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研究基督教的原教旨主義

問:何謂「原教旨主義」(基要主義)?

答:
1.        

題目:基要主義 - 摘譯自Encarta百科全書
譯者:S.C.

一、簡介
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始於十九世紀末葉的美國保守派新教徒的運動。這主義強調以下信條為基督教義的根本:
聖經無誤論(the infallibility of the Bible);
童貞女產子(the virgin birth);
耶穌基督的神性(the divinity of Jesus Christ);
基督於十架上犧牲和救贖世人(the sacrifice of Christ on the cross as atonement for the sins of all people);
基督肉體復活和再臨(physical resurrection and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信徒肉身復活(the bodily resurrection of believers)。

二、起源
基要主義源於十八、十九世紀的美國信仰復興運動(American revivalism)直到十九世紀中期,其主要教義仍為正統新教徒所奉,特別是福音派信眾。基要主義於二十世紀成為有組織的運動。基要主義者由 1876 年開始舉辦一系列聖經會議。他們強烈反對:
聖經的歷史、文字研究(高級批判 higher criticism);
融和傳統基督教信仰和現代知識的企圖;
接受現代的世界觀,如進化論。

越來越多保守派教會嘗試把他們認為敢言而強硬的自由派信徒驅走,包括一些主張高級批判的牧師、神學家。另一方面,某些極端的保守派則建立敵對的組織和學院傳播他們的信條。

基要主義興盛於 1909 年。十二部名為「The Fundamentals」的書刊行。當第十二部書出版時,全美國和海外共發行三百萬冊。同時,一些聖經學院如 洛杉磯聖經學院(the Los Angeles Bible Institute)和穆迪聖經學院(the Moody Bible Institute)成立或開始教授基要主義。

三、現況
基要主義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發展,尤以郊區、加州、周邊州份、和南部為盛。他們促請立例禁止公立中學教授進化論。田立西州立了這法例。後於 John Thomas Scopes 案中推翻。 1968 年這法例被裁定違憲。

基要主義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沉寂。主要是因為大部份美國人接受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更多自由派宗派興起和沒有全國性的基要主義組織統籌運動。但基要主義和福音派運動後來再次興起,以抗衡教會團結的思想(ecumenicity)、新正統(neoorthodoxy)和現代主義(Modernism)。

自四十年代基要主義者每年花大量資金在電台電視廣播。他們於 1941 年成立美國基督教大會(the American Council of Christian Churches)。於 1948 年國際的基要主義組織成立,以亞姆斯特丹為基地,是為國際基督教大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Christian Churches)。據稱有十八國四十五教會支持。


2.        

題目:何謂原教旨主義(節錄自香港伊斯蘭青年協會網頁)
文章提供:明鏡臺

原教旨主義一詞源於美國,根據 Websters 字典所下的定義,大意是指一種傳統宗教信仰,而信仰全部基於完全接受聖經裡每一件事的真實性,包括接受創世紀內有關宇宙的來源,和反對進化論的觀點。第二個定義是泛指在美國基督徒中,有一些對聖經所載完全認同的人,他們所發起的一個運動,用以抗衡那些所謂新派演譯聖經的人。在現代社會學大字典(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內,有更詳細的解釋,什麼是原教旨主義:「原教旨主義是一個宗教運動,強調聖經內文的真確無誤,及聖經擁有最高權威。」

這樣的一個宗教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美國發展至頂峰,其源仍對於新派演 譯聖經的人表示不滿,因為新派的人否認一些基督教傳統以來的教義,而主張用學 術、歷史、科學的角度去分析聖經,為了對新派的回應,原教旨主義走到一個極端,認為聖經字字真言,都是由上主而來的。

原教旨主義一詞,其實含義相當廣泛,但準確地說,原教旨主義不同於福音主義(Evangelism),也有別於保守主義(Conservatism)。有很多保守派或傳統的基督徒也不喜歡被人稱「原教旨主義者」,所以原教旨主義在基督教內是有「貶謫」的意思。


3.        

