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7年3月12日
【明報專訊】宇宙從何而來?人又從何而來?
思索這些富哲學性的問題,從較主觀的宗教或較客觀的科學思維出發,答案往往有別。那麼,有宗教信仰的科學家會否對此問題更難下結論?
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的高級導師王永雄博士,信奉基督教逾20年,一路走在科研的路上,宗教與科學在他身上沒有絲毫衝突,並能和平共存。
王永雄博士在個人網頁上介紹了多個稱呼他的方法:「王永雄」、「王博士」、「Dr. Wong」、「王Sir」或「大雄博士」。學者多以嚴肅形象居之,何以歡迎別人稱呼自己的花名「大雄博士」?他笑說若自己先承認了花名,學生就不用再替自己亂起名字了。這個稱呼,倒頗貼合他既親切又有幾分卡通的惹笑形象。
王永雄以宗教心靈看世界
大雄博士對物理學充滿興趣,任教於中大物理系逾10載,近年教授「天文學」及「自然的力量」這兩個通識課程,帶領不同學系的學生探索宇宙的奧秘,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在以科學的角度研究和教授宇宙的同時,大雄博士也希望能以宗教的心靈看世界。2000年,他作了一個「勇敢的決定」﹕在公餘時間於信義宗神學院修讀為期4年的神學課程,取得基督教研究碩士學位。
大雄博士信奉基督教,原來他的科學頭腦起「推波助瀾」的作用。或許如此,在他心中,宗教與科學一直可以和平共存。
就讀於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的大雄博士,直覺認為老師比較寵愛基督徒學生,反叛的心驅使他刻意不相信這個宗教,直至中五的那一年……
眼看東西短暫不全面
「我自中三開始返教會,中五才返團契。我還清楚記得那是1985年,11月30日,下午6時30分。傳道人對我們說,人見到的東西很短暫,他還作了個比喻﹕就像幾天前附近的大型木柱,現在已經不見了。這令我聯想到人的眼睛看到的東西不單短暫,而且不夠全面,就像肉眼只看到某些光,但X光、無線電波、紅外線等光線,我們都看不見,於是我很懷疑,我眼見到的是否全部?」
那天,他相信了耶穌。科學的理性思維分析令他產生對人生的疑問,宗教於此時卻給了他一個合理的答案。他認同基督教認為人本是有罪的說法,人不能單靠自己力量去拯救自己,於是決意信奉基督教。
「在當時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幼稚的決定,並未深思熟慮,但直至現在,我仍深信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科學與宗教兩者之間,在大雄博士心中一直能夠和平共存,竅門,並非「深信不疑」,而是以既認真又懷疑的態度去對待兩者。
研究科學 抱懷疑態度
大雄博士說﹕「就如馬丁路德(16世紀宗教改革領導者Martin Luther, 1483-1546)所言,他每天都在信與不信(他的宗教)之間徘徊。」他認為對信仰認真的人,會常常反思和檢視自己的信仰。研究科學,也就是抱懷疑的態度,認真地以實驗去檢視可被推翻的科學命題。
對宗教與科學同樣有認識的人並不多,能夠打開兩者溝通之門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不過,大雄博士正計劃填補這個缺口﹕「有研究科學的人打出『科學是真理』的名號,又有宗教人士並不了解科學,我打算開辦科學與宗教有關的夜間課程,讓更多人認識這兩個範疇,然後對話!」
科學和宗教,是對立,或是建立起和諧的對話,豈止得一種理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