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我的神學思想的五大支柱

本帖最後由 哈佛專家 於 2022/7/30 00:06 編輯

我的神學思想的五大支柱

1. 路德宗/信義宗 (Lutheran Family)
2. 聯合基督教會 (United Church of Christ)
3. 羅馬天主教 (Roman Catholicism)
4. 衛斯理神學的四大支柱 (The Wesleyan Quadrilateral)
5. 同志神學

先列信義宗

(轉載)
信義宗與改革宗之比較
.分類:教會事工
2008/07/02 12:25

信義宗和改革宗的信條,對基督論,人類論,救世論,和末世論大體站在一條戰線上,反對天主教。但兩宗之間也有不同之點,略述如下。

兩宗最大的不同點在預定論和聖餐論。改革宗加爾文派嚴格主張預定論,信義宗則較松懈。關於聖餐,信義宗主張合質論(Consubstantiation),而改革宗主張表號或臨在說。

信義宗的信條從罪人的需要和惟獨因信稱義的個人經驗出發,認為在這“關係教會存亡的信條,”——因信稱義——上,人才能獲得良心的慰藉和平安,以及聖潔生活最強有力的激勵。

改革宗(尤其加爾文派)從上帝的絕對主權和聖道的至上權威出發,企圖在這基礎上重建整個教會。

信義宗從人類學到神學;改革宗由神學而及人類學。信義宗以改教運動的主觀原則為首,客觀原則為副;改革宗則恰相反。不過二者都主張改教運動的主觀原則和客觀原則是不可分離的。

信義宗最主要的信條為奧斯堡信條。它雖然自始至終以聖經為本,卻未如此說明。直到該宗的協和信條方如此明說了。

改革宗的信條特列一條,以論聖經為信仰和生活的唯一準則,並將之列於首位,有時且舉正典之名。

信義宗有一種理想的,沉思的精神和傾向,企圖將教會與國家,神學與哲學,崇拜與藝術互相調和。

改革宗有一種實在的,實用的精神和傾向,將上帝的話與人的遺傳,教會與世界,受餐教友的教會與听道會眾,重生者與未重生者,屬上帝的與屬人的嚴格分清。

信義宗保存中世紀教會凡不為聖經所禁止的。改革宗則廢除凡聖經所未曾吩咐的。信義宗集中攻擊天主教的猶太教化或法利賽主義;改革宗集中攻擊天主教的異教化。

路德和墨蘭頓致力於廓清教義,他們所建立的教會由諸侯,神學家,和牧師治理,平信徒幾乎袖手旁觀。加爾文和諾克斯不僅改革教義,也改革教會的行政,紀律,和崇拜,而求建立由信徒參加服務的,純潔的,自由的教會。

路德及其從者不干預政治,而將主教之權交付於同情改教運動的諸侯。加爾文和諾克斯力持基督是惟一的元首,而圖使屬世國家變為神治國家。

信義宗的美與力在乎深遠的神學,豐富的頌詩,單純,天真,交托的虔誠,因而產生了虔敬主義,莫拉維派,煩瑣的正統,以及神學各科的研討和係統,但也產生了反律法主義以及各種的神秘主義,唯理主義或極端批評主義。

改革宗產生了清淨主義,公理主義,循道主義,福音主義(在英國國家教會內),最大的聖經公會,聖教書局,或傳教差會,建立了大部分的禮拜堂和慈善機關,但派別分歧,幾無止境。

信義宗和改革宗可說是改教運動的雙生子,是彼此大同小異的。
聯合基督教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聯合基督教會[1](United Church of Christ,縮寫為 UCC)是美國的主流新教(Oldline Protestant)教會之一,主要遵循改革宗的傳統,但在歷史上也深受信義宗的影響,教會體制主要是會眾制又帶有些許長老制的特點(Covenantal Polity)[2],其總部在克里夫蘭。

聯合基督教會是一間神學思想上比較開放的教會,支持民權、女權、墮胎權和LGBT權利。在2009年,聯合基督教會是少數公開支持同性婚姻的教會,並且為同性伴侶舉行宗教祝福儀式的教會之一[3]。不過UCC採取會眾制,各會堂在教義和會務上保有高度的獨立自主權,不必然採取和總會決議一致的立場[4]。

UCC參與普世教會協會以及世界改革宗聯會(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並和基督會(Disciples of Christ)、美國歸正教會、美國長老教會、美國福音路德教會、Union of Evangelical Churches(德國)、加拿大聯合教會達成共融[5]。UCC重視和不同信仰傳統的對話[6],以及參與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在2017年,世界改革宗聯會投票決定採納《關於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該聯合聲明由世界信義宗聯會和羅馬天主教會在1999年發表,宣稱雙方教會對「通過對基督的信念,憑藉神的恩典稱義」這一觀點的一致[7]。

歷史

聯合基督教會是由福音復初會(E&R)和公理基督教會(CC)在1957年聯合而成的,這兩個教都是由之前的一些小教會聯合而成。UCC自我描述為「基督的、改革宗的、會眾的、福音的」(Christian, Reformed, Congregational and Evangelical)[8],其福音主義源自德國的敬虔主義運動[9]。社會福音運動和進步主義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華盛頓·格拉登,是UCC的代表人物。

聯合基督教會共有5320個大小規模不同的教堂,並且宣稱有一百一十萬信眾,這些信眾主要集中在美國[10]。美國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過去曾經是這個教會的成員。