題目:基要主義的成敗(節錄自《基督教史略》)
作者:梁家麟
文章提供:大黃傻貓GARFIELD

在「自由主義」氾濫成災之際,基要派奮起為傳統信仰辯護,其志當然可嘉;不過,多數教會史家都認為基要主義打了一場失敗的仗。在宗派和堂會方面,他們無法在美國被部任何宗派中取得優勢,促使原屬宗派接納他們信信仰。在研究方面,自由主義更佔有壓倒性的優勢,甚至連長老宗作為保守派神學院最後重鎮的普林斯敦神學院,在二十世紀初也「失守」, 1929 年,秉持基要派信仰的教師被迫離校,另行創辦威斯敏斯特神學院。

事實上,由於基要主義太過強調和自由主義抗爭,故對一切自由主義所肯定的現代思想皆持反對的態度。他們有強烈的對抗和戰鬥色彩,意氣成分甚重,許多時在批評某些新觀點以前,還未曾深入這些觀點的具體內容。例如,他們恆常訴諸個人的情緒反應,視進化論為洪水猛獸(其實進化論並非主張人是由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猿猴演變出來的);他們也一併反對所以與進化論相關連的自然科學,諸如生物學、地質學、地層學、古人類學等,宣稱地球只有四千零四年的歷史,因而往往給人一個無知與封閉的印象,甚至成為給人取笑嘲弄的對象。此外,他們對社會和文化採取消極的防範的立場,主動放棄在學術世界和社會事務上面的參與和發言權,這亦等于自絕公開見證信仰的機會,他們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少之又少。

另外一個悲劇是,在美國不少奮興佈道家大著基要派的名義混跡江湖,到處招搖撞騙。他們以反智的口號掩蓋個人的淺薄無知,用庸俗的奮興技巧來鼓動信眾,訴諸簡單的情緒反應;他們甚至禁止信徒運用理性來分辨其說法,宣稱自己是上帝的代言人,結果製造不少「屬靈」的偶像出來。就算這些人未淪落到傳講異端邪教的地步,他們吸引大量盲目的追隨者,獲得大量金錢奉獻,也很容易在道德人格上面給腐蝕掉……

我們可以確知一件事:任何人若是不帶條件地批評教會追求知識、忽略靈性,宣傳反智思想,他們就是在拆毀教會賴以防範異端的機制,而結果將是讓那些沒有知識卻偽裝有靈性的人霸佔教會。二十世紀初有不少這樣的自封基要主義者在教會往來,製造事端,基要主義的名聲自然被嚴重玷辱了。

……福音派甚或基要派是那些在逆境中(如共產世界、回教國家)的教會最可能存在的形式。在一個對基督教不友善、信徒得為信仰付出高昂的政治和經濟代價的環境中,基督徒若非真切經驗信仰的真實性和其改造生命的能力,便很難排除萬難,繼續保存信仰和宣揚福音。信仰對這些人而言,絕不可能僅是任何和生活不相干的理念,而排他性、戰鬥性、和專斷性的信仰性格,許多時候正是維繫信徒的重要「精神支柱」。此外,在這些「反教」的國家中,由於現實環境強迫基督教邊緣化,基督徒甚難發揮信仰對社會和文化的批評作用,他們只能保存一個簡單而個人化的信仰,故基要主義在這些國家,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教會形態。這解釋了為甚麼八十年代中國教會重開後,除了極少數領袖人物外,能夠存留下來的大多數是屬於基要信仰的。

貓貓補充:我也認為,因為美國基要派在二十世紀初在本土的不利情況,所以大舉到中國傳道,而恰巧中國也在內憂外患、五四反教的浪潮下,基要派就在中國傳開,所以華人教會基要派有今日的影響力。同時,基要主義和華人的「小農心態」結合,變成今日我們香港見到部份信徒信信仰態度。當然,香港社會本身也有其「反智」的成分,青年人(無論是否信徒)都不愛看知識性、理性的書,更不會作出理性、獨立思考,同時香港社會對基督教比較冷淡,基督教(新教)只是人口的百分之七,某程度也是比較「邊緣化」的。當然信徒的處境絕對不需要為信仰付出高昂的政治和經濟代價,最多為了祭祖、十一奉獻、教會事奉和家人吵架下,或者為了週末不能返聚會這些小事就以為自己是受逼迫,但是因為社會的個人主義、要求情緒滿足、不想思考,結果基要派的教會也有一定市場。


4.        

