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華
過去,當人們不能夠為這個世界的很多事情找到原因時,就假設冥冥之中有一個主宰是這些事情的原因,於是“上帝”就誕生了。
後來,當人們受好奇心驅使不斷有所發現,並因為這些發現不斷否定原來所謂“有果無因”的假設時,就開始懷疑“上帝”的存在,甚至大喊“上帝死了”,於是“上帝”就開始害怕因果了。
那麼,“因果”是什麼?當然是一種規律,而且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規律。人們發現的這種規律越多,對“上帝”的信任就越少。好在人們“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因此永遠也不可能窮盡對宇宙間因果規律的認知,“上帝”也就有機會繼續保有一塊自己棲身的領地。
為了擴大“上帝”的地盤,有人聰明地提出一個更大膽的假設,即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因果規律都是“上帝”創造的,是“上帝”為了便於萬事萬物的運行和人類的管理提前安排好的一種規則與機制。否則,這麼龐大、複雜而又有序的系統,怎麼可能憑空產生呢?憑藉這樣一個大膽的假設,“上帝”本來可以安穩一陣子,不料“因果”又出來搗亂了:比如人們在追求成功時,經歷的往往是“有因無果”、“大因小果”、“多因一果”等“怪事”;待“終成正果”、獲得成功後,反而經常會遇到“無因有果”、“小因大果”、“一因多果”的“幸事”。再比如好心做好事的人,“善因惡果”並不鮮見;損人利己、巧取豪奪的人,“惡因善果”也不稀奇……因果迴圈中這種看似反常的、不對稱現象的出現,是因為“上帝”不作為沒做安排,還是因為“上帝”本身就是個“壞小孩”,故意做了錯誤的安排?就這樣,“因果”再次把“上帝”置於尷尬境地之中。
“上帝”與“因果”的官司,最終還得人類自己來斷。說到底,“上帝”通常是人們在無力探究更深層次的因果時,因內心脆弱而臨時假設出來的概念。在中國三千年前的早期文字中,就在不同語境下使用過幾千次“上帝”的概念。如果世界上確實有真正的上帝的話,這個上帝也應該是像愛、像規律一樣抽象的存在,你相信她、敬畏她她就在你身邊,而不可能動輒打扮成“超人”或“蝙蝠俠”的樣子,到處去行俠仗義,充當灰心絕望者的救星或心理拐棍。
回頭看,“上帝”為什麼會害怕“因果”?那是因為還有太多的人總想讓“上帝”去給自己充當“擋箭牌”;自助者天助,當人類的心智真正強大和健全起來,願意更加認真地探尋、面對和尊重一切因果規律時,“上帝”終究會走下神壇,並高興地成為“因果”的好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