信仰文件

UCC將歷史上的信條、信仰聲明等文件,視為「信仰告白」(testimonies of faith),而非要求教義標準答案的「信仰測驗卷」(tests of faith)[11]。以下為該教會認為可表達其信仰的典籍與文書:

    《使徒信經》
    《尼西亞信經》
    《海德堡探題》 (inherited from both the German Reformed and German Evangelical heritages),
    《信義宗探題小冊》 (inherited from the German Evangelical heritage),
    《堪薩斯信仰宣言》(a 1913 statement in the Congregationalist tradition),
    The Evangelical Catechism (a 1927 catechism in the German Evangelical tradition), and
    《聯合基督教會信仰宣言》 (written at the founding of the denomination).

神學院

    芝加哥神學院 (Chicago, Illinois)
    Eden Theological Seminary (Webster Groves, Missouri and St. Louis, MO)
    Lanca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Lancaster, Pennsylvania)
    Pacific School of Religion (Berkeley, California)
    United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the Twin Cities (New Brighton, Minnesota)
羅馬天主教的主張也是眾所周知,我也受到天主教的啟發。

在信義宗方面,我比較偏向信義會(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特別是這種信義會。
本帖最後由 哈佛專家 於 2021/8/2 05:04 編輯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本會簡介
標籤: 簡介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The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of Hong Kong,成立於一九五四年。本會宗旨是遵行耶穌基督傳福音的使命,效法主耶穌行善的榜樣,廣傳福音,建立教會;同時興辦教育及社區服務,服務社群。

香港信義會有其本身的傳統和特色。首先,我們明白到在1517年及其後的宗教改革運動中,使到教會重新重視福音的核心內容。因此,香港信義會使用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馬丁路德設計的「路德玫瑰」作為會徽,表示堅定地傳承福音的信息。

過往六十年,本會主要藉著設立堂會、興辦學校及社會服務來傳揚福音,首先,在堂會方面:本會現有51間堂會,分佈於本港各區,分別在港島區7間、九龍東區9間、九龍西區8間、荃葵青嶼區8間、沙田區6間、元屯區9間和新界北區4間,區區有特色。堂會中有座堂、有在學校、社會服務單位和商業大廈之內。教牧同工一百一十多位,而教友人數為一萬七千人左右。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辦學已有六十年,在香港是一個中小型的辦學團體,在立會之初,我們就進入基層興辦教育,在沙田、深水埗、九龍城教導失學兒童,也在樓宇天台開辦學校。時至今日,本會的學校大部份仍座落在基層社區內。

本會在教育宗旨上著重全人發展,並透過教育而傳揚福音,盼望我們的學生能在靈命、學識和品格上,發揮上帝給與他們的美善素質,提昇自己,造福他人。本會現時有中學6間,小學7間,幼稚園7間。教師團隊五百多人,註冊學生人數超過八千名。

本會社會服務部自1976年成立,不斷以創新的方式,關愛及「以人為本」的精神為基層及弱勢社群提供多元化的服務。本會現時共有接近50個服務單位,服務範圍遍佈全港,包括7所幼兒學校、20多個青少年服務單位及服務計劃、15個長者服務單位及服務計劃、多個復康和戒毒服務、職業培訓及其他特別服務計劃,從社區、家庭、學校,以至職場,每年服務人數超過二百萬人。

為配合傳道工作,本會設立大眾傳播部,下設道聲出版社和道聲書局。道聲出版社本著「為道發聲」的精神,出版神學書籍、教牧著作及不同類型的屬靈材料,以配合福音事工發展。道聲在過往幾年,努力改革,與時並進,推出電子書及建立網上平台。

本會差傳事工始於一九七七年。其後於八八年四月差派本會第一位宣教士赴泰工作。而在一九九三年七月正式成立「海外宣教部」。蒙上帝賜福,在本會及其他差會的合作下,「泰國信義會」於一九九四年成立,這是我們宣教歷程的重要一環。現今本會分別差派教牧及非教牧宣教士到各工場事奉,現時工場包括泰國、斐濟及柬埔寨。

本會之內地關懷事工由內地教會及關懷事工委員會負責,主要以助學、培訓、捐助、合作、交流等層面推展事工。工作主要是在湖北、湖南和廣東省內的縣市。

二零一四年為本會六十周年,年初舉行本會會慶啟動禮,由沙田步行上道風山,紀念本會先賢的腳蹤,當日約有1,000名來自堂會、學校和服務單位的弟兄姊妹參加。十月十九日(日)在紅磡體育館舉行會慶感恩崇拜,約有7,000多人出席,藉著是次聚會,讓本會上下一心,團結互助,繼續在香港,透過不同的服務機會,服侍廣大市民。

更新日期: 2014-12-31

認識本會歷史

標籤: 認識本會歷史 , 傳道 , 堂會 , 教育 , 學校 , 社會 , 服務 , 神學院 , 女牧師 , 自立自養 , 出版社 , 差會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成立於1954年。追根溯源,本會繼承了歐美差會對華宣教,中華信義會先賢先輩辛勞的成果。早在1948年,香港的福音工作便已經開始了。至今葉茂花繁,聖工日多,緬懷昔日,只有感恩而已。現在我們試將這短短六十年的史實,作出粗略的分期簡述。

