生族 於 2022/4/27 03:03 編輯

教宗:天主的慈悲讓我們向他人的苦難敞開大門
普世教會於4月24日慶祝神聖慈悲主日,教宗方濟各當天在聖伯多 ...
Guest from 194.195.121.x 發表於 2022/4/26 12:07
讲就天下无敌

做就天天
https://exchristian.hk/foru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49868&ptid=14009
“圣经”煽动颠覆:例:启示录19:18為要吃_君王_的肉、軍官_的肉◇以西结39:18喝地上首领的血◇詩篇136:17称谢那击杀大_君王_的◇哥林多前15:24基督把所有的统治者、掌权者和有能者都毁灭◇申命记7:24又要将他们的_君王_交在你手中,你就使他们的名从天下消灭。……直到你将他们灭绝了◆煽动分裂:例:但以理2:44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
教宗接見慈悲使徒:向所有人展現天主無限慈悲的面容
教宗方濟各4月25日上午在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來自世界各地的慈悲使徒,鼓勵他們熱情接待那些尋求天主慈悲的人,向悲傷和孤獨的人施予慰藉,成為天主忠信的僕人。
(梵蒂岡新聞網)4月25日週一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來自世界各地的慈悲使徒。教宗首先表達了他在羅馬再次與慈悲使徒們會面的喜悅心情,因為他把內心最牽掛的使命託付給他們,這使命就是做天主慈悲的有效工具。教宗提及新近頒布的有關羅馬聖座改革的宗座憲章《你們去宣講福音》,將這神聖的事工置於傳播福音的偉大使命之中。

教宗說,慈悲使徒是教會組織結構的一部分,希望主教們能夠看到“具有聖德、慈悲以及準備好隨時寬恕的司鐸,使成熟的慈悲使徒”越來越多。為此,教宗特別以舊約中盧德這個人物勉勵在場的慈悲使徒。教宗說,盧德的生活非常艱難,作為一個窮寡婦和外邦人受盡了苦難。儘管如此,她在服務中還是為納敖米和其他人奉獻出英勇的愛、忠誠、慷慨和慈悲。盧德後來與波阿次結婚,成為達味聖王的曾祖母。

教宗解釋說,在《盧德傳》書中,天主從不直接發言,但通過盧德對她婆母納敖米的每一個善行傳遞著祂的慈悲。教宗表示,在人生的道路充滿艱難和悲傷時,天主開啓了祂的道路,向我們展示出祂的聖愛;我們也蒙召去辨別天主在人們生活中的臨在。

作為慈悲使徒,“我們有責任通過我們的事奉向天主呼求,顯示出祂慈悲的面容”。“天主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行動,祂往往是借著靜默、謹慎不張揚和簡單的方式,通過那些成為天主臨在的具體標記的人身上顯示出來。”

接著,教宗敦促在場的慈悲使徒,對那些走近他們的人要避免任何形式的裁判,要始終努力全面理解他們,而非部分。教宗表示,我們都是罪人,都應跪下請求寬恕。教宗鼓勵道,作為慈悲使徒,不要拘泥於繁文縟節,而要注視著那請求寬恕的人,在“你們的口袋裡”是慷慨的寬恕。你們要觀察人的内心,在那裡深藏著渴望,渴望回歸天主。“寬恕,寬恕,還是寬恕。”

最後,教宗鼓勵慈悲使徒要時刻準備好展現天主的慈悲,就像隨時準備好毯子來溫暖那些從寒冷中進來、尋求並接受天主的慈悲和寬恕的人;要像盧德一樣地慷慨,接近那些悲傷和孤單的人並施以安慰,這樣天主就認出他們是祂忠實的司祭。
教宗方濟各:有太多的人仍處在奴役中
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接見了出席“國際聖三團結互助”會議的成員們,指出他們的使命在當今時代的現實意義,那就是對抗迫害宗教自由的行動,以及關懷受奴役、壓迫、排斥和迫害的人。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4月25日上午接見了出席“國際聖三團結互助”會議的成員們,鼓勵他們將任何一個受到現代奴役形式的人解救出來,並創造條件使宗教自由不受到踐踏。國際聖三團結互助機構遵循聖三贖虜會的神恩,在一個特定領域致力於解救那些因基督信仰而淪為奴隸、受壓迫、遭排斥或迫害的人。

教宗感謝他們的工作和活出捍衛宗教自由的神恩,稱讚他們不是憑著理論,而是以具體行動關懷那些因信仰而受到迫害和坐監的人,同時也為研讀和省思提供了機會,在宗座天使大學開設有關宗教自由的課程就是一個實例。

