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而言,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此一所謂的外交手段並不存在。
在一個「我有上帝保祐,我就可以打,沒有甚麼對錯」的世界中,軍事侵略的經濟阻礙只存在一種數字關係 - 對方國家越是強大,就越需要更多的兵力(錢)去征服
要無武裝化的和平,就只有割讓土地和出賣人民為奴,
強國可以利用軍事手段威嚇弱國得到利益,無視他國人口平衡進行侵略並得到殖民地和奴隸的不平衡情況
只是在核武出現之後才有所改變。(有趣的是,為了滿足本國本身的宗教慾,美國二戰後不到五年就將當年開發原子彈的科學家推到「資本主義政治審查」上去 - 或者為當年西方國家服務真是一個很愚蠢的決定也說不定。)
不過,在使役殖民領下平民當教會奴隸還要堂而皇之地說這叫本土文明化的人而言,又是另一種說法了。
當然,實際情況是,即使在核武這種「開打就死在一塊」的神奇武器面前,地區政治爭奪還是得靠常規的兵器平衡。
但是,常規兵器的威力和有效生產(以至核武打擊力),最終仍然是靠國家技術和物質經濟生產力。(這裡的物質經濟可不是純金融經濟那種印銀紙當飯吃的空中樓閣。)
古人云善戰者亡,亡戰者危,即是此一意義。
而軍事與經濟真真正正的必然關係,是軍事最終是保障經濟利益的必然手段,而一國最終的總軍事力量則處決於一國的總經濟力。
所以弱國無外交,但是本土生產力差的國家本來就談不上軍事力,而沒有科研技術,甚至對此刻意打壓的地方,就連本土生產力都談不上。
如果留意一下現今擁有任何天然資源的所謂軍事弱國的政治自主性,政府為誰服務,
大概就會理解為什麼他們仍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