一.教會於艱苦中始創及在香港奮起的時期(1948-1953年)
在這時期,信義神學院因中國大陸政治形勢的改變而由湖北灄口遷來香港。從此,香港福音事工便由神學院師生以及豫中、豫鄂、豫鄂陝、豫東、湘西、湘中、魯東信義差會西國宣教士展開。當時,超過一百萬的難民不斷由中國大陸湧入香港。他們離鄉別井,生活艱苦。很多信義宗差會便把握這個機會,一方面做救濟工作,以解決難民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亦努力向難民傳揚福音,藉此拯救失喪的靈魂。那時,人心空虛,比較樂意接受福音,信主人數日益增多。各差會在港、九也成立了二十間教會和佈道所。

二.教會迅速發展並組織漸趨穩定的時期(1954-1974年)
1954年2月27日,各教會的代表在道風山舉行第一屆總議會,首次通過「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組織章程」,並選出彭福牧師為首任監督。香港信義會正式成立。1959年,教會領袖們深覺需要有法律上認可的地位和權力,以作為購買房產和承辦重要事項之根據,以免長期借用「世界信義宗聯會」名義購置物業。在各同工齊心合力下,經過多次會議,使到章程漸趨完善;各堂會之組織也漸趨穩定與鞏固,很多佈道所亦先後發展為堂會,對宣教工作也制訂了較完整的計劃。而豫鄂陝差會卻於1968年退出,自行發展事工。

六十年代伊始,香港人口急增,堂會發展十分迅速。除了受洗人數高速增長外,本會設立了三所中學、廿一所小學及幼稚園並幾所座堂式禮拜堂,包括恩光堂、真理堂、活靈堂、尊聖堂、天恩堂、元朗生命堂與鑽石山堂等等。進入七十年代,堂會因發展迅速,多數均已具備自立自養之潛能。香港信義會遂於1970年9月1日擬訂了以十年為期的自立自養計劃。計劃的重點是希望由1971年起的十年內,各堂會均能自立,毋須再倚靠差會的資助。

三.教會自立自養與差會事工整合的時期(1974-1994年)
在這期間,為了集合資源並更有效地建立上帝的國度,本會邀請了其他信義宗教會加入,並於1977年攜手聯合興辦信義宗神學院。此外,挪威信義差會及芬蘭信義差會亦先後加入我們的陣容,共同攜手發展福音工作。八十年代隨著香港社區的發展,很多新市鎮在新界各區陸續建成,本會有機會在新建的公共屋邨內興辦教育及社會服務工作。藉著這些老人、青年及幼兒工作,在服事社群之時又開設堂會。1991年馮鎰社會服務大樓第一期工程的完成,標誌著本會社會服務的新里程。

四.教會的策略性發展並開拓堂會、學校和服務單位的相互發展時期(1994-2014年)
早於1989年,本會已開始按立女牧師,又於1999年先後確認兒童領餐及與天主教香港教區舉行「因信稱義聯合聲明簽署聯合祈禱會」,可見本會不遺餘力地因時而進行神學反省與實踐。為了善用已有的資源及扶植資源緊絀的堂會,優化組織架構,本會亦透過傳道牧養部促進了堂會與堂會之間的融合及堂會與學校或社會服務單位合作的機遇。為了適應九七時代的轉變及教會的長遠發展,本會先後制訂和推行「九十年代宣教策略」和「2002至2005年發展路向」,使本會得以穩步及全面地發展。進入廿一世紀,為了建立健康的堂會發展,本會先後引進「自然教會發展(NCD)」工具與「ACTS 事工」並鼓勵堂會與領袖參加;又於2013年開始推行以「承傳與更新:展現活力的教會」為題的《三年計劃(2013-2015)》,以建立健康教會,文化更新為目標,凝聚為主作見證的力量。

至今,香港信義會屬下共有五十一間堂會,有一百二十三位華籍教牧同工及十位外籍宣教士,共同負起傳道牧養之責。學校教育服務方面,有二十多所學校,其中,心誠中學於1997年轉為直資中學、宏信書院於2010年正式確立「直資一條龍」的路徑,另有九間學校分別於2011年及2012年成立法團校董會,標誌著本會在學校教育服侍上的新里程。社會服務部亦因配合社會所需而發展出超過四十五個服務單位,為社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力。文字事工方面,正開展與社企的合作,以提供多元的服務;又透過網上平台分享、電子書及多媒體產品等現代化的科技,進一步推動信徒寫作及閱讀的風氣。

認識本會禮儀

標籤: 崇拜 , 禮儀 , 進堂禮 , 聖道禮 , 回應禮 , 聖餐禮 , 差遣禮 , 認罪 , 憐憫頌 , 信經 , 聖哉頌 , 主禱文 , 羔羊頌

引言

星期日,七日的頭一日,對於基督徒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因為早在約二千年前的一個星期日早上,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了,使那一日變成得勝有盼望的「主日」。我們在主日被召聚到主的聖所,在那裏與主相遇,即與三一真神 -----父、子、聖靈相通。

同時,我們也與其他肢體彼此相交。當崇拜開始時,我們會唱一首進堂詩。這可以是舊約中的詩篇。進堂詩是宣召集會的聖詩。會眾唱這首詩的時候,主禮和詩班便依次進到禮堂。讓我們現在簡單地瀏覽一下主日崇拜禮儀,想像其中各部分的情景。