題目:Re: 基要主義 - 摘譯自Encarta百科全書
作者:大黃傻貓GARFIELD

James T. Draper Jr. 在他的著作裡面(The Church Christ Approves, Nashville:Broadman Press)比較今日基督教(更正教,Protestants)裡面的兩種意識形態,自由主義和基要主義(不等於基要信仰, fundamentalism,而是 Fundamentalism,James T. Draper和其他討論,稱這個作為大 F 的 undamentalism, Fundamentalism with the big "F")。

他特別把兩者區分,基要信仰, fundamentalism 是一套保守的信仰或者神學立場,但是,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是屬於極端的信仰系統(belief system),裡面攙雜了不是屬於基督教信仰的元素。在這些極端基要主義者關注的,就是如何去絕對操縱、爭奪權利、要以權威壓倒人,為了擴張,不擇手段。

Draper 認為,在自由主義和基要主義兩者比較,基要主義更加危險。他用 heresy 去形容自由主義和基要主義,而基要主義所以更加危險,是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用「上帝」的名義做的。

基要主義高舉所謂正統教條(DOCTRINE),實質上,他們口裡面的正統教條,是除了聖經之外加上人的傳統。

另外他們的特點是:
一)高舉所謂正統教條(即聖經和他們理解的傳統的混合)
二)完全照聖經字面一字一句解釋
三)以信條(CREED)去宣揚他們的教義
四)認為,維持教會團結合一,必須所有信徒都毫無保留接受所有教條
五)認為所有教會都要同一個模式、樣子,任何細節都包括,而不合模的(non-conforming)就標籤其為「異端」,排擠他們

辨認這些基要主義者,主要有這些行為:
一)相信自己掌握全部真理
二)因為(一),所以除了他們教會外,其他基督教的教會都是錯的
三)對自己信仰見解非常偏執(DOGMATIC)
四)用聖經當大棒子去攻擊人
五)常常引起罵戰,挑釁人
六)永遠負面消極,不會得用謙遜的態度如何見證主,永遠是審判別人
七)喜歡分化
八)對別人永遠是不以公正持平的態度,而是充滿偏見,特別喜歡把反對者妖魔化,或者靠猜測反對者品格代替說理
九)對不同意見者有苦毒、憎恨、藐視,並認為不同意見者是要滅亡的(CONDEMNATION)
十)以上帝的名義去堅持他們對不同意見者的偏見、歧視
十一)對一些和他們意見不同的個別人士或者教會,他們和激烈的攻擊
十二)對一些和他們意見不同的人,他們會企圖抹黑或者詆燬其人格(attempt to assassinate the character of those whom they oppose),特別對其他和他們意見不同的基督徒,他們的攻擊特別強烈
十三)頑固、死硬,並且會用任何方法欺凌和攻擊反對者(BIGOTRY)

大家要小心提防。

原文URL:http://www.caic.org.au/biblebase/cultorhe.htm


(編按﹕原教旨主義的其他相關資料,可見於網頁內「新教原教旨主義如何形成?在美國造成甚麼影響?」部份)
丙 III. 從新基督教右翼到近年發展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科技的發展讓原教旨主義者覺得有機會藉此影響個 ...
哈佛專家 發表於 2020/11/18 05:10
谢谢,研究研究中https://699pic.com/tupian-401358120.html

