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研究過呢3個問題, 發現這3個論點都有問題
1. 沒有發展槍械
-中國在北周已經有汽油彈; 宋朝開始有火炮; 明朝進一步發展(雖或吸收葡萄牙帶來的技術); 中國在近代軍事科技落後另有原因(為何17世紀前中國有炮但18世紀後d民兵會用返冷兵器?)
中國沒有/少武器製造工場? 別開玩笑
1403年成立的神機營即是大量製造槍炮的機構, 運作至1644年
中國武器不須準確? 釣魚城戰役(13世紀)火炮打死蒙古首領蒙哥; 17世紀明軍火炮打死皇太極, 如果火炮計算不準, 何來遠距離打死敵方? 火炮數量始終有限
-中國在明末之前仍有大量科學的著作, 之後大大減少, 甚難以農耕社會作解釋
2. 太和平
我們研究文明時, 不可只研究一個民族有何理想; 總之, 生存是現實的, 所以中國不是少戰爭的國家; 相反, 內戰發生得很頻密, 所謂大一統的時候不過100年而已
不要神化中國人的和平精神, 就算有和平精神, 都是有防備心理的和平精神
歐洲人打仗是必須的, 佢地地小, 冇咩資源, 非打不可; 中國直到18世紀前仍然冇咩資源短缺問題, 直到人口膨脹到4億以上, 資源問題就來了
西方果d打仗打著宗教為名, 不又是為了爭資源?
而且中國對外開戰一般向西北打, 果度冇古代可用的資源(石油唔算)
3. 超穩定
此作者金觀濤的書, 我有睇過
主要問題是認為中國人思想一成不變: 立論是以近代中國人的性質作論據
當中以改朝換代的必然性作論據, 其實忽視左外來因素呢種問題
外族因素往往是改朝換代的主要因素, 看唐末, 宋末, 明末的歷史就知, 尤其是宋明, 外族的破壞當然會做成新思想不能形成的因素
或許中西歷史的發展只是一個偶然:
否則, 為何:
蒙古人入侵中國, 中國人抵抗了40年一樣失敗; 蒙古人入侵歐洲, 10年內已經征服了半個歐洲(歐洲人甚至用十字架抵抗蒙古人入侵), 之後突然撤退
蒙古人的火炮毀滅了中國人的市民社會雛形, 但只打醒(沒有毀滅)仍沉醉在中世紀宗教意識的歐洲人, 13-15世紀所以歐州有文藝復興
假如蒙古人繼續打下去, 歐洲人果d十字架真係擋到蒙古人咩? 基督教一早徹底毀滅了
不要睇得歐洲人咁有能力去打
不要把中國人睇得咁懦弱, 是的, 中國人不會打著宗教去打人, 正義之師何嘗不是另一種以儒教作包裝的戰爭
中國受西洋侵略之苦也是偶然, 你看日本也受西方威脅, 初頭甚至一槍一炮都冇
1840年被西方打, 到1870年先慢慢有洋務(失敗), 到1949先完全驅逐到西方勢力, 前後100年
500年前中國被西方侵略的反應都冇咁慢(16世紀被葡萄牙人攻打,幾年後即參考其技術, 擊退左葡萄牙人), 為何19世紀的"中國人"反應咁慢? 不可用中國人的特徵解釋
咁我地要找出近400年來中國發生了甚麼事?
基督教文明在17世紀前也多次進入中國文明, 否則西安大秦寺是甚麼? 為何明末中國人信天主教人數過萬? 在中國國力尚可時, 基督教文明侵略性的一面往往隱而不彰, 傳教士甚至要儒化
但何止基督教文明?其他國家都是趁中國國勢下降時才入侵
咁基督教用炮艦"打敗"中國, 只可以用"中國"國力當時差說明
咁只可以話不幸, 因為所有國家都有盛有衰, 強如俄國, 90年代都步入中衰
西歐仲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地方, 就是作為島國的英國, 就算成個大陸都被鐵騎破壞, 基督教文明仍然可以在英國保存
關於中國的朝貢關係, 朝貢只是形式, 朝貢外一般伴隨大量民間貿易(互市), 唐宋和明末都是如此, 別把朝貢看得咁單純, 而且這些貿易有軍事運輸成份, 如向葡萄牙買火炮; 向日本買刀劍, 就不是單作和平用途
中國人一樣有宗教衝突, 滅佛, 滅道, 滅回(黃巢) 又如何解釋?
你話呢d係影響政府, 所以要鎮壓, 即係權力/利益問題, 西歐宗教戰爭何嘗不是權力/利益問題作怪?一句講哂, 阿拉伯商人和歐洲人有利益衝突, 咪趕走佢地
就是這些條件和巧合, 你們才會看到西歐的基督教的暴力在中國成功了;
就是這些條件和巧合, 蔡小姐沒有去曲阜哭孔子, 去了耶路撒冷哭耶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