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致反對者

在我看來..進化論比較接近真實. 有太多證據了...  但還有一些未知的事.. 只是一個(初)型...未解的情況.. 就好似牛頓解釋了很多地心吸力的事..但有些情況未能了解.. 要等進一步既相對論出現..  但之後亦可以再有另一個理論..

但我就不信會係一句咩.. "神造的"  因為講來講去..話呢個世界咁美好..咁 perfect.. 咁即係一定有一個咩造物主啦...  如果係咁就牛頓就唔駛唸啦..一句神造既就得..  right?

Porter / 各位教友.. 你地可以話.."oh.. 我信神.. 信基督.. 咁佢講咩我咪信咩 lor..  我無想過有咩證據架..好咪信lor.. "  .. 不如你咁講仲好啦.. 呢度d 人會更欣賞你的..

最後..因為進化論好多人信..亦好convincing.. 咁教廷就會講.. 其實進化論都係造物的一部份. 無矛盾的.  因為無謂反對mar.. 講極都無人信架啦..

講真..如果所有野都要有人造/被造出黎..咁人一定會問邊個做神的..  如果神可以自有永有..咁呢個世界都可以..


但我可以好清楚講俾你知.. 神其實係人造的.. 所有你信既宗教都係人造的. 連你既幻覺都係你自己造出黎的.
好清楚根本就不清楚
越肯定的就更加需要思想
一切若這樣肯定,有何根據!?
太上老君開天經
蓋聞未有天地之間,太清之外,不可稱計,虛無之裏,寂寞無表,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無青無黃,無南無北,無柔無剛,無覆無載,無壞無藏,無賢無聖,無忠無良,無去無來,無生無亡,無前無後,無圓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無量無邊,無高無下,無等無偏,無左無右,高下自然,唯吾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外,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之而生,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洪元之時,亦未有天地,虛空未分清濁,未判玄虛,寂寥之裏,洪元一治,至於萬劫。洪元既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萬劫,至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萬年,而有「太初」。

太初之時,老君從虛空而下為太初之師,口吐『開天經』一部四十八萬卷,一卷有四十八萬字,一字辟方一百里,以教太初。太初始分別,天地清濁,剖判溟滓,涬鴻濛置,立形象安,豎南北制正,東西開闇,顯明光格,四維上下,內外表裏,長短麤細,雌雄白黑,大小尊卑,常如夜行,太初得此,老君開天之經,清濁已分,清氣上昇為天,濁氣下沉為地。三綱既分,從此始有天地,猶未有日月,天欲化物,無方可變,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闇冥。

太初時,雖有日月,未有人民,漸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間和合以成一神名「人」也。天地既空,三分始有,生生之類,無形之象,各受一氣而生,或有朴氣而生者,山石是也。動氣而生者,飛走是也。精氣而生者,人是也。萬物之中人最為貴。太初一治,至于萬劫,人民之初,故曰「太初」。是時,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識名,太初既沒,而有「太始」。

太始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太始經』一部,教其太始,置立天下九十一劫。九十一劫者,至于百成。百成者,亦八十一萬年。太始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太始流轉,成練素象,於中而見氣實自變得成陰陽。太始既沒,而有「太素」。

太素之時,老君下降為師,教示太素,以法天下八十一劫,至于百成亦八十一萬年。太素者,萬物之素,故曰太素。太初已下,太素已來,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長生,死不知葬埋,棄屍於遠野,名曰「上古」。

太素既沒,而有「混沌」。

混沌之時,始有山川,老君下為師,教示混沌以治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嶽四瀆,高下尊卑,乃其始起也。混沌以來始有識,名混沌,號生二子,大者「胡臣」,小者「胡靈」,胡臣死為山嶽神,胡靈死為水神因,即名為五嶽四瀆,山川高下,混沌既沒,而有「九宮」。

九宮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乾坤經』一部,結其九宮,識名天地,清氣為天,濁氣為地,從九宮以來,天是陽,地是陰;陽者剛強遠視難覩,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嶽四瀆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臟是也。分別名之有異,總而名之是「一」也。取三剛名也。九宮沒後,而有「元皇」。