“圣经”煽动颠覆:例:启示录19:18為要吃_君王_的肉、軍官_的肉◇以西结39:18喝地上首领的血◇詩篇136:17称谢那击杀大_君王_的◇哥林多前15:24基督把所有的统治者、掌权者和有能者都毁灭◇申命记7:24又要将他们的_君王_交在你手中,你就使他们的名从天下消灭。……直到你将他们灭绝了◆煽动分裂:例:但以理2:44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
丙 III. 從新基督教右翼到近年發展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科技的發展讓原教旨主義者覺得有機會藉此影響個人以至整個國家,於是他們重新燃起政治抱負。新基督教右翼(New Christian Right)就是這時期的產物。原教旨主義者和福音派企圖透過影響選舉結果,令日後的立法合乎他們的道德訴求。自八十年代初,有兩方面的發展助長了原教旨主義和福音派擴大影響力,帶來與右翼政治的新連結。這兩方面的發展,其一是電子教會(electronic church),其二是對政治影響力的興趣的復活。

電子教會的高速增長,即是佈道者與基督教團體投入電視傳道工作的數字暴升,而這些佈道者與基督教團體多數來自新教原教旨主義派系。其實,當收音機與電視在美國廣播的初期,已經有宗教節目。可是,早期的宗教節目多被視為傳媒的一種免費公共服務的義務,不會在黃金時間播放,而且地區性局限極大。時至今日,情況已大不相同。很多宗教組織都獨自擁有電台和電視台,它們可以全日播放宗教節目,這導致宗教廣播的數量節節上升。在一九八○年,由宗教組織獨自擁有的電台有一千四百個,電視台有六十個。它們每星期播放數千小時的宗教節目,每年的免稅利潤高達五億美元。

不過,我們也不宜過份高估它們的聽眾 / 觀眾人數。在七十年代未和八十年代初,一些傳媒會將宗教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聽眾 / 觀眾人數動輒報道成超過一億,有個別報道甚至說是數以十億計,而亦有不少宗教廣播電視台自稱每週收視人數過億,這未免誇大。比較穩當的是其中一間主要獨立廣播調查機構,A. C. Nielsen在一九八○年的數據﹕最高收視的十個宗教電視節目的一週觀眾人數加起來,亦只有13,767,000。

這些統計數字未必可以完全反映原教旨主義者的擴張,皆因很多宗教電台、電視台的明顯目標乃在爭取政治影響力。八十年代成立的Moral Majority以及它之後的運動,正是原教旨主義者爭取政治影響力此一現象之縮影。

一九八○年六月,Jerry Falwell牧師(註三)成立了Moral Majority。這個組織強調以下各點﹕

一, 美國正處於驚人的道德墮落之中
二, 若不阻止這道德墮落,美國將會衰落,無神論者的獨裁管治抬頭
三, 美國是被神挑選來為世界帶來美善的工具
四, 基督徒公民身負道德義務與投票責任
五, 基督徒公民投票時須投承諾支持Moral Majority之宗教主張的候選人

據Moral Majority聲稱,它在十六個月內就有來自各州的七萬二千名牧師與四百萬平信徒加入,而它預期光是在一九八○年就可以籌得五百萬美金支持競選活動。

除了支持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列根與他所代表的共和黨政綱,新右翼團體還聯合起來反對三個課題﹕墜胎合法化、色情刊物的傳播、對同性戀的寬容。它們擁護的課題也有三個﹕在公立學校加入祈禱和讀聖經、廢除男女平等憲法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註四)、打倒被視為協助破壞道德的自由派參議員和國會議員。這些團體在一九八○年將六個自由派參議員列為打擊對象,結果,當中有五個在同年十一月連任失敗。