教宗回顧了聖三贖虜會創始人聖若望瑪達(St. John of Matha)的見證,他 "蒙基督的召叫,為解救包括基督徒和穆斯林在内的奴隸而奉獻一生"。教宗說:“他不願意單獨做這事,而是為此目的創建了一個新修會,一個"走出去的修會",在生活形式上也煥然一新,具有使徒工作的性質。”

教宗提到,這個修會的神恩是源於耶穌在納匝肋會堂的第一次講道。耶穌在那個機會上宣稱,上主的神臨在祂身上,派遣祂",向俘虜宣告釋放……,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路四18;參閱:依六一1-2)。教宗解釋,“這項工作乃是整個教會使命的延續。但在你們的修會中,它找到了一種非凡、特殊的表達形式,就像聖方濟各所詮釋的貧窮那樣,那就是為贖回奴隸而努力奉獻”。

“不幸的是,這個使命顯然也是目前的現實!在我們自誇這個已經廢除奴隸制的時代,其實仍有許多、太多的男人和女人,甚至兒童生活在非人待遇、為奴的環境中。此外,正如你們的會議所强調的那樣,宗教自由受到侵犯,有時在許多場合及以不同方式遭踐踏,有些是粗暴而明顯的,有些則是細微而隱蔽的。”

教宗最後鼓勵在場人士繼續履行他們的使命,同時也要與奉行同樣“崇高目標”的其它教會和非教會機構進行合作。"願聖母瑪利亞和聖若望瑪達永遠陪伴聖三贖虜會的道路和國際聖三團結互助機構的服務"。
教宗接見斯里蘭卡信徒:為暴力和戰爭受害者祈禱
教宗接見來自意大利羅馬和其他地區的約3500名斯里蘭卡信徒。2019年復活節,斯里蘭卡多間聖堂和酒店遭襲擊,導致250多人死亡。在紀念該事件3週年的機會上,這些信徒在聖伯多祿大殿參與由蘭吉特樞機主持的彌撒。
(梵蒂岡新聞網)2019年復活節,斯里蘭卡多間聖堂和酒店遭到襲擊。在紀念該襲擊事件3週年的機會上,4月25日上午,科倫坡的總主教蘭吉特(Malcolm Ranjith)樞機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彌撒,來自意大利羅馬和其它地區的3500名斯里蘭卡信徒參與了禮儀。彌撒結束時,教宗方濟各在大殿接見了他們。在場的人中有41位是襲擊事件倖存者,其中包括殘疾兒童。

教宗在講話中向斯里蘭卡當局發出呼籲說,“出於對正義的熱愛,出於對人民的熱愛,請最終查明誰對這襲擊事件負責。這將為你們的良心和祖國帶來和平”。

教宗說,“某些恐怖和荒謬的行為似乎不可能出自人手,顯然是魔鬼所為。這就是為什麼聖潔、無罪、正義的天主子,為了拯救我們而被釘在十字架上。祂不僅承擔了死亡,而且也承擔了邪惡、仇恨、自相殘殺暴力的殘忍。祂的十字架和復活是最黑暗中的希望之光。今天,讓我們為所有暴力和戰爭受害者,尤其是恐怖主義受害者祈禱”。

另外,教宗在講話中提到2015年在斯里蘭卡的牧靈訪問,也籲請在場的信徒為斯里蘭卡民政當局和教會祈禱。他說:“讓我們為當權者祈禱,為那些負有社會和教育責任的人,以及所有人民祈禱。願通過所有人的承諾與合作,解決當前的困難;讓我們為在斯里蘭卡的教會祈禱,透過至聖童貞瑪利亞的轉禱,使其充滿聖神,並喜樂地宣講救主基督的福音”。
教宗方濟各:戰爭造成破壞性後果,需要協助受害者和難民
教宗方濟各接見了“教宗基金會”的成員們,提到他們的工作說:“你們回應了各種援助的請求,其中包括教育、愛德和教會方面的項目,以行動支持了教會為建設團結互助及和平文化的持續承諾。”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4月28日在宗座大樓接見了“教宗基金會”的成員們,感謝這個美國機構自1988年以來對教宗和普世教會的需要提供的支持。教宗稱讚該基金會對“處於社會邊緣及物質和精神上貧窮的人”予以慷慨援助。在充滿戰爭恐怖及其破壞性後果的此時,這種愛德體現在協助烏克蘭及世界其它地區衝突中的難民和受害者的行動上。