元皇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元皇經』一部,教元皇治天下,始有皇化通流後代,以漸成之。元皇之後,次有「太上皇」。

太上皇之時,老君下為師,教示太上皇以治天下,太上皇之後,而有「地皇」。

地皇之後,而有「人皇」。人皇之後,而有「尊盧」。尊盧之後,而有「句婁」。句婁之後,有「赫胥」。赫胥之後,而有「太連」。太連已前,混沌以來,名曰「中古」。

爾時,天生五氣,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太連之後,而有「伏羲」,生於一元之始,繼天而生,調習陰陽,以定八卦。自伏羲已前,五經不載,書文不達,唯有老君從天虛空無億河沙,在太清之外,不可稱計。大道既分天地以來,開置皇化,轉佐天帝,通流後世,以自記之。

伏羲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無化子,一名鬱華子,教示伏羲,推舊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陽經』以教伏羲。伏羲已前,未有姓字,直有其名,爾時,人民朴直,未有五榖,伏羲方教以張羅網補禽獸而食之。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穢,男女無別,不相嫉妒,冬則穴處,夏則巢居,伏羲沒後,而有「女媧」。

女媧沒後,而有神農。

神農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大成子,作『太微經』教神農嚐百草,得五榖與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獸之命也。神農沒後,而有「燧人」。

燧人時老君下為師,教示燧人鑽木出火,續日之光,變生為熟,以除腥臊,燧人沒後,而有「祝融」。

祝融之時,老君下為師,號廣壽子,教修三綱,齊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經,次有高原、高陽、高辛三世,次有倉頡仲說教書學文。三皇之後,而有「軒轅黃帝」。

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力牧子,消息陰陽作「道戒經」、「道康經」。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黃帝之後,次有少昊。

少昊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隨應子,作『玄藏經』。爾時,昇平嘉禾,生醴泉出麒麟至鳳凰來景星照。少昊之後,次有帝「顓頊」。

顓頊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元陽子,作『微言經』,顓頊沒後,而有「帝嚳」。帝嚳之後,而有「帝堯」。

帝堯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務成子,作『政事經』,帝堯之後,而有「帝舜」。

帝舜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尹壽子,作『太清經』,帝舜之後,而有「夏禹」。

夏禹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直甯子,作『德誡經』,夏禹之後,而有「殷湯」。殷湯之後,而至「周初」,

周初時,老君下為師,號曰郭叔子,作『赤精經』,老君曰:祕化之初,吾體虛無,經歷無窮,千變萬化,先下為師,三皇已前,神化之本,吾後化三皇五帝為師,并及三王,皆勸令修善,天一、地二、人三、時四、音五、律六、星七、八州、九合有四十五,子午卯酉中央各有九筭。載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中有五龜體成八卦。水流歸末,分八至丑;葉落歸本,分六至亥;金剛本強,分二至未;土王四季,分四至巳。坎怨獨走,離明數四,艮八高摻三,從坤位,乾當城,坤與一,相逐巽吁,天門從乾,貸一震雷動澤,從兌所減,辰午酉亥自刑之卦,各內其八卦以成,餘有九筭成易,字老君,即演行期術曰行期之法。自有術先舉坎就坤二西南,王母東青龍習氣發裔,地戶間,巽上四期入中宮,筭出中宮昇於乾西之大澤,華山巔東北之上寅艮間,南之炎火,離霍山幡然,變化北入玄。
Don't know where God is but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回復 183# 沙文