很多論者將新基督教右翼的政綱稱為「單議題政治」(single issue politics)。說它們的政綱是「單議題」,或許是誇大了,然而這些政綱的確只包括寥寥幾個項目。它們忽視了作為一個國會議員或總統須處理之政治議題如何廣泛。再者,批評者指新基督教右翼關注墜胎、同性戀、公立學校祈禱事宜的同時,卻對社會普遍公義、照顧有需要人士,以及保障少數族裔等等課題完全不聞不問。有不同的宗教團體──當中包括一些循道宗和路德宗組織,以及猶太教團體──就曾公開抨擊新基督教右翼的策略和行動。

平情而論,一些較開放的教會亦有「單議題政治」的傾向,諸如反核、反越戰等,儘管其行動背後的財政支持並不如新基督教右翼多。新基督教右翼決非第一個企圖影響選民和美國政治架構的宗教組織聯盟。

在反墮胎、反同性戀、反色情物品、推翻男女平等憲法修正案、打倒自由派政客這些主張之外,新基督教右翼本身有更為重要的主題,而正是這些主題吸引旁人加入它。Jeffery Hadden和Charles Swann將之綜合為以下三點﹕第一,這些團體在任何事情上都採取絕對確定的態度,消除含糊性。第二,它們認為對人生持正面態度就是成功和快樂的關鍵。第三,它們認為人應該為自己著想,找尋成功和回報。在上述各點之下,新基督教右翼的訊息,就像這個樣子﹕「你注意到身邊發生了甚麼事嗎?你感覺到我們的國家多麼墮落,我們變得多麼罪惡,甚至對罪惡如何姑息嗎?你會助我們一臂之力對抗此事嗎?」

不過,新基督教右翼這些特徵不是新鮮事。針對打擊罪惡(筆芯按﹕此處與上一段提及的「罪惡」,都是sin,不是crime)的講道、嘗試提升公眾的道德、對複雜問題提供簡單答案,這些在美國宗教界都不是新事物。新基督教右翼的創新之處,在於它們利用科技──電視和直接郵遞技術。此兩者不但讓新基督教右翼團體在短時間內即可接觸數以百萬計的人,而且讓它們更易動員群眾,而這些群眾本來不過是教會內持保持態度的普通成員。

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在美國的政治影響力,其實算不上很強大。Johnson and Tammy分析了一九八○年的總統大選數據,發現列根當選的主要原因並非原教旨主義者的聯合支持,而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保守派──亦即傳統的共和黨支持者──因為擔憂通貨膨漲而作出的支持。換言之,保守派事實上有很多不同種類,他們有時會為了某些特定議題聯合起來,但無論如何,他們不會全都圍繞著原教旨主義者所關注的那些重點。在一九八八年,原教旨主義者支持的總統候選人Pat Robertson(註五)就因為得不到選民支持,在初選裡宣佈退出。先前提及的Moral Majority,在一九八六年易名為Liberty Federation,然後在一九八九年解散。原教旨主義者對選舉的影響力只局限在地區性規模,在全國層面力量有限。

現在(筆芯按﹕此書於一九九七年出版),原教旨主義者依然為創造論爭取與進化論同等的地位,同時亦主張在公立學校恢復祈禱。不過,他們最關注的,還是墮胎問題。


丙. IV 福音派與原教旨主義之辨

有些人會將「福音派」和「原教旨主義」兩個字眼交換使用,主要是因為兩者都屬於保守派新教徒,擁有相同的核心信仰,同樣捍衛一套他們眼中的正統教義(筆芯按﹕即文章前半提及的"The Fundamentals"之重點)。

福音派和原教旨主義的分別,在於它們對自己在世上的功能有不同的策略定位。根據Nancy Ammerman的形容,福音派一方面不願接受非正信者的世界觀,另一方面卻希望得到世人尊重,不希望被世人視為極端分子而遭排拒。相對的,原教旨主義者卻認為跟異己陣營合作並無價值,反自由主義、反世俗主義、反共產主義都是必須激烈貫徹的。

於是,福音派的政治參與並不如原教旨主義者多,他們專注於傳揚福音。原教旨主義者則經常以政治性目標為關注重點。福音派相信他們的首要任務是將福音傳遍世界,從而令世界轉向基督。原教旨主義者則渴望保持自己純潔,而保持純潔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令社會變得較不容忍罪惡的存在,從而造就一個讓自己較少機會被玷污的環境。