第一部分﹕進堂禮

進堂禮是以會眾席為象徵。當進堂詩的讚美歌聲響起時,主禮便以使徒問安向我們歡迎致意,祝願主的恩典和平安臨到我們每一個人,正如保羅在他的書信中向信眾問安說:「願恩惠、平安從我們的父上帝並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羅一 7 )還有甚麼比領受恩典和平安更好呢?此問安叫我們更能坦然無懼地親近那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不過當我們來到祂面前,首先要覺察到我們原是不配的,故必須先承認自己的罪,並求主憐憫。我們來到上帝面前像那位到耶路撒冷聖殿去禱告的稅吏,他說:「上帝阿!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們也當這樣承認我們的罪。然後,我們要倣效新約中那些有需要的人,如十個長大痲瘋的病人(路十七 12 - 19)以及盲人巴底買(可十 46 - 50),為我們的苦難和試煉呼求憐憫:「大衛的子孫耶穌阿!可憐我吧!」此時我們會唱三疊憐憫頌:「求主憐憫我」。這種禱告呼求從早期基督教會一直傳唱至今。接著主再一次透過主禮的宣赦赦免我們的罪。這宣赦的話可以引述聖經中的約翰壹書一章九節的經文,或者引用<路德小問答>「認罪篇」的赦罪文。當領受了上帝的寬恕,並知道祂在凡事上都顧念我們之後,我們便讚美祂的恩典、憐憫和平安。當耶穌降生時,有一大隊天使和天兵在伯利恆野地裏高聲讚美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路二14),還有甚麼讚美比這更合適呢?榮耀頌之後, 我們按每主日特定的經文主題作一個預備禱告( 此禱告被稱為「當日禱文」),讓我們敞開心思,預備領受「上帝的道」----崇拜中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聖道禮

聖道禮是以講臺和讀經臺為象徵。此時我們聆聽上帝的道。我們會分別聽到一段舊約和一段新約的經文。之後,我們會唱一首讚美詩。從詩歌裏面,我們同領一個與引題經文相互關連的信息。接著在宣讀過該主日的福音題之後,我們會聽到講員對於經文的解釋和應用。由於講員是傳講上帝的道,所以在講道之前,他或會說:「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因他並不是以自己的名來傳講。會眾應以一顆開放的心去聆聽上帝的話語,既知道上帝正在向我們說話,我們就以開放的心去聽,並祈求聖靈使我們藉此信息得著亮光。

第三部分﹕回應禮

聽過上帝的道以後,我們便進到禮儀中的回應部分。此部分是以奉獻袋為象徵。這時我們學習實踐把剛剛聽到的信息應用在現今的生活中,作為對上帝的事奉。也就是回應我們從聖道禮部分所學習到的。首先,我們認信。當我們一起用「使徒信經」或「尼西亞信經」承認我們的信仰時,我們乃是與自初期教會以來那些預備領洗者一起讚美我們的主。隨後,我們會唱首較為接近我們的時代和傳統的讚美詩,以承認我們的信仰。如此一來,把今日世上眾基督教會的信徒都結連起來。其次,我們獻上代禱。我們將心轉向其他所有信徒和整個世界的需要。如同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二章1- 4 節那裏所說:「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這是好的,在上帝我們救主面前可蒙悅納。祂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此代禱以主禱文作結(如果沒有聖餐禮時);主禱文是主耶穌親自教導我們代求的典範。第三,我們奉獻金錢。舉凡萬物屬於上帝,我們只不過是祂的管家。奉獻我們所擁有的給上帝,是事奉中的重要部分。

第四部分﹕聖餐禮

回應部分之後,主上帝邀請我們行近崇拜聖所中的祭壇,準備進入聖餐禮。這部分是以餅和杯為象徵。此時,祭壇上預備了主餐,呈放著永生的食物,那是主耶穌的身體和寶血,為要堅固我們的信心和信徒生活。主自己就是這筵席的主人。主禮和會眾互相歡迎進入聖餐禮,彼此勸勉將心獻上,將感謝的祭獻予上帝。主禮與會眾簡短對話之後,我們為主餐感謝禱告,此禱告稱為祝謝文。禱文將主餐與救恩歷史的重要部分關連起來,並提醒我們,天上的眾聖徒也與我們一起,為救贖世界大功,將感謝歸與上帝。其後,我們歡唱三疊聖哉(聖哉頌),正如當年以賽亞所見的異象,有撒拉弗圍繞上帝的寶座,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祂的榮光充滿全地﹕」(賽 六 3)此讚美以主耶穌騎驢駒上耶路撒冷時的頌詞為結束:「和撒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約十二13)當基督現時臨在餅和酒中,我們就與當年「棕枝主日」的群眾一起,以同樣的頌詞歡迎祂。接著是預備領餐的禱告,我們像以賽亞領受上帝的異象時的情況一樣,深感不配。因此,領餐前我們必須先預備好自己,或者更正確的說是,祈求聖靈預備我們的心。禱告之後, 我們會聽到一段祝餐的話。 我們被帶到耶路撒冷的大樓, 於是當年 「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 主與門徒慶祝祂最後的逾越節晚餐,又把逾越節晚餐變成主餐,並吩咐我們繼續以此新方式來慶祝,這些情景再次重現在我們眼前。至此,我們同頌主禱文,感謝主施餐的恩典。聖餐禮再次激勵我們去到髑髏地,讓我們舉目凝望垂死的救主 ----- 純潔無疵的祭牲羔羊。祂流出寶血遮蓋了我們一切的罪, 使我們在上帝的審判中得以完全。 故此 , 我們以得勝的心輕柔地唱出羔羊頌------ 上帝的羔羊。因為我們知道那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的確已經成了復活的基督。我們心存敬虔和感恩,行近聖壇去領受那位死而復活的基督的身體和寶血,以致罪得赦免。此時所發生的是一種奧秘的聯合;我們的生命正與主的生命合而為一。當我們與主合而為一的時候,我們也與其他弟兄姊妹相聯合。這樣我們在世的生命得著餧養,而我們亦渴慕那天上的筵席。施餐後,主禮就我們剛剛所經歷過的,將主上帝要堅固我們直到我們得享永生的盼望傳達出來。最後會眾同以禱告或讚美詩,或者是兩者都用,來感謝上帝的恩典和賜福。