    正
.與虎謀皮 - 與羅馬天主教攜手合作

.與虎謀皮 - 與羅馬天主教攜手合作 在二十一世紀,基督徒要提防三只遍地游行,尋找可吞吃的,吼叫的老虎: 一是異端邪說, 二是新紀元運動, 三是普世教會運動。 異端邪說這只老虎從古到今,到處出沒,我以虎稱之大概不會有人持異議吧。至于新紀元運動,滲透潛伏已多時,他們的真面目也開始一層一層地被揭開。只是很多人不贊同我稱“普世教會運動”為吼叫的老虎,他們說我講得太過分,竟然把福音派基督徒與羅馬天主教徒的對話稱為“與虎謀皮”。難道天主教徒不是我們的弟兄,和我們“本是同根生”嗎?何況自梵諦崗第二次會議以后,他們還稱呼我們是“分離的弟兄”。難道雙方不應該在愛的基礎上,先有交流,有對話,然后才有共識嗎?為什么不從歷史中找出“從哪里斷了,就從哪里連接起來。大家能從‘沒有共識的共識’開始,透過對話、交流、擱置爭議的過程,最后共同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共識和結論。”我說,這不是討論“一個中國”的問題,也不是坐下來搞文字游戲,這是有關救恩生死的問題。如果保羅把猶太人的“基督加割禮”的救恩稱為“別的福音”(加一:6),認為這等人應當被咒詛(加一:8 - 9),我真的不敢想像,若他知道羅馬天主教對救恩所持的觀念,他會用什么詞匯來形容他們的福音? 在1992年九月,監獄團契(Prison Fellowship)的柯爾遜(Mr Charles Colson)與紐約宗教與公眾生活研究院院長天主教神父紐浩斯舉行會談,導致了福音派和羅馬天主教雙方領袖各二十名,于1994年三月二十九日聯合簽發一項宣言,名為“福音派基督徒與天主教徒攜手合作,進行第三千年的基督教使命”(Evangelicals and Catholics Together: The Christian Mission in the Third Millennium,簡稱ECT)。福音派的領袖竟然和在信仰上有天淵之別的羅馬天主教攜手合作是不可思議的事。我們必須要非常謹慎,因為這樣的攜手合作,是不符合聖經的教導。 我們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羅馬天主教神學的教義觀點? A。聖經:(天主教的聖經使用的經卷名稱、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和朮語的翻譯都和中文和合本聖經不同) 他們采用的聖經包括經書七十三卷,即《舊約》46卷,《新約》27卷。舊約中有七卷次經(Apocrypha)是我們不接受為正典的,它們是《多俾亞傳》、《友弟德傳》、《瑪加伯上》、《瑪加伯下》、《智慧書》、《德訓篇》和《巴路克》。對我們來說,基督教新教的信仰及生活權威是六十六卷聖經。羅馬天主教的權威,則在聖經以外,還倚賴一些次經作品及教父并教皇所公告教會的傳統。這是標志著羅馬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一個根本區別。 在1546年第十九次天特會議上(Council of Trent),為了反對路德等人掀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它們重申宣布傳統與聖經的權威: “聖潔而大公的天特會議。。保持一貫的立場,即在糾正教會的偏差之后,保存福音的純正。。這些明文所寫的書卷,及傳留給我們非明文的傳統,都是使徒從基督口中領受的。。這些傳襲都依從正統教父的榜樣,獲得接納和尊敬,正如新舊約的書卷一樣,因為兩者的作者都是神 - 包括信仰和道德的傳統。這些都是從基督口中而來,或被聖靈默示,并且是在天主教會中流傳而得以保存。 天特會議又宣布拉丁語武加大(Latin Vulgate)譯本聖經,為閱讀和教導的標准版本。會議進一步宣布,羅馬天主教會是聖經的詮釋者。 會議再進一步決定,為了遏止不負責任的思想,對于令教會獲得造就的信仰和道德事情,沒有人應該倚賴自己的私見,將聖經變成人的私意,以致和聖母教會以往及現今所持的解釋相違背 - 教會有權確定聖經的真正意思和解釋 - 他們對聖經的詮釋也不應該違背了教父一致同意的解釋。 