丁. 結語

「原教旨主義不是一場,而是─連串對現代意識形態的反動。對於深深認同傳統宗教之價值觀的人而言,理性主義、相對主義、多元主義、世俗主義等等,在在動搖了宗教權威和他們的世界觀。他們感到神賜給現代的自由正在背叛祂。原教旨主義者,於焉誕生。」Burce Lawrence這個主張,正好為這篇文章作一總結。

翻譯書目﹕ Johnstone, Ronald L. 1997. Religion in Society: A Sociology of Religion. 5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譯註﹕

一. 「猴子案」的內容,可參考以下連結﹕ http://www.law.umkc.edu/faculty/ ... s/scopes/scopes.htm

二. 此事源於美蘇冷戰初期。一九五○年二月九日,威斯康辛州選出的共和黨參議員麥卡錫,在一個紀念林肯誕辰的聚會上發表演說,揚言他掌握205名滲入國務院的共產黨人名單,這些人在政府部門組織了一個共產黨的間諜網絡,他們是侵害美國的叛徒,目的在擴大共產勢力,讓「自由世界」逐日退縮。於是忠誠調查法令和國內安全法(麥卡錫法)就應運而生,凡有「安全顧慮」(security risks)的聯邦公務員動輒被解職。從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五四年,共有 1054 位公務員遭解僱。即使是身處公務員體制外的人亦不能倖免,差利卓別靈和「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就遭政治逼害,前者因而離開美國。有多位引用《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論自由保障而拒絕向政府交代的演員被送進了監獄。愛因斯坦被麥卡錫公開斥為「美國敵人」。

三. Jerry Falwell就是那個揚言九一一事件乃美國異教徒、墜胎支持者、女權分子、同性戀者猖獗,導致上帝不再保守美國所致的牧師。此番言論於二○○一年九月十三日在Christian Broadcasting Network的基督教節目"Today's 700Club"播出後,大批有關組織表示不滿,白宮發言人隨刻透過華盛頓時報重申Jerry Falwell的言論乃極為「不恰當」。

四. 此法案乃美國國會於一九七二年提出,旨在保障婦女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可是,由於有十五個州遲遲不批准,又有四個州在批准後撤銷,國會終於在一九八二年宣告因批准州數未達法定的四分之三而撤銷此法案。

五. Pat Robertson是美國著名靈恩派電視佈道家,基督徒廣播網絡(Christian Broadcasting Network)的創辦人,曾任美國基督教聯盟(Christian Coalition)主席。Jerry Falwell在Robertson主持的節目發表將九一一事件歸咎於異教徒、墜胎支持者、女權分子、同性戀者的言論,而Robertson對此番言論表示認同。

以上可見於
基版FAQ
http://www.horace.org/christianfaq/

特此鳴謝




問:新教原教旨主義如何形成?在美國造成甚麼影響?

答:
1.         題目:【摘譯﹕Religious Fundamentalism】
作者:Ronald L. Johnstone
譯者:筆芯

【摘譯﹕Religious Fundamentalism】

晚生今次摘譯的,是Ronald L. Johnstone的著作"Religion in Society"中的第八章﹕Religious Fundamentalism。在以下的翻譯裡,晚生將會把「fundamentalism」一律譯為「原教旨主義」。有人硬要將「基要主義」和「原教旨主義」說成兩種不同的東西,褒前者貶後者,然而無論「基要主義」抑或「原教旨主義」都明明是由同一個字眼──「fundamentalism」──所翻譯過來的,所以,恕晚生不會以文害意,隨波逐流地大玩文字遊戲。

不過,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和福音派(evangelism)兩者倒有微妙差異,此處分別將在譯文後半闡述。

