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馬傑偉﹕為何港式臥底英雄歷久不衰?

2009年4月6日

【明報專訊】Laughing哥熱潮有兩點可談,其一是網絡打散了電視劇的結構,其二是港式臥底英雄歷久不衰。前者有關網絡新潮與劇集敘事形式,後者有關97前後的感情結構,論述起來比較複雜且迂迴。先談一下網絡與電視劇。

《學警狙擊》收視成績一般,起初第一周約20餘點,到Laughing哥「殉職」一集約30點。謝天華及其角色在網絡大熱,有關的討論區點擊數以萬計,討論再由主流媒體轉述,把大結局的收視推至43點。有趣的是,網民不一定追看劇集,翻查YouTube的片段、討論區的惡搞、粉絲的角色扮演,均可以讓不少看官全面掌握角色,而不必花心思了解其他人物,亦不必追究全劇的來龍去脈。電視劇本身的主角變成配角,謝天華這個配角在網絡變成主角。看大結局的部分觀眾,只關心已死的Laughing哥會否復活再生。


電視劇變成拆散的短片

以前電視劇受香港觀眾追捧的年代,劇集角色的魅力在於每晚陪伴觀眾,情節的起伏與日常生活的節奏互相配合,在幾十集的過程中培養出親切感和投入感。今時不同往日。雖然電視劇還有一定觀眾,但青年人看電視愈來愈少,資訊、新聞、娛樂,大多從網絡得來。不看電視不代表不知道電視在發生什麼。網上片段式翻看,電視劇變成拆散了的短片。偶有搶戲角色,或有談論焦點,網民蜂擁而至,話題創造了,人物在網絡中被豐富了角色。研究傳統電視劇敘事的學者指出,電視劇的特色在於綿密重複、絮絮不休。劇集紅人從情節孕育出來。但網絡紅人往往以事件和punch line之中爆發出來。

Laughing哥是臥底,本應死得低調,但在網絡跑出來,卻死得轟烈、死得大鑼大鼓,引來萬人悼念,反過來炒作出新劇集的要求,以事件為本、以點擊走紅、不理長篇結構、只求5分鐘做英雄,均是網絡新潮的特點。近年網絡的prosumption現象,製作(production)與消遣(consumption)結合,部分網民成了prosumers,是消費者也是創作人,使用同時再創作網絡資訊。Laughing哥悼念活動是prosumption的例子。

除了敘事不同,Laughing哥亦觸及了香港的臥底情結。必須聲明,下文不是要解釋Launghing哥流行的原因,而是分析香港孕育卧底角色的文化土壤。當然,把孤立的角色視為文化深層結構,也許是過分解讀,有穿鑿硬套之嫌。也許謝天華演得有層次是流行的主因。潮流如衣服,來去不一定有因。Laughing哥角色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但追尋下去,臥底這個處境在香港卻頗有淵源。羅永生在他撰寫的《殖民無間道》(牛津,2007)分析一系列的臥底電影,由1980年代初的新浪潮電影《邊緣人》、1980年代末的《龍虎風雲》、1990年代的《古惑仔》系列,到近年的《無間道》三部曲,幾乎30年來都觸動香港人的情緒、引起香港人的共鳴。如此歷久不衰,似乎香港文化的血脈中,確有揮之不去的效忠矛盾。


臥底電影表述港人複雜心理

按羅永生的分析,香港人的殖民經驗,一開始就有雙重(不)效忠的傳統。港人的生存之道,在於效力殖民地主英國,同時向內地輸入改革思想。本地的土著紳士,穿梭中英,以中英雙語,既服務於英帝,亦服務於香港,更有些推動洋務,為清廷改革派服務。而這些多重效忠,多為功能性的折衷,而家庭與鄉親的生計,才是最實務的關懷。

羅永生認為這種殖民身世所產生的功利勾結,是香港「政治潛意識」的重要部分。臥底電影就十分曲折地表述港人這些複雜心理。由早期《邊緣人》臥底被港英警隊所拋棄,到《龍虎風雲》「忠」與「義」的對立矛盾,到《古惑仔》系列的連串背叛及對走精面的歌頌,在在都串連香港人表面效忠米飯班主而內心卻各有盤算的殖民處境。