第五部分﹕差遣禮

在離開崇拜聖所之前,我們同受差遣。此時會眾席又再度成為象徵。於此,我們同唱一首古老希伯來讚美詩「哈利路亞」,為著祂的臨在,並祂所賜下的聖道和聖禮,去讚美主。上帝的兒女幾千年來一直傳唱著這首讚美詩。好比啟示錄中所說的,我們將會在天上永遠不停地繼續傳唱下去:「哈利路亞!救恩、榮耀、權能都屬乎我們的上帝!祂的判斷是真實公義的。」(啟十九1-2上)主上帝以祂的賜福回應我們的讚美,好像三千多年前,祂藉第一位大祭司 ----- 亞倫向祂子民所作的祝福一樣:「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 願耶和華使祂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民六 24 - 26)最後主差遣我們到外面的世界去,作委身的僕人。正如我們在崇拜中回應禮部分所表示的,我們不僅在主日崇拜時是祂的僕人,我們無論何時、何地或作何事,總是祂的僕人。當我們要離開時,一如我們到來的時候,歡唱著上帝的榮耀,以讚美詩結束我們的主日崇拜。

道聲出版社《認識我們的崇拜禮儀》1994年三月版

本會信仰根基

本會遵奉新舊約正典為上帝啟示之道,故為信仰、教義及人生唯一之完全準則。

本會承認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及亞他拿修信經為上帝真道之扼要而正確的說明。

本會接受信義宗信條,特別是奧斯堡信條原本及路德小本基督徒要學為基督教信仰正確而適當之一種解釋。
羅馬天主教的主張也是眾所周知,我也受到天主教的啟發。

在信義宗方面,我比較偏向信義會(Evangelical Lut
... 在信義宗方面,我比較偏向信義會(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特別是這種信義會。
谢谢哈佛專家 發表於 2021/8/1 15:46
请问才子什么是這種信義會。
“圣经”煽动颠覆:例:启示录19:18為要吃_君王_的肉、軍官_的肉◇以西结39:18喝地上首领的血◇詩篇136:17称谢那击杀大_君王_的◇哥林多前15:24基督把所有的统治者、掌权者和有能者都毁灭◇申命记7:24又要将他们的_君王_交在你手中,你就使他们的名从天下消灭。……直到你将他们灭绝了◆煽动分裂:例:但以理2:44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
我的神學思想的三大支柱

1. 路德宗/信義宗 (Lutheran Family)
2. 聯合基督教會 (United Church of Christ) ...
谢谢哈佛專家 發表於 2021/8/1 15:39
全是
一丘之貉。
一气沆瀣【沆瀣一气】
同樣是信義宗,內部也有很輕微的分歧。我信的信義會是指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香港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無論基督妖教什麼宗派,同樣教人殺死親屬三族和自殺,你可有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約翰衛斯理的四大神學支柱
許光福

一.引論
  長期以來,研究約翰衛斯理的學者對他的工作提出了廣泛的討論與評價,有者強調他是顯赫有名的佈道家,但卻忽略他其實在神學方面也有重大的成就。相反的,有些人卻視約翰衛斯理為一位創新派的神學家,這又漠視了他那充滿熱誠的佈道心志與事工,或者,在「神學」與「佈道」這兩個範疇外,我們大可為這位十八世紀的偉大聖徒冠上「牧者」、「奮興家」、「行政者」……等名銜都不為過。
  我相信對約翰衛斯理最公允的評價是—他是講究實踐可行的佈道者,而同時也是一位有學識方法的神學家,這兩者在他的事工上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在他來說,最優質的神學思想激發最佳的事工實踐;而最好的事工實踐也啟迪更成熟的神學,因此他是「實踐神學家」。
  約翰衛斯理在生平中,沒有刻意去寫下自己一套完整的神學導言或方法論,再加上他所持守的教義與其他基督教宗派並無太大分別,我們只能從他所寫的著作 (包括他的講章、日記、函件等) 去探索他信仰背後的神學基礎。
  本文的旨趣並非討論衛理宗的「教義」,而是簡介衛斯理的神學思想論的支柱,且看如何在這四大支柱上搭建強韌有力的信仰。換言之,注重的是衛斯理的神學治學方法,文中也稍微指出這四大支柱之間如何互相交涉。
  衛斯理四大神學支柱在學術上被稱為「The Wesleyan Quadrilateral」。以下就(一)聖經的權威;(二)教會的傳統;(三)理智;及(四)經驗,這四大支柱提出討論。