教宗提到該基金會在世界許多地區的慷慨行動,説道:“多年以來,教宗基金會在全球範圍内促進我們許多弟兄姐妹的整體發展。尤其是你們回應了各種援助的請求,其中包括教育、愛德和教會方面的項目,以行動支持了教會為建設團結互助及和平文化的持續承諾。”

這項工作“繼續不斷地惠及處於社會邊緣、在物質和往往精神上也貧困的人” 。同時,“由於我們在這段時日經歷到戰爭和其它衝突造成破壞性的後果,你們注意到向受害者、難民,以及被迫離開家園、為自己和親人尋找美好且更安全未來的人,提供關懷和人道援助的需要”。

教宗强調,“你們的工作有助於具體地將愛、希望和慈悲的福音帶給那些接受你們的慷慨和承諾的人”。教宗最後提出一項個人要求,他說:“教宗基金會自創立之日起,它的一個特徵乃是與伯多祿繼承人團結互助。因此,我知道能信賴你們為我和我的牧職祈禱,以及為教會傳播福音和轉變人心的需要祈禱。”
教宗:慈悲與大公主義精神是基督宗教的基本特徵
教宗方濟各4月28日上午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波蘭羅玆教區朝聖團。教宗鼓勵他們要效仿他們教區的首任主教蒂米涅茨基的芳表,以慈悲和大公主義的精神建樹地方教會,為福音作見証。
(梵蒂岡新聞網)大公主義和慈悲是基督宗教的兩個基本要素,是波蘭中部大學城羅茲教會“基因”的核心元素。成立於1920年的羅茲教區與她的首任主教蒂米涅茨基(Wincenty Tymieniecki)有密切的關係,蒂米涅茨基主教是“一位具有極大慈悲和大公意識的人”。這是教宗方濟各4月28日接見波蘭羅茲教區朝聖團時說的一番話。教宗強調,慈悲的道路是福音的道路。

教宗首先提醒道:“今天,慈悲需要極大的‘想象力’,一個極大創意,使我們成為慈悲的使徒、慈悲的詩人。如今,我們需要富有詩意的慈悲。慈悲有許多面孔,就像有許多人受傷倒地一樣的多。每一個人都有他自身的傷痛,儘管並非所有的傷口都看得見。我衷心地降福你們的仁愛工作,降福那些個人性的、自發性和隱而不現的慈善事工;我降福那些敞開心門的人,他們為病患、老人、失業者、無家可歸者、移民、窮人、受苦和被邊緣化的人、以及需要住所和家庭的孩童敞開家門並施予資源。如此,通過打開大門、打開所有,教會呈現出了福音的面容,就是那慈善的撒瑪黎雅人。”

接著,教宗回顧羅玆教區的歷史,讚賞其首任主教蒂米涅茨基“知道如何將慈悲的精神與大公主義精神結合起來”。教宗鼓勵在場的羅玆教區的信友:“我敦促你們保持你們第一位牧人的這種精神。為維護普世大公的堅強意志,要牢記教會的大公主義不是一個選項或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一個基本的態度;我鼓勵你們要在神學反省和福傳中、在團體祈禱和聆聽天主聖言以及兄弟情誼的見證中共同前行,以這樣的方式建立你們的地方團體。”

最後,教宗強調“教會的使命就是傳福音,教會的喜樂也是傳福音”,“願你們成為一個走出去的美好教會,像酵母一樣讓所有的麵糰發酵;她有芥菜種子的力量,最後長成鳥兒可以筑巢的大樹”。
奧馬利樞機:教宗授予保護兒童委員會明確的權力
聖座保護兒童委員會主席奧馬利樞機强調,教宗要求該委員會每年匯報教會為保護弱小和脆弱者所採取的行動。該委員會也受命幫助各主教團建立聆聽受害者中心。
(梵蒂岡新聞網)聖座保護兒童委員會的成員們於4月29日晉見教宗方濟各之後,舉行了記者會。該委員會主席、波斯頓教區總主教奧馬利(Sean Patrick O’Malley)樞機表示,“根據在未成年人受虐待議題上為教區和修會制定的指導方針,教宗授予我們明確的權力”。

樞機指出,我們的首要之務是與受害的倖存者會面,而且監督、推動和鼓勵對履行《你們是世界的光》手諭有關内容有所進展, 並向教宗匯報。

奧馬利樞機提到,受虐待的倖存者“若向他們國家的地方教會提出上訴,應受到接納和敞開大門的迎接”。這在整個教會内,應成為一項首要之務。樞機也表示,保護兒童委員會將鼓勵各地教會建立國家級幫助倖存者的中心,就如2019年《你們是世界的光》手諭中所要求的那樣。

