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報) 08月 30日 星期四 05:10AM
【明報專訊】「往大埔趙先生書館傳道,派聖書一本,小書五本……」1851年的傳教士日誌上,是「香港村」(即現時黃竹坑一帶)、「石排灣」、「荃灣」等地名,都是當年港人的聚居地。香港聖經公會昨日起舉辦「聖道東來——聖經事工展覽」,展出多件基督教珍品,包括近200年歷史、首本在中國譯成的中文新舊約聖經《神天聖書》。
在多項展品中,最珍貴的要算是1823年馬禮遜用文言文譯成的《神天聖書》。基督教文化學會會長李志剛表示,這本早期聖經之所以名為《聖書》,是英文「Holy Bible」的直譯,而「神天」代表上帝,全名即「上帝的聖經」。
傳教士澳門秘密翻譯聖經
他指出,馬禮遜為英國人,是首個來到中國的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受英國聖經公會所委託,於1807年9月4日抵達澳門,並於1813年在廣州出版中文新約聖經《新遺詔聖書》,「當時清政府禁止外國人傳教,亦不准印刷工人協助外國人印刷,事件一曝光,他立即被人追查」。
馬禮遜其後到澳門秘密翻譯聖經,並於1823年在馬六甲出版《神天聖書》,「那是英國人統治的地方,較安全」。除了讓華人看聖經,傳教士更到香港傳福音。
在1851年6月的傳教士日誌中,可看到德國傳教士郭士立派遣的60名華人傳教士的傳教工作,時、地、內容、對象以至天氣,一一記載其中,並蓋上不同地方的商舖蓋印及簽名,作為申報車馬費的證明。
聖經事工展 大會堂舉行
展覽亦展出一份1848至1859年的殖民地政府文件,文件清楚指出,當時有4所政府學校交由教會管理。此外,基督教會從19世紀開始,在港設立華人及西式學校、女校、盲人學校、孤兒院、西學院和醫院等。
展覽昨日起至下月9日於大會堂低座一樓舉行,市民可免費入場。香港聖經公會總幹事梁林天慧表示,香港的歷史展覽往往流於介紹香港開埠的歷史,隨著近年社會重視集體回憶,她希望透過展覽讓市民多了解香港的教育、醫療、社會風氣等歷史。
http://hk.news.yahoo.com/070829/12/2emx7.html
抽按:幾時D反基搞返個反基歷史展?包括禮儀之爭、驅逐傳教士出境、非基督教運動,仲有互聯網興起後的反基熱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