二.衛斯理約翰的四大神學支柱簡介
  首先要指出,這裏所說的衛斯理四大神學支柱是他「作」神學(治學)或討論神學的任務時,所採取的一套典範。雖然衛斯理自己從未明言劃定聖經、傳統、理智、經驗四者為信仰的奠基石,但現代衛理宗名儒歐特勒卻在六十年代末期提出這四者為本宗沿循衛斯理而發展的四大神學支柱。它們代表著我們信仰的權威。然而我們不可誤以為這四者是平行的,是按幾何學來討論其彼此之間的關係與輕重,我想最好的類比是將它們比作一四面體的金字塔:聖經必定是在底面作為根基。(參下圖)

(一)聖經的權威
  無疑問的,聖經佔最高無上的權威,其他三者只是輔助者。約翰衛斯理在牛津求學的日子,已自詡為「Homo unius libri」,意即「一書之人」,可見他對聖經之熱愛與高舉﹐要知道他是生活在篤信「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及「唯獨聖經」 的純正基督信仰中,而其神學正是在這處境下衍生發展。
  聖經之所以放在最優先位置,乃是因為它是神的自我啟示。衛斯理曾勸諭說,所有的神學思想或經驗必須置放在唯一真實的量度下!即是律法書與新約—來驗證。他指出:「我不准許其他任何的規則作為信心與實踐的標準—只有聖經、唯獨聖經……」。
  聖經之權威也端在於它成為人認識神以及自己的全備資源。尤其進者,衛斯理認為聖經的最大目的,乃是將那全然完備的楅音信息傳達給信者,使「稱義」與「成聖」的果效得以產生。誠然,衛斯理對聖經之完全信服是出於它指示了救恩之道,特別是關於耶穌基督的身份與使命更是清楚可靠。
  約翰衛斯理對聖經在救恩方面的權威,可見諸他許多篇在這範疇的講章,例如:「聖經中的救恩之道」,「如何尋求救恩」;他甚至在前者的內容中,詳細的按聖經的真理,提出了「救恩進階」如下:預設恩典→悔改→稱義→重生→成聖之路→完全成聖。
  可以肯定的是,衛斯理高舉聖經權威之最大原因,乃在於它指示救恩之道,過於它的真實性、歷史性、或者神學上的可靠性。雖然如此,這也並非意味著衛斯理罔顧了其他有關聖經研究的課題,如:聖經的默示,聖經的無誤論,聖經的詮釋方法/原則等,只不過,相信神並接受救恩乃是其他的先決條件。
  為聖經的默示作辯護時,衛斯理在一篇名為「聖經是神所默示的:一個清晰與精確的說明」中,提出以自己的宗教經驗為首、理性為輔的見解剖析。簡單來說,他相信聖經是神的默示,乃是因為聖經在他自己的得救與基督徒生命經驗,証明了其完備性。換言之,甚至在他尚未確立聖經論以先,聖經已展示了其在救恩功能上的權威。另一方面,衛斯理雖然生活在聖經批判學興起之前的兩世紀,但他已敏銳於理性是解釋聖經不可少的工具,他運用邏輯學來推論聖經不是出於天使與好人,也不是魔鬼或惡者,而必然是出於神。
  從以上的例子中,我們已不難覺察約翰衛斯理在高舉聖經的權威時,並沒有 (也無法) 排他性的置其他三大支柱不理。明顯的,他其實仗賴其他三者來闡明聖經的權威與真理。
  衛斯理曾經坦言他對聖經的詮釋原則,乃沿襲正統教會(特別是英國教會) 的傳統為依據,他認為教會傳統的解經具有權威,能帶來亮光。再者,衛斯理也運用經驗來詮釋聖經,經驗有助於印証聖經的真理是實際可行的,他舉「完全聖潔」經歷為例—雖然他無數次讀到聖經中提及達致聖潔的經文,但因為自己沒有同樣經歷,他曾懷疑這真理,然而當他自己親身經歷時,正肯定了這真理,對他而言,除非聖經的真理能夠被經驗所証實,要不然他不肯相信其字面的解釋。此外,經驗可幫助澄清某些較暗昧的經文,讓其意義得以活現出來。
  與此同時,理智是神賜給我們的「導師」,使我們在悟性上能明白聖經,它在基督徒詮釋聖經的整個過程中,甚至應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費克雷有佷好的結論,他指出,對衛斯理的神學而言:
  「聖經是信仰權威的源頭……教會及其傳統提供了詮釋權威的資源,在聖靈的恩賜下帶來亮光……人的經驗世界—不論是理性、感性、道德性—卻組成了聖經與傳統被闡明的處境,這是在啟示的恩典下進行……。」

