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出版的「二○○八年溫室氣體公報」(Greenhouse Gas Bulletin)再次提醒我們二氧化碳問題的迫切性。最新濃度是百萬分之385 (ppm),較前一年增加百萬分之二。
在過去一萬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280 ppm左右,直至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開始。最新數字表示增加了105 ppm,即百分之三十八。增加主要是由於燃燒化石燃料(例如汽油和煤)、砍伐森林和土地用途改變。燃燒化石燃料令原本深藏地底的碳源釋放到大氣中,而砍伐森林和土地用途改變則使植物減少,削弱地球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我們可以做什麼?二○○六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大師Sir Nicholas Stern回顧氣候變化對經濟的影響時指出,若不立即行動以減緩全球暖化,則全球GDP將損失約百分之五。相反,若我們迅速行動,付出成本僅是GDP百分之一。
二○○八年經濟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明教授(Paul Krugman)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表示,即使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家庭開支亦只會略為增加。
但這些「成本」應如何投放?向那裡投放?今年十一月出版的「科學美國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一篇文章討論發展再生能源以滿足世界能源需求的可能性。它指出全世界的能源需求最多達十三萬億瓦(即13之後加十二個零),預計到二○三○年會增至約十七萬億瓦。
當中有多少是再生能源呢?目前,全球風和太陽能合共只提供0.03萬億瓦,僅及需求的百分之0.2,可謂微不足道。上個月,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何啟明教授到訪天文台時談到,太陽照射地球一小時的能量,便足以供應全球一年所需,可見發展的空間相當大。
「科學美國人」雜誌的文章評估了各類再生能源的潛力,特別是風和太陽能。據文章估計,撇除海洋、高山和其他不毛之地,風和太陽能分別可提供60和600萬億瓦,合共660萬億瓦。保守估計,我們只須在其中提取的百分之五,即30萬億瓦,已足以應付全球所需有餘,無須增加溫室氣體,亦即無須令地球升溫。
不過,生產大量的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板會導致所需的稀有金屬的需求上升。科學家可以做和正在做的,是研究使用替代物料以舒緩這些稀有金屬的需求。
另一項日益受到重視的太陽能發展是採用太陽熱能收集器,將陽光轉化為熱能。這有別於光優板,後者將太陽能轉為電力。由多間德國公司組成的財團正計劃在撤哈拉沙漠建造大量的太陽熱能收集器,以提供到
二○五○年歐洲所需電力的百分之十五。
圖一 太陽熱能收集器 (香港可風中學提供)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二○○七年於華盛頓郵報發表章說,人類正過渡到「綠色」經濟,透過共同努力,我們將能以相對廉價及可持續的方式應付氣候變化的挑戰。
綠色科技愈來愈重要。採用綠色科技有助提升企業的形象。不久將來,世界上許多地方可能需要購買貼上綠色標籤,或嚴格符合低碳或「碳中性」標準的貨品。因此,綠色科技既能對抗氣候變化,又可帶來新的商機。
李本瀅
(轉載自香港天文台:台長網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