所以,羅馬天主教會宣布了她是信仰的正式詮釋者,沒有人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解經,因而違反羅馬天主教的解釋。 1962 - 1965年梵諦崗第二次會議(簡稱梵二會議)為了適應時代,從教規上開放聖經,破除了不准許信徒在沒有神父指導下自行讀經的禁令。雖然如此,天主教對個人對聖經的自由閱讀仍持批評的態度,認為聖經只有在教會的傳統中才凸顯出真實的意義。這種看法跟基督教新教有很大的出入。 B。教會:羅馬天主教教導,羅馬天主教會是基督透過彼得這第一位可見的元首而建立的。他的權威就是上帝給予基督的權威,而基督將這權威轉交給教會。主后590年,非天主教徒和貴格利一世(Gregory I)建立羅馬天主教會,他鞏固了羅馬主教的全力,替教會開展一個新里程碑。 縱觀羅馬天主教的歷史,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人與羅馬教會的聯合,是獲得救恩所必須的。1854年,教皇比約九世(Pius IX)宣布:“這信仰所持定的是,除了使徒羅馬教會,無人能夠獲得拯救。它是救贖的惟一方舟,任何不進入其內的,都在洪水中沉沒。” 1870年的梵一會議(First Vatican Council)宣告,羅馬教會是“啟示的道的守護者及教師。。信仰的教義。。已經如屬天的財產傳給基督的配偶。她要忠誠地保管及無誤地宣講。。讓神聖信條的內容永久存留,因為我們的聖母教會曾宣講它。” 羅馬天主教教導,正如基督具有神性,他的教會也必須具有相似的神性素質。這素質就是:權柄、無謬誤以及無瑕疵。 1962 - 1965 年梵二會議對于教會提出了一種新的觀念,認為教會是聖事。在《教會憲章》這份文件第一節說:“教會在基督內好像一件聖事,它是人和天主親密結合,以及全人類彼此團結的記號和工具”。將教會放在聖事的層面上,這不但表明,教會是全體天主子民的團體,是聖化人靈的場所,而且表明,教會是全體人類團結一致的標志,是人類面對天主的未來。這樣,天主教并不排除由于不可克服的原因而對教會無知者被救贖的可能性,只要他明確地有參加教會的愿望。 C。教皇權柄:教皇利奧九世(Leo IX)在1053年,與君士坦丁堡的至高主教議論后,簽署了一封公函,肯定教皇的權威。教皇鮑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在1299年宣布:“所有需要救贖的人都要服從羅馬教皇。” 1870年的梵一會議發出文告,為了維護教會的合一,基督在使徒之上設立了彼得,以維護合一。文告又再申明: “彼得是眾使徒之首,是信仰支柱、天主教會的基石,從我們主耶穌基督那里,接受了國度的鑰匙﹔人類及眾生的救贖主和救主,統治及審判世界,直至如今及永遠。。。任何人從教廷繼承彼得的職位,就是按照基督的制度接受了彼得高居全教會之上的職位。。羅馬教皇擁有高于全世界的地位,教皇是蒙福的彼得、使徒之首的繼承者,是基督真正的代表、全教會的頭、所有基督徒的父和師傅。他在蒙福的彼得里,從耶穌基督我們的主獲得全備的權能,得以喂養、管理和治理普世的教會。” 會議進一步強調,所有人都得服從這項信條:“人若離開它,就失去信仰與救恩。”教皇無謬誤的定義如下:“當羅馬教皇坐在法座上說話,他正在執行所有基督徒的牧養與治療之責。他可根據自己至高無上的使徒權威,來界定普世教會所堅守的信德與道德信條。。他是無謬誤的,是屬天的救贖主立意賦予他的教會,以界定關于信德及道德的信條。” 1962 - 1965年的梵二會議上,通過了教友要服從教皇的教訓。即使教皇在非正式場合說過的話,也要服從。不過,會議卻沒有強調“教皇永無謬誤論”。 D。馬利亞:馬利亞在羅馬天主教的神學中所占的地位,是經過几個世紀發展的成果。馬利亞首次被稱為“天主之母”(The Mother of God),是在主后431年的以弗所會議上。今天的天主教教導: “關于天主之母的主要奧秘是,無原罪受胎、無罪、童貞等都是賜予馬利亞的禮物,這是因為她被聖召作天主之母。她作為神之道的母親,不單是外在的工作,令基督得以借肉身存在。馬利亞是救贖主之母親的全面意思是,她輔助主的救贖工作。。