(二)傳統的權威
  衛斯理從來沒有意圖脫離英國教會,反而他常常為自己能身為會友並承襲教會傳統的豐富屬靈產業而感到自豪。他在聖經權威之後,處處維護教會的傳統之權威,誠如稍前已提及,教會傳統賦予智慧去闡明聖經的真理,衛斯理也重視傳統下來的信條,視彼等為基督信仰要義的精華。再者,衛斯理對古教父的著作也有極大的欽佩,他曾如此宣稱:「……我極之景仰他們及他們的作品……,我欽佩他們,因為他們是基督徒……,而我尊重他們的作品,因為它們含有對真實信仰的描述,這引導我們對基督教信仰更完全確信……。」
  衛斯理視自己和整個衛理運動為基督教傳統中那最古老、最純正的支流之延續。在其講章「新聖堂的奠基」,他追溯教會的淵源,由基督徒至衛理宗教的復興為止,這傳統如下圖發展:
  "古老"的信仰(愛)
  ↓
  聖經中的信仰
  ↓
  初期教會的信仰
  ↓
  英國教會的信仰
  ↓
  衛理宗
  
  在衛斯理的信念中,教會歷史對於我們明白、接受、並實現聖經真理是極有裨益的。重要的是:掌握教會傳統能指引我們回歸到信仰生活的至高權威—聖經。在傳統的亮光下,衛斯理的神學呈現三個特色,概列並簡述如下:

    大公精神
      衛斯理的著作中極其強調基督徒的愛心表現。「愛」是古往今來的基督徒之間的共同點,促進未來的彼此接納、欣賞及合作。「大公精神」意味著對他人的普世之愛,這愛不只是對神或對鄰舍而發出,而且是給予那些和我們持不同神學觀念的鄰舍,這大公的愛乃是可以在更正教、天主教,甚至其他基督徒中所共享的。衛斯理的確也同意衛理宗與其他教會傳統在教義觀點上繼續會有分歧出現,但他的態度是採取開放的精神,去包容接納。
    神學的自由度與容忍
      衛斯理拒絕因神學上的些許差異而與其他教會保持距離。只是在基要的神學要義上有共識,他完全敞開地容讓其他教會傳統的神學,這自然是基於他的大公精神與愛心。實際上他在一封致給天主教徒的信件清楚表明這種容忍胸懷。衛斯理甚至願意與天主教達致某個層面的復和,呼籲兩造在毋須犧牲各自基要教義的協調下,尋求互相了解與接納。衛斯理可以無私的接受別人對救恩的宗教經驗,可以和他自己的經驗同樣地真實可信。既然各人的神學也根据不同的宗教經驗,我們必須尊重他們的差異,但這也不表示衛斯理鼓吹完全開放的「教義混合/多元性」。在他而言,聖經乃是最高的標準來識別神學的可信度,他教導:「我立此為不朽的真理—任何教會的神學只要愈接近聖經者,就愈該接受之;反之,任何教會的神學愈偏離聖經,我們愈有理由去懷疑它……。」
    教會合一的精神
      衛斯理對教會傳統的擁護,加上他對各傳統的尊敬與容忍,使他所推動的衛理運動帶有濃厚的教會合一精神。在晚年的其中一篇講章中,他重申「愛」迫使衛理宗接納任何愛神的人,只要他們「敬畏神,行公義」,他自言這是衛理宗獨有的合一精柛,是本宗的光榮!
      衛斯理在實踐方面也認定許多信仰的傳統在締造一致性及系統性的信仰,含有極大的作用;因此在他自己的事奉中,他樂於吸取其他傳統之優點長處;他尋求機會和那些持相異神學傳統者(如加爾文派的懷特菲特,羅馬天主教)攜手合作。

  由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衛斯理對教會傳統之重視,僅次於聖經的權威。教會傳統反映出基督信仰的內涵與屬靈的活力,以聖經與傳統為指引,衛斯理發展了純正、合乎古老傳統淵流的神學思想,再輔以他那大公、容忍、合一的精神,衛斯理的熱誠(也是他開始的衛理復興運動的目標)是尋求與其他教會共同努力將聖經的真理遍傳。

(三)理性的權威
  生活在啟蒙運動正熾熱高舉理性為知識之本的十八世紀,衛斯理所受的教育與教會傳統都難免受哲學與理性的薰陶。而實際上,英國教會甚至視理性為聖經與傳統,更正教與天主教之間的「整合媒介」。約翰衛斯理曾如此說過:「……對我們(衛理宗)而言,一個很基要的原則是:棄絕理性即是等於棄絕了信仰;信仰和理性是並行的,所有不合理的信仰,必是虛假的信仰。」
  針對加爾文神學的「全然敗壞」教義,衛斯理提出不同的見解。他提倡在人墮落以後,神的形像只是受虧損,而不是完全失去,理性是我們擁有神的形像的確据之一,且是神的恩典賜予。它能在人的罪性及道德衰微的生命中仍舊工作。但衛斯理也澄清人的理性能力不足與神的無限智性相比擬。衛斯理致力証明基督教信仰是「至高的理智」。我們的信仰非但沒有與理性衝突,更是合乎理性的,因此衛斯理急欲闡釋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當他如此作的時候,並沒有貶低聖經的權威,他仍堅持聖經是我們在信仰中確立理性與知識論的資源與基礎。然而在另一方面,理性卻能在聖靈的引導下,協助我們奠立真實信仰的根基;理性在信心與實踐上均是信仰的權威。
  約翰衛斯理沒有鼓吹完全的理性。理性有它的限制,諸如在我們信仰中某些重大的教義(如「三位一體」、基督的道成肉身等),並不能以理性去測透。但是這些奧秘也不是與理性邏輯相違背。在個人宗教經驗及聖靈的指引下,我們可以運用邏輯思維,在聖經中作出歸納與推論、尋求合理性的論證。再一次我們看到理性需要聖經及經驗的配合,才構成其權威性。衛斯理在論到理性之有所不逮時,說:「……讓理智盡其所能吧!努力運用它,但同時要記得:理性本身不能產生信、望、愛;因此它無法帶來真正的德行與滿足的喜樂……。」
  無論如何,理性是衛斯理塑造其神學的重要工具。也在理性的不足之處,我們學習謙虛及對神的信心。對衛斯理而言,信心本身就是一認知的過程,使人在理性上也明白並接受救恩。他訓誨自己的同工必須在全人的發展上盡力,這包括在靈性及理性上均衡。為達致此目的,我們應操練理性,博覽舉凡宗教、科學、理論、實踐各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把基督信仰以別人的理性能接受的途徑表達、傳揚出去。