97之後香港回歸中國並未化解港人的臥底情結。如羅永生所言,「臥底形象和《無間道》的故事已不只是單純的電影,事實上它們已成為當前香港政治話語的一部分。」(頁42)留戀香港本土情懷、對愛國論的猶豫、對殖民歷史的懷緬、既認同冒升的中國又對大陸貪腐有所保留、從屬於中央政府的指揮又覺得香港的法制優於內地,這些長久累積的文化情緒,寄託於《無間道》陳永仁的角色,確能道出「重新做人」的無從入手,3年又3年時間流逝再難找尋真我,錯置的身分與效忠的矛盾仍然是97後港人的深刻體會。

有關臥底電影,羅永生的專書已有詳盡分析,在此不贅。我只想在羅永生的分析之上,補充兩點。一方面是香港英雄類型與臥底的關係,另一方面是近兩三年中國冒起而延續了香港的卧底意識。

美式電影英雄每多超能異士,超人、蜘蛛俠、蝙蝠俠,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近日蔡子強談及美式英雄已有所修正,甚至變成了反英雄。電影《保衛奇俠》與《蝙蝠俠》最後忍辱負重,為保住大局甘心做罪人。然而,就算是食死貓做醜人,他們也是英雄氣概、鬼斧神功。對比起來,香港電影中的英雄類型就低調搞鬼得多。


卧底英雄與港政治狀態相呼應?

李小龍這個功夫英雄在1970年代已經死了。成龍《醉拳》開始,多年一直都是一個搞笑英雄;周潤發所演的Mark哥,大起大落,跛腳犧牲,落難英雄令人印象深刻;周星馳則市井不文、插科打諢、無心插柳,是深入民心的無厘頭英雄;而梁朝偉則是浪漫憂鬱、心事重重的卧底和漢奸。港產片的超級英雄不是沒有,但港人印象深刻的英雄角色,都不是義蓋雲天那一種。拒絕效忠(如周星馳)或雙重效忠(如梁朝偉)卻一直能觸動港人。97後的卧底英雄之中,《無間道》中的梁朝偉,較接近1980年代《龍虎風雲》中的周潤發,兩者均重情義,較浪漫化。而Laughing哥則接近1990年代《古惑仔》系列的新生代黑社會,較為張狂精乖、縮骨靈巧。為何港產片卧底英雄豐富多姿?為何超能英雄(如早年《最佳拍檔》的許冠傑)易被淡忘?這是否與香港政治的特殊狀態互相呼應?

最後,容許我作出一些文化推想。97之後,雖說高度自治,但特區政府趕跟中央,不敢越雷池半步。香港在法治、人權、言論自由、專業管理各方面,自覺仍有優於大陸之處,但每每壓抑主體性格,不敢妄想影響大陸政治與法制的現代化。近年中國經濟實力大增,港人無論是甘心還是違意,也意識到背靠大陸是大勢所趨。

從歷史的角度去看,香港在1980年代確曾是大陸人接觸海外資訊的窗口,港式文化亦曾是內地學習摩登風尚的「導師」。然而,近幾年愈來愈多中國青年來港進修和工作。他們成長於中國改革開放的2000年代,對1980年代港式文化的強勢並無第一身的經驗。更鮮活的經驗是2000年打後中國冒起的大時代。有些國內較有自信的專才,更覺得香港青年小家子氣。來港念書的國內研究生,談到一些論及1990年代香港促進國內現代化的論文,十分直率地說,「香港的電視劇能把中國現代化?!笑話!!」前線服務業的朋友,在來港消費的國內豪客面前畢恭畢敬,但背過頭來還有不少批評。網上亦有流傳政治不政確的YouTube片段,刻意捕捉自由行遊客之中一些不文明的行徑。


港人國族效忠頗多「口是心非」

幾天前我在上海乘的士,一個山東老司機對我說﹕「香港經濟不太好,你們不要怕,我們會管你!中央不會讓香港垮下來!」我想起四川地震期間,溫家寶爺爺對小女孩說「政府會管你」,人們都心悅誠服的認同。但不斷往窗外吐痰的山東老司機說「中央會管你」,我除了口是心非的說「對對對」之外,還能爭辯什麼。接受內地對香港的照顧的同時,港人心底裏還有本土的尊嚴感。這些生活細節背後,仍有很多國內與香港的矛盾。雖說愈來愈多港人口頭上說「愛國」,但國族效忠還有頗多的猶豫和「口是心非」。

單單一個Laughing哥不必大做文章,但30年來豐富的港式卧底英雄「生生不息」,很難說是「純屬虛構、實屬巧合」。97前的殖民現代性,到97後自我約束從屬中央,都是卧底的文化土壤。我想,在國內政治體制與言路未大幅開放之前,部分港人仍難以全面認同大陸,港人效忠的曖昧性仍是孕育臥底想像的文化條件。

作者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