馬利亞與基督合作,奧秘就在她擔當了恩典中保(Mediatrix of God)的角色。。神因基督賜給我們的所有恩典,都是直接或間接經過馬利亞臨到我們。” 所以,羅馬天主教會認為,惟有通過馬利亞,人們才能分享天主的恩寵,這正如通過聖子才能到達聖父那樣,惟有通過他的母親,人們才能到達聖子。 另外,教會關于聖母馬利亞的重要教導還有聖母肉身靈魂同時榮升天國,這是1950年教皇庇護十二世(Pius XII)在一份宗座憲章中宣布的。他們認為這是人們分享基督戰勝罪惡之實在的保証,是信徒通過信和愛而參與基督救贖工程的確實保証。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天主教會都會隆重慶祝聖母升天。 1962 - 1965年的梵二會議再次認定馬利亞在天主教神學的地位,就如先前的教導一樣。總之,羅馬天主教神學關于馬利亞的地位,取代了基督作為上帝與人之間惟一中保的地位。(提前二:5) E。聖事(聖禮):這是羅馬天主教的主要儀式。根據教義,聖事是基督定立的,是聖神聖化人們靈魂的工作,領受者可獲得天主的恩寵因而成義。天主教會確認存在著七件聖事:洗禮、堅振、告解、聖體、神品、婚配、終傅。 教會認為應該將聖事視為某種與教會生活不可分離的恩寵機制。這種機制賦予教會以組織原則,使教會獲得深刻的統一。 這種統一在聖體聖事(或聖餐,Eucharist)中達到頂峰,教會認為這聖事代表基督真實地存在他與人的相交中。當聖事進行時,神甫念:“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所流的血”,耶穌就真實地在餅酒之內。這代表“一個真實的存在,是神在聖事禮儀以他真實的身體、血、魂及真實本質存在(real substantial presence)。耶穌基督是真實、直接而親密地存在于其中。”這個教義也稱為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人領受后,可借此得著永遠的生命。 作為入教聖事的洗禮(baptism)和堅振(confirmation),將信徒引導入聖體聖事中,使信徒借著基督的死亡與復活而相稱于他本人,并賦予信徒以聖神的恩典,使之“成義”。 告解聖事(或補贖,confession/penance)解除信徒日常所犯之罪,使“失義”的信徒在天主面前得以“復義”。 聖品聖事(Holy Orders)賦予領受者施行聖事的神權,并給予為舉行聖體聖事所必要的各樣權能。 婚姻是男女雙方借以締結為終身伴侶的盟誓,作為婚配聖事(Matrimony),其目的是成全夫婦之間的人性愛情,加強他們之間那不可拆散的結合,并使他們善盡生養子女的職責。 終傅聖事(或臨終聖膏油禮 Extreme Unction),是通過傅油和祈禱,使病患者領受恩寵,增強他抵抗病痛的力量,并使他避免罪惡。 按照天主教會的教導,教會是憑什么分施基督由十字架的死亡和復活帶來的救恩呢?教會是以聖事為憑據。教會認為,聖事對于得救也是必要的。聖事是由耶穌親自制訂的分施救恩的有效途徑,并交給教會管理。因此在這點上,天主教與強調因信稱義的基督新教有著重大的區別。 1962 - 1965年的梵二會議被稱為羅馬天主教革新運動和對話活動的開端。他們破天荒第一次宣布的對話政策,一改過去二千年來惟我獨尊的態度,愿意與其他的基督徒對話,以便爭取基督徒的統一,以及愿意與其他宗教和解,以便互相理解。他們還鄭重宣布,其他基督教會和其他宗教都反映了真理之光,都是救贖之路。很多福音派的領袖以為天主教的鐵幕之所以會打開,是聖靈的作為,所以我們要趁這個機會跟他們對話,尋求共識。其實,我們從梵二會議對以上教義的肯定,就會清楚明白,他們的“虎性未改”。在這樣的基礎上對話,尋求共識,等于是“與虎謀皮”。

資料來源-不祥
樓主你up乜呀?
世界奇妙就等如有神創造?
咩爛想像...=.=
回復 186# 魔王之女
你在這裡待久了,就會曉得
甚麼是「沒有最爛,只有更爛」
回復 187# Login


    一帖還有一帖爛?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