晚生只摘譯書中論述基督教原教旨主義的部份,並無翻譯關於猶太教原教旨主義和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之章節。原文有關新教原教旨主義的內容亦集中在其發源地──美國的情況,未有論及其他地區的新教原教旨主義者。

甲. 引論

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源於二十世紀初,開始時是一個美國新教的宗教主張與運動,其目標在於抗拒宗教上的「自由主義」,以及抑壓美國文化與社會的世俗化。時移世易,原教旨主義這個字眼的應用今日已擴展至其他宗教。

原教旨主義並不僅僅是一連串神學上的主張,它的成因除宗教性外,亦有文化性和社會性的元素。原教旨主義本身亦是一個社會現象,為該宗教所身處的社會帶來衝擊。



乙. 由來

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一詞的出處,最終可追溯至一九一○年,保守派基督徒(福音派)所出版的十二本宣言,題為"The Fundamentals"。這些刊物是經歷了一連串保守派自一八七六至一九○○年召開的聖經會議而寫成的,當中包括了一些被他們認為是基督徒必須接受的基本教條。對於"The Fundamentals",Louis Gasper認為它是對原教旨主義運動(Fundamentalism Movement)的初期鼓舞。

至於fundamentalism這個字眼的首次應用,見於一九○二年Northern Baptist的刊物"The Watchman Examiner"。

原教旨主義的出現,是近百年來的事。它隨著現代社會出現而出現,是一種對現代化的回應。換言之,原教旨主義希望逆轉現代化所帶來的改變,回到所謂的「good old days」去。

美國社會學家Peter Berger認為現代化有五個元素﹕抽象性、未來性、個人化、自由化和世俗化。原教旨主義者所反對的,主要是自由化(從傳統中解放)和世俗化(認為上帝只是眾多對現實世界的解釋之一)。



丙. 新教原教旨主義


丙 I. 初期發展

最初刺激新教原教旨主義興起的,是社會的世俗化,而這又與利用科學方法取得真理此態度的盛行有關。馬克思主義、達爾文的進化論、社會制度脫離宗教影響獨立……這些事情都構成了潛在威脅。對當時的福音派而言,他們一方面認為自己的宗教受到外在社會的侵蝕,另一方面又感到宗教內部有人正在背叛──其中一個因素,是十九世紀中葉於德國誕生的聖經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ism)學派開始影響美國,而高等批判學派主張視聖經為人所寫的文件,應以審視任何其他人寫的文件一樣的原則對聖經進行批判和分析。再加上其他因素,美國的福音派即覺得自由派正在將世俗的價值觀滲入基督教,取代基督教傳統訊息。

為了對抗「自由主義」,回復他們所認為的基督教本質,很多福音派聯合起來,出版了"The Fundamentals"。 "The Fundamentals"有以下五大中心教義﹕

一, 聖經字面無誤
二, 耶穌基督由童貞女所生
三, 基督代替人受罪
四, 耶穌基督的身體復活
五, 耶穌基督會再次來臨


而由這五大中心教義,又衍生出四個相關的教義﹕

一, 耶穌基督是神
二, 人皆有罪性
三, 因信稱義
四, 真正信徒會在末日身體復活


保守的新教主張受到威脅,讓原教旨主義者對自己的身份就更為自覺。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很多新移民(尤其羅馬天主教徒和猶太人)開始移居至美國,令一些保守的新教徒感受到社會上的不確定性。而美國社會亦恰好在此時工業化,令傳統的農業和小規模商業受到衝擊。(筆芯按﹕美國社會的早期居民以新教徒佔絕大多數,新教教義對當時民風乃至社會體制的建立都有重大影響。箇中詳請可參考Max Weber的經典社會學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一八七○至一九二○年可視為原教旨主義的成形期。經過這段期間對主張的調節和統合之後,原教旨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一場激烈的運動,大舉反對在學校內教授進化論。一九二五年的「猴子案」(註一),或許是原教旨主義運動的頂峰。在公立學校內教授進化論的Scopes被判有罪。然而,讓原教旨主義者取得司法勝利的這場審判本身有如鬧劇,結果反而令他們失去公關形象。翌年,原教旨主義者們的週年大會出席率登時下降。到了一九三○年的會議,再沒有任何一次發言跟進化論有關。此後,他們開始內部分裂為一些小團體,互相爭鬥。


