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捷徑成功學VS道德成功學 陳傑榮

自一七七六年至今兩百多年成功學的文獻中,前期一百四十年的作品都強調品德為成功之本,諸如公義、愛心、憐憫、正直、謙虛、誠實、勸勉、忍耐、剛強壯膽等,《富蘭克林自傳》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後期八十多年的著作較膚淺,除提倡態度決定成敗及有志者事竟成等品質,更多的是提倡阿斯匹靈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成功方法,鼓勵人們利用滑頭及欺騙等捷徑,不必腳踏實地追求人生目標。這種華而不實及暴發戶式的論調,無異鼓勵不勞而獲。

    然而在七十年代,青少年問題專家蔡元雲醫生放棄高職厚祿,創辦青少年雜誌《突破》,將追求公義及憐憫等價值觀的種子播在青少年的心田,影響不少青少年其人生終極目標的方向。強調生命影響生命(身教重於言教)的世代傳承。最近,在衆多很有前途的選修課中,筆者九歲大的兒子選擇了“小記者興趣班”,當筆者好奇地問他的原因時,他說:“因我經常看到你在閱讀報章雜誌及看電視新聞時,興奮地說公義終於得勝、真理終於得勝了,我很想知道如何能為人們帶來這些你常說的正能量。”

    公義基礎求富

    筆者經常言傳身教兒女要在公義及憐憫的基礎上追求財富。事實上,即使是聖經,不但不反對人們在公義及憐憫的基礎上追求財富,更提供不少理財之道,如:“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耶和華必償還;上帝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想要急速發財的,不免受罰;得智慧、得聰明的人有福了,因為得智慧勝過得銀子,你一切所喜愛的,都不足以比較,他右手有長壽,左手有富貴,他的道是安樂,他的路全是平安。”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認為,聖經譴責的不是追求財富或財富本身,而是貪財。因為聖經明言:“貪財是萬惡之根,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人有惡眼想要急速發財,卻不知窮乏必臨到他身;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勤勞積蓄的,必見加增。”著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說:“盡你所能的賺取、盡你所能的節約,也盡你所能的施捨。”

    思想決定命運

    慈善家約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rfeller)因一生持守這個營商之道而成為石油大王,其財富折合值今天24,000億元。其創辦的巨無霸企業“標準石油”,即使被分拆為34家公司,其後繼企業艾克森美孚,在一百四十年後的今天依然是世界第二大企業。他將大部分財產捐出以資助慈善與教育研究事業,開美國富豪行善之先河,給首富比爾·蓋茨(Bill Gates)與股神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等富豪寫下先例。

    俗語云:“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格,品格決定命運。”即是說,思想決定命運: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這個人的命運、一個家庭的思想決定了這個家庭的命運、一個組織的思想文化決定了這個組織的命運、一個國家的主流思想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命運。惟“捷徑成功學”在表面上看來很成功,因而成為近百年的主流思想,影響着不少政府官員甚至總統及跨國巨鯨,利用其高智商及近乎出神入化的手段,騙盡政界、商界、專家學者及市民以獲取空前的巨利及“成功”,當然,也引發空前的災難給全球去承受。

    窮得只剩下錢

    筆者將“捷徑成功學”歸納為成功之“術”,將“道德成功學”歸納為成功之“道”。“術”強調利用外物及手段為自己這一代獲取短期巨大的名利權位;“道”則強調提升內在品德及以真知真理為自己及後代謀求可持續的平安喜樂、健康、事業及家庭平衡發展的幸福。回顧古今中西政經社文的歷史長河,沒有一個國家、王朝、組織及個人能靠“術”長存;公義及憐憫等的“道”才是永存之道。否則,貪婪的跨國巨鯨就不會倒下,貪婪的“總統”就不會在獄中閱讀其兒子送給他、由王陽明所著的《窮得只剩下錢》那一本書。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5/16/content_464689.htm
返回列表