(四)經驗的權威
  衛斯理之高舉聖經、傳統、理性三者為其神學的支柱,實際上只是建基於改革宗或其所隸屬的英國教會之信念上,加上闡明發揮。他最大的貢獻卻是來自獨特的,將宗教經驗列為第四支柱,這創新之舉源自兩個因素。
  首先,在理性膨脹的當時,衛斯理擔心衛理宗的信徒會始終陷入一種在屬靈上死板的宗教裏,絲毫沒有生氣且無法流露出與神的真實關係。他確信每一個信仰均包含理智與經驗的成份。經驗能印証信仰的真實性,而神在預設恩典中已賜給我們的屬靈感官有能力去聽見、看見並感覺神的工作。我們悔改、重生、得救、成聖等進階中,均有個人的宗教經驗佐証。衛斯理直言,這個人性的獨特宗教經驗能給予救恩上的確据,是聖靈的恩典。
  其次,這與衛斯理自己的個人經歷有關。在他篤信聖經、教會傳統以及理性的權威之餘,唯有在亞達斯門那令他刻骨銘心的特殊經歷才完全的為他帶來信仰上的確据與肯定。
  衛斯理雖然極看重經驗,他卻沒有將經驗高舉為發展教義的源頭。在他而言,經驗最重要的目的與功能是印証聖經的真理,使信徒能夠在聖靈的指引下,按聖經與經驗所引發的亮光去活出豐盛的生命。在另一方面,宗教經驗也協助歷代以來的聖徒,正確的詮釋聖經真理;意即教會的傳統也不能缺少經驗的輔助,去闡明聖經的權威。
  若按以上的論述,衛斯理已清楚表明宗教經驗是有所限制的。他固然指出在信仰的認知過程是有一個人的經驗性層面。但同時其中含有一無法完全理性化的主觀因素。在這種情況下,經驗必須在聖經真理下,輔以傳統的智慧及理性加以測試。至此,我們看到這四大支柱如何互相依賴而存立。

三.結語與反省
  當約翰衛斯理提出以聖經的權威、教會的傳統、理智的運用、以及宗教經驗的印証,作為他神學系統的四大支柱時,他不會想到他的建議今日會成為衛理宗在眾福音派教會中,深具代表性的思想。或許我們承繼這豐富的屬靈偉業時,不可輕易忘記衛斯理不是一位理論家,而是一位實踐者。究竟他的四大神學支柱對於今天這世代的衛理宗教會有何警惕與吩咐呢?
  後現代的序幕,著實給我們的時代帶來劇烈的沖擊。它猶如洪水猛獸般,鼓吹無秩序、無真理標準。藉著反理性的譏嘲,後現代帶來顛覆、斷裂;人失去自主性,不再為主體。試問基督信仰如何回應?

    (一)衛斯理以聖經真理為至高權威,乃是由於它是救恩之道。我們必須秉承這個傳統,讓聖經的真理向後現代發出批判的聲音,顯耀出它是至為絕對性的真理!
    (二)衛斯理所高舉的傳統不是一形式的傳統。他在教會的傳統中發展出大公、容忍及教會合一的精神。今天的衛理宗不是獨存的純正信仰之教會,因此我們應接納其他傳統的教會,在衛斯理所提倡的「普世之愛」中,共同攜手為福音遍傳而盡力。須記:衛斯理的衛理運動是明顯的超越了宗派/神學的藩籬。
    (三)正因為後現代是反理性也反感性,衛斯理所尋求的理性與經驗之均衡及結合,能提出強有力的回應。在一方面,我們必須加強信仰中理性架構之建立,俾使我們的信仰免於無法與人建立對話溝通的接觸點;在另一方面,我們應強調宗教經驗之真實性,免得我們的信仰流於律法主義、形式主義。

  筆者深深相信,在衛斯理的四大神學支柱裡,我們今日的衛理宗可追溯並把握真正的、權威性的衛斯理精神,並且能落實在時代中,迎向需要與挑戰!

  (本文經同意轉載自台灣《衛理報》1996.04.30/四月號)
現在我的神學思想已經簡化為天主教與衛斯理的神學的四大支柱兩派為主,路德宗信義會及聯合基督教會及同志神學三派只是輔助的參考。謝謝。
現在我只能接受天主教及聯合基督教會兩派。謝謝。
我已經看過路德宗信義會及循道宗的教導。這兩派也是排斥佛教及觀音。他們可能要求佛教徒轉教前要否定佛教及觀音,才能入教。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