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公共管理的定義:是指公共組織運用所擁有的公共權力,為有效的實現公共利益,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社會活動。
 
 公共管理的主體:公共組織;公共管理的目的: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對象:公共事務;公共管理的條件:公共權力。
 2.公共利益的屬性:公共性(社會共享性)
 
 特點:非排他性、非競爭性、非營利性。
 3.公共權力的特徵:
 
 (1)公共權力屬於全體社會成員所有;
 (2)公共權力的主體是國家政權機構;
 (3)公共權力的客體是社會的公共事務;
 (4)公共權力運用的目標是維護和追求公共利益;
 (5)公共權力的所有者和行使者是分離的;
 (6)公共權力是社會的基本權力;
 (7)公共權力具有政治性。
 4.公共權力的分配:指對權力的大小、範圍的界定且明確相應的責任。
 
 公共權力的分配包含兩個層次:即權力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權力在各個公共組織之間的分配;再次分配是指某個組織內部的權力分配。
 公共權力的初次分配又分為垂直分配和水準分配。
 權力的垂直分配:是中央與地方的分權。
 權力的水準分配:有兩種形式,即集權制與分權制。
 5.公共權力的制約分為:內在的軟制約和外在的硬制約。
 
 外在的制約機約主要有:以權力制約權力;以權利制約權力;以市場經濟的競爭機約制約公共權力。
 6.導致公共權力的異化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人格因素和制約因素。
 
 7.公共管理的基本模式:自由模式、干預模式、市場模式、企業型模式、參與型模式、靈活型模式、放鬆規制模式。
 
 8.公共管理的基本方法:
 
 剛性方法主要有: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經濟方法、技術方法。
 柔性方法主要有:教育方法、傳媒方法、指導方法、情感方法、心理方法。
 9.社會組織「三分法」是將所有社會組織分為三大部門——
 
 第一部門:政府組織;第二部門:工商企業組織;第三部門:非政府公共組織。
 10.
 構成公共問題的要素:一般確定公共問題,必須考慮下列因素——
 
 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虛構、想當然的;
 問題受到絕大多數人所關注,而不是少數人的提議;
 問題必須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解決;不解決會擴大影響面或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
 問題的解決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區的進步。
 11.公共組織的類型可分為:政府組織和非政府公共組織。
 
 12.公共組織的特徵是具有公共性、社會性、合法性、服務性、民眾參與性、公開性、非營利性等特徵。
 
 13.公共組織的特點:公務性;合法性;廣泛性;權威性;系統性。
 
 14.公共組織的職能:政治職能、經濟職能、調節職能、文化教育職能、社會服務及社會保障職能。
 
 15.非政府公共組織的特徵:非政治性;組織性;公益性;自治性。
 
 16.公共政策的類型:長期政策、中期政策、短期政策。
 
 17.公共產品的類型: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
 
 18.國防的功能 (國防建設的必要性)
 國防的基本職能:捍衛國家利益。其集中反映國家的安全、興衰、榮辱。
 國防所捍衛的國家利益是國家的安全利益和其發展利益。
 19.國防的歷史形態:古代國防、近代國防、現代國防、當代國防。
 
 20.人類社會文化類型: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
 
 21.政府在義務教育中的責任,體現在:設置學校;提供經費;提供師資;監督少年兒童的入學狀況
 
 22.社會福利模式:全民性福利與選擇性福利,制度福利與剩餘福利。
 
 
 可能成為大題→分析題
 23.根據自己熟悉的工作崗位,制定一份責任和崗位管理措施。
 
 24.針對現實社會問題,提出一份治理方案。
 
 25.試評價澳門的公務員制度。
 
 26.試評價澳門的選舉制度。
 
 27.試評價澳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28.談對澳門發展前景的看法。
 
 
 選擇 20題 20% 問答 20題 40% 分析2題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