此外,保護兒童委員會也關懷那些獨自越境逃離烏克蘭的兒童的悲劇,他們無人陪伴,會成為兒童販運組織的受害者。奧馬利樞機說,該委員會的兩位成員不久前去了烏克蘭,就地幫助人們面對這種危機,確保兒童受到保護。

根據《你們去宣講福音》宗座憲章,保護兒童委員會歸入聖座教義部的事實,奧馬利樞機强調該委員會在運行上仍然具有獨立性。他說,即使歸教義部管轄,保護兒童委員會的主席、秘書長和全體工作人員卻能直接向教宗匯報工作。事實上,有必要將該委員會掛在一個專門的梵蒂岡機構,因為它的存在不能繼續有如一個衛星實體。
教宗:重新發現家庭生活的價值
教宗方濟各在宗座社會科學院全體會議上向與會者發表講話,強調重新發現家庭生活的價值和美好的重要性,儘管發生的變化和長期的危機影響著家庭生活。
梵蒂岡新聞網)宗座社會科學院於4月27日至29日在梵蒂岡舉行全體會議,主題是“作為親情關係的家庭:愛的挑戰”。在29日週五大會結束之際,與會者集體晉見教宗方濟各。教宗在講話中,談到該次大會主題的核心,聚焦於婚姻與當今家庭面臨的挑戰。

教宗指出,“社會變化正在改變著全世界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環境”,“長期和多重危機”正在給家庭生活帶來壓力。面對這樣的情形,教宗提出的良方是“重新發現家庭的價值,把家庭視為社會秩序的源頭和資源,作為兄弟情誼社會的生命細胞,照料共同的家園”。

教宗強調,儘管幾個世紀以來婚姻和家庭都經歷了許多變化,但仍有“共同和永存的特徵”,揭示了兩者的崇高和重要。教宗提醒道:“如果這種價值以個人主義和私人的方式體現出來,就像西方的部分情況一樣,家庭在社會環境中就會變得孤立和支離破碎。”

重要的是,應明白“家庭對社會大有益處,她不純粹是不同個體的聚合,也是基於‘相互完善的紐帶’的一種關係”。家庭的美好“在於分享忠誠的愛、信任、合作和互助”,這會帶給所有人幸福。

為此,教宗解釋道:“教會的社會思想有助於讓人明白家庭的親情之愛,正如《愛的喜樂》宗座勸諭所尋求的那樣,遵循偉大的傳統,但在傳統的基礎上,繼續向前邁進。”

教宗繼續強調,家庭“是一個接納的場所”,這個特質“在有體弱和有殘障成員的家庭中尤為明顯”。這些家庭“培養了特殊的美德,增強了面對生活困難時的愛和忍耐能力”。家庭是消除貧困的良藥。

在結束講話前,教宗再次把焦點轉向“重新發現”家庭生活之美的主題上。他說,為實現這個目標,須有一定的條件:“首先是從頭腦中消除阻礙我們看現實的意識形態‘白内障’;其次是重新發現自然婚姻與聖事婚姻的對應關係。”最後是“《愛的喜樂》宗座勸諭闡述的婚姻聖事的恩典,這恩典治癒和提升整個人類社會,同時也是兄弟情誼的酵母”。
EU and Church officials discuss solidarity for Ukrainian refugees
EU, civil society, journalists and Church representatives discuss "Solidarity and European cooperation for refugees from the war in Ukraine" at a meeting hosted in Rome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all are assisting those fleeing the war.
By Thaddeus Jones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European Commission organized a meeting in Rome to discuss European solidarity to help displaced Ukrainians and those fleeing to surrounding countries. The meeting took place on Friday 29 April and brought together in person and online EU representatives, the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political representatives from Italy, the Red Cross, Save the Children, and the Catholic Church, represented by Msgr. Robert Vitillo,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International Catholic Migration Commission based in Geneva.

The event focused on the response of European States, UN agencies and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to the refugee crisis caused by the war in Ukraine and exchanging ideas on improving humanitarian support. All presented the diverse and wide-ranging outreach of their efforts and answered questions from some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ng.

Pope Francis' appeals for peace
In his presentation on the Catholic Church's role assisting Ukrainian refugees, Msgr. Vitillo first pointed out how Pope Francis has frequently called attention to the "tragic violence and destruction" caused by the war and the need to provide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and spiritual care to those affected. He recalled that since the war started, Pope Francis has made 33 public appeals calling for an end to the violence and assistance for all those affected, stressing dialogue as the only way to arrive at peace.