丙 II. 原教旨主義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復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多福音派和原教旨主義者加入了反共運動,此舉讓他們跟右翼政治團體連結起來。這些右翼政治團體支持了麥卡錫參議員(Joseph McCarthy)發起的一場不擇手段之清查,摧毀了甚多人的前程(註二)。這場風潮反對一切形式的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支持資本主義下的企業自由發展與小政府政策,貫徹美國傳統道德──包括譴責婦解分子、同性戀者、民權解放分子。而且,此風潮經常有反猶主義的表現。

原教旨主義新教神學在五、六十年代的反共運動裡與右翼政治有密切關係,極端保守派的宗教領袖在佈道裡散播反共主張。宗教原教旨主義者與政治、經濟、社會的保守派合起來,造就了這勢力。 某些極右團體嘗試將自己的宗教取向和政治取向分開來,不過同時亦有其他著名右翼政治團體把兩者緊扣在一起。Fred C. Schwartz的Christian Anti-Communist Crusade、Billy James Hargis的Christian Crusade,以及Carl McIntire的20th Century Reformation Hour都是當中深深植根於新教原教旨主義的團體。Hargis在其出版的"Christian Crusade"(筆芯按﹕與Hargis的組織同名)中寫道﹕

「Christian Crusade對共產主義的鬥爭就是基督的鬥爭。基督正在使用我們這場運動。Christian Crusade在來自社會上下各階層的強大壓力下依然存在了十四年之久,這正是它出於神的明證……我知道我們在正確的路上,為耶穌作工。」

在探討宗教與政治的關係時,Murray Havens指出,這類團體大部份都「為了堅持讓不僅是基督教,而且是他們那一套非常教條化的基督教獲得一致接納,他們不惜犧牲宗教寬容」。

儘管不少論者發現了右翼政治主張與新教原教旨主義的關係,卻鮮有人分析過這關係的性質。John Redekop是少數的例外,他探討了幾項緊密關連。第一是簡單的二元論。原教旨主義者把事物分為「好」和「邪惡」兩種,中間別無其他。極右分子將公民視為「美國人」和「共產主義者」,非此即彼。因此,對邪惡的憎恨完全合乎邏輯,對異己的狩獵亦完全正當。第二是陰謀論式的世界觀──撒旦密謀引誘世人背棄正道,共產主義也一樣。共產主義實際上變成了人性化、政治化的魔鬼。於是,政治討論蒙上了濃厚的道德狂熱。政治成為了一場聖戰,成為了個人的基督教成熟程度之愛國式證明。第三是,原教旨主義者那個人主義式的強調(個人得救),以及隨之而來的對社會行動和公共福利計劃之反對,正好配合了極右分子那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經濟、政治意識形態。他們認為個人有能力在自由市場裡滿足自己的需要,政府干預乃道德上的錯誤,共產主義亦因而被視為邪惡的縮影。

雖然原教旨主義的內在邏輯並非必然導致政治上的右翼主張,原教旨主義者亦不一定是右翼分子,但是此兩者在事實上確有共通點。一旦兩者連成一氣,其宗教上和政治上的主張就會互相強化。

當時的原教旨主義者的焦點在於反共。一些原教旨主義者近年所表態反對的事,在那時候並非受關注的重大社會議題﹕墮胎在當時仍是明顯違法的,甚少人為之﹔社會主流仍認為少數族裔被限制在巴士後座和做厭惡性工作乃「理所當然」﹔女性仍被普遍認為應該擔任協助男性的職位。

然而,到了五十年代的反共熱潮減退後,原教旨主義又回歸到靈性事宜和個人重生之上。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