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一福音神學院教授内特兰德(Harinity A. Netland)到日本去傳播耶穌基督的福音,經過九年的實踐,歸納出一些宣教心得,其中一點是關於《訓道篇》的,他說:「我發現一些日本人非常喜歡《訓道篇》,因該卷書強調世人追求一切,但換來的是捕風捉影,都是虛空的虛空,這切合了他們的神道思想。而美國人沒有這種『空』的觀念,所以不太理解《訓道篇》,但一些日本人非常喜歡這卷書,因為書中的內容引起他們共鳴。」内特兰德的這個發現很特別。讀過聖經的人,都會對《訓道篇》的那句「虛而又虛,萬事皆虛」有深刻的印象,這空虛的意象很符合日本民族內心那種物哀、幽玄、侘寂的審美觀念,這可能也是日本人喜歡《訓道篇》的原因。
《訓道篇》的作者說自己「曾專心用智慧考察研究過天下所發生的一切」,用盡各種方法去尋找獲得人生的滿足與快樂的方法,冀藉此「看清世人在天下一生有限的歲月中所做的事,有什麼好處」。他努力工作,盡情享受,鑽研建築學去為自己建造豪華宮殿,學習農業去為自己開墾果園,研究水利、植樹造林,納擁無數妃嬪,蓄養大量奴僕、婢女、歌妓,富甲天下,放歌縱酒,工作努力程度堪稱表率,享樂放縱層次登峰造極。他如此憑開放態度努力探索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凡我眼所希求的,我決不加以拒絕;凡我心所願享受的快樂,我決不加以阻止;因為我的心對我的一切勞苦工作,實在滿意;其實,這也是我由勞苦工作應得的報酬。但當我回顧我所作的一切工作,以及工作時所受的勞苦,看,一切都是空虛,都是追風;在太陽之下,亳無裨益。」(訓道篇2:10-11)他把自己墾殖營造、尋歡作樂的結果歸納為虛無飄渺的過眼雲煙,從而推想到世間萬事萬物皆是如此:「虛而又虛,訓道者說:虛而又虛,萬事皆虛。人在太陽下辛勤勞作,為人究有何益?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大地仍然常在。太陽升起,太陽落下,匆匆趕回原處,從新再升。風吹向南,又轉向北,旋轉不息,循環周行。江河流入大海,大海總不滿溢;江河仍向所往之處,川流不息。萬事皆辛勞,無人能盡言:眼看,看不夠;耳聽,聽不飽。往昔所有的,將來會再有;昔日所行的,將來會再行;太陽之下決無新事。」(訓道篇1:2-9)
面對無限的宇宙,被限制在短暫人生中的人類,在「太陽之下決無新事」的歷史和將來之間,一代接一代地生老病死,心中充滿無奈。因為日本民族普遍看輕生死、尊重生死,相信肉體的逝去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一種超越,「死亡,就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結束而是穿越它,進入另一個階段(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對白)」;所以日本人的人生觀比較寬容,不太執着現世的生命及生命中的所有,把自己的生命視作櫻花一樣,生的時候絢麗綻放,直面死亡的時候毫無迷戀地落花飄零,勇敢地走向另一個世界。日本人這種超脫的人生觀,是很容易跟《訓道篇》作者「萬事皆虛」的嘆息產生共鳴的。
日本人雖然相信生命穿過了死亡之門,就進入了另一個階段,但他們卻誤解了那另一個階段的真相;他們以為無論此生罪過多麼深重,死後也就沒有罪了,人死了就會變成回到故土繼續守護活著的人們的神佛,都應該受到供奉。這是事實嗎?絕對不是!因為人是唯一的真神天主所創造的,所以人永遠不能變成神。聖經中的《訓道篇》的作者「專心用智慧考察研究過天下所發生的一切」之後,得出如此結論:「總而言之:『你應敬畏天主,遵守他的誡命,因為這是眾人的義務。』因為天主對一切行為,連最隱秘的,不論好壞,都要一一審判。」(訓12:12-14)
如果我們穿過了死亡之門,在另一個階段中發現自己並沒有變成「神佛」,在世時違反天主誡命的罪過也沒有消失,我們要因這一切公開或隱秘而犯的大罪小罪,接受唯一的真神 —— 天主的審判,那時我們會作何感想?我相信都會非常後悔沒有認真讀《訓道篇》的最後結論,在生時沒有敬畏天主,沒有遵守祂的誡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