“I hold in my heart all the many Ukrainian victims, the millions of refugees and 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 the divided families, the elderly left to themselves, the lives broken and the cities razed to the ground. I see the faces of the orphaned children fleeing from the war. As we look at them, we cannot help but hear their cry of pain, along with that of all those other children who suffer throughout our world: those dying of hunger or lack of medical care, those who are victims of abuse and violence, and those denied the right to be born. (Pope Francis, "Urbi et Orbi" Easter Message 17 April 2022)”

Heroic efforts to serve war victims
Msgr. Vitillo then highlighted the "heroic efforts" of the Catholic Church, as seen in the assistance provided by local parish communities, congregations of Religious Priests, Brothers and Sisters, diocesan, national, and global entitites, to serve the needs of the millions of internally displaced in Ukraine and millions of refugees forced to seek safety in surrounding countries. Over four and a half million Ukrainians have fled their country, and worries persist their numbers could grow to over eight million making it the worst refugee situation in Europe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Coordination of Catholic outreach
Catholic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meeting to discuss and coordinate their activities, Msgr. Vitillo pointed out, and thanks to the encouragement of the Vatican’s Migrants and Refugee Section, leaders of global and European regional Catholic-inspired humanitarian and pastoral organizations have met to share their findings and actions through a recently formed Working Group,  “The Catholic Response for Ukraine.” They included representatives of Caritas Internationalis, Jesuit Refugee Services, the International Catholic Migration Commission, the Sovereign Order of Malta, the Councils of Episcopal Conferences in Europe, and of the Episcopal Conferenc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All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ensure those requiring help receive basic living needs, shelter, medical care, and education, as well as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and spiritual care. This outreach in the area advocacy has also led to joint collaboration among other faith-inspired organizations to serve Ukrainians fleeing to surrounding nations so all persons in need of protection may be allowed to seek that protection, irrespective of their origin, colour of skin, or residence status.
Remembering all world crises
The Working Group of Catholic organizations has also committed to working to inform and conscientize the public about other world crises situations that exist and are often long forgotten even by the media. The list of emergencies continues to grow, and so do the needs to serve millions of people requiring help and solidarity.
好在唔係屎窟痕

WA Catholic priest Richard Doyle handed four-year prison sentence for sexual abuse of young girl

An elderly Catholic priest has been sentenced to four years in jail for sexually abusing a young Perth girl more than 40 years ago after asking her for "back scratches".Richard Doyle, 85, was found guilty earlier this year after a judge-alone trial in the District Court, convicted of four charges of indecently dealing with the girl when she was between 6 and 10 years old.

Doyle was acquitted of another two charges.

The court was told the victim's family came to know Doyle when he was working in WA's Wheatbelt region.

When they all moved to Perth, he started visiting the family at their home, with the victim — who is now in her 40s — testifying Doyle initially asked her for "back scratches" while he had his clothes on.

She said the abuse happened after they progressed to him taking his shirt off and lying down on the floor or a bed while she scratched him.
Doyle 'naive sexually', lawyer says
Doyle's lawyer, Seamus Rafferty, told the sentencing hearing his client still maintained the abuse never happened.But Mr Rafferty said it was accepted that a jail term to be served immediately was the only appropriate penalty.

He said Doyle had entered the seminary to train as a priest at the age of 15 and he was ordained 10 years later at what he described as "the young age" of 25.

"He was very naive, obviously, sexually," Mr Rafferty said.

"When you put young people into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y can't express themselves in a sexual way … you are going to have problems."

Mr Rafferty said as a priest, Doyle had done significant good in the community, but "clearly the convictions" for the crimes had "undone that".

Abuse left psychological, spiritual damage
State prosecutor Mimi Yeung described the offences as "breaches of trust of the very highest order".

She said Doyle was in a position of dominance and power and had violated the trust of this girl and her family.

A church's cross is silhouetted against the sun and a grey sky
Doyle's lawyer said joining the church left him sexually naive and caused young people "problems".(Reuters: Daniel Munoz)
Ms Yeung said the victim had suffered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damage, and had found it painful and traumatic during the court proceedings to relive what happened to her.

Judge Belinda Lonsdale accepted that because of his advanced age, Doyle was unlikely to re-offend, but said only a jail term would reflect the level of his criminality.

She noted that the maximum sentence for the offences at the time they happened was seven years and that the limit was applicable to Doyle, but if they had been committed now, the crimes would have attracted a maximum penalty of 20 years.

The judge imposed a total sentence of four years on Doyle, with an order he be eligible for parole after serving half the term